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佛教中對於宇宙,為什麼說是存在的
佛教既然不相信另有一個宇宙的創造神,但是宇宙的存在,不容懷疑,生命的存在,也不容否定。佛教相信:宇宙的原素是永恆的,生命的原素也是永恆的,前者是物質不滅,後者是精神不滅。所謂永恆,就是沒有開始也沒有終結;本來如此就是宇宙和生命的實際情況。佛教相信:宇宙形態的變化,生命過程的流轉,那是由於眾生所造的『業力』的結果。業力是指有情眾生(動物)使每一樁或善或惡的行為,像各種的顏色一樣,繼續不斷地薰染到生命的主體——識田中去,在從識田之中,等待外緣的誘導而萌芽生長,正像播種在泥土中,等待日光、空氣、水的誘導而萌芽生長,這在佛教稱為業力的現行。業的造作是業力現行的因,業力的現行,是業所造的結果,所謂『善惡到頭終有報』,就是這個意思的說明。
業,有個人單獨造作,也有與他人共同造作的;有的雖然單獨造作,但也可以和他人相同,有的雖然與他人共同造作,但也各有輕重不同。因此,業的種類,從大體上說,分有『共業』及『不共業』的兩大類。由於共業,所以感得同樣的業報;地球,便是由於地球世界的眾生——過去、現在、未來的無數眾生的共業所感,而有各類不同的共業,所以也感得各種不同的世界,太空之中,宇宙之間,有著無數無量的世界,它們的成因,都是由於各類不同的無數眾生,所造各類不同的共業而成。所以,火星上如果真的有人,火星人的形體,未必也和地球人的形體一樣。至於那些無人的星球,乃至那些沒有生物存在的星球,雖不是眾生活動的舞台,但卻也是為了眾生活動的舞台而存在;宇宙之間,萬事萬物,沒有一種現象沒有其存在的理由。比如,太陽上不可能有生物,但如沒有太陽的話,地球上的生物也將無法生存;雖然上有許多的事物,無法用科學的觀點證明其存在的理由,但在佛教的解釋,一切都是由於眾生的業力所感,那就是它們存在的理由。
至於生命在地球上最初的出現,佛教相信是由變化而來,下至單細胞的生物,上至人類,都是一樣。地球形成之後最出的人類,是由色界第六天的光音天而來,他們是飛空而來的,那是由於他們的墮落,貪愛了地球上的一種天然食物,吃了之後,身體粗重不能飛行了,就在地上安居下來(世記經、大樓炭經、起世經等)。實際上,那也是出於他們的業報所致,天福享盡之時,必須要來地上隨業受報。正像以後所有的眾生一樣,既然先由共同的業力,感成了一個地球,豈能不來接受地球生活的果報?一旦在地球世界的業報受完,又將往生應往的他方世界中去。又由於不共業的理由,雖然同樣生在地球世界,品類的高下,也就不同,下至昆蟲,上至人類,人類之中,貧富貴賤,上智下愚,也有千萬差別。事實上,共業,也是不共業的分類,比如地球眾生的共業與他方世界眾生的共業相比,便成了不共業;同樣的,不共業,也是共業的分類,比如非洲的黑種人與亞洲的黃種人,是由不共業所感,但因彼此都是地球世界的人類,所以仍由共業所感。以此類推,同在一個國家的人民,也有千萬差別,乃至同在一個家庭,兄弟姊妹,也各各有各的性格,各有各的成就,各有各的生活感受。
這,就是佛教對於宇宙生命的來源及其存在的看法。
更詳細您可以參看《大樓炭經》,《起世經》 2
2. 佛對宇宙的是怎麼看的
你直接問我不就得了,真無聊。
一個人出生最想解答的問題是:宇宙是如何生成的?宇宙是如何運作、如何發展的?
拿一些宗教的說法:那就是神,上帝創造了一切。佛不同,佛家一出場就揭開了宇宙的真相,公開宣稱宇宙是無限的,沒有開始也沒有終了。 結合「雲淡風清 」這位仁兄的解答你看下。
佛教中所講的世界,就是普通所稱的寧宙。《淮南子》雲:』』上下四力一謂之寧,古往今米謂之宙。」佛教經典《楞嚴經·卷四》雲:』』世為遷流,界為力一位。汝今當知,東西南北,東南西北,上下為界;過去、未米、現在為世。」這二者同是無量空間和無限時間的合稱。因此佛教的世界觀,也就是普通所稱的寧宙觀。佛經中經常提到「三千大千世界」這一概念。三千大千世界並不是指三千個世界,而是集一千個世界為一小千世界,集一千個小千世界為一中千世界,集一千個中千世界為一大千世界。因其中含有三個千的倍數,故稱三千大千世界,其中包含著!億個世界。如此廣大無際的虛空寧宙范圍,在釋迦牟尼佛眼中也只不過是一佛攝化之土。《妙法蓮華經·如米壽量品》雲:』』譬如五百千萬億那由它阿僧瘤三千大千世界,假使有人抹為微塵,過東力一五百千萬億那由它阿僧瘤國,乃下一塵,如是東行,盡是微塵,諸善男子,羚意雲何,是諸世界,知其數否。」可見釋迦牟尼佛所觀察到的寧宙空間是多麼深大無量,不可勝言。誠可謂:世界無量,國土眾生無量,三千大千世界亦是無量,那裡有什麼中心可言。我們人類所居的地球,在寧宙天體中,相比之下,不過是寧宙中的一粒微乎其微的微塵。現在人類的天文學研究已取得了相當高的成就,藉助先進的科學儀器,實現了古人『舉頭天外望」的夢想。人們看到茫茫寧宙,無窮無盡,無邊無際,僅僅銀河系中的星球就已多至不可勝數,星球之間的距離亦大至不可限量。非但古人的地球中心說固無道理,即使哥白尼的日心說實屬滑稽可笑。而釋迦牟尼佛所講的虛空無盡,三千大千世界無量,才是究竟的寧宙真相。
3. 佛教里的佛指的竟然是宇宙
不對,佛教更多指的是一種信仰,你看看西藏那裡就能明白,通過艱辛努力的苦難磨練出心靈的純凈,這就是西藏佛教。
4. 為什麼會有宇宙,人類,地球上的萬物,為什麼了,可能是佛創造的
宇宙的創生
爆炸之初,物質只能以中子、質子、電子、光子和中微子等基本粒子形態存在回。答宇宙爆炸之後的不斷膨脹,導致溫度和密度很快下降。隨著溫度降低、冷卻,逐步形成原子、原子核、分子,並復合成為通常的氣體。氣體逐漸凝聚成星雲,星雲進一步形成各種各樣的恆星和星系,最終形成我們如今所看到的宇宙。
宇宙當中包含著數以萬計的銀河系,而地球是位於廣袤的銀河系之中里適宜生命居住的一個行星。地球是人類生存繁衍的唯一星球。
5. 印度教中濕婆為毀之神滅是宇宙世界的創造者而在佛教中並不是而是護持佛法不是宇宙世界的主宰因為佛教認為
所謂宗教都復有一個同共點制,就是皈依信奉某一個或幾個這種少數神明。認為宇宙是有主宰的,比如上帝、三清,還有你說的這個濕婆。但這些是都是片面而不圓滿的,這些神道在佛門中統一歸納為天道眾生,天道眾生因福德多少及禪定深淺而分為三界二十八天。所謂的這些神明只是這些天界的眾生罷了。
釋迦如來指出,宇宙不變的法則就是因果業報,因業力而轉的。至於這方面的理論在佛與大梵天王的一番對話中可以找到直接的答案。這里就不復述了,可以去網上查查看。
至於不論是天主教或印度教,信奉的那些神明都會說自己是唯一獨在的、至高無上的神,這是種大我慢的說法,跟過去的皇帝天天說自己天下獨尊是一樣的,荒唐而不真實。但這些神明也是很幸運的,能聽聞佛陀講法,自己明白了業力及因果的關系,發願護持佛法,做為護法神存在。他們是都經過皈依的佛門弟子。
阿彌陀佛
6. 佛教問題:佛對於宇宙,有過哪些劃時代「預言」
佛教中有一些說法,或叫做觀點,不知算不算預言。
現在我們用的很多日常詞彙都是來源於佛經的翻譯,如「世界」、「過去」、「現在」、「未來」等,都是和尚們的創造。如「世界」,佛教把時間的流逝與更替叫做「世」,有「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的說法。認為,時間是無限長的,並且總是處於過去、現在、未來這三個時間狀態不斷地流動與更替之中。這一觀點與現在的科學觀點完全一致。當然,佛教這樣說,不是為了說明宇宙的真理,而是為了表示佛佛相生、更替不已的哲理。
至於一「世」有多長,就不一定了。有「一剎那為一世」的說法,一剎那是一瞬間,那麼一世的時間就很短。也有「一劫為一世」的說法,由於每一劫都有一位佛來主宰,一劫的時間就很長了。現在世是「賢劫」,主宰者是釋迦佛;離現在世最近的過去世叫「庄嚴劫」,任職的佛是迦葉佛;現在世之後,將是「星宿劫」,接班的佛是彌勒佛。而「星宿劫」將在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後到來,與天文學家所認為的太陽離開主星序,成為一顆紅巨星,地球的末日來臨的時間相吻合。
與時間一樣,佛教把空間方位叫做「界」。《楞嚴經》說:「東西南北曰界,過去現在未來曰世」。而且每世、每界都有佛作為主宰。但不知為什麼,佛教不管南北,只管東西,如東方琉璃世界由葯師佛主宰,西方極樂世界由阿彌陀佛主宰,至於中央的娑婆世界,當然是釋迦佛主宰了。關於空間的大小,佛教認為同樣是無限的。《阿彌陀經》說:「由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彼間有佛,號阿彌陀。」《阿彌陀經》是凈土宗典籍,是教人們行善念佛、死後往生西方凈土的。有人把其中的「佛土」理解為星球,說是「從地球出發,經過十萬億個星球,就會遇到另一個文明星球。那裡的統治者叫阿彌陀。」不知真假。
時間算一個,空間算一個。第三個是我們常常聽到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了。
在佛教中,「色」不單指女色,它的范圍更廣一些,是指整個物質世界。
在佛教的本意中,「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更多的是說認識世界和理解世界的方法或觀點,就是不要過於關注於物質世界和物質生活,要把個人的精神世界與精神修養放在物質世界和物質生活之上,從而使精神超越物質,達到「五行非有、四大皆空」的精神境界。
有人把這句話與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相聯系,認為這是對E=mc^2的預言。他們把宇宙中的物質形態看做是佛教中的「色」(就是眼睛能看到的),把空間的能量E看做是佛教中的「空」(就是眼睛不能看到的),認為佛陀早就知道了,物質是能量的濃縮形式,質量與能量是可以相互轉化的,質能是守恆的。
其它還有。如《金剛經》中的「三段論」,即「所謂XX,既非XX,是名XX」,有人用原子物理知識加以解釋。再如佛教認識論中的「八識」,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有人用當代哲學和生理學觀點加以解釋,說「眼、耳、鼻、舌、身」這五識是感性認識,「意識、末那識」是理性認識,而作為佛教「八識之一、諸識之源」的「阿賴耶識」,則是智慧,是人類不同於其他物種的特殊之處,。。。等等。
以上這些,你信,則為「預言」。你不信,則為後人的「附會」,全看你怎麼想了。
以上沒有參考網路資料。
7. 佛教如何解釋宇宙萬物一切的起源
佛教不研究世間萬物起源的問題,佛祖告訴的弟子的只是「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集世間」。這個「世間」是指我們生活中的一切物質和精神世界。
宇宙萬物一切的起源,佛教既不相信另有一個宇宙的創造神,但是宇宙的存在,不容懷疑,生命的存在,也不容否定。
佛教相信:宇宙的原素是永恆的,生命的因素也是永恆的,前者是物質不滅,後者是精神不滅。所謂永恆,就是沒有開始也沒有終結;本來如此就是宇宙和生命的實際情況。
佛教相信:宇宙形態的變化,生命過程的流轉,那是由於眾生所造的「業力」的結果。
業力是指有情眾生(動物)使每一樁或善或惡的行為,像各種的顏色一樣,繼續不斷地薰染到生命的主體——識田中去,再從識田之中,等待外緣的誘導而萌芽生長,正像播種在泥土中,等待日光、空氣、水的誘導而萌芽生長,這在佛教稱為業力的現行。
業的造作是業力現行的因,業力的現行,是業所造作的果,所謂 「善惡到頭終有報」,就是這個意思的說明。至於生命在地球上最初的出現,佛教相信是由變化而來,下至單細胞的生物,上至人類,都是一樣。
地球形成之後最初的人類,是由色界第六天的光音天而來,他們是飛空而來的,那是由於他們的墮落,貪愛了地球上的一種天然食物,吃了之後,身體粗重不能飛行了,就在地上安居下來(世記經、大樓炭經、起世經等)。
實際上,那也是出於他們的業報所致,天福享盡之時,必須要來地上隨業受報。正像以後所有的眾生一樣,既然先由共同的業力,感成了一個地球,豈能不來接受地球生活的果報?一旦在地球世界的業報受完,又將往生應往的他方世界中去。
(7)佛教中創造宇宙的佛擴展閱讀:
佛教距今三千多年由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參考佛誕)。西方國家普遍認為佛教起源於印度,而印度事實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聖地」形象。這使得很多人產生佛祖降生在印度的錯覺,這讓尼泊爾民眾一向不滿。
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覺者」。佛又稱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世尊。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進步和覺悟。佛教信徒修習佛教的目的即在於依照悉達多所悟到修行方法,發現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終超越生死和苦、斷盡一切煩惱,得到究竟解脫。
8. 佛教的宇宙觀是什麼
佛教的宇宙觀:
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來今曰「宙」;其內容包含時間上的過去、現在和未來,與空間上的四維上下;蘊涵有情世間與器世間的無窮無際。
十七世紀左右,伽利略開啟天文探索的科學之路,人們才慢慢發現,地球僅是太陽系中的一顆小行星;而由無數個像太陽一樣的恆星所組成的銀河系,不計其數地分散在整個宇宙之中。宇宙規模的龐大、結構的復雜,非常人所能想像,令人嘆為觀止。早在二千六百年前,佛陀對於廣大的時間與空間已經有精深的見解,佛經中處處可見佛陀敘說宇宙世界的組成。
大千世界的組成 :
佛教的「世界」一詞含有「天地萬物」、「宇宙」之意,《楞嚴經》卷四雲:「阿難!雲何名為眾生世界?世為遷流,界為方位。汝今當知,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為界;過去、未來、現在為世。」由此可知,佛教的「世界」,包含時間和空間。
佛教主張宇宙是由無數個小「世界」所構成,《起世經》中記載:首先由眾生業緣的風颳起,在虛空中形成盤狀的大氣層,稱為「風輪」。接著在大氣層上空中心,由風所集,逐漸成雲,凝聚成雨,下降形成水層;此水由於業力的緣故,不往外溢,周圍並有風輪為牆,維持住水層,此稱「水輪」。由於眾生的業風,水輪之內逐漸形成硬石,稱為「金輪」;金輪的表面是山、海洋、大洲等,即所謂的大地。「須彌山」是大地的中心,周圍有九山、八海環繞,其四方有四大部洲,即毘提訶(東勝神洲)、拘羅洲(北拘羅洲)、閻浮提(南贍部洲)、瞿陀尼(西牛賀洲)。閻浮提就是我們生長的地球。此一小世界被稱為「須彌世界」,相當於一個太陽系。
根據《起世經.閻浮洲品》描述:一千個世界集合為一個「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集合為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集合為一個「大千世界」;因此合小千、中千、大千,總稱為「三千大千世界」,這就是一佛的化境,約當為一個銀河系。在宇宙中存在著數不盡的三千大千世界,佛經稱為「十方恆沙世界」、「十方微塵世界」,可見宇宙的浩瀚廣大。
由上可知,佛經的宇宙觀與現代科學家的研究結果是一致的,而現代科學家甚至還未能到達佛經宇宙觀的無盡境界。科學家說銀河系之上是星雲團,這個星雲團有一百萬億銀河系,無怪乎佛教講到世界都是說無量無邊;講到眾生,就是無數無盡、不可說、不可說。
有情世間:
宇宙世界在佛教可大分為專指山河大地的「器世間」和有情生命所構成的「有情世間」。
以須彌世界而言,有情眾生所存在的處所,有所謂「三界」之說,即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的眾生具有婬欲、情慾、色慾、食慾等,其眾生種類又可分為地獄、餓鬼、畜生、人、阿修羅、天等六類,稱為「六道」。一般而言,地獄居於須彌世界的底層,然後漸次提升,住著餓鬼、畜生、人、阿修羅等;從須彌山的山腰處開始,住著四大天王,山頂是「忉利天」(三十三天);依序上升有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和他化自在天等欲界二十八天所在之處。
欲界的上面是色界,此處的眾生已遠離婬欲和食慾,由化生而有,一切色身、宮殿、用具皆庄嚴曼妙。色界眾生因習「定」而生,依序分為四禪天、梵天、五那含天、無想天。
再往上是無色界,因心識住於深妙的禪定,已無身體、宮殿、國土,是純粹的精神世界,共有四天,即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
三界為六道眾生所居,其眾生特色與居處雖有優劣,卻免不了生死的輪回,故屬迷界;《法華經.譬喻品》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憂患。」佛教聖者的境界:聲聞、緣覺、菩薩、佛,則超出三界之外。六道眾生因善惡業緣而在三界中輪回不已,如果能趨向聖道,則可往生佛國凈土,不受生死之苦,乃至成佛做祖,與宇宙實相相融不二。
世界的成住壞空 :
佛教講無常,是因為洞悉宇宙萬物乃至有情生命不斷經過成、住、壞、空四劫,無時無刻都在變異之中,生滅循環不已。
每一個世界從成立到毀滅,其過程可分為成、住、壞、空四個時期,稱為「四劫」,四劫之中各有二十中劫,總合為八十中劫,稱為一大劫。
成劫:為器世間(山河、大地、草木等)與眾生世間(一切有情眾生)成立的時期。即由有情的業增上力,於空間生起微細的風,次第生成風輪、水輪、金輪,慢慢又形成山河、大地、生物。
住劫:為器世間與眾生世間安穩、持續的時期。此一時期,每一中劫含括增劫和減劫;人壽由八萬四千歲,每經百年減少一歲,漸次遞減至人壽十歲,稱為「減劫」;人壽由十歲,每百年增加一歲,漸次遞增至人壽八萬四千歲,稱為「增劫」,合一增劫減劫約當一千六百萬年,二十中劫合計為三億二千萬年。每逢減劫時,便有刀兵、疾疫、飢饉等三種災害產生。
壞劫:此一時期的世界經由火、水、風三災而毀壞。首先是有情生命的滅絕,稱為趣壞、有情壞;其 後,世界出現七個日輪,起大火災,把初禪天以下的器世間燒壞;次起水災,水淹至二禪天;最後是風災,壞滅三禪天,稱為界壞、外器壞。唯四禪天不為三大災所壞,就是無色界的非想非非想處天,經過八萬大劫,仍歸壞滅。
空劫:世界已壞滅,於欲、色二界之中,唯色界的第四禪天尚存,其他則全入於長期的空虛中。
待世界又成,又是一個成住壞空的大劫。宇宙就在成住壞空的過程中,反覆生滅,每一周期大約要十二億八千萬年。要之,佛教對世界的成、住、壞、空有詳盡的說明,實非目前科技所能證知的。
十方佛土
吾人所在的娑婆世界是釋迦牟尼佛的教化佛土,三惡五趣雜居,眾生於其中堪能忍受,故娑婆有堪忍的意思。佛陀曾顯現與娑婆穢土迥異,清凈光明的內證境界,也不斷提到他方佛土的清凈庄嚴,鼓勵人們發願往生他方世界。凡此,皆證明佛教對宇宙時空的了知超越現代科學的研究。《阿彌陀經》雲:「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彼國黃金鋪地,七寶樓閣,無三惡道,皆是諸上善人聚會一處。大家耳熟能詳的《葯師經》說,東方葯師如來的琉璃世界,民生物質豐富,一切隨心所欲,人民善良敦厚,充分說明他方世界的存在。
佛教介紹清凈安樂的佛國凈土,目的是希望讓娑婆世界苦難的眾生發堅固願,或施善修行往生,或生信心勇於度眾。因為國土世間乃有情眾生業緣所招感的依報,唯有身口意的清凈行善,才能改善器世間的環境。因此,佛教的宗旨是在令有情發心立願,建構即心即佛的「唯心凈土」,轉娑婆穢土而成人間凈土。
綜而觀之,佛教講說的佛國凈土,在時間上是「豎窮三際」,在空間上則「橫遍十方」,非科學所能測度。
色空不二的宇宙觀
佛教認為宇宙是「無始無終」的,如同圓環,沒有起點與終點,因此無所謂宇宙的起源與創造之說。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證悟宇宙的真理——緣起,即所謂「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萬事萬物莫不是在因緣和合之下產生、消長乃至滅亡,而宇宙運轉的法則,佛教提出六因、四緣、五果的因果論以為闡述。
至於宇宙的緣起,佛教小乘諸宗派主張「業感緣起」,說明有情眾生所行善惡事將招感現世或來世相應的果報,其中又有正報和依報之分。正報是指眾生本身的美醜、智愚,依報則是外在環境的差別。因此,宇宙世間的形成與轉變,有情與無情有相當密切的相互關系。
法相宗的唯識說,進一步提出「賴耶緣起」,主張萬法皆由業感受報的主體阿賴耶識所變現。由於阿賴耶識含藏各種種子,遇緣起現行,現行又回薰種子,受薰的種子遇緣又起現行,如此周而復始。因此,宇宙萬象不過是阿賴耶識所變現。
主張「真如緣起」者,則依據《楞伽經》、《密嚴經》所載,敘說有情如來藏中的自性清凈心,才是萬法生起的根源,由於真心被雜染蒙蔽,產生阿賴耶識,而使眾生生生世世輪回不已。由是,佛教對宇宙的詮釋有「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之說,每一個有情眾生,依著自己迷悟的深淺,而能顯現出不同的世界。
華嚴宗主張宇宙中的任何一法可成一切法,另一方面以一切法而起一法,所謂「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種萬事萬物互為緣起而成一體的論說,即法界緣起。法界緣起的宇宙觀強調唯心所起的法界互為緣起,乃依據華藏世界從整個宇宙的成立狀況來敘說萬事萬物的形成原理。
以上各種宇宙緣起之說都離不開有情心識的造作,只要覺悟此心即佛,山河大地、樹木花草都會和我們一起成佛,造就出清凈的佛國凈土。
從緣起論,我們對宇宙的現象有了全盤的概念,然而宇宙的森羅萬象,其本體究竟如何?關於這個問題,佛弟子曾作過深入的研究,從早期的「三世實有,法體恆存」到大乘初期的「緣起性空」產生空有之爭,而漸漸匯歸兩家成「真空妙有」,發展至「即空、即假、即中」的色空相融說,亦即現象不離本體,本體即是現象。因此,吾人不必向心外去探討世界,要向心內追求,把宇宙納於胸中,對宇宙萬物便可以瞭然,因為法界只在當下一念。一念證悟本體,宇宙萬象無不豁朗分明。
自古以來,人類就不斷地探討宇宙的奧秘。在科學不發達的上古時代,人們不知道來自大自然的日月星辰、地水火風等各種變化究竟是從何而來,以為冥冥之中必有主宰的力量。世界各民族都發展出他們的真神信仰,如印度的梵我、中亞的阿拉、歐洲的上帝,多神教更賦予自然界神格,如日神、月神、水神、風神等。佛教認為宇宙乃緣起,一切事物皆在因緣和合下產生。因緣際會時,一切現象的生起,是那麼真實確切;因緣變化時,昔日情景隨之灰飛煙滅。宇宙世間無時無刻不在變化,沒有恆常不變的存在,所以佛教說「無我」、「空」、「真如」、「妙有」,不論說空說有,不外希望人類能從緣起中道的真理,印證宇宙實相。
「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一心能生萬法,因此,唯有從修心出發,才能證知宇宙的奧秘。
9. 宇宙的創造者是上帝還是諸佛菩薩
猶、基(含天東新三抄個)、伊(含什遜等多個)均認為是同一個神,盡管名稱各不一樣,因為這三大教有共同的起源,只承認唯一真神,並且他們均認同一始祖亞伯拉罕(亦稱易卜拉辛)。這三大教的耶和華、安拉是同一神,三大教均承認這一點。
佛教沒有創世說,神、人、動物、阿修羅等等,在佛教中地位是完全一樣的,正因為如此有人將佛教看做是無神論的,不過此無神論不同於反宗教的無神論,因為佛教是承認有神的,只是神在自己的界中,如同人在自己的界中一樣,誰也不比誰高。
上述同源一神論的三大教認為創世者是神(猶基稱耶和華、伊稱安拉),印度教認為是梵天,中國古人認為是盤古......誰也說服不了誰,原因是都無法得到驗證。
由於這個問題提在宗教板塊里,因此不做科學方面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