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藝術學習和培訓對孩子有哪些具體的好處
鍛煉記憶力:少兒藝術學習可以讓孩子變得更聰明。這是因為少兒藝術學習能刺激孩子大腦的發育,令他們的小腦袋變得更靈敏更協調,不但能鍛煉他們的記憶力和感受力、發展他們的空間感和時間感,而且對孩子的語言、數理、邏輯能力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幫助。
培養想像力:這個世界上恐怕很難有什麼東西比少兒藝術學習更抽象了,它只是一組聲音,轉瞬即逝;但少兒藝術學習又是世界上內涵最豐富的東西,因為它留給我們的想像空間是無邊無際的。所以,少兒藝術學習對孩子想像能力的培養是任何別的東西都無法比擬的。
培養創造力:寶寶對少兒藝術學習的想像不是被動的,而是融入了他對這個世界的感受和記憶,也激發著他自己的創造力。
培養想像力:少兒藝術學習對開發孩子的右腦大有好處。人的大腦分為左腦和右腦,左腦主邏輯,右腦則主導人的想像力、創造力和靈感。許多研究者認為,右腦的開發在孩子的幼年時期尤其重要,因為幼兒期是孩子創造力和空間想像力開始形成的時期。這一時期想像力思維模式不僅容易形成。所以,從小讓孩子學少兒藝術學習能夠有效培養孩子的想像力。
培養手腦協調能力:試想當孩子面對樂譜開始演奏時,他在幾秒鍾之內把所看到的音符和各種標記記住,並立刻作出反應,隨後通過大腦發出指令,讓手指靈巧地活動起來。大腦發出指令,讓手指靈巧地活動起來。這一系列動作在不知不覺中就鍛煉了孩子的手腦協調能力。注意:過早給寶寶開始專業的少兒藝術學習訓練可能會挫傷寶寶的積極性。在早期可以給寶寶多聽一些少兒藝術學習、看一些少兒藝術學習表演、多教他唱歌、跳舞以感受少兒藝術學習熏陶,把他的生活和少兒藝術學習緊密聯系起來,以增強他對少兒藝術學習的興趣和提高他的少兒藝術學習素質。
感興趣點我頭像
❷ 幼兒園藝術表現力課有哪些形式
一、課題的提出 藝術是情感啟迪、情感交流、情感表達的良好手段,是對幼兒進行情感教育的最佳工具。《綱要》中明確指出了在藝術教育活動中,應注重幼兒的藝術感受力和在藝術創造中的個性化表現。 幼兒期是幼兒獲得表現力的最佳時機。我們反思目前幼兒藝術教育現狀,發現仍然存在誤區:在課程設置方面,藝術教育活動流於教授表面性的一些東西;在藝術創造方面,仍然偏重藝術知識和技法的教授,忽視幼兒對藝術的感受,評價重結果輕過程,等。針對以上存在誤區,結合我園幼兒藝術教育發展的實際狀況,我們提出了「培養幼兒藝術表現力的研究」這一課題。旨在通過研究,培養幼兒對藝術的興趣,激發幼兒表現美、創造美的情趣,提高幼兒初步感受美和表現美的能力;促使教師通過參與研究自身獲得發展,從而使我園的辦園水平整體得到提高。 二、概念界定與研究目標 (一)概念界定 1、藝術:藝術是通過塑造具體形象,創造性地反映社會生活,表現一定的社會意識形態。幼兒園的藝術教育主要是指對幼兒進行美術、音樂、文學的教育。 2、藝術表現力:指通過對美的事物、美的作品的具體、鮮明的形象感染人,調動人的積極情感,激發人們運用多種方式創造性地表達對事物、作品的理解。 3、幼兒藝術表現力:指幼兒通過認識和感受生活中的聲音、色彩、符號、標記以及學習文學作品、音樂、舞蹈、美術等,運用多種方式,積極地、有個性地、創造性地表達自己所獲得的情感和體驗。 (二)研究目標 1、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力求引導幼兒主動地參與藝術表現,對周圍生活環境美和藝術作品能產生敏銳的感受力、欣賞力和表現力,能大膽樂意地用自己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感、意願和思想,使藝術教育真正為幼兒的發展服務。 2、通過本課題的研究,積極探索幼兒園藝術教育的規律和方法,尋找培養幼兒藝術表現力的有效途徑。 三、理論依據 1、馬克思的美育觀:藝術對於形成人的感性的豐富性,發展人的潛力,具有無可爭辯的意義。 2、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說認為:人的需要可以分為五個層次,其中最高層次的需要就是「自我實現的需要」。而人對美的需要就是一種自我實現的需要之一。生活中總是只有少數人能夠通過藝術創作活動,獲得自我實現的需要,而大多數人只能通過藝術欣賞、藝術的陶冶和感染,使自我得以實現。 3、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 多元智能理論的發現使當今教育把注意的焦點指向藝術教育,引起了對藝術教育的重視。 四、研究原則 1、生活化原則; 2、情感陶冶原則; 3、普遍性原則; 4、主體性原則     5、游戲性原則。 五、研究的內容和措施 (一)   研究的內容: 本課題主要從音樂、美術、語言這三大學科領域作為研究的突破口,對不同年齡段的幼兒在研究的內容和要求上各有側重點,小班:願意參加藝術活動,會運用已有生活經驗進行簡單的表現和創造。中班:體驗在藝術活動中進行交流、合作的快樂,能用語言、動作、表情等表達自己的理解、想像和情感。大班:學習使用多種藝術手段,提高體驗和表達藝術情趣的能力,使表現更具個性化。 (二)研究的主要措施 1、創設藝術教育環境。 (1)營造藝術氛圍。 (2)搭建表現平台 2、採取多樣化的教學策略 (1)教學內容的多元化策略。 (2)教學手段的整合性策略。 (3)教學方法的靈活性策略。 3、引發、釋放、發揮藝術感受力和表現力 (1)發掘幼兒表現力的基礎 (2)激起幼兒表現慾望 (3)開發幼兒表現創意 (4)指導幼兒表現技巧。 (5)張揚幼兒表現個性 (6)評價幼兒表現效果 六、研究的對象和方法 (一)研究的對象:全園幼兒 (二)研究的方法: 1、文獻法  2、行動研究法   3、個案研究法 七、研究的步驟 本課題研究的時間為三年,實施時結合幼兒特點,層層推進,不斷深化。具體分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2006.3---2006.6)確立課題名稱,撰寫方案,進行申報立項階段; 第二階段(2006.9---2008.6)組織實施,進行研究階段; 第三階段(2008.9 ---2008.12)評鑒,結題論證階段。 八、研究的主要過程     本課題從制定方案到組織實施,在區教科室領導的指導下,方案前後進行了三次修改,在實施過程中,我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1、優美的藝術教育環境,為幼兒藝術表現力的培養創造了條件 (1)營造藝術氛圍,讓幼兒感受藝術。幼兒所生活的環境作為一種「隱形語言」,是對幼兒進行藝術教育的重要途徑。因此,我們挖掘周圍環境中潛在的藝術教育的價值,充分利用幼兒園的各種環境因素,為幼兒創設一個充滿藝術美的生活和學習環境。幼兒園無論從大環境的創設到班級環境的布置,到處都充滿著藝術的氣息。走進幼兒園,主題背景牆上「藝術童年,詩意家園」八個字點明了我們的課題,我們將「一本書(文學)、一支筆(美術)、一串音符(音樂)」三個子課題,巧妙的設計在主題背景牆和園標上。在幼兒園的三個樓層層面也分別創設了不同的藝術環境:一樓是文學的世界,二樓是美術的殿堂,三樓是音樂的舞台。在每個班級中,我行我「綉」(刺綉)、千「編」萬化(編織)、變廢為寶等「一班一品」特色氛圍也非常濃郁。在這樣的環境中生活、學習,幼兒時刻都在感受藝術的美。 (2)搭建藝術表現平台,讓幼兒大膽展示。我們大家都知道,幼兒園藝術環境的創設很關鍵的是讓幼兒成為環境的設計者和創造者,追求環境與幼兒之間的「對話」,因此我們充分利用幼兒園現有的空間為幼兒創造表現自我的平台。首先在三個樓層中,我們在底樓設計了大嘴巴童話劇場、閱讀長廊、成語故事和古詩天地,讓幼兒細細地「品」;二樓開放各種手工作坊,每學期我們根據課題需要,設立了不同的區,如創作區(刺綉編織區、創意製作區)、繪畫區—美術室,以及軟包版面上老師精心輔導的體現美術中各種表現手法的幼兒作品等,我們在這些區域中根據主題投放了各種材料,讓幼兒大膽地「綉」; 三樓的「樂器坊」、「大舞台」,也充分發揮了其功效,幼兒在這里能盡情地施展自己的才藝,盡情地「舞」。其次,每班在游戲區域中都設立了幼兒展示自我的動手區、表演區。這些平台的搭建,為孩子提供了展示自我、表現自我的平台,更為幼兒的創造性表現開拓了無限的空間。                 2、多樣的教學措施,為幼兒藝術表現力的發展提供了保障       (1)教學內容的多元化策略。    藝術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是對生活的一種表現。為了體現教育既回歸幼兒生活,又走向幼兒生活世界的理念,我們在選擇藝術教育的內容時,除了注意思想性、藝術性、科學性之外,還注意做到以下幾點:第一、內容的適切性,即選擇的內容貼近幼兒的生活,滿足幼兒的興趣,引起幼兒的共鳴;第二、內容的系列性,首先根據不同幼兒的年齡特點選擇不同的藝術活動內容。小班選擇了一些內容簡單、主題鮮明的內容,而大班則選擇一些表演性、操作性強、寓意深遠的內容。其次再根據作品內容的難易、目標的深淺循序漸進地安排。在課程的設置中,結合課題需要:語言主要增加文學的欣賞和穿插一些經典的童話故事(如桃樹下的小白兔、賣火柴的小女孩,梨子提琴、金色的房子、蘿卜回來了等),尤其增加我國著名作家金波的幼兒文學作品,因為他的作品很具有感染力和表現力;美術主要是把一些民間藝術(剪紙、印染、編織、刺綉)引進我們的課堂,同時適當增加世界名畫,進行「我與大師對話」「我和大師比一比」,如中班畢加索的《臉》、大班《夢》、馬蒂斯的《跳舞的顏色》、梵高的《向日葵》。音樂主要增加一些經典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優秀作品《京歌》、
❸ 藝術教育對孩子成長有哪些好處
藝術教育是孩子全面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幼兒期是人的藝術才能開始表現的時期,這一時期對幼兒進行藝術教育有著事半功倍的效果,通過藝術教育提高孩子對自然美、社會生活美和藝術美的感受、鑒賞、評價、創造的能力,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和敏銳的審美感知能力。豐富情感,使孩子從小熱愛生活、熱愛藝術、熱愛一切美好的事物,這在孩子教育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是不可缺少的內容,是對孩子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徑。
藝術教育是滿足孩子審美情感需要的情感教育
孩子好動,發現力強,藝術活動則為兒童提供了一個情感溝通與滿足的機會。孩子用唱歌、舞蹈、鋼琴彈奏、表演等這些外在符號自由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抒發內心的情感,感受到用藝術與別人交流的喜悅,從而獲得一種精神上的滿足,一種因自我肯定而產生的愉悅感。
藝術創作是培養孩子手、眼、腦協調活動的操作
蘇聯教育家列·符贊科夫認為,現在社會需要「手腦並用」的人,即所謂的「全腦思維」。藝術創作是一個手、眼、腦並用的過程,需要幼兒用多種感官去感知審美對象,用腦去想像,理解、加工審美意象,用語言去表達自己的審美感受,用手操作工具和材料去表現自己的審美感受、思想情感和所見所聞。
藝術教育有利於培養孩子的健全人格
從孩子喜歡各種藝術培訓內容也能反映出其不同的個性,如:喜歡節奏明快的孩子,個性外向成分多,而喜歡畫安靜的孩子,個性內向傾向多。老師正可以在傳授過程來發現和了解每一個孩子獨特的個性,並通過藝術教育來影響和促進他們健康個性的形成。創作過程與作品能夠使孩子獲得滿足感,而這種滿足感是個人成就感的重要源泉,藝術創作在形成孩子自覺意識和良好道德品質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藝術教育有助於孩子大腦潛能的開發
在少兒期,大腦正處於發育之中,此時,既需要新穎鮮明信息刺激以開發智力,又要防止和避免疲勞,少兒美術,舞蹈,音樂等藝術創作恰恰兼有二者之長,適當地多讓幼兒參加藝術創作活動,對其大腦的健全發育會起促進作用。藝術教育的功能是整體的,所培養的空間知覺能力和直覺思維能力不僅為智能健全的人所必需,而且它對於左腦語言功能也有促進作用。因此藝術教育的特別意義還在於它有利大腦潛能的全面開發,不僅有利於孩子學習其它學科,而且有利於適應未來的工作和生活。
❹ 學前兒童藝術教育技能訓練有哪些
美術欣賞是學前兒童美術教育的重要內容。長期以來,美術教育一直以繪畫為主、手工為輔,單獨的欣賞課程幾乎沒有。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我們在幼兒園大班進行了系列的美術欣賞教育的實驗研究。目前,實驗尚在進行中,現在就學前兒童美術欣賞課程框架作些探討。
一、學前兒童美術學習特徵
學前兒童藝術能力的發展是有規律性的,大體上經過塗鴉期、象徵期、圖式期等幾個主要階段,按照皮亞傑的觀點,2~7歲兒童正處在前運算時期,在美術活動方面具有以下特點。
1.符號功能的掌握:兒童用象徵性符號來代表他們所接觸到的事物。他們通過感覺動作獲得經驗,並開始形成表象符號和運用語言符號。
2.自我中心:兒童常常把自己見到的看作是別人見到的,帶有強烈的主觀感覺。
3.行動受知覺支配:兒童會被周圍環境中某些有趣的、引人注目的特徵所吸引,從而注意局部,忽視整體,對能引起他強烈感受和他感興趣的事物,會留下相當穩定而持久的印象。
兒童的藝術才能隨年齡的增長會產生系統性的變化,幾乎所有兒童都有相似的發展歷程。那麼這種變化是自然產生的嗎?教育的作用是什麼?從三四歲兒童最初的
繪畫分析,那些充滿自然情感的象徵性圖式,自由誇大、變形,總是為了傳達某些偶然的意向。應當說,這個階段的兒童受外界影響較少,自然成熟的成分更多些。
隨著兒童逐漸成熟,他的知覺與技巧有所發展,繪畫目標從簡單傳達到希望表現一個觀念,這與他的智慧發展、人格形成和社會交往有更密切的聯系。這時,通過教
育可以促進兒童的藝術學習。藝術欣賞教育在此將起到一定的潛移默化的作用。
根據對5~7歲兒童的美術作品所作的調查和觀察,我們發現這個年齡
的兒童存在著欣賞作品的某些潛力。他們能夠較長時間地注視作品,並按照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對作品作簡單的描述。在觀察作品的內容方面,兒童對作品主題具有
一定的知覺敏銳性。他們主要憑借直覺感知,對局部的物象觀察得比較仔細,能夠描述某些細節,對非具象的圖畫往往從具象的角度加以猜測。對作品的形式,每個
孩子都有自己潛在的愛好,一般來說,他們容易接受色彩鮮艷、形狀逼真的圖畫,對色彩對比、形狀輪廓、疏密關系、構圖、比例等美的要素有所關注,並能作出某
些簡單的判斷。在藝術思維方面,他們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對作品的體驗與認知,依賴於知覺運作和已有經驗的直接推理。他們對美的要素的各個層面的理解尚存
在一定的困難,缺乏整體性的分析判斷能力。由此,我們假設大班兒童是有可能接受美術欣賞教育的。
二、美術欣賞學習要發展的能力
1.發展美感知覺形式的能力
美感經驗產生於個體與作品的交互作用。對視覺藝術的知覺不僅有賴於一般知覺能力,而且還需要欣賞藝術形式的技巧。也就是通過各個層次的分析,才能了解作品的意義,感受作品提供的經驗。美術藝術教育家艾斯納提出可以通過六個層次來把握。
①經驗的層次:作品給予我們什麼感受?注意作品形式和該形式引發的理念。這是對作品的第一個感覺。
②形式的層次:注意作品的形式結構,著重整體結構的欣賞。
③象徵的層次:對作品圖像意味的了解。
④主題的層次:掌握作品的主旨與基本意義。
⑤材料的層次:欣賞材料的特質和由材料引發的視覺經驗的性質。
⑥環境的層次:了解作品的背景與條件及其在藝術史中的地位與重要性。
在藝術教學中,要引導兒童對藝術品的形式、內容、媒介三部分作整體的欣賞,使各種視覺要素呈現不同的表現內涵,並注意體驗藝術家在作品中所想表現的理念與情感,使兒童獲得美感經驗的滿足。
2.適當地敘述視覺形式的能力
對視覺形式的敘述可以通過三種方式:描述、解析、評價。
①描述:觀賞者用直接的感知覺和美感意識去接觸作品,然後對作品的初步印象加以描述。
②解析:對作品的形式、設計、組織與關系加以知覺。注意藝術的認知層面,進行有意識的觀察,並對作品的形式要素進行分析和描述,解釋作品所傳達的情感、氣氛、理念,對作品的內涵加以探討。
③評價:對作品價值的判斷。談論作品的結構,用創造性的知覺發現藝術作品具有的潛在美感價值。
三、本課程的類型和結構
本課題借鑒學科取向課程理論,強調藝術的審美價值,結合兒童美感發展的特點,以藝術鑒賞為中心而建立,把對藝術學習、了解與欣賞作為藝術教育的重要目標。
1.課程目標
①培養幼兒對繪畫的興趣,開拓他們的視野,使他們對某些名畫有初步的印象,並在欣賞中獲得愉快的經驗。
②培養幼兒對藝術作品較敏銳的感覺,並具有知覺美的某些基本要素的能力。
③掌握簡單的藝術術語,有敘述和談論藝術作品的能力。
④通過欣賞產生自由表達的興趣、願望和能力,激發幼兒潛在的創造力。
2.課程的內容和結構
學前兒童美術欣賞的性質與一般的鑒賞是有區別的。學前兒童偏重於從感性層面來認識藝術作品,對自己喜愛的作品加以欣賞和贊美。對作品的背景知識、藝術基本要素只限於在教師的點撥下有所關注。
為兒童選擇藝術欣賞作品必須遵循高度藝術性與兒童可接受性相結合的原則。原則上要用名人名作,或者是為社會公認的、有藝術欣賞價值的作品。同時,又要考慮兒童的興趣和理解能力,使之符合兒童的生活經驗。
根據幼兒的興趣、經驗和接受能力,本課程以中國畫、西洋畫、民間藝術、雕塑與建築四個領域為主,選擇接近兒童日常生活的題材,用名人名作向兒童作系列介
紹。其中,中國畫以現代名家作品為主,作品的內容則以動物、風景、兒童生活題材為中心,使之與兒童生活方式有直接或間接的聯系。如有的名家喜歡畫一些富有
生活情趣的小品,這恰恰與幼兒經驗相吻合,齊白石畫的昆蟲、小蝦;吳作人畫的熊貓等均深受幼兒的喜愛。西洋畫以色彩鮮艷、不斷流動變化的現代派作品為主,
以其新鮮與多變的特點吸引兒童的好奇心和注意,如凡?高的《星空》、馬蒂斯的《舞蹈》、蒙德利安的《紅黃藍構圖》等非具象的、無定形的作品,符合幼兒自由
自在、不受約束的追求,容易為孩子所接受。民間藝術作品因其原發性、恆常的主題、功利的色彩極易為兒童所接受;同時,兒童藝術與民間藝術在對生命的自然追
求和藝術表達的純朴稚拙方面有許多共同之處,因而適宜於兒童欣賞。至於手工藝術品,由於它具有立體性、可操作性,很適合幼兒欣賞。
由於藝術欣賞需要有不間斷的、充分的時間和機會,並使幼兒積累起一定的經驗,因而欣賞材料的選擇還要遵循漸進性和程序性原則,要由近及遠、由簡至繁,系統安排欣賞內容和主題,使之與兒童生活方式有直接或間接的聯系。
上述內容可以通過下列四個層次進行教學。
①感覺的層次:教師以開放的態度,利用藝術作品本身的感染力激發兒童的探究慾望,要求兒童用直接的感知覺與美感意識接觸作品,避免把教師的期望灌輸給兒童。
②智慧的層次:藝術活動有賴於智慧的運用,而藝術認知層面的活動是需要學習的。在兒童欣賞作品時,要引導兒童從主題、形式、象徵、材料等方面進行有意識的觀察,並作扼要的陳述,以進一步了解畫面的形式及其內涵。
③表現的層次:要求兒童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下表達對作品的感受,對審美要素進行分析、描述和談論。教師可以著重分析作品中視覺元素的特色,如作者是如何安
排和組織以達到創作的預期效果的。在與兒童的交流中,教師用隱喻、暗示和解釋等巧妙地呈現藝術品的內涵與意境,並對所知覺的作品結構作必要的說明、解釋和
評價。
④創造的層次:教師和兒童共同挖掘所欣賞的藝術品的潛在美感價值,並鼓勵幼兒在潛移默化的影響中創作自己的作品。
四、本課程實施指導的基本方法──對話法
l.對話法的提出
對話法是指美術欣賞教育中教師、兒童與藝術作品三者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交流。
在學前兒童美術欣賞教育中提出對話法,其依據之一是「藝術作品是無限開放的」這一觀點。藝術作品的意義不是固定不變的,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場合甚至不
同的對話中,藝術作品會不斷地顯示出它新的意義。這樣,藝術作品本身就成了具有生發作用的主體。藝術作品的多種意義只有在與欣賞者的對話中,才可能生發出
來。
在學前兒童美術欣賞教育中提出對話法,目的在於要解決學前兒童美術欣賞教育中教師長期採用灌輸法所帶來的缺憾。灌輸法的直接表現就是教師
以自己為中心,將自己掌握的有關美術作品的知識灌輸給兒童,兒童認同教師及其知識,缺乏自身的感知和體驗,沒有直接與美術作品進行對話,因而喪失了自我感
受、自我加工信息、自己主動創造的能力,最終導致其審美素質下降。而對話法則不同,在對話過程中,教師與兒童之間、師生與美術作品之間不是一種灌輸與被灌
輸的關系,而是一種平等的雙向交流關系。教師與兒童面對美術作品積極交流、討論,就有可能生發出多種意義。
2.對話法的特徵
對話
法強調對話首先是兩個主體間的相互交流。對話不同於信息傳遞,信息傳遞表現為單向的和非對稱的,一方是主體,另一方是客體。處於客體地位的接受信息的一方
只是被動地接受、理解主體所發出的信息。而對話則表現為多向的和對稱的,相互交往的雙方都是主體,因而都具有能動作用。欣賞者與藝術作品之間的對話要達到
的目的是主體間的相互交流,即藝術作品對欣賞者說話,欣賞者對藝術作品說話。
❺ 怎樣通過藝術教育促進幼兒創造力的發展
創造力的發展在於個人的心理思想,要是想發展潛力,必須付出行動來充實生活,多看多學多磨練!現在的青少年心理思想比較迷茫,選擇錯亂不堪,很容易產生反差影響!
❻ 藝術教育能鍛煉孩子什麼
藝術教育主要研究教育學、人文學、心理學、音樂、美術、舞蹈、戲劇等方面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培養審美修養和藝術鑒賞能力,在學前教育、基礎教育類機構進行兒童綜合藝術的教育教學等
❼ 幼兒園五大領域,藝術可以講什麼課
幼兒園教育內容一般劃分為五大領域: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 藝術分為美術和音樂。 美術又細分為:繪畫和手工。 手工包含:折紙、剪紙、粘貼、拼貼、綜合。 幼兒繪畫包含:簡筆畫、填色、水粉畫、印章畫。 音樂分為:歌唱、打擊樂、音樂欣賞和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