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汽油是誰發明的
威廉姆·伯頓和羅伯特·哈姆福瑞斯。
汽油由美國「標准石油公司」的兩名工程師,威廉姆·伯頓(公司副總裁)和羅伯特·哈姆福瑞斯(實驗室主任)發明的。他們對蒸餾法進行了改進,在其標准加熱過程中增大壓力,將煤油「裂解」成汽油。
通過「熱裂解」工藝使汽油的冶煉效率增加了一倍,出油率達到40%。1913年,伯頓獲得了有關這一工藝的專利。美國生產的汽油從此趕上了汽車需求的步伐。
(1)石油誰發明的擴展閱讀:
汽油的用途分類:
汽油是用量最大的輕質石油產品之一,是引擎的一種重要燃料。
根據製造過程,汽油組分可分為直餾汽油、熱裂化汽油(焦化汽油)、催化裂化汽油、催化重整汽油、疊合汽油、加氫裂化汽油、烷基化汽油和合成汽油等。
汽油產品根據用途可分為航空汽油、車用汽油、溶劑汽油三大類。前兩者主要用作汽油機的燃料,廣泛用於汽車、摩托車、快艇、直升飛機、農林業用飛機等。溶劑汽油則用於合成橡膠、油漆、油脂、香料等生產;汽油組分還可以溶解油污等水無法溶解的物質,起到清潔油污的作用;汽油組分作為有機溶液,還可以作為萃取劑使用。
汽油由原油分餾及重質餾分裂化製得。原油加工過程中,蒸餾、催化裂化、熱裂化、加氫裂化、催化重整、烷基化等單元都產出汽油組分,但辛烷值不同。
汽油在自然條件下,長時間放置的穩定性。用膠質和誘導期及碘價表徵。膠質越低越好,誘導期越長越好,國家標准規定,每100毫升汽油實際膠質不得大於5毫克。碘價表示烯烴的含量。
㈡ 石油是誰發明的
「石油」一詞的由來
最初人們把自然界產出的油狀可燃液體礦物稱為石油,把可燃氣體稱為天然氣,把固態可燃油質礦物稱為瀝青。隨著對這些礦物的深入研究,認識到石油、天然氣、瀝青在成因上互有聯系,在分子組成上都屬於碳氫化合物。我國古代對石油和天然氣的發現、開采、認識和利用,源遠流長,具有悠久的歷史,我國是世界石油古國之一。據史料記載,從兩千多年前的秦朝開始,我國古代人民就陸續在陝西、甘肅、新疆、四川、華北、山東、廣東、台灣等地區的30多個縣,發現了石油和天然氣,並以採集和利用。公元前3~1世紀,我國在四川臨邛(今邛崍縣)就發現了天然氣,當時稱為「火井」。世界上最早記載有關石油的文字,見於我國東漢史學家班固(公元32~92年)所著的《漢書》中,書中記有「高奴有洧水可燃」。(高奴在今陝西省延長一帶,洧水是今延河一條支流。)我國不僅是世界上最早發現、利用石油和天然氣的國家之一,而且在石油鑽井、開采、集輸、加工和石油地質等方面,都曾創造過光輝的業績,處於世界領先水平。歷史上,石油曾被稱為石漆、膏油、肥、石脂、脂水、可燃水等,直到北宋時科學家沈括(公元1031~1095年)才在世界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石油」這一科學的命名。沈括於11世紀末成書的《夢溪筆談》中說:「鹿延境內有石油,舊說高奴縣出脂水,即此也」。1976年,台灣中國石油公司編寫的《中國石油志》指出,我國北宋李方日方 (公元925~996年)等編寫的《太平廣記》中最早載有「石油」一詞,先於沈括約100年,有待進一步考證。
㈢ 石油是誰發現的其他種又是誰發明的
最早提出「石油」一詞的是公元977年中國北宋編著的《太平廣記》。正式命名為「石油」是根回據中國答北宋傑出的科學家沈括(1031一1095)在所著《夢溪筆談》中根據這種油《生於水際砂石,與泉水相雜,惘惘而出》而命名的。在「石油」一詞出現之前,國外稱石油為「魔鬼的汗珠」、「發光的水」等,中國稱「石脂水」、「猛火油」、「石漆」等。 其他的是石油中提煉出來的`!
㈣ 是誰發明石油可以提煉
1852年波蘭人依格納茨·武卡謝維奇(Ignacy ukasiewicz)發明了從石油中提取煤油的方法。內次年波蘭南部克洛斯諾附近容開辟了第一座現代的油礦。這些發明很快就在全世界普及開來了。1861年在巴庫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煉油廠。
㈤ 是誰發明了太陽能
太陽能利用歷史回顧
據記載,人類利用太陽能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將太陽能作為一種能源和動力加以利用,只有300多年的歷史。真正將太陽能作為「近期急需的補充能源」,「未來能源結構的基礎」,則是近來的事。20世紀70年代以來,太陽能科技突飛猛進,太陽能利用日新月異。近代太陽能利用歷史可以從1615年法國工程師所羅門·德·考克斯在世界上發明第一台太陽能驅動的發動機算起。該發明是一台利用太陽能加熱空氣使其膨脹作功而抽水的機器。在1615年~1900年之間,世界上又研製成多台太陽能動力裝置和一些其它太陽能裝置。這些動力裝置幾乎全部採用聚光方式採集陽光,發動機功率 不大,工質主要是水蒸汽,價格昂貴,實用價值不大,大部分為太陽能愛好者個人研究製造。20世紀的100年間,太陽能科技發展歷史大體可分為七個階段,下面分別予以介紹。
第一階段(1900-1920)
在這一階段,世界上太陽能研究的重點仍是太陽能動力裝置,但採用的聚光方式多樣化,且開始採用平板集熱器和低沸點工質,裝置逐漸擴大,最大輸出功率達73.64kW,實用目的比較明確,造價仍然很高。建造 的典型裝置有:1901年,在美國加州建成一台太陽能抽水裝置,採用截頭圓錐聚光器,功率:7.36kW;1902 -1908年,在美國建造了五套雙循環太陽能發動機,採用平板集熱器和低沸點工質;1913年,在埃及開羅以南建成一台由5個拋物槽鏡組成的太陽能水泵,每個長62.5m,寬4m,總採光面積達1250m2。
第二階段(1920-1945)
在這20多年中,太陽能研究工作處於低潮,參加研究工作的人數和研究項目大為減少,其原因與礦物燃料的大量開發利用和發生第二次世界大戰(1935-1945)有關,而太陽能又不能解決當時對能源的急需,因此使太陽能研究工作逐漸受到冷落。
第三階段(1945-1965)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20年中,一些有遠見的人士已經注意到石油和天然氣資源正在迅速減少, 呼籲人們重視這一問題,從而逐漸推動了太陽能研究工作的恢復和開展,並且成立太陽能學術組織,舉辦學術交流和展覽會,再次興起太陽能研究熱潮。 在這一階段,太陽能研究工作取得一些重大進展,比較突出的有:1955年,以色列泰伯等在第一次國際太陽熱科學會議上提出選擇性塗層的基礎理論,並研製成實用的黑鎳等選擇性塗層,為高效集熱器的發展創造了條件;1954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研製成實用型硅太陽電池,為光伏發電大規模應用奠定了基礎。此外,在這一階段里還有其它一些重要成果,比較突出的有: 1952年,法國國家研究中心在比利牛斯山東部建成一座功率為50kW的太陽爐。1960年,在美國佛羅里達建成世界上第一套用平板集熱器供熱的氨-水吸收式空調系統,製冷能力為5冷噸。1961年,一台帶有石英窗的斯特林發動機問世。在這一階段里,加強了太陽能基礎理論和基礎材料的研究,取得了如太陽選擇性塗層和硅太陽電池等技術上的重大突破。平板集熱器有了很大的發展,技術上逐漸成熟。太陽能吸收式空調的研究取得進展,建成一批實驗性太陽房。對難度較大的斯特林發動機和塔式太陽能熱發電技術進行了初步研究。
第四階段(1965-1973)
這一階段,太陽能的研究工作停滯不前,主要原因是太陽能利用技術處於成長階段,尚不成熟,並且投資大,效果不理想,難以與常規能源競爭,因而得不到公眾、企業和政府的重視和支持。
第五階段(1973-1980)
自從石油在世界能源結構中擔當主角之後,石油就成了左右經濟和決定一個國家生死存亡、發展和衰退的關鍵因素,1973年10月爆發中東戰爭,石油輸出國組織採取石油減產、提價等辦法,支持中東人民的斗爭,維護本國的利益。其結果是使那些依靠從中東地區大量進口廉價石油的國家,在經濟上遭到沉重打擊。 於是,西方一些人驚呼:世界發生了「能源危機」(有的稱「石油危機」)。這次「危機」在客觀上使人們認識到:現有的能源結構必須徹底改變,應加速向未來能源結構過渡。從而使許多國家,尤其是工業發達國家,重新加強了對太陽能及其它可再生能源技術發展的支持,在世界上再次興起了開發利用太陽能熱潮。1973年,美國制定了政府級陽光發電計劃,太陽能研究經費大幅度增長,並且成立太陽能開發銀行,促進太陽能產品的商業化。日本在1974年公布了政府制定的「陽光計劃」,其中太陽能的研究開發項目有:太陽房 、工業太陽能系統、太陽熱發電、太陽電池生產系統、分散型和大型光伏發電系統等。為實施這一計劃,日本政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70年代初世界上出現的開發利用太陽能熱潮,對我國也產生了巨大影響。一些有遠見的科技人員,紛紛投身太陽能事業,積極向政府有關部門提建議,出書辦刊,介紹國際上太陽能利用動態;在農村推廣應用太陽灶 ,在城市研製開發太陽熱水器,空間用的太陽電池開始在地面應用……。 1975年,在河南安陽召開「全國第一次太陽能利用工作經驗交流大會」,進一步推動了我國太陽能事業的發展。這次會議之後,太陽能研究和推廣工作納入了我國政府計劃,獲得了專項經費和物資支持。一些大學和科研院所,紛紛設立太陽能課題組和研究室,有的地方開始籌建太陽能研究所。當時,我國也興起了開發利用太陽能的熱潮。 這一時期,太陽能開發利用工作處於前所未有的大發展時期,具有以下特點:
各國加強了太陽能研究工作的計劃性,不少國家制定了近期和遠期陽光計劃。開發利用太陽能成為政府行為,支持力度大大加強。國際間的合作十分活躍,一些第三世界國家開始積極參與太陽能開發利用工作。
研究領域不斷擴大,研究工作日益深入,取得一批較大成果,如CPC、真空集熱管、非晶硅太陽電池、 光解水制氫、太陽能熱發電等。
各國制定的太陽能發展計劃,普遍存在要求過高、過急問題,對實施過程中的困難估計不足,希望在較短的時間內取代礦物能源,實現大規模利用太陽能。例如,美國曾計劃在1985年建造一座小型太陽能示範衛星電站,1995年建成一座500萬kW空間太陽能電站。事實上,這一計劃後來進行了調整,至今空間太陽 能電站還未升空。
太陽熱水器、太陽電他等產品開始實現商業化,太陽能產業初步建立,但規模較小,經濟效益尚不理想
第六階段(1980-1992)
70年代興起的開發利用太陽能熱潮,進入80年代後不久開始落潮,逐漸進入低谷。世界上許多國家相繼大幅度削減太陽能研究經費,其中美國最為突出。導致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世界石油價格大幅度回落,而太陽能產品價格居高不下,缺乏競爭力;太陽能技術沒有重大突破,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的目標沒有實現,以致動搖了一些人開發利用太陽能的信心;核電發展較快,對太陽能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抑製作用。 受80年代國際上太陽能低落的影響,我國太陽能研究工作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有人甚至提出:太陽能利用投資大、效果差、貯能難、佔地廣,認為太陽能是未來能源,主張外國研究成功後我國引進技術。雖然,持這種觀點的人是少數,但十分有害,對我國太陽能事業的發展造成不良影響這一階段,雖然太陽能開發研究經費大幅度削減,但研究工作並未中斷,有的項目還進展較大,而且促使 人們認真地去審視以往的計劃和制定的目標,調整研究工作重點,爭取以較少的投入取得較大的成果。
第七階段(1992- 至今)
由於大量燃燒礦物能源,造成了全球性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構成威脅。在這樣背景下,1992年聯合國在巴西召開「世界環境與發展大會」,會議通過了《里約熱內盧環境與發展宣言》, 《21世紀議程》和《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等一系列重要文件,把環境與發展納入統一的框架,確立了 可持續發展的模式。這次會議之後,世界各國加強了清潔能源技術的開發,將利用太陽能與環境保護結合在 一起,使太陽能利用工作走出低谷,逐漸得到加強。世界環發大會之後,我國政府對環境與發展十分重視,提出10條對策和措施,明確要「因地制宜地開發和推廣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潮汐能、生物質能等清潔能源」,制定了《中國21世紀議程》,進一步明確 了太陽能重點發展項目。1995年國家計委、國家科委和國家經貿委制定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展綱要》 (1996- 2010),明確提出我國在1996-2010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發展目標、任務以及相應的對策和措施 。這些文件的制定和實施,對進一步推動我國太陽能事業發揮了重要作用。 1996年,聯合國在辛巴威召開「世界太陽能高峰會議」,會後發表了《哈拉雷太陽能與持續發展宣言 》,會上討論了《世界太陽能10年行動計劃》(1996- 2005),《國際太陽能公約》,《世界太陽能戰略規劃》等重要文件。這次會議進一步表明了聯合國和世界各國對開發太陽能的堅定決心,要求全球共同行動 ,廣泛利用太陽能。1992年以後,世界太陽能利用又進入一個發展期,其特點是:太陽能利用與世界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緊密結合,全球共同行動,為實現世界太陽能發展戰略而努力;太陽能發展目標明確,重點突出,措施得力,有利於克服以往忽冷忽熱、過熱過急的弊端,保證太陽能事業的長期發展;在加大太陽能研究開發力度的同時,注意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發展太陽能產業,加速商業化進程,擴大太陽能利用領域和規模,經濟效益逐漸提高;國際太陽能領域的合作空前活躍,規模擴大,效果明顯。通過以上回顧可知,在本世紀100年間太陽能發展道路並不平坦,一般每次高潮期後都會出現低潮期,處於低潮的時間大約有45年。太陽能利用的發展歷程與煤、石油、核能完全不同,人們對其認識差別大,反復多,發展時間長。這一方面說明太陽能開發難度大,短時間內很難實現大規模利用;另一方面也說明太陽能利用還受礦物能源供應,政治和戰爭等因素的影響,發展道路比較曲折。盡管如此,從總體來看,20世紀取得的太陽能科技進步仍比以往任何一個世紀都大。
可以說是: 羅門·德·考克斯
㈥ 石油一詞是誰發明呢
「石油」一詞的由來 最初人們把自然界產出的油狀可燃液體礦物稱為石油,把可燃氣體稱為天然氣,把固態可燃油質礦物稱為瀝青。隨著對這些礦物的深入研究,認識到石油、天然氣、瀝青在成因上互有聯系,在分子組成上都屬於碳氫化合物。我國古代對石油和天然氣的發現、開采、認識和利用,源遠流長,具有悠久的歷史,我國是世界石油古國之一。據史料記載,從兩千多年前的秦朝開始,我國古代人民就陸續在陝西、甘肅、新疆、四川、華北、山東、廣東、台灣等地區的30多個縣,發現了石油和天然氣,並以採集和利用。公元前3~1世紀,我國在四川臨邛(今邛崍縣)就發現了天然氣,當時稱為「火井」。世界上最早記載有關石油的文字,見於我國東漢史學家班固(公元32~92年)所著的《漢書》中,書中記有「高奴有洧水可燃」。(高奴在今陝西省延長一帶,洧水是今延河一條支流。)我國不僅是世界上最早發現、利用石油和天然氣的國家之一,而且在石油鑽井、開采、集輸、加工和石油地質等方面,都曾創造過光輝的業績,處於世界領先水平。歷史上,石油曾被稱為石漆、膏油、肥、石脂、脂水、可燃水等,直到北宋時科學家沈括(公元1031~1095年)才在世界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石油」這一科學的命名。沈括於11世紀末成書的《夢溪筆談》中說:「鹿延境內有石油,舊說高奴縣出脂水,即此也」。1976年,台灣中國石油公司編寫的《中國石油志》指出,我國北宋李方日方 (公元925~996年)等編寫的《太平廣記》中最早載有「石油」一詞,先於沈括約100年,有待進一步考證。
㈦ 中國古代哪個朝代發明煉油的
中國人民發來現和使用石自油的時間為世界最早。「石油煉制」,起源於中國,北魏時所著的《水經注》,成書年代大約是公元512~518年,書中介紹了從石油中提煉潤滑油的情況。最早鑽油的也是中國人,最早的油井是4世紀或者更早出現的。中國人使用固定在竹竿一端的鑽頭鑽井,其深度可達約一千米。石油用於燒制鹽,公元10世紀使用竹竿做的管道連接油井,石油在北宋年間被沈括正式命名。
㈧ 最早應用石油的是哪個國家
現代石油歷史始於1846年,當時生活在加拿大大西洋省區的亞布拉罕·季斯納發明了從煤中提取回煤油的方法。1852年波答蘭人依格納茨·盧卡西維茨(Ignacy ukasiewicz)發明了使用更易獲得的石油提取煤油的方法。次年波蘭南部克洛斯諾附近開辟了第一座現代的油礦。這些發明很快就在全世界普及開來了。1861年在巴庫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煉油廠
㈨ 世界上是誰第一個發現石油的
這個問題很難准確回答.但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開采與利用石油的國家之一。我國已有兩千多年利用石油的歷史。在古代我國石油主要用在五個方面:①用於照明;②用做潤滑劑;③用於醫葯;④用於軍事;⑤用於制墨等。但整體上我國古代石油科技的發展極其緩慢,對石油的開發與運用也只限於對現成原油的開采與使用,未能對石油的來源及其產生的地質條件進行研究。
最早發現石油的記錄源於成書於西周(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771年)的《易經》:「澤中有火」,「上火下澤」。澤,湖泊池沼也。「澤中有火」,意指油蒸汽在湖泊池沼水面上起火之現象。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一般認為我國人民利用石油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西漢和西晉。據東漢文學家、歷史學家班固(公元32-92年)所著的《前漢書·卷三十八下·地理志第八下》雲:「定陽,高奴,有淆水,肥可蘸」。高奴縣指現在的陝西延安一帶,淆水是延河的一條支流。距今也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此後在《北史·西域傳》中,也記錄了新疆龜茲(今庫車)一帶石油的產出:「其國西北大山中,有如膏者流出成川,行數里入地,狀如醍醐,甚臭。」古代的石油的產地也頗豐富,明李時珍在所著的《本草綱目》中有雲:「石油所出不一,出陝之肅州、鄜州、延長、雲南之緬甸、廣之南雄者,自石岩流出,與泉水相雜……」。「石油」一名是由宋朝科學家沈括在其論著《夢溪筆談》中最先正式提出來的,並為後人所廣泛引用。據《夢溪筆談·卷二十四·雜志一》載:「鄜、延境內有石油,舊說『高奴縣出脂水』,即此也」。石油在沈括之前曾經歷過數種名稱,有石脂水、水肥、石漆等。唐李吉甫著《元和郡縣志》有雲:「石脂水在縣東南一百八十里,泉有苔,如肥肉,燃之極明,水上有墨脂……」。南朝(公元420-589年)范曄所著的《後漢書·郡國志》在延壽縣(今甘肅省玉門一帶)處援引《博物志》(西晉張華著)言:「縣南有山,石出泉水,大如筥□,注地為溝……不可食,縣人謂之石漆……水肥亦所在有之,非止高奴縣淆水也」自沈括以後,後人多稱石油。如明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有雲:「石油氣味和雄硫同,故殺蟲治瘡」。明曹學儉《蜀中廣記》說:「國朝正德末年,嘉州開鹽井偶得油水,……此是石油,但出於井爾」。又見於清朝趙學敏所輯錄的《本草綱目拾遺》:「西陲赤金衛(今甘肅玉門赤金堡一帶)東一百五十里有石油泉」。石油一名雖由沈括正式提出,但據考應不是其首創[1]。似可能是民間的習慣稱法。疑與石油的產狀有關:「生於水際砂石,與泉水相雜」(《夢溪筆談》),「自石岩流出,與泉水相雜」(《本草綱目》),故而形象稱之。
㈩ 誰發明了發動機誰發現了汽油柴油
1.1769年法國人NJ居紐製造了世界上第一輛蒸汽車驅動三輪汽車。1804年脫威迪克設計製造了第一輛蒸汽汽車。
2.1879年德國工程師卡爾?本茨首先試驗成功台二沖程試驗性發動機。
3.1986年國際汽車產業界推舉德國戴姆勒――賓士汽車公司主辦國際汽車百年聖誕慶賀的盛典,並公認國際汽車產業界汽車發明家是創辦賓士汽車公司的卡爾?本茨先生。所以人們一般把1886年稱作為汽車元年。
"汽油"是誰先發現並利用的?
早在發明內燃機之前,人類就已經製造出汽油了。但在很長時間內,汽油被認為是將原油冶煉成煤油後,一種無用的副產品。而石油和石油化工業之所以能夠如此重要,獲得如此廣泛應用,是圍繞其所進行的一系列創新的結果。
在19世紀的大部分時間內,煤油是標準的點燈用燃料。當時的石油冶煉依賴簡單的蒸餾過程,將石油中沸點不同的成分分離出來。煤油的沸點較高,很容易同沸點較低的汽油以及其他雜質分離開來。煤油成為原油煉制的主要產品,而汽油和其他成分則往往被白白燒掉。到20世紀前20年,研究人員發現,內燃機採用汽油這樣的輕型燃料,反而運轉得更好。但採用蒸餾法,僅能從原油中提煉出20%%的汽油。盡管美國石油勘探人員在賓夕法尼亞州、印第安納州、奧克拉荷馬州及德克薩斯州打出很多油井,但冶煉汽油的低效率,極大地阻礙了汽車工業的發展。
美國「標准石油公司」的兩名工程師,威廉姆·伯頓(公司副總裁)和羅伯特·哈姆福瑞斯(實驗室主任)解決了提煉汽油的低效率問題。他們對蒸餾法進行了改進,在其標准加熱過程中增大壓力,將煤油「裂解」成汽油。這種「熱裂解」工藝使汽油的冶煉效率增加了一倍,出油率達到40%。1913年,伯頓獲得了有關這一工藝的專利。美國生產的汽油從此趕上了汽車需求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