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專利保護何時生效
專利權的保護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它的核心是指專利申請人或專利權回人對自己的發明創造的排答他獨占權。專利申請授權後,專利權肯定受到保護。但專利申請自申請日起至授權前,權利也受到保護,只是程度不同,表現形式也不同。
以發明專利申請為例,自申請日起至該申請公布前,這時申請處於保密階段。這一階段對其權利的保護表現在對該發明專利申請後同樣主題的申請因與其相抵觸而將喪失新穎性,不能授予專利權。自該申請公布至其授予專利權前這一階段是「臨時保護」階段。在這期間,申請人雖然不能對未經其允許實施其發明的人提起訴訟,予以禁止,但可以要求其支付適當的使用費。如果對方拒絕付費,申請人可以在獲得專利權之後行使提起訴訟的權利。這一階段申請人只有有限的獨占權。
⑵ 【專利侵權】申請發明專利後18個月公開但未授予專利權,此期間有人利用該專利公開信息生產產品……
構成專利侵權行為的要件包括兩個方面:形式條件和實質條件。其中,形式要專利侵權及其法律責任件主要有:
1、實施行為所涉及的是一項有效的中國專利;
2、實施行為必須是未經專利權人許可或者授權的;
3、實施行為必須是以生產經營為目的。對於行為人是否具有主觀故意並不是形式要件。但是,可以作為衡量其情節輕重的依據。
根據有關法律的規定,專利侵權行為人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包括民事責任、行政責任與刑事責任。
行政責任
對專利侵權行為,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有權責令侵權行為人停止侵權行為、責令改正、罰款等,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應當事人的請求,還可以就侵犯專利權的賠償數額進行調解。民事責任:
1、停止侵權 ,是指專利侵權行為人應當根據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的處理決定或者人民法院的裁判,立即停止正在實施的專利侵權行為。
2、賠償損失。 侵犯專利權的賠償數額,按照專利權人因被侵權所受到的損失或者侵權人獲得的利益確定;被侵權人所受到的損失或侵權人獲得的利益難以確定的,可以參照該專利許可使用費的倍數合理確定。
3、消除影響。 在侵權行為人實施侵權行為給專利產品在市場上的商譽造成損害時,侵權行為人就應當採用適當的方式承擔消除影響的法律責任,承認自己的侵權行為,以達到消除對專利產品造成的不良影響。
刑事責任:
依照專利法和刑法的規定,假冒他人專利,情節嚴重的,應對直接責任人員追究刑事責任。
⑶ 發明專利公布後授權前應該怎麼保護
《專利法》第十三條規定,發明專利申請公布後,申請人可以要求實施其發明回的單位或者個人支付答適當的費用。(即通常所說的臨時保護)
《專利法實施細則》第八十五條規定,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應當事人請求,可以對下列專利糾紛進行調解:
(四)在發明專利申請公布後專利權授予前使用發明而未支付適當費用的糾紛;
對於前款第(四)項所列的糾紛,當事人請求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調解的,應當在專利權被授予之後提出。
由於發明專利是先公開後審查,在公開後到授權前的這段時間,申請人並沒有獲得專利權,也就無法行使專利的排他權。
需要注意的是,我國專利法規定,專利權自國家知識產權局公告之日起生效,也就是授權以後才生效。這也就是說,從公布到授權之間這一段時間內,發明內容無法獲得專利保護。
但專利公開後,其他人通過閱讀公開的專利申請文件了解發明創造的內容,有可能會實施其公開的技術方案,專利法中設置臨時保護條款,目的在於平衡專利權人和公眾的利益,對專利申請的公布給予一定的補償。
⑷ 什麼是專利臨時保護
專利臨時保護是指對公布以後、授權以前的發明專利申請給予的保護內。
根據《專利法》第39條和容第40條的規定,專利權是從公告授權之日起生效。也就是說,在授權以前,即使他人實施了同樣的發明(無論是自己開發的還是通過發明專利公布而獲得的),專利申請人就無權以侵犯專利權為理由起訴他人。但是,由於發明專利申請在尚未授權時就予以公布,公眾就可以通過公布的發明專利申請說明書掌握該發明的內容,並可以進行實施。但由於尚未授權,申請人無法行使專利權,這對申請人不公平。於是,各國給予申請人一定的保護。但由於專利申請可能在後來的實質審查中被駁回,所以,又不能與已授權的專利一樣保護。
所以,我國《專利法》第13條規定:「發明專利申請公布後,申請人可以要求實施其發明的單位或者個人支付適當的費用」。這就是對發明專利申請的臨時保護。
⑸ 專利臨時保護與專利侵權有哪些聯系
1.時間起算點及性質不同發明人提出發明專利申請到獲得專利權,要經歷三個不同階段,分別以申請公布日和授權公告日為分界點,在專利授權公告日以後,任何人未經專利權人許可,不得為生產經營目的製造、使用、銷售其專利產品,或者使用其專利方法以及使用、銷售依照該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否則即構成侵權。而在此之間,專利法為彌補權利保護上的空白,特規定了臨時保護,即「申請人可以要求實施其發明的單位或個人支付適當的費用」,它在性質上不屬於「專利保護」。
2.保護的對象不同。專利臨時保護是為了克服發明專利申請公布後至授權公告日之間法律保護上的空白而制定的特殊制度,該制度保護的對象不是專利權人的權利,而是非專利權人即發明專利申請人的權利。與此相反,專利侵權屬於「專利保護」,其是在專利授權公告之後,他人或單位實施該項技術法律所給予的救濟措施。
3.在訴訟中訴因不同臨時保護期間由發明專利申請人和非法實施該技術的單位或個人之間而產生的糾紛屬於費用糾紛,這與專利權被授予後專利權人和非法實施專利權的人之間產生的侵權糾紛是兩個不同性質上訴訟。由於訴因不同,故因「臨時保護」而引起的費用糾紛和專利侵權糾紛不能作為一案提出,而宜分案提出。
4.時效規制不同專利權人在專利權被授予後才能就「臨時保護」期間的費用問題請求專利管理機關或人民法院處理,然而此時有可能超過了兩年的訴訟時效。為了加強發明專利申請人權利的保護,新出台的《專利法》對「臨時保護」的訴訟時效作了特別規定,即「臨時保護」的訴訟時效最早從專利授權公告之日起計算。與此相比,專利侵權適用的是《民法通則》般訴訟時效。從這個意義上說,「臨時保護」的訴訟時效較專利侵權的訴訟時效復雜。
5.費用和侵權損害賠償的計算依據和方法不同因「臨時保護」而引起的費用糾紛,其費用額可參照專利許可使用費的數額或提成費的一定比例計算。如果專利權人已經許可他人實施的,可直接參照;尚未許可他人實施的,可參照當地專利實施許可合同的一般比例計算。臨時保護和專利侵權從時間上來說,兩者相互銜接,對發明專利申請人的權利給予了完整的保護;另外,兩者賴以存在的基礎均在於一個合法有效的專利權,臨時保護得以最終實現,取決於該發明申請被授予專利權並合法存在,反之,專利權被撤銷或被宣告無效,即便使用人已支付專利申請人使用費,使用人也可以「不當得利」原則要求申請人返還。同樣,專利權未被授予,也就談不上專利侵權問題。
⑹ 專利保護是怎麼一回事啊
目前,侵犯專利的抄情況時有發生,而襲追究侵權人的責任是一方面,加強對專利權的保護又是另一方面,那麼應該如何保護專利權呢?1、認真實施專利權保護的法律法規、2、增強專利權法律保護的意識、加大專利權保護的國內和國際法律法規的普及和宣傳力度。3、鼓勵專利申請、國家應當出台一系列鼓勵科研人員積極申請專利的措施,讓專利盡快轉化成生產力,造福於民,尤其要注重到國外去申請專利,以更好地保護專利權。4、建立完善的專利轉讓機制、5、加強專利權海關保護的力度、6、重視專利權的國際保護。總之,專利侵權行為的普遍存在已是不爭的事實,在中國,享有知識產權的任何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在其權利受到損害時,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享受切實有效的司法保護。人民法院對受理的知識產權案件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任何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加大了專利權的保護力度。
⑺ 發明專利權的保護期為多少年
發明專利保護的期限,從申請日起算二十年
⑻ 發明專利從受理開始受保護
發明專利在申請後,取得優先授予權,之後的相同申請將會被駁回。
發明專利初步審定公告後,取得臨時保護,他人可以實施,但應支付費用。
發明專利授權公告後,未經許可,他人不得實施。
⑼ 為什麼要設定專利臨時保護
按照我國專利法的規定,對發明專利實行早期公開、延遲審查制度。也就是說,一項專發明屬專利從提出請求專利局受理後在一段時間內公開再到授權要經過一段時間, 這段時間有時要幾年。在這段時間里發明創造的內容已經由中國專利局利用公報的形式向社會公開,而專利權又沒有產生法律保護的效力。為了維護發明人在此時的合法權益,專利法實施細則才作了臨時保護的規定,這也是和專利法的立法目的相一致的。既要保護社會的公共利益,推動全社會的技術進步,也要維護發明創造擁有人的合法權益,保護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