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工匠精神主要表現在哪三個方面
1、敬業。
敬業是從業者基於對職業的敬畏和熱愛而產生的一種全身心投入的認認真真、盡職盡責的職業精神狀態。中華民族歷來有「敬業樂群」「忠於職守」的傳統,敬業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也是當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要求之一。
2、精益。
精益就是精益求精,是從業者對每件產品、每道工序都凝神聚力、精益求精、追求極致的職業品質。所謂精益求精,是指已經做得很好了,還要求做得更好,「即使做一顆螺絲釘也要做到最好」。
3、專注。
專注就是內心篤定而著眼於細節的耐心、執著、堅持的精神,這是一切「大國工匠」所必須具備的精神特質。從中外實踐經驗來看,工匠精神都意味著一種執著,即一種幾十年如一日的堅持與韌性。
(1)工匠精神決定著中國創造的擴展閱讀:
「工匠精神」一詞,最早出自於聶聖哲,他培養出來的一流木工匠士,正是來自於這種精神。相信隨著國家產業戰略和教育戰略的調整,人們的求學觀念、就業觀念以及單位的用人觀念都會隨之轉變,「工匠精神」將成為普遍追求,除了「匠士」,還會有更多的「士」脫穎而出。
在2016 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說「要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製、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近些年來充斥媒體的「中國製造」「中國創造」「中國精造」「工匠精神」,如今成為決策層共識,寫進政府工作報告,顯得尤為難得和寶貴。
❷ 工匠精神決定著「中國製造」的
C
第十一屆中國常州先進製造技術成果展洽會上,多個領域的「大咖級」專家在各自的專題論壇專中不約而同提及了屬「工匠精神」,認為「工匠精神」決定「中國製造2025」的質量。
「到2025年,在日常生活中,民眾更願意使用中國製造的產品,中國製造提供的產品應該是『高品質』的代名詞。」機械工業教育發展中心主任陳曉明這樣向記者描繪「中國製造2025」規劃的願景。此間他出席「2016常州模具智能製造技術高峰論壇」,在致辭中,他用「民族脊樑」來倡議行業重塑「工匠精神」。
陳曉明表示,日本在技術水平上不如德國,但他們執行行業標準的精準度非常高,這種對標準的維護就醞釀了日本的「工匠精神」。「在機械製造業,只要國際上有的產品,我們事實上都能做,精心地做,還能做得非常好,但大批量生產卻無法保持整體高水準,這就是我們對『工匠精神』的缺乏之處。」
❸ 你對工匠精神的理解是什麼
所謂「工匠精神」其核心是:不僅僅是把工作當作賺錢的工具,而是樹立一種對工作專執著,對所屬做的事情和生產的產品精益求精,精雕細琢的精神。工匠精神就是追求極致的精神,不僅專業而且專注。工匠精神的精髓則是用心活、用心干、用心經營、用心詮釋人生。
匠人一般是指技藝高超的手藝人,也指有相當寫作水平的人。這些人往往是追求更高的技術,或藝術境界,所以一般是說一個人對某種技藝或藝術以達到很高的水平。匠人精神是只要專注、踏實地做好一件物品,哪怕只是一枚螺絲釘,也能獲得成功。
(3)工匠精神決定著中國創造的擴展閱讀:
精神來源:
「工匠精神」一詞,最早出自於聶聖哲,他培養出來的一流木工匠士,正是來自於這種精神。相信隨著國家產業戰略和教育戰略的調整,人們的求學觀念、就業觀念以及單位的用人觀念都會隨之轉變,「工匠精神」將成為普遍追求,除了「匠士」,還會有更多的「士」脫穎而出。
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說「要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製、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近些年來充斥媒體的「中國製造」「中國創造」「中國精造」「工匠精神」,如今成為決策層共識,寫進政府工作報告,顯得尤為難得和寶貴。
❹ 大國工匠精神是中國製造走向什麼的人才基石
回答
大國工匠精神是中國製造走向什麼的人才基石?
大國工匠是中國製造走向什麼的人才基石
❺ 什麼是"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包括
1、敬業。敬業是從業者基於對職業的敬畏和熱愛而產生的一種全身心投入的認認真真、盡職盡責的職業精神狀態。中華民族歷來有「敬業樂群」「忠於職守」的傳統,敬業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也是當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要求之一。
早在春秋時期,孔子就主張人在一生中始終要「執事敬」「事思敬」「修己以敬」 。「執事敬」,是指行事要嚴肅認真不怠慢;「事思敬」,是指臨事要專心致志不懈怠;「修己以敬」,是指加強自身修養保持恭敬謙遜的態度。
2、精益。精益就是精益求精,是從業者對每件產品、每道工序都凝神聚力、精益求精、追求極致的職業品質。所謂精益求精,是指已經做得很好了,還要求做得更好,「即使做一顆螺絲釘也要做到最好」。正如老子所說,「天下大事,必作於細」。能基業長青的企業,無不是精益求精才獲得成功的。
3、專注。專注就是內心篤定而著眼於細節的耐心、執著、堅持的精神,這是一切「大國工匠」所必須具備的精神特質。從中外實踐經驗來看,工匠精神都意味著一種執著,即一種幾十年如一日的堅持與韌性。
「術業有專攻」,一旦選定行業,就一門心思紮根下去,心無旁騖,在一個細分產品上不斷積累優勢,在各自領域成為「領頭羊」。在中國早就有「藝痴者技必良」的說法,如《莊子》中記載的游刃有餘的「庖丁解牛」、《核舟記》中記載的奇巧人王叔遠等。
4、創新。「工匠精神」還包括著追求突破、追求革新的創新內蘊。古往今來,熱衷於創新和發明的工匠們一直是世界科技進步的重要推動力量。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涌現出一大批優秀的工匠,如倪志福、郝建秀等,他們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
改革開放以來,「漢字激光照排系統之父」王選、「中國第一、全球第二的充電電池製造商」王傳福、從事高鐵研製生產的鐵路工人和從事特高壓、智能電網研究運行的電力工人等都是「工匠精神」的優秀傳承者,他們讓中國創新重新影響了世界。
(5)工匠精神決定著中國創造的擴展閱讀:
「工匠精神」是一種職業精神,它是職業道德、職業能力、職業品質的體現,是從業者的一種職業價值取向和行為表現。「工匠精神」的基本內涵包括敬業、精益、專注、創新等方面的內容。
工匠們喜歡不斷雕琢自己的產品,不斷改善自己的工藝,享受著產品在雙手中升華的過程。工匠們對細節有很高要求,追求完美和極致,對精品有著執著的堅持和追求,把品質從0提高到1,其利雖微,卻長久造福於世。
工匠精神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尺度、是中國製造前行的精神源泉、是企業競爭發展的品牌資本、是員工個人成長的道德指引。「工匠精神」就是追求卓越的創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質精神、用戶至上的服務精神。
精神評論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2016年3月5日作政府工作報告時說,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製、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工匠精神」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讓人耳目一新,有媒體將其列入「十大新詞」予以解讀。
古語雲:「玉不琢,不成器」。工匠精神不僅體現了對產品精心打造、精工製作的理念和追求,更是要不斷吸收最前沿的技術,創造出新成果。
工匠精神落在個人層面,就是一種認真精神、敬業精神。其核心是:不僅僅把工作當作賺錢養家糊口的工具,而是樹立起對職業敬畏、對工作執著、對產品負責的態度,極度注重細節,不斷追求完美和極致,給客戶無可挑剔的體驗。
將一絲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入每一個環節,做出打動人心的一流產品。與工匠精神相對的,則是「差不多精神」——滿足於90%,差不多就行了,而不追求100%。我國製造業存在大而不強、產品檔次整體不高、自主創新能力較弱等現象,多少與工匠精神稀缺、「差不多精神」顯現有關。
工匠精神落在企業家層面,可以認為是企業家精神。具體而言,表現在幾個方面:
第一,創新是企業家精神的內核。企業家通過從產品創新到技術創新、市場創新、組織形式創新等全面創新,從創新中尋找新的商業機會,在獲得創新紅利之後,繼續投入、促進創新,形成良性循環。
第二,敬業是企業家精神的動力。有了敬業精神,企業家才會有將全身心投入到企業中的不竭動力,才能夠把創新當作自己的使命,才能使產品、企業擁有競爭力。
第三,執著是企業家精神的底色。在經濟處於低谷時,其他人也許選擇退出,唯有企業家不會退出。
改革開放近40年來,我國涌現出大批有膽有識、有工匠精神的企業家,但也有一些企業家缺乏企業家精神……可以說,企業家精神的下滑,才是經濟發展的隱憂所在。
❻ 什麼是當前的大國工匠精神
包括敬業、精益、專注、創新等方面的內容,「工匠精神」就是追求卓越的創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質精神、用戶至上的服務精神。
「工匠精神」一詞,最早出自於聶聖哲,他培養出來的一流木工匠士,正是來自於這種精神。相信隨著國家產業戰略和教育戰略的調整,人們的求學觀念、就業觀念以及單位的用人觀念都會隨之轉變,「工匠精神」將成為普遍追求,除了「匠士」,還會有更多的「士」脫穎而出。
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說「要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製、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近些年來充斥媒體的「中國智造」「中國創造」「中國精造」「工匠精神」,如今成為決策層共識,寫進政府工作報告,顯得尤為難得和寶貴。
(6)工匠精神決定著中國創造的擴展閱讀
社會心浮氣躁,追求 「短、平、快」(投資少、周期短、見效快)帶來的即時利益,從而忽略了產品的品質靈魂。因此企業更需要工匠精神,才能在長期的競爭中獲得成功。
當其他企業熱衷於「圈錢、做死某款產品、再出新品、再圈錢」的循環時,堅持「工匠精神」的企業,依靠信念、信仰,看著產品不斷改進、不斷完善,最終,通過高標准要求歷練之後,成為眾多用戶的驕傲,無論成功與否,這個過程,他們的精神是完完全全的享受,是脫俗的、也是正面積極的。
❼ 什麼是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包括
1、敬業。敬業是從業者基於對職業的敬畏和熱愛而產生的一種全身心投入的認認真真、盡職盡責的職業精神狀態。中華民族歷來有「敬業樂群」「忠於職守」的傳統,敬業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也是當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要求之一。
早在春秋時期,孔子就主張人在一生中始終要「執事敬」「事思敬」「修己以敬」 。「執事敬」,是指行事要嚴肅認真不怠慢;「事思敬」,是指臨事要專心致志不懈怠;「修己以敬」,是指加強自身修養保持恭敬謙遜的態度。
2、精益。精益就是精益求精,是從業者對每件產品、每道工序都凝神聚力、精益求精、追求極致的職業品質。所謂精益求精,是指已經做得很好了,還要求做得更好,「即使做一顆螺絲釘也要做到最好」。正如老子所說,「天下大事,必作於細」。能基業長青的企業,無不是精益求精才獲得成功的。
3、專注。專注就是內心篤定而著眼於細節的耐心、執著、堅持的精神,這是一切「大國工匠」所必須具備的精神特質。從中外實踐經驗來看,工匠精神都意味著一種執著,即一種幾十年如一日的堅持與韌性。
「術業有專攻」,一旦選定行業,就一門心思紮根下去,心無旁騖,在一個細分產品上不斷積累優勢,在各自領域成為「領頭羊」。在中國早就有「藝痴者技必良」的說法,如《莊子》中記載的游刃有餘的「庖丁解牛」、《核舟記》中記載的奇巧人王叔遠等。
4、創新。「工匠精神」還包括著追求突破、追求革新的創新內蘊。古往今來,熱衷於創新和發明的工匠們一直是世界科技進步的重要推動力量。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涌現出一大批優秀的工匠,如倪志福、郝建秀等,他們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
改革開放以來,「漢字激光照排系統之父」王選、「中國第一、全球第二的充電電池製造商」王傳福、從事高鐵研製生產的鐵路工人和從事特高壓、智能電網研究運行的電力工人等都是「工匠精神」的優秀傳承者,他們讓中國創新重新影響了世界。
(7)工匠精神決定著中國創造的擴展閱讀:
「工匠精神」一詞,最早出自於聶聖哲,他培養出來的一流木工匠士,正是來自於這種精神。相信隨著國家產業戰略和教育戰略的調整,人們的求學觀念、就業觀念以及單位的用人觀念都會隨之轉變,「工匠精神」將成為普遍追求,除了「匠士」,還會有更多的「士」脫穎而出。
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說「要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製、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近些年來充斥媒體的「中國智造」「中國創造」「中國精造」「工匠精神」,如今成為決策層共識,寫進政府工作報告,顯得尤為難得和寶貴。
❽ 工匠精神源於哪裡
工匠精神來源:
「工匠精神」一詞,最早出自於聶聖哲,他培養出來的一流木工匠士,正是來自於這種精神。相信隨著國家產業戰略和教育戰略的調整,人們的求學觀念、就業觀念以及單位的用人觀念都會隨之轉變,「工匠精神」將成為普遍追求,除了「匠士」,還會有更多的「士」脫穎而出。
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說「要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製、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近些年來充斥媒體的「中國智造」「中國創造」「中國精造」「工匠精神」,如今成為決策層共識,寫進政府工作報告,顯得尤為難得和寶貴。
著名企業家、教育家聶聖哲曾呼籲:「中國製造」是世界給予中國的最好禮物,要珍惜這個練兵的機會,決不能輕易丟失。「中國製造」熟能生巧了,就可以過渡到「中國精造」。
「中國精造」穩定了,不怕沒有「中國創造」。千萬不要讓「中國製造」還沒有成熟就夭折了,路要一步一步走,人動化(手藝活)是自動化的基礎與前提。要有工匠精神,從「匠心」到「匠魂」。
一流工匠要從少年培養,有些行業甚至要從12歲開始訓練。要盡早恢復學徒制。稅制要改革,要促成地方政府對製造業重視的局面。中國的教育要學德國、日本而不是美國。
精神內涵:
1、敬業。敬業是從業者基於對職業的敬畏和熱愛而產生的一種全身心投入的認認真真、盡職盡責的職業精神狀態。中華民族歷來有「敬業樂群」「忠於職守」的傳統,敬業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也是當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要求之一。
2、精益。精益就是精益求精,是從業者對每件產品、每道工序都凝神聚力、精益求精、追求極致的職業品質。所謂精益求精,是指已經做得很好了,還要求做得更好,「即使做一顆螺絲釘也要做到最好」。正如老子所說,「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3、專注。專注就是內心篤定而著眼於細節的耐心、執著、堅持的精神,這是一切「大國工匠」所必須具備的精神特質。從中外實踐經驗來看,工匠精神都意味著一種執著,即一種幾十年如一日的堅持與韌性。
4、創新。「工匠精神」還包括著追求突破、追求革新的創新內蘊。古往今來,熱衷於創新和發明的工匠們一直是世界科技進步的重要推動力量。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涌現出一大批優秀的工匠,如倪志福、郝建秀等,他們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
❾ 分析為什麼要以工匠精神涵養中國製造
工匠精神,是生產者、設計者在技藝和流程上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極致,以質量和品質贏得行業領先和消費者信賴的精神。工匠精神體現了一種踏實專注的氣質,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鑽勁背後,是對品牌和口碑的敬畏之心。
改造提升傳統產業離不開工匠精神。大到汽車、電器製造,小到制筆、製鞋,國內許多產業的規模居於世界前列,使用的也是一流的機器設備,然而,這些產業長期大而不強,產品檔次整體不高,自主創新能力偏弱。究其原因,工匠精神的缺失不可忽視。只有當一絲不苟、精益求精的執著融入生產、設計的每一個環節,實現由「重量」到「重質」的突圍,中國製造才能贏得明天。
升級的消費需求在呼喚工匠精神。消費正在成為支撐國內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解決溫飽之後,市場面對的是一群越來越「挑剔」的消費者,他們固然喜歡物美價廉,但同時也願意為新技術和高品質體驗「埋單」。近年來,中國遊客在海外搶購一些小家電、化妝品等,一方面反映出國內製造業品質的短板,另一方面證明國內消費需求正在升級。在這種背景下,企業必須發揚工匠精神,善於從細節發現需求,臻於至善地追求品質,以贏得消費者的青睞。
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也在呼喚工匠精神。一個充滿活力、創新驅動的中國,既需要天馬行空的「創造力」,又需要腳踏實地的「匠心」。在這個充滿創業創新機遇的時代,需要一種不投機取巧的拙樸,真正創造出經得起挑剔目光檢驗的產品。
當前,中國經濟結構正在深度調整,這為那些在品質、創新上有遠大追求的市場主體創造了極大的發展空間。營造崇尚工匠精神的社會氛圍,需要用「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戰略眼光持之以恆地「補鈣」,從職業精神的培養到職業教育的改革,再到榮譽體系的激勵以及文化土壤的培育,多管齊下形成合力,才能讓中國製造的筋骨更強健、品牌更響亮。
❿ 弘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對我國由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邁進有什麼重要意義
在我國,工匠精神源遠流長,在傳統文化中不難尋其蹤跡。從莊子「技進乎道」到魏源「技可進乎道,藝可通乎神」,他們所提到的「技」,指的就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體現在產品「從99%提高到99.99%」的過程中,它是認真、執著、精細、完美的代名詞。正是技術從業者們精益求精、追求完美,讓生產過程成為類似工藝品的雕琢過程,鑄就了我國傳統製造業曾經的輝煌。
說起工匠精神,就不得不提央視紀錄片《大國工匠》中展現的我國現代工業者那些靈巧而智慧的手:有人能在牛皮紙一樣薄的鋼板上焊接而不出現一絲漏點;有人能把密封精度控制到頭發絲的五十分之一;還有人的檢測手感堪比X光般精準。大國工匠們「技術報國」的價值,絲毫不遜色於其他職業。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原校長朱清時就曾說過,「一個國家、一個社會需要多種多樣的人才,既要有一流的科學家、教授、政治家等,更要有高素質的工人、廚師、飛機駕駛員等高技能人才」。
遺憾的是,這些年在「君子不器」、白領崇拜等觀念的影響下,更多人對從事與技術打交道的藍領工作心有不甘。上海市的一項調查顯示,被調查者中僅有1%的人願意當工人。與之相關的另一個現實是,「高級技工萬金難求」之類的新聞時常見諸報端。這種人才發展的不均衡,抑制了社會創新創造活力的迸發,同時也讓中國創造遭遇「人才瓶頸」。政府工作報告中寫入工匠精神,關照現實,切中要害,不僅有利於在全社會樹立一種健康的現代職業、專業觀念,同時也將加速我國製造強國、創造強國的建設。
《中國製造2025》指出,製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科技創新的主戰場,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但目前,我國製造業依然存在著大而不強、產品檔次整體不高、自主創新能力較弱的問題,部分產品不能滿足日益精細化的消費需求。有鑒於此,我們亟須堅守工匠精神,弘揚工匠精神,推動我國從製造大國走向製造強國,打造「創造中國」的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