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神洲6號飛船是由什麼火箭發射升空的
長征2號F型火箭
『貳』 eva劇場版《破》中提到的「人造的神」eva6號機,是什麼
冥河支部在月面打抄造的襲Eva6號。與2號一樣復制自Adam。
Eva頭上的光環是接近與神一般存在的象徵,初號在破的最後攻擊力天使的時候擁有了光環。
而6號在平靜的狀態下就擁有(所以才說人造神),並且用長槍(不是朗基努斯)阻止了第3次沖擊。
『叄』 神6和神7的飛行員分別是誰首次完成太空行走的是神舟幾號飛行員叫啥
神舟六號飛行員:費俊龍、聶海勝。
神舟七號飛行員:翟志剛、劉伯明、版景海鵬。
首次完成權太空行走的是「神七」宇航員 — 翟志剛。
(3)神6日的創造擴展閱讀:
神舟七號載人飛船是中國神舟號飛船系列之一,中國第三個載人航天器,中國首次進行出艙作業的飛船,突破和掌握出艙活動相關技術。
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船於2008年9月25日21時10分04秒988毫秒從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載人航天發射場用長征二號F火箭發射升空。神七上載有三名宇航員分別為翟志剛(指令長)、劉伯明和景海鵬。翟志剛出艙作業,劉伯明在軌道艙內協助,實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的太空漫步,令中國成為能進行太空漫步的國家。神舟七號飛船共計飛行2天20小時27分鍾,飛船於2008年9月28日17點37分成功著陸於中國內蒙古四子王旗主著陸場。
神舟七號載人飛船科研單位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和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
參考資料:網路-神舟七號、網路-神舟六號飛船
『肆』 創世紀上帝6天創造天地萬物,為什麼只有第二天創造天的時候沒有寫:上帝看著是好的
創世記中的第二天,上帝為什麼沒有說這是好的,有兩種可能,其一就內是上帝說了,摩西忘了記容,其二就是上帝沒有說。
其一是我想的,沒有根據,聖靈怎麼會讓,摩西漏掉這樣重要的信息呢?
其二就是上帝為什麼沒說的理由,也是我推斷的,不作答案僅作為參考。創世記第一章7節「在第二日神造出了空氣,將空氣以下的水,空氣以上的水分開了」。就是說當時的天空之上是由水包覆的,人們會說,水怎麼可能在大氣之上呢?有可能嗎?不知道,但是有一點是值得一提的,世界上唯獨水是熱縮冷漲的,如果按著正常的自然規律,固體的水比重大於液體的水,那麼,現在的地球水平面不知要高多少米,很多魚類和海洋生物將要滅絕。我們再看創世記7章11節,「二月十七日那一天大淵的泉源都裂開了天上的窗戶也敞開了。四十晝夜降大雨在地上。」顯然上帝在挪亞時代對第二日的創造做出了一些修改,空氣以上的水有的變成了水蒸氣,因此有了彩虹。淹沒世界的洪水哪裡去了?可能去了地球的兩極,這兩級的冰山既是人類寶貴的水資源,但是人類活動造成的溫室效應也可能會使冰山融化水平面升高而淹沒部分陸地。
聖經中真的有許多奧秘,有待於人們重新認識。
『伍』 神舟6號飛船簡介
2005年10月16日10:38 新聞晨報
□晨報特派記者於任飛北京攝影報道
胡軍1986年從清華大學自動化畢業,同年考入航天總公司502所,1989年畢業留所工作一年後考入北京大學,控制領域方面研究生,1993年後一直在502所從事載人飛船制導導航與設計控制工作,歷任方案設計的總管設計師,制導導航與控制的副主任設計師,2004年2月出任載人飛船的副總設計師。
返回時間
按返回主著陸場整數天定
記者:飛船上像翅膀一樣的兩對東西叫帆板,它的作用是收集太陽能為飛船提供電能,那麼飛船的帆板是固定的還是能動的?
胡軍:能動的。在軌道面運行,太陽相對對飛船的方向一直是在變化的,在這個過程中通過帆板控制演算法以及敏感器捕獲跟蹤手段,帆板精確對准太陽保證最大的發電能源。飛船在軌正常飛行主要靠帆板來提供,帆板在陽照區存儲一些電能,並且通過內部一些線路給它的蓄電池充電。到陰影區,沒有太陽時蓄電池得往外釋放電能給各個部件進行工作。
帆板對於飛船是至關重要的,如果帆板打不開飛船須緊急返回。
記者:飛船返回時間如何確定?
胡軍:通常返回時間按返回主著陸場整數天返回,一天、兩天、三天、四天、五天整數場返回,發射時間定了,反射時間也就定了。
現在軌道已經是圓軌道,基本上不會再變了,小的調整變化很小,返迴圈次都是很固定,返回天數基本可以確定。
記者:返回過程中,飛船是地面控制還是全是自己控制?
胡軍:地面給它發送指令,自己控制,指令發射之前已經全部裝入飛船。如果一切正常,它按本身的程序自動往下走,它在返回過程中,它所有的軌道,包括它的位置、速度。
黑匣子
早晚會回到地球上
記者:飛船上的黑匣子是怎麼回事?
胡軍:黑匣子主要是飛行速度的記錄器,特別是有的地方會記載的非常密集,比如整個發射過程中,返回過程中計算的會非常密集,整個在軌道運行段一些關鍵段的記錄也會非常密集的。黑匣子也是對飛船返回後做總結的一個重要的數據來源。
記者:飛船上黑匣子會不會回不來?
胡軍:這個不大可能,因為這是近地軌道,近地軌道要說暫時回不來可以,一兩天回不來,一兩個月回不來,但由於近地軌道早晚會回到地球上來。
著陸
黑障區依舊在控制之中
記者:飛船如果出現問題,航天員有能力維修嗎?在飛船出現問題時候航天員怎麼逃生?
胡軍:一般來講飛船出現問題不用航天員來做,系統做得比較全面。在重大緊急情況下,關繫到航天員生命安全問題,我們可以給他授權,他可以自主進入返回艙中,逃生無外乎重新返回地球,盡快的返回地球,在每一圈裡我們都給他安排了可以返回地球的區域,他可以自主返回程序,飛船各系統會按照自主返回程序工作返回到地球上一個安全的地方等待營救。
記者:返回時是否有可能落到別的國家或者落在海上?
胡軍:「神六」運行軌跡經過中國的時間並不是很長,優先選擇國內是肯定的,但如果是在運行圈是不經過我國上空的,只能再選擇國外的著陸常
記者:在黑障區飛船是怎麼進行控制的?
胡軍:飛船具備自動控制系統和內部慣性導航,慣性導航是不依賴於外界的信息,靠自身內部的測量和運算就可以知道它的位置、速度和姿態。飛船可以通過該位置、速度、姿態算出來一條仿軌道特定點跟標准比就可以控制發動機來實現制導能力的要求。計算機通過運算出來的結果會給發動機精確的指令,控制飛船的方向,也就是說在返回過程中一個熊熊烈火之中,飛船依然能進行著升力控制。 神舟六號飛船的設計重點是優化全船配置,減輕結構重量,合理安排新增設備在軌飛行工作模式,保證飛船的能量平衡,進一步提高飛船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首次使用軌道艙
首次由返回艙進入軌道艙生活
據悉,將於今年適當時候發射升空的「神舟六號」將實現我國載人航天技術的新突破,其飛行時間將由1天增加到5天,航天員則由1名增加到2名。
權威人士近日表示,由於神舟六號的三個艙:推進艙、返回艙、軌道艙分別在不同的地方進行總裝,到七八月份會完成各自的總裝工作。隨後三個艙會被送往發射基地,進行最後的組裝工作以及發射前的准備工作。
與此同時,宇航員們也會前往發射基地,作最後的訓練,並在發射基地完成選拔登上神六的宇航員。
而九十月份是發射飛船的窗口時間,即發射飛船的最佳時機,有適宜的天氣和空間環境。
此外,神舟六號的航天員還將首次由返回艙進入軌道艙生活,而楊利偉去年乘「神五」飛天時則未進入軌道段使用生活設施。
因為神六運行時間長,載人多,所以在飛船軌道艙的方面就必須進行相應的改進。比如,飛船軌道艙的環境控制和生命保障分系統將要為神六的航天員創造合適的艙內環境,保證艙內適宜的溫度、濕度和通風條件,清除艙內有害氣體,收集處理廢物,提供用水和氧氣等。
兼有生活艙和留軌實驗艙功能
專家告訴記者,神六飛船分為三艙式:推進艙、返回艙、軌道艙,「其中,軌道艙兼有宇航員生活艙和留軌實驗艙兩種功能,所以也稱為留軌艙。」
據了解,由於與返回艙分離後,軌道艙還將在運行軌道上停留半年,進行一系列科學實驗,同時還能作為未來空間交會對接的一個目標飛行器,可以比國外進行太空對接時少發一個飛行器。
留在太空軌道接成空間實驗室
「神舟」飛船發射後,其軌道艙會留在太空軌道,成為「空間實驗室」,這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步。
有關人士稱,載人飛船的主要用途是作為空間站的運輸器,未來的神舟飛船發射後,會有一個軌道艙留在太空軌道,成為「空間實驗室」。
據介紹,軌道艙的「交會對接」類似於「擰瓶子」——兩個軌道艙在火箭推進艙的作用下,撞擊到一起,對接的「卡口」找到合適的角度後卡入「槽」中。多個軌道艙通過多次對接後,最終建築成空間站。這樣的空間站才能算得上一個功能齊全的「單元」,各艙之間可分可通,宇航員可以從一個艙鑽進另一個艙里進行各種工作。
首次在太空生活吃「魚香肉絲」飛上天
在神舟五號的時候,宇航員楊利偉攜帶的食品是普通的太空食品,不需要加熱、也不需要加水。但是,由於神六飛行天數長,航天員將在軌道艙里生活,所以軌道艙配備有餐具、復水設備、食品加熱器和廢物收集箱等。神六航天員在太空生活的五天里,可以吃到熱食熱飲。
不僅如此,宇航員的食品種類也從神舟五號的二三十種增加到四五十種。其中有復水菜、凍干水果、罐頭、糕點、主食和飲品等。像「魚香肉絲」、「宮保雞丁」、「墨魚丸」、「牛肉丸」、「叉燒肉」和「紅燒肉」都將有望隨神舟六號上天。
在主食方面,還包括白飯、八寶飯、咖喱飯和什錦炒飯4個品種,航天員們可以每天換著食用。
為了在太空也能吃上水果,研究人員還為神舟六號上的航天員特製了「凍干水果」,它們在水分脫掉的情況下,仍然保持水果的風味,種類包括菠蘿、水蜜桃、哈密瓜、草莓等等。
研對地觀測和實驗
神舟六號飛船飛行的目的不僅為了載人,還有一系列對地觀測和科學實驗任務,重點完成出艙活動、交會對接試驗和發射空間實驗。
據了解,利用留軌艙進行交會對接試驗,可充分利用飛船的技術成果研製出一個空間實驗室,解決我國一定規模的空間應用問題,以彌補飛船的有效載荷少、飛行時間短、單位有效載荷發射成本太高的缺陷,使我國盡早建立起相對完整配套的載人航天工程體系。
對於神六,兩名航天員在入軌後有1人控制飛船,另1人則可進入軌道艙開展科學實驗。
記者獲悉,航天員在從事這些科學實驗前要進行相關的培訓,於是航天員就不僅是飛船的「駕駛員」,也是有效載荷專家。
睡袋固定艙壁上
專家告訴記者,航天員在太空飛行中,睡袋放置在軌道艙內。當航天員要休息時,可以將睡袋固定在軌道艙艙壁上,戴上防噪音耳塞,就可做一個太空中的「好夢」。不僅睡得好,神六宇航員還能吃得更好。
用抽氣馬桶來「方便」
由於神舟五號飛船在軌飛行時間短,安裝在軌道艙的廁所實際上並沒有啟用。楊利偉上天時只攜帶了類似於「尿不濕」的用具,並通過在出發前灌腸和飲食等手段來控制排泄。但是,神舟六號飛船有可能飛行5天,這樣一來如廁對於航天員來說就變得必不可少了。
據了解,航天員在軌道艙中使用的「廁所」實際上是一個有2個和身體接觸的小口容器的裝置,大小便分開使用。
航天員在「方便」前要首先打開位於整套裝置末端的抽氣裝置,以便使排泄物一旦和人體分離,就會立即向下運動,這與吸塵器原理一樣,這就是所謂的「抽氣馬桶」,同時,由於飛船的空間狹小,抽氣馬桶也可以防止臭氣向外擴散。 本版撰文/特約記者 朵旭
關鍵詞
軌道艙
軌道艙位於飛船前部,其外形為兩端帶有錐角的圓柱形,兩側各裝有可繞單軸旋轉的太陽能電池陣,外部還裝有太陽敏感器和天線等,用來吸收太陽能轉換為飛船的能源及與地面進行通訊等。
不執行交會對接任務時,軌道艙前端安裝的是附加段;而在執行交會對接任務時,前部則安裝一個對接機構。
軌道艙裝有船上各分系統為飛船自主飛行和留軌飛行工作所需的設備及有效載荷,這些設備分裝於軌道艙兩側,中間作為航天員在太空中的生活空間。
航天員返回地面前,軌道艙也是太空卧室,艙內溫度和濕度等適宜人類生活,一般要求保持在17℃~25℃之間
『陸』 福音影視網上帝六日創造分別是
創世紀
第一章
1 起初,神創造天地。
2 地是空虛混沌;深淵上一片黑暗;神的靈運行在水面上。
3 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
4 神看光是好的,他就把光暗分開了。
5 神稱光為晝,稱暗為夜。有晚上,有早晨;這是第一日。
6 神說:「眾水之間要有穹蒼,把水和水分開!」事就這樣成了。
7 神造了穹蒼,把穹蒼以下的水和穹蒼以上的水分開了。
8 神稱穹蒼為天。有晚上,有早晨;這是第二日。
9 神說:「天下的水要聚在一處,使旱地露出來!」事就這樣成了。
10 神稱旱地為地,稱水的聚處為海。神看這是好的。
11 神說:「地上要長出青草、結種子的蔬菜和結果子的樹木,各從其類,在地上的果子都包著核!」事就這樣成了。
12 於是,地上長出了青草和結種子的蔬菜,各從其類;又長出結果子的樹木,各從其類,果子都包著核。神看這是好的。
13 有晚上,有早晨;這是第三日。
14 神說:「在天上穹蒼中,要有光體來分晝夜;這些光體要作為記號,定節令、日子和年歲;
15 它們要在天上穹蒼中發光,照耀地上!」事就這樣成了。
16 於是,神造了兩個大光體,大的管晝,小的管夜;又造了星星。
17 神把這些光體安放在天上穹蒼中,照耀地上,
18 管晝夜,分光暗。神看這是好的。
19 有晚上,有早晨;這是第四日。
20 神說:「水要滋長生物;地上和天空之中,要有雀鳥飛翔!」
21 於是,神創造了大魚和在水中滋生各種能活動的生物,各從其類;又創造了各種有翅膀的飛鳥,各從其類。神看這是好的。
22 神就賜福給它們,說:「要繁殖增多,充滿海洋;雀鳥也要在地上增多!」
23 有晚上,有早晨;這是第五日。
24 神說:「地上要生出活物來,各從其類;牲畜、昆蟲和地上的野獸,各從其類!」事就這樣成了。
25 於是,神造了地上的野獸,各從其類;牲畜,各從其類;地上的各種昆蟲,各從其類。神看這是好的。
26 神說:「我們要照著我們的形象,按著我們的樣式造人;使他們管理海里的魚、空中的鳥、地上的牲畜,以及全地,和地上所有爬行的生物!」
27 於是,神照著自己的形象創造人;就是照著他的形象創造了人;他所創造的有男有女。
28 神就賜福給他們,對他們說:「要繁殖增多,充滿這地,征服它;也要管理海里的魚、空中的鳥和地上爬行的所有生物。」
29 神說:「看哪!我把全地上結種子的各樣蔬菜,和一切果樹上有種子的果子,都賜給你們作食物。
30 至於地上的各種野獸,空中的各種飛鳥,和地上爬行有生命的各種活物,我把一切青草蔬菜賜給它們作食物。」事就這樣成了。
31 神看他所造的一切都很好。有晚上,有早晨;這是第六日。
『柒』 美國國家隊6號是誰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勒布朗-詹姆斯 LeBron James F 203cm 109kg 84/12/30 克里夫蘭騎士 夢八隊 [編輯本段] 球員名單 名字 英文名 位置 身高 體重 出生年月日 所屬球隊 卡梅隆-安東尼 Carmelo Anthony F 203cm 104kg 84/5/29 丹佛掘金 克里斯-保羅 Chris Paul G 183cm 79kg 85/5/6 新奧爾良黃蜂 科比-布萊恩特 Kobe Bryant G 198cm 99kg 78/8/23 洛杉磯湖人 克里斯-波什 Chris Bosh C 208cm 104kg 84/3/24 多倫多猛龍 德懷特-霍華德 Dwight Howard C 211cm 120kg 85/12/08 奧蘭多魔術 賈森-基德 Jason Kidd G 193cm 95kg 73/3/23 達拉斯小牛 德懷恩·韋德 Dwyane Wade G 193cm 96kg 82/01/17 邁阿密熱 泰肖恩-普林斯 Tayshaun Prince F 206cm 97kg 80/2/28 底特律活塞 邁克爾-里德 Michael Redd G 198cm 97kg 79/8/24 密爾沃基雄鹿 卡洛斯-布澤爾 Carlos Boozer F 206cm 121kg 81/11/20 猶他爵士 德隆-威廉姆斯 Deron Williams G 191cm 93kg 84/7/26 猶他爵士 領隊: J-科朗傑羅 主教練: M-沙舍夫斯基 助理教練: J-博漢姆 助理教練: M-德安東尼 助理教練: N-麥克米蘭 註明:位置中「C」代表中鋒,「F」代表前鋒,「G」代表後衛
『捌』 安息日 我以前老以為是星期日 應為聖經上說 神創造萬物第7天安息 我以為是星期日但是好多人說星期6是
安息日就是星期六
耶穌是啊星期五被釘十字架,第二天是安息日,猶太人都要休息,沒人去管耶穌,第三天一早瑪利亞去膏抹耶穌,發現耶穌復活,所以第二天是星期六,第三天是星期天
『玖』 神5神6神7日期
據新華社北京電 全國政協委員、載人航天火箭系統顧問組組長、「神舟」五號火箭總指揮黃春平昨日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神舟」七號發射時間將推遲半年左右,原定2007年的發射計劃將拖後到2008年。
黃春平說,發射計劃延期,「並不是出了什麼問題,而是工作周期決定。」「神舟」七號火箭每一個部件都需要經過復雜的工作周期,首先要進行單樣技術攻關,攻關合格後再設定方案、原理考核,之後進入抽樣階段。這一階段要解決兩方面的任務,一是要通過性能指標測試,二是原材料、加工等工藝能力要在工廠的生產能力范圍內。抽樣合格後,再修改設計,做試樣生產,再進行產品實驗,最後進入工廠生產。此外,還要請相關專家進行測評。因此,「這是一個復雜的工程,要一步一個腳印,不能急於求成」。
黃春平介紹,與「神五」、「神六」不同,「神舟」七號火箭在研製上的關鍵點是宇航服和氣門閘。因為「神舟」七號將實現太空行走,航天員能否從艙內氣壓驟然適應真空環境,氣門閘和宇航服扮演了重要角色。
據悉,「神舟七號」時的太空行走對航天員的考核要求更高。由於航天服內的壓力比正常情況下低,有可能會使人體組織內的氮氣釋放,在血管內形成氣栓,導致減壓病,甚至危及人的生命。因此航天員在穿好航天服以後,必須在氣閘艙內充分吸氧,協助工作的航天員回到內艙(即軌道艙),關閉內艙門,然後氣閘艙開始泄壓到真空,與飛船外的真空狀態保持一致,此時航天員可以出艙活動。而完成艙外任務回到艙內時,還要對航天服進行一定的減壓,再對氣閘艙充氣。
「航天員出艙活動是一項高難度、高風險的活動。」專家介紹,「神舟七號」時的太空行走要求航天員必須在地面做充分的試驗和訓練,其地面訓練一般在一個對比重有一定要求的中性水池裡進行。這種水池通常建在大型的試驗房裡面,把航天器放在水池中,利用水的浮力模擬太空的失重現象,然後航天員在水池裡面進行出入艙和艙外操作訓練。
專家稱,「神舟七號」將具備航天員太空行走的幾項必備條件。首先,會提供航天員在艙外生活和工作的環境和條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艙外航天服,它具有防微流星、真空隔熱屏蔽、氣密、保壓、通風、調溫等多種功能,航天服的手套既密封又靈活,頭盔透明密封。其次,出艙背包有控制系統和通信系統,其控制系統配有的噴氣裝置使航天員可以藉此控制行走方向。據悉,航天服和背包構造復雜,技術難度大,造價昂貴,美國生產的一套航天服約為150萬美元。第三當然是必須擁有技術操作熟練、身體健康、心理素質穩定的航天員。
「目前,『神舟』七號的其他部件都差不多了,只有宇航服還要攻關,宇航服的研究進度決定了『神七』進度。」黃春平又補充說,「不過,中國完全有能力解決。」
黃春平說,為了適應真空的環境,「神舟」七號宇航服從氣密、通信、排泄、通訊、電源、活動關節等各方面,都要比「神六」有較大提高。
「神舟五號」時,我國的載人航天還只是對一人一天上太空的考核,當時楊利偉僅待在返回艙里,軌道艙的艙門是緊閉的。此次「神舟六號」雖然在外形上與「神舟五號」幾乎一樣,不同的是,兩名航天員將從返回艙進入軌道艙,從事多人多天的空間飛行作業程序。專家打了個形象的比喻,「兩名航天員就是在『一室一廳'里活動。」而到了「神舟七號」,航天員除了在「一室一廳」里活動外,還將走出「廳」,從軌道艙側面的窗口出來在太空行走。
據介紹,「神舟七號」對航天員的生命保障系統、出艙設備、結構氣密性要求更高,因此「神舟七號」會在外形上與「神舟六號」有明顯的不同,相關系統也會有所改變,特別是軌道艙。
通常飛船發射上太空後,航天員在進行出艙活動之前,會先在氣閘艙內進行2-3小時的適應性准備,在氣閘艙內穿戴好艙外航天服,背上背包,帶好用品。實行太空行走的航天員所穿戴的航天服體積龐大,地面重量就達125公斤,根本不像在地面穿衣戴帽那麼容易,必須在其他航天員的幫助下才能穿上。「所以『神舟七號'時上天的航天員起碼得兩人,這樣可以相互配合,至於會有多少人出艙活動則未定,估計會是一人進行太空行走。」
據黃春平預測,「神舟」七號將有三名航天員,一個要出艙行走,一個在軌道艙迎接,返回艙還要留人。出艙活動將有行走、操作、擰螺釘等安裝設備等項目,為今後建立太空空間站作準備。
神州七號是中國航天的重要階段,現在神舟七號運載火箭已經開始研製,按照計劃是在2008年實現發射。屆時,神舟七號將重點突破航天員出艙活動(太空行走)技術。
原訂2007年發射,但由於部件的技術問題被推遲了半年,計劃2008年發射。
發射神舟七號飛船的仍然是長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此前這種火箭已經成功地將六艘神舟飛船送入太空,具有成熟的技術基礎。目前新一枚運載火箭元器件的采購與生產已經展開。載人航天工程運載火箭系統總設計師荊木春說,這一次他們將採用質量更高的元器件。針對前幾枚火箭的飛行情況,科研人員還將對這枚火箭進行局部改進,來進一步提高火箭的可靠性。此外,他們還考慮在火箭上增加一些攝像頭,使火箭的工作狀態更直觀。
從神舟七號開始,我國進入載人航天二期工程。在這一階段里,將陸續實現航天員出艙行走、空間交會對接等科學目標。整個二期工程的所有發射任務全部由長征二號F型火箭擔任。荊木春表示,十一五期間,他們要把載人航天二期工作基本完成,最後完成有人的交會對接工作,預計還有五六枚火箭的發射任務。
與神五、神六不同的是,「神舟」七號火箭在研製上的關鍵點是宇航服和氣門閘。因為「神舟」七號將實現太空行走,航天員能否從艙內氣壓驟然適應真空環境,氣門閘和宇航服扮演了重要角色。
「目前,『神舟』七號的其他部件都差不多了,只有宇航服還要攻關,宇航服的研究進度決定了神七進度。」黃春平又補充說,「不過,中國完全有能力解決。」
為了適應真空的環境,「神舟」七號宇航服從氣密、通信、排泄、通訊、電源、活動關節等各方面,都要比神六有較大提高。
今報「神六」特派記者楊非10月17日發自北京
去年5月31日,胡總書記在中國科技館視察工作時,一個孩子非常天真地對總書記說:「胡爺爺,楊利偉坐了神舟五號,我想做六號上太空。」另一個小孩過來說:「他坐了六號,我想坐七號。」胡總書記說:「不要急,不要急,六號、七號坐不上,不是還有八號、九號嘛!」
「神五」楊利偉,「神六」費俊龍、聶海勝。那麼,誰將是中國第4個登上太空的航天員呢?「神七」何時出征太空?英姿颯爽的首批女航天員是否有機會在「神七」上出現?針對這些懸念,我們采訪了中國的航天專家。
航天員像開飛機一樣駕駛「神七」
從「神六」成功發射的那天起,「神七」是否載人就成了各方爭論的一個話題,媒體、專家傳達給各方的是「無人機」和「有人機」兩種截然不同的說法。
「有人說『神七』要加一個人,每次加一個人有什麼意義呢?」
「我可以告訴大家,『神七』意義不在於加1個人,而且『神七』不準備再載人。」
「『神七』是無人的?」
「對,『神八』才載人。」
「『神八』會送幾位航天員到太空?」
「現在還不知道。」
「你說『神七』是無人機,無人機裡面會帶什麼東西上天呢?」
「現在還不知道,還不能說。」
「只是無人機是確定了?」
「嗯」
這是10月14日下午,長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控制系統設計師林文傑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的一段對話。今年69歲的林文傑雖已到了退休年齡,但是由於像他這樣經驗豐富的設計師很難得,至今仍工作在一線。從今年8月到酒泉發射基地直到「神六」發射前,他一直為「神六」做最後的安全保障檢測。據他透露,「神七」將於2007年6至10月間擇機發射。「神八」定於2009年發射。屆時,「神八」將實現宇航員出艙行走、飛船與空間艙的交會對接。
「將來『神七』是二期工程,會有一些改進方案,包括可靠性要實驗一下再上人。」10月15日下午,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運載火箭系統副總設計師、「神六」運載火箭控制系統顧問孫凝生向記者透露說,沒有人的感受,採取的措施就有區別了,而且人的感受是一方面,另外還有很多的參數進行測量,會對這些參數進行分析,實驗大都是靠參數。
然而,中國載人飛船系統總設計師張柏楠介紹的情況卻截然相反。他告訴記者說,「神六」兩名航天員13日先後進行開關艙門、穿脫壓力服、穿艙、抽取冷凝水四大項「在軌干擾力」實驗,結果表明航天員較大幅度動作對飛船姿態影響微小,飛船姿態保持良好。飛行在太空中的航天員費俊龍獲知結果後,第二天就在飛船上連續做了4個前滾翻。張柏楠說,這是航天員自己在游戲,不是事先安排的。此次空間飛行結果表明,從剛升空到准備返回,費俊龍和聶海勝任何時間都能正確發出指令、准確控制各種設備,艙門開關等動作較大的操作也能一次成功。張柏楠介紹說,有了這次實驗的基礎,「神七」將安排航天員「像駕駛飛機一樣駕駛飛船」!
「神七」航天員准備展開太空行走
「下一次『神七』要到太空行走,『神八』、『神九』要建交會對接嗎?」10月14日下午,中國工程院院士、神舟六號總顧問戚發軔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卻肯定了這一提問:「說得很准確。」
戚發軔院士認為,人上天不是旅遊,是完成對空間環境的研究、開發、利用。以前楊利偉只是第一步去試一試,要想完成這個任務必須多人多天,比方說要去組裝一個空間站或者修理一個衛星,人就得出艙,出艙起碼得兩個人。以後要去空間站坐運輸工具去,要對空間站進行對接,打開門以後把裡面的人接出來。從國外來講,他們花了很多次的試驗來做這個事情,現在按照我們的計劃,「神七」希望人能夠出艙,老百姓的話叫空間行走。
「當然出了艙還有離艙多遠?也可以離得近一點兒,也可以離得遠一點兒。」戚發軔院士告訴記者,下一步我國就要解決交會對接,交會對接起碼得有3個人。所以我們飛船要有這個能力:3個人在天上待7天,上去的時候可以帶300公斤的東西,回來的時候可以帶一百公斤的東西。假如這次很成功,就不需要再試兩人多天,那我們下次就出艙了。
2 神州七號大揭秘
戚發軔院士認為,將要出艙的「神七」必須在神舟六號的基礎上解決兩個比較大的問題。現在航天員有一個密封艙,在這個艙里穿航天服。離開這個艙就沒有了空氣,所以航天服本身就必須能供給氧氣。第二是沒有溫度控制時,航天服能保證他正常的溫度,所以這個航天服就相當於一個小型的密封艙,這方面挺復雜的。更高級的航天服還可以裝上發動機,一點火就走了,相當於一個小飛船一樣,要出艙得具備這幾個條件。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C9%F1%D6%DB%C6%DF%BA%C5&in=6326&cl=2&cm=1&sc=0&lm=-1&pn=3&rn=1&di=121695242&ln=2000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C9%F1%D6%DB%C6%DF%BA%C5&in=13902&cl=2&cm=1&sc=0&lm=-1&pn=4&rn=1&di=126609322&ln=2000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C9%F1%D6%DB%C6%DF%BA%C5&in=25154&cl=2&cm=1&sc=0&lm=-1&pn=2&rn=1&di=169174180&ln=2000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C9%F1%D6%DB%C6%DF%BA%C5&in=8503&cl=2&cm=1&sc=0&lm=-1&pn=0&rn=1&di=6849162&ln=2000
戚發軔院士說,將來我們船上要有一個氣閘艙,人穿好航天服進去,把門關上,把外面的門打開出去,假如一打開門氣就放光了,所以有一個氣閘艙。「我只是說兩個主要的,作為航天員有一個艙外的航天服,作為我們飛船來講,得有一個氣閘艙,要保證原來的艙里保證有一個大氣壓。」
10月17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唐賢明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記者會上正式宣布,2007年,中國要實現太空人出艙,在太空行走的目標!2009年到2012年,中國將完成發射目標飛行器,同時實現飛行器空間交會對接技術。
「神七」能搭至少3位航天員
在談到我國現有火箭產品能否滿足「神七」要求時,「神六」火箭系統專家顧問組組長黃春平介紹說,到「神七」時,飛船的容量會相應增加,會上3名航天員。
根據任務的變化,運載的飛船產品重量在增加,因此對火箭產品的要求推力也相應增加。「神六」發射飛船有效載荷是8噸多,將來有效載荷要擴大。新的大型運載「神七」的火箭方案已經制訂完畢,正等待國家批准。目前部分產品已經出來了,樣機都有了。但是還要進行大量的地面試驗。從1999年起,黃春平先後擔任了神舟一號到神舟五號的火箭系統總指揮。
「神七」飛船要進行精裝修
在談到將來的飛船會是什麼模樣時,中國工程院戚發軔院士告訴記者:「我給你舉個例子,就像我們有個毛坯房,買房子買個毛坯房,你是一家三代同居還是小兩口,就根據你這個要求重新裝修,毛坯房都一樣的,基本外型絕對不會有變化,推進艙、返回艙、軌道艙不會有變化,但是里邊一開始就楊利偉一個人,也不要廁所,也不要廚房,也不要睡覺的地方,現在兩個人了,有廚房、有廁所,到3個人的時候,比如說我們要搞交會對接的時候,以後要出艙了,基本上構型不會變,內裝修是要變化的,而且是精裝修。」
航天員清華讀碩士跟「神七」有關
據了解,從神舟五號到神舟六號,航天員在空間的活動明顯增多而且復雜。現役的這14名航天員在將在不久的將來進入清華大學進行大修、讀碩士。那麼,他們的進修與他們將來的任務是不是有直接關系呢?他們這個航天大隊的隊員誰還有可能再次上天呢?
「應該說不是那麼直接,但是還是有間接的關系。」戚發軔院士說,未來對航天員要求素質很高,他除了要對駕駛的飛船有了解之外,還要有比較好的基礎知識。假如說他的基礎專業學得很好,他就接受得非常快、非常容易。像當年我們培養空軍戰士,都是小學文化的人,就很困難,現在都是大學生。這個基礎工作很重要。另外從發展上來看,航天員可以轉為有效載荷專家,比如我是搞物理的、我是搞生物的,我就可以搞這個實驗。過了45歲、50歲不能當航天員了,怎麼辦呢?我還可以當有效載荷專家嘛,非常有好處的,不是當前就能立竿見影的。
誰將跟「神七」一起飛天
10月14日,空軍航空醫學研究所研究員、著名的前庭生理學專家於立身教授接受今報采訪時曾表示,對於航天員來說,年齡過大過小都不好,38歲為飛行的最佳生理年齡,43-45歲則開始走下坡路。
那麼,誰最可能成為我國第4位飛天的航天員呢?如果如專家所言,「神七」系無人駕駛飛船,這是否意味著劉伯明、景海鵬、翟志剛、吳傑將可能因為年齡原因而無緣飛天呢?14人的航天大隊的其他隊員會不會殺出像費俊龍這樣的「黑馬」呢?
如果是有人駕駛而且是3人駕駛,那麼,楊利偉、費俊龍、聶海勝、劉伯明、景海鵬、翟志剛和吳傑又有什麼樣的組合呢?我國第一批航天員、空軍某部少將方國俊曾告訴今報記者,目前我國新一批的航天員尚沒有進入培訓階段。那麼,這是否意味著「神七」或「神八」的航天員仍然是現在的14名航天員呢?
對此,現役航天員吳傑就在「神六」發射前表示,跟他搭檔的翟志剛優點很多,最起碼通過「神五」的考驗,是一個非常優秀的航天員,在他們航天員大隊非常優秀。第二,他的反應非常快,在訓練中處置特殊情況,判斷、決策非常准確。第三,他比較刻苦,通過訓練來看,其他人的特殊情況手冊起碼有這么厚,在處置緊急特殊情況下,他能夠不看手冊,進行訓練。他訓練自我准備到很充分的一種地步。再就是他本人性格比較開朗,知名度也很高,到了什麼地方都是歡聲一片、笑聲一片。吳傑還表示,就算這次「神六」沒上成,但「神六」又成了一個起點了,只要還在這個隊伍中,就一定會為圓太空飛行的夢想去奮斗,而翟志剛也說:「不光是『神六』,『神七』如果仍然擦肩而過,『神八』還要會繼續努力的,永遠會努力下去。」
「神七」上會不會有女宇航員
未來的「神七」上會不會有英姿颯爽的首批女航天員呢?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國際太空》雜志副主編、中國航天醫學工程研究所龐之浩教授做客人民網時說,我國將從明年開始選拔女航天員,選拔和培訓一個航天員需要3到5年的時間。而他預測「神七」在兩年以後發射且可能進行首次太空行走試驗。這也就意味著「神七」不可能有女航天員上天。
東方今報
【「神七」 設備】
宇航服、出艙背包、航天員:確保太空行走進行
我國載人航天計劃的第二步和隨後的第三步計劃包括,開展航天員出艙活動試驗,進行空間交會對接,發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間實驗室。專家解釋,航天員出艙活動試驗,就是航天員從新型的「神舟」飛船的密封艙出來進行太空行走。自1965年前蘇聯航天員走出「上升2號」飛船在太空停留了24分鍾後,至今美俄兩國航天員共進行了近250次艙外活動,累計在艙外停留的時間達1000多小時。
「航天員進行太空行走的目的,是為了維修、裝卸、更換和回收航天器及航天器的外部設備。」專家稱,「神舟七號」將具備航天員太空行走的幾項必備條件。首先,會提供航天員在艙外生活和工作的環境和條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艙外航天服,它具有防微流星、真空隔熱屏蔽、氣密、保壓、通風、調溫等多種功能,航天服的手套既密封又靈活,頭盔透明密封。其次,出艙背包有控制系統和通信系統,其控制系統配有的噴氣裝置使航天員可以藉此控制行走方向。據悉,航天服和背包構造復雜,技術難度大,造價昂貴,美國生產的一套航天服約為150萬美元。第三當然是必須擁有技術操作熟練、身體健康、心理素質穩定的航天員。
【「神七」 設計】
各種要求比「神六」都高一些
「神舟五號」時,我國的載人航天還只是對一人一天上太空的考核,當時楊利偉僅待在返回艙里,軌道艙的艙門是緊閉的。此次「神舟六號」雖然在外形上與「神舟五號」幾乎一樣,不同的是,兩名航天員將從返回艙進入軌道艙,從事多人多天的空間飛行作業程序。專家打了個形象的比喻,「兩名航天員就是在『一室一廳'里活動。」而到了「神舟七號」,航天員除了在「一室一廳」里活動外,還將走出「廳」,從軌道艙側面的窗口出來在太空行走。
據介紹,「神舟七號」對航天員的生命保障系統、出艙設備、結構氣密性要求更高,因此「神舟七號」會在外形上與「神舟六號」有明顯的不同,相關系統也會有所改變,特別是軌道艙。
通常飛船發射上太空後,航天員在進行出艙活動之前,會先在氣閘艙內進行2-3小時的適應性准備,在氣閘艙內穿戴好艙外航天服,背上背包,帶好用品。實行太空行走的航天員所穿戴的航天服體積龐大,地面重量就達125公斤,根本不像在地面穿衣戴帽那麼容易,必須在其他航天員的幫助下才能穿上。「所以『神舟七號'時上天的航天員起碼得兩人,這樣可以相互配合,至於會有多少人出艙活動則未定,估計會是一人進行太空行走。」
【「神七」 訓練】
航天員在水池裡模擬失重現象
據悉,「神舟七號」時的太空行走對航天員的考核要求更高。由於航天服內的壓力比正常情況下低,有可能會使人體組織內的氮氣釋放,在血管內形成氣栓,導致減壓病,甚至危及人的生命。因此航天員在穿好航天服以後,必須在氣閘艙內充分吸氧,協助工作的航天員回到內艙(即軌道艙),關閉內艙門,然後氣閘艙開始泄壓到真空,與飛船外的真空狀態保持一致,此時航天員可以出艙活動。而完成艙外任務回到艙內時,還要對航天服進行一定的減壓,再對氣閘艙充氣。
「航天員出艙活動是一項高難度、高風險的活動。」專家介紹,「神舟七號」時的太空行走要求航天員必須在地面做充分的試驗和訓練,其地面訓練一般在一個對比重有一定要求的中性水池裡進行。這種水池通常建在大型的試驗房裡面,把航天器放在水池中,利用水的浮力模擬太空的失重現象,然後航天員在水池裡面進行出入艙和艙外操作訓練。
【「神七」 發射】
明年發射可能性不大,交會對接是下步計劃
充滿神秘感的太空行走讓人期待,「神舟七號」會在何時發射呢?「『神舟七號'明年發射的可能性較小,但相關工作已在進行。」進行太空行走之後,下一步將實行交會對接(即兩個飛行器在太空上實行精確對接),這些都是載人航天里最重要、最關鍵的基礎技術。交會對接一是要實現人員交換,二是進行物資(科學儀器、生活用品、垃圾等)交換,對接活動將會在一個密封性極佳的通道內進行,因而「神舟七號」之後的飛船在外形上還會有變化
(純屬復制)
『拾』 神州六號主要的設計者是誰
火箭系統總設計師劉竹生、「神六」飛船總指揮尚志和神舟六號飛船系統總設計師張柏楠。
66歲的火箭系統總設計師劉竹生校友是唯一一位年過六旬的長者;而年僅42歲的「神六」飛船總指揮尚志校友,是掌控此次載人航天的統帥中年紀最輕的一位。哈工大校友「老將少帥」共同擔綱「神六」飛天。
本文原題:
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六號:一架天梯 代代人梯--老將少帥共擔綱的「神六」指揮員們
在目睹神舟六號飛船安全返航的瞬間,作為神舟一號到五號飛船的設計者,戚發軔目光澹定。
兩年前,在神舟五號的慶功會上,已過七旬的戚發軔就曾表示,神舟五號圓滿完成任務,不僅是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的成功,也是中國航天人才培養的成功。今天,戚老當年的斷言得到了完美的詮釋:兩年前,坐鎮指揮神舟五號七大系統總指揮、總設計師平均年齡53.6歲,而兩年過去了,神舟六號的領軍人物的年齡降為48.7歲。其中,44歲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張偉慶已是身經百戰,「長二F」火箭系統總指揮劉宇43歲,「神六」飛船系統總設計師的張柏楠43歲,「神六」飛船系統總指揮尚志42歲……「少帥」擔綱「神六」飛天,證明中國航天的「接力棒」正在平穩交接。老將寶刀不老、新秀層出不窮,神舟飛船見證了整整30歲年齡跨度的兩代中國航天人的共同追求。
戚發軔:「我是第三個饅頭」
從中國第一代航天人錢學森算起,戚發軔已經是第三代,戚發軔習慣將自己這一代航天人稱作「第三個饅頭」。正是這第三代航天人實現了中國載人航天的夢想,但戚老卻無意貪功,他總是說,假設一個人在吃饅頭,吃到第三個吃飽了,但如果沒有前兩個墊底,僅第三個又怎麼能行?作為「第三個饅頭」,戚老對錢學森先生、留學蘇聯的第二代航天人充滿了敬意。
有人將航天工程比作建造「天梯」,而這「天梯」的建造者們又何嘗不是一隊「人梯」,站在前輩的肩膀上,每一代航天人從事的都必然是開創性的工作。正如戚老的名字「發軔」所代表的含義,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第一枚運載火箭、第一顆通訊衛星、第一艘載人試驗飛船……戚發軔親歷了中國航天的一次次新的出發。
在戚發軔領導「神舟」飛船的研發中,有兩個時刻是不能忽略的。
一個是1999年神舟一號的初次太空之旅。這原本是一次用來測試運載飛船的新型火箭的試驗,有關人員卻提出了借機搭載試驗性飛船的想法。在戚發軔和眾多科技人員的努力下,竟然要將一艘僅用於地面電性能測試的試驗飛船經過改裝送上太空!在很多人看來,這是一次冒險,但作為總設計師的戚發軔卻將它視為一次必須抓住的機會。事實證明,正是這次「冒險」,拉開了中國飛天壯舉的序幕。
另一次是2003年10月16日,神舟五號安全歸來,楊利偉在歡迎的人群中見到戚發軔後說的那句話:「謝謝您,戚總。你們設計的飛船太好了。」只是一句簡短的感謝,但是所有航天人都清楚,一切盡在不言中。在「神舟」不斷傳來喜訊的同時,戚老的夫人卻永遠地離開了我們。戚發軔用中國航天事業取得的成功告慰遠在天國的親人。「做航天人不是件容易的事兒」,戚發軔常常這樣說。做航天人,不僅需要智慧和毅力,更是選擇了奉獻和堅強。
劉竹生:「三個支撐我的夢想」
在「神六」發射的「船」、「箭」兩大系統的4位總指揮、總設計師中,66歲的火箭系統總設計師劉竹生是唯一一位年過六旬的長者。在他看來,「神六」或許是自己作為火箭總設計師打的最後一仗。
時光荏苒,劉竹生跨入中國航天之門已有40年。不知不覺間,當年的青年才俊如今已霜染青絲。但他無怨無悔:「支撐我一輩子要干航天事業的動力是我的『三個夢』:小時候聽嫦娥奔月幻化的『飛天之夢』;工作後探索宇宙奧秘而欲罷不能的『航天之夢』;上歲數後,我心中越來越強烈的『強國之夢』」。
劉竹生是我國運載火箭捆綁分離技術的開拓者,他攻克的助推捆綁分離技術,填補了我國運載火箭捆綁技術的空白,使我國進入了世界捆綁運載火箭的先進行列。他曾經創造了在18個月內拿出全新的「長二捆」的「奇跡」。
「在我心中,火箭最美。」劉竹生如是說。2000年12月31日,在神舟二號發射前十天,長征二號F火箭意外被撞。專家「會診」後,決定原地修復。為了確定火箭的碰撞過程和變形,劉竹生不分晝夜出現在現場,在各層工作平台間跑上跑下,對火箭與平台反復測量、計算,同相關人員反復研究技術問題。短短幾天後,重現英姿的長征火箭按時聳立在了發射塔架旁。當這枚長征火箭成功地完成發射使命時,一句「你們看看,什麼叫金牌火箭!」盡顯豪情。
神舟六號不是神舟五號的翻版,同樣,此次的長征二號F火箭也不是兩年前發射的那枚火箭的簡單重復。在發射當天的現場直播中,數以億計的觀眾都通過火箭新裝的圖像測量系統,目睹了火箭的助推器分離、芯級火箭的分離等等精彩時刻。而還有一些類似在逃逸系統加「鎖」這樣的「密技」,並不為多數人所知。「我們這一代人用長征火箭把衛星送到了36000公里的地球同步軌道,我相信新一代航天人在不遠的將來,一定能夠把航天器送到380000公里的月球軌道上。」劉竹生的話,正是所有中國人的期待。
尚志:「解決難題的人」
年僅42歲的「神六」飛船總指揮尚志,是掌控此次載人航天的統帥中年紀最輕的一位,但卻擁有「飛船每遇難題都缺不了的人」這樣一個美譽。在「神六」遨遊天宇的日子裡,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指控大廳里,尚志指揮若定。
「功夫到家,規格嚴謹」,多少年來,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的尚志總是將這條校訓銘記在心。
從容,來自於自信。
早在神舟一號發射時,時任總調度的尚志便一改以往在衛星發射前一天張貼工作安排的老辦法,編制出《神舟一號發射場-8小時工作程序》,使每個人、每輛車、每項工作內容及保障條件,在每個時間的位置、要求都一目瞭然。這份流程成為此後衛星、飛船發射現場組織的基礎和範本。此次「神六」進入發射場後,他編制出包括324份技術文件的《神舟六號出廠評審文件體系表》和《神舟六號項目管理計劃》,並逐一審查,只要有一處差錯、有一段漏項,馬上推倒重來。在工作中,對他而言,「基本符合要求」、「基本可行」這類用語是絕對不符合要求、絕對不可行的。
在初任飛船總指揮伊始,尚志處理難題的方式,便令人嘆服。
飛船返回艙大底上的數據匯流排電纜,由於廠家在應該鍍金的地方鍍了錫,導致電纜氧化「生」出綠斑。經過調研,尚志急令有關人員在全世界范圍內搜集能滿足需要的電纜線。
幾乎同時,技術人員發現,飛船用的導線上,有些隔一段就有一處原因不明的壓痕,有的用放大鏡才能看出來。重新訂購導線將導致發射推遲,尚志決定,將庫存的30公里長的導線像拉網捕魚一樣,全部篩查一遍,挑沒有壓痕的先用。
尚志深知,一艘飛船有8萬個電纜網節點,十萬余支元器件,幾十萬條計算機軟體語句。一個焊點、一根導線、一支元件、一行語句出了錯,就會釀成大禍。
為了穩定軍心,確保產品質量,今年春節前夕,他嚴令所有「神六」科研人員必須退掉返鄉車票!而2月6日當工作完成,總指揮已為回家探親人員買好機票,並為他們的父母捎上一份節日禮物。這讓人們感受到這位「冷酷」總指揮內心的一片柔腸。
張柏楠:「不能只看眼前成功」
飛行時間由1天增加到5天(實際具備飛行7天的能力);航天員由1名增加到兩名;「神五」上航天員只是在返回艙的固定位置進行操作,而「神六」在飛行過程中的各種工作都要由航天員親自動手去做,航天員將首次進入軌道艙生活並開展科學試驗活動……「神六」與「神五」的差別一目瞭然。2004年1月,張柏楠從戚發軔手中接過神舟六號飛船系統總設計師的帥印時,「神六」要在不到兩年內完成實現「多人多天」的擔子著實不輕。
一年多以後,當神舟六號出現在人們面前時,「新意迭出」令人們眼前一亮。
其一,改進緩沖桿,航天員在落地時的反作用力被輕松化解;其二,改進艙門,在失重狀態下的航天員在飛船軌道艙和返回艙間往返,在開關自如艙門的同時確保了艙門密封;其三:「裝修」內艙,既防止航天員在運動中碰壞儀器設備,也避免航天員受傷;其四:增強抗擾性,減少航天員在艙內運動對飛船飛行的影響,做到了航天員「你動你的」,飛船「我飛我的」……
「一切為載人,全力保成功」,這是在飛船隊伍中叫得最響的一句話。實現這一切的前提,是科技的創新。中國第四代航天人用聰明才智正在書寫屬於他們的新的一頁。
在「神六」又一次如願取得成功的時候,作為新一代飛船總設計師,張柏楠看得更遠:「我的工作不僅要求確保神舟六號成功,還要保證在研項目的順利進行。只看眼前的成功而冷落未來的型號,到時候要受懲罰的。」43歲的張柏楠心靜如水。在他看來,將基礎工作做得更加扎實,打造一支能打硬仗的精英團隊,關乎神舟飛船的未來。「很難說有什麼辦不到的事情,因為昨天的夢想,可以是今天的希望,而且還可以成為明天的現實。」「美國火箭之父」羅伯特·戈達德道出的是全人類的心聲。今天,在中國航天飛船、火箭試驗隊伍中,80%是35歲以下的年輕人,他們正在把中國人的夢想變為明天的現實。
不用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