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四大發明由來

四大發明由來

發布時間:2020-12-21 04:17:28

Ⅰ 四大發明的來歷

紙是很普通的東西,也是非常重要的東西。我們讀書、寫信、繪畫、記筆記、寫文章,那一件也離不開紙。
有了紙,人類的各種知識才能保存下來,才能傳播開去。有了紙,人類的文化科學事業才能迅速地向前發展。可以這樣說紙是人類文明的標志。
為了滿足人民的需要,我國在解放後後開辦了很多造紙廠,用機器大量製造各種各樣的紙張,供我們使用。在許多少年朋友看來,紙好象沒有什麼希奇。
可是你知道嗎,人類的文化史,有漫長的一個時期不是寫在紙上,因為那時候人們不會造紙。造紙的方法是我們祖先經過長期的努幾花了無數的心血才發明出來的。
紙的發明,表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化的重大貢獻。

「龍骨」的故事

在紙產生以前,人類早就會寫字了。據歷史學家的研究,我國的文字起源於六千年前。
在現在的陝西省西安市東郊、有個半坡村。六千年前,有一個原始氏族公社在這里生活。一九五四年,我國考古工作者發掘半坡村氏挨公社的遺址,挖出了大量的石器、骨器和陶器。那些陶器上,除了刻有花紋,還刻著簡單的符號。歷史學家們認為,這些符號具有文字的性質,可以說是已經發現的我國最早的文字。
可見在紙發明以前, 我國的文字已經有了很長的歷史。到了青銅時代,我們的祖先還把文字鑄在或者刻在青銅器上,有些商代和周代的青銅器一直保存到現在,上面的文字記載了當時的一些歷史事件和社會狀況。

除了青銅器,我們的祖先還把文字寫在什麼上面呢?這里,我們先講一個「龍骨」的故事。
清朝光緒二十五年(公元一八九九年),有一個人叫王懿榮,喜歡收集和研究古代的文物。有一天,他生了病,醫生給他開了一張葯方,葯方上有一味葯,叫「龍骨」。所謂龍骨,實際是古代動物的骨骼或者骨骼化石。葯買了回來,王懿榮打開一看,發現有的「龍骨」上刻著很多古代的文字,他感到非常奇怪。就花工夫搜集這刻有古代文字的「龍骨」。後來又有一些學者對這些」龍骨」發生了興趣,他們經過搜集研究,方才知道這些刻有古代文字的「龍骨」是一種珍貴的古代文物——殷商時代留下來的甲骨,離開現在已經有三千多年了。

這片「龍骨」,實際上是刻著卜辭的龜甲
甲骨是什麼東西呢?
甲骨就是烏龜的腹甲;骨就是獸骨,主要是牛的胛骨。甲骨上刻的是當時的文字。因為這種文字刻在申村上面,所以稱做甲骨文。
這些帶字甲骨,最初是在河南安陽發現的。安陽是殷商後期的京城。當地的農民在地里挖到了這些東西,就當做「龍骨」,賣給了葯店。這就是「龍骨」的來歷。
最初出土的甲骨並不很多,後來考古學家確定它是研究殷商歷史的珍貴資料,就在安陽等地大規模發掘。幾十年來,刻有文字的甲骨,已經發現約十餘萬片。
那麼,當時的人為什麼要把文字刻在甲骨上呢?
原來殷商王朝很迷信,出征啦,打獵啦,放牧啦,甚至有什麼疾病災害啦,都要「占卜」一下,予測自己的運氣好不好。甲骨就是是他們占卜的用具。占卜的時候,他們先用銅鑽在甲骨的一面鑽一個孔,再用火燒灼鑽孔的以方。甲骨經火一燒灼,另外一面就出現了縱橫的裂紋,他們就根據裂紋來判斷吉凶。占卜以後,他們常常就把結果刻在這塊甲骨上。
當時,占卜的事情實在大多了,因此,甲骨文字記錄的范圍非常廣泛,反映了殷王的活動和殷商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
不但殷代有甲骨文,殷以後的西周也有甲骨文。一九七七年,考古工作者在陝西省周原地區,又挖出了一萬五千多片西周早期占卜用的甲骨。
殷商時代和西周甲骨的出土,使我們獲得了研究古代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大量歷史資料。這種甲骨就是我們祖先最早用來「寫」字的一種「紙」。

印刷術有多麼重要,你也許沒有想過吧?
我們每天上學,書包里都要帶幾本書,這些書是印刷出來的。我們每天還要看報紙,這些報紙也是印刷出來的。如果沒有印刷術,這些書籍、報紙都要靠人們用手抄,那我們大家一天到晚都得忙著抄書抄報,就夠麻煩的了!
在印刷術發明以前,報紙根本談不上,書籍也只能靠抄寫來流傳。前面說到的居延出土的漢簡和馬王堆出土的帛書,不都是一筆一筆地寫上去的嗎?後來紙發明了,要想讀書,還只有向人借來抄寫。一部書即使字數不多,比方說,只有幾萬字吧,一天抄幾千字,也得花費好多天;如果是幾十萬字的書,那就得花費很多時間了。
用手抄書,不但得花費很多時間和精力,而且抄來抄去,容易出錯。所以,在印刷術發明以前,書籍的傳布非常緩慢,人們想得到一本書,真是非常艱難。
印刷術發明以後,情形可就完全不同了。一本書能夠在很短時間內出幾百本幾千本來,既可以滿足許多人的需要,又可以減少或避免錯誤。書印得多了,就容易普及,還容易易保存,不致於失傳。在很早的時候,我國就發明了指南針。
指南針是一種指示方向的工具。我們現在看到的指南針,是一個圓形的小羅盤,羅盤中裝著一根小針。這根小針中間粗,兩頭尖,能夠在盤中來迴旋轉。不管把盤子怎樣轉動,小針總是一頭指向南方,另一頭指向北方。因為指南針和羅盤結合在一起,通常把它們叫羅盤針。
指南針雖然是個小小的東西,用處卻大得很。比如航海啦,航空啦,勘察啦,勘察啦,都離不開指南針。

指南針——從「吸鐵石」說起

指南針是磁鐵做成的。磁鐵能吸鐵,通常稱為「吸鐵石」,古代稱為「慈石」因為它一碰到鐵就吸住,好一個慈祥的母親吸引自己的孩子一樣。後來,人們才稱它為「磁石」。
每塊磁鐵兩頭都有不同的磁極,一頭叫S極,另一頭叫N極。我們居住的地球,也是一塊天然的大磁體,在南北兩頭也有不同的磁極,靠近地球北極的是S極,靠近地球南極的是N極。我們知道,同性磁極相斥,異性磁極相吸引,所以,不管在地球表面的什麼地方,拿一根可以自由轉動的磁針,它的N極總是指向北方,S極總是指向南方。
指南針是利用磁鐵的特性做成的,那未,世界上哪個國家最早發現磁鐵和它的特性的呢?
二千多年以前,也就是春秋戰國時候,我國已經用鐵來製造農具了。勞動人民在尋找鐵礦的時候,就發現了磁鐵,並且知道它能夠吸鐵。
我國古書《管子》上有這樣的記載:「上有慈石者,下有銅金。」「銅金」就是一種鐵礦。《管子》這部書產生在公元前三世紀,這說明我國最遲在公元前三世紀就知道磁石能夠吸鐵了。
秦朝時候,還有這樣有趣的傳說,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在陝西咸陽造了一個很大的阿房宮,阿房宮中有一個磁石門,完全用磁鐵造成。如果有誰帶著鐵器想去行刺,只要經過那裡,磁石門就會把這個人吸住。
另外,根據古書記載,漢武帝時候,膠東有個欒大,獻給漢武帝一種斗棋。這種棋子一放到棋盤上,就會互相碰擊,自動鬥起來。漢武帝看了非常驚奇。原來來大的棋子是用磁石做的,所以有磁性,能互相吸引碰擊,只是漢武帝不懂這個道理罷了。
每逢重大的節日,我們常常放爆竹,放焰火,表示慶祝。爆竹劈劈拍拍,響個不停,焰火五色繽紛,絢爛多采,使節日充滿了歡樂的氣氛。
爆竹和焰火是用什麼東西做的呢?
它們就是用火葯做成的。
世界上最早發明火葯的是我國人民。
我國發明的火葯,現在叫做黑色火葯,也叫做褐色火葯,通常稱「黑火葯」或者「黑葯」。黑色火葯是用硝石、硫黃和木炭這三樣東西研成粉未,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起來做成的。硝石、硫黃和木炭的比例,一般是75:10:15。
火葯這東西,有個怪脾氣,就是特別愛「生氣」。人們只要用火一點,它馬上就燃燒起來,燃燒以後,它產生的氣體突然比它原來的體積擴大上千倍,所以有強烈的爆炸能力。
火葯不但可以做爆竹、焰火,還有更大的用處。我們製造槍彈和炮彈,開礦,開山,築路,修渠等,也都要用火葯。火葯在我們的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中作用很大,是不能缺少的東西。
我國古代發明的黑色火葯是一種低級炸葯,它的爆炸能力和自動燃燒的速度,都遠遠趕不上近代的高級炸葯。近代的高級炸葯是用硝化纖維和硝化甘油等做的,和黑色火葯並不相同,可是它們都是從我國古代的黑色火葯發展來的。
這里,我們就來講一講我國古代發明火葯的經過。

著「火」的「葯」

先從火葯的名字講起吧。火葯為什麼叫「火葯「呢?
把它同「火」聯系起來,這很好懂,因為它特別容易著火,有強烈的爆炸能力。
但是,它為什麼又同「葯」聯系在一起呢?
要說清楚這個問題,還得先從黑色火葯的三種成分——硫黃、硝石和木炭講起。
硫黃是一種礦物。大約在西漢年間,我國湖南發現了豐富的硫黃礦。以後,在山西、河南等省,也陸續發現了硫黃礦。西漢劉安的《淮南子》一書中,就有硫黃的記載。
硝石也是一種礦物,出產在四川、甘肅一帶。在華北各地,許多低溫的地方,如牆根上,常常長著硝的細微白色結晶,叫做「牆霜」。在古代,這大概是硝石的主要來源。硝石在古代名稱很多,有的人稱它煙硝或火硝,因為它能發煙發火;有的人稱它為苦硝,因為它有苦味;有的人稱它為地霜,因為它出產在地上,顏色如霜。我國西漢時候有一部《神農本草經》,共載葯物三百六十五種,硝石就是其中的一種。可見硝石大約也是西漢時候發現的。
木炭是非常普通的東西,在古代,人們砍了樹木,把它燒成木炭,拿來做燃料。它出現的年代,當然比硫黃和硝石早得多。
這三樣東西,除了木炭,當時都是做葯用的。
由於硫黃和硝石都是醫病的葯,又因為這兩樣東西和木炭台在一起會發火,因此大家就把這三樣東西的混合物叫做「火葯」。它的意思就是「著火的葯」,或者「發火的葯」。
「火葯」這個名稱,就是這樣來的。

Ⅱ 中國四大發明的由來

中國四大發明被質疑

"古代中國科學一直領先了世界一千多年"的說法是個笑話!
幾乎提到每一項現代科學發現和發明,都會有某些中國人要死皮賴臉地胡扯上幾句"我們的祖先早在XXX年前就已經認識到了XXX,比西方又早了XXX年""我們的祖仍繚赬XX年前就已經發現了XXX,比西方又早了XXX年"之類的蠢話。

其實呢,稍加考察這些荒誕不經的鬼話,你就會發現,這些所謂"比西方早了XXX年"的"我們祖先早就發現"的"科學發現"其實只不過是一些跟現代科學技術性質完全不同的似是而非的原始手工藝技術或粗淺的感性認識,甚至乾脆就是一些從民間傳說神話故事野史雜書中挖掘拼湊出來的所謂"國粹","民族遺產"。最接近的也不過就是一些夭折了的技術雛形。而其他國家同樣的這類技術雛形早早晚晚的也多的是,只不過他們故意不提或乾脆就不知道。
還是以那個《再談》中被爭論得最多的"火葯"為例,關於這個問題,對我指責得最多的就是說我"混淆了火葯和炸葯的區別",某些三腳貓的偽專家還洋洋得意地像是發現了我的一個很嚴重的把柄似的,急忙宣布說我對火炸葯專業完全不了解,令我哭笑不得。(當然這不是今天要談論的最重要的問題,所以可以把這些次要的問題放到後面再說)。
而某些人為了反對我所說的"黃火葯和黑火葯是兩種性質完全不同的發明"又炮製出一個"只要是發生了化學反應使得空氣迅速膨脹的就算是發明了真正的火葯,所有的火葯都是跟黑火葯一樣的東西"的理論,按這種根據自己的需要來歪曲定義的無賴邏輯,我們可以把小到集成電路大到太空梭的所有東西都說成是我們中國的發明(實際上他們一直都在這么干),但是就按照這種標准,算起來也不是中國最早發現了火葯,我們下面就會談到。而這種寬以待己,嚴以律人的標准也被理所當然地用在了紙的發明這個問題上,雖然埃及人比我們早了幾千年就已經發明了紙。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關於黑火葯的起源問題,我在《再談》一文中談到"更讓某些人不願提起的是,就連黑火葯的起源也有多種說法,在很多古代文明地區都有類似於黑火葯的發明的記載,學術界有一派的說法就認為,是印度人先發明了黑火葯的。"而這是會撕掉火葯這個說法中的最後一塊遮羞布的。
先來看看黑火葯起源於中國的說法是怎樣說的。幾乎所有介紹黑火葯發明的中國書籍和文章都會有意無意地提到古代的煉丹術,特別會提一下諸如一下唐代的孫思邈或者是晉代的葛洪及他們的著作如《抱朴子》《丹經》等,還有什麼硫磺伏火法之類,暗示他們那個時代已經"發明"了黑火葯,不過這是一個只需要幾句話就可以澄清的圈套,根本沒這么回事,他們煉丹的記錄俱在書中,大家可以去找來看看。
實際上他們只是把很多亂七八糟互不相乾的東西混在一起燒煉想要煉出所謂長生不老丹,這其中既沒有構成黑火葯所必要的一些成分(如木炭粉)及正確的配比(葛洪加的豬大腸,孫思邈加的皂角子。不要跟我胡扯什麼豬大腸裡面含有碳素,所以勉強也算,幾乎沒有多少種自然物質裡面不含有碳素),煉制的結果也沒有產生任何所謂的黑火葯的結果,葛洪是煉出了一種白色物質,孫思邈是產生了燃燒。當然,黑火葯是一種混合物而不是化合物,它也不可能通過煉丹的方法煉出來,只能是偶然發現一點線索並通過不斷試驗找到正確的配方。而事實是古代中國人最終也一直沒有能夠發現黑火葯的正確配方。這不是危言聳聽,看完下面的段落就明白了。
然後到了宋代,說是《武經總要》記載了世界上"最早"的三個"火葯配方":火球火葯方,蒺藜火球火葯方,毒葯煙球火葯方。這又是一個謊言。這三種所謂的"火葯"其實只具有燃燒性的功能,只是用來做燃燒性火器的發火物,發煙物(北宋時只有燃燒性火器)。不僅如此,後來的噴射式火器所用的仍然是這種"燃燒性火葯"(這個詞是我引用的原文),就是我以前澄清過的那種"突火槍"之類的玩意。現在兩相對應,更證明了我以前所指明的"突火槍"之類的玩意只是一種簡單的噴火筒。

作者: 姚桂東 2005-4-23 18:30 回復此發言

Ⅲ 印刷術的由來

請看鏈接參考,從印章開始談印刷術的由來
【印刷術的起源】

印章在先秦時就有,一般只有幾個字,表示姓名,官職或機構。印文均刻成反體,有陰文、陽文之別。在紙沒有出現之前,公文或書信都寫在簡牘上,寫好之後,用繩紮好,在結扎處放粘性泥封結,將印章蓋在泥上,稱為泥封,泥封就是在泥上印刷,這是當時保密的一種手段。紙張出現之後,泥封演變為紙封,在幾張公文紙的接縫處或公文紙袋的封口處蓋印。據記載在北齊時(公元550~577年)有人把用於公文紙蓋印的印章作得很大,很像一塊小小的雕刻版了。

戰國(公元前475-前221年)時期的銅印。

晉代著名煉丹家葛洪(公元284~363年)在他著的《抱朴子》中提到道家那時已用了四寸見方(13.5×13.5)有120個字的大木印了。這已經是一塊小型的雕版了。

佛教徒為了使佛經更加生動,常把佛像印在佛經的卷首,這種手工木印比手繪省事得多。

碑石拓印技術對雕版印刷技術的發明很有啟發作用。刻石的發明,歷史很早。初唐在今陝西鳳翔發現了十個石鼓,它是公元前8世紀春秋時秦國的石刻。秦始皇出巡,在重要的地方刻石7次。東漢以後,石碑盛行。漢靈帝四年(公元175年)蔡邕建議朝廷,在太學門前樹立《詩經》、《尚書》、《周易》、《禮記》、《春秋》、《公羊傳》、《論語》等七部儒家經典的石碑,共20.9萬字,分刻於46塊石碑上每碑高175、寬90、厚20厘米,容字5000,碑的正反面皆刻字。歷時8年,全部刻成。成為當時讀書人的經典。很多人爭相抄寫。後來特別是魏晉六朝時,有人趁看管不嚴或無人看管時,用紙將經文拓印下來,自用或出售。結果使其廣為流傳。

古人發現在石碑上蓋一張微微濕潤的紙,用軟槌輕打,使紙陷入碑面文字凹下處,待紙干後再用布包上棉花,蘸上墨汁,在紙上輕輕拍打,紙面上就會留下黑地白字跟石碑一模一樣的字跡。這樣的方法比手抄簡便、可靠。於是拓印就出現了。

拓片是印刷技術產生的重要條件之一。

印染技術對雕版印刷也有很大的啟示作用,印染是在木板上刻出花紋圖案,用染料印在布上。中國的印花板有凸紋板和鏤空板兩種。1972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公元前165年左右)出土的兩件印花紗就是用凸紋板印的。這種技術可能早於秦漢,而上溯至戰國。紙發明後,這種技術就可能用於印刷方面,只要把布改成紙,把染料改成墨,印出來的東西,就成為雕版印刷品了。在敦煌石室中就有唐代凸板和鏤空板紙印的佛像。

印章、拓印、印染技術三者相互啟發,相互融合,再加上我國人民的經驗和智慧,雕版印刷技術就應運而生了。

Ⅳ 信的來歷

書信概述
我國歷史文化悠久,是有名的禮儀之邦,人們的社會產交往和思想感情交流,大多通過一定的禮儀形式和一定的文化活動方式來進行。在實際生活中,每個人都經常使用到一系列的應用文,如傳統的書信、名片、柬貼、啟事、題詩題詞、對對聯等,現代的如電報、傳真、特快專遞、電子郵件等。這些應用寫作包含著豐富的禮儀內容,具有中華民族濃厚的文化色彩。
書信是一種向特定對象傳遞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應用文書。「信」在古文中有音訊、消息之義,如「陽氣極於上,陰信萌乎下」(揚雄:《太玄經·應》);另外,「信」也有託人所傳之言可信的意思,不論是託人捎的口信,還是通過郵差郵遞的書信,以及近年出現的郵寄錄音帶、錄像帶、電子郵件等都具有這種含義。用語言文字向特定對象傳遞信息和進行思想感情交流的信,一是有運用文字述說事情原委和表達自己思想感情的能力;二是具備相應的書寫工具;三是有人進行傳遞。親筆給親戚朋友寫信,不僅可以傳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而且能給受信人以「見字如面」的親切感;科技不斷進步,又相繼出現了電話、電報、郵寄錄音帶、錄像帶、電子郵件等交流信息的手段,可以預見,未來電子郵件這一新興的手段會被越來越多的人運用。隨著社會的發展,人與社會的關系也在進行重新建構,書信的運用除傳統用法,即公函私函之外,一個新的發展動向便是原先私函類中因為個人需要而向政府機構、企事業單位、知名學者等個人所發的事務性的信件,這一類信件的使用量逐漸增多,值得注意。我們將其稱為個人公文。
另外,在古代書信作為主要的通信來源,它不僅僅傳達著國與國的文化交流,同時也傳遞著人們思想的情懷(對家鄉父老、對愛人、對朋友...)。還起到了報平安的深層含義。
此外

Ⅳ 用英語介紹四大發明來歷寫它的來歷,時間,誰發明的,60字左右,要簡單點,初三看的懂的,(不要復制粘貼

兄弟,九年級的你們初三學
The Four Great Inventions
1Compass
The earliest reference to magnetism in Chinese literature is found in a 4th century BC book called Book of the Devil Valley Master (鬼穀子): "The lodestone makes iron come or it attracts it."
The earliest reference to a magnetic device used as a "direction finder" is in a Song Dynasty book dated to AD 1040-44. Here there is a description of an iron "south-pointing fish" floating in a bowl of water, aligning itself to the south. The device is recommended as a means of orientation "in the obscurity of the night."[10] However, the first suspended magnetic needle compass was written of by Shen Kuo in his book of AD 1088.
2
Gunpowder
Handgun from the Yuan dynasty, circa 1300s.Main article: History of gunpowder
The prevailing academic consensus is that gunpowder was discovered in the 9th century by Chinese alchemists searching for an elixir of immortality.[14] By the time the Song Dynasty treatise, Wujing Zongyao (武經總要), was written by Zeng Gongliang and Yang Weide in AD 1044, the various Chinese formulas for gunpowder held levels of nitrate in the range of 27% to 50%.[15] By the end of the 12th century, Chinese formulas of gunpowder had a level of nitrate capable of bursting through cast iron metal containers, in the form of the earliest hollow, gunpowder-filled grenade bombs.[16]
In D 1280, the bomb store of the large gunpowder arsenal at Weiyang accidentally caught fire, which proced such a massive explosion that a team of Chinese inspectors at the site a week later deced that some 100 guards had been killed instantly, with wooden beams and pillars blown sky high and landing at a distance of over 10 li (~2 mi. or ~3.2 km) away from the explosion.[17]
By the time of Jiao Yu and his Huolongjing (a book written by Jiao Yu that describes military applications of gunpowder in great detail) in the mid 14th century, the explosive potential of gunpowder was perfected, as the level of nitrate in gunpowder formulas had risen to a range of 12% to 91%,[15] with at least 6 different formulas in use that are considered to have maximum explosive potential for gunpowder.[15] By that time, the Chinese had discovered how to create explosive round shot by packing their hollow shells with this nitrate-enhanced gunpowder.[18]
Fireworks were invented in ancient China in the 12th century to scare away evil spirits, as a natural extension of the Four Great Inventions of ancient China of gunpowder.
For most of Chinese history, the compass that remained in use was in the form of a magnetic needle floating in a bowl of water.[11] According to Needham, the Chinese in the Song Dynasty and continuing Yuan Dynasty did make use of a dry compass, although this type never became as widely used in China as the wet compass.[12]
The dry compass used in China was a dry suspension compass, a wooden frame crafted in the shape of a turtle hung upside down by a board, with the lodestone sealed in by wax, and if rotated, the needle at the tail would always point in the northern cardinal direction.[12] Although the 14th century European compass-card in box frame and dry pivot needle was adopted in China after its use was taken by Japanese pirates in the 16th century (who had in turn learned of it from Europeans), the Chinese design of the suspended dry compass persisted in use well into the 18th century.[13]
3
Papermaking
Furthe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the Han Dynasty
Papermaking has traditionally been traced to China about AD 105, when Cai Lun, an official attached to the Imperial court ring the Han Dynasty (202 BC-AD 220), created a sheet of paper using mulberry and other bast fibres along with fishnets, old rags, and hemp waste.[19] However a recent archaeological discovery has been reported from near Dunhuang of paper with writing on it dating to 8 BC.[20]

While paper used for wrapping and padding was used in China since the 2nd century BC,[21] paper used as a writing medium only became widespread by the 3rd century.[22] By the 6th century in China, sheets of paper were beginning to be used for toilet paper as well.[23] During the Tang Dynasty (AD 618–907) paper was folded and sewn into square bags to preserve the flavor of tea.[21] The Song Dynasty (AD 960–1279) that followed was the first government to issue paper currency.

Printing
The Chinese invention of Woodblock printing, at some point before the first dated book in 868 (the Diamond Sutra), proced the world's first print culture. According to A. Hyatt Mayor, curator at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it was the Chinese who really discovered the means of communication that was to dominate until our age."[24] Woodblock printing was better suited to Chinese characters than movable type, which the Chinese also invented, but which did not replace woodblock printing. Western printing presses, although introced in the 16th century, were not widely used in China until the 19th century. China, along with Korea, was one of the last countries to adopt them.[25]
The intricate frontispiece of the Diamond Sutra from Tang Dynasty China, AD 868 (British Museum)Woodblock printing for textiles, on the other hand, preceded text printing by centuries in all cultures, and is first found in China at around 220,[26] then Egypt in the 4th century,[27] and reached Europe by the 14th century or before, via the Islamic world, and by around 1400 was being used on paper for old master prints and playing cards.Printing in China was further advanced by the 11th century, as it was written by the Song Dynasty scientist and statesman Shen Kuo (1031–1095) that the common artisan Bi Sheng (990-1051) invented ceramic movable type printing.[30] Then there were those such as Wang Zhen (fl. 1290-1333) and Hua Sui (1439–1513), who invented respectively wooden[31] and metal[32] movable type printing. Movable type printing was a tedious process if one were to assemble thousands of indivial characters for the printing of simply one or a few books, but if used for printing thousands of books, the process was efficient and rapid enough to be successful and highly employed. Indeed, there were many cities in China where movable type printing, in wooden and metal form, was adopted by the enterprises of wealthy local families or large private instries. The Qing Dynasty court sponsored enormous printing projects using woodblock movable type printing ring the 18th century. Although superseded by western printing techniques, woodblock movable type printing remains in use in isolated communities in China.
你幾年級?

Ⅵ 紙的由來

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紙張,紙張起源於中國南方,並且和嶺南地區特別版是環珠江口權周圍6000多年前涌現的豐富的樹皮布文化體系有密切關系。南中國在6000年前已經發現豐富樹皮布文化,樹皮布在植物上採用構樹(楮樹)、榕樹等,前者也是中國造紙所採用重要的植物。

中國自上世紀90年代環珠江口包括香港出土大量石拍,其中,深圳咸頭嶺遺址出土的不同時期石拍,科學測年表明距今6800年前或更早,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樹皮布製作石拍,揭示出中國嶺南地區是世界樹皮布文化起源地。紙張發明的時間大大向前推進。

紙的發明結束了古代簡牘繁復的歷史,大大地促進了文化的傳播與發展。紙是中國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用於書寫、印刷、繪畫或包裝等的片狀纖維製品。

早在2200年前,西漢初期已有,但還是很粗糙,不被廣泛應用。公元105年,東漢蔡倫改進後,被認為是現代造紙術的鼻祖。

(6)四大發明由來擴展閱讀

紙的優點

1、原料來源廣泛、成本低廉、品種多樣、容易形成大批量生產。

2、加工性能好、便於復合加工且印刷性能優良。

3、具有一定機械件能、重量較輕、緩沖件好。

4、衛生安全性好。

5、廢棄物可回收利用,無白色污染。

Ⅶ 指南針的來歷

地球是一個大磁體。地球的兩個極分別在接近地理南極和地理北極的地方回。地球表面的磁體,答當可以自由轉動時,就會因磁體同性相斥、異性相吸的性質指示南北。指南針主要組成部分是一根裝在軸上的磁針,磁針在天然地磁場的作用下可以自由轉動並保持在磁子午線的切線方向上,磁針的北極指向地理的北極,利用這一性能可以辨別方向。

在十一世紀以前的某個時期就已發現,不僅可以用鐵塊在磁石上磨擦產生磁化現象;而且還可以用燒紅的鐵片,經過居里點(CuriePoint),冷卻或淬火而得到磁化,操作時,鐵片保持南北方向。

(7)四大發明由來擴展閱讀

指南針發明

指南針的始祖大約出現在戰國時期。它是用天然磁石製成的。樣子像一把湯勺,圓底,可以放在平滑的「地盤」上並保持平衡,且可以自由旋轉。當它靜止的時候,勺柄就會指向南方。古人稱它為「司南」,鄭國人采玉時就帶了司南以確保不迷失方向。

司南由青銅盤和天然磁體製成的磁勺組成,青銅盤上刻有二十四向,置磁勺於盤中心圓面上,靜止時,勺尾指向為南。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指南針

閱讀全文

與四大發明由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博望天氣 瀏覽:352
成都唐邦知識產權 瀏覽:737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測算 瀏覽:898
暴走漫畫有版權么 瀏覽:512
農業信用卡積分有效期 瀏覽:172
馬鞍山上門服務 瀏覽:889
校本研修成果摘抄 瀏覽:332
誰發明了明天 瀏覽:864
購買版權開發票一般開票內容寫什麼 瀏覽:817
九台工商局電話是多少 瀏覽:429
網培研修成果 瀏覽:127
股東認繳出資額期限 瀏覽:236
土地使用權轉讓協議書範本 瀏覽:877
銀川工商局上班時間 瀏覽:666
西瓜誰發明的 瀏覽:108
莆田市工商局企業查詢 瀏覽:490
職工安全生產保證書 瀏覽:951
顧亮馬鞍山 瀏覽:961
工商局胡小勇 瀏覽:996
專業技術人員知識產權著作權 瀏覽: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