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發明第一個電子顯微鏡的人是誰
德國柏林工科大學的年輕研究員盧斯卡,1932年製作了第一台電子顯微鏡——它是一台經過改進的陰極射線示波器,成功地得到了銅網的放大像——第一次由電子束形成的圖像,加速電壓為7萬,最初放大率僅為12倍。盡管放大率微不足道,但它卻證實了使用電子束和電子透鏡可形成與光學像相同的電子像。
經過不斷地改進,1933年盧斯卡製成了二級放大的電子顯微鏡,獲得了金屬箔和纖維的1萬倍的放大像。
1937年應西門子公司的邀請,盧斯理建立了超顯微鏡學實驗室。1939年西門子公司製造出分辨本領達到30埃的世界上最早的實用電子顯微鏡,並投入批量生產。
電子顯微鏡的出現使人類的洞察能力提高了好幾百倍,不僅看到了病毒,而且看見了一些大分子,即使經過特殊制備的某些類型材料樣品里的原子,也能夠被看到。
但是,受電子顯微鏡本身的設計原理和現代加工技術手段的限制,目前它的分辨本領已經接近極限。要進一步研究比原子尺度更小的微觀世界必須要有概念和原理上的根本突破。
1978年,一種新的物理探測系統—— 「掃描隧道顯微鏡已被德國學者賓尼格和瑞士學者羅雷爾系統地論證了,並於1982年製造成功。這種新型的顯微鏡,放大倍數可達3億倍,最小可分辨的兩點距離為原子直徑的1/10,也就是說它的解析度高達0.1埃。
掃描隧道顯微鏡採用了全新的工作原理,它利用一種電子隧道現象,將樣品本身作為一具電極,另一個電極是一根非常尖銳的探針,把探針移近樣品,並在兩者之間加上電壓,當探針和樣品表面相距只有數十埃時,由於隧道效應在探針與樣品表面之間就會產生隧穿電流,並保持不變,若表面有微小起伏,那怕只有原子大小的起伏,也將使穿電流發生成千上萬倍的變化,這種攜帶原子結構的信息,輸入電子計算機,經過處理即可在熒光屏上顯示出一幅物體的三維圖象。
鑒於盧斯卡發明電子顯微鏡的,賓尼格、羅雷爾設計製造掃描隧道顯微鏡的業績,瑞典皇家科學院決定,將1986年諾貝爾物理獎授予他們三人。
② 顯微鏡發明的背景
■光學顯微鏡
它是在1590年由荷蘭的楊森父子所首創。現在的光學顯微鏡可把物體放內大1500倍,容分辨的最小極限達0.2微米。光學顯微鏡的種類很多,除一般的外,主要有暗視野顯微鏡一種具有暗視野聚光鏡,從而使照明的光束不從中央部分射入,而從四周射向標本的顯微鏡.熒光顯微鏡以紫外線為光源,使被照射的物體發出熒光的顯微鏡。
■電子顯微鏡
它是在1931年在德國柏林由克諾爾和哈羅斯卡首先裝配完成的。這種顯微鏡用高速電子束代替光束。由於電子流的波長比光波短得多,所以電子顯微鏡的放大倍數可達80萬倍,分辨的最小極限達0.2納米。1963年開始使用的掃描電子顯微鏡更可使人看到物體表面的微小結構。
③ 電子顯微鏡是誰發明的
德國柏來林工科大學的年輕研究員盧源斯卡,1932年製作了第一台電子顯微鏡——它是一台經過改進的陰極射線示波器,成功地得到了銅網的放大像——第一次由電子束形成的圖像,加速電壓為7萬,最初放大率僅為12倍。盡管放大率微不足道,但它卻證實了使用電子束和電子透鏡可形成與光學像相同的電子像。
④ 顯微鏡發明和發展給人帶來什麼幫助
顯微鏡的發展:人類很早以前就有探索微觀世界奧秘的要求,但是苦於沒有理想的工具和手段。1675年荷蘭生物學家列文虎克用顯微鏡發現了十分微小的原生動物和紅血球,甚至用顯微鏡研究動物的受精作用。列文虎克掌握了很高的磨製鏡片的技藝,製成了當時世界上最精緻的可以放大270倍的顯微鏡。以後幾百年來,人們一直用光學顯微鏡觀察微觀和探索眼睛看不到的世界,但是由於光學顯微鏡的解析度只能達到光波的半波長左右,這樣人類的探索受到了限制。進人20世紀,光電子技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1933年德國人製成了第一台電子顯微鏡後,幾十年來,又有許多新型的顯微鏡問世,比如,掃描隧道顯微鏡(STM)就是一種比較先進的現代儀器。))
很早以前,人們就知道某些光學裝置能夠「放大」物體。比如在《墨經》裡面就記載了能放大物體的凹面鏡。至於凸透鏡是什麼時候發明的,可能已經無法考證。凸透鏡——有的時候人們把它稱為「放大鏡」——能夠聚焦太陽光,也能讓你看到放大後的物體,這是因為凸透鏡能夠把光線偏折。你通過凸透鏡看到的其實是一種幻覺,嚴格的說,叫做虛像。當物體發出的光通過凸透鏡的時候,光線會以特定的方式偏折。當我們看到那些光線的時候,或不自覺地認為它們仍然是沿筆直的路線傳播。結果,物體就會看上去比原來大。
單個凸透鏡能夠把物體放大幾十倍,這遠遠不足以讓我們看清某些物體的細節。公元13世紀,出現了為視力不濟的人准備的眼鏡——一種玻璃製造的透鏡片。隨著籠罩歐洲一千年的黑暗消失,各種新的發明紛紛涌現出來,顯微鏡(microscope)就是其中的一個。大約在16世紀末,荷蘭的眼鏡商詹森 (Zaccharias Janssen)和他的兒子把幾塊鏡片放進了一個圓筒中,結果發現通過圓筒看到附近的物體出奇的大,這就是現在的顯微鏡和望遠鏡的前身。
詹森製造的是第一台復合式顯微鏡。使用兩個凸透鏡,一個凸透鏡把另外一個所成的像進一步放大,這就是復合式顯微鏡的基本原理。如果兩個凸透鏡一個能放大10倍,另一個能放大20倍,那麼整個鏡片組合的的放大倍數就是10*20=200倍。
1665年,英國科學家羅伯特•胡克(人們可能更熟悉他的另一個發現:胡克定律)用他的顯微鏡觀察軟木切片的時候,驚奇的發現其中存在著一個一個「單元」結構。胡克把它們稱作「細胞」。不過,詹森時代的復合式顯微鏡並沒有真正顯示出它的威力,它們的放大倍數低得可憐。荷蘭人安東尼•馮•列文虎克(Anthony Von Leeuwenhoek ,1632-1723)製造的顯微鏡讓人們大開眼界。列文虎克自幼學習磨製眼鏡片的技術,熱衷於製造顯微鏡。他製造的顯微鏡其實就是一片凸透鏡,而不是復合式顯微鏡。不過,由於他的技藝精湛,磨製的單片顯微鏡的放大倍數將近300倍,超過了以往任何一種顯微鏡。
當列文虎克把他的顯微鏡對准一滴雨水的時候,他驚奇的發現了其中令人驚嘆的小小世界:無數的微生物游曳於其中。他把這個發現報告給了英國皇家學會,引起了一陣轟動。人們有時候把列文虎克稱為「顯微鏡之父」,嚴格的說,這不太正確。列文虎克沒有發明第一個復合式顯微鏡,他的成就是製造出了高質量的凸透鏡鏡頭。
在接下來的兩個世紀中,復合式顯微鏡得到了充分的完善,例如人們發明了能夠消除色差(當不同波長的光線通過透鏡的時候,它們折射的方向略有不同,這導致了成像質量的下降)和其他光學誤差的透鏡組。與19世紀的顯微鏡相比,現在我們使用的普通光學顯微鏡基本上沒有什麼改進。原因很簡單:光學顯微鏡已經達到了解析度的極限。
如果僅僅在紙上畫圖,你自然能夠「製造」出任意放大倍數的顯微鏡。但是光的波動性將毀掉你完美的發明。即使消除掉透鏡形狀的缺陷,任何光學儀器仍然無法完美的成像。人們花了很長時間才發現,光在通過顯微鏡的時候要發生衍射——簡單的說,物體上的一個點在成像的時候不會是一個點,而是一個衍射光斑。如果兩個衍射光斑*得太近,你就沒法把它們分辨開來。顯微鏡的放大倍數再高也無濟於事了。對於使用可見光作為光源的顯微鏡,它的解析度極限是0.2微米。任何小於0.2微米的結構都沒法識別出來。
提高顯微鏡解析度的途徑之一就是設法減小光的波長,或者,用電子束來代替光。根據德布羅意的物質波理論,運動的電子具有波動性,而且速度越快,它的「波長」就越短。如果能把電子的速度加到足夠高,並且匯聚它,就有可能用來放大物體。
1938年,德國工程師Max Knoll和Ernst Ruska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透射電子顯微鏡(TEM)。1952年,英國工程師Charles Oatley製造出了第一台掃描電子顯微鏡(SEM)。電子顯微鏡是20世紀最重要的發明之一。由於電子的速度可以加到很高,電子顯微鏡的解析度可以達到納米級(10-9m)。很多在可見光下看不見的物體——例如病毒——在電子顯微鏡下現出了原形。
用電子代替光,這或許是一個反常規的主意。但是還有更令人吃驚的。1983年,IBM公司蘇黎世實驗室的兩位科學家Gerd Binnig和Heinrich Rohrer發明了所謂的掃描隧道顯微鏡(STM)。這種顯微鏡比電子顯微鏡更激進,它完全失去了傳統顯微鏡的概念。
很顯然,你不能直接「看到」原子。因為原子與宏觀物質不同,它不是光滑的、滴溜亂轉的削球,更不是達•芬奇繪畫時候所用的模型。掃描隧道顯微鏡依*所謂的「隧道效應」工作。如果舍棄復雜的公式和術語,這個工作原理其實很容易理解。隧道掃描顯微鏡沒有鏡頭,它使用一根探針。探針和物體之間加上電壓。如果探針距離物體表面很近——大約在納米級的距離上——隧道效應就會起作用。電子會穿過物體與探針之間的空隙,形成一股微弱的電流。如果探針與物體的距離發生變化,這股電流也會相應的改變。這樣,通過測量電流我們就能知道物體表面的形狀,解析度可以達到單個原子的級別。
因為這項奇妙的發明,Binnig和Rohrer獲得了1986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這一年還有一個人分享了諾貝爾物理學獎,那就是電子顯微鏡的發明者Ruska。
據說,幾百年前列文虎克把他製作顯微鏡的技術視為秘密。今天,顯微鏡——至少是光學顯微鏡——已經成了一種非常普通的工具,讓我們了解這個小小的大千世界。
⑤ 電子顯微鏡的發明讓我們看到了什麼和什麼
電子顯微鏡的發明讓我們看到了【分子】和【原子】~
⑥ 電子顯微鏡是如何發明的
人類的第三隻眼
——1931年電子顯微鏡的發明
1931年,德國科學家恩斯特·魯斯卡與組長馬克斯·克諾爾博士製成了世人公認的第一台電子顯微鏡。1932年,恩斯特·魯斯卡發表了以「幾何電子光學的進展」為題的論文,第一次使用電子顯微鏡的名稱,所以這一年被認為是電子顯微鏡的發明年份。
除了動植物以外,自然界還有一個龐大的生物世界,就是微生物。它們都很小,小到把幾億個微生物堆積在一起時,也只有一粒米那麼大小。顯微鏡的發明打開了人類通向微生物等微觀世界的大門。1590年,楊斯岑兄弟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顯微鏡。17世紀中期人類發明了光學顯微鏡,18世紀荷蘭人列文·虎克藉助顯微鏡發現了組成動植物身體的細胞,逐步認識了細胞核及其作用,這是顯微鏡發展史上的第一個里程碑。
隨著對細胞的不斷深入研究,光學顯微鏡的局限性日益明顯。由於它以可見光作為光源,分辨能力受到光波影響,無法進一步了解細胞的微細結構。人們期待分辨本領更高、功能更強的超級顯微鏡。
1931年,生於德國海德爾堡的工程師恩斯特·魯斯卡在其組長馬克斯·克諾爾博士指導下對顯微鏡進行了自16世紀荷蘭人加裝第二塊透鏡以來最重要的革新:他們研製出了一台電子顯微鏡。這台顯微鏡能將物體放大十幾倍。1932年,恩斯特·魯斯卡致力於提高電子顯微鏡的分辨本領,在德國《物理學進展》雜志上發表了以「幾何電子光學的進展」為題的論文,第一次使用電子顯微鏡的名稱。此後,電子顯微鏡成了20世紀後期科學家對微觀物質結構和生命形式進行探索的強有力的工具。
有兩次「發現」為克諾爾和魯斯卡的研究奠定了基礎。1924年,法國物理學家路易·德布羅意發現電子束呈波狀運動,但其波長要比光的波長短得多。德布羅意的發現意味著如果能找到使電子束聚集的方法,就能將其用來放大物像。兩年後,德國物理學家漢斯·布施發現了調節焦點所產生的效果:電磁場或靜電場中不再有電子了。實際上,電磁場或靜電場成了一個透鏡,電子變成了光。結合兩者,電子顯微鏡被發明並以驚人的速度發展。
20世紀30年代末,德國西門子公司、英國的大都會·維克爾公司和美國無線電公司等這樣的著名高科技公司,完善了電子透鏡的基本原理,將電子束聚集在真空腔內形成的電磁場或靜電場中,從而達到放大物體的目的。1938年,可將照片放大3萬倍的電子顯微鏡研製成功。
此後,出現了一種改進型的電子顯微鏡,這種顯微鏡可將物體放大10萬倍。伴隨著技術和設備的不斷改進和提高,人們終於實現了觀察原子的理想。光學顯微鏡的最高分辨本領約為200納米,與此相對應的最高有效放大倍數是1500倍。現代高分辨電子顯微鏡的分辨本領已達0.1納米、放大倍數在150萬倍以上,這相當於把一個直徑4米的氣球放大到地球那麼大。它還可以把原子放大成一個個小饅頭那麼大,那麼清晰可見。
這里,要提一句的是,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20年代,盡管已有不少傑出的科學家發現了電子束可以聚焦並得到了成像公式,但為什麼沒有引導他們讓電子束代替光束發明電子顯微鏡呢?主要原因之一是他們遠離科學實驗。而魯斯卡敢於排除人們的偏見和責難,勇於實踐,終於發明了電子顯微鏡。
⑦ 顯微鏡是誰發明的
最早的顯微鏡是16世紀末期在荷蘭製造出來的。發明者是亞斯·詹森,荷蘭眼鏡商,或者另一位荷蘭科學家漢斯·利珀希,他們用兩片透鏡製作了簡易的顯微鏡,但並沒有用這些儀器做過任何重要的觀察。
後來有兩個人開始在科學上使用顯微鏡。第一個是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他通過顯微鏡觀察到一種昆蟲後,第一次對它的復眼進行了描述。第二個是荷蘭亞麻織品商人列文虎克(1632年-1723年),他自己學會了磨製透鏡。他第一次描述了許多肉眼所看不見的微小植物和動物。
1931年,恩斯特·魯斯卡通過研製電子顯微鏡,使生物學發生了一場革命。這使得科學家能觀察到像百萬分之一毫米那樣小的物體。1986年他被授予諾貝爾獎。
(7)發明電子顯微鏡的成果擴展閱讀
粗調部分故障的排除
粗調的主要故障是自動下滑或升降時松緊不一。所謂自動下滑是指鏡筒、鏡臂或載物台靜止在某一位置時,不經調節,在它本身重量的作用下,自動地慢慢落下來的現象。其原因是鏡筒、鏡臂、載物台本身的重力大於靜摩擦力引起的。解決的辦法是增大靜摩擦力,使之大於鏡筒或鏡臂本身的重力。
對於斜筒及大部分雙目顯微鏡的粗調機構來說,當鏡臂自動下滑時,可用兩手分別握往粗調手輪內側的止滑輪,雙手均按順時針方向用力擰緊,即可制止下滑。如不湊效,則應找專業人員進行修理。
鏡筒自動下滑,往往給人以錯覺,誤認為是齒輪與齒條配合的太松引起的。於是就在齒條下加墊片。這樣,鏡筒的下滑雖然能暫時止住,但卻使齒輪和齒條處於不正常的咬合狀態。運動的結果,使得齒輪和齒條都變形。尤其是墊得不平時,齒條的變形更厲害,結果是一部分咬得緊,一部分咬得松。因此,這種方法不宜採用。
此外,由於粗調機構長久失修,潤滑油乾枯,升降時會產生不舒服的感覺,甚至可以聽到機件的摩擦聲。這時,可將機械裝置拆下清洗,上油脂後重新裝配。
微調部分故障的排除
微調部分最常見的故障是卡死與失效。微調部分安裝在儀器內部,其機械零件細小、緊湊,是顯微鏡中最精細復雜的部分。微調部分的故障應由專業技術人員進行修理。沒有足夠的把握,不要隨便亂拆。
⑧ 電子顯微鏡的發明時間是二十世紀幾十年代
20世紀30年代出現的電子顯微鏡是一種比光學顯微鏡更精密的觀察儀器,由於使用高速運動的內電子束容代替可見光作為光源,分辨能力更高、放大倍率范圍更寬.我國70年代末研製的電子顯微鏡放大倍數已經達到80萬倍.
故選:A
⑨ 電子顯微鏡誕生於多少年
電子顯微鏡首先由Knoll 及Ruska 在實驗室研製成功,後來在1939 年由西門子公司開始批量生產 以下是電鏡的幾個重要發展討論材料科學中的幾次突破性進展。瑞典諾貝爾獎委員會把1986 年物理獎的一半頒發給E. Ruska 時的贊詞是:「為了他在電子光學基礎研究方面的貢獻和設計出第一台電子顯微鏡」。上半句是指Ruska 在Knoll 指導下,從1928 年起他在柏林高壓電機系高工實驗室做的副博士論文工作中,從事陰極射線的聚焦研究。他先用一個磁透鏡聚焦得出金屬網的13 倍放大像,後來用雙透鏡得出1714 倍的放大像[1 ,2 ] ,在實驗室中實現了電子顯微成像。下半句是指他在1930 - 1933 年間在西門子公司與Von Borries 一起研製電子顯微鏡,引入極靴及投影鏡,最後得出放大12 ,000 倍的像,解析度超過光學顯微鏡,宣告第一台電鏡的誕生(關於電鏡的研製經過,見文獻[ 3 - 8 ]) 。注意,這個贊詞中迴避了「發明」電子顯微鏡這個字眼,這不是一時馬虎,而是深思熟慮的結果。因為西門子公司的M.Rüdenberg 已在1931 年5 月28 日向德、法、美等國的專利局提出用磁透鏡或靜電透鏡製造電子顯微鏡的專利申請(這是第一次出現電子顯微鏡這個名詞) ,並分別於1932 年12月和1936 年10 月獲得法、美專利局的批准(德國專利局在當年5 月30 日收到申請) 。德國通用電氣公司AEG於1930年在Brüche 領導下開始研究靜電透鏡成像,並在1931 年11月獲得塗上氧化物的燈絲的發射電子像。在AEG公司的反對下,Rüdenberg 的兩個電鏡專利申請直到戰後才在1953年和1954 年獲得西德專利局批准。從專利優先角度來看,Rüdenberg 應是電鏡的發明人。Rüdenberg 是一位著名的電子物理學家,除了在西門子公司任科技部總工程師,還兼任柏林高工電機系教授。無論在學識、經驗和遠見方面都很強。但是他從來沒做過磁透鏡成像工作, 他的專利申請全憑理論推測得出。據Rüdenberg 及他兒子事後說,1930 年他的另一個兒子得了小兒麻痹症,這是由一種過濾性病毒引起的,受到解析度的限制,光學顯微鏡對此無能為力。Rüdenberg 為此曾想到用X射線或電子束製造解析度更高的顯微鏡[8] 。但是,他從來沒有發表過這方面的論文,在電鏡界也不知名。對於Rüdenberg 的電鏡專利申請,Ruska 及Knoll 是有看法的。因為在1931 年5 月里,Rüdenberg 的助手M. Steenbeck曾去Knoll 的實驗室參觀,了解到Ruska 的實驗結果,並且看到了Knoll 將在6 月4 日做的有關Ruska 工作的學術報告手稿,題目是「陰極射線示波器的設計及新結構的原理」,在他們的第一篇論文中也沒提到電子顯微鏡。就在Knoll 的6 月4 日學術報告的前幾天,Rüdenberg 代表西門子公司在5月28 日向德、法、美等國的專利局提出了電子顯微鏡的專利申請。因此Knoll 和Ruska 產生一些懷疑也是可以理解的。不過,關於電鏡發明權的爭執沒有繼續下去。首先,Rüdenberg 在希特勒開始迫害猶太人後於1936 年移居英國,兩年後去美,接著二次世界大戰就爆發了。其次,Ruska 與Von Borries 在1937 年2 月開始加入西門子公司從事電鏡開發工作,在1939 年製造出第一台解析度為7 納米、放大倍率為3 萬倍的商品電鏡。他倆與Rüenberg 先後屬於一個公司(專利權主要屬於西門子公司) 不便爭論發明權問題。再就是二次世界大戰隨後爆發,戰事的緊迫性掩蓋了這種爭議。此外,除了Knoll-Ruska 與Rüdenberg 爭發明電鏡的優先權外,西門子與AEG兩大公司也在爭論不休,為了平息這些爭論當時德國的最高學術團體普魯士科學院在1941年7 月3 日將萊布尼茲銀質獎頒發給了AEG 公司的Brüche ,Mahl 及Boersch 和西門子公司Knoll ,Ruska ,Von Borries 及Von Ardenne ,結果是皆大歡喜。戰後,Steenbeck 在前蘇聯工作直到1956 年7 月才回到東德。那時,Knoll 也從美國回到西德,他仍念念不忘Steenbeck 曾在Rüdenberg 申請專利前去他的實驗室參觀一事,因此在1960 年10 月17 日寫了一封信給Steenbeck ,希望了解當時的具體情況。Steenbeck 在11 月8 日的復信中承認了他在參觀後向Rüdenberg 做了匯報,並說「Rüdenberg 的(專利:譯者加) 申請肯定是我訪問你的結果,也肯定是從我的見聞中得到的啟迪」[5 ] 。Steenbeck 的信一公布後,公眾輿論一下都傾向Ruska一邊,Ruska 也在研製出電鏡五十年後得到諾貝爾獎。但是,Ruska 一直不以電鏡發明人自居, 而只是說自己是「Urheber」(引路人) 。在他獲得諾貝爾獎後做的諾貝爾演講的標題是「電子顯微鏡的發展與電子顯微學」[4]報告中未用「發明」這個詞, 也沒提到Rüdenberg。盡管如此, 雖然老Rüdenberg 過世,他的兩個兒子在美國還是不斷宣傳他們父親在電子物理方面的造詣及遠見[8 ] 。一再說,在他父親提出電子顯微鏡這個概念之前,Knoll 及Ruska 一直是在講陰極射線示波器(如文獻1 的題目) 。德國AEG公司的Brüche等也不服氣,認為電鏡的誕生不是Ruska 一個人的功勞。看來,Knoll 及Ruska 埋頭實驗,就事論事,發現了新現象後沒有把它上升到理性認識。因此,起初他們的認識仍然局限於陰極射線管的聚焦現象,看不到它的普遍和深遠意義。1925 年de Broglie 指出電子的粒子和波動雙重性理論,1927 年Thompson 在英國及Davisson 和Germer 在美國同時發現電子衍射現象,在這之後,利用電子成像本是順理成章的事。但是,Knoll 及Ruska 在從事陰極射線聚焦工作時並不懂得這個道理。當Houtermans 向Ruska 提出電子的波動性後,Ruska「先是大為失望,以為解析度將又一次受到波動性的限制。但是,很快我又興奮起來,因為根據de Broglie方程,我計算出電子的波長比光波要小5 個數量級」[3 ] 。Rüdenberg 是理論家,在電鏡界似乎無人知曉,但是他在受到實驗家的啟發後,立刻想到利用電磁透鏡製造電子顯微鏡,開辟了一個新領域。只是他揀了一個便宜,又不肯承認從實踐中得到啟發。盡管他參加了Knoll 在1931 年的報告會,坐在第一排,但討論中一言不發,也不透露他已於一周前遞交了電鏡的專利申請。可見他城府很深,居心不良。但是他畢竟棋高一著,首先認識到可以用電磁透鏡成像製造電子顯微鏡,而電子顯微鏡這個名稱也首先出現在他的專利申請中。從這個事件也可以看出在科學研究中,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重要性。電子顯微鏡的發明開辟了直接觀察原子的途徑,早在幾十年前就應得諾貝爾獎,由於有上述瓜葛,直到五十年後,所有其它有爭議的人都已過世,才頒發給理應得此殊榮而又碩果僅存在的Ruska。Ruska 得獎後兩年也就逝世了,幸虧他長壽,不然也就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了。Ruska 畢生從事電子顯微鏡的研製和生產工作,但不但在實驗室中研製成功第一台解析度超過光學顯微鏡的電鏡,並且親自參加商品電鏡的設計及製造工作。二次世界大戰後,他又回到西門子公司,在1954 年生產出帶有電子衍射功能的電鏡Elmiskop ,採用雙聚光鏡以減小電子束照射面積和試樣升溫,使用冷阱以減少試樣污染等,甚受用戶歡迎,英國劍橋大學幾年內就購置8 台這種電鏡。Hirsch 等就是使用這種型號的電鏡在1955~1956 年間觀察到金屬薄膜中的位錯運動,證明位錯理論的正確。在這之後,電鏡在材料科學中應用才像雨後春筍一樣地在全世界普遍開展起來,後來,Ruska 到馬普學會Fritz2Haber 研究所任所長(二次世界大戰後,勞厄任第一任所長) ,主管電子光學和電子顯微學方面的研究工作,直到退休。象Ruska 自己承認的那樣,他是一個工程師,理論造詣不高,但是他以一種少有的執著精神,在戰爭破壞、經費無著、人手短缺等情況下,在電鏡技術方面不斷創新,終於獲得很偉大的成就。他獲得諾貝爾物理獎是當之無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