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論述文學創造的過程
過程
1、話語蘊藉——是對文學活動的特殊的語言與意義狀況的概括,指文學作為社會性話語蘊含豐富的意義生成可能性。
2、原始意象——按容格的解釋,就是「人類遠古的深層集體無意識」,是自遠古人類在生活中形成的、並且時代遺傳下來的深層心理經驗,是一種亘古綿延、無所不在、四處滲透的最深遠、最古老和最普遍的人類思想,即人類精神本體。
3、藝術構思——是作家在材料積累和藝術發現的基礎上,在某種創作動機的指導下,以心理活動和藝術概括方式,創造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意象序列的思維過程。
4、文學的審美意識形態性質——對文學活動的特殊性質的概括,指文學是一種交織著無功利與功利、形象與理性、情感與認識等綜合特性的話語活動。
5、精神生產——指人類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資料而進行的對於自然、社會的觀念活動。科學、哲學、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和藝術(7種)都屬於精神生產。(精神生產的概念首見於《德意志的意識形態》,此後在《共產黨宣言》《剩餘價值理論》等著作中多次出現)
6、物化階段——是文學創造過程的最後階段。它是指作家將在構思過程中已基本醞釀成熟的形象和意念轉換為文學符號,並固定在紙張上,使其成為可以流通和消費的意識形態話語系統的階段。
㈡ 文學作品的創作要經歷哪幾個階段
文學作品的創作要經歷的首先就是構思了。看似簡單實則最考驗功夫了,因為想要下筆如有神助,首先就要在腦海中構思清楚。一般看來,構思不過是圍繞著主題天馬行空,但構思的基礎卻是十分熬人的,那應該是對生活的點點滴滴,書本知識,周遭人物環境的細細觀察等等的積累了。若是沒有這些作基底,構思就像是沒有地基的空架子,怎麼也搭不起來。記得小學第一次寫作文,那時候對寫作是真的一點思想准備都沒有,不知從何著手,還記得那一次是寫一件難忘的事,也許如今拿到手,腦子里會迸出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各類事情,然後下筆如飛的寫起來。但對當時神經大條的我卻是腦中一片空白,熬了許久之後才想起不久前過的一次生日,其實沒什麼特別的,只是由於小孩子的新奇才覺得很特別。於是我就像報流水賬一般把那天從起床到睡覺的事情全寫了下來,作文的成績可想而知啦,還被老師當做反面教材全班點評。真的是一點積累的心思都沒有,所以就誕生了這么一篇毫無內容的文章。可見平時積累的重要性。積累的多了,也有助於寫作時的構思。材料多了,選擇的餘地也就多了,才能煮出一鍋好湯,畢竟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嗎。
構思完畢之後就是提筆寫了。這時候就是對文筆的考驗了,正所謂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材料備齊,就等主廚一展功夫了,若是主廚功夫不到家,那就糟蹋了一鍋好材料了。所以,對文筆的要求也同樣不容小覷。同樣一個故事也許被記敘的惟妙惟肖,如若身臨其境,也可能故事本身很精彩但文筆實在不敢恭維,可能就會令讀者有棄之可惜食之無味的感覺,又或者直接讓人沒有看下去的慾望,轉眼拋卻。文筆的鍛煉重要還是在於平時,寫的多了慢慢自己就會有感覺,或者找優秀的人點評一下,也會有一語驚醒夢中人的效果。就拿小學時的作品和現在的比較,當然早已不可同日而語了。即使是一兩個月之間也會有差距,我們總是在邊寫邊成長的。提筆寫的同時,我們還需要不斷地思考,不斷組織語言,不斷改進,寫寫改改,改改再寫寫,這樣才會盡可能的寫好一篇文章。
寫完了之後就是比較重要的一部分了——修改。就像一部好的電視劇在面向觀眾之前還要有拍攝完之後的後期製作過程,對畫面的處理等等。同樣一部作品在完成之後,我們首先要自己先通讀一遍,進行彌補和修改。這時可能改動的只是部分的詞句,也有可能是一大部分的內容。這時候我們的思考已經和寫作前與寫作過程的不盡相同了。這時候我們會看的更全面,更客觀。據說更好的辦法是寫完之後將它擱置一邊,過一段時間再拿起來修改,那時候的效果也許更好。我們平時看到的這位大作家的創作時間和發表時間也是不同的,相信他們也要經過一個精心修改的過程再將它發表出來與群眾見面。
㈢ 文學創作過程包括哪些階段
審視階段來:看看自己是否真的適自合走這條路,該往哪方面發展,現在的學客之路很難走,但是我最敬佩的就是對文學追求的人。
吸收階段:博覽自己關注的領域,打好文化基底。
構思階段:看看當今的文學形態,如果是為了謀利就要抓住市場動態。
創作階段:這一階段時間可能久一點,但要與社會同步,不要總是推舉以前別人推舉上萬遍的例子。
出版階段:看看市場銷量如何,是否有必要修改
㈣ 文學創造構成三階段
現象學存在論思想的產生階段
人道主義存在主義的拓展階段
存在主義的馬克思主義的轉變階段
㈤ 孫犁的的文學創作分為了幾個階段
孫犁(1913-2002),一生的創抄作大致可分為兩襲個階段。前期(1966年「文革」爆發之前)創作以小說為主,一九四五年發表的小說《荷花澱》奠定了他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後期(1977年以後)主要從事回憶性散文和文學評論創作,出版《晚華集》、《秀露集》、《澹定集》、《尺澤集》、《遠道集》、《老荒集》、《陋巷集》、《無為集》、《曲終集》等散文集,進入了創作的另一個高峰。這些散文多以「自傳」性質的回憶為主要基調。作者以一個老知識分子真切的目光審視社會與人生,通過對各個歷史時期具體生動的所歷所聞加以回憶,展開了人生命運遭際的長卷。筆力凝煉、深沉,淡泊瑣事中顯思想之深邃,平淡中見奇崛,在整個20世紀後期的文學領域具有獨特的位置和價值。
㈥ 文學創作的過程
三個階段
一、積累階段
內涵:文學創作的積累階段就是為創作準備原始的材料或素材,作者把現實生活中所見所聞,所感所思源源不斷地積存到頭腦中。 類型:
1、表象積累
2、情感積累
3、思想積累
4、直接積累
5、間接積累
6、有意識積累
7、無意識積累
二、構思階段
內涵:
構思是指產生在某種內心心理驅動的作用下,作家在頭腦中構思出具體的,活生生的,完整的藝術形象體系。
特點:
構思活動總是處於一種凝思冥想之中,需要保持「虛靜」的心態和高度專注。構思有時候要經歷很長時間,特別是構思鴻篇巨制。據說,歌德構思《浮士德》前後經過60年之久,羅曼羅蘭對《約翰克里斯朵夫》的構思用了20年。
三、寫作階段
內涵:
寫作階段是指作家運用語言媒介把內心的形象盡量准確,鮮明,生動的描繪出來。以便讓讀者也能像作家那樣看到和感受到這些藝術形象。
過程:
1、在寫作過程中,作家對他描繪的形象要再次活脫脫地,清晰地浮現在眼前。
2、作者要用最恰當的詞語把這些形象准確、生動地描繪出來。
3、寫作完成後,對初稿進行必要的修改。
創作中的情感運動
情感運動的三個階段:
1、創作情感的激發。
2、情感能量的釋放。
3、審美愉悅的享受。
三股情感流的交匯:
1、動力情感流2、內容情感流
3、審美情感流
上述三種情感流在文學創作中不可分割地相互交匯在一起。同一種情感,在未被表現出來前是動力情感,在表現之時是內容情感,在情感發揮動力作用或被表現的時候,都有可能激發審美情感。在創作活動中,這三股情感流同時存在,相互混雜,很難分清。
文學創作中的靈感現象
內涵:靈感是作家大量的無意識心理突然湧入意識中造成的一種特殊的心靈狀態。在這種心靈狀態里,會感到自己腦筋特別靈敏,思路特別清晰,精力特別充沛。
特徵:
1、靈感的來去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來不可遏,去不可止」是靈感的顯著特徵之一。
2、靈感發生時常在作家苦思冥想中斷的時候。
3、靈感到來時總是與高度亢奮的情緒相伴隨。
來源:
靈感起始於一種充盈的內心狀態,這充盈的內心狀態來自作家生活積累和藝術探索,靈感既不是來自神授也不是來自天才,取決於作家長期生活的積累和艱苦的藝術探索。清代文論家袁守定說:「得之在俄頃,積之在平日」正道出了靈感與作家努力的關系。
文學創作的整體特徵
一、合目的和無目的
二、物質創造和精神創造
三、作者創造和讀者創造
文學創作的經驗
一、中國的境界說
內涵:境界是指文學創作中通過實境和虛境的相互融合造成的能夠引發人想像和思索的某種藝術的氛圍、風貌和氣韻。
特徵:
1、實境和虛境的融合。2、實境提供廣闊的藝術空間,虛境包含真切而深刻的內蘊。
3、境界要能印發出讀者的無窮想像和深入思索。
境界創造的兩條途徑:
1、寫境
寫境就是比較客觀地描寫實境,通過對實境的描寫達到抒發主觀情思的目的。即「因景生情」、「由景入情」、「即景會心』。如《詩經·採薇》中的名句:」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表面上寫景,實際上是象徵,抒發了一個歷盡滄桑的徵人無限悲苦的心情。詩句並無一處寫悲苦,卻處處籠罩著悲苦,這即是寫境的最高境界。
2、造境
造境是主觀地虛構境像,即按照主觀的感覺和想像創造境像。在造境中,實境直接注入了作者的情思,即」融情於景「、」情景交融「。杜甫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就是造境的名篇。
類型:
1,、有我之境
有我之境又稱」宏壯「之境,作者將自己的情感表現的外露,其中的物象都擬人化了,皆著作者之色彩,易於迅速地感染和打動作者。
2、無我之境
無我之境是指情感相對沖淡隱蔽,內蘊較為豐富復雜的境界。無我之境,作者的主觀情思浸潤和深藏於景中,達到了」意境兩忘「,『意與境混』的境界。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就是無我之境,興味深渺,耐得住讀者的反復咀嚼和思索,可以說是」言有盡而意無窮「。
二、西方文學典型的創造
內涵:
」典型「在希臘文原意是指鑄造用的」模子「,在文學創作中,」典型「主要是指敘事文學作品中那種達到了高度真實的藝術形象。
特徵:
一、文學典型要求現象真實和本質真實的統一。
文學描寫生活現象的同時必須揭示和反映生活的本質,把生活現象和生活本質統一起來,才能達到反應生活的高度真實性,產生真正的文學典型。
二、文學典型要求現實真實和理想真實統一。
文學描寫現實生活,但不能只描寫現實生活,還要比現實生活本身更加鮮明、更加突出、更加集中、更加具有統一性。從現實真實上升到理想真實,才能塑造典型形象。
典型化:
內涵:
典型化指的是依據生活中的個別,經過藝術地選擇、加工、改造,創造出一個新的個別。這個新的個別比生活中的個別更真實,更完美,也更能鮮明的反映現實生活中的某些本質和規律。
兩個方面:
1、個性化個性化指的是賦予形象以鮮明的個性特徵,個性化不是把某類人的特徵統統收羅到人物形象身上,而是挑選出最有特點,最能體現出生活本質的個性特徵加以突出描繪。例如《紅樓夢》中的迎春、惜春、探春,同是貴族大家庭的千金小姐卻各有各的個性。
2、本質化
本質化指的是在文學創作中集中和概括,提高形象的概括性,加大形象的思想內涵,使形象更加充分地反映生活的本質和規律。
個性化和本質化統一於典型化中,其中個性化是基礎,本質化是在個性化中進行的,並通過個性化而展開,兩者相互聯系,密不可分。
文學創作的文學風格
內涵:
文學風格是指從文學作品整體上,即在文學作品內容與形式的統一中呈現出來的品貌。形成基礎:
1、作家學識
作家的學識表現為對事物一種獨特而深刻的藝術認識和藝術把握。我國清代文論家葉燮說:「無識則不能取捨,唯有識,則能知所從,知所奮,知所決,而後才與膽力皆確然有以自信。」
2、作家才情
作家的才情即作家的才能和情致,是包括作家的藝術感受力和藝術表現能力,藝術才能和審美情致的融合統一,是創造文學風格的又一個重要機制。
3、作家氣魄
氣魄是指作家進行藝術獨創的氣度和膽略,是作家獨特的個性氣質的表層化顯露,在文學作品中就形成氣勢。
我國古代文論有「文如其人」之說,西方文論中也有「風格即人」的論斷。作家只有敢於遵從自己對事物的獨特感受,認識,表達個人獨特的情感評價,抵禦非藝術、非審美因素的干擾,才能自創一家,形成風格。
4、媒介傳達能力
作家的媒介傳達能力是指作家對語言符號媒介的熟練掌握和運用,通過語言形象成功傳達出內蘊豐富的審美意象。作家要形成自己的風格,必然要有極為優秀的媒介傳達能力,才能把鮮活生動的審美意象寄寓在超凡穎異的語言形象中,從而形成獨有的創造風格。
㈦ 構思是文學寫作過程的重要階段,它構成了文學寫作的什麼 環節
應用文寫作與文學創作有著本質的區別,具體表現在成品形態與作用方式、傳播媒體與閱讀對象、構思規律、寫作方法與訓練方式、寫作過程等方面.
㈧ 文學創作要經過哪幾個階段
學作品的創作要經歷的首先就是構思了。看似簡單實則最考驗功夫了,因為想要下筆如有神助,首先就要在腦海中構思清楚。一般看來,構思不過是圍繞著主題天馬行空,但構思的基礎卻是十分熬人的,那應該是對生活的點點滴滴,書本知識,周遭人物環境的細細觀察等等的積累了。若是沒有這些作基底,構思就像是沒有地基的空架子,怎麼也搭不起來。記得小學第一次寫作文,那時候對寫作是真的一點思想准備都沒有,不知從何著手,還記得那一次是寫一件難忘的事,也許如今拿到手,腦子里會迸出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各類事情,然後下筆如飛的寫起來。但對當時神經大條的我卻是腦中一片空白,熬了許久之後才想起不久前過的一次生日,其實沒什麼特別的,只是由於小孩子的新奇才覺得很特別。於是我就像報流水賬一般把那天從起床到睡覺的事情全寫了下來,作文的成績可想而知啦,還被老師當做反面教材全班點評。真的是一點積累的心思都沒有,所以就誕生了這么一篇毫無內容的文章。可見平時積累的重要性。積累的多了,也有助於寫作時的構思。材料多了,選擇的餘地也就多了,才能煮出一鍋好湯,畢竟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嗎。
構思完畢之後就是提筆寫了。這時候就是對文筆的考驗了,正所謂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材料備齊,就等主廚一展功夫了,若是主廚功夫不到家,那就糟蹋了一鍋好材料了。所以,對文筆的要求也同樣不容小覷。同樣一個故事也許被記敘的惟妙惟肖,如若身臨其境,也可能故事本身很精彩但文筆實在不敢恭維,可能就會令讀者有棄之可惜食之無味的感覺,又或者直接讓人沒有看下去的慾望,轉眼拋卻。文筆的鍛煉重要還是在於平時,寫的多了慢慢自己就會有感覺,或者找優秀的人點評一下,也會有一語驚醒夢中人的效果。就拿小學時的作品和現在的比較,當然早已不可同日而語了。即使是一兩個月之間也會有差距,我們總是在邊寫邊成長的。提筆寫的同時,我們還需要不斷地思考,不斷組織語言,不斷改進,寫寫改改,改改再寫寫,這樣才會盡可能的寫好一篇文章。
寫完了之後就是比較重要的一部分了——修改。就像一部好的電視劇在面向觀眾之前還要有拍攝完之後的後期製作過程,對畫面的處理等等。同樣一部作品在完成之後,我們首先要自己先通讀一遍,進行彌補和修改。這時可能改動的只是部分的詞句,也有可能是一大部分的內容。這時候我們的思考已經和寫作前與寫作過程的不盡相同了。這時候我們會看的更全面,更客觀。據說更好的辦法是寫完之後將它擱置一邊,過一段時間再拿起來修改,那時候的效果也許更好。我們平時看到的這位大作家的創作時間和發表時間也是不同的,相信他們也要經過一個精心修改的過程再將它發表出來與群眾見面。
㈨ 陸機把文學創作過程分為哪幾個階段
陸機所著的《文賦有27篇存世,在賦中,陸機將文學作品的創作過程分為瞻物內、耽思、考辭三個容階段,系統、全面地闡述了文學藝術創作的特徵和規律。陸機主張物、意相對稱,以求得文章的和諧。這一觀點深刻地影響了後世的文學批評理論,促成了「意象」、「意境」兩詞的產生,更啟發近代著名學者王國維總結出了「人生三境界」的文學創作理論。 http://news.lyd.com.cn/system/2006/03/15/00020446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