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普通話是誰發明的啊
普通話的由來
普通話前身是古代北方官員的官話,因為北京做過多朝首都,官話也就更接近北京話,今天南京方言不像其他蘇南地區,也因為南京做過多朝首都,有點接近官話。
「普通話」一詞,是朱文熊於1906年首次提出的,後來瞿秋白等也曾提出「普通話」的說法,並與茅盾就普通話的實際所指展開爭論。經「五四」以來的白話文運動、大眾語運動和國語運動,北京語音的地位得到確立並鞏固下來。
新中國成立後,1955年舉行的「全國文字改革會議」上,張奚若在大會主題報告中說明:漢民族共同語早已存在,現在定名為普通話,需進一步規范,確定標准。
1956年2月6日,國務院發布的《關於推廣普通話的指示》中,對普通話的含義作了增補和完善,正式確定普通話「以北京語音為標准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普通話」一詞開始以明確的內涵被廣泛應用。
普通話的語法以魯迅、茅盾、冰心、葉聖陶等人的著名現代白話作品為規范,並且還必須是這些現代白話文中的「一般的用例」。
目前,普通話以《現代漢語規范詞典》為准.
普通話是現代漢民族共同語的口語形式,我們國家地域遼闊、人口很多,自古以來就有方言分歧。方言的存在給交際帶來不便,產生隔閡,為了克服方言給交際帶來的隔閡,就要有溝通各種方言的共同語存在。
漢語自古以來有方言同時也有共同語。根據歷史記載,春秋時候孔夫子時代管共同語叫雅言。孔夫子的出生地用現在的地理方位說就是山東人。孔夫子有三千多徒弟來自當時的各地,古代也有方言,各地的學生都講自己的方言,孔夫子講課的時候怎麼能夠讓來自各地的學生都聽得明白呢?因為當時有共同語叫雅言,所以孔夫子在講學的時候用雅言,這樣交際沒有什麼障礙。
根據歷史記載,在漢代,共同語有了進一步的發展,當時管共同語叫做通語。各地講不同方言的人可以用通語進行交際,這是古代的情況。明清時期社會有了很大的發展,明清時期仍舊有方言存在,有方言就要有共同語。明清時期管共同語叫官話。
官話在明清時期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到了19世紀末也就是清朝末年,中國的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受到西方學術思想的影響,特別受到日本的影響。日本在明治維新前後大力推廣日本語的共同語,日本人把日本語的民族共同語叫做國語。國語這個詞本來是中國古代一本書的名字,日本人把國語當做民族共同語的名稱。19世紀末受日本語文生活的影響,國語這個名詞也從日本傳到中國,明清時期我們的共同語叫官話,清末從東瀛日本傳過來一個詞「國語」。19世紀末中國的文化生活發生很大變化,國語這個名詞得到傳播。
辛亥革命之後,為了發展中國的經濟、文化,有些語言改革家提出我們學習日本,在我們國家也要推廣國語。國語這個詞在民國時期得到當時政府的承認,成為民族共同語的一個正式稱呼。
漢民族共同語從古至今有好幾種說法,有雅言、通語、官話、民國時期的國語。名稱不同,內容基本是一樣的。1949年新中國建立,中國走上完全新的階段,為了發展新中國的文化教育,我們也要推廣民族共同語,克服方言分歧造成的隔閡。 在上世紀50年代,我們要推廣民族共同語,歷史上曾經有好幾個不同的名稱,我們叫什麼呢?
上世紀50年代,新中國建立之初,考慮到我們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的語言文字一律平等,而民國時期的國語實際是漢民族的共同語,而不是其他少數民族的共同語。為了突出我們是一個多民族的大家庭,為了突出我們各民族語言文字的平等,所以上世紀50年代經過深入研究,我們決定不採取國語這個叫法。如果叫國語的話,擔心會被誤解為把漢語凌駕於國內其他民族之上。不叫國語叫什麼?
經過研究最後決定叫普通話。普通話這個詞不是上世紀50年代才發明的,在19世紀末已經有文獻裡面提出普通話。19世紀末一直到民國時期,當時講的普通話和上世紀50年代人民政府推行的普通話,在內容上不完全一樣。普通話這個詞原來就是說講不同方言的人大體上能夠聽懂這樣一種話,特別是在五方雜處的大都市,講不同方言的人馬馬虎虎能夠溝通的話叫普通話。
我們把這個概念拿來,又給它加上科學的內涵,把它的內容科學化,更明確。這就是人民政府建立以來,直到現在我們講的「普通話」。
我們今天講的普通話有明確的內涵,有科學的界定,以北京語音為標准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這是1956年2月國務院發布的《關於推廣普通話的指示》裡面明確規定的。從1956年到現在,普通話的含義就像我剛才介紹的那個樣子。大家聽了我的介紹不難理解,所謂普通話就是現代的漢民族共同語。顯然在我們進入信息網路時代,大力推廣普通話,對於我們國家各個方面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今年暑假不學習,學習只學普通話
今年過節不說話,要說就說普通話
海狸叔叔,為什麼你的牙齒那麼白啊?
因為我說普通話
國家免檢產品---普通話
普通話真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小平同志說:」不管是黑貓還是白貓,會說普通話的貓就是好貓.」
悟空,你要講普通話哦,不然觀音姐姐會怪你的..
小強,你死的好慘,..誰叫你不說普通話
1) 國家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
2) 積極普及民族共同語,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
3) 愛國旗,唱國歌,說普通話
4) 四海同音,萬眾一心
5) 普通話:神州音,華夏情
6) 積極普及普通話,齊心協力奔小康
7) 樹立語言規范意識,提高民族文化素質
9) 我是中國娃,愛說普通話
10) 普通話:情感的紐帶,溝通的橋梁
11) 說普通話,迎四方賓客;用文明語,送一片真情
12) 說好普通話,方便你我他
13) 普通話----讓生活更精彩,讓社會更溫馨
14) 普通話同青春攜手,文明語和時尚並肩
15) 文明語深入男女老少心,普通話融匯東西南北情
16) 心相印,語相通,共奔小康樂融融
17) 實現順暢交流,構建和諧社會
18) 普通話,使你我靠得更近
19) 說好普通話,朋友遍天下
20) 面向現代化,推廣普通話
http://bk..com/view/4591.htm
② 麥克風是誰發明的
麥克風是一種裝置,聲功率轉換成電力。 這聲功率和電力也有類似特點,波聲波轉換成電的電壓,最終轉換回聲波通過揚聲器。 使用麥克風的第一次電話,然後與無線電發報器後不久。 單臂查爾斯爵士是第一個人想出用「麥克風」在1827年,但即使如此,這是埃米爾柏林誰發明了第一麥克風於1876年。 埃米爾柏林出生於德國漢諾威舉行的1951年。 當他19歲,他移居美國在華盛頓舉行。 當他到了那裡,他研究物理部分時間在庫珀學院(現稱為庫珀聯盟) 。 柏林幫助,在化學實驗室和比賽的大部分時間里運作賣家的消費干貨。 當亞歷山大格雷厄姆貝爾推出了第一款電話在美國百年紀念展覽會,許多發明了任務,改善這一新的革命性的發明。 柏林與其他人一樣,是著迷的電話,但是沒有手段加以改進。 然後,報務員告訴他,更多的電流通過按下一個更難的關鍵和柏林突然靈感。 他想發現一個方式,聲音可以記錄和重演。 1876年, 25歲發明留聲機,然後再麥克風作為一個電話語音發射機。 麥克風成為廣受歡迎,因為它記錄的聲音的揚聲器在音量勝於普通人的聲音。 貝爾電話公司是極其深刻的印象發明的,後來買柏林的麥克風為$ 50000 。 在1878年,大衛愛德華休斯發明了第一碳麥克風,後來是改善在1920年。 1964年,詹姆斯西部和總理Sessler由貝爾實驗室發明了駐極體麥克風。 在駐極體麥克風具有更大的可靠性,精度高,成本低,和一個較小的尺寸。 這項發明產生了影響的麥克風行業超過10億目前每年生產。
③ 語音識別技術最早是誰發明的
世界上第一台打字機究竟是在何時何地由誰發明,各種資料說法不盡相同。可能是回由於國人對發明打字機的成果答看不上眼,國內系統介紹它的文章寥寥無幾。就是一些英文打字教材和講義,也只是在前言里順便提到而已。我們只能根據所搜羅的若干零星資料(包括英語原文)進行歸納和整理。
記錄時間最早的是1714年,即英國女皇安妮逝世的那年,一位名叫亨利·米爾的英國人首先登記了發明專利。據說米爾發明的這種機器,「無論什麼文章都可以用它寫在羊皮紙上,其整潔清晰的程度與印刷品毫無區別」。然而,沒有人知道它的模樣,甚至不能夠描述它看上去象什麼東西。
據美國人講,第一個美國打字機專利是底特律市的威廉·奧斯丁·伯特於1829年注冊,它的名字是「伯特家庭字母打字機」。
奧地利人認為,第一台有紀念意義的打字機是細木匠彼得·米堅霍費爾於1864年製作。這種打字機的接觸桿是木製的,木桿的前端釘上許多小針,組成不同的字母。當木桿打在紙上時,小針就把字母印在紙上——這一點倒與現代的「針式列印機」十分相似。
還有其他一些說法,比如法國馬賽的「與鋼筆書寫一樣快」的機器等等。當時這種機器的發明者,大概多為木匠、鍾表匠或機械工匠。
④ 類似微信的語音功能 是誰先發明的 是騰訊嗎
TalkBox,設計理念是為了讓開車的人和盲人也能夠運用簡訊,所以設計了語音功能。騰版訊的馬確實找過設計的雛形的創始人權,最早這個設計是放在蘋果的應用商店售價是0.99美元,設計上放棄了傳統互聯網的收費模式廣告模式混雜模式,只運用了一個小功能卻得到了上架即用戶量超過100萬的奇跡,只不過國內互聯網市場抄襲風嚴重,甚至源代碼和界面都抄,後來鬧出來個羅生門
⑤ 普通話是什麼時候出現,誰發明的
在年10月召開的「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和「現代漢語規范問題學術會議」期間,將漢民族共同語的正式名稱正式定為「普通話」。普通話並不是某個人發明的,是根據人民群眾總結而來的。
1909年清政府將北京官話命名為國語;民國時多次制定標准,1918年北洋政府公布了第一套國家認可的國音注音字母,1923年國語統一籌備會第五次會議決定基於現代中國北方官話的白話文語法和北京話語音制定語音,1932年經國民政府教育部頒布《國音常用字匯》後,確定國語標准;
新中國成立後1953年以北京市、河北省承德市灤平縣為普通話標准音的主要採集地,制定標准後於1955年向全國推廣。200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確立了普通話和規范漢字作為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法律地位。
(5)語音誰發明的擴展閱讀:
「普通話」的「普通」其實是「普遍通行」的節縮。語言學家王力先生在他的《漢語淺談》中專門設了個小標題「什麼是普通話」,他說:「什麼是普通話呢?普通話就是通行全國的話。」「普通話就是普遍通行的話。」
其實「普通話」這個詞早在清朝末年就已經有了。1906年,切音字運動積極分子朱文熊寫了一本名為《江蘇新字母》的書,書中將漢語分為三類,其中有一類就名為「普通話」。他說,普通話是「各省通用之話」。
朱文熊提出「普通話」這一說法後,並沒有得到廣泛的使用,當時人們稱各省普遍通用之話為「藍青官話」,「藍青」本意為顏色混雜、不純粹,「藍青官話」是指夾雜了各地方言的北京話。因為這種話多是在官場使用,所以稱為"官話"。
後來,大家都開始說這種人人都明白的話了,使用這種話已經不再僅限於「官」了,民國初年就出現了「國語」一詞,「國語」代替了「官話」。較之「官話」,「國語」有了「民」的味道。
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進行文字改革時,語言專家對「普通話」這一詞的使用進行過嚴肅的科學論證,稱「官話」顯然是不可以的;稱「國語」也是不妥的。
因為我國是多民族的國家,並不是所有的人都用漢語,還不能稱普遍通用的漢民族共同語為「國語」。直接使用「普遍通行的漢語」又嫌音節過長,於是才採用了節縮的方式,稱之為」普通話「。
⑥ Siri是誰發明的
Siri是蘋果公司出的,一個語音助手,就比如說小米的小愛同學,華為的小藝,vivo的jovi,OPPO的小歐,三星的Bixby,Siri就是一個名字!
⑦ 語言是誰發明的
人 是有類發明的.一開始就是用簡單的聲音來表達一些信號. 隨著生活的需要,變得越來越復雜. 回答者:cllwzx - 見習魔法師 二級 7-3 16:18 安生的讀書筆記:赫爾德《論語言的起源》 1.譯序: 背景:關於語言起源的討論:17,18世紀的語言神授觀 孔,盧,赫的世俗語言觀 赫駁斥另兩個人的語言觀以及神授語言觀 語言來源於人類本身: 「當人類還是動物的時候,就已經有了語言。」 感覺導致了語言的誕生。語言是為了表達情感而生。 人與動物共有的語言:自然的自發語言 為了創造語言,人類需要「悟性」。 此書的英譯本:F.M.barnard,1969,J.G.Herder on Social and Political Cultur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李 本傑明: Reading in Western Idea of Man,Society and Culture,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2.第一卷:人類憑借其自然能力,能夠自行發明出語言么? 第一篇: 當人還是動物的時候就已經有了語言,人的感覺和熱情都通過聲音來表達。 1.個體的感覺之弦是針對其他個體而發的,呼喚著回聲。(安:可見語言具有社會性,是出於交流的需要。) 假定一條自然規律:不要獨自一人感受,要用聲音表達出你的感受。 一個祝願:你用聲音傳達出的感受將為你的同類認可,被感同身受。 生物並不孤立:它與整個自然聯結在一起。 自然為感覺之弦配上了聲音,這便是語言。語言最初為人與動物共有。人為的語言已經排擠了自然的語言。社會文明抑制了激情。但激情仍然在母語中通過重音表達出來。P3(安:重視激情,非理性,也許是盧梭的影響)(母語與民族性有何關系嗎?) 人的本性離動物越遠越難以理解動物。我們只能理解與我們關系密切的種類。自然的語言是每一類動物本身的社群語言(Volkersprache)。 語言應該喚起圖像,圖像會自動說話。 2.形而上學的語言:vs 古老粗野的語言:一切古老民族的語言對於異族來說都是不可名狀的 由字母來表達語音實在太不明確了。一種語言越是生動就越是不可想像通過字母去把握它。P7 語音通過長期的文字使用後就會變得方便而統一,依附於字母。(安:書寫的影響) 語言離起源越近,發音越不清晰,越難記。因此字母其實是很晚才出現的,目的在於方便記憶。P9 詩人,演講家,巫師的魅力在於自然的音。語言是:直接的感覺的語音(兒童的語言)。成人的語言與之完全不同。 駁斥孔的語言觀。駁斥盧梭。 立論: 人以有語言能力而區別於動物 動物的藝術本能與其生存范圍成反比。人的生存范圍大,所以人的藝術能力弱,沒有動物的語言。 動物的生存范圍越大,感覺分工越細。動物的語言表達了強烈的感性的表象,是與生俱來的,絕對自然的。 動物的語言是源於強大專一的本能。P37 第二篇 (語言與第一個區分特徵一起誕生) 1.人類高於動物,不是因為程度上的差別而是種屬的不同。人之為人就在於他有語言。語言是人的本質所在。人的感官與想像力因為有更廣闊領域而自由了。人因此不得不拋棄本能。人因此而以自身為行動的目的。人的力量所具有的這種傾向就是「知性」(Verstand)或理性(Vernunft),或者意識(Besinnung)。是人的感性本質和認知本質、認知本質和意願本質的結合形式,是全部力量擇取的發展方向。P22不論在何處,心靈都是一個不可拆分的整體。 理性能力是人的種屬特徵,是相對感性和本能而言的全部思維力量。 人是一種能悟識的生物。兒童有理性,但是不成熟。P24 2.沒有什麼「純粹的理性能力」。只存在感性與理性的此消彼漲。 當人處在他獨有的悟性狀態中,悟性初次自由地發揮作用,他就發明了語言。所以語言的發明對於人來說是自然的。 思考能力和自然: 確認行為:第一個被意識到的特徵就是心靈的詞。語言就這樣發明了。eg:過來一隻咩咩叫的羊。沒有獅子那樣阻礙認識的本能,沒有強迫遠離的感官,所以人的內在意識可以發揮作用,以人的方式認識到羊。叫聲是一個聽到的符號,心靈通過它想到一個明晰的概念。在心靈中發現語言的起源。認為語言源於社會的預定和協調的說法沒有道理。 人類心靈在沒有語言和社會參與的情況下也必須能夠發明語言。這是他與自己心靈的契約。P29 區分的特徵成了心靈內在的符號。(安:心靈內部應該是有一個結構) 一個人如果沒有理性和人性,又怎麼能把理性和人性教給他呢?P33 詞的內在而必要的發生是明確的意識行為的標記。 重點:語言乃是我們人類種屬外在的區分特徵,正如理性是人類的內在區分特徵一樣。確認就是命名(安:喜歡這句話,我也是這么認為的)。P36 思想是心靈與自我的對話,與他人的對話。是交往聯系的手段。 結論:第一個區分特徵對於自我是區分的符號,對於他人是傳遞訊息的詞。(個體自己確定能指所對應的所指,人與人通過能指發生交流,但他們各自有自己的所指。由於所指的隱私性使得能指無法完全承載和支撐所指,帶來了交流的障礙,正如不同民族之間語言無法通約:因為每個人有自己心靈的母語。) 第三篇 語言要素的最早標記是什麼?聽覺。大自然通過聽覺向他展示自身。「這樣,他就有了一部小小的詞彙(疑為詞典),等待著發音器官給它們打上印記。」P39 真理就是:「人依靠知性統治自然,而知性也正是語言之母;從物體發出的聲音中,人提取出區分特徵,從而構成一種生動的語言。」 原初的語言里,發聲的動詞是最早的生命要素。只有行為、活動,而沒有行為主體。只有謂語,沒有主語。(安:因為人只有先認識到他者,才能意識到自我的邊界和自我……) 語言的全部構造方式正是人類精神的發展方式,正是人類發現的歷史。動詞是語言的根基,名詞是從動詞發展來的。P41 感性的人邁出的兩步:一,名詞由動詞發展而來;二,具象轉變為抽象。(安:二者是否就是同一回事呢?但動詞其實也有某種概括性。具象轉化為抽象似乎意味著能指和所指的距離變大,符號化。)P42 「人與周圍的所有事物建立起關系,所有的事物似乎都在對他說話,都在為了他的利益行動或與他抗爭;而他則要對它們作出反映,或贊同或反對……人類思維的所有這些痕跡都刻在了最早的名稱上面!」P42正是這類感情決定了語法上的性。(語言發明者)他的感覺和情感匯合在一起。「語言中的詩情畫意和性別區分反映了人類的興趣,而言語彷彿成了人類生殖手段的延續。」P43(安:可見語言本身是帶有非理性因素的,不過,這非理性本身是和理性相融合的。其實人本身就是這樣,不存在純粹理性/非理性的人。) 詩歌比散文古老,是一切生物的自然語言,是心靈的詞典,充滿激情。 最早的人類語言是歌唱。從純粹感覺的發聲中不可能產生出人類語言,因為還缺少每一種生物用它自己的語言進行的命名活動。(安:這就引入了外界,而非只是自我。語言建構起人與世界之間的一種關系,它屬於人,卻又指向外界。) 「整個自然都在鳴響、歌唱,而人要運用其知性,把握其感覺,盡可能地運用其器官,才能形成自己的歌唱,他的歌唱可以說是一台匯集了所有自然聲音的音樂會。……是一切生物的語言在人類語聲的自然音階內獲得的表達!」P45 「知性把語聲鑄成區分特徵,語聲於是成為詞。」P46 那麼那些不發聲的事物呢? 觸覺。 因此得出兩個論點: (1)一切感官都只不過是心靈的知覺方式,而通過區分特徵,心靈形成明確的概念,與此同時產生了內在的語言。(2)一切感官都只是一個統一的心靈的觸感方式。一旦這種觸覺明晰起來,升級為一個區分特徵,詞作為外在語言的符號就產生了。 結論:聽覺是中介感官,成為通往心靈的門徑。 (1)面對外部刺激,聽覺是人類各種感官的中介。P50(將觸覺作為首要感官的世界太小,將視覺作為首要感官的世界太大。聽覺居中。)通過聽覺,每一種感官都有了語言能力。這樣,人所看到的,觸摸到的,就都可以發出聲來。通向語言的感官於是成為我們的中央聯系感官,我們成了擁有語言的生物。(安:其實未必然,否則怎麼解釋聾子也可以認識世界呢?作者對聽覺如此重視,是因為語言主要表現為語音的形式。他認為人是通過語言來把握世界、跟世界打交道的。其實人內在的理性可以與外在的各種符號(各種感官的對象)相對應,而不只是聲音。於是……人是符號的動物。)P51
⑧ 普通話是誰發明的
普通話前身是古代北方官員的官話,因為北京做過多朝首都,官話也就更接近北京話,今天南京方言不像其他蘇南地區,也因為南京做過多朝首都,有點接近官話。 「普通話」一詞,是朱文熊於1906年首次提出的,後來瞿秋白等也曾提出「普通話」的說法,並與茅盾就普通話的實際所指展開爭論。經「五四」以來的白話文運動、大眾語運動和國語運動,北京語音的地位得到確立並鞏固下來。 新中國成立後,1955年舉行的「全國文字改革會議」上,張奚若在大會主題報告中說明:漢民族共同語早已存在,現在定名為普通話,需進一步規范,確定標准。 1956年2月6日,國務院發布的《關於推廣普通話的指示》中,對普通話的含義作了增補和完善,正式確定普通話「以北京語音為標准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普通話」一詞開始以明確的內涵被廣泛應用。 普通話的語法以魯迅、茅盾、冰心、葉聖陶等人的著名現代白話作品為規范,並且還必須是這些現代白話文中的「一般的用例」。 目前,普通話以《現代漢語規范詞典》為准. 普通話是現代漢民族共同語的口語形式,我們國家地域遼闊、人口很多,自古以來就有方言分歧。方言的存在給交際帶來不便,產生隔閡,為了克服方言給交際帶來的隔閡,就要有溝通各種方言的共同語存在。 漢語自古以來有方言同時也有共同語。根據歷史記載,春秋時候孔夫子時代管共同語叫雅言。孔夫子的出生地用現在的地理方位說就是山東人。孔夫子有三千多徒弟來自當時的各地,古代也有方言,各地的學生都講自己的方言,孔夫子講課的時候怎麼能夠讓來自各地的學生都聽得明白呢?因為當時有共同語叫雅言,所以孔夫子在講學的時候用雅言,這樣交際沒有什麼障礙。 根據歷史記載,在漢代,共同語有了進一步的發展,當時管共同語叫做通語。各地講不同方言的人可以用通語進行交際,這是古代的情況。明清時期社會有了很大的發展,明清時期仍舊有方言存在,有方言就要有共同語。明清時期管共同語叫官話。 官話在明清時期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到了19世紀末也就是清朝末年,中國的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受到西方學術思想的影響,特別受到日本的影響。日本在明治維新前後大力推廣日本語的共同語,日本人把日本語的民族共同語叫做國語。國語這個詞本來是中國古代一本書的名字,日本人把國語當做民族共同語的名稱。19世紀末受日本語文生活的影響,國語這個名詞也從日本傳到中國,明清時期我們的共同語叫官話,清末從東瀛日本傳過來一個詞「國語」。19世紀末中國的文化生活發生很大變化,國語這個名詞得到傳播。 辛亥革命之後,為了發展中國的經濟、文化,有些語言改革家提出我們學習日本,在我們國家也要推廣國語。國語這個詞在民國時期得到當時政府的承認,成為民族共同語的一個正式稱呼。 漢民族共同語從古至今有好幾種說法,有雅言、通語、官話、民國時期的國語。名稱不同,內容基本是一樣的。1949年新中國建立,中國走上完全新的階段,為了發展新中國的文化教育,我們也要推廣民族共同語,克服方言分歧造成的隔閡。在上世紀50年代,我們要推廣民族共同語,歷史上曾經有好幾個不同的名稱,我們叫什麼呢? 上世紀50年代,新中國建立之初,考慮到我們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的語言文字一律平等,而民國時期的國語實際是漢民族的共同語,而不是其他少數民族的共同語。為了突出我們是一個多民族的大家庭,為了突出我們各民族語言文字的平等,所以上世紀50年代經過深入研究,我們決定不採取國語這個叫法。如果叫國語的話,擔心會被誤解為把漢語凌駕於國內其他民族之上。不叫國語叫什麼? 經過研究最後決定叫普通話。普通話這個詞不是上世紀50年代才發明的,在19世紀末已經有文獻裡面提出普通話。19世紀末一直到民國時期,當時講的普通話和上世紀50年代人民政府推行的普通話,在內容上不完全一樣。普通話這個詞原來就是說講不同方言的人大體上能夠聽懂這樣一種話,特別是在五方雜處的大都市,講不同方言的人馬馬虎虎能夠溝通的話叫普通話。 我們把這個概念拿來,又給它加上科學的內涵,把它的內容科學化,更明確。這就是人民政府建立以來,直到現在我們講的「普通話」。
採納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