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漢語文學創造

漢語文學創造

發布時間:2020-12-21 03:14:50

A. 漢語言文學專業學年論文寫點什麼比較容易啊

論文格式對於論文是很重要的,這會直接影響學校論文查重檢測的結果,如果擔心自己完成之後,達不到學校要求的重復率,推薦大家在》》》知網檢測系統進行論文查重檢測修改。如果是初稿的話,還是建議使用Paperfree論文查重工具,實用又方便。

1.漢語言文學論文正文內容格式,一律用小四號,宋體。

2.漢語言文學論文正文標題格式:三號黑體。

3.漢語言文學論文內容摘要和關鍵詞的內容格式用五號,楷體。「內容摘要」和「關鍵詞」這幾個字用黑體五號。

4.目錄格式:列出正文一、二級小標題。論文中標題序號一般是四級:一、二、……;(一)(二)……;1、2……;(1)、(2)…… 以此類推。論文如果只有兩級小標題,就用一、二、……和1、2……。並以虛線註明所屬之頁碼。

5.頁碼格式:從正文開始。

6.注釋格式:標明引文出處,凡引用他人的話語必須標明出處。

7.參考文獻的類型以單字母方式標識格式:m——專著,c——論文集,n——報紙文章,j——期刊文章,d——學位論文,r——報告,s——標准,p——專利;對於不屬於上述的文獻類型,採用字母"z"標識。

B. 漢語言文學作業 語言演變的原因有哪些

語言演變的原因和特點: 

原因:社會因素(外因)

1,社會發展帶動語言的發展。

2,社會的統一和分化導致了語言的發展。

3,社會的接觸推動語言的發展。

4,社會的發展使語言日趨精密,日益完善。 

心理因素(外因):思維是諸多的心理因素中對語言的發展影響最大的因素。語言結構要素互相影響(內因):語言是一個符號系統,它內部的各要素經常處於對立統一的關系之中。相互間保持一種平衡狀態。

如果其中一個要素因社會條件發生了變化,平衡受到破壞,其他各要素就得隨之做出調整,達到新的平衡。這種平衡,打破,平衡模式的不斷出現。就促使語言不斷地發展。

(2)漢語文學創造擴展閱讀

語言起源

大致可以分為神授說和人創說,勞動創造說。

1、神授說

認為:語言是神賜予人類的學說。

代表觀點:

①印度婆羅門教《吠陀》中:語言是神賜予人類的一種特殊能力。

②中國苗族傳說:山神創造了人,並傳授了語言。

實質:在當時科學文化水平極其低下的條件下,人們無法解釋語言這種奇妙的現象是如何產生的,因此只得歸之於神的恩賜。

2、人創說

認為:語言是人自己創造的,不是神賜予的。

代表觀點:

①摹聲說:語言起源於人類對外界各種聲音的摹仿。這種觀點只能解釋摹聲詞的產生,無法說明人類語言的起源問題。

②社會契約說:語言起源於人們的彼此約定,這種觀點注意到了語言的社會屬性和語言符號的任意性,但無法解釋沒有語言的情況下人們是如何彼此約定的。

③手勢說:在人類使用有聲語言之前曾經歷過-個手勢語言的階段,這種觀點無法解釋手勢語言是如何發展為有聲語言的。

④感嘆說:人類的有聲語言是從抒發感情的各種叫喊聲演變來的,這種觀點無法解釋嘆詞是如何發展成具有理性意義的其他詞語的。

⑤勞動叫喊說:人類的有聲語言從人的勞動叫喊聲發展而來,這種觀點注意到語言起源和勞動的關系,但無法解釋勞動號子是如何發展為語言的。

實質:都是主觀思辨的產生,缺乏科學的依據。

3、勞動創造說

語言的起源必須具備三方面條件:

①人類的思維能力要發展到一定的水平。人類的思維能力要發展到一定水平,應該能夠對客觀世界的事物進行分類和概括,並具有一定的記憶和想像、判斷和推理的能力,只有具備了這種心理條件,才有可能產生語言。

②人類要具備一定的生理條件。人類的喉頭和口腔、聲道必須進化到能夠發出清晰的聲音,才有可能產生有聲語言。

③人類社會有了產生語言的必要。人類社會的發展必須到「彼此間有些什麼非說不可的地步了」,具備了這樣的社會條件,才有必要產生語言。語言起源的這三個必要條件缺一不可,而創造這三個條件的是人類的勞動。

恩格斯關於語言起源的觀點:恩格斯說:「語言是從勞動中並和勞動-起產生的……」勞動提出了產生語言的社會需要;為語言的產生提供了心理和生理上的條件。勞動也改善了原始人的發音器官,為語言的產生提供了必要的生理條件。應該說恩格斯對語言起源問題的論述已經相當全面了。

語言產生

1、語言的產生是指人們通過語言器官或手的活動把所要表達的思想說出或寫出來,他包括說話和書寫兩種形式。語言產生的單位主要有:音素、音節、語素、詞、短語、句子。

2、語言產生可以分為不同的階段。如:構造階段:根據目的確定要表達的思想;轉化階段:運用句法規則將思想轉換成語言的形式;執行階段:將語言形式的信息說出或寫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語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語言演變

C. 漢語言文學是什麼性質的專業

漢語言文學專業性質是培養具有漢語言文學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能在新聞文藝出版部門、科研機構和機關企事業單位從事文學評論、漢語言文學教學與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傳方面的實際工作的漢語言文學專門人才。

與漢語言文學相對應的專科專業為語文教育,其培養對象是在高等和中等學校進行漢語言文學教學和教學研究的教師、教學研究人員及其他教育工作等。

漢語言文學專業除了在新聞文藝出版部門、高校、科研機構和機關企事業單位外,還可以考取教師資格證成為教師。

(3)漢語文學創造擴展閱讀:

漢語言文學業務規格:

1、具有一定的政治覺悟、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道德標准、道德操守、良好的人文素質和專業素質的教師。

2、系統扎實地掌握基本理論,基本的漢語言文學知識和技能,扎實的基礎,說和寫能力。

3、中學語文教師基本技能培訓掌握本專業的科研方法及其中學教學。

4、基本掌握一門外語。具備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教學的基本能力。

5、掌握體育教育的基本知識和技能,鞏固中學體育鍛煉的科學方法,養成體育鍛煉的習慣,增強體質,促進身體機能的健康發展。

6、培養高層次的美感,提高審美感受能力,加強藝術活動技能,培養創造美的能力,高度統一地培養學生的內在美和外在美。

D. 漢語言文學研究什麼

漢語言文學專業主幹課程及部分選修課程簡介
中國古代文學
中國古代文學是高等學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一門必修課程。本課程講授中國古代文學發生、發展的歷史及其輝煌成就,講述各個歷史時期文學的特點及主要的作家作品,講述中國古代文學的嬗變規律及如何批判地繼承中國古代文學遺產,弘揚祖國優秀的文化傳統。本課程擬分先秦文學、秦漢魏晉南北朝文學、隋唐五代宋遼金文學、元明清近代文學四段講授。

現代漢語
現代漢語是高等學校漢語言文學專業一門重要的基礎課。本課程以馬克思主義語言學理論為指導,主要講授現代漢語語音、文字、詞彙、語法、修辭等方面的基礎知識,培養學生正確理解、分析和使用現代漢語的能力,為學生進一步學習其他課程和報考研究生創造條件,同時也為學生畢業後從事中學語文教學工作打好基礎。

現代漢語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在教學中,必須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既讓學生學習理論,更要注重語言實踐。通過實踐,讓學生鞏固所學的知識,讓他們學有所用,學了會用。

古代漢語
古代漢語是高等學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一門重要的基礎課。本課程以馬克思主義語言學理論為指導,系統講授古代漢語語音、文字、詞彙、語法等方面的基礎知識。通過本課程的教學,使學生獲得一定的古代書面語言的感性和理性知識,能藉助工具書閱讀一般文言文,並為學生報考研究生和畢業後從事中學語文教學工作打好基礎。

古代漢語是一門工具課性質很強的基礎課。由文選、常用詞和語法知識三部分組成。語法知識是理論,文選和常用詞是實踐。其教學方法是理論聯系實踐。因此,既要講足理論知識,又要講授文選以印證知識。

寫 作
寫作是高等學校中文專業的一門重要的基礎課,主要講授文章寫作的一般知識和各種文體的寫作方法。學習寫作課程的總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使學生具有較高的寫作水平和必備的詞章修養。通過本課程的學習,要能寫通順、像樣的文章,要具有扎實的寫作基本功、良好的寫作習慣,要有比較強的「文體感」。

寫作有著鮮明的目的性、明顯的綜合性和很強的實踐性。寫作是一門開拓性的學問,是一項富於創造性的工作,是一種艱巨復雜的勞動。要提高寫作水平,就必須日積月累、循序漸進;就必須早打基礎,養成良好的習慣; 就必須始終保持旺盛的寫作熱情;就必須多閱讀、勤練習。

文學概論
文學理論屬於人文科學,是一門意識形態性很強的學科。文學理論作為研究文學普遍規律的學科,以文學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疇以及相關的科學方法為其研究對象,以哲學方法論為總的指導,從理論的高度和宏觀視野上闡明文學的性質特點和規律。文學理論的任務一般規定為四個方面:即文學本質論、文學創作論、作品構成論、文學接受論。以馬克思主義指導的文學理論,是對古今中外一切文學活動實踐的總結,具有實踐性品格和鮮明的價值取向。

文學概論是高等學校中文專業的一門基礎理論課。對於這門課程的學習,應以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緊密聯系當代蓬勃發展的文學活動,通過對具體的文學創造和文學批評實踐的分析、探討,逐步形成能把握文學的本質,揭示文學創造的過程與規律,能比較具體、深入地分析文學作品的能力。對文學作品、文學思潮和文學運動,能夠做出自己的評判。同時,在教學中要注意和文學理論史、文學批評史、文學史等文藝學的各個分支的學習聯系起來,從而進一步明確文學理論的性質和地位,以更好地掌握這門科學。
外國文學
外國文學是高等學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一門必修基礎課。

主要內容包括從古代到二十世紀的歐美文學和亞非文學的基礎知識和發展概況,著重對各個時期重要的作家作品進行分析。

目的是使學生了解外國文學發展的概況和重要的作家作品,提高分析、鑒賞和評價外國文學作品的能力,以便今後更好地從事中學語文教學。

E. 漢語言文學(創意寫作方向)是什麼意思

在漢語言文學專業中,創意寫作方向的意思是:學習這個專業的主要內容是創作的策劃和具體的寫作,而不是一般的學習漢語言知識和文學知識。

F. 我本科學的是漢語言文學專業,但我想考戲劇的研究生(創作方向)。那麼我應該具體靠什麼專業

本科學的抄是漢語言文學專業,襲想考戲劇的研究生(創作方向)。那麼具體考戲劇專業下設研究方向戲劇影視編劇。參考如下。
上海戲劇學院戲劇專業2015年考研招生簡章招生目錄
專業代碼:135102
研究方向
01戲劇表演02音樂劇表演03戲劇導演藝術創作04戲劇影視編劇05藝術管理06社會表演學

G. 寫作課考試的論述題:結合自己的專業(漢語言文學)談談對寫作的認識。300字

寫作是文學得以展現的一種最直接的途徑,所以寫作也可以理解為文學創作。
真正的文學創作是來源於生活,但又高於生活層面上的一種精神寄託,而生活體驗是其根本。沒有生活作為源泉,只能是沒有內容只有骨架的空白文字,在創作過程中,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是相融於文字之中,讓讀者體會當時社會的背景,理解作者所要表達高於生活層面上的精神境界與寄託,在撼動人情感的最高境界之時,才會有文學的價值問世。
夢想的思維過程是文學創造的構思階段。正如福樓拜所說過的藝術的性質和目的就是要去塑造一種「幻象」。所謂「『幻象』的生在此岸,活在彼岸,成長在此岸至彼岸的路程中」之說,我認為這正是對文學藝術定義的最為形象和確切的表述。
然後從人的性情方面來說,世上分兩種人。有一類人比較現實,他們只是忙忙碌碌地經營者自己的現實的生活,或者說是從事自己的事業,一切拿功名利祿來衡量,能換來物質利益的就認為是有用的,不能換來物質利益的就認為是虛假的,因此他們總認為文學的和藝術的東西是虛假的,是騙人的,記得上中學的時候就有一位同學是從來不看電影的,他的理由是電影里的東西都是虛構的、無意義的,對自己的生活起不到任何幫助,在他看來,這些看電影的人都是大傻瓜,整天浪費著寶貴的時間,而那些寫電影劇本,拍攝電影的人更就一定是瘋子!像這樣一類沒有夢,或者很少有夢,也不願意聽,或看別人說夢話的人,那一定是和文學藝術無緣的人。因為沒有夢,當然也就不可能寫出自己的夢想出來。而另一類人除了身體活動在在現實世界外,在他們的腦海里還有一個更為廣闊的精神世界,對於這樣的一類人來說,沒有夢的生活簡直就不是生活,如果停止了想像,人雖活著等同於死亡。特別是當夢的色彩不斷呈現出五彩繽紛、斑斕多姿的時候,他們會為了自己的夢幻而一直興奮與激動,他們不得不欣然命筆,將自己的夢幻記述下來,以期望與更多的人分享。當然這樣的人所記述下來的夢想,它不會是痴人說夢,而應是智者說夢,它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他所記述的應是現實社會生活在他腦海里所形成的折射與反映。這是高於現實生活的一種精神寄託,是存在與夢中的另一類真實。像這樣的一類人應該就是和文學有緣的人。
有夢的人與沒夢的人之比較,沒夢的人對生活理解的直觀,簡單,對痛苦和快樂的感受比較少;而有夢的人對生活理解的層次比較深,同時也有著比一般人多得多的憂思和痛苦,也享受有別人品嘗不到的快樂和幸福。人活在這個世上,對你所遇到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人一事的感悟,對誰也無法逃避的愛人和被人愛,棄人和被人棄的種種感受,以及由人世間的感情糾葛,恩怨情仇所構成的故事的描述,也許你寫這個故事的時候沒有覺得什麼,等以後回過頭來看這個故事的時候,就感覺到每一個故事無不折射著當時的社會、歷史、政治、宗法的、倫理、地域、人性、文化的背景。當我們閱讀歷朝歷代的文學作品的時候不就是這樣的一種感受嗎?小故事可以折射大世界,大社會。因此文學創作就更加是那些有夢之人方飛夢想的舞台!
人的一生是短暫的,不但如此,人生還是一條沒有回頭路可走的單行道,而且對於每一個人來說一生也只有一次能夠在那條單行道上徜徉,難道我們只想單調的以一層不變的方式走完那條短暫的道路嗎?我相信沒有人會願意這樣,只是因為社會、家庭、學校等等因素的影響,通常我們只能以一種方式來度過我們的一生,一旦越軌,後果可大可小,但是因為文學創作的存在,我們能夠通過閱讀文學作品去體味和感受他人所處的另類人生。但那些給我們以體驗的大作家們是真正意義上在精神層面上做到了多活幾次,那些文學作品裡的主人公,以及主人公所經歷的種種事情,我認為這無一不都是作家所幻化出來的自己另一人生的寫照。因此文學創作是有夢的人的精神的家園。
青春將會一步一步地遠去,生命也終有一天也會終結,這是誰也無法抗拒的事實。但是,我認為沒有夢的人充其量只能活夠一生,然而有夢的人不僅僅活夠一生。在他們的生命之外還有生命,那就是精神;在他們生命之後還有生命,那就是文學創作。
文學創造依靠的是材料儲備、藝術發現和創造動機三個環節。而「物化」則是文學創造過程的最後階段,即作家將在構思過程中以初步醞釀成熟的形象和意念,轉化為語言、文字等符號,並固定在紙張上,使其成為物質性的文本,成為可以流通和消費的意識形態話語系統的階段。文學創造的物化通過「形之於心」到「形之於手」的轉化,語詞提煉與技術運用,以及即興發揮和推敲手段來得以完成,形成一部作品。
雖然隨著當代社會的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物慾的疾速橫流,現代的文學創作似乎離我們漸行漸遠,也確實越來越多的人整天拚命的為金錢與利益奔跑,越來越少的人願意從事或欣賞文學創作,但文學的創作並沒因此而中斷過,那是因為總還是有那麼一小部分懷揣夢想之人,通過自己的夢來感染一個接一個的人,而正是如此,文學創作的浪潮才得以繼續激盪,文學創作的旗幟才能夠繼續飄揚,最後我想告訴當代的人們,金錢利益固然重要,因為那是我們物質生活的需要,但也請試試偶爾放慢一下你們腳步的頻率,嘗試著接觸與體會文學創作的精神內涵,我相信那一定會是你精神生活所必須,所以請不要在空洞乏味的生活中一味的追求物質的灌溉,而讓我們學會在充實祥和的日子裡享受精神的洗禮。讓文學創作之火得以延續,為我們黑暗的生活抹上一絲光亮。讓文學創作之泉得以流淌,為我們乾枯的生命送上一泓清泉!

H. 漢語言文學是什麼

【定義】

語言文學專業培養具有漢語言文學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能在新聞文藝出版部門、科研機構和機關企事業單位從事文學評論、漢語言文學教學與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傳方面的實際工作的漢語言文學專門人才。

與漢語言文學相對應的專科專業為語文教育,其培養對象是在高等和中等學校進行漢語言文學教學和教學研究的教師、教學研究人員及其他教育工作等。

【拓展資料】

學科介紹:

主幹學科:中國語言文學。

主要課程:語言學概論、現代漢語、古代漢語、文字學、聲韻學、訓詁學、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代文學、中國當代文學、外國文學、文學概論、中國文化概論、中國歷代文論、古典文獻學、馬克思主義文論、美學、民間文學、兒童文學、影視文學、比較文學、西方文論、寫作、文藝心理學、中外語言學史、中國文學批評史、語文教學論、語言文字信息處理等。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教育實習、見習、教育調查、社會調查或畢業論文等,一般安排15~20周。

具備能力:

1、具有一定政治覺悟和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道德規范,品行端正,具有良好的人文素養和教師職業素養。

2、系統、扎實掌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功底厚實,說寫能力兼備。

3、獲得中學語文教師基本技能的訓練;初步掌握本專業及其中學教學的科學研究的方法。

4、基本掌握一門外語。具備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從事教學工作的基本能力。

5、掌握擴大體育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技巧,鞏固中學學會的科學鍛煉身體的方法,養成鍛煉身體的習慣,增強體質,促進身體機能的健康發展。

6、培養高品位的審美觀,提高感受美、鑒賞美的能力,強化藝術活動的技能,發展創造美的能力,培養學生內在美和外在美的高度統一。

I. 漢語言文學

儒家以人為本位的價值理想,滲透到中國古代社會的方方面面,在宗教領域中也是如此。儒家在春秋戰國時代以傳統文化的繼承者自居,因而古代宗教中的一些基本觀念在儒家建構宗教觀時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一、傳統宗教的演化與嬗變

中國夏、商、周三代存在著古代國家宗教,這是中外各國的共性;但是在中國古代宗教發展的過程中,又形成了自己的特點,使中國人的宗教觀念有別於世界其他國家的人民。
1、從自然崇拜到天神崇拜
中國古代宗教源遠流長,其中許多觀念一直可以上溯到原始社會的先民中,觀念的原生性是傳統宗教一大特點。在人類的童年時期,由於對自然界認識和改造能力都十分低下,人在自然的面前就顯得非常渺小,逐漸產生出對自然物和自然力的敬畏感、依賴感和神秘感,於是自然崇拜發生了。人們把自然界的日月山川,風雨雷電,飛禽走獸當成了神靈加以膜拜,祈求各路神仙的保佑。
進入階級社會以後,隨著地上王權的不斷增加,天神在自然諸神中的地位越來越突出,逐漸從自然神中的一員變成了"百神之長"的至上神。殷墟出土的甲骨,則較為詳盡地揭示了商朝宗教生活的面貌。殷人把至上神叫做 "上帝",卜辭中有大量"帝令其風","帝令雨足年",帝能"降堇","降禍"的言詞,可見在他們的心目中上帝無所不在,無所不能的神性。在殷人的宗教中,不僅有上帝,而且有一個"帝廷"供其驅使。上帝統率著日、月、風、雨、雲、雷等天空諸神和土地、山、川等地上諸神。到了周代,統治者明確將這個至上的主宰叫做"天"。《說文》曰:"天,顛也,至高大上,從一大"。人之至上曰顛,即頭頂,而萬物之至上則是天。天神統領自然諸神以及鬼魅物靈,構成了一個與人類社會相對峙的彼岸世界。不過與基督教、伊斯蘭教等創生性宗教總比,中國古代宗教中的天神並不排斥其他神靈,而是與他們共同構成了一等級森嚴的天國。
由於天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所以從三代始,天神就被最高統治者壟斷了。天成為君主的保護神,君權天授,祭天是歷代帝王絕對不許他人染指的特權。為了表示天子的威儀,從夏至周,逐漸形成了一套復雜、周密的祭天禮儀,主要包括南郊祭天,泰山封禪,明堂報享等幾種形式。除了祭天之外,還有北郊祭地,東郊朝日,西郊夕月,社稷壇祭祀農神等朝廷大典。在諸侯國則有祭祀本地山川、河流、城隍等祭儀。在民間百姓,則有祭祀山神、土地、灶君等儀式。盡管其中許多儀典不斷有所變化,但漢民族基本將其保留了下來,直至封建社會滅亡。以天神崇拜為核心的宗教信仰系統,構成了古代中國人精神生活的支柱。
2、從祖先崇拜到宗廟制度
祖先崇拜是原始宗教中又一基本觀念。人類自身繁衍的艱難,祖先創業的困苦,就成為祖先崇拜產生的基礎。從原始人類遺址中出土的豐臀巨乳的裸體女神,到古典文獻中的英雄史詩,反映的祖先崇拜發展的歷程。這一點是中國古代宗教與世界其他國家古代宗教的共同點,而建立完善的宗廟祭祀系統,則是中國的特殊點。中國古代社會從氏族制度中脫胎而來,非但沒有拋棄血緣組織的外衣,而且還把血緣網路改造成了社會的組織機構。為了保證血緣宗法關系的穩定和明確,逐漸形成了嚴格明細的祖宗祭祀制度,並將其和天神崇拜相結合。通過殷墟甲骨的研究證明,殷王並不直接祭祀上帝,而只祭自己的祖先。①他們宣布,只有殷王死後才"賓於帝",所以只有殷王的先公先妣能將世人的意願轉達給上帝。這樣,祖靈便取得了聯結人世與天國的唯一渠道的重要地位,因此祖先祭祀就顯得特別重要。商王祭祀祖禮儀隆重,規模宏大,次數頻繁,不僅要宰殺大量的牲畜,還搞人殉。
周人改變了殷人重鬼而輕人的傾向,但祖先崇拜不但沒有削弱,反而得到了加強,這主要表現為宗廟祭祀制度的建立。周公根據大宗、小宗的宗法原則,規定庶子不祭,而嫡長子世世代代都處於主祭的地位?quot;庶子不祭祖者,明其宗也。"(《禮記·王制》)第二條是關於廟制的規定,"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大祖之廟而七;諸侯五廟,二昭二穆,與大祖之廟而五;大夫三廟,一昭一穆,與大祖之廟而三,士一廟,庶人祭於寢。"(《禮記·王制》)廟數的多寡可以區別身分的貴賤。第三條是宗法淘汰的原則,"別子為祖,繼別為(大)宗,繼邇者為小宗。有百世不遷之宗,有五世則遷之宗。"(《禮記·大傳》)太祖之廟百世不遷,以紀念始祖開創之功。始祖以下,歷代大宗陳陳相因,香火不絕。五世以下的小宗,每易一世則遷一廟,五代以上則親緣斷絕,不再服喪。宗廟祭祀制度,在區別貴賤,團結宗族,穩定社會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祭天、祭地、祭山川是天子、諸侯的特權,而平民百姓則通過祭祀祖先,維系在宗法社會組織中。重視祖先祭祀,可以說是中國古代宗教的一大特色,所以有些當代學者將其稱之?quot;宗法性傳統宗教"。②
3、從"蒸享無度"到"敬德保民"
公元前十一世紀,武王伐紂,以周代殷。周朝一方面繼承了商朝的宗教文化遺產,另一方面又對殷人的宗教遺產進行了重大改革。周公的宗教改革,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扭轉了殷人"重鬼而輕人"的傾向,為古代宗教注入了大量道德倫理色彩,使之向人文主義方向發展。
在殷人的心目中,上帝主要是一尊自然神,威嚴肅穆,喜怒無常,令風令雨,降堇降災,使人恐怖畏懼。為了得到上帝的保佑,殷王"蒸享無度",通過奉獻豐厚的祭品來取悅於上帝。周人認識到:"享多儀,儀不及物,惟曰不享。"(《尚書·呂刑》)他們則將道德倫理色彩賦予了他們的至上神"天",天降禍、降福則是有規律的,"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尚書·蔡仲之命》),老天只輔佐有德之君。"惟克天德,自作元命,配享在下。"(《尚書·呂刑》)相反,暴民喪德 則會失去天命,周公告誡他的子侄們:"我不可不監於有夏,亦不可不監於有殷,……惟不敬厥德,乃早墜厥命。"(《尚書·召誥》)夏與商的亡國,就是因為夏桀和商紂的無德,才被皇天革去了天命。周王朝要想江山永固,就必須"以德配天","敬德保民",以自己的道德行為取悅於上天。
周公宗教改革的最主要結果,就是把人文主義和理性主義的精神引入了宗教體系。《禮記·表記》總結夏、商、周三代宗教的特點時說:"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後禮。……周人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也就是說,周公宗教改革以後,宗教的道德教化作用加強了,敬鬼神是為了尊禮。並且突出了人的作用,鬼神的賞罰以人在現世的行為准則,先人事而後鬼事,重視現世生活成為華夏民族宗教觀念的基本特點,也為日後儒家宗教觀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二。儒家宗教觀的形成及其特點

在夏、商、周三代,傳統宗教具有國家宗教的性質,宗教也是社會上的唯一意識形態。春秋戰國是中國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時期。與此相適應,意識形態領域中包羅萬象的古代宗教也隨之瓦解了。"禮崩樂壞",違禮事件頻頻發生。疑天、怨天、罵天的思想廣泛流行。職業祭司隊伍--卜、史、宗、祝流於民間。政教合一的宗教一體化意識形態解體,諸子百家群起爭鳴,華夏民族的宗教觀念和宗教心理發生了一個極大的轉折。當時,儒家只是百家中的一家,但是由於漢朝以後儒家取得了文化上?quot;獨尊"地位,所以孔子的宗教觀也就對漢民族宗教觀的形成產生了關鍵性的影響。同時也決定了日後政府的宗教管理政策的基本走向。
1、"敬天法祖"的基本信仰
春秋戰國,圍繞著古代宗教的遺產,各家學派就"天人之際"展開了激烈的爭論。天人關系問題,實質上是人神關系問題,即是否承認天神主宰著自然和人類。在這個問題上,孔子承認主宰之天的存在。他說:"獲罪於天,無所禱也。"(《論語·八佾》)"死生有命,富貴在天"(《論語·顏淵》)。但孔子所說之天雖然具有賞善罰惡,決定世人命運的能力,可是和古代宗教中的天神相比,天的人格性減少了,哲理性增強了。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天被說成是一個自然之神,是人類尚無法認識、無法控制的各種異己力量的總和。孔子不突出天的意志性、情感性,而是強調更具有規律性色彩的"天命"。"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論語·憲問》)孟子進一步發展了孔子的這種傾向,他說:"莫之為而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孟子·萬章上》)天命是一種非人格的,支配人類的異己力量。同時這種力量並非盲目的,而是有規律可循的,天乃"義理之天"。孟子講:"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孟子·離婁上》)人應該尊崇天,服從天,"順天者存,逆天者亡"。(同上)這些便構成了"敬天"的基本內容。他們雖然與古代宗教的天神崇拜有著直接的傳承關系,但是卻向哲理化的方向發展了。天命代表著宇宙間一種公正無私、確定不移、神鬼不欺的秩序,千百年來就是中國人堅信不疑的"絕對命令",其他宗教的神靈都不能代替其至高無上的地位。
在春秋戰國諸子百家之中,儒家以竭力維持宗法血緣制度而著名。所以盡管孔子對當時社會上流行的鬼神觀念持存疑態度,但是對傳統的宗法性宗教中有關祖先祭祀的禮儀卻大加贊賞,主張不折不扣地嚴格執行。子"所重:民、食、喪、祭,"(《論語·堯曰》)除了民生問題,喪祭就是他最重視的問題了。他的學生曾參講:"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論語·學而》)慎終指喪禮,追遠指祭禮,儒家認為,隆重地舉行喪葬祭祀活動,是培養人們孝道的最好方法。"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論語·為政》)孔子本人對祭祀祖先的宗教活動傾注了極大的熱情,"子入太廟每事問"(《論語·八佾》),嚴肅而又認真。"齋,必有明衣,布。齋必變食,居必遷座"(《論語·鄉黨》),虔誠而又恭敬。他特別拘泥於祭禮中的一些細節,"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論語·八佾》)因為祭祀禮儀中的繁文縟節,正是培養人們宗法等級觀念的好機會,《禮記·祭統》曰:"夫祭有昭穆,昭穆者所以別父子遠近長幼親疏之序而無亂也。"由於儒家的繼承和發揚,"孝親敬祖"成為中華民族精神觀念中又一重要的方向。中國人自古以來不敬天,不信神,甚至罵天辱神者有之,但絕無人敢公開罵祖宗。天畢竟虛玄,而祖卻是非常具體的,不敬祖就是自絕於宗法血緣體系,在社會上決無半點生路。而依託於宗法氏族,又能給人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在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和睦的宗法大家族中,中國人並不需要另外的天國寄託精神,為宗族的繁衍和興旺盡義務才是中國人真正的終極關懷。
2、"敬鬼神而遠之"的宗教心理
春秋時代,圍繞著傳統宗教還有一個重要的爭論,即形神關系問題。人是否有靈魂?死後是否成鬼?是否存在彼岸世界?哲人與宗教家們為此進行了激烈的論戰。孔子受當時無神論思想的影響,在形神觀上懷疑鬼神的存在。"季路問事鬼神,子 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論語·先進》)孔子對人死後的世界給予了不可知的回答。雖然當時宗教勢力尚且強大,但"子不語怪、力、亂、神。"(《論語·述而》)孔子絕口不談人死後的情狀,實則關閉了通向彼岸世界的大門。可是孔子提倡孝道,主張大搞祖先祭祀活動,因而難免陷入"執無鬼而學祭禮"(《墨子·公孟》)的尷尬處境。為了擺脫這種兩難局面,孔子在宗教觀上提出了一個新的命題,"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論語·雍也》)他教人們以虔敬的心情去從事宗教活動,但不必刨根問底地去追究鬼神的情狀與有無。"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論語·八佾》)宗教活動重在參與者的主觀心理感受,而不在乎對象之有無,人信其有神便有,不信其有神便無。神的主宰地位讓給了人,突出了人在宗教活動中的主體作用。"敬鬼神而遠之"構成了儒家宗教觀的核心,對後世傳統宗教的轉型及中國民眾對宗教的態度,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首先,對鬼神"遠之"的立場,使儒學本身與傳統宗教相區別。宗教立足於情感,而哲學立足於理智。儒家雖然也講天,但消除了人們對天的親近感、依賴感,這些情感恰恰是宗教賴以存在的基礎。孔子要求人們與鬼神保持一定距離,用一種冷靜、理智的態度思考宗教的社會作用,以便合理地利用它們。
其次,對鬼神、來世"存而不論"的方式,把人們的注意力引向了現實的社會和人生。無論何種宗教,其本質都是相信並嚮往彼岸世界的,而孔子強調"未知生,焉知死?"不以彼岸為終極關懷。他建立了以"仁"為核心的哲學體系,"約禮入仁",把宗法禮教的依據,從對天神、祖神的迷信,轉向了對人際親情的反思。儒家教育人在為家、國、天下盡義務的過程中來超越生死,實現生命的價值。"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精神構成了儒家的生命價值觀。歷代儒家學者中的主流,是以現世綱常名教為其終極關懷,輕視嚮往彼岸的宗教。
再次,對鬼神"敬"的態度,使儒家大多數成員並未走上反對傳統宗教的道路,而是促使傳統宗教向禮儀化、世俗化的方向轉化。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疑天、怨天思潮遍及各地,罵天辱神者也大有人在,但傳統宗教並沒有徹底消亡,而是轉型發展,這是和儒家子弟收集整理,堅持弘揚分不開的。不過經過孔門弟子整理的《三禮》,已經充滿了儒家的人文主義精神,人道勝於天道。所以,後世許多人不再把它看成是宗教,而把它視為純粹的禮俗。
最後,孔子對鬼神存而不論的懷疑主義態度,使無神論也成為儒家的一種傳統。大多數學者的無神論立場雖不堅定,但是能夠抵制各種迷信、巫術活動,使國家意識形態在理性化的方向上發展。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都無法取得"國教"的地位,從而確保了儒學的"獨尊"地位。少數思想家的無神論立場比較徹底,激烈抨擊各種有神論的觀點,在社會上也未受到嚴重迫害,形成了中國人與世界上眾多全民信教民族的重大心理差異。
3、"神道設教"的實用主義態度
儒家後學從孔子"敬鬼神而遠之"和"祭如在"的思想中,發展出一種實用主義的宗教觀,《易傳》將其概括為"神道設教"。《觀》卦的《彖辭》說?quot;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此處所謂的"神道",原指陰陽變化不測之道,而後人多理解為鬼神之道,於是"神道設教"便成了儒家宗教觀的一種簡單概括,成為封建國家制定宗教政策的基石。
儒家"神道設教"宗教觀對後世的影響是雙重的,對於那些相信彼岸世界的人來說,他們特別強調用"神道"來立教,用鬼神思想教化民眾,"陰翊王政"。如隨文帝楊堅,是一名虔誠的佛教徒,他在給靈藏法師的信中說:"律師度人為善,弟子禁人為惡,言雖有異,意則不殊。"他推崇佛教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要"感悟愚迷"。歷史上許多的宗教大師,也是用宗教對百姓的教化作用來為自己的存在價值進行辯護。如東晉佛高僧慧遠所說:"如令一夫全德,則道洽六親,澤流天下。雖不處王侯之位,固已協契皇極,大庇民生矣。"(《答桓太尉書》,《弘明集》卷一二)另一方面,對於少數無神論者,他們認為"神道"是工具,"設教"才是目的,人們編造宗教神話,舉行隆重的祭祀典禮,原來只是為了神化禮教,儒家宗教觀的實用性於此可見一斑。如荀子講:"卜筮然後決大事,非以為得求也,以文之也。故君子以為文,而百姓以為神。以為文則吉,以為神則凶也。"(《荀子·天論》)這等於公開承認,統治者可以用自己也不相信的東西去教化民眾,只要能達到鞏固統治的目的即可。他尤其強調用宗教禮儀培養人們的等級觀念,"郊止乎天子,而社止於諸侯,道及士大夫,所以別尊者事尊,卑者事卑。"(《荀子·禮論》)東漢王充在解釋孔子所以諱言人死後世界的目的時講得更為坦率:"喪葬禮廢,則臣子恩泊。臣子恩泊,則倍死亡先。倍死亡先,則不孝獄多。聖人懼開不孝之獄,故不明死無知之實。"(《論衡·薄葬》)祭祀活動完全是為了維護孝道,"未必有鬼神能歆享。"(同上書)"神道設教"的實用主義原則,成為中國古代統治者宗教政策區別於其他國家的最顯著特色。中國的封建統治者基本上不受自身宗教信仰的限制,可以完全功利地處理與宗教有關的一切問題。這在中世紀的基督教國家和伊斯蘭教國家是絕對無法想像的。

三、中國古代政府的宗教政策及其特點

1、敬天法祖的基本信仰神聖不可動搖
儒家是哲學而不是宗教,但其處理彼岸世界的宗教觀,卻具有典型的信仰色彩,即"敬天法祖"的基本信仰神聖不可動搖。這也是作為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的儒家處理與其他宗教關系的基本立場。任何宗教想在中國傳播,都會遇到這個基本問題。
佛教是較早傳入我國的世界性宗教,時間大約在兩漢之際。東漢末年出現的《牟子理惑論》中,已經記錄了大量反佛的觀點和言論,而沙門"不孝"問題最容易受到儒家的攻擊。如說:"沙門剃頭……違聖人之語,不合孝子之道";沙門絕嗣無後,"違福孝之行";沙門出家棄親,是為不仁等等。為此,牟子進行了辨解,他說:"苟有大德,不拘於小。沙門捐家財,棄妻子,不聽音,不視色,可謂讓之至也。何違聖語,不合孝乎?……至於成佛,父母兄弟皆得度世。是為不孝,是為不仁,孰謂仁孝?"在這種辨解的過程中,佛教自身也在不斷適應著中國的國情,變成了一種與綱常倫理完全協調的宗教。到了宋代以後,中國的佛教徒幾乎已經把佛教改造成了一種宏揚孝道的宗教。如宋代高僧契嵩作《輔教編》,其《孝論》共有十二章,他說:"天下以儒為孝,而不以佛為孝,……是見儒而未見佛也。佛也,極焉。以儒守之,以佛廣之;以儒人之,以佛神之,孝其至大矣。""今夫天下欲福,不若篤孝;篤孝,不若修戒。"
明清之際,基督教大規模傳入中國之時,首先碰到的阻礙還是"天"和"祖"的問題,一批保守的中國士大夫對基督教群起而攻之。基督教認為上帝是宇宙的創造者,而中國人視為最高主宰的"天"不過是受制於上帝的自然。對此,楊光先憤憤不平地指責道:"(利瑪竇宣稱)蒼蒼之天乃上帝之所役使,或東或西,無頭無足,未可為尊,況於下地乃眾足之所踐踏,污穢之所歸,安有可尊之勢,是天地皆不足尊矣。如斯立論,豈非能人言之禽獸哉?quot;(《辟邪集》)在中國傳統文化體系中,天是宇宙萬物的派生者,主宰者,代表著必然不二的規律。千百年來,只有帝王才能夠祭祀天地,天也只是帝王統治的保護神。貶低天神的至上地位,必然會引起士大夫們的憤怒。《馬太福音》又說:"愛父母過於愛我的,不配做我的門徒。"同時,基督教是一神教,反對偶像崇拜,如黃貞所言:"彼書雲,祭拜天地、日月、菩薩、神仙等物,皆犯天主大戒,深得罪於天主也。"(《破邪集》卷三)最讓中國官員和百姓不能容忍的是,天主教要求教徒不得參加祭孔和祭祖。盡管康熙皇帝向羅馬教皇進行了解釋,祭孔是為了"敬其為人師范",祭祖是為了"盡孝思之念",並非相信有鬼魂而祈福也。但是羅馬教廷仍然堅持傷害中國人民情感的決定,致使康熙皇帝不得不對傳教士下了逐客令。明清之際的"禮儀之爭"說明,中國古代政府的宗教信仰政策雖然寬容,但是以不得觸犯"敬天法祖"基本信仰為前提的。
2、宗教信仰的多元性與國家政治的統一性
儒家宗教觀對彼岸世界採取"敬而遠之","存而不論"的態度,應用在具體政策上,就表現出對民眾信仰採用寬容、寬松的態度,致使中國成為一個多種宗教並存的國家。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佛教的迅速發展,在統治者中間引起了強烈的爭論。儒家的士大夫,道教徒和佛教高僧、信徒圍繞著《白黑論》、《夷夏論》、《神滅論》等問題,進行了深刻的討論。辯論的結果不是誰吃掉誰,而是發現儒、釋、道三教可以在維持宗法社會穩定和國家統一的大前提下結合起來。時人借用《周易·系辭傳》?quot;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的說法,為文化開放,三教兼容進行論證。如東晉慧遠說:"道法之與名教,如來之與周孔,發致雖殊,潛相影響;出處誠異,終期則同。"(《沙門不敬王者論》)北周道安作《二教論》說:"三教雖殊,勸善義一。塗跡誠異,理會則同。"隋文帝統一了中國,在宗教方面也採用了一套定於一尊的"三教並獎"政策。他在開皇二十年(600)的一道詔書中說"佛法深妙,道教虛融,咸降大慈,濟度群生。凡在含識,皆蒙復護。所以雕鑄靈像,圖寫真形,率土瞻仰,用申誠敬。……敢有毀壞偷盜佛及天尊像、岳鎮海瀆神形者,以不道論。"這道詔書明確規定以國家法令的形式保護佛教、道教及山川諸神。仁壽二年(602),又降詔曰:"禮之為用,時義大矣。黃琮倉璧,降天地之神;粢盛牲食,展宗廟之敬。正父子君臣之序,明婚姻喪祭之節。故道德仁義,非禮不成;安上治人,莫善於禮。"這道詔書將儒家所推重"敬天法祖"的正統信仰放在了國家提倡的首位。由此基本奠定了中國封建王朝儒、釋、道三教並行,以儒教為主幹,以佛道為輔翼的信仰結構。多元的宗教信仰政策兼及其他少數民族宗教,如唐王朝的"唐蕃和婚",禮敬西來的景教、祆教、伊斯蘭教;清初順治皇帝在北京隆重地歡迎藏傳佛教領袖達賴,康熙皇帝妥善處理北京牛街的穆斯林宗教生活等等,都很好地起到了促進民族團結,穩定社會秩序的作用。③
古代政府對臣民宗教信仰採取的寬容政策,使中國歷史上絕少因單純信仰而發生的沖突和戰爭,有力地保證了國家政治的統一。這一點在民族宗教管理政策方面表現的最為突出。中國地域廣闊,中華民族人口眾多,文化與政治統一,這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結構?quot;一體"的一面。然而,56個民族由於生活的具體時空條件不同,文化源流不同,又成為56個多彩多姿的文化共同體,其中也包括他們宗教信仰的多元性。允許不同民族保持自己獨特的宗教信仰,是維持中華民族一體結構的必要前提。宗教信仰問題是不可用強力改變的,強求宗教信仰的一元性,只能傷害其他民族的情感,逼著他們各行其政,破壞多民族國家的政治統一。
3、對宗教信仰寬容,對宗教活動管理嚴格
為了維護多民族國家的政治統一,歷代政權中的開明政治家一般都能把宗教當成教化民眾,羈縻地方,聯絡民族情感的工具,對宗教領袖極盡懷柔優撫之能事。在漢地實行"三教並獎",在邊疆地區則實行所謂"因俗而治"原則,其中包括對當地民眾的宗教信仰充分照顧。可以說,邊地在信仰方面比中原更加寬松。生活在中原的漢族"獨尊儒術",貶斥"怪、力、亂、神",政府也嚴格禁止"淫祠雜祀"。但是對於邊地少數民族,任其原始巫俗則流行。在中原,印度密教中的許多修習儀規被視為"邪辟"而遭"禁毀",但是對藏傳佛教中的"無上瑜迦",政府則從不加干涉。可以說,歷代政府對少數民族的宗教信仰是十分寬容的。
但對宗教的寬容主要局限在信仰方面,對於宗教組織的活動則有寬有嚴,其中一個基本原則就是他們必須服從政府管理,維持祖國統一。為此,古代政府建立並不斷完善、加強宗教的管理體制。以佛教的管理為例,自南北朝始,古代政府建立並不斷完善了僧官制度,在中央政府設立僧錄司,在地方州、府設立僧正司、僧綱司,任命高僧為僧正、僧錄、首座、鑒義、督綱、維那、監寺等僧官,管理具體僧務。同時又在政府的禮部(或鴻臚寺、尚書祠部、開封府)等衙暑,設立功德使之類的專管官員,控制度牒的發放,各級僧官及大寺住持的詮選,"紫衣"、"師?quot;的賜與等事務,實質上將宗教組織牢牢地控制在政府的手中。④對於沒有納入政府管理的各種民間宗教,一律視為"淫祠雜祀"堅決取締,決不允許他們發展為反政府的地下組織。在歷史上,政府多次對摩尼教、名教、白蓮教等採取過嚴厲的禁毀措施。嚴格管理的結果,使中國歷史上的任何宗教,都必須臣服在帝王的腳下,教權從來不能與王權分廷抗禮,宗教也不能成為社會上的另一個精神中心。

回答了,分拿來

J. 簡述漢語言文字對中國文學的影響。

作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見證,漢字漢字很有說服力。
文字是文化的專基本載體,記載了文化發屬展的歷史軌跡和豐富成果。文字的發明,是人類文明得以傳承,標志著人類進入了文明時代。數千年來,漢字這種具有特色的「方塊字」,為書寫中華文化,傳承中華文明,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漢字文化內涵豐富,在今天為中華各民族人民所通用,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志。
(詞彙,語法,修辭...就不知道了)

閱讀全文

與漢語文學創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博望天氣 瀏覽:352
成都唐邦知識產權 瀏覽:737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測算 瀏覽:898
暴走漫畫有版權么 瀏覽:512
農業信用卡積分有效期 瀏覽:172
馬鞍山上門服務 瀏覽:889
校本研修成果摘抄 瀏覽:332
誰發明了明天 瀏覽:864
購買版權開發票一般開票內容寫什麼 瀏覽:817
九台工商局電話是多少 瀏覽:429
網培研修成果 瀏覽:127
股東認繳出資額期限 瀏覽:236
土地使用權轉讓協議書範本 瀏覽:877
銀川工商局上班時間 瀏覽:666
西瓜誰發明的 瀏覽:108
莆田市工商局企業查詢 瀏覽:490
職工安全生產保證書 瀏覽:951
顧亮馬鞍山 瀏覽:961
工商局胡小勇 瀏覽:996
專業技術人員知識產權著作權 瀏覽: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