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現在地球能不能製造出一個完全無重力的空間【為什麼】
按照愛因斯坦相對論來說,世間萬物沒有絕對的東東,所以說無重力空間也只能是無限的接近。無限的趨於,就像是絕對零度,絕對純金,都是不可能達到的~~~
❷ 如何製造失重空間
「飛機過山車」
過山車是一種驚險刺激的游戲,當車體從最高處高速下滑時,大部分乘坐者都會不由自主地尖叫起來。這是因為快速下降時,使人產生類似於失重的異樣感覺。而乘坐「飛機過山車」卻正是目前美、俄等航天強國對航天員進行失重訓練的最主要的方式。所謂「飛機過山車」實際上指的是利用飛機做拋物線飛行,以模擬失重狀態的一種訓練方式,其原理和過山車頗有些相似之處。
訓練開始時,飛機處於水平狀態,接著機頭向上抬起到45度,沿著拋物線向上飛,直至飛到拋物線的最高點後再高速向下俯沖。在整個拋物線飛行階段里,機艙內的人會進入失重狀態,整個過程大約可以持續數十秒左右。在這段時間里,航天員可以進行各種訓練活動,比如吃東西、喝水、穿脫衣服、閉眼與睜眼的定向運動等。
首位飛上太空的華裔美籍航天員王贛駿博士在乘坐「挑戰者號」太空梭升空之前,曾在美國的KC-135失重訓練飛機上,坐過400多個小時的「飛機過山車」,進行拋物線飛行6000多次。
在水下是這樣的:宇航服本身有氧氣供應裝置,而且密封非常好。航天員穿上宇航服可以像潛水員一樣在水中活動。至於浮力問題,只要掛上一些精心計算好的配重或浮力裝置,使人的整體密度接近水,就能模擬出失重的效果。
飛機模擬失重是採用大型運輸機飛行到一定高度,按拋物線飛行一段時間可以模擬失重的感覺(就好比在下落的電梯里也一樣會感覺失重,不過有過這種感覺的人不會活著告訴我們)。
我當地郊區有一段公路經過一處高地,有一個比較緩而且長的山坡。越過高地頂端的一段時間里,如果車速夠快的話可以感覺到幾秒的類似失重的感覺。
還有兩個辦法也能模擬失重。
第一種辦法是建造一個圓形的垂直風道,向上吹強風,當風速達到一定的強度可以使人飄在半空。懸浮起一個人需要至少50米/s左右的風速,這個失重池的直徑至少在2米。每小時大約113萬立方米的風量。如果隨身攜帶類似蝙蝠翅膀一樣的帆,風速還可以降低。上面的計算數據是小仙妹自己計算的,未必實用(因為沒有考慮具體結構中的阻力,而且人的懸浮風速究竟多少小仙妹對此沒有確實驗證過)。
這種辦法容易實現,構造簡單,而且安全可靠,很適合在公園作為娛樂設施。不過對於航天訓練來說有點不大真實。據說在美國已經有這種娛樂設施了。
❸ 失重空間在哪幾個大區有
7.15日
每個區都有,``
❹ 如何製造失重空間
普通人想體驗過重和失重的感覺,最好也是最直觀的就是乘坐高速電梯,上升和下降的瞬間,體驗時間很短。但是想長時間體驗的民用設施就是過山車。閉上眼睛體驗過山車的感覺吧。
對宇航員的訓練採用如下的方式。
1、失重訓練 短期失重的模擬主要是落塔和失重飛機,落塔所造成的物體自由下落時間僅幾秒鍾,沒有實際意義。人們用高性能的普通飛機改裝或特意建造的失重飛機.能在一次飛行中創造出20~30秒鍾的失重環境。這種飛機的機艙內有寬大的空間,內乘被訓人員,並配備了實驗用品。當飛機飛行到一定高度和速度時,以一定的操縱程序進入特別設計的失重拋物線飛行.即沿拋物式上升和下落。在整個過程中便產生了失重或微重力現象。這種飛機在一次飛行中,可以作若干次拋物線飛行。人們在失重的時間里可以做各種試驗.如吃東西,喝水,穿脫衣服、閉眼與睜眼的定向運動,甚至可把一個艙體搬進機艙中.還可進行人在失重的時間里從艙體爬出來的試驗,訓練太空的出艙活動。總之,它是訓練未進入太空的人在失重環境中的運動,消除人體對失重的「恐懼感」的有效途徑。 在地面還可用水池產生的漂浮感覺,訓練航天員在失和維修狀態。也可以用頭低位卧床辦法.模擬失重時人體的失重效應等。
2、超重模擬器——離心機。這是航天員最有價值的訓練設備之一。離心機臂端的吊籃里有躺椅、儀錶板、手控制器和聯動裝置及環境控制系統、加壓服和生物醫學儀器。吊籃密閉後可減壓到實際飛行的座艙壓力。運轉時可模擬正常發射、再入及可能的失敗再入情況。 休斯頓研製載人飛船科研中心修建的離心機,其臂長15m,在以7.5g/s的速度增加超重時可達30g的超重狀態。臂端上的艙直徑為3.6m,容積14m3,重3624kg,可容納3名身穿航天服的航天員。艙內壓力可在1~0.35atm①范圍內變化。相對濕度為40%~60%,溫度10~100℃。艙有3個自由度,因此可以建立不同方向作用於航天員的超重條件。改變離心機旋轉的角加速度可以獲得飛船發射過程中第一級火箭分離時刻、第二級火箭工作及分離時刻和第三級火箭發動機工作時出現的加速度。艙內設有生物遙測設備和電視機。 通過在離心機上的訓練可以提高航天員對超重的耐力及在超重條件下操縱飛船和通信的能力。
❺ 如何才能在地球上建立失重的空間!!!!!
在國外,有科學家用飛機來模擬失重狀態,即讓飛機飛到一定高度後再做自由落體,這種失重狀態是用來實驗的,成本很高,估計一般人享受不到。
❻ 怎樣在地表一定的空間范圍內建造一個無重力環境只要基本原理
人類受重力復的表象是有制一個垂直於地心的加速度。所以要建造一個無重力環境就要提供一個與重力加速度等大反向的加速度。而這一加速度的提供,要麼通過力作用(力場形式)實現,要麼通過慣性(如離心加速度)實現。
順帶一提,無重力環境不等於失重狀態。無重力,相當於在重力方向所在的直線上加速度為零(受合力不一定是零,如空間站)。而失重強調的是支持力小於重力。
若如樓主在問題補充中所要求的,在地表上的特定范圍內製造一個無重力空間,目前無論是實際還是理論都有待研究。本質上講,製造無重力環境就是要提供一個與重力等大反向的加速度。因為是在地表的固定環境,所以通過慣性來提供要求的加速度是不可能的。而目前可用的力場只有磁場與電場,但因為磁場、電場與引力場不同,它對不同物體的力作用是不同的,所以想以此製造無重力環境還有相當的困難。
地表的無重力環境目前現實中還沒有。但各國的科學家正在努力研究中。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無論是理論還是實際應用都會有所突破。
❼ 現在的技術能不能,在地球上製造低重力空間,甚至無重力空間
按照需要,一般有以下幾種辦法:
宇航員訓練,主要是給人(被訓人員)一種無重版力空間,方法是配權置與人體密度相同的鹽水(大約1.03g/cm³),被訓人員身穿密封衣(或宇宙服)在水裡面訓練;
短時間空氣中,由高空飛機從高空向下做拋物線運動,當加速度的垂直分量等於重力加速度時,飛機內就可以造成幾分鍾或十幾分鍾的失重;
宇宙飛行,當離心力等於該處重力時,飛船內即呈失重狀態。
❽ 在地球上是否能建一個失重的空間請朋友
由於引力這個是無法避免杜絕的,沒有任何儀器能製造隔絕引力,所以只能從其他版方面考慮。一權般用的落塔法和飛行法,就是利用的自由落體,人在塔里,讓塔和人同時自由落體,這樣人相對於塔來說,可以呈現漂浮狀態。還有在飛機上,飛機拉升到最高點,然後在俯沖下來,這樣飛機里的人也會出現漂浮等。還有一種是把人泡在水裡,讓水的浮力來模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