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尺子是怎樣發明的

尺子是怎樣發明的

發布時間:2020-12-21 15:08:27

㈠ 尺子是誰發明

這個沒有明確的記載

㈡ 直尺是誰發明的

直尺的發明已不可考究,坊間流傳直尺和圓規是由伏羲及女媧發明的。山東內東漢武梁祠石室容留有「伏羲氏手執矩,女媧氏手執規」的塑像,其中的「矩」所指的便是「直尺」了。
數學王子高斯曾於19歲時只用圓規和直尺畫出正十七邊形,解決了兩千年來懸而未決的難題。

㈢ 「尺子」 的來歷

米的由來及誤差

1米本應是從極點到赤道距離的一千萬分之一。但1米事實上沒有那麼長。

獲獎科學讀物作者肯•奧爾德在一本書里說,兩位在18世紀受命算出1米有多長的法國天文學家在計算中出現了小小的失誤,因而使l米比實際應有的距離短了0.2毫米。更糟的是,這兩位科學家知道自己弄錯了,但由於不知道怎麼改正,他們就把錯誤掩蓋起來。也就是說,這個錯誤一直保留到今天。

1792年,法國科學院決定創造一個全球通用的量度單位:這個單位將是北極到赤道距離的1千萬分之一。為此,兩位法國天文學家從巴黎出發,相背而行。他們要測出從敦刻爾克經由巴黎到巴塞羅那的一段。

博學多才的德朗布爾向北走,細致認真的梅尚往南走。
一旦兩人到達目的地,他們就開始測量彼此之間的距離。在7年的時間里,這兩位科學家的足跡穿越了革命戰火紛飛的法國大地。德朗布爾曾在巴黎郊外幸運地躲過斷頭台,梅尚則在法國與西班牙的戰爭中一度困在敵後並被禁。

但是,兩人終於在南部要塞卡爾卡松會合。他們從那兒返回巴黎,把獲得的資料交給一個國際委員會。人們像迎接英雄一樣迎接他們,並做成一根l米長的純鉑棒來紀念他們的計算結果。

法國當時的新統治者拿破崙•波拿巴稱:「勝利如過眼煙雲,但這項成就將永存於世。」

然而,沒人知道,梅尚發現自己的計算有誤,但他把錯誤掩蓋了起來。正是這種負罪感使他過早地離開了人世。

奧爾德博士在《萬物的尺度》一書中稱,梅尚發現,他在兩個夏天從同一個地方得到的讀數不能吻合。根據現代衛星的測量結果,從極點到赤道的經線長10,002,290米。

奧爾德博士說,這種誤差是測量儀器表面的細微磨損造成的。
梅尚的書信表明,發現自己的失誤後,他幾乎瀕臨瘋狂。為了修正這一錯誤,他再次出行。最後死於瘧疾。

奧爾德認為,梅尚可能對自己過於苛刻了,他和德朗布爾給自己制定的目標幾乎根本無法實現。

他說:「從根本上說.他們做出了地球是規則球體的錯誤假設。事實表明,地球表面有起伏。」

這樣你就知道尺子是怎麼來的了吧!

㈣ 尺子是誰發明的

傳說是木匠的祖師爺魯班發明的尺子,但無從考證,可以理解為古人智慧和經驗的結晶。

㈤ 世界上第一尺是怎樣做出來的 長度是誰發明的

國際單位制的長度單位「米」(meter,metre)起源於法國。1790年5月由法國科學家組成的特別委員會,內建議以通過巴容黎的地球子午線全長的四千萬分之一作為長度單位——米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70年代以來,對時間和光速的測定,都達到了很高的精確度。因此,1983年10月在巴黎召開的第十七屆國際計量大會上又通過了米的新定義:「米是1/299792458秒的時間間隔內光在真空中行程的長度」。這樣,基於光譜線波長的米的定義就被新的米定義所替代了

㈥ 魯班是怎樣發明尺子的

魯班的另一發明標志是能正確畫出直角的三角板,也被稱為班尺,它能告知工匠哪些尺寸是不規則的,以及根據占卜的規則(風水)哪些是不吉的.這些尺子在今天的香港仍能買到.鋸對於鋸的發明魯班是非常重視的.或是受一片齒形邊的草葉割破了手指的啟發,或是看到一隻蟋蟀用其鋒利的牙齒切割並吃掉食物而離去.不管怎樣,多數描述如下.魯班和工匠們遇到一個任務,要求他們砍伐大量的木材.一連砍伐幾天,他們都已筋疲力盡,所用的斧頭也鈍了.這時,魯班忽被一片草葉割破了手指,他當即想:照這樣子做成個工具砍伐木材定是個好辦法.他選了一片竹子,用斧子在其邊緣砍了一行牙齒.這個新鋸很容易鋸斷樹皮,當他來回橫鋸此樹時,軟的竹齒很快就磨光了.然而這卻證明了鋸可斷木的原理.於是魯班放下手中活去鐵匠那裡,讓他准備一塊象斧頭一樣硬和鋒利的鐵板,然後弄成齒形.魯班有了這個人工製做的第一個鋸片,將其用在一個木屋架上,便可准確而不費力地切割木材.

魯班
魯班,姓公輸,名般。又稱公輸子、公輸盤、班輸、魯般。魯國人(都城山東曲阜,故里山東滕州),「般」和「班」同音,古時通用,故人們常稱他為魯班。 大約生於周敬王十三年(公元前507年),卒於周貞定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44年),生活在春秋末期到戰國初期,出身於世代工匠的家庭,從小就跟隨家裡人參加過許多土木建築工程勞動,逐漸掌握了生產勞動的技能,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魯班是我國古代的一位出色的發明家,兩千多年以來,他的名字和有關他的故事,一直在廣大人民群眾中流傳。我國的土木工匠們都尊稱他為祖師。

㈦ 魯班從什麼東西中得到啟示,發明了尺子

在中國的宗教中,神的主要聖責之一是保佑其信徒。對於許多行業和職業來說,這種保佑可以是為了生意上的興隆,但對另外一些行業,如建築業,這種保佑則變成更為現實的形式。魯班是住宅建築的保護神,這歸於他發明了大量的工具,如鋸、刨和墨斗,這些都是建築行業中基本的工具。因而,魯班是中國建築者和施工者的聖人,他的慶祝日是6月13日。在古代和現代文獻中對魯班有各種稱呼,如建築師、工程師、工匠工藝設計師以及發明家。據說,他最著名的是一位高超的建築家。
魯班生在魯國(現今的山東省),他真正的名字是公輸般,--現今不再使用的別號。他生活在戰國(春秋)時期,許多書中註明他出生於公元前507年,不過還有更早的說法是公元前606年。據說他在公元前490年和420年間獲得最大的影響。民間有許多魯班事跡和發明的故事,其中一些是屬於真實的,而另一些顯然屬於神話。在建築行業中,魯班的許多故事都是由師傅傳給徒弟的方式傳下來的,許多建築業本身的技藝也是這樣傳承的。
魯班傳記 魯班的發明 魯班廟 神話傳說(原載香港建造商會編《香港建設》第四章1990年出版)

魯 班 傳 記
做為一個偉大的社會變革時代,魯班時代的記載是不完全的,但他是最初人類推崇到神的位置的人之一,所以這些故事帶有傳說和真實合二為一的特點。魯班是一位技藝工匠和建築家(下文我們將介紹他的發明),但他經常被認作是一位機械師。盡管這樣,他受到的教育即使有也是非常少的,他在工作中是通過粗略的估計、直覺、靈機或單純的一般感覺來進行的。因此,他的技能是以其工作經驗和感覺為基礎,而不是任何偉大的理論研究或思想。當然,這種良好的裝配技能如木工技術,至今仍適合傳授給徒工。這些技巧可以學但不能用文字傳遞:手藝人能夠展示所做的現象,但不能用邏輯術語表達他對所使用材料的感知,以及基於他多年經驗之上對正確事物的直覺。在我們當今這個大生產和周密計劃體系的時代,這樣的技術幾乎是一種損失的工藝。在諺語中也流傳聖人的名字,如"班門弄斧",比喻在行家面前顯示有限有技能。在英語中相對應有的"教訓長輩"。魯班的重要遺產之一是《魯班經》或《魯班指南》,在《中國科學和文化》第二部分第六卷中,Joseph Needham對此有敘述.這是一本為工匠和建築者提供綜合技術、風水、探測實用建議的技能指南。Needham形容此書如下:這本書公開了一系列實例來展示本結構的施工,木工中的鋸工,各種房屋、橋梁和亭,局部的建築或竣工。這里可以用眾所周知的敦煌壁畫中一個處於施工的亭作一比較。在這幅圖畫中有一座曾欲使其成為一個天文台的塔式建築。接下來跟在公輸般傳說的傳記之後是大量涉及林木砍伐,支柱的架設,特有的單柱和雙柱構架,糧倉的建造,以及鍾塔式建築、避署房屋、傢具、手推車、方平板鏈泵、活塞風箱、算盤和其他東西的製造。精密的規格和尺寸都是用經驗知識所點綴,這里的經驗知識是關於吉日和不吉日,摩力咒符的圖型和與之相應的祭品方面的知識。由於這本書魔術的成分超過技術本身很多,這樣,最後使我們感覺到一個"特徵"建築物,是用驅除或帶來運氣的妖術和固定的保佑符咒來敘述的。魯班生活的時代是一個轉變時期和出現一場技術革命的時期,當時機械工和工匠只憑眼前的感覺進行製造。技工們往往遭到那些受到教育的官們的嘲笑,卻不能用言詞回答誹謗者提出的許多問題--僅能用雙手來製作。學者們對機械發明有許多置疑,魯班和他的同行們則用手工製品帶來的工匠地位的變化。

魯班的發明「刨」
在魯班以前,木匠僅用斧子和刀來弄平其建造用的木料,結果既使幹得很好,也難也令人滿意。後來魯班通過長時期的實踐發現,他使用的刀片越薄,所製造出來的表面越平,干起來也越容易。這樣,這種刨逐漸地從魯班的實踐中加以演變,最初用較薄的斧刀片,後來用一個刀片固定到一塊木頭上再橫穿以手柄,最後刀片固定到木槽中--這就是我們今天所熟悉的刨。魯班的妻子也是一位發明家,前啟發了她的丈夫。當魯班刨平木料時,她不得不站在木料的一端握住粗糙的厚板。由於她還要盡其它的義務,做這樣的事是很不理想的,所以她為刨木工作台發明了一個木槽以抵住魯班刨木撞擊的壓力,使刨木成為可由一個人來乾的工作。由她發明的木槽被稱為班妻。

墨 斗
魯班發明的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工具是工匠用的墨斗(用於設定建築工程),這項發明可能是受其母親的啟發。當時其母正在剪裁和縫制衣服,魯班注視著這一切,見她是用一個小粉末袋和一根線先列印出所要的裁製的形狀。魯班把這種做法轉到一個墨斗中,通過一根線(用墨斗浸濕的線)捏住其兩端放到即將製作的材料之上印出所需的線條。最初需由魯班和他母親握住線的兩端。後來他的母親建議他做一個小鉤系在此線的一端,這樣就把她從這種雜活中解脫出來,使之可由一個人來進行。為了紀念魯班的母親,工匠們至今仍稱這種墨斗為班母。

尺 子
魯班的另一發明標志是能正確畫出直角的三角板,也被稱為班尺,它能告知工匠哪些尺寸是不規則的,以及根據占卜的規則(風水)哪些是不吉的。這些尺子在今天的香港仍能買到。鋸對於鋸的發明魯班是非常重視的。或是受一片齒形邊的草葉割破了手指的啟發,或是看到一隻蟋蟀用其鋒利的牙齒切割並吃掉食物而離去。不管怎樣,多數描述如下。魯班和工匠們遇到一個任務,要求他們砍伐大量的木材。一連砍伐幾天,他們都已筋疲力盡,所用的斧頭也鈍了。這時,魯班忽被一片草葉割破了手指,他當即想:照這樣子做成個工具砍伐木材定是個好辦法。他選了一片竹子,用斧子在其邊緣砍了一行牙齒。這個新鋸很容易鋸斷樹皮,當他來回橫鋸此樹時,軟的竹齒很快就磨光了。然而這卻證明了鋸可斷木的原理。於是魯班放下手中活去鐵匠那裡,讓他准備一塊象斧頭一樣硬和鋒利的鐵板,然後弄成齒形。魯班有了這個人工製做的第一個鋸片,將其用在一個木屋架上,便可准確而不費力地切割木材。


魯班的另一發明標志是栓。在古代,人們所使用的栓被製成魚的形狀掛在門上。Needham指出,魯班用形狀象搗棒鑰匙取代了這些栓,這決定於准確的配合部分的功能。魯班的技藝就能製造這樣一個裝置,而且據說,他還發明了"鎖的制栓"至今仍被用在許多鎖中。魯班的另一些發明的標志是鑽頭、楔、轆轤、鏟和碾米用的石磨。石磨的發明,當時是魯班看到一位老婦人在使用搗捶和臼時費了很大力氣。他反復考慮後,做了兩塊厚石頭片切成圓柱,然後在其表面做上孔洞空心,一個放在另一個上面,將麥子和米置於其間,當上面的圓柱轉動時,粉末(或麵粉)便出來了。


這項發明最終一句話歸於魯班的妻子。在古時候,雨天和炙熱的夏天困擾著人們,人們不得不躲避到小亭子的下面而不能外出。有這樣一個傳說,魯班圍繞著他的四鄰建造了許多小亭子供大家使用,但仍然不能讓人們在狂風暴雨的季節自由地外出活動。魯班的妻子這時照著他丈夫所建亭子的樣式,製成了一個重量輕的竹亭子且帶油紙--這當然就是雨傘。他的妻子對魯班說:「你建造的房子不能搬起移動。我的傘,能帶它到處走動並可以在各種季節里提供防護。」

魯 班 廟
為紀念這位建築聖人而建。香港的魯班廟坐落於香港島Kennedy Town之上的青蓮台,是寶龍台延伸取道的階梯。每年舉行一次魯班節,這時建築者和施工者皆來供奉祭品。此廟有一段非常有趣的歷史。在有十位工匠要求慶祝魯班誕辰的鼓動下,人們提出要在十九世紀末在香港為其建廟的計劃。他們設想,如果徵集到整個建築工人25%的人捐款使建築業的每個人能記住並紀念聖人的生日,將是一個好主意。一位李先生被他們的熱心所感動,在西區捐出一塊地,此後又經過一段時間,收集了足夠的資金,終於在光緒十年將廟建成。此廟和所形成的聯合會即稱為"廣悅堂"接著,出現了一點麻煩。李先生的兒子本要將此地賣給 HopHing 公司,因為他父親已將魯班廟的地段捐贈而沒能實現。幸巧,HopHing公司很同情魯班的追隨者,最後又為「廣悅堂」捐出了一附加地段,並請來一位建築師為此段畫出新的規劃圖。此廟重建了一段時間,現今的這個廟是Chin Chin公司於1927年建造的。與這廟鄰接的會議廳是由委員會成員捐款於1950建造的。在過去的三十年裡,香港建築工業得到了迅速的發展,但並沒有忘記古老的傳統和歷史。每年在炙熱潮濕的季節,都慶祝魯班節,所有的建築工地都停工,以便工人們可以參加慶祝活動。

神 話 傳 說
民間流傳有許多魯班的故事,這些故事對於普通的凡人來說幾乎是難以置信的,但讀起來又是很有趣的。歷經久遠的演變過程,其中少量的故事可能是真的,而其餘那些顯然都是虛構的。許多故事是由建造工地的工匠一代一代流傳下來的。這是一個從可能的和可信的到難以置信的幻覺世界。著名的思想家墨翟經常出現在魯班的故事中。一天,一位工匠發明了一隻木鳥(風箏),木鳥高高地升入天空並高高地留在天空三天。墨翟說,「你造這只木鳥的功績是不能與一位工匠製做一個車軸銷子相比較的。在很短的時間里,工匠砍出一片木頭,雖然僅三英尺,但能載動至少50擔(大約3噸)的重負。的確,任何對人們有益的成就才可說成是靈巧的,而任何無益的則是笨拙的」。據說,這種論點使魯班獻身於他的生活,服務於人們,製造有用的東西。這段歷史還有第二種描述,這也許是學者們對工匠能力的妒忌:墨翟根據這種模型,花了三年的時間製成一個風箏,卻在其放飛的第一天折毀。當他的謅媚追隨者奉承他時,他說:「這和做木製牛軛栓一樣不明智。」

魯班的另外一個故事也與思想家墨翟有關。楚惠王是個最有權的人,他准備與鄰國宋國作戰。他委託魯班設計火炮「登城雲梯」,用以攀登宋國首府的防禦區。這時墨翟前來用聰明的言詞和誠心,試圖勸阻惠王放棄其意圖。惠王猶豫不決。為了說服他的論點,墨翟不得不作一次模擬的交戰,反擊魯班和他的器械,最後,以他第九次反擊抵制了魯班。於是惠王終於同意放棄他的追求。有一位本領不高的建造者在設計一座喇嘛廟的屋頂時結構不成比例。工程進展中這個差錯便暴露出來。面對著日益嚴重的工程差錯,急得他只想自殺。他下決心這樣做以後,便到工地食堂去進最後一餐,去後他發現做飯的廚師換了人,菜也做得不可口。當他抱怨這位廚師時,得到的唯一回答是:「加重鹽」。這句話在他腦子里反復出現多次以後,這位建造者發出了一句音同而字不同的聲音:「加重檐」。於是他的建造上的難題終於得到解決。同時也保住了自己的性命。另外還有一個類似的故事。有一位元朝皇帝想建一處新奇的避署房屋。他找了一位建造者並命他一定要設計出自己滿意的樣式,否則將被處死。這位建造者憑空想出了許多方案,卻沒有一個能符合要求。絕望之中他來到一個茶館里。發現坐在他旁邊的是一個老翁。這位老人拿了一隻極稀有的空鳥籠。這位建造者立即覺得,這只鳥籠正好提供了他要他尋找的設計基礎。他提出要買這只鳥籠,但出任何高價這位老翁都不賣,後來老翁就離開了茶館。失望地返回家裡,卻驚喜地發現那隻鳥籠已被老翁留在他的家中並提供了鳥籠的裝配圖。這位老翁就是他在茶館見到的那位。第二天這座新奇的避暑房屋即開始動了工。這位老翁就是魯班。

在很多這樣的故事中,魯班都被描寫成一位慈善的強者,能夠幫助那些危難中的人們。上樑的時候,人們按慣例是用帶有福字的紅布裝飾橫穿房了的主梁。這是由於一位磚工人和工匠在建造一所新房子時,錯量了主梁的尺寸,並發現他們所建造的梁比所要求的尺寸短了一英尺。正當他們發愁這個難題時,一位老工匠湊過來提供了一個解決辦法。他說:「把梁砍成兩半,我來為你們安裝」。他們照著他的說法做了,於是老人登上梯子安裝了此梁的每半個,在中間留出一個空當,並用一塊印有福字的紅綢填放其中。沒有人能看出這根梁是分開的。工匠和砌磚的工人們看到這個新裝法都很高興,當他們轉身向這個老人道謝時,魯班已經不見了。這個故事的寓意是做細木工所制的物品時要格外的精心,否則時間和木料都會被浪費掉。

在建造東宮的時候,有一位老工匠想求一份活干,可工頭說他年齡太大了,無法爬到所要工作的高處。這位老者說他可以做一些簡單的工作。這時,另一位工人勸說工頭留下這位老者和他們一起幹活。老人留在那裡,二周之內他做的所有事情只是製作出了許多不規則和不整齊的楔子。這些楔子顯然是根本沒有用的,有些人甚至拿著它當了柴禾。到了裝配所有梁和柱的時候,工人們根本沒有遇到連接上的困難。後來一位工人拿起魯班的楔子,發現每個連接物的空間都接得很好,一個接一個,魯班所有的楔子都用在宮殿的建造中了。這位老人從此很受人尊敬。

魯班的神靈一直永存在工作之中,並活在從事建築工業的人們心中,建築業將繼續慶祝他的生日,整個社會都感激魯班。他為人類創立了許多建築技巧方面的技術。

㈧ 人類為什麼要創造尺子最佳答案

這是一種需求,人類需要一種測量工具,測量長度,角度,面積等等,於是就發明了尺子.所有的工具都是來源於需求

㈨ 世界上第一把捲尺是誰發明的

徽州人(今黃山市)程大位,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個捲尺——丈量步車。

他也是內明代珠算家,20歲起便在長江中下容游一帶經商。因商業計算的需要,他隨時留心數學,遍訪名師,廣集算書。著有《演算法統宗》,被推崇為中國「珠算鼻祖」。故居位於黃山市屯溪區內,建於明正德年間(1506--1521),距今已490多年歷史。坐北朝南,兩進三間磚木結構二層樓房,馬頭牆、小青瓦,典型的明代徽州民居建築。

㈩ 圓規和直尺是什麼時間發明的

圓規的發明最早可追溯至中國夏朝,《史記.夏本記》載大禹治水「左准繩,右規距」,公元前15世紀的甲骨文中,已有規、矩二字,當時稱為「 規」,即今日的圓規
http://ke..com/view/51988.htm
直尺的發明己不可考究,坊間依稀傳著直尺和圓規是由伏羲及女媧發明的。山東東漢武梁祠石室留有「伏羲氏手執矩,女媧氏手執規」的造像,其中的「矩」所指的便是「直尺」了。
http://ke..com/view/52012.htm

閱讀全文

與尺子是怎樣發明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動漫角色版權保護 瀏覽:72
密蜜直播投訴 瀏覽:701
馬鞍山博望天氣 瀏覽:352
成都唐邦知識產權 瀏覽:737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測算 瀏覽:898
暴走漫畫有版權么 瀏覽:512
農業信用卡積分有效期 瀏覽:172
馬鞍山上門服務 瀏覽:889
校本研修成果摘抄 瀏覽:332
誰發明了明天 瀏覽:864
購買版權開發票一般開票內容寫什麼 瀏覽:817
九台工商局電話是多少 瀏覽:429
網培研修成果 瀏覽:127
股東認繳出資額期限 瀏覽:236
土地使用權轉讓協議書範本 瀏覽:877
銀川工商局上班時間 瀏覽:666
西瓜誰發明的 瀏覽:108
莆田市工商局企業查詢 瀏覽:490
職工安全生產保證書 瀏覽:951
顧亮馬鞍山 瀏覽: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