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七年級歷史教材上說,距今約7000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用耒耜耕地
根據我們現在發掘的東西來推斷耒耜不是黃帝發明的,在半坡文明遺址就發現了鑽內孔石斧,在河姆容渡文明發現了骨耜,這些都是用來耕作的耒耜,不同時代,不同地域有不同的耒耜,可見不是一個人發明的,而是中華民族祖先智慧的結晶。
之所以會說是黃帝發明的,可能因為黃帝改造了耒耜,有了明顯的進步,或者具有現代耒耜的雛形。或者是純粹為了歌功頌德,說明黃帝有多偉大。
以上僅為我自己的分析。
B. 浙江發明水稻的古人類遺址
遇到我你算找對人了
河姆渡聚落:
1. 距今年代:7000多年
2. 地點:浙江餘姚河姆渡村專。
河姆渡居民是最屬早種植水稻的居民,普遍發現稻穀遺存,有的地方稻穀、稻殼、莖葉等交互混雜,形成 0.2~0.5米厚的堆積層,最厚處超過1米。
稻類遺存數量之多,保存之完好,都是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史上罕見的。經鑒定,主要屬於栽培稻秈亞種晚稻型水稻。
C. 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才去共同勞動共同消費的生活方式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6)發明文字:
(7)生活儉朴,克已愛民:
(8)寬厚待人,以身作則:
(9)治理洪水,與群眾同甘共苦:
(10)禪讓制:
(11)建立夏朝:
(12)第一位由部落聯盟首領轉變為奴隸制國家的國王:
(炎帝、黃帝;黃帝;黃帝;嫘祖;伶倫;倉頡;堯;舜;禹;堯、舜、禹;禹;禹)
二、綜合探究題
1.山頂洞人的生活與北京人相比有哪些進步?
(1)體質特徵方面:北京人還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徵,山頂洞人的模樣與現代人基本相同。
(2)生產工具方面: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而山頂洞人已經掌握了磨光和鑽孔技術。
(3)生產生活方面:北京人從事狩獵和採集,使用天然火;山頂洞人還會捕魚,會人工取火,會縫制衣裳,製作裝飾品,懂得愛美。
(4)社會組織方面:北京人過著群居的生活,而山頂洞人按血緣關系結合成氏族。
2.火有哪些用途?火的使用有何歷史意義?
用途:可以燒烤食物、驅趕野獸、還可以照明、防寒。
意義:火的使用,增強了人們適應自然的能力,是人類進化過程中的一大進步。
3.請想像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樣生活的?根據自己的想像寫一篇小短文。要求,想像合理,語言流暢,字數不得少於200字。
北京人的一天
在距今約70萬年的某一天,當黎明降臨到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的山洞的時候,我們的祖先北京人開始了一天的生活。十多個強壯的男子們拿著打制的粗糙的石器和木棒,打著火把出發了,他們要到森林裡去打獵。一些婦女開始到離山洞不遠的地方去採集一些野果和用石器挖掘一些植物的塊根。一些年老和年幼的人留在山洞裡,他們要負責看管好火堆。以防止火熄滅。到了下午的時候,勞動的人們都漸漸回到了山洞。人們開始圍坐在火堆旁,燒烤打來的獵物。年老的人把這些食物平均分給了每個人。夜幕降臨了,北京人在山洞口燃起了火堆,以防止野獸來襲擊,人們經過一天的勞累都沉沉的睡去了。
4.假如一個北京人和一個山頂洞人碰到一起,他們會說些什麼呢?請你依據所掌握的歷史知識描述一段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對話,對話中要體現出各自的體態特徵和生產、生活狀況。
北京人:你好。我怎麼沒見過你啊,請問你住在哪裡?
山頂洞人:我就住在龍骨山的山頂上啊。我們離得很近啊,是鄰居呢。咦?你怎麼長得和我們不一樣啊?哇!還沒穿衣服?好羞啊!
北京人:對啊,我們的模樣還保留著猿的某些特徵。我們不會縫制衣服啊。你們是用什麼縫制衣服的啊?請你介紹一下你們的生活狀況吧,好嗎?
山頂洞人:好啊,我們是用骨針把獸皮縫製成衣服的,看我們脖子上掛著的是裝飾品,是我們用拾到的海蚶殼或小石頭經過磨製和鑽孔作成的,漂亮吧。我們是有血緣關系的人才居住到一起的,我們自己會取火,會捕魚,我們能走到很遠的地方呢,我還見過大海呢。
北京人:哇,太羨慕你們了。我們可是比你們差遠了呢,我們現在幾十個人居住在一起,但不一定有血緣關系的。只會打制粗糙的石器。最主要的是我們還不會人工取火呢,總是要小心的保留著天然火。如果不小心火種滅掉了,那就慘了。我們不敢遠走的,更別提看到大海了。朋友,讓我們現在就去與你們學習學習吧。
山頂洞人:好啊,歡迎去學習。
5.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頂洞人在生產生活上有了哪些進步?
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製石器,用耒耜耕地,種植水稻,他們住著干欄式的房子,過上定居的生活,已挖掘水井,飲水更加方便,還飼養了家畜,會製造陶器,並能製造簡單的玉器和原始樂器。
6.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相同點:()都開始了原始的農耕生活;
(2)都使用磨製工具,主要用耒耜翻地耕種;
(3)都出現了農業、畜牧業和手工業;
(4)都已經建造房屋,過著定居的生活。
不同點:(1)生存年代及地點不同:河姆渡距今約七千年,位於長江流域,半坡原始居民距今約五六千年,位於黃河流域。
(2)種植糧食作物不同:河姆渡原始居民種植的是水稻;半坡原始居民種植的是粟。
(3)房屋結構不同:河姆渡住著干欄式房屋;半坡原始居民住著半地穴式的房屋。
7.我們已經學過了我國遠古人類和原始居民的一些內容,如果有一天你到這些遠古人類或原始居民遺址去參觀,你能否向遊客介紹一下你所了解的知識,充當一個小導游呢?下面請你挑選一個遠古人類或原始居民來試一試寫一篇導游詞吧。
例如:參加半坡原始居民遺址。
遊客們,大家好:
下面由我來給大家介紹一下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情況。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五六千年。因遺址位於陝西西安半坡村而得名。先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半坡原始居民的生產工具吧,這些工具是用來開墾土地的磨光的石器和木製的耒耜,這是石刀,是用來收割莊稼的。這些是在這里出土的骨制的箭頭、漁叉,漁鉤,半坡人用它們來打獵捕魚。再來看這邊,這是半坡出土的粟種,說明他們種植的主要作物是粟。這是白菜和芥菜的種子,說明他們已經能夠種植這些蔬菜了。最後讓我們來參加一下半坡人手工業的發展,這是人面魚紋盆,它充分展現了半坡彩陶的高超工藝。上面刻有人面和魚紋的圖案,盆邊還有一些刻畫的符號,有些學者認為,這些符號可能是早期文字的雛形。這是出土的紡輪,說明半坡人已經會紡線和織布、制衣了。通過這些文物,比較全面地展現了半坡人的原始生活情景。好,我的介紹就到這里,謝謝大家!
8.假設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在秋天莊稼收獲後能夠互訪,你能否利用課本提供的材料,為他們分別設計一份接待對方一天的日程表,包括一份含兩餐的食譜和一天的活動。
9.為什麼今天的中國人都自稱是「炎黃子孫」?
距今約四五千年,在我國境內生活著許多部落,炎帝和黃帝是其中兩個部落的首領,他們兩個部落聯合起來,打敗了東方強大的蚩尤部落而結成聯盟。經過長期發展,形成了日後的華夏族,即漢族的前身,中華民族的主幹部分。黃帝是公認的華夏族始祖,同時,黃帝時期有許多發明創造,奠定了中華文明的基礎,對後世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我們為此感到自豪,為表達對先人的敬仰,我們都自稱為「炎黃子孫」。
10.什麼是禪讓制度?這種制度出現在什麼時期,與哪些部落聯盟首領有關?這些部落聯盟首領都有哪些高尚的品質?你如何評價這種制度?你認為領導人應具備什麼樣的品質?
禪讓制度是我國原始社會末期的一種民主推選部落聯盟首領的制度。
堯年老時,徵求各部落首領的意見,推舉舜做他的繼承人。舜年老後,採取同樣的辦法把位置讓給治水有功的禹。
堯生活儉朴,克已愛民;舜寬厚待人,以身作則;禹領導人民治理洪水,與群眾同甘共苦。
我認為禪讓制度是一種很民主的制度,通過這種制度一些有賢能的人成為部落聯盟的首領。有利於社會的進步。
我認為領導人,應該具有高尚的品質,寬厚待人,以身作則,能與群眾同甘共苦。
三.材料解析題
1.閱讀材料:
材料一: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
——《韓非子》
材料二:在北京人遺址中,發現了大量木炭和幾處較大的灰燼堆,還有在火中燒過的石塊、獸骨和樹子等。
材料三:上古之世,……民多疾病。有聖人作,鑽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說之,使王天下,號之曰燧人氏。
請回答:(1)材料一描繪的是什麼時候的情況?在這種險惡的環境下,人們必須過什麼樣的生活?
(2)材料二證明了什麼?它所證明的事實有什麼歷史意義?
(3)材料三反映了原始社會人們生活的一種什麼重大變化?什麼人開始已經出現了這種現象?
答:(1)描繪的是原始社會時期的情況。人們必須過群居的生活。
(2)證明了北京人已經會使用天然火,火的使用,增強了人們適應自然的能力,是人類進化過程中的一大進步。
(3)反映了原始社會的人們已經會人工取火,山頂洞人。
2.閱讀材料:
材料一:古之人民皆食禽獸肉,至於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於是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作。
——《白虎通》
材料二: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
——《周易》
請回答:(1)材料一中神農氏為什麼「教民農作」?「因天之時,分地之利」說明神農氏是如何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的?
(2)材料一反映了什麼歷史現象?請你根據所學內容列舉出這一時期原始居民的兩個代表。
(3)材料二說明人類的居住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請你舉例說明。
答:(1)人民眾多,禽獸不足。說明他能夠因地制宜、科學合理地利用自然。(2)我國的原始農業生產出現了。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3)人類由居住野外洞穴到蓋房定居。比例半坡人的半地穴式房屋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干欄式房屋。
3.材料:「彩陶精美,畫紋亦多珠。或則呈人面,或則呈雙魚。農耕既普及,人群已群居。護壕伸二丈,其廣亦相如。何奈遺址中,獨不見文書。」
——郭沫若
請回答:
(1)根據材料中詩歌的內容請你猜測出這是對哪一原始居民生活的描繪?
(2)你能舉出「或則呈人面,或則呈雙魚」的一個彩陶文物代表嗎?
(3)「農耕既普及」詩中描繪的原始居民耕種的是什麼農作物?
(4)針對詩歌中提到的「獨不見文書」,近年來有些學者有了新的見解。你能說出來是什麼嗎?
答:(1)半坡原始居民。(2)半坡人面魚紋盆。(3)粟。(4)在彩陶中有一些刻畫的符號,有些學者認為可能是早期文字的雛形。
4.閱讀材料:
材料一:「聰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偉業,雄立東方。」
材料二:中華開國五千年,神州軒轅自古傳。創造指南針,平定蚩尤亂。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請回答:
(1)材料一是稱贊誰而寫的祭文?
(2)根據你現在所掌握的知識,請指出「建此偉業」指的是什麼?
(3)材料二摘自誰的話?其中的「神州軒轅」指的是誰?,他被尊稱為什麼?
(4)材料二中的「創造指南針,平定蚩尤亂」與哪個事件有關?
(5)這兩則材料都反映了對這個人物什麼樣的情感?
答:(1)黃帝(2)聯合炎帝戰敗蚩尤,經過長期發展,形成日後的華夏族;黃帝建造宮室,製作衣裳,還教人們挖井,發明舟車,為後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礎。他的妻子嫘祖發明養蠶繅絲,他的屬下倉頡發明了文字,伶倫編出了樂譜。這些發明使人類步入文明時代。(3)孫中山。黃帝。「人文初祖」。(4)涿鹿之戰。(5)表達了對黃帝的崇敬之情。
5.閱讀材料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摘自《禮記》
材料二: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已;大人世及為以禮。
請回答:
(1)材料一講的是什麼時期的情況?
(2)「天下為公,選賢與能」是什麼意思?
(3)材料二中「天下為家」的局面是從何人開始的?「公天下」變成「家天下」標志著什麼制度代替了什麼制度?
答:(1)原始社會時期的情況。(2)意思是說天下是大家的,選拔有才能的聖賢來當部落聯盟首領。(3)禹、世襲制代替禪讓制。
四.識圖題
1.看圖回答:
(1)這是什麼人的門齒化石?請寫出這一遠古人類的距今年代,生存地點。
(2)在這一遺址中還發現了一些粗糙的石器,以及大量炭屑、小塊燒骨。請你分析這些遺物說明了什麼?
(3)2006年要在此地修建東方祭祖台?你知道是為什麼嗎?
答:(1)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地點在雲南省元謀縣。
(2)證明元謀人已經會製造工具和知道用火了。(3)因為元謀人是我國境內已經的最早人類。
2.看圖回答:(1)圖1和圖2分別是什麼人的頭部復原像?
(2)請根據復原像比較出他們在體質特徵上有什麼不同? 圖1 圖2
(3)他們各生活在什麼社會組織中?
答:(1)圖1是北京人,圖2是山頂洞人。(2)北京人還保留著猿的某些特徵。而山頂洞人的模樣與現代人基本相同。(3)北京人生活在原始人群,過群居生活。山頂洞人則進入了氏族。
3.看圖回答:
(1)請指出圖中的ABC各是哪三處遠古人類遺址?
(2)我國目前境內發現的最早的人類遺址是?
(3)在地理位置上最相近的兩處遺址是:
(4)請按著他們生存年代的先後,排列順序。
答:(1)A北京人,B山頂洞人,C元謀人。
(2)C元謀人。(3)A和B,北京人和山頂洞人。(4)CAB。
4.歷史文物的價值在於能夠真實地反映出當時的歷史情境,為後人了解歷史提供寶貴的資料。請仔細觀察下面出土的文物圖,回答下列問題:
(1)記憶小能手:這是在什麼人類遺址中出土的文物?這些文物的距今年代?
(2)考古小專家:根據這些文物,你可以了解到這一原始居民哪些生活狀況?
答:(1)這是山頂洞人遺址中發現的文物。距今約三萬年。(2)山頂洞人已經掌握了磨光和鑽孔技術。他們已經會用骨針縫制衣服,佩戴著的裝飾品也表明山頂洞人懂得愛美了。海蚶殼說明山頂洞人已經走到很遠的地方,活動范圍擴大了。
5.看圖回答:請根據這幅圖片,寫一篇小短文,來介紹山頂洞人的生活狀況。要求符合史實,語言流暢,字數不少於200字。
答:距今約三萬年,在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頂頂部洞穴里,生活著一群遠古人,考古學家叫他們山頂洞人。他們的模樣和現代人基本相同。他們仍然使用打制石器,但已經掌握磨光和鑽孔技術,他們已經會人工取火,靠採集、狩獵為生,還會捕魚。山頂洞人已經用骨針縫制衣服,懂得愛美。他們有共同的祖先,已經形成了氏族。他們居住在一起,使用公有的工個,共同勞動,共同分配勞動果實,沒有貧富賤的差別。
6.
看圖請回答:
(1)圖1和圖2分別是哪些原始居民的居住的房屋,他們的樣式名稱分別是什麼?
(2)請試著說出兩種房屋各自的優點?(說出兩點即可)兩種房屋結構的不同,是由什麼決定的,說明了什麼?
答:(1)圖1是河姆渡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欄式房屋,圖2是半坡原始居民建造的半地穴式房屋。(2)干欄式房屋通風防潮,下面還可以圈養家畜。半地穴式房屋,冬暖夏涼,節省材料。是由不同的地理環境和自然條件所決定的。說明了人已經能夠與自然協調發展。或人已經能夠適應自然環境。
7.請為下面這張圖片命名,並配製適當的解說詞。
答:人面魚紋盆。人面魚紋盆因上面繪有人面和魚紋的圖案而得名,它出土於陝西西安半坡村的半坡遺址,是由距今約五六千年的半坡原始居民製造的。它上面還刻畫有一些符號,有些學者認為,這可能是我國早期文字的雛形。人面魚紋盆向我們展現了半坡彩陶工藝的高超。
8.
我國原始農耕時代的主要遺址圖
看圖回答問題.
(1)圖中的AB分別是哪兩個原始居民遺址。
(2)請對比這兩個原始居民的異同。
答:(1)A是河姆渡原始居民遺址,B是半坡原始居民遺址。
(2)兩個原始居民的異同參見第3頁綜合探究題的第6題。
9.請回答:
(1)此圖中間的人物是誰?他被尊稱為什麼?
(2)你能結合圖示說一說他對中華民族的貢獻嗎?
(3)你對黃帝時期有關發明的各種神話傳說中,認為可信的有哪些?帶有神話色彩的有哪些?
(4)我們應該怎樣科學對待歷史史實與神話傳說呢?
答:(1)黃帝。「人文初祖」。
(2)黃帝建造宮室,製作衣裳,還教人們挖井,發明舟車,為後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礎。他的妻子嫘祖發明養蠶繅絲,他的屬下倉頡發明了文字,伶倫編出了樂譜。
(3)黃帝時期已能建造宮室,製作衣裳,挖掘水井,製造舟車,發明文字,編出樂譜等,有可信的一面。如建造宮室,指能造房子,出現文字,指原始文字。但說這些發明是黃帝、嫘祖、倉頡或伶倫個人的發明,就帶有神話的色彩。
(4)任何一項發明,都不會是一兩個人的功勞,而是經過許多人,經過長期探索實踐的結果。
10.請回答:
(1)此人是誰?他有什麼貢獻?
(2)畫像中的人物所處於什麼時期?
(3)他有哪些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4)他成功的原因是什麼?
(5)你怎樣評價他?
答:(1)禹。治理洪水,建立夏朝,使中國進入奴隸社會。
(2)原始社會時期。
(3)「三過家門而不入」和吃苦耐勞,克已奉公的忘我精神被傳為千古佳話,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4)總結了治水失敗的經驗教訓;以身作則,進行大量的調查研究;因勢利導,敢於創新,採用了科學的方法;團結民眾。
(5)禹是傳說時代的英雄,是站在文明門檻上的一位偉人
D. 河姆渡人的三大發明
蠶紋刻劃與蠶絲發明
7000年繩子
有葦席到「編織原理」到系統的「紡織技術」
河姆渡發現的四對盅形牙雕,其蠶紋栩栩如生,結合同一遺址出土的蛾形器,充分顯示了河姆渡對蠶業生產的文化反映。
盡管山西芮城西王村也發現了蠶蛹裝飾,河北正定南楊庄出土了陶質蠶蛹,甘肅臨洮馮家坪齊家文化也發現了有許多蠶形昆蟲的雙聯陶罐,江蘇梅堰出土了蠶紋黑陶,……絲毫動搖不了河姆渡絲綢文化的王者地位,我們可以推斷,河姆渡——小黃山區域是中國蠶業的主要發源地之一。
河姆渡文化中挖掘出了7000年前粗細不一用的繩子,小者只有兩三毫米,大者有2厘米,據專家考證,粗繩是用韌性較好的樹藤、樹枝做的,較細的是用葛、麻之類的長纖維鞣軟後「搓」成繩子。
別看一個「搓」字,實際上是紡織原理中的「加捻」,用雙手搓繩就是最原始的加捻方法,無論是原始的紡輪,紡織機械,還是近代的紡錠,都離不開河姆渡人發現的「搓動原理」。
由此,河姆渡人還是「加捻原理」的發現者。
河姆渡遺址中發現了上百件之多的葦席殘片,小者如巴掌,大者如毛毯、坐席,一平方米以上,由葦席的編結、編織、搓捻、結網我們可以聯想到日常生活中的席子、籃子、炕席、筐、網、籠、草帽……等等,說明在河姆渡已相當有規模,由此而知,河姆渡一帶是編織業的發源地,河姆渡人是最早的「編織原理」的發現者。
更進一步,我們來看紡織,紡織紡織,顧名思義,「紡」就是紡線,「織」就是紡線織成布,繩子「搓動原理」成就了紡線技術,葦席的「編織原理」成就了織布技術,由此河姆渡人就是最早的「紡織原理」的掌握者。
由此而知,從「搓動原理=〉加捻原理」,從「編結原理=〉織布原理」,史前小黃山、河姆渡一帶的先人系統地掌握了紡線、織布的技術。
(四)紡輪織具與「原始織機」的發明
河姆渡遺址發現了許多陶制、石制、木製的紡輪,其形狀有凸字形,算珠形,工字形,也有外形如圓餅、梯形……此外還有骨梭、骨針、木緯刀、木織軸、骨機刀……等原始織具,由此著名絲綢考古專家宋兆麟、牟永抗提出復原了由紡輪、經桿、機刀、梭子、布軸、經軸、綜桿組成的原始踞織機——水平腰機的重大學術成果。
中國絲綢博物館趙豐教授則根據餘杭反山良渚文化發現的一整套原始腰機部件玉飾品也提出了河姆渡人發明「原始織機」的構想。
柴爾德曾經指出:「織機的發明是人類發明天才的一大勝利」。
古越河姆渡人早在七千多年前已發明了古老的踞織機,對人類是非常了不起的貢獻,就是這種踞織機在我國歷史上延用了數千年之久,對中華文明作出了極大的貢獻,可以說它不亞於指南針、造紙術的發明,對文明進步起了非常大的推廣作用。
由此可知,古越河姆渡人不但最先發明了搓動原理,加捻紡線原理,編造原理,織布原理,掌握了系統的紡織技術,而且還發明了最早的紡織機,除了早有盛名的稻米文化,更是絲綢紡織文化的搖籃。
(五)7000年的海上絲綢之路
河姆渡遺址中曾經挖掘出了7000年前的六支木漿(現藏於浙江博物館),這可是中國考古史上最早的木漿。此外,河姆渡文化中還挖出了許多石斧、石契、石鑿以及有段石錛,它們為砍木、刳木、刨木製造獨木舟提供了可能。它表明了7000年前古越族祖先為了主宰海洋,開展絲綢、稻米貿易與漁獵,已開始「刻木為舟,剡木為楫」的海上(水上)絲路的航行。而據美國、法國、日本、菲律賓、新加坡、台灣等許多著名史學專家研究,以這條遠古史前的海上絲路為代表,把古越的石錛、石器、陶器、稻米、絲綢紡織、斷發文身、銅鼓紋飾……等一起帶到了菲律賓、波羅洲、蘇拉威西、社會島、庫克群島、夏威夷、塔希地島、日本島、紐西蘭、復活節島……甚至是南美洲的厄瓜多,可以說太平洋文明圈與古越河姆渡文化有千絲萬縷的聯系,以文明傳播而不是以貿易為主的海上絲綢之路(絲綢出現以後暫以絲綢命名,也許更多的是石器、印紋陶器、斷發紋身)在新石器時代的河姆渡早已在發揮作用了。
對於河姆渡文化而言,其生產工具除紡輪、紡織機外,更為突出的還有大量的石錛、石斧、石鑿,其中第到第四期共有(427+278+119+122)=1046件各種各樣的石器,由於河姆渡的稻作農業非常發達,還有骨耜,以及鋸齒狀骨器作為收割工具,這些長柄的骨耜,代表了河姆渡農業生產工具的更高形態。
除非常發達的耜耕農業外,還有非常豐富發達的動植物文化,家畜飼養文化,如家畜有豬、狗、水牛、水龜……,農作物有稻米、 瓜、菱、葫蘆……等等,此外河姆渡發現的一千多件形態各異的陶器、上百件木器等也反映了河姆渡人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
而從文化傳播角度看,特別是從北路影響中原、山東、朝鮮、日本方向,可能更多的是稻作、絲綢,家畜飼養,而影響西南、東南亞、南洋、大洋洲之南線,更具代表性的是石錛,舟船、印紋陶器,干欄式建築,有外國專家認為有段石錛、印紋陶器是遠古百越文化影響西太平洋,大洋洲、南美洲諸島的主要標志,因此,更運古的蒙昧時代——前絲綢時代某種意義就是「石錛之路」,「干欄式建築之路」,「木槳舟船之路」,加上稻米之路,耕耜之路,語言之路、家畜飼養之路……一起形成了一條復合的史前「江南絲綢之路」——海上絲路與水上絲路。這條路特別是由於石錛對南太洋諸島、大洋洲的影響傳播,有人謂其是「石錛之路」,也有人由於其非常發達的稻作文化,稱其謂「稻米之路」。
E. 河姆渡文化三大發明是什麼
水稻,水井,干欄式房屋
F. 【求助】河姆渡文化的三大發明是什麼
老師:《中國古代史》第一節 中國的原始社會 第二節 原始社會的發展——母系氏回族社會 三答 母系氏族公社繁榮時期的社會生活(P15)中有這樣一句話:卯榫結構的使用是河姆渡文化的三大發明之一……那麼,河姆渡文化的三大發明是什麼呢? 教材編著者沒有把話說全面,留下了懸念給大家猜測。河姆渡文化三大發明,畢竟不像中國古代四大發明那樣,已經形成共識。考古學文化的概念與認識,會隨著新的考古發現,不斷深化、更新。根據本教材的成書年代,似乎初步可以判斷,除了卯榫結構外,水井的開掘與水稻的種植,應為三大發明的其他內容。不過,現在已經證明,更早的湖南道縣玉蟾岩已有水稻種植的遺跡。以上回答僅供參考。
G. 初二歷史書上寫的河姆渡人製作陶器,後面又寫炎帝發明陶器,是怎麼回事
炎帝是傳說中的任務,史書上記載的不大一樣。況且那是傳說啊,這點很重要,難免會神秘化的。
H. 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比較,阪泉之戰著陸之戰,黃帝和炎帝的發明是什麼春秋時期經濟發展在哪些方面
琢鹿之戰吧?!這樣也太多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