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作品創造主題

作品創造主題

發布時間:2020-12-21 13:05:36

Ⅰ 索爾·貝婁的作品主題

索爾·貝婁作品中知識分子主題三部曲:尋求、逃離與同化。
索爾·貝婁從他的第一部作品《奧吉·瑪琪歷險記》開始就確定了一種創作傾向,即主人公對自身命運的主動探求和思考。一直到《赫索格》、《洪堡的禮物》、《更多的人死於心碎》,無不貫穿著這一主題,也構成了貝婁的一種創作模式。
在《奧吉·馬奇歷險記》作品中,盡管奧吉·馬奇不像其他幾位大學教授一樣耽於精神上的思辨,但他卻明白無誤地知道自己所要達到的人生目標,即「生命的中軸線」,雖然奧吉·瑪琪並不十分明了這個「 中軸線」 究竟為何物,但每當他發現自己有可能陷入某種生活,有失去「自我」的風險時,他就毫不猶豫地抽身走開,逃避開他人或生活為他安排好的各種角色,即便是金錢、地位和權力也不例外,執著地去尋找自己「生命的中軸線」 。其他幾位主人公也都同樣努力避開物質的誘惑和社會的異化,遁守在自己的理想王國里。
《雨王漢德森》主人公漢德森在內心深處一聲聲「我要,我要」的催促中逃到蠻荒的非洲部落,去尋找異域的靈啟。赫索格教授則在遭受愛情和友情的雙重背叛後,逃到偏遠的路德村,盲目地大量地書寫著日記和書信, 沉迷在他對浪漫主義傳統的思考中。西特林則在對早逝的天才詩人洪堡的追憶中感嘆著自己夢想的破滅。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逃離次數最多的當屬《更多的人死於心碎》的主人公本諾教授,當他所尋找的愛和體貼的世界每次都證明是一個慾望和金錢的圈套時,他都不得不逃到他所鍾愛的植物王國里,直至最後逃到冰天雪地的北極,試圖用他的植物研究來醫治愛情和婚姻的重重創傷。
貝婁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有著追求美好生活和人生意義的良好願望,即便是處在流浪境地的瑪琪,也夢想著創辦孤兒院。通過追求完善的自我進而到追求完美的社會人生,是貝婁的主人公們一致的理想。然而,生活回報給他們的則是一次次地傷害,於是他們又都選擇了逃離。在他們的尋求和逃離之間,構成了一種不可逃避的悖謬。就像他們夢想著扮演濟世救俗的崇高角色,而實際生活中他們卻無一例外地成為受害者、犧牲品一樣,理想和現實這一對永恆的矛盾在他們身上又一次形象地體現出來。在專業領域里,無論他們怎樣的優秀,但在現實生活里,卻無比的笨拙。
西特林既無法擺脫前妻的合法敲詐,也擺脫不了情婦的利用。赫索格教授的處境更加凄慘,妻子和好友勾搭成奸,他反而被逐出了家門。植物學教授本諾更是霉運連連,不僅每一次愛情和婚姻都被證明是一個圈套,而且更被鄰人直接俘獲為性的奴隸。他們每個人都在夢尋著人類的精神家園,但最終結果卻都證明,那不過是荒原和廢墟。他們都深切地渴望著愛和柔情,但他們卻無法避免孤獨的命運,所以他們都不得不一次次地逃離,也因此尋求和逃離構成了他們難以擺脫的生存怪圈。所以,在貝婁的這些主人公身上,能夠最深切地體會到加繆所說的那種荒謬,即「人與他的生活之間的分離,就像演員與舞台之間的分離,真正構成荒謬感」 。
貝婁主人公的知識分子身份決定了他們相似的命運。在他們的思想深處他們相信,藝術具有某種救贖功能。其中,西特林和赫索格具有最突出的人文知識分子特徵,思考是他們的主要活動,尤其是與人相關的問題。赫索格不知該如何給人性下定義,所以,他執著於思考,特別是浪漫主義傳統和基督教傳統成為他意識活動的核心內容,並陶醉在寫信和記日記這樣的思想交流和傾訴中。因此,他們在肉體上遠離塵囂,難以融合在滾滾紅塵之中。在精神上,他們更是超凡脫俗,熱衷於與人類命運、精神家園、靈魂救贖等大字眼打交道,熱衷於生活在他們的精神世界裡,但他們只要一踏出自己的精神樂土,就顯得手足無措,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
西特林同樣偏愛沉思默想,並且提出「在現代的這種贖回平凡的潮流之中,一切卑劣的東西,只能通過藝術與詩,用靈魂的至高無上的權力加以消除」 。靈魂、藝術、詩這些空靈而美好的字眼,始終是西特林意識深處的關鍵詞,這不僅是因為這些字眼本身象徵著美好的事物,而且是西特林的一種主動選擇,正像他所說的「『我』計劃好了,要在絢麗的色彩中,帶著最深切的感情,在最純凈的光明中去了解」 。這種深切的關懷和了解,結果卻證明是他的一廂情願。這是西方文學傳統中的救贖主題在他們內心的深深烙印,某種程度上,他們更是以人類的救贖者自居,然而芸芸眾生卻沉浸在世俗的享樂里,不斷遭到重創的反而是他們這些念念不忘救贖世界的人,真是莫大的諷刺。
生存在另一個王國里,幾乎成為貝婁主人公的共同選擇 。不同於西特林、洪堡和赫索格躲避在文學王國里,本諾教授則是棲居在他的植物王國里。本諾教授每一次婚姻出現危機時,他都躲避到自己的植物世界中,直到最後逃到北極。植物就像西特林和洪堡的藝術王國一樣,是本諾的理想的生存空間。就像本諾生活中的一個重要人物肯尼思所說的,植物王國就是他的衣服。然而本諾在植物王國的高超的透視功能在現實國度里卻出現了嚴重障礙,用肯尼思的話說,他植物王國的袍子或衣服並不完整,「就像藝術家無法把他的藝術衣服扣攏」 。
如同西特林對洪堡的追隨和觀察,肯尼思在本諾的生活中扮演著同樣的角色,而他同樣也是一個文學愛好者和批評者。這就使得他同樣將關注的焦點聚在人的存在問題上。他了解本諾內心的殿堂深處有一個恆久不渝的親密的理想,那就是希望獲得一些人情的滿足,然而肯尼思比本諾更清楚這是一個怎樣的世界,他了解「人們稀罕的是心臟移植、艾滋病的特效葯和返老還童術」 。盡管肯尼思對本諾的處境有著比較清醒的認識,認為「他是一個可以與時代生活隔絕而有自己充實生活的人,但是他追求他的同時代人,非鑽進現代流行的利益迷宮不肯罷休,結果葬送了他這一優點」 。但肯尼思同時也不得不承認,「與生命分離的知識是一種疾病」 。因此他一直強調人類需要一個存在的轉捩點,然而他的生活證明,他也像本諾一樣,是一隻追隨著「縱火犯的鳳凰」。
充分地理解別人卻無法理解自己與這個世界,使貝婁的主人公們成為智慧與愚拙的矛盾體。像肯尼思一樣,西特林對洪堡的認識與理解,也是深刻而明晰的,他尤其理解洪堡的浪漫追求以及難負使命的窘迫,但是他選擇的卻是和洪堡同樣的道路,那就是依靠藝術與詩的救贖。遺憾的是,他面對的結果是洪堡的落魄和早逝,他不得不懷著憤懣和悲哀承認:「全世界現在已經公認,真正有價值的並不是他那些嚴謹的作品,相反,恰是些漫不經心的戲作」 。全世界的娛樂文化都在證實,西特林的這個結論是多麼地正確無誤。而這對於他和洪堡來說,又是多麼大的諷刺。他們自以為身負救贖的偉大使命,結果卻被當做娛樂的小丑。貝婁主人公身上普遍存在的這種浪漫性情和思想傾向,使他們殊異於墮落在功利與實用中的世界,於是便產生了尋求和逃離的悖謬。這種悖謬的根源,其實是個人的理想追求與現實之間的尖銳沖突,這是一個古老的文學主題在20世紀現代化的美國的一種變奏,從這一點來說,雖然貝婁的創作屬於20世紀的美國文壇,但是他的精神氣質卻是遠遠繼承了西方自浪漫主義以來的這一強大的傳統力量。盡管經過了現代主義各流派的肢解,但文學傳統中那種關注理想主義的英雄和他周圍墮落的社會之間的沖突的文學精神,卻依然留存在貝婁作品的字里行間。
貝婁主人公雖然也執著地追尋著自己的理想,但他們和傳統的英雄已經有了本質的區別,傳統的英雄以艱苦卓絕的奮斗和最終的失敗、毀滅留下的是一種悲劇的崇高美感,而貝婁主人公留下的卻是帶有滑稽色彩的悖謬。他們既做不了徹徹底底的「局外人」,也不肯認同當下這個墮落的社會,於是就只能成為「晃來晃去的人」(貝婁同名小說),在不斷的尋求和逃離中苦苦掙扎。他們希望藉助於藝術、詩和靈魂來拯救,然而現實卻是,到處都是美妙動人的事情,卻不包括文化在內。而貝婁的主人公,卻是人類優秀文化的體現者,這就形成了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個體和喪失文化品格的現實社會之間的對立和沖突。
從他的主人公們身上所體現的悖謬色彩以及他們對生存意義的苦苦尋求中,不難看出,貝婁的作品體現出了濃郁的存在主義特徵。它不僅體現在他們對人生意義苦苦尋求上,也體現在他們對這樣一些范疇的思考上,那就是「煩和死亡」 。這兩個存在主義術語和范疇在貝婁主人公的思考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最典型的就是西特林的闡述,「厭煩是由未被利用的力量引起的一種痛苦,是被埋沒了的可能性或才華造成的痛苦,而這種痛苦是與人盡其才的期望相輔相成的。凡是實在的東西,都不符合純粹的期望。而期望的純粹性正是厭煩的主要源泉。」而這種期望和實在的不相符,幾乎是貝婁主人公所面臨的共同問題,盡管他們清楚地知道,這種不安和厭煩是伴隨著生存的必然,但他們並不甘於接受這樣一種命運,於是他們不斷地尋求和逃離,這實則是他們選擇的一種反抗的方式,用加繆的話來說,「反抗就是人和他自己的陰暗面之間的永恆對抗。它要求一種不可能的透明。它時時刻刻都對世界提出疑問。」
貝婁的文學創作,盡管無法解決人類所面臨的這些困惑,但卻給人以深刻的啟迪:人類的尋求,並不意味著人生真諦的存在,也不意味著先驗地存在著某種完美的人生方式,更不存在一種理想的故國舊土,人生就是一種在世,一種操勞,它擁有難以超越的厭煩和死亡。盡管貝婁在他的一些作品中給予存在問題很多的關注,但貝婁的創作卻不僅止於對存在問題的哲理性思考,貝婁主人公的命運也非一成不變,他的最後一部作品《拉維爾斯坦》,就充分地體現出了20世紀末21世紀初的某些時代性。
盡管貝婁的主人公們大多一個個地陷入了生活的危機之中,卻無法在讀者心中引起亞里士多德所說的那種「憐憫和恐懼」,因為他們並不具備悲劇主人公的力量和光彩,充其量是一種非英雄形象。他們的追求盡管高尚,他們的品行盡管善良,但在現實面前,他們卻沒有崇高壯烈的英雄行為,也沒有出類拔萃的英雄品格,而是處處顯示出了中產階級的性格特徵。就像貝婁所認識到的:「一方面,這些教師、編輯和文化官僚們已經吸收了現代的典範作家們對現代文化的厭惡。他們對權力的厚顏無恥的行為和城市大眾的墮落抱著反感,他們以荒原派的觀點作為自己的觀點。另一方面,他們的生活非常講究。他們有錢、有地位,有特權和權力。」
這些在拉維爾斯坦(《拉維爾斯坦》同名主人公)身上體現得尤為明顯。正像他身邊的另一位冷眼旁觀者所看到的那樣,拉維爾斯坦既不是一個逃亡者,也不是一個遁世者,而是相反,他在美國的生活非常舒適、充裕。作為一位大學教授、研究生導師,他曾經有過困窘的生活,然而一夜之間,他成為了百萬富翁。因為,「只有資本主義的天才,才能用思想、見解、教導製造出值錢的商品」。拉維爾斯坦正是通過把他的思想轉化為商品,成為了貝婁主人公裡面生活得最得意的一個。或者說,他代表了貝婁主人公的最終命運。
事實上,在貝婁的主人公們希求獲得現實社會的認可過程中,已經埋下了他們拉維爾斯坦式的命運。赫索格教授就對自身在這方面有著明確的認識:「『我』沒有受苦於一般知識分子所引以為苦的那種主要曖昧情況,那就是文明化了的人仇恨他們賴以為生的文明。他們所愛的只是被他們自己的天才所虛構的那種想像中的人類處境,他們相信這才是唯一的真理和唯一的人類真相。」從這句話中不難看出赫索格的矛盾性,其實正是由於他們和現實社會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但又不能全身心地投入現實社會的滾滾慾望洪流之中,而是遙望著一個更加美好的精神家園,才使得他們身上充滿了悖謬色彩。在赫索格對他的同時代知識分子的觀察中,暴露了他認同於現代文明的一種可能性,而這種可能性,在拉維爾斯坦身上獲得了實現。作為一個成功出賣思想並賣了個好價錢的中產階級知識分子,他不再反對享樂和愛情,盡管他承認耶路撒冷和雅典是文明的發源地,但是他更願意作為白宮和唐寧街的座上賓,因此為了出席里根總統的宴席,他「花了一大筆錢在禮服、腰帶、鑽石飾紐和黑漆皮鞋上」,金錢對於拉維爾斯坦,就像從特快列車尾部平台上撒出來的一樣。他不再像他的前身們一樣,和美國社會這個巨大的誘惑保持著若即若離的曖昧關系,而是全身心地融入其中。在《更多的人死於心碎》作品中,肯尼思還不無心酸地意識到在這個世界上人們稀罕的是心臟移植、艾滋病的特效葯和返老還童術,到了拉維爾斯坦這里,一切都得到了親身實踐,他最終是死於艾滋病。
貝婁主人公的本質上的變化,充分反映了20世紀後期美國知識分子的逐漸退隱和消失。事實上,從作品人物的設置上,不難發現貝婁對這一問題的矛盾心態和認識。那就是貝婁在幾部作品中同時設置了兩個主人公形象,並且第二主人公處在了對第一主人公進行審視、批評的位置上,如西特林對於洪堡,肯尼思對於本諾,以及齊克相對於拉維爾斯坦。在前者對後者的同情、認可的背後,同時存在著深深的疑慮,而這種疑慮,到了《拉維爾斯坦》則已經盪然無存,只剩下了欣賞和旁觀。這種既對立又互補的人物形象的設置,作為一種雷同的藝術手法,並不是高明的,但是,卻為貝婁的作品拉開了一種思想深度上的張力。作為一個以寫自己所熟悉的身邊的同事、朋友和親人的作家來說,貝婁的這種近距離觀察勢必讓他無法獲得更准確的焦距,於是將主人公一分為二為他解決了這一難題,從而他也就將評判的權力交給了讀者。然而到了《拉維爾斯坦》,讀者只是通過齊克的眼睛目睹著拉維爾斯坦在紐約和巴黎的高級餐廳和酒店裡出出入入,目睹著他購買高檔服裝和轎車,目睹著他在嚴肅的思考和世俗的享樂生活之間游刃有餘地穿梭著。
由此可見,齊克就不再是他的前身,不再是一個評判的視角,而真正成為主人公的孿生兄弟了。從這一點來講,貝婁的創作並沒有超越這個時代,而是緊緊地踩著時代的節拍踏著時代的舞步,而拉維爾斯坦則完成了貝婁主人公的質的轉變。
貝婁主人公的從尋求到逃離再到同化的三部曲旅程,形象地揭示了20世紀美國知識分子的蛻變過程,即被資本收編的過程。就如拉塞爾·雅各比在《最後的知識分子》中提到的,「因為美國知識分子來源於並生活於一個資本主義的社會,他們應該為這個社會唱贊歌。」也因此,大學教授成了一個新興的階層,對真理和意義的尋求,讓位給了對利潤和權力的追求,對於這一點,雅各比通過引用下述一段話,給予了精當的概括:「一個真正的乘噴氣客機到處旅行的教授富翁階層形成了,引起忌妒和仿效。『我』堅決相信為了在學術社群中創辦學院、中心、教育局及其他主要的資本主義事業,政府直接授予每一個大學教師或教師小團體的權力以及基金會直接撥給他們的津貼,是我們能在大學漫長的歷史上發現的唯一最有力的導致變化的原因。在西方歷史上,教授和學者第一次被強行推上無用而多餘的創業者的位置,不停地追逐新的原始資本、新的財源,以及利潤。這種新興的資本主義,學術資本主義,是產生於大學里的一種勢力,也是由作為支持者的全體教授形成的勢力。」
拉維爾斯坦無疑是這種新興勢力中的一分子。他不斷地在美國和巴黎之間飛來飛去,要動用關系住進克里戎大飯店的頂層套房(樓下住著邁克爾·傑克遜),而這是法國最富麗堂皇、最豪華奢侈的酒店。他惦記著並最終花了4500美元買下了朗萬時裝專賣店裡的一件外套。他的奢華和貝婁前期的主人公們生活的困窘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他也不再整日沉迷在嚴肅的思考中,也不再談論著人類的救贖和人生的意義,而是熱衷於從他那些身處政府各要害部門的弟子們打探白宮在政治、經濟、軍事上的一些動向。
可以說,拉維爾斯坦已經徹底被收編、同化(異化),他不再保持著距離對這個社會冷眼旁觀,而是熱情地投到它的懷抱中,享受著他所能獲得的一切特權。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他才是貝婁主人公的一次徹底轉型,標志著「最後的知識分子」的壽終正寢。真正的知識分子,始終保持著清醒的態度,對任何企圖收編的行為都是說「不」的。
索爾·貝婁以他的冷眼旁觀和睿智,目睹著美國20世紀後半葉知識分子精神的蛻變,並在最後一部作品中記下了他們的壽終正寢,而他也永遠地關閉了他那洞察世態人心的冷峻的目光。當知識分子這一特殊的群體,不再作為社會的批判者和對立面而存在,而成為既得利益者的一部分,被資本和權力收編後,它存在的理由將是什麼呢?索爾·貝婁的文學創作,帶給讀者的將是最深刻而忐忑的現實思考。

Ⅱ 童年 高爾基什麼是作者創造這部作品的第一主題

《童年》是高爾基以自身經歷為原型創作的自傳體小說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兩部分別為《在人間》《我的大學》)。它講述的是阿廖沙(高爾基的乳名)三歲到十歲這一時期的童年生活。小說從「我」隨母親去投奔外祖父寫起,到外祖父叫「我」去「人間」混飯吃結束,生動地再現了19世紀七八十年代俄羅斯下層人民的生活狀況。外祖父開了家染坊,但隨著家業的衰落,他變得吝嗇、貪婪、專橫、殘暴,經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們,狠心地剝削手下的工人。有一次阿列克謝因為染壞了一匹布,竟被他打得昏死過去。幼小的阿廖沙也曾被他用樹枝抽得失去知覺。他還暗地裡放高利貸,甚至慫恿幫工去偷東西。兩個舅舅也是粗野、自私的市儈,整日為爭奪家產爭吵斗毆,瘋狂虐待自己的妻子。在這樣一個彌漫著殘暴和仇恨的家庭里,幼小的阿廖沙過早地體會到了人間的痛苦和丑惡。
然而就是在這樣一個可怕的環境里,也不乏溫暖與光明。這就是以外祖母為代表的另外一些人,另外一種生活。外祖母慈祥善良,聰明能幹,熱愛生活,對誰都很忍讓,有著聖徒一般的寬大胸懷。她如一盞明燈,照亮了阿廖沙敏感而孤獨的心,她還經常講一些憐憫窮人和弱者、歌頌正義和光明的民間故事給阿廖沙聽,她對阿廖沙的影響,正像高爾基後來寫的那樣:「在她沒有來之前,我彷彿是躲在黑暗中睡覺,但她一出現,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領到光明的地方……是她那對世界無私的愛豐富了我,使我充滿堅強的力量以應付困苦的生活。」另外,還有樂觀純朴的小茨岡、正直的老工人格里戈里、獻身於科學的知識分子「好事情」,都給過阿廖沙以力量和支持,使他在黑暗污濁的環境中仍保持著生活的勇氣和信心,並逐漸成長為一個堅強、勇敢、正直和充滿愛心的人。
作為一部自傳體小說,《童年》講述的是作家一段沉重的童年往事。對於他所經歷過並在心中留下過傷痛記憶的人和事,那些「鉛一般沉重的醜事」,作家在敘述的時候,心情不可能是輕松的,因此這部小說的基調在整體上顯得嚴肅、低沉。但另一方面,小說是以一個小孩的眼光來描述的,這樣就給一幕幕悲劇場景蒙上了一層天真爛漫的色彩,讀起來令人悲哀但又不過於沉重,使人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邪惡中看到善良,在冷酷無情中看到人性的光芒,在悲劇的氛圍中感受到人們戰勝悲劇命運的巨大力量。

Ⅲ 繪畫比賽作品介紹怎麼寫

1、繪畫比賽的作品介紹可以包括你個人的創作靈感、創作背景、創作過程中發生的故事、創作感受等等,作品的主題肯定要介紹的,根據你的作品主題介紹作品內容,比如創作過程中每個事物的寓意也可以詳細介紹。可以根據繪畫作品的風格選定介紹的風格走向,比如作品是清新風的,介紹的風格走向就是文藝。介紹的文體則根據繪畫作品的內容確定的,現代詩歌或者抒情小段、短句都是不錯的選擇。

2、「動之以情」,讓別人看懂你的作品,明白其中的內涵,就要在介紹中向大家闡述作品表達的情感,當你的作品情感讓人理解,創作的時候一定要真誠,能打動自己,這樣才能打動別人。除此之外,還可以介紹運用的技巧等,還有作品的基礎介紹,創作時間,名字,尺寸等等也是一些基本的重要信息。

3、作品介紹肯定是不能使勁誇自己的,要讓別人看到你作品的價值,不是靠作品介紹裡面空口誇贊出來的。介紹內容一定要真誠,文體可以和作品風格相契合。把立志、知識及素質訓練融為一體,注重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相交融,力求使讀者感到有益、有用、有趣。開頭可以用開篇點題的方法,從淺入深的介紹,從作品的表象尺寸、色彩到繪畫技巧、繪畫環境到作品情感和創作靈感。

另外,可以嘗試套用模板:作者名、作品名、作品材質、作品完成時間、作品簡介、作者簡歷。

拓展資料:

繪畫是一種藝術,技巧是需要積累的,以下是一些繪畫技巧:

1、畫人臉的時候記住一條重要原則,那就是不論構圖方式怎樣,重點突出的部分都是越大越好。

2、有大、小元素構圖,形成反差對比。

3、自然景觀畫面中,可以在近景中畫一個物體作點綴,以襯托遠景。

4、人眼能夠欣賞一副畫作最終都是因為有光,所以,有一個強烈的光源非常受用。

5、如果在作品中添加不同的紋理結構或者標記元素,將更能吸引人的眼球。

Ⅳ 水滸傳作品主題

水滸傳作品主題:

是一部以傳奇的筆法描寫一批當時處於社會邊緣人物為了有尊嚴地生存而不斷奮斗、成功與失敗的一部生存史,對黑暗的、混亂的主流社會的一種反抗史。歌頌的是各個階層敢於反抗作惡官僚、維護自身利益、不向權貴低頭的反抗者,尖銳地指出「官逼民反」的社會矛盾。

(4)作品創造主題擴展閱讀

作為中國歷史上以白話文寫成的長篇小說,《水滸傳》對後世的影響巨大。《水滸傳》被改編成多種曲藝形式。現如今更是被拍成電視連續劇形式。

書中字里行間都流露出各種道德觀如:輕生死,重義氣,敢作敢為,劫富濟貧,替天行道乃至「忠君反貪」等理念,在相當程度上影響了大眾評判是非善惡的標准。

近代民間亦有流傳一句話:「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意思即年輕人不該讀《水滸傳》,否則容易嚮往打打殺殺的生活,盲目崇尚武力與江湖義氣脫離現實。

從歷史角度看,對於《水滸》的爭論焦點則集中在主要人物宋江所表現出的「忠君報國」的思想上。反面觀點一般認為宋江的思想有其局限性,梁山好漢受到招安後又為朝廷去征討各地山賊,下場悲慘,是出歷史悲劇。

作品歌頌和美化宋江,只反貪官,不反皇帝,強調「忠義」,表現出嚴重的思想局限。正面觀點一般認為宋江相對於其他草莽英雄思想進步,對當時社會可以起到積極作用。

Ⅳ 以「年輕的夢想」為主題,創作一個立體構成作品

搜一下:以「年輕的夢想」為主題,創作一個立體構成作品

Ⅵ 如何理解藝術作品的主題

(1)藝術作品的題材,指構成作品內容的基本材料,即作品中表現出來的具體的客觀生活環內境、情節、人物和容情感等,也即在小說、戲劇、影視、繪畫等作品中所敘述、描繪的具體事件、人物等。
(2)藝術作品的主題,也叫主旨、題旨或主題思想,是指通過藝術形象所表現和揭示出來的主題思想內涵。主題的來源,一方面是題材本身所具有的意義的提煉、概括和升華;另一方面又是藝術家主體思想感情的移入,它凝聚了藝術家對社會生活的理解、思考與評判。
(3)藝術作品的題材與主題的關系是:題材是主題的基礎,主題是題材的提煉、概括與升華。主題是整個藝術作品的靈魂與統帥,經過主題的凝聚,題材不再是零星的片斷,而凝聚成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
(4)主題並非每個藝術作品所必備的,如單純的圖案裝飾等可以沒有主題,但藝術作品不能沒有題材。

Ⅶ 巴金的是什麼創作主題

一、巴金的是——以小說為創作主題,他的作品如下:
【中長篇小說】
《滅亡》《小說月報》第20卷第1期,上海開明書店1929年10月初版
《家》上海開明書店1933年5月初版
《春》上海開明書店1938年8月版
《秋》上海開明書店1940年9月初版
《愛情三部曲》:《霧》上海良友圖書公司1936年1月版
《雨》上海良友圖書公司1933年1月初版
《電》上海良友圖書公司1935年3月初版
《憩園》重慶文化生活出版社1944年初版
《第四病室》上海晨光出版公司1946年版
《寒夜》上海晨光出版公司1947年3月初版
《死去的太陽》上海開明書店1931年初版
《海底夢》上海新中國書局1932年8月初版
《春天裡的秋天》上海開明書店1932年10月初版
《沙丁》上海開明書店1933年1月初版
《萌芽》上海現代書局1933年9月初版
《新生》上海開明書店1936年11月版
《利娜》重慶文化生活出版社1940年8月初版
《抗戰三部曲》:《火》之一至之三,上海開明書店1940年12月一1945年7月版

【短篇小說集】
《復仇集》上海新中國書局1931年8月初版、《光明集》上海新中國書局1932年12月版
《電椅集》上海新中國書局1933年2月初版、《抹布集》北京星雲堂書店1933年4月初版
《將軍集》上海生活書店1934年8月初版、《沉默集》上海生活書店1934年10月初版
《神·鬼·人》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5年12月版、《淪落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3月初版
《發的故事》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7年2月版、《長生塔》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7年3月初版
《小人小事》成都文化生活出版社1943年6月初版、《還魂草》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45年12月版
《英雄的故事》上海平明出版社1953年9月初版、《明珠與玉姬》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1957年4月版
《李大海》作家出版社1961年12月初版

【散文合集】
《海行》、《旅途隨筆》、《巴金自傳》、《點滴》
《生之懺悔》、《憶》、《短簡》、《控訴》
《夢與醉》、《旅途通訊》、《感想》、《黑土》
《無題》、《龍·虎·狗》、《廢園外》、《旅途雜記》
《懷念》、《靜夜的悲劇》、《納粹殺人工廠——奧斯威辛》
《華沙城的節日》、《生活在英雄們的中間》、《保衛和平的人們》
《大歡樂的日子》、《談契訶夫》、《一場挽救生命的戰斗》、《友誼集》
《贊歌集》、《傾吐不盡的感情》、《賢良橋畔》、《大寨行》
《爝火集》、《創作回憶錄》《序跋集》、《懷念集》、《家書—— 巴金蕭珊書信集》
《再思錄》、《隨想錄》

【文學譯著】
《薇娜》上海開明書店1928年6月初月初版
《為了知識與自由的緣故》上海新宇宙書店1929年10月初版
《骷髏的跳舞》上海開明書店1930年版
《丹東之死》上海開明書店1930年7月版、《草原故事》上海馬來亞書店1931年4月初版
《秋天裡的春天》上海開明書店1932年10月初版、《過客之花》上海開明書店1933年6月初版
《門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6年5月初版、《叛逆者之歌》平社出版部初版本
《夜未央》(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7年3月初版)、《遲開的薔薇》重慶文化生活出版社1943年1月初版
《父與子》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43年7月初版、《處女地》重慶文化生活出版社1944年初版
《快樂王子》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48年3月初版、《笑》(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48年6月初版)
《六人》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49年9月初版、《紅花》上海出版公司1950年11月初版
《癩蛤蟆與玫瑰花》上海出版公司1952年1月初版、《木木》上海平民出版社1952年初版
《屠格涅夫中短篇小說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6月初版

【傳記憶作】
《蒲寧與巴布林》上海平民出版社1949年12月初版
《獄中與逃獄》廣州革新書局1927年5月初版
《我的生活故事》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41年8月初版
《地底下的俄羅斯》上海啟智書店1929年8月初版
《我的自傳》上海啟明書店1930年4月初版
《俄國虛無主義運動史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6年8月初版
《獄中記》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9年4月初版
《一個家庭的戲劇》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版
《獄中十二年》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49年l2月初版
《回憶契訶夫》上海平民出版社1950年1月初版
《回憶托爾斯泰》上海平民出版社1950年4月初版
《回憶屠格涅夫》上海平民出版社1950年8月初版
《回憶錄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5月初版
《往事與隨想》上海譯文出版社1979年10月初版

【理論作品】
《怎樣建設真正自由平等的社會》1921年4月《半月》17號
《再論無產階級專政》《時事新報·學燈》1925年12fl 21日
《列寧論》《時事新報·學燈)1925年12月29日
《馬克思主義賣淫婦》《時事新報·學燈)1926年1月19日
《芝加哥的慘劇》舊金山平社1926年5月初版
《革命的先驅》上海自由書店1928年5月初版
《斷頭台上》上海自由書店1929年1月初版
《俄羅斯十女傑》上海太平洋書店1930年10月初版
《從資本主義到安那其主義》上海自由書店1930年7月初版
《俄國社會運動史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5年9月初版

【理論譯作】
《麵包略取》上海自由書店1927年1月初版
《麵包與自由》上海平民書店1940年8月初版
《人生哲學:其起源及其發展》上海自由書店1928-1929年初版
《倫理學的起源和發展》重慶文化生活出版社1941年6月初版
《蒲魯東底人生哲學》上海自由書店1929年初版
《告青年》上海平明書店1938年6月初版
《萬人的安樂》上海平明書店1938年5月初版
《西班牙的血》上海平明書店1938年7月初版
《西班牙的黎明》上海平明書店1938年7月初版
《西班牙的曙光》上海平明書店1939年3月初版
《西班牙的斗爭》上海平明書店1938年4月初版、《戰士杜魯底》上海平明書店1938年8月初版
《西班牙》上海平明書店1939年4)1初版、《一個國際志願兵的日記》上海平明書店1939年4月初版
《西班牙的日記》上海平明書店1939年4月初版、《巴塞羅那的五月事變》上海平明書店1939年4月初版。

【主編刊物】
《文化生活叢刊》(1935年一1952年)、《文學叢刊》(1935年一1949年)
《文季叢書》(1939年一1951年)、《文學小叢刊》(1939年一1948年1
《自由月刊》(1929年1月一4月)、《時代前》(1931年1月一7月)
《文學季刊》(1934年4期)、《文季月刊》(1936年6月一12月)
《文叢》(1937年一1939年)、《烽火》(1937年一1938年)
《文藝月報》(1953年一1956年)、《上海文學》(1960年一1963年)
《收獲》(1957年一2005年)

二、人物簡介: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堯棠,另有筆名有佩竿、極樂、黑浪、春風等,字芾甘。漢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興。中國作家、翻譯家、社會活動家、無黨派愛國民主人士。巴金1904年11月生在四川成都一個封建官僚家庭里,五四運動後,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響,並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開始了他個人的反封建斗爭。1923年巴金離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學,從此開始了他長達半個世紀的文學創作生涯。
巴金在文革後撰寫的《隨想錄》,內容朴實、感情真摯,充滿著作者的懺悔和自省,巴金因此被譽為「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良心」。

Ⅷ <童年>中```_______是作者創作這部作品的第一主題

<童年>中鞭撻俄國社會和俄國小市民形象是作者創作這部作品的第一主題。
作品簡介:版
《童年》是高權爾基以自身經歷為原型創作的自傳體小說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兩部分別為《在人間》、《我的大學》)。講述了阿廖沙(高爾基的乳名)三歲到十歲這一時期的童年生活,生動地再現了19世紀七八十年代前蘇聯下層人民的生活狀況,寫出了高爾基對苦難的認識,對社會人生的獨特見解,字里行間涌動著一股生生不息的熱望與堅強。

作者簡介:
馬克西姆·高爾基(1868-1936),蘇聯文學的奠基人,也是20世紀俄羅斯文學的傑出
代表。高爾基原名阿列克謝·馬克西莫維奇·彼什科夫,出生於伏爾加河畔的一個木匠家中,幼年父母雙亡,寄居在開小染坊的外祖父家裡。後來外祖父破產,十歲的阿列克謝就在社會上流浪,當過各種雜工。雖然他只上過兩年小學,卻一直堅持勤奮自學,讀了許多書。加上他本人曾廣泛地接觸過社會生活,積累了豐富的素材,終於使他成為世界知名的大作家。 高爾基的處女作是發表於1892年的短篇小說《馬卡爾·楚德拉》。《福馬·高爾傑耶夫》(1899)是高爾基的第一部長篇小說

Ⅸ 什麼叫主題創作

就像命題作文似的
主觀的東西要少一些
如果是考試
就要圍繞他給出的主題
結合自己的想法進行創作
考你的即興發揮水平
主要給分點,就是看你獨特的構思和
他給的主題有沒有很好的結合起來

Ⅹ 什麼叫作品主題

一篇課文的題目
名字
也就是
思故鄉
窗前明月光
思故鄉就是這首詩的主題

閱讀全文

與作品創造主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聚投訴張華 瀏覽:413
我愛發明自動釣魚 瀏覽:199
龔發明重慶 瀏覽:413
我為你許下愛的期限 瀏覽:734
我想發明的200字 瀏覽:989
動漫角色版權保護 瀏覽:72
密蜜直播投訴 瀏覽:701
馬鞍山博望天氣 瀏覽:352
成都唐邦知識產權 瀏覽:737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測算 瀏覽:898
暴走漫畫有版權么 瀏覽:512
農業信用卡積分有效期 瀏覽:172
馬鞍山上門服務 瀏覽:889
校本研修成果摘抄 瀏覽:332
誰發明了明天 瀏覽:864
購買版權開發票一般開票內容寫什麼 瀏覽:817
九台工商局電話是多少 瀏覽:429
網培研修成果 瀏覽:127
股東認繳出資額期限 瀏覽:236
土地使用權轉讓協議書範本 瀏覽:8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