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建國後創造少數民族文字

建國後創造少數民族文字

發布時間:2020-12-20 20:35:40

A. 建國後,我國少數民族地區得到發展的原因是什麼有何具體表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由於黨和政府復對少數民族地區制實行了民族區域自泊的制度和各民族共同發展的政策,促進了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具體表現:20世紀60年代,西藏地區勝利完成民主改革,廢除了農奴制度,百萬農奴翻身當家做了主人,進入了社會主義階段。今天西藏已成為我國五大牧區之一。內桊告自治區的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借改革開放的東風,農業大發展,成為國家商品糧基地。雲南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橡膠事業發展迅速.是我國第二橡膠基地。如今,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這些地區經濟的發展,少數民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中央提出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少數民族人口較多的西部地區出現了大開發、大發展的新氣象。

B. 建國以來,漢族是否對其他少數民族存在文化入侵

有,官方語言是漢語,其他民族的人不學漢語根本在這個社會上無法立足。好多法律條文都沒有民族語言的,而且有些民族的語言沒文字,所以不會漢語生活很不方便。

C. 建國以來 歷屆政府如何各民族問題

實行徹底的民族平等政策。新中國成立以前,中國各民族深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的剝削和壓迫,廣大少數民族人民群眾沒有平等可言。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政府廢除了民族剝削、民族壓迫制度,明確禁止民族歧視,確立了以民族平等、民族區域自治、各民族共同繁榮為核心的民族政策和制度。為保障少數民族的平等權利,中國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1)為了全面貫徹實行民族平等政策,從1953年起,在全國范圍內,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了民族識別工作。確認了55個少數民族。新中國的民族識別工作,使許多在舊中國不被承認的少數民族得到應有的承認,並與中國其他民族一樣享有平等權利(2)五、六十年代,在少數民族地區進行了民主改革。廢除了領主、貴族、頭人等特權者的一切特權,消滅了民族壓迫和剝削制度,使廣大少數民族人民獲得人身自由,成為社會生活中的平等一員,成為國家和自己命運的主人。(3)反對任何形式的民族歧視。舊中國在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制度下,許多少數民族沒有平等的、准確的稱謂,有些少數民族地區的地名也帶有民族歧視和壓迫的含義。為此,中央人民政府於1951年發布了《關於處理帶有歧視或侮辱少數民族的稱謂、碑碣、匾聯的指示》,規定對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帶有歧視和侮辱少數民族意思的地名、碑碣、匾聯等分別予以禁止、更改、封存或收管。(4)大力培養和使用少數民族幹部,充分保障少數民族的參政議政權。參政議政權是一項重要的平等權。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選舉法》的規定,少數民族享有平等的選舉權與被選舉權。同時,從建國始,國家制定和採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培養和使用少數民族幹部。到目前,中國已有少數民族幹部270多萬人。在中央和地方國家權力機關和行政機關、審判機關和檢察機關都有相當數量的少數民族工作人員,參加國家和地方事務的管理,少數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權利得到保障。

——保障少數民族的自治權。為了充分保障少數民族當家作主,自己管理本民族、本地區內部事務的權利,中國政府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實行了民族區域自治。為了使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法制化,中央人民政府於1952年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實施綱要》,全國人大於1984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國務院於1991年頒布了《關於進一步貫徹落實<民族區域自治法>若干問題的通知》。到目前,中國已建立155個自治地方,其中,自治區5個,自治州30個,自治縣(旗)120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實行,使實行區域自治的少數民族享有廣泛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的自主權。與此同時,對散雜居少數民族的權利也制定和採取了保障措施。在全國范圍內建立了1256個民族鄉。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發布了《關於保障一切散居的少數民族成分享有平等權利的決定》,1993年,國務院批准頒布了《民族鄉行政工作條例》和《城市民族工作條例》,散居少數民族的權利保障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促進少數民族的發展,充分保障少數民族的發展權。國家盡一切努力,促進各民族的共同發展與進步。根據民族地區的實際情況,國家民委與有關部門共同制定和採取了一系列特殊的財政、稅收、貿易、扶貧的政策和措施,幫助、扶持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經濟,並動員和組織發達地區支援民族地區。具體有:(1)加強民族地區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基礎產業發展。(2)發展少數民族地區農牧業經濟。政府通過發放農具、生產資金、減免農牧業稅、發放無息或低息貸款等措施,扶持少數民族地區農村經濟的發展。(3)對少數民族地區實行優惠的財政政策。國家從1955年起就設立「民族地區補助費」,1964年又設立「民族地區機動金」,並採取提高民族地區財政預備費的設置比例等優惠財政政策。1994年,財政體制改革後,原有的對少數民族地區的補助和專項撥款政策全部繼續保持。(4)鼓勵少數民族地區發展貿易,照顧少數民族用品生產。(5)扶持少數民族貧困地區擺脫貧困。通過10多年的扶貧開發,少數民族地區人民的生產和生活條件得到了明顯改善。(6)支持和幫助少數民族地區發展教育。國家採取了諸如招生時對少數民族考生降低錄取標准,重視民族語文教學和雙語教學,如加強少數民族師資隊伍建設,在經費上給予特殊照顧,舉辦民族院校和民族班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發展民族教育,保障少數民族受教育的權利。

——保護和發展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保障少數民族的文化權利。新中國成立以後,國家制定和採取了一系列有關保護少數民族使用和發展語言文字權利、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保護少數民族文化遺產、繁榮少數民族文化藝術事業、保護和發展少數民族傳統醫葯和傳統體育的政策和措施,使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得以弘揚光大,少數民族繼承和發展自己文化的權利得到保障。

——逐步完善民族法律法規體系,為保障少數民族權利提供法律依據。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民主與法制建設不斷加強,少數民族人權保障的法律體系進一步完善。到目前已形成了一個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為基礎,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為主幹之一的包括國家一些地方性法規、126個自治條例和209個單行條例及有關民族問題的法律法規在內的民族法律法規體系,為少數民族的權利提供了法律保障。

——積極開展國際間人權交流與對話。為了進一步向國外介紹和宣傳我國少數民族人權保護狀況,1997年編寫並出版了《中國少數民族人權述要》一書,系統地闡述了中國少數民族人權保護的理論和實踐。1999年,與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共同編寫了《中國的少數民族政策及其實踐》(白皮書)。國家民委積極開展人權領域的國際對話和交流,先後與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幾十個國家開展了關於少數民族人權保護問題的對話和交流活動,增進了彼此之間的了解.
【以上觀點不代表本人,代表原著者】

D. 解放前後少數民族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活有什麼變化

解放前:政治上專政獨裁、農奴制、封建專制, 經濟上落後、民不聊生。文化上,教育事業落版後,不看重教育的權重大意義。僅有少部分的貴族子女可以得到教育。
解放後:封建專製取消、農奴制被推翻、人人平等。經濟:土地下發,農民有了自己的土地,經濟好轉,生活條件改善。文化上:教育得到重視,各地教育措施先後實行,教育結構建立,人民的子女都可以得到讀書的機會。

E. 建國後是哪個提出用拉丁文字給少數民族創造文字的

周總理關懷的給壯族創制的。怎麼了?不是很好嘛?你是說壯文?額。沒有看過。。。不習慣拉丁文。。。。

F. 為什麼建國後不進行語言大一統還給少數民族造拉丁文字。。。。。。。現在新疆那裡的語言文字情況怎麼樣

要尊重各民族自的語言文字
宗教信仰
風俗習慣
中國的民族關系是各民族平等團結和共同繁榮
中國的民族原則是 各民族平等 團結 互助 和諧
平等代表人格平等 好像也包括語言文字這方面

G. 建國後新加的兩個少數民族名稱大全

新加的不止兩個

1953年全國第一次人口普查(1956年正式公布)時,能列出名稱的少數民族只有51個;
1960年後經過民族識別,又確認了普米族和門巴族;
1965年識別確認了珞巴族,這是中國人口最少的單一民族,只有2000餘人;
1979年6月又正式確認基諾族為單一的少數民族。

56個民族大全
▪漢族▪壯族▪滿族▪回族▪苗族▪維吾爾族▪土家族▪彝族▪蒙古族▪藏族▪布依族▪侗族▪瑤族▪朝鮮族▪白族▪哈尼族▪哈薩克族▪黎族▪傣族▪畲族▪傈僳族▪仡佬族▪東鄉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佤族▪納西族▪羌族▪土族▪仫佬族▪錫伯族▪柯爾克孜族▪達斡爾族▪景頗族▪毛南族▪撒拉族▪布朗族▪塔吉克族▪阿昌族▪普米族▪鄂溫克族▪怒族▪京族▪基諾族▪德昂族▪保安族▪俄羅斯族▪裕固族▪烏孜別克族▪門巴族▪鄂倫春族▪獨龍族▪塔塔爾族▪赫哲族▪珞巴族

H. 麻煩大家,我現在需要找到關於建國初期國家關於少數民族權利的相關規定,請大家推薦幾本書有相關資料的,

民族團來結那些話都是假的,特別源是在北京,作為首都的人,素質差,更對民族歧視很嚴重,我們帶著孩子到北京兒童醫院看病,外頭想租個房,可是北京那邊的很多人都說西藏和新疆來的人我們都不租房,那不是民族歧視是什麼,所以這些根本沒辦法相信。

I. 建國初少數民族與現在少數人口比例是多少

建國初少數民族抄占總人口不到 5%。 1990 年少數民族人口 約 8.0% 第五次人口普查2002年漢族人口11.5940 億 占總人口的91.6% 少數民族 1.0643 占總人口的8.40% 2005年,漢族人口為11.8295億人,占總人口的90.56% 少數民族人口為1.2333萬人,占總人口的9.44% 。第五次全國人口普(2002),漢族人口增加了2355萬人,增長了2.03%;各少數民族人口增加了1690萬人,增長了15.88% 90年的初中地理課本上說回族200多萬人,而現在呢是900多萬,增長了4倍多.40%的新生嬰兒是少數民族,中國的人口結構正在被歷史性的改變回族的生育率高達6.54,滿族的生育率高達3.05,漢族的生育率只有1.2左右的生育率。 第二個問題,我實在是回答不上來了,請專業人士解答了!!!

J. 建國以來黨和政府如何解決民族問題

一、堅持民族平等團結
在中國,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不論人口多少,經濟社會發展程度高低,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異同,都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員,具有同等的地位,在國家社會生活的一切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權利,履行相同的義務,反對一切形式的民族壓迫和民族歧視。民族團結是指各民族在社會生活和交往中平等相待、友好相處、互相尊重、互相幫助。民族平等是民族團結的前提和基礎,沒有民族平等,就不會實現民族團結;民族團結則是民族平等的必然結果,是促進各民族真正平等的保障。
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作為我國解決民族問題的政策,在中國的憲法和有關法律中得到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各民族一律平等。國家保障各少數民族的合法權利和利益,維護和發展各民族的平等、團結、互助關系。禁止對任何民族的歧視和壓迫」。
二、民族區域自治
民族區域自治,是中國政府解決民族問題採取的一項基本政策,也是中國的一項重要政治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與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政治協商制度一樣,同為我國三大墓本政治制度之一。民族區域自治是在國家的統一領導下,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民族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使少數民族人民當家作主,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內部事務。
民族區域自治是與中國的國家利益和各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的。實行民族區域自治,保障了少數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和平等權利,極大地滿足了各少數民族積極參與國家政治生活的願望。根據民族區域自治的原則,一個民族可以在本民族聚居的地區內單獨建立一個自治地方,也可以根據它分布的情況在全國其他地方建立不同行政單位的多個民族自治地方;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既 保障了少數民族當家作主的自治權利,又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有利於把國家的方針、政策和少數民族地區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有利於把國家的發展和少數民族的發展結合起來,發揮各方面的優勢。
中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有如下兩個顯著的特色:一是中國的民族區域自治,是在國家統一領導下的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國不可分離的部分,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都是中央政府領導下的一級地方政權,都必須服從中央集中統一的領導。上級國家機關在制定各項政策和計劃、進行國家經濟文化建設時,必須充分考慮各民族自治地方的具體情況和需要,動員各方面的力量予以幫 助和支持。二是中國的民族區域自治,不只是單純的民族自治或地方自治,而是民族因素與區域因素的結合,是政治因素和經濟因素的結合。在中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既要有利於國家統一、社會穩定利民族團結,又要有利於實行自治的民族的發展和進步,有利於國家的建設。
截至目前,中國有民族自治地方155個,其中自治區5個、自治州30個、自治縣(旗)120個。
三、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文化事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國家盡一切努力,促進各民族的共同發展和共同繁榮。國家根據民族地區的實際情況,制定和採取了一系列特殊的政策和措施,幫助、扶持民族地區發展經濟,並動員和組織漢族發達地區支援民族地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中,有十三條規定了上級國家機關幫助民族自治地方發展的義務。國家在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時,有計劃地在少數民族地區安排一些重點工程,調整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結構,發展多種產業,提高綜合經濟實力。特別是隨著近年來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發展,國家加大了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投資力度,加快了少數民族地區對外開放的步伐,使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呈現新的活力。
近年來,為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發展,國家還採取了以下三項措施:
一是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西部是少數民族的主要聚居區,有40多個民族,人口佔全國少數民族人口的7l%;全國155個民族自治地方中,有5個自治區,27個自治州,84個自治縣(旗)在西部,佔西部地區總面積的86.4%。雲南、貴州、青海三個多民族省也在西部;湖南的湘西土家族自治州、湖北的恩施土家族自治州及吉林的延邊朝鮮族自治州雖不在西部,但也享受西部大開發優惠政策的待遇。因此,西部大開發就是民族地區大開發,就是加快民族地區發展。
二是開展「興邊富民行動」。這一行動是國家民委落實中央提出的西部大開發的戰略,加快邊境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的舉措。實施的范圍包括分布在我國2.1萬公里陸地邊界線上的135個縣(旗、市)。主要內容有三個方面:一是加大基礎設施建設;二是大力培育縣城經濟增長機制和增強自我發展能力;三是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截至2002年底,全國「興邊富民行動」實際投入資金已達150億元,興建興邊富民項目數萬個,2100多萬人受益。
三是重點扶持22個人口較少民族的發展。人口較少民族指人口在10萬人以下的民族,全國有22個,總人口不足60萬人。由於歷史、地理等方面的原因,這22個民族發育程度比較低。今後10年內,國家計劃每年投入5億元幫助發展,共50個億。
四、培養少數民族幹部
大力培養少數民族幹部,是實行民族區域自治、解決民族問題的關鍵。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歷來十分重視少數民族幹部的培養,把少數民族幹部隊伍的狀況看作是衡量一個民族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根據不同歷史時期的實際情況,黨和政府採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一是根據民族工作以及社會發展的需要,通過各級各類院校培訓學習,全面提高少數民族幹部素質。二是注重實踐鍛煉,各地、各部門有計劃地開展幹部交流、崗位輪換,選派少數民族幹部到中央、國家機關和經濟相對發達地區掛職鍛煉,培養了大批少數民族幹部,促進了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三是在堅持德才兼備原則的前提下,同等條件優先選拔和使用少數民族幹部,使少數民族幹部在各級黨委、政府、人大和政協等領導班子中佔有適當比例。
五、發展少數民族科教文衛等事業
在發展少數民族教育事業方面,國家堅持從少數民族的特點和民族地區的實際出發,積極支持和幫助少數民族發展教育事業。如賦予和尊重少數民族自治地方自主發展民族教育的權利,重視民族語文教學和雙語教學,加強少數民族師資隊伍建設,在經費上給予特殊照顧,積極開展內地省市對少數民族地區教育的對口支援等。
在發展少數民族科技事業方面,國家採取了許多特殊措施,如:重點培養、培訓少數民族科技人員,在普通高等院校有計劃地招收少數民族學生或舉辦民族班;幫助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引進人才和先進技術設備,改造傳統產業和傳統產品,扶植提高傳統科技,提高經濟效益等。
對少數民族地區的衛生事業,國家有關政策強調,要加強少數民族地區衛生隊伍的建設,切實做好防病治病和婦幼衛生工作,大力扶持發展民族醫葯事業等。
在繁榮少數民族文化政策方面,國家扶持和幫助少數民族發展文化事業,組建民族文化藝術團體,培養少數民族文藝人才,繁榮民族文藝創作。
六、使用和發展少數民族語言文字
中國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展自己語言文字的自由和權利。《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展自己語言文字的自由。」「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在執行公務的時候,依照本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條例的規定,使用當地通用的一種或者幾種語言文字。」《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第十條規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保障本地方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展自己的語言文字的自由。」第二十一條規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在執行職務的時候,依照本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條例的規定,使用當地通用的一種或者幾種語言文字;同時使用幾種通用的語言文字執行職務的,可以實行區域自治的民族的語言文字為主。」第三十七條規定:「招收少數民族學生為主的學校(班級)和其他教育機構, 有條件的應當採用少數民族文字的課本,並用少數民族語言講課。」「各級人民政府要在財政方面扶持少數民族文字的教材和出版物的編譯和出版工作。」第四十七條規定:「保障各民族公民都有使用本民族浯言文字進行訴訟的權利。」
七、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
中國各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風俗習慣,表現在服飾、飲食、居住、婚姻、禮儀、喪葬等多方面。國家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少數民族享有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風俗習慣的權利。在社會生活的各方面,政府對少數民族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風俗習慣的權利加以保護。第一,尊重少數民族的飲食習慣。第二,尊重和照顧少數民族年節習慣。第三,尊重少數民族婚姻習慣。第四,尊重少數民族喪葬習俗。第五,在大眾傳播媒介中,防止侵犯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的事情發生。第六,尊重少數民族改革自己風俗習慣的自由。
八、尊重和保護少數民族宗教信仰自由
中國是一個有著多種宗教的國家,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等。中國少數民族群眾大多有宗教信仰,有的民族群眾性的信仰某種宗教,如藏族群眾信仰藏傳佛教。有一些民族信仰同一種宗教,如我國有10個民族信仰伊斯蘭教。我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在中國,宗教信仰自由,即每個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這種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種宗教的自由;在一種宗教裡面,有信仰這個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個教派的自由;有過去不信教現在信教的自由,也有過去信教現在不信教的自由。目前,中國有清真寺3萬座。在西藏,有藏傳佛教各類宗教活動場所1700多處。
中華人民共利國成立以來的實踐證明,中國的民族政策是成功的,走出了一條符合自己國情的解決民族問題和實現各民族共同發展、共同繁榮的的正確道路。中國政府相信,隨著國家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發展,中國各民族必將得到更快、更好的發展,中國各民族平等、團結、互助的關系必將得到進一步鞏固和發展。

閱讀全文

與建國後創造少數民族文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農業信用卡積分有效期 瀏覽:172
馬鞍山上門服務 瀏覽:889
校本研修成果摘抄 瀏覽:332
誰發明了明天 瀏覽:864
購買版權開發票一般開票內容寫什麼 瀏覽:817
九台工商局電話是多少 瀏覽:429
網培研修成果 瀏覽:127
股東認繳出資額期限 瀏覽:236
土地使用權轉讓協議書範本 瀏覽:877
銀川工商局上班時間 瀏覽:666
西瓜誰發明的 瀏覽:108
莆田市工商局企業查詢 瀏覽:490
職工安全生產保證書 瀏覽:951
顧亮馬鞍山 瀏覽:961
工商局胡小勇 瀏覽:996
專業技術人員知識產權著作權 瀏覽:829
馬鞍山李群 瀏覽:440
創造101之無敵導師 瀏覽:170
關於公司知識產權的內控管理制度 瀏覽:72
矛盾糾紛專項排查工作方案 瀏覽: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