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快樂課堂桃花源記練習題及答案
東晉太元年間,武陵郡有個人以打漁為生。(一天)他順著溪水劃船,忘記了路程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長在溪的兩岸,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花草遍地,鮮嫩而美麗,落花紛紛。他非常詫異,繼續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盡頭。
桃林的盡頭正是溪水的發源地,便出現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洞里彷彿有點光亮。漁人於是下了船,從洞口進去。起初,洞口很狹窄,只容一個人通過。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敞亮了。(呈現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寬廣的土地,一排排整齊的房舍,還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沼、桑樹、竹林之類。田間小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村落間)雞鳴狗叫之聲都處處可以聽到。人們在田野里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樣。老人和孩子們個個都安閑快樂。
(那裡的人)看見了漁人,感到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兒來的。漁人詳細地作了回答,(有人)就邀請他到自己家裡去,擺了酒,又殺雞做飯(來款待他)。村裡的人聽說來了這么一個人,(就)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亂,領著妻子兒女和鄉鄰們來到這個跟人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他們)問現在是什麼朝代,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至於)魏、晉兩朝就更不用說了。漁人把自己聽到的事一一詳細地告訴了他們。(聽罷),他們都感嘆起來。其餘的人各自又把漁人請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飯(來款待他)。漁人逗留了幾天後,向村裡人告辭。(臨別時)村裡人囑咐他道:「(我們這個地方)不值得對外邊的人說啊!」
(漁人)出來以後,找到了他的船,就順著來時的路劃回去,處處都做了記號。到了郡城,去拜見太守,報告了這番經歷。太守立即派人跟著他去,尋找先前所做的記號,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源的)路了。
南陽人劉子驥是個志向高潔的隱士,聽到這件事後,高高興興地打算前往,但未能實現。不久,他因病去世。此後就再也沒有人探尋(桃花源)了 東晉太元年間,武陵郡有個人以打漁為生。(一天)他順著溪水劃船,忘記了路程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長在溪的兩岸,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花草遍地,鮮嫩而美麗,落花紛紛。他非常詫異,繼續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盡頭。
桃林的盡頭正是溪水的發源地,便出現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洞里彷彿有點光亮。漁人於是下了船,從洞口進去。起初,洞口很狹窄,只容一個人通過。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敞亮了。(呈現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寬廣的土地,一排排整齊的房舍,還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沼、桑樹、竹林之類。田間小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村落間)雞鳴狗叫之聲都處處可以聽到。人們在田野里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樣。老人和孩子們個個都安閑快樂。
(那裡的人)看見了漁人,感到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兒來的。漁人詳細地作了回答,(有人)就邀請他到自己家裡去,擺了酒,又殺雞做飯(來款待他)。村裡的人聽說來了這么一個人,(就)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亂,領著妻子兒女和鄉鄰們來到這個跟人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他們)問現在是什麼朝代,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至於)魏、晉兩朝就更不用說了。漁人把自己聽到的事一一詳細地告訴了他們。(聽罷),他們都感嘆起來。其餘的人各自又把漁人請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飯(來款待他)。漁人逗留了幾天後,向村裡人告辭。(臨別時)村裡人囑咐他道:「(我們這個地方)不值得對外邊的人說啊!」
(漁人)出來以後,找到了他的船,就順著來時的路劃回去,處處都做了記號。到了郡城,去拜見太守,報告了這番經歷。太守立即派人跟著他去,尋找先前所做的記號,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源的)路了。
南陽人劉子驥是個志向高潔的隱士,聽到這件事後,高高興興地打算前往,但未能實現。不久,他因病去世。此後就再也沒有人探尋(桃花源)了
Ⅱ 桃花源記的練習題及答案 月考啊 准確一些 能幫助我就好
桃花源記復
http://ke..com/view/94220.htm
作品譯文、製作品注釋:、寫作背景、文章賞析、文言知識、傳奇色彩、練習
都在這里,參考一下吧
Ⅲ 桃花源記練習題或試卷的答案。
1. 《桃花源記》選自____,原是____中的____。作者是____朝的____。是著名的____。2. 漁人是怎麼發現桃花源的?作者寫這一景物描寫的主要意圖是什麼?能准確說明桃花源的山洞口位置的語句是: 3. 「忽逢」一詞的意思是什麼?「欲窮其林」的原因是什麼?4. 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5. 課文是怎樣交代發現桃花源的原因、時間、地點、人物的?(用原文答)6. 漁人「從口入」,看到了桃源怎樣的美景?作者從哪幾個方面對桃花源中的人們進行了描寫?7. 「豁然開朗」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現在使用這個成語,除了原來的意思外,還可以形容_____________。8. 漁人至桃花村,村人如何對漁人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樣的社會風氣?9. 「便要還家」中的「要」字的意思是____;本段中與「要」字意思相同的一個詞是_____10. 桃源人見漁人為什麼「乃大驚」? 11. 桃源人為何「不復出」?12. 漁人一一為具言所聞,桃源人為什麼「皆嘆惋」? 13. 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麼? 14. 文中哪句話表明桃源人聽了漁人的話之後,雖「嘆惋」卻仍然想繼續在桃花源中生活?他們為什麼為願離開?15. 第3段中可以用來證實桃花源中人「與外人間隔」的語句是哪些?文中除反映桃花源中人「與外人間隔」外,還反映了他們什麼樣的生活狀況和怎樣的待人之道?16. 漁人出桃源時,「處處志之」,為什麼再往時,「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或問:漁人既然「處處志之」,但「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是否矛盾?作者這樣寫用意何在?)17. 寫高尚人士尋訪桃花源「未果」,「尋病終」有什麼作用?18. 本文以漁人行蹤為線索,最後一節寫劉子驥是否多餘?19. 為什麼說桃花源是當時的理想社會?我們今天應當怎麼評價?作者為何寫它?20. 下面是陶淵明《桃花源詩》的節選,選擇對其內容分析不正確的一項。相命肆(1)農耕,日入從所憩。桑竹垂余蔭,菽稷隨時藝。春蠶收長絲,秋熟靡(2)王稅。荒路曖(3)交通,雞犬互鳴吠。俎(4)豆(5)猶古法,衣裳無新制。童孺縱行歌,斑白歡游詣。[注釋](1)肆:盡力。 (2)靡:沒有。 (3)曖:隱蔽。 (4)俎:古代祭祀時放祭品的器物。 (5)豆:古代盛食物用的器具。A. 選文中「土地平曠,……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一段文字,與《桃花源詩》節選部分的內容是一致的。B. 節選的詩句與前面的選文有許多內容上相對應的句子,如:「荒路曖交通,雞犬互鳴吠」----「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童孺縱行歌,斑白歡游詣」----「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等。C. 詩中的「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和課文中的「其中往來種作」都暗含了作者對桃花源人終日耕作不得休憩的同情。D. 《桃花源記》是《桃花源詩》的序,二者都是通過虛構一個世外桃源,寄託作者的社會理想,也反映了當時人民的美好願望。【試題答案】1. 《陶淵明集》;《桃花源詩》中的序;晉朝的陶淵明;文學家2.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人。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這段景物描寫帶有神秘色彩,暗示將會出現「奇境」,為漁人進入桃花源渲染了氣氛,也為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鋪墊。(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 )3. 「忽逢」一詞指出漁人是迷路時碰巧遇到一片桃花林。預示下文發現桃花源完全是偶然的。「甚異之」(想看到桃花源的盡頭)4. 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5. 原因:忘路之遠近(迷路)時間:晉太元中人物:漁人6. 既有自然景象,又有生活美景。自然景象:「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環境優美的句子)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社會生活寧靜安詳的句子)生活情景:(人們和平勞動、幸福生活的句子)「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活動、穿戴、心情7. 形容由狹窄昏暗一下子變為開闊光亮。對某一問題長期思索不解,而後突然明白(或「心情由沉悶一匣子變得愉快」等)8.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反映了村人熱情好客、真誠淳樸的社會風尚。9. 邀請 延10. 寫出桃源人對陌生人的驚異,顯示桃源與世隔絕的久遠。 11. 說明桃花源人安居樂業,也反映了他們飽受戰亂之苦,對外界的戰亂抱「厭而遠之」的態度。12. 因桃源不易被外人發現,加之桃源人「不復出」,「與外人間隔」,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動亂,黑暗而嘆惋,為桃源外的人沒有過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嘆惋。 13. 不希望外人來打擾這里的生活。也為下文再尋桃源不得埋下伏筆。 14. 足為外人道也。(1)桃花源中的生活和平、寧靜。(2)百姓能安居樂業。(3)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15. (1)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2)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安居樂業;熱情16. 文章開頭講到「忘路之遠近」,可見路途遙遠,標志失落是有可能的。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使人覺得桃源是一個似有而無、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虛構的。 17. 含蓄手法,說明桃花源是「世外桃源」,現實生活中是不存在的。18. 這一節對桃花源令人向住和不可尋覓作了渲染,增強了表達效果。19. 作者虛構的世外桃源,是與作者所處的現實社會相對照的。這里景色優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風俗淳樸;這里沒有壓迫,沒有戰亂,社會平等,和平安寧,確實是當時乃至整個封建社會人民理想的世界。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的願望,但在當時的條件下是不可能實現的,因而它只是一種空想。 寄託自己的社會理想,也反映了當時人民厭惡戰爭的情緒和追求勞動生活的願望。20. C
Ⅳ 找一些關於桃花源記的練習題,要帶答案的
(一)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入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髻,並怡然自樂。
( )見漁人,( )乃大驚,( )問所從來,( )具答之,(
)便要還家,( )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
1、按古漢語的省略句,在現代漢語中,有的不可省。把現代漢語不可省的詞填在文中( )里。
2、「不足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麼?
3、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①屋舍儼然( ) ②阡陌交通( ) ③悉如外人( )
④便要還家( ) ⑤延至其家( ) ⑥咸來問訊( )
4、解釋詞的古今義
古:( ) 古( )
無論 妻子
今:( ) 今( )
古( ) 古( )
交通 絕境
今( ) 今( )
5、短文中有三個成語如今一直被使用下來,它們是:A B
C
6、本文用一個成語概括是:
7、文中表現桃花源里人們安居樂業的語句是:
8、「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的原因是:
9、翻譯句子:
①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②黃發垂髻,並怡然自樂
(二) 閱讀下列語段回答問題:
( ) 見漁人,乃大驚,問( )所從來。( )具答之。(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 )具言所聞,( )皆嘆惋。餘人各復延( )至其家,( )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
1,這段文字選自《 》作者;___________,_____朝著名的詩人。這篇文章以________________為線索,虛構了一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社會環境,表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想。後來人們用成語「__________________」來比喻理想生活中的安樂而環境幽靜的餓世界。
2,解釋加橫線的詞:
要:( ) 咸( ) 雲( ) 具( )語( ) 為( )
3, 指出下列詞語的古今義:
妻子: 古義:( )今義:( )
絕境: 古義:( )今義:( )
無論: 古義:( )今義:( )
4, 在文中括弧內填進省略的詞語。
5, 概括這段文字的內容:
——————————————————————————————————
————————————————————————————————————
——————————————————————————————————。
6, 回答下列問題:
(1) 文中那些文字表明村中人在見漁人之前沒見過任何人?
————————————————————————————————————。
(2) 為什麼會「嘆惋」?
—————————————————————————————————————————。
(3) 為什麼要求漁人「不足為外人道也」?
書上有答案自己找一找 也可以增加記憶力 這樣考試就不會忘了
Ⅳ 桃花源記練習題和答案
自已找去!
Ⅵ 《桃花源記》的練習題和答案
《陋室銘》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孔子雲:何陋之有?
1 文中哪一個詞語能統領全篇?
2 」山不在高,水不在深」類比什麼?」有仙則靈,有龍則靈」暗喻什麼?
3陋室外是什麼顏色?景色有何特點?
4 品忻」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中上與入的秒用.
5」談笑有鴻儒」中的」鴻儒」,可否換成」群儒」?請說說理由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山不在高,水不在深 類比斯是陋室;有仙則靈,有龍則靈 暗喻 惟吾德馨。
3.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4.生動形象的描寫了外部環境的沒。
5.不能,鴻儒乃大儒,群儒一詞中不乏包含了一些腐儒。
《愛蓮說》
1 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古代散文,作者以什麼自況?委婉地批評了怎樣的一種世風?
2 作者從哪幾個方面寫蓮的美好形象?寄寓了什麼樣的生活態度?
3 以花喻人,菊,牡丹,蓮分別代表怎樣的人?此文中這三種花又是怎樣聯系在一起的?
4 作業把"蓮'比作君子,那麼,作者認為君子應該是怎樣的人呢?
5 怎樣理解"牡丹之愛,宜乎眾矣'這句話的含義?
1 作者是以蓮自況,批評了當然「世人盛愛牡丹」,追求富貴的世風。
2
①生長環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生性高潔,不與世俗同 流合污;
②體態香氣:「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正直,通達事理,行為方正;
③風度氣質:「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志潔行廉,體態端莊,令人敬重而不敢輕侮。
寄寓了作者潔身自好,不附權貴,安貧樂道的生活態度。
3 菊代表的是像陶淵明一樣的隱士,淡薄名利;牡丹代表的是像士大夫,追求名利;蓮代表的是像作者這樣潔身自好的人。
作者通過襯托手法:以菊花正襯,以牡丹反襯,引出了蓮。
4 作者認為君子應該是潔身自好,不附權貴,安貧樂道是人。
5 這個感嘆句,是作者對那時一些士大夫追求名利,求取富貴的處世態度的強烈諷刺。
Ⅶ 求桃花源記的練習題及答案,謝謝。
第25課《桃花源記》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灑食。停數日,辭去。
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一、閱讀《桃花源記》片段,回答12——15題。(共7分)
12.解釋文中加點的詞。(2分)
屬: 要:
14.在文中找出表現桃花源中人精神狀態的句子,寫在下面。(2分)
15.作者在文中勾畫了自己的理想社會,請你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理想社會。(3分)
二、閱讀《桃花源記》片段,回答下列問題:(17分)
8.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2)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9.本文的線索是什麼?圍繞這一線索,作者寫了哪幾件事?(4分)
10.用原文語句作答:(3分)
(1)漁人「欲窮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寫桃花源中人精神狀態的句子是: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11.文中哪些話表明桃源人聽了漁人的話之後,仍想繼續在桃花源中生活?他們為什麼不願離開?(3分)
12.陶淵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戰亂頻繁、民不聊生的時代。他筆下的「桃花源「其實並不存在。那麼,陶淵明描寫這一世外桃源有什麼用意呢?(3分)
三、閱讀《桃花源記》片段,回答下列問題:(9分)
17、解釋下列語句中加點的詞的意義。(4分)
(1)欲窮其林 窮: (2)便要還家 要:
(3)處處志之 志: (4)欣然規往 規:
18、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2分)
A.、武陵人以捕魚為業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B.、問所從來,具答之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C、其中往來種作 太守即遣人隨其往 D.、便扶向路 尋向所志
20、閱讀思考,簡要回答:(1)文中的桃花源是作者虛構的理想社會,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這在文中也有暗示,請找出相應得一兩處語句;(2)文章第二段描寫了桃花源美好的生活,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3分)
四、閱讀下面兩段詩文,完成5-9題。(17分)
【甲】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 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陶淵明 《桃花源記》節選)
【乙】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淵明《飲酒》)
5.理解文言文詞義,常常藉助工具書。下框中的文字出自《古代漢語詞典》。
文中「屋舍儼然」中的「儼」字應選擇的正確義項是【 】(填序號)(2分)
儼 yǎn ①莊重。《詩經•陳風•澤陂》:「有美一人,碩大且~。」王延壽《魯靈光殿賦》:「~雅跽而相對。」②整齊。王勃《滕王閣序》:「~驂騑於上路,訪風景於崇阿。」
6.解釋下列加點詞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
①便要還家: ②既出,得其船: ③醒能述以文者:
7.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4分)
⑴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譯文:
⑵便扶向路,處處志之。
譯文:
8.請發揮你的聯想與想像,用語言描述「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所展現的畫面。(4分)
9.從《桃花源記》和《飲酒》中,你認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是什麼?結合當今社會實際,簡要說出你對建設和諧社會的認識。(4分)
五、閱讀下文,回答問題。(10分)
8、本文作者陶淵明是東晉時期著名詩人,《 》是他的著名詩作之一。(1分)
9、解釋下列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2分)
(1)阡陌交通( ) (2)便要還家( )
10、陶淵明在《桃花源詩》中有「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的詩句,文中哪句話與其表達的意思相近?(2分)
11、作者生活的時代,賦役繁重,戰亂紛起,但文中描繪的卻是另外一番圖景,這寄寓了他什麼樣的願望?(2分)
12、本文是一篇流傳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簡練的文字寫出了桃花林的絕美景色。請你用自己的語言形象地將桃花林的美景描繪出來。(至少運用一種修辭手法)(3分)
一、閱讀《桃花源記》片段,回答12——15題。(共7分)
12.屬:類 要:同「邀」,邀請。 評分標准:(2分)每詞解釋1分
13.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用說魏、晉了。
評分標准:(2分)重點詞「乃」、「無論」翻譯正確可得2分,各1分。
14.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評分標准:(2分)每句 1分,錯字不得分。
15.示例:沒有戰爭、沒有飢餓,沒有貧窮,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科學技術發達,社會文明進步。評分標准:(3分)內容合理2分,語言表述1分。
二、閱讀《桃花源記》片段,回答下列問題:(17分)
8.(1)領著妻子兒女和鄉鄰們來到這個跟人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 (2)問現在是什麼朝代,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用說魏、晉兩朝了。(4分,每句2分)
9.第一問:漁人的行蹤。(1分) 第二問:逢桃林、訪桃源、尋桃源。(3分)
10.(1)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2)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3)避秦時亂 (3分,每小題1分)
11.第一問:不足為外人道也。(1分) 第二問:(1)源中生活安寧,(2)能安居樂業,(3)和睦相處。(共2分,答出一條評1分,答出兩條即可評全分)
12.表達詩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種沒有剝削壓迫,沒有戰亂,人人勞動,和樂富足,寧靜淳樸的和諧生活環境。(3分)
三、閱讀《桃花源記》片段,回答下列問題:(9分)
17、窮盡、走盡;通「邀」,邀請;做標記;計劃,規劃
18、D
19、帶著妻子兒女和鄉鄰們來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從這里出去,於是就與外面的人斷絕了往來。
20、(1)①「忽逢桃花林」、「漁人甚異之」② 「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2)表達了作者對沒有戰亂、寧靜和平和自由和諧的理想社會(生活)的追求。
四、閱讀下面兩段詩文,完成5-9題。(17分)
5.②
6.要:邀請 其:他的、自己的(代漁人) 以:用
7.(1)小孩和老人,都高高興興,自得其樂。(評分標准:關鍵詞「黃發垂髫」、「並」、「怡然」,每個0.5分。)(2)(漁人)就沿著原先的走過的路,處處都做好標記。(評分標准:補充主語(漁人)0.5分、關鍵詞「扶、向、志」各0.5分。)
8.在整齊的籬笆旁,我親手採摘金黃的菊花,周圍頓時香氣彌漫;在悠閑恬適間,突間望見高大的廬山,雲霧繚繞。在夕陽的照耀下,廬山彷彿披上了一件綵衣,不時有成群結對歸巢的鳥兒,吱吱喳喳,打破了山林的幽靜。(評分標准:有合理想像2分,有景物的描寫給1分,准確地修飾語給1分;根據表達效果,酌情給分。)
9.理想境界是:沒有戰亂,安定團結;相處和諧;生活富足;環境優美。(評分標准:答對其中的兩點即給2分;) 對建設和諧社會的認識,屬於開放性答題,只要能從以上四點中的任意兩個方面去答題。認識到位,表達流暢即給2分。
(甲)(10分)
8、飲酒(歸園田居)(1分,只要是陶淵明著名詩作即可)
9、(1)交錯相通(互相通達) (2)通「邀」,邀請(共2分,每小題1分)
10、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2分,抄寫全句也可)
11、圍繞「沒有剝削壓迫,沒有戰亂,生活安定富足」回答即可。(2分)
12、圍繞第一段中描寫桃花林景色的語句,運用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描繪即可。(共3分,結合作品內容1分,修辭手法1分,語言生動形象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