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點蚊香發明

點蚊香發明

發布時間:2020-12-21 22:18:32

A. 發明的蚊香人是不是科學家

據中來國史料記載,南宋時期已經有自人用中草葯製作棒香,到了1890年日本人使用天然除蟲菊花製作線香,每根長大概30cm,可以點燃1小時。進入20世紀後,日本人上山利用阿基米德螺旋線和中國的陰陽八卦原理,把2條長約90cm的線香圈在一個直徑大概12cm的盤子裡面,發明了螺旋狀盤式蚊香,這就是目前常見的蚊香,一直沿用到今天。日本人上山英一郎是大日本除蟲菊株式會社創始人,至於是不是科學家,這個不能確定的。

B. 古代沒有發明出蚊香的時候,人類在夏天怎麼驅蚊,避蚊呢

各朝各代都有其類似的方法,但是古人驅蚊防蚊主要有三種方法:

1.各種草葯製成的香囊以及煙熏法來殺蚊子。最開始時,古人會點燃一種叫」莽草」的一種植物,用它的煙來將蚊子熏死。但是古人很快就發現,莽草雖然氣味能殺死文字,但是莽草是有毒的,有毒程度甚至可以殺死老鼠。所以古人就用更溫和的艾草來熏蚊子,並且將艾草製作成葯包,掛在房間的四周,以此來防蚊。有錢的人家會用薰衣草,夜來香,驅蚊草製作成香囊隨身攜帶,以達到驅蚊的效果。

古人的驅蚊方法也是多種多樣的,遠不止以上的這幾種,他們的驅蚊方式相比於現代不但十分的環保,更是體現了古人的智慧。

C. 蚊香的來歷

蚊香 是中國發明的 發明者是勤勞智慧的中國人民 蚊子是我國人民非常討厭的一種「吸血蟲」,在夏天常常擾得你整個晚上不得安寧。尤其在我國南方的許多地方,一到傍晚,蚊子就如形似影,團團圍在你的身旁,伺機攻擊,弄得你怒火中燒而又無可奈何。 人們對這種蟲子之厭惡由來已久。宋代著名學者歐陽修寫的「憎蚊」詩中說它們:「雖微無奈眾,惟小難防毒」 ;讓人感喟 「熏之苦煙埃,燎壁疲照燭」,就突出表達了人們的這種觀念。 為了防止蚊子的禍害,人們逐漸發明了蚊帳和蚊香。其中蚊香的發明可能與古人端午節的衛生習俗及燒香祭祀的習俗有關。《荊楚歲時記》記載:「端午四民踏百草,采艾以為人,懸之戶上,禳毒氣」。早年端午節人們除在門口插上艾草外,還常浸泡雄黃酒塗在身上。這樣做可能使空氣清新一些,其次還有防止蚊子叮咬的作用。記得年幼的時候,母親在端午節往我額頭點雄黃酒的時候就說可以防止蚊子咬。當然一般家長還會給自己的孩子掛上一個香袋,再吃一些蒜頭以增強防病和驅蟲的效果。 另外,蚊香的發明可能還與古代燒香祭祀的習俗有關。眾所周知,我國很早就開始了燒香祭祀的習俗。最早記載這一習俗的是《詩·周頌·維清》:「維清緝熙,文王之典,肇禋。」意思就是周人通過燃燒一些柴火冒煙來祭天,稱作「禋」或「禋祀」。後來《周禮·春官·大宗伯》記有大宗伯之職包括:「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實柴祀日月星辰,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風師、雨師。」註:「禋之言煙。」當然,那時燒的還不是後來的香,只是一些柴草和布帛。《周禮·天官》有「祭祀,共蕭茅」的說法。這里的蕭是一種香草。大約漢代開始有真正的燒香,因為漢代出現了香爐。此外,史籍記載,漢代曾有通過焚燒「月至香」以「避疫」的記載。說明燒香從「與神明溝通」到「避疫」,香隨材質的變化,功能也在擴大,因而在此基礎上衍化出以「驅蚊」為目的的「蚊香」似乎也在清理之中。 蚊香出現的具體時間現在還不太清楚。從上述歐陽修的詩中可以看出人們已用煙熏的辦法驅蚊。不過,歐陽修的詩中沒有提到用何種材料產生煙霧。根據筆者看到的資料,原始的蚊香出現在宋代。

D. 關於蚊香的發明,有著怎樣的傳說

傳說在遠古的時候,蚊蟲成災,專門吸人血,人們無法逃脫,只好分批送人喂專蚊子屬。一天,輪到了一個別名「大煙鬼」的老頭子喂蚊子。他非常的憂愁,帶了很多的煙去。走到喂蚊子的地方,他左一袋煙右一袋煙吸個沒完沒了。一直到了天亮也沒有一隻蚊子去叮他,老頭子卻看到在他的周圍躺著許多死蚊子。這個消息迅速地傳到了每一個人的耳朵里,人們靈機一動,開始點著草熏蚊子,蚊子果然被熏死了。後來,人們根據這個道理,就發明了蚊香。

E. 我 有一個關於蚊香的發明,我想把這個專利賣給蚊香廠怎麼辦

直接打電話或者直接去找廠家的領導,不過一定要保護好自己的利益,別被人家有機可乘,可是你自己的研究成果

F. 蚊香片是誰發明的

蚊子是我國人民非常討厭的一種「吸血蟲」,在夏天常常擾得你整個晚上不得安寧。尤其在我國南方的許多地方,一到傍晚,蚊子就如形似影,團團圍在你的身旁,伺機攻擊,弄得你怒火中燒而又無可奈何。 人們對這種蟲子之厭惡由來已久。宋代著名學者歐陽修寫的「憎蚊」詩中說它們:「雖微無奈眾,惟小難防毒」 ;讓人感喟 「熏之苦煙埃,燎壁疲照燭」,就突出表達了人們的這種觀念。

為了防止蚊子的禍害,人們逐漸發明了蚊帳和蚊香。其中蚊香的發明可能與古人端午節的衛生習俗及燒香祭祀的習俗有關。《荊楚歲時記》記載:「端午四民踏百草,采艾以為人,懸之戶上,禳毒氣」。早年端午節人們除在門口插上艾草外,還常浸泡雄黃酒塗在身上。這樣做可能使空氣清新一些,其次還有防止蚊子叮咬的作用。記得年幼的時候,母親在端午節往我額頭點雄黃酒的時候就說可以防止蚊子咬。當然一般家長還會給自己的孩子掛上一個香袋,再吃一些蒜頭以增強防病和驅蟲的效果。

另外,蚊香的發明可能還與古代燒香祭祀的習俗有關。眾所周知,我國很早就開始了燒香祭祀的習俗。最早記載這一習俗的是《詩·周頌·維清》:「維清緝熙,文王之典,肇禋。」意思就是周人通過燃燒一些柴火冒煙來祭天,稱作「禋」或「禋祀」。後來《周禮·春官·大宗伯》記有大宗伯之職包括:「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實柴祀日月星辰,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風師、雨師。」註:「禋之言煙。」當然,那時燒的還不是後來的香,只是一些柴草和布帛。《周禮·天官》有「祭祀,共蕭茅」的說法。這里的蕭是一種香草。大約漢代開始有真正的燒香,因為漢代出現了香爐。此外,史籍記載,漢代曾有通過焚燒「月至香」以「避疫」的記載。說明燒香從「與神明溝通」到「避疫」,香隨材質的變化,功能也在擴大,因而在此基礎上衍化出以「驅蚊」為目的的「蚊香」似乎也在清理之中。

蚊香出現的具體時間現在還不太清楚。從上述歐陽修的詩中可以看出人們已用煙熏的辦法驅蚊。不過,歐陽修的詩中沒有提到用何種材料產生煙霧。根據筆者看到的資料,原始的蚊香出現在宋代。根據宋代冒蘇軾之名編寫的《格物粗談》記載:「端午時,收貯浮萍,陰干,加雄黃,作紙纏香,燒之,能祛蚊蟲。」這應當是較早的「蚊香」。其中提到的材料是很有意思的,雄黃是硫化砷礦石,也是古代用途很廣泛的殺蟲劑。書中還提到製作蚊香時,於端午節時取材,不禁讓人聯想到「蚊香」的與這個節日的插艾草和使用雄黃酒有某種關聯。

明末的《譚子雕蟲》一書記載:「蚊性惡煙,舊雲,以艾熏之則潰。然艾不易得,俗乃以鰻鱔鱉等骨為葯,紙裹長三四尺,竟夕熏之」。上述記載說明古人確實曾用端午節懸於戶外的艾作熏蚊的材料。當然這種「蚊香」的產生,在制劑技術上可能還跟艾在針灸術的用途產生的啟發有關。根據宋代《本草衍義》記載:「艾葉干搗篩去青渣取白,入石硫黃為硫黃艾炙」。很可能是在這種「硫磺艾炙」製作工藝的基礎上,使人們聯想到將浮萍干末加雄黃粉製作出實用「蚊香」。

宋代的蚊香在清代江南地區得到進一步的完善。有關這點筆者沒有查到國內的文獻資料,但從一個近代來華採集茶種的英國人福瓊(Robert Fortune)的著作《居住在華人之間》(A Residence among the Chinese)中看到有關記載。1849年,這個英國園藝學者在從浙江西部到福建武夷山的途中,由於氣候炎熱潮濕,他和隨從都被蚊子叮得整夜無法合眼。後來他的隨從購買了一些當地人使用的一種蚊香,這種蚊香對驅殺蚊蟲很有效。後來他把這一信息帶回歐洲後,引起西方昆蟲學家和化學家的極大興趣,紛紛詢問他這種蚊香是由何種物質所合成。後來,他在浙江定海了解該蚊香的配方,發現此種蚊香由松香粉、艾蒿粉、煙葉粉、少量的砒霜和硫磺混合而成。

盡管中國古代已經有蚊香,但進行技術革新並使之進行工業化商品生產卻是由外國人首先進行的,這說起來不免讓人遺憾。(原載《科學月刊》第五期,題目和內容略有改動)

G. 蚊香是誰發明的

蚊香的起源
古代
蚊子是我國人民非常討厭的一種「吸血蟲」,人們對這種蟲子之厭惡由來已久。宋代著名學者歐陽修寫的「憎蚊」詩中說它們:「雖微無奈眾,惟小難防毒」 ;讓人感喟 「熏之苦煙埃,燎壁疲照燭」,就突出表達了人們的這種觀念。 歷史悠久的蚊香是最早被使用的殺蟲劑,遠在數千年前的南宋時期便出現過中葯製成的類似驅蚊棒。 為了防止蚊子的禍害,人們逐漸發明了蚊帳和蚊香。其中蚊香的發明可能與古人端午節的衛生習俗及燒香祭祀的習俗有關。《荊楚歲時記》記載:「端午四民踏百草,采艾以為人,懸之戶上,禳毒氣」。早年端午節人們除在門口插上艾草外,還常浸泡雄黃酒塗在身上。這樣做可能使空氣清新一些,其次還有防止蚊子叮咬的作用。記得年幼的時候,母親在端午節往我額頭點雄黃酒的時候就說可以防止蚊子咬。當然一般家長還會給自己的孩子掛上一個香袋,再吃一些蒜頭以增強防病和驅蟲的效果。 另外,蚊香的發明可能還與古代燒香祭祀的習俗有關。眾所周知,我國很早就開始了燒香祭祀的習俗。最早記載這一習俗的是《詩·周頌·維清》:「維清緝熙,文王之典,肇禋。」意思就是周人通過燃燒一些柴火冒煙來祭天,稱作「禋」或「禋祀」。後來《周禮·春官·大宗伯》記有大宗伯之職包括:「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實柴祀日月星辰,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風師、雨師。」註:「禋之言煙。」當然,那時燒的還不是後來的香,只是一些柴草和布帛。《周禮·天官》有「祭祀,共蕭茅」的說法。這里的蕭是一種香草。 大約漢代開始有真正的燒香,因為漢代出現了香爐。此外,史籍記載,漢代曾有通過焚燒「月至香」以「避疫」的記載。說明燒香從「與神明溝通」到「避疫」,香隨材質的變化,功能也在擴大,因而在此基礎上衍化出以「驅蚊」為目的的「蚊香」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蚊香出現的具體時間現在還不太清楚。從上述歐陽修的詩中可以看出人們已用煙熏的辦法驅蚊。不過,歐陽修的詩中沒有提到用何種材料產生煙霧。原始的蚊香出現在宋代。根據宋代冒蘇軾之名編寫的《格物粗談》記載:「端午時,收貯浮萍,陰干,加雄黃,作紙纏香,燒之,能祛蚊蟲。」這應當是較早的「蚊香」。其中提到的材料是很有意思的,雄黃是硫化砷礦石,也是古代用途很廣泛的殺蟲劑。書中還提到製作蚊香時,於端午節時取材,不禁讓人聯想到「蚊香」的與這個節日的插艾草和使用雄黃酒有某種關聯。 宋代的蚊香在清代江南地區得到進一步的完善。一個近代來華採集茶種的英國人福瓊(Robert Fortune)的著作《居住在華人之間》(A Residence among the Chinese)中有關記載。1849年,這個英國園藝學者在從浙江西部到福建武夷山的途中,由於氣候炎熱潮濕,他和隨從都被蚊子叮得整夜無法合眼。後來他的隨從購買了一些當地人使用的一種蚊香,這種蚊香對驅殺蚊蟲很有效。後來他把這一信息帶回歐洲後,引起西方昆蟲學家和化學家的極大興趣,紛紛詢問他這種蚊香是由何種物質所合成。後來,他在浙江定海了解該蚊香的配方,發現此種蚊香由松香粉、艾蒿粉、煙葉粉、少量的砒霜和硫磺混合而成。 明末的《譚子雕蟲》一書記載:「蚊性惡煙,舊雲,以艾熏之則潰。然艾不易得,俗乃以鰻鱔鱉等骨為葯,紙裹長三四尺,竟夕熏之」。上述記載說明古人確實曾用端午節懸於戶外的艾作熏蚊的材料。當然這種「蚊香」的產生,在制劑技術上可能還跟艾在針灸術的用途產生的啟發有關。根據宋代《本草衍義》記載:「艾葉干搗篩去青渣取白,入石硫黃為硫黃艾炙」。很可能是在這種「硫磺艾炙」製作工藝的基礎上,使人們聯想到將浮萍干末加雄黃粉製作出實用「蚊香」。 盡管中國古代已經有蚊香,但進行技術革新並使之進行工業化商品生產卻是由外國人首先進行的,這說起來不免讓人遺憾。
近代
1885年,和歌山縣有田市號稱「橘子王」的上山家(和歌山盛產橘子),有位畢業於慶應大學的上山英一郎(當時24歲),設立了上山商店,想讓家中生產的橘子出口到國外。 上山英一郎經由恩師福澤諭吉(明治時代的啟蒙思想家,慶應大學創設者)的介紹,與美國某家植物公司老闆認識。上山熱情款待了那位老闆,並贈送了橘子、竹子等幼苗給老闆做為回國時的禮品。翌年,老闆寄來一盒植物種籽,信中說明許多美國人正是因為生產此植物而致富,種籽是原產於南斯拉夫的除蟲菊。 美國植物公司老闆在信中又說明,此植物在荒地也能栽培。上山英一郎於是想到如果將除蟲菊普及到全國各地的農家,保護農作物,再將農作物出口到外國,或許可以拯救一些時常受 蚊香
到蟲害的貧農。於是,上山開始雲游全國各地,遺憾的是,大部份農家都不感興趣。上山英一郎又想到,如果將除蟲菊製成灰狀物,撒在農作物上,或許農家便能接受。只是,屢次試驗的結果,卻讓上山不得不作罷。 一八八八年,上山英一郎請來線香製造工匠,花了兩年時間,開發出全球首創的棒狀蚊香。但是,這種外型類似線香的蚊香,頂多隻能持續一個鍾頭,若是要加長長度,又容易折斷。上山的妻子便建議改為漩渦狀。反覆試驗之後,上山才摸索出以一支圓棒為中心,再將兩條粗蚊香捲成漩渦狀的製造方法,這種手卷製造法一直持續到一九五五年左右,才全面機械化。 形狀問題雖然解決了,卻仍有個乾燥問題在等著。因為若是把卷好的蚊香放在木板上乾燥,兩條蚊香會黏貼在一起,無法分成兩個漩渦狀蚊香;若是要吊起來乾燥的話,蚊香又會失去原形。所幸這回也是妻子的建議奏了效,改為在鐵絲網上進行乾燥過程。這個方式一直持續到今日。一九○二年,效力能夠持續七小時以上、漩渦狀的蚊香終於正式上市。 一九一零年,上山英一郎將商標設計為公雞頭,並命名為「金鳥蚊香」。 一九五四年,上山在蚊香內加入比除蟲菊的成份更有效果的allethrin之後,除蟲菊便成為只是增添香味的附加品。現在的蚊香成分中,有0.3%到0.6%是allethrin,其餘都是木屑粉、澱粉、楠樹粉。燒蚊香時的煙,其實沒有殺蟲效果,有效果的成份是從燃燒部份之前那一小截蒸騰出來的。雖然現代都會家庭大半都是使用液體電蚊香,不過線香蚊香的需求量依然存在。

H. 蚊香是誰發明的

蚊香是含有除蟲菊精類成分的線香。在蚊香的一端點火後,蚊香在不完全內燃燒下,釋放煙霧有殺滅蚊子的容功效。
早期的蚊香是粉末狀或棒狀的,現在一般製成漩渦形狀。這是大日本除蟲菊株式會社的創辦人上山英一郎的妻子的提案,這讓蚊香延長燃燒時間之餘,又能把減少體積。一般的漩渦狀蚊香其實總長75公分。
蚊香一般是綠色或棕色的,燃燒時間約為6至7小時,也有燃燒時間特長的種類,可維持長達12小時。
一般使用金屬的小盤子,來盛載蚊香燃燒後剩餘的灰燼。在日本,稱為「驅蚊豬」(日語:-{蚊遣り豚}-)的豬形陶器灰燼盛載器,被視為夏季的象徵。另外,也有專為戶外使用而設計的吊掛形灰燼盤。
蚊香的歷史
1885年:除蟲菊由美國傳到日本,在和歌山縣進行培植。
1888年:製成粉末形蚊香。
1890年:製成棒形蚊香。
1895年:製成漩渦形蚊香。
1995年左右:成功研製合成除蟲菊精類物質的蚊香。

I. 蚊香一圈一圈的是什麼人發明的

讓我來告訴你:
話說一八八五年,和歌山縣有田市號稱「橘子王」的上山家(和歌山盛產橘子),有位畢業於慶應大學的七男英一郎(當時二十四歲),在這年設立了「上山商店」,想讓家中生產的橘子出口到國外。 上山英一郎經由恩師福澤諭吉(明治時代的啟蒙思想家,慶應大學創設者)的介紹,與美國某家植物老闆認識。上山熱情款待了那位老闆,並贈送了橘子、竹子等幼苗給老闆做為回國時的禮品。翌年,老闆寄來一盒植物種籽,信中說明許多美國人正是因為生產此植物而致富,種籽是原產於南斯拉夫的除蟲菊。 美國植物老闆在信中又說明,此植物在荒地也能栽培。上山英一郎於是想到如果將除蟲菊普及到全國各地的農家,保護農作物,再將農作物出口到外國,或許可以拯救一些時常受到蟲害的貧農。於是,上山開始雲游全國各地,遺憾的是,大部份農家都不感興趣。上山英一郎又想到,如果將除蟲菊製成灰狀物,撒在農作物上,或許農家便能接受。只是,屢次試驗的結果,卻讓上山不得不作罷。 一八八八年,上山英一郎請來線香製造工匠,花了兩年時間,開發出全球首創的棒狀蚊香。但是,這種外型類似線香的蚊香,頂多隻能持續一個鍾頭,若是要加長長度,又容易折斷。上山的妻子便建議改為漩渦狀。反覆試驗之後,上山才摸索出以一支圓棒為中心,再將兩條粗蚊香捲成漩渦狀的製造方法,這種手卷製造法一直持續到一九五五年左右,才全面機械化。 形狀問題雖然解決了,卻仍有個乾燥問題在等著。因為若是把卷好的蚊香放在木板上乾燥,兩條蚊香會黏貼在一起,無法分成兩個漩渦狀蚊香;若是要吊起來乾燥的話,蚊香又會失去原形。所幸這回也是妻子的建議奏了效,改為在鐵絲網上進行乾燥過程。這個方式一直持續到今日。一九○二年,效力能夠持續七小時以上、漩渦狀的蚊香終於正式上市。 一九一○年,上山英一郎將商標設計為公雞頭,並命名為「金鳥蚊香」。 一九五四年,上山在蚊香內加入比除蟲菊的成份更有效果的allethrin之後,除蟲菊便成為只是增添香味的附加品。現在的蚊香成分中,有03%到06%是allethrin,其餘都是木屑粉、澱粉、楠樹粉。燒蚊香時的煙,其實沒有殺蟲效果,有效果的成份是從燃燒部份之前那一小截蒸騰出來的。雖然現代都會家庭大半都是使用液體電蚊香,不過線香蚊香的需求量依然存在。
記得採納啊
我知道所以你知道!

閱讀全文

與點蚊香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我為你許下愛的期限 瀏覽:734
我想發明的200字 瀏覽:989
動漫角色版權保護 瀏覽:72
密蜜直播投訴 瀏覽:701
馬鞍山博望天氣 瀏覽:352
成都唐邦知識產權 瀏覽:737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測算 瀏覽:898
暴走漫畫有版權么 瀏覽:512
農業信用卡積分有效期 瀏覽:172
馬鞍山上門服務 瀏覽:889
校本研修成果摘抄 瀏覽:332
誰發明了明天 瀏覽:864
購買版權開發票一般開票內容寫什麼 瀏覽:817
九台工商局電話是多少 瀏覽:429
網培研修成果 瀏覽:127
股東認繳出資額期限 瀏覽:236
土地使用權轉讓協議書範本 瀏覽:877
銀川工商局上班時間 瀏覽:666
西瓜誰發明的 瀏覽:108
莆田市工商局企業查詢 瀏覽: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