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傅山的發明頭腦
「頭腦」作為食品名稱並非傅山首創,據考證大約始於十四世紀末(元末明初回),《水滸》第五十一回中有「趕碗頭答腦」的話,足見那個時期已經有了賣「頭腦」的飯館,當時的「頭腦」用什麼材料,如何做法,不得而知。作為食品的「頭腦」也並非只是太原的傳統名吃,上海有一種名吃也叫「頭腦」,與太原的「頭腦」原料、做法、完全不同。但不管怎樣,提起「頭腦」,也叫八寶湯,是由八種原料製成,羊肉、蓮菜、黃酒白面等,是冬季的最佳補品,所以,人們總是想到太原名吃,想到傅山先生,這是因為太原的「頭腦」是傅山發明的,太原「頭腦」最有養生價值,文化底蘊也最豐厚。
Ⅱ 太原頭腦的介紹
「頭腦」是山西特抄有的一種清真小吃,襲為湯狀食品。在一碗湯糊里,放上三大塊肥羊肉,一塊藕,一條山葯。湯里的佐料有黃酒、酒糟和黃芪。品嘗時可以感到酒、葯和羊肉的混合香味,味美可口,越吃越香。特點:益氣調元,滋補虛損,活血健胃,富有營養,具有撫寒喘和強壯身體、延年益壽的作用。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每年農歷白露到立春期間,太原市各清真飯店大都有「頭腦」上市。
Ⅲ 山西太原老百姓喜歡喝頭腦,頭腦產至什麼地方 它的起源地是什麼地方
頭腦就是太原本地的,是傅山為他的母親研發的葯膳,流傳至今
Ⅳ 太原頭腦的簡介
它是太原特有的一種風味早點,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從農歷白露到翌年立春期間,太原各清真飯店都爭相推出頭腦。頭腦,是一種滋補食品。又名「八珍湯」,是由黃芪、煨面、蓮菜、羊肉、長山葯、黃酒、酒糟、羊尾油配製而成,外加腌韭菜做引子,經常食用,有益氣調元、活血健胃、滋補虛損的功效,晨起食用效果更好。因為早年太原人天不亮就起來吃頭腦,也叫「趕頭腦」,需要掛燈籠照明,所以經營頭腦的飯店門前都掛一盞紙燈籠作標志,這個習俗一直流傳至今。喝頭腦時佐食的「帽盒」,也是太原的風味特產。帽盒是一種烤制的面餅,短圓柱形,中空,是用不發酵的麵粉加入椒鹽捏成兩片空殼,合在一起,入爐烤制。喝頭腦時把「帽盒」掰成小塊,泡在頭腦里,噴香耐嚼,別有風味。
Ⅳ 太原食品「頭腦」的來歷
太原清和元頭腦,是用羊肉、羊髓、酒糟、煨面、藕根、長山葯、黃芪、良姜八宗物品混合煮成的不稠不稀的湯,故又稱作為八珍湯。在吃頭腦時,還要佐以腌韭,作為葯引。
頭腦實質上是一種用以滋補的醫療食品。太原的頭腦是明末清初的「仙醫」傅山發明的,傅山字青主,太原人,是一位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氣節的抗清志士。在明朝滅亡之後,清兵鐵騎蹂躪中原廣大的漢族人民,傅山堅決不向暴力低頭,一生奔波於抗清的事業,他見中原人民體質較弱,就決心利用自己的醫道之長,幫助人民強身健體,以抗擊清朝的殘酷統治。在這個想法指導下,他把腦筋動到了家鄉人民愛吃的「頭腦」上。經過他的改進,確定了太原頭腦的八味配方。
羊肉味甘性熱,補虛開胃;藕根清熱化痰;山葯補脾除濕;黃芪味甘性溫,補脾健肺;良姜味辛性熱,溫中下氣,暖胃消食。這些配合在一起,就組成了一劑溫補而不膩,清薄而可口的葯餌。人們清晨起來喝上一碗頭腦,既充飢活血,又取得了滋補之效。
傅山不僅精於醫道,而且擅長書法。他在發明了太原頭腦之後,還特地給這家經營頭腦的飯館題寫了店招:清和元,在這三個大字的上邊又寫了一行小字:「頭腦雜割」,合起來就是「頭腦雜割清和元」。
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店招,它具有深刻的含意。在明朝之前,有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在明朝之後,有滿洲建立的清朝,這兩個王朝都實行對漢人的民族歧視政策,統治也很殘暴,傅山寫的這塊店招,就是時刻提醒人們,要宰割清和元統治者的頭,堅持民族氣節,這便是太原頭腦的來歷,也是「清和元」命名的由來。
Ⅵ 太原市的早點頭腦,為什麼會有「名吃中華,首推頭腦」的說法
因為太原的頭腦很有名,且好吃。第一是名字有特點。光「頭腦」這兩個字就讓你愣三秒鍾,其實還真不是什麼腦子之類,哪裡有那麼血腥?人家其實是一種滋補的上佳食品,還有一個傳統的名字叫「八珍湯」。古人的智慧在這里了,一聽就讓人心生好奇,不吃也能記住,人間竟然還有這么奇葩的美食名字。
第五是創始人有特點:這么好吃講究的東西能發明出來的人必然不凡,那當然!此人姓傅名山,是位人間奇才,哈!有人說,是《七劍下天山》的傅青主嗎?還真就是他的原型。傅山文武全能,精通醫術,詩詞書畫精絕,是幾百年也出不了一個的絕代人物。有人說傅山給飯店題匾為「清和元」,把「八珍湯」改名為「頭腦」,是暗藏著反清復明的寓意,那還需要再探究,其實「頭腦」早就有了,《水滸傳》里已經有去「趕碗頭腦」的說法。也有人說,傅山是個大孝子,是為了孝順老母親才費盡心思研製出了「八珍湯」。不管怎麼說,能喝上這碗神仙湯,得感謝傅山。
Ⅶ 請教太原最好的頭腦在什麼地方
柳巷銅鑼灣購物中心附近的清和元頭腦。
Ⅷ 太原頭腦的頭腦典故
《水滸傳》第五十一回:「那李小二人叢里撇了雷橫,自出外面趕碗頭腦去了。」
頭腦即頭腦酒,頭腦酒也稱為頭腦湯。第71回西門慶住在何千戶家,晨起吃罷薑茶、粥,「又拿上一盞肉圓子餛飩雞蛋頭腦湯」。看其成分,確實更像一種早點湯食,第98回陳經濟留宿在韓愛姐房裡,「約飯時才起來。王六兒安排些雞子肉圓子,做了個頭腦,與他扶頭」。這是陽春三月天氣,自然不必再借酒驅寒,這一碗頭腦應該是當滋補品的。據推算,雷橫看白秀英演出的時間在二月中,李小二趕的這碗頭腦,只怕盪寒、滋補的功效都有。《水滸》提及頭腦只此一次,梁山好漢生活的北宋時期人們是否已開始享用頭腦,不得而知,但由《金瓶梅》和《涌幢小品》的描寫不難看出,頭腦在明代已很流行。清代小說《醒世姻緣傳》也曾提到它。
山西有名的風味小吃「頭腦」,據稱出於明末清初傅山所配製的「八珍湯」,但若說其遠祖便是李小二「趕」的那碗「頭腦」頭腦即頭腦酒,是一種用肉和雜味配製的滋補酒。明朱國楨《涌幢小品》專門有一條介紹說:「凡冬月客到,以肉及雜味置大碗中,注熱酒遞客,名曰頭腦酒,蓋以避寒風也。考舊制,自冬至後至立春,殿前將軍甲士皆賜頭腦酒。」這情形可以從《金瓶梅》得到驗證,第70回西門慶赴京朝見,時當十一月,何太監請他吃東西:「天氣寒冷,拿個小盞來,沒甚麼餚,褻瀆大人,且吃個頭腦兒罷。」西門慶擔心紅了臉不好去見官拜部,何太監道:「吃兩盞兒盪寒,何害!」於是西門慶就吃了一大杯。第72回西門慶起早等何千戶到來,「吃了頭腦酒起身同往郊外送侯巡撫去了」。
Ⅸ 山西太原最著名是什麼
太原名吃首推「抄頭腦」,這襲是全國各地,走遍全世界也找不出來第二個地方有的吃的。
至於1樓說的那些,從哪看都知道那是山西的一些名吃而非太原的,
然後太原人吃羊雜和羊肉湯也比較多,比起陝西的羊肉泡,太原的羊雜還是有所差異的。
剩下的就是麵食了,山西麵食名聲較大,不過其實白面來說也就太原、晉中這一塊了,雁北地區是粗糧較多,晉南就是饃饃了餅子了之類的了。
Ⅹ 太原頭腦的頭腦傳說
頭腦是由明末清來初著自名文人,醫學家傅山發明,為葯膳食品,對人體有著滋補作用,效果甚佳。
傳說,明亡後一代名醫傅山隱居故里,侍養老母,創制了「八珍湯」讓母親康復。後他將此點傳授給一家飯館,以「清和元」掛牌。「八珍湯」則易名為「頭腦」。每當傅山給體弱需補的人看病時,便告訴他們去「吃清和元的頭腦」。意指去吃清朝和元朝統治者的頭腦。此品屬滋補葯膳,是在一碗麵糊里,放上三大塊羊腰窩肉、一塊藕鮮和一條山葯,吃時撒上3.3厘米長的韭菜節。(孫濤的《朱衣道人》中也採用了這種說法,其中的八珍為:黃芪、良姜、羊肉、煨面、藕根、長山葯、酒糟、腌韭菜) 。
出售「頭腦」的主要飯店:太原清和元,榆次德盛園「頭腦」
補充一下:頭腦是太原的經典早點,老店「清和元」只在早上9點左右前經營頭腦。頭腦口味清淡,輔以腌韭菜。配著山西黃酒,和羊肉燒麥,實在是美味,且營養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