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怎樣學創造學

怎樣學創造學

發布時間:2020-12-20 14:01:10

創造學的認識誤區有哪些

創造學的誤區有很多,首先,你要認識什麼是創造學?其次,你要知道創造血的作用。再次認真的推廣創造學。

⑵ 創造學的科學分支

創造學已經發展並衍生許多分支領域,大體歸納為三類:
①創造科學——它是研究創造活動,揭示創造活動和創造過程的客觀規律,是對創造學的基礎理論研究。②創造性科學一一研究人的創造性,開發人的創造性,培養、造就創造性人才,並為其提供理論依據。
③創造工程一一研究各種有效地創造發明方法,促進創造發明效率的提高,它是創造學最富於應用性的一個領域。此外,還出現了與其它科學交叉的邊緣分支,如創造心理學、創造教育學、創造性開發學等等。總之,不同的崗位有不同的研究重點。 1.創造精神創造精神是人們的意識或創造慾望的反映。創造學研究者認為,創造者必須具有以下五種精神:
①造福於人類的精神;
②敢想、敢幹、敢於實踐的精神。
③達不到目的誓不罷休、百折不撓的精神;
④善於發現問題、敢於創新的精神;
⑤堅持不懈、虛心好學的精神。
2.創造性思維思,就是想;維,就是序;思維就是有次序的想一想,思索一下,思考一番。總之是指對事物進行分析、綜合、判斷、推理等認識活動的全過程。創造性思維就不是一般的想一想,它是人類思維的高級形式,它想的是獨立的見解,空前的前所未有的想像目標,其結果是新穎的、有使用價值的、先進的產品。而創造性思維又是擴散思維與集中思維的綜合反映。
3.創造環境創造環境的好壞,對創造發明者來說,是起促進和制約的作用。任何個人與團體,雖然都蘊藏著巨大的創造力,但由於受不同環境的影響,或促進或阻礙創造力的發展。充分認識阻礙創造力發展的環境,創造一個有利於創造發明的環境,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開拓有利於創造發明的環境,必須是領導重視創造發,明,積極培養職工的創造精神,有良好的民主作風,認真分析群眾意見,從開發群眾創造力的高度,來尊重群眾提出創造性想法,保護職工創造權益,在群眾中造成人入動腦筋搞革新的競賽風氣,否則必將影響創造力的發展。另外,車間班組團結,協作氣氛濃,家庭成員的支持等也是非常重要的。
4.創造性教育. 根據「創造學」研究者們提出的有關創造理論與方法, 運用到教育活動中來,提高人員素質。創造性教育就是通過: 運用創造思維和創造技法開發人們的想像力、創造力和解決 問題的能力,使人們的思維活動能夠出現超出現有的知識范圍,具有獨創性,從而去搞革新、搞創造發明。 ·我們舉辦創造學學習班,就是進行創造性教育的實例。
5.創造技法是從創造發明的活動、過程、成果中總結出來帶有普遍 規律的方法,到目前為止,創造技法有300多鍾。 作者:何慶、洪燕雲
ISBN:9787302195672定價:22元印次:1-4裝幀:平裝印刷日期:2014-8-28 本書是一本面向工程技術人員、大中專師生介紹有關創造學的知識功能、創造思維、創造原理、創造技法和創新教育的著作,旨在通過有關基本理論知識和實例的介紹,引導工程技術人員、大中專師生進行自我創造力的訓練,進而培養創新精神,增強創造意識,激發創造慾望,提高創造能力,以便於更好地與各自的專業技術相結合,創造出適應社會發展的新設計、新產品,同時把大中專學生培養成創造性人才。本書揭示了創造性活動的規律,系統講解創造力、創造技法、創新式開發工具,探討創新教育內容,具有系統性、創新性、教育性和開發性。本書書中內容多結合作者的科研和教學創新,以及參加比賽的典型實例,與市面上的同類書籍相比,本書有自己的特色,既可為工程技術人員開發自身創造力提供範例,同時也可作為教師和大中專學生訓練創造性思維的教材,亦可作為有志於創新設計和新產品開發的讀者參考。
20世紀60年代以後,美國形成了十幾個專門從事創造學研究的科研中心,如吉爾福特領導的南加利福尼亞能力研究設計中心,A. F.奧斯本和S. T.帕內斯領導的布法羅紐約州立大學跨學科創造力研究中心等。 第1章概述1.1創造學的特點
1.1.1創造學的含義
1.1.2創造與創新的關系
1.1.3創造學研究與作用
1.2國內外創造學研究概況
1.2.1國外創造學研究概況
1.2.2國內創造學研究概況
第2章創造力的可開發性
2.1人的創造力
2.1.1創造力分類
2.1.2創造力模型
2.1.3影響創造能力的因素
2.2開發人的創造力
2.3創造力評估
附錄創造力自我測試題
第3章創造性思維開發
3.1認識創造性思維
3.2創造性思維開發訓練
3.2.1靈感思維
3.2.2發散思維
3.2.3側向思維
3.2.4收斂思維
3.2.5求異思維
3.2.6其他思維方式訓練
附錄從大學時代的創新思維到世界500強——聯邦快遞創業之路
第4章創造技法
4.1聯想創造法
4.1.1缺點列舉法
4.1.2希望點列舉法
4.1.3特性列舉法
4.1.4類比法
4.1.5反面求索法
4.1.6移植法
4.1.7仿生法
4.2智力創新法
4.2.1智暴法
4.2.2頭腦風暴法
4.2.3德爾菲法
4.2.4提問法
4.3組合、分解創造法
4.3.1組合法
4.3.2分解法
4.3.3形態矩陣法
4.4信息傳媒創造法
4.4.1綜合信息進行創造
4.4.2專利利用法
4.5其他創造方法
附錄A專利申請文件撰寫示例
附錄B專利申請程序
第5章創新式開發工具
5.1創新模塊開發軟體
5.1.1一般設計開發軟體
5.1.2計算機輔助創新軟體
5.2創新開發的硬體工具
5.2.1模塊化工程創新系列產品
5.2.2慧魚創意組合模型
5.3產品創新的設計平台
5.3.1基於手繪草圖的創新設計技術
5.3.2基於知識的概念創新設計系統
5.3.3計算機輔助創新設計系統
5.3.4創新設計平台
5.4工程創新模塊套件應用實例
5.4.1泥煤裝載機模型組裝
5.4.2教育機器人二次開發設計
5.5大學生創新大賽示例
5.5.1增力自行車創新設計
5.5.2新型扳手創新設計
5.5.3多方位頭頸鍛煉器
第6章創新教育
6.1創新教育概述
6.1.1創新教育的含義
6.1.2創新教育的內容
6.1.3創新教育的目標
6.2創造學與職業教育
6.2.1創造學在職業教育中的重要性
6.2.2職業學校應大力開展創新教育
6.2.3職業學校創新教育的必要條件
6.2.4創新教育中教師應具備的素質
6.3創新型人才的培養
6.4實例
6.4.1創新教育教學設計案例
6.4.2學生作品
第7章大學生創業計劃範例
7.1公司規劃
7.2項目背景
7.2.1環境現狀
7.2.2產品概述
7.3市場分析
7.3.1購買特徵
7.3.2市場細分
7.3.3行業進入難度分析
7.3.4市場容量
7.4生產管理
7.4.1廠址選擇
7.4.2項目進度
7.4.3生產工藝流程
7.4.4零部件來源
7.4.5物料流程形式
7.4.6生產要求
7.5公司戰略
7.5.1總體戰略
7.5.2發展戰略
7.6市場營銷策略
7.6.1概述
7.6.2售後服務
7.6.3價格策略
7.6.4銷售渠道
7.6.5物流管理
7.6.6促銷策略
參考文獻

⑶ 安全專業的創造學原理

創造學是研究人類的創造能力、創造發明的過程、方法及其規律的新興學內科。它涉及哲學、思維容科學、腦科學、心理學、邏輯學、行為科學、教育學、未來學和科學技術史等學科,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創造學以創造發明為研究對象,是人類創造發明的思維和實踐經驗的總結。創造學研究的內容:(1)通過對創造發明史所積累的大量材料進行實例考察和典型分析,揭示人類創造發明的機制和條件,探索發明創造的規律性。(2)通過對科學方法論、技術方法論、藝術方法論等方法論學說的研究,總結和探索創造過程的一般程序和方法,以形成創造活動的方法論基礎。(3)通過創造心理學、一般認識論去研究和探索創造性思維的發生規律、活動規律和發展規律,並通過對歷史唯物主義和社會學的研究,揭示創造與社會環境的關系、創造的社會本質,形成創造學的完整體系。

⑷ 創造學基本三原則是什麼

一、滿足需求的原則 針對人們不斷增長的新功能,傢具設計也要不斷地 考慮如何滿足人們新的生活需求。美國心理 學家馬斯洛將人的需求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 需求、自尊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個層次。傢具設計同 樣也要滿足人們的五個層次的需求。但從根本上說,家 具設計廚房裝修效果圖大全2013圖片首先要滿足人的生理和安全需求。設計者要從使 用者的角度出發,通過調查他們的需求信息,特別是要 從生活方式的變化跡象中預測和推斷出潛在的即將發生 的生活需求,並以此作為新產品開發的依據。在確定家 具尺度的時候,要根據人體尺寸、人體動作尺寸以及人 的各種生理、心理特徵來進行考慮;並且要根據使用功 能的性質,如休息、工作的不同要求分別進行不同的處 理。最終目的就是要避免因傢具設計不當帶來的低效、 疲勞、事故、緊張、憂患、生態的破壞及各種有形的損 失,使人和傢具、環境之間處於一種最佳的狀態,使它 們相互協調,使人的生理和心理均得到最大的滿足,從 而提高工作和休息的效率。

二、辯證構思的原則 辯證構思即運用辯證思維的思想與方法進行構思。 傢具是一類具有物質功能和精神功能的復合產品。在具 體的設計過程中,我們要運用辯證的思想來考慮傢具的 造型與功能等矛盾的問題。造型和功能誰更 為重要?在特定的環境下,設計者考慮的側重點會有所 不同,如在商場內的供短暫休息的坐具是否一定需要設 置靠背?從人的需求而言,有靠背當然會舒適得多。但 在此是否一定必需,這就需要對使用場合進行分析,在 流動性很大的商場內,作為短暫休息的坐具就不必滿足 人的最大舒適度,只需做到短暫的放鬆即可。既如此, 這種場合中的傢具就可突出造型,而非功能性。

三、創造性的原則 設計的核心是創造。傢具新功能的拓展,新形式的 構想,新材料新結構的研發都是設計者進行創造性思維 的原動點。如法國藝術家費地設計的「會話」座椅,採用強化塑料纖維製作成兩個相對的座椅,以 具有童趣的手法,用色彩斑斕的蛇形作靠背的頂部裝 飾,用鑽藍色作為椅的主色,創作出了活潑生動的形 象,使人非常願意去接近它、使用它。

四、流行性的原則 要求設計的產品表現出時代的特徵,定製衣櫃符合流行的時 尚,要求設計者要經常、及時地推出適銷對路的產品, 以滿足市場的需求。要成功地應用流行性的原則,就必 須研究有關流行規律和理論。但不可盲目的追尋流行, 要切實的分析它的使用范圍和場合

五、資源持續利用的原則 傢具是應用不同的物質材料加工而成,對於一些不 可再生或成材時間較長的原材料,我們要考慮材料的再 利用。特別是在木材的使用上,要盡量利用速生材、小 徑板材和中纖維板為原料,對於珍貴樹種的利用要做到 物盡其用,以實現人類生存環境的和諧發展和材料的可 持續再利用。同時,不斷探求新材料的開發

⑸ 什麼是創造學

創造學是來一門研究人類創自造發明活動規律的科學。因為創造發明是人類勞動中最高級、最活躍、最復雜、也是最有意義的一種實踐活動,其實質是:人類追求新的有價值的功能系統。而創造發明可以發展生產力,推動社會進步,改善人類的生活環境、勞動環境,因此創造發明是人類最寶貴的財富。

⑹ 什麼是創造學,創造學的兩個基本原理是什麼

1.人人都有創造潛力。

2.創造潛力是可以培訓而激發出來的。

⑺ 創造學起源什麼國家

1941年,奧斯本完成並出版了《思維的方法》一書,第一次面對世界闡述了創造發明的思路與方法,從此誕生了新的學科——創造學。

亞歷克斯·奧斯本(Alex Faickney Osborn,1888.5.24 - 1966.5.4):創造學和創造工程之父、頭腦風暴法的發明人,美國BBDO廣告公司(Batten, Bcroton, Durstine and Osborn)創始人,前BBDO公司副經理。是美國著名的創意思維大師,創設了美國創造教育基金會,開創了每年一度的創造性解決問題講習會,並任第一任主席,他的許多創意思維模式已成為家喻戶曉的常有方式。所著《創造性想像》的銷量曾一度超過聖經的銷量。20世紀40年代,亞歷克斯•奧斯本在其公司發起創新研討。1953年和帕內斯教授在在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學院創辦了世界上第一個創造學系,開始招收創造學專業的本科生和碩士研究生。1954年,奧斯本作為布法羅州立大學的董事會成員,促成該校建立「創新教育基金會」。
編輯本段頭腦風暴法
亞歷克斯·奧斯本提出的最負盛名的促進創造力技法——頭腦風暴法,所以大家都稱他為「頭腦風暴法之父」。這種方法的目的是通過找到新的和異想天開的解決問題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⑻ 回顧對創造學這門課的理解與感悟

回答者:曇花一現22 - 助理 二級 2-28 11:37

一、關於初中語文新教材的認識
《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用修訂版)從總體來說,體現了新形勢下的教育思想,貫徹了"三個面向"的精神,以體現教育、教學改革的基本要求,以全面提高語文素質和大力提高教學效率為目標,把握了學習語文的規律,以科學化的基本原則,緊緊圍繞"語文素養",抓住"素質"二字做足了文章;充分體現了全新概念的語文教育特點,以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為教學出發點和歸宿。新大綱鮮明地體現了"輕語文知識,重語文能力";將閱讀與積累提到了應有的地位,突出了語文與生活的聯系;注重了創新精神的培養,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等特點。
《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語文教科書》就是根據2000年新大綱的精神,在原《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語文教科書》(試用本)的基礎上修訂而成的,去年叫"試用修訂本",今秋使用的課本又作了修訂,如第一冊作了一些變動:調整了兩篇文章,練習題及作文作了一些改動。不再稱為"試用修訂本"。教材的修訂指導思想明確,就是:聯系生活、扎實、活潑、有序地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發展語感和思維,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在教學過程中,努力開拓學生的視野,注重培養創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興趣,培養社會主義道德品質,有利於發展健康個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為今後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教材修訂在指導思想上具體歸納起來是如下幾個方面:①轉變觀念,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如何看待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關系呢?工具性應放在首位。首先要教會學生使用祖國的語言文字,教會他們閱讀、寫作,在此基礎上,才談得上人文興趣和文字修養。②溝通課本內外的聯系,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教科書受條條框框的約束,選文不少是出於無奈的,如魯迅的文章和領袖的文章,比如魯迅作品,原來突出他思想家、革命家的一面,以致很多學生認為魯迅並不好,只會處處罵人,其實他也有很抒情的作品,如這次三冊課本選的《阿長與山海經》。前不久廣西教育出版社出了一套《新語文讀本》,這套書的主編之一,一位大學教授(曾經當過18年中專語文教師)講他教學時學生對魯迅作品既怕又難,學生認為魯迅可畏,因為教師告訴學生的魯迅形象是幾十年不變的。現在要消除誤解,告訴學生魯迅不是那麼可怕,實際上是可親可敬的。而這個任務更要從課外來實現,人教社的《語文讀本》就是以時文為主,沒有選文的框框,盡選學生喜歡的作品,作為課內課外的補充和延伸。因此,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切實改革教法,調動學生的思維能力,課文學生不理解的是很少一部分,老師點撥一下就可以了。要善於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探究,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尤其是創新思維能力。③加強文學教育,注重情感熏陶。新教材增加了課文的可讀性,大大增加了文學作品的比例。學習語文不唯字詞、語法,還包括閱讀方法指導、寫作等,而人文情趣、文學素養則主要在情感的熏陶和思想的潛移默化中得到培養。④重視誦讀,改進古詩文教學。為加強傳統文化教育,古代課文不少於30%,要求6個單元占兩個單元,按語言的難易程度編排。對古詩文,要求熟讀背誦,能藉助工具書理解。⑤強調充分發揮教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在教學參考書的變化上體現出來,過去教參強調結論性的東西,對教學形成限制,與編寫的初衷相悖,新教參淡化了對課文的解說,給教師留有餘地,改變把教參當教案的狀況。
修訂教材的指導思想是以語文課程改革的基本觀念為前提的。因為時代在發展,全球化、信息化的現代社會要求公民要有創新精神、合作精神,所以語文課程改革有以下幾個基本理念:①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要求語文教學必須使全體學生具有適合終身發展需要的能力。具體目標是:a. 識字寫字教學是閱讀、寫作的基礎,只有識字量大了,才可能提早閱讀;b.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和文本之間的對話活動,尊重學生閱讀中的不同體驗;c. 寫作是學生認識自我的途徑,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強調寫接近學生生活的文章,使學生樂於動筆,易於動筆,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d. 口語交際體現時代特點,是現代公民必備的一種能力。宜在具體情境中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和應對能力。②正確把握祖國語文教育的特點,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原來教材每冊30篇左右,太少,學生閱讀面很窄,應吸收語文教學的優良傳統,多讀多寫(現在高中有《課外讀本》,初中有《自讀課本》),加強語文和生活的聯系,在語文積累和實踐中逐步認識語文的、漢語言文學的特點,培養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注重語文課程中豐富的人生內涵,注重對學生精神的熏陶和感染,注重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獨特感受,使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機統一起來。③積極倡導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學習方式。充分激發學生的進取意識,大力倡導學生主動研究、探討問題,打破"三個中心"(以教師為中心,以課本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注重質疑問難、切磋學問,為學生提供自主思考的空間,設置適當的情景,增加活動性題目。提倡綜合性學習,在感興趣的活動中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努力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創新、團結合作的良好品質。④努力建設開放而又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努力拓展學習和應用的領域,注重跨越學科的學習,密切關注信息化進行,如怎樣進行網上閱讀等等。
從上述角度出發,新教材(包含今秋開始使用的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新編教科書》(實驗本),也就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也是教師進修的"學材",新教材應看作是將科學的素質教育變成課程的血肉,作為教師,要全面認識新教材的完整框架,使新教材中洋溢的新的教學理念成為施教的行為准則;使課堂成為研究性學習的交流平台,成為學生轉變學習方式,進行研究性學習的示範者。建議參考實驗本,據了解,7-9年級語文採用綜合編排方式,強調人文性內容和工具性內容的統一,我國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統一,民族優秀文化與世界進步文化的統一,文學性內容與應用性內容統一,並力圖把閱讀、寫作和口語交際整合到一起,能力培養和知識教學整合到一起。這套《九年義務教育七一九年級語文教科書·實驗本》很有特色;一是構建新的教科書體系,它以語文與生活的聯系為線索,按人與自我、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三大板塊組織單元,每個單元包括閱讀與綜合性學習兩部分,綜合編排方式,減少頭緒,突出重點,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綜合性學習整合在一起,能力培養與知識傳授整合在一起,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整合在一起。二是致力於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人文素養。這套教科書各個環節的設計,兼顧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三是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方式,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無論是體系設計還是內容選擇,都注重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注重引導學生質凝問題,切磋學習,砥勵思想、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為學生提供各自的發展空間。閱讀部分尊重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尊重學生多樣的閱讀趣味,寫作內容貼近學生實際,引導學生表達真情實感,展示獨特個性。四是遵循語文教育規律,突出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使學生在實踐中學習語文。力圖使學生在積累中和實踐中把握運用語文的規律。力圖使閱讀成為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所有閱讀提示和練習,都引導學生在自主閱讀中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激活思維,激發情感,深入理解課文的思想內涵,並積極由課內學習外向課外實踐延伸。
從以上教材的變革中,我們看到中學教育的發展變化之大之快,語文教師要不斷更新自己的觀念,不斷學習,努力使自己跟上教育教學改革的進程。同時語文教材還打破了過去以不變應萬變的傳統,除了一綱多本外,在使用過程中不斷修訂,如2001年版與2000年版就有不少變化。01年與00年版換課文兩篇;練習明顯改動12處;背誦部分減少,難度降低,寫作訓練也有變化。
二、關於新教材教學中的一些看法
1、詩歌教學問題。
三冊教材第四單元的內容是詩海倘徉,有四篇課文是中國現當代詩歌,選了8首詩;有一篇是外國詩歌,選了兩首詩,共有中外九位現代詩人的十首詩歌。這些詩篇幅不長,抒情色彩較強,易於成誦。學習這個單元要求學生初步了解詩歌的藝術表現形式,體會詩歌的語言特點和意境美,感受詩歌豐富的想像和濃郁的情感,並在此基礎上朗讀背誦。
單獨設立一個"新詩單元"這在初中語文教材的編輯上還是第一次,這大概反映了編者對詩歌,尤其是對新詩在觀念上的一些變化。詩歌是最早出現的文學樣式,小孩學習語文(不單純指學說話),恐怕也是從學詩歌開始的,如兒歌、童瑤之類,又如在基本不懂意思的情況下大背唐詩等。但在語文教學中古代詩歌尚有一席之地一一盡管少得可憐,而新詩卻難登"大雅之堂",閱讀如此,寫作更如此,學生的詩歌創作一般是不受鼓勵的,起碼是不提倡的,所有考試都把詩歌拒之門外(當然有閱卷的考慮)。因此,長期以來,語文教學與新詩(現代詩歌)其實是很隔膜的,甚至還有誤解,以為新詩太"淺白",不像古詩那樣有味道,覺得沒什麼教頭,也沒什麼學頭。2001年8月9日《光明日報》第二版上有一篇文章叫《中學語文:詩歌遭遇尷尬》,講的是記者在江蘇一所中學采訪時,看到一位語文老師在講一篇詩歌前提問:喜歡詩歌的同學請舉手,只有兩個女同學;喜歡散文的同學請舉手,有十幾個人;喜歡小說的同學請舉手,全班同學都舉起了手。在北京街頭對幾位中學生進行隨機采訪,在被調查的5人中,特別喜歡詩歌的沒有,根本不感興趣的兩人,同時他們反映一個班50多人,喜歡詩歌的最多不超過4-5人。所以,面對新詩單元的教學,無論教師還是學生,都應轉變一下觀念,調整好心態,否則,很難在新詩的海洋里徜徉起來。
本單元的十首詩可以說都是精品佳作,具有一定代表性,都是新入選的,教學起來會有一定難度,參考資料可能不會像古詩那樣多,那樣好找,但更難的是教法。既不能照搬古詩的教法,也不能像教散文那樣走程式化的老路,倘如此,真要把新詩教得"淡"如水了。前文中,作者提出教學方法需要探討。他認為有地區之間、城鄉之間、重點與一般學校之間的區別,條件好的學生視野較開闊,老師講得會透一些,差的講得粗一些,前者如果應試,也有很大差別,北師大中文學李道英教授認為詩歌是一種高雅藝術,是一種文化素養。在中學的教育不在於應試不應試,而在於引導,學詩、寫詩、鑒賞詩是一種"慢功夫",要慢慢培養。人教社中學語文編輯室的溫立三從編撰者的角度出發,認為文學教育離不開詩歌,詩歌是最純粹的藝術,從內容上、形式上、結構上、格律上,詩歌在培養學生的文學興趣上都比散文和其他形式更優越、更適合。
新詩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文字淺顯,明白如話,形象鮮明,意境深。由於文字上沒有什麼障礙,因而往往深入不下去,對詩歌的理解浮在表面上,反過來埋怨新詩"沒勁"。這可能是新詩教學中的一個通病。如果因此我們教得不到位,指導得不得法,而給學生留下"新詩不如古詩"的印象,那隻能歸納為教學的失敗。與其他文學體裁相比較,詩歌更具形象性、抒情性、音樂性和含蓄性。從語言技巧和表現手法上看,詩歌更要求語言精練和生動,更借重於想像和聯想。教學詩歌,也要以豐富的想像和聯想,從精練的詩句中解讀出詩歌的豐富內涵來。如郭沫若的兩首詩,從教法上突出啟發學生的想像和聯想,同時運用啟發比較法;現代詩三首創作背景不同,風格和情景不同,但都屬抒情詩。因此,教學中要准確領悟詩歌所抒發的感情是學習的關鍵。這些學習都應採取誦讀開路琢磨品味,引導學生走進詩歌的情境,去感悟、去體驗。在此基礎上,通過想像在自己的腦海中構建出、猜測出詩歌形象所蘊含的思想感情。使之成為"自己所理解的",還可以進行再"創作",給詩歌形象賦予新的含義(張秦俊不足之處)。張老師執教的《我為少男少女們歌唱》是一首節奏明快、熱情奔放的詩歌,同時又是一首思想鮮明、時代感強烈的詩歌,要深入領會詩歌的主題,就必須了解它產生的時代背景及詩人的思想狀況。因此教學這首詩第一步應是:背景介紹,否則無法了解詩人為什麼而歌唱,"快樂"和"希望"從何而來;然後要反復誦讀,指導學生在誦讀中認識詩人的想像和聯想,體驗詩人的愉悅和興奮。為達到這一點,課堂教學的情景設置有很大的作用。可以說是這一節課的特點之一,它適應初中生年齡和心理特徵,背景介紹引入較為自然,畫畫輔以聲情並茂的講解,畫面展現運用多媒體課件,將抽象的內容變為可感的視覺形象,如舊中國的背景,抗戰期間延安的情景,結尾配樂的畫面,可看作體現新大綱關於"重視創設語文學習的環境"的要求,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情感,引導學生進入詩境,也激活了學生思維。之二是真情誦讀,聲音最具有表情功能,能使詩歌的情感表達得淋離盡致,也使聽的人有更逼真、更深切的感受。教師充分利用了范讀范背的形式來運用聲音,使其感染學生,並訓練學生誦讀,示範背誦也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之三是強化形象描述。要讓學生深切感受詩的形象,教師在教學中運用富有感情的形象描述,誘發美感引導學生進入詩境。老舍先生說:"教師的語言要既有意思,又有響聲,還要有光彩"。教師在導學時,根據詩的不同基調變換不同的情緒、語言和語調,把握描述的節奏,繪聲繪色的展示詩的情境。美國心理學家艾怕爾·梅拉別思有一個結論:信息的總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調+5%的面部表情。可見教師的態勢語的教育效果具有決定性作用。這一情景設置作用無可替代。在現代詩教學中如此,在古詩教學中也應如此,以上幾點是張老師的一些嘗試,效果如何,要待實踐檢驗。
2、說明文教學問題
按新大綱精神要淡化文體,在一、二冊閱讀教學中,對文章的體裁知識幾乎沒有涉及。始終體現大綱中關於"整體感知課文,在閱讀中了解敘述、描寫、說明、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的閱讀要求。第二冊第三單元選文體現學習重點。如:"理解內容,概括要點"。體現的是"科學世界",5篇課文均為科學文藝、科學小品,均體現對科學知識的解說,編者的目的很明確,藉此對學生進行科學教育,通過這幾篇科學文藝、科學小品的學習,強化學生的科學精神,增進他們的思維品質,使之終生受益。用傳統的教法,雖是在一年級,老師也必會涉及有關說明文知識,而現在按單元要求就是在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或藉助文中的關鍵詞語,或用自己的話,練習概括文章的內容要點,學會快速閱讀文章。據此在教學中,老師完全可以跳出傳統的觀念,緊緊圍繞教材要求,指導學生多練、多讀,理解文章內容,在此基礎上訓練學生進行復述,此法既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說明文的興趣,又可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因為復述法就是要求把讀到或聽到的語言材料在理解的基礎上講述出來的說話訓練方式。合理有效地運用復述法對說明文進行教授,既呆以直接培養學生語感和提高表達水平,也可以訓練學生思維,直接訓練學生藉助文中關鍵詞語,或用自己的語言來概括要點。具體做法很多,如分組相互復述,全班復述,或個人自行復述等等。同時,要教給學生復述的方法:1. 詳細復述,品味語言准確性。2. 簡要復述,把握說明的條理性。3. 摘要復述,抓住對象的特徵性。如二冊11課《大自然的語言》,課後四題要求用8個詞語復述關於四季的描述。就要求學生抓住四季的特徵。4. 創造性復述,理解知識的科學性。例如二冊15課《月亮上的足跡》課後三題,要求學生展開想像,寫一段二三百字的小短文,就可讓學生先復述,然後再寫。同時,教師在訓練中要把握住方向,不要設定標準的復述答案,因為新大納新教材就是要求有意識地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理解文章內容,不要求學生對每篇文章的每句話都理解透闢,要相信,他們在今後的生活經歷、自我學習中自行領悟。一年級復述訓練要圍繞這些要求進行。
3、文言文教學問題。
新大綱在閱讀要求中規定"誦讀古代詩詞和淺易文言文,能藉助工具書理解內容,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舊大綱則是"讀文言文課文,要了解內容,能順暢的朗讀,背誦一些基本課文"。新大綱除將比例從20%增到30%,還提高了要求。因此,二冊五單元文言文教學除了按課文與生活的關系,認識了解古代生活。理解各篇文章的內容,注意其寫法,體會其中抒發的思想感情,背誦指定的課文外,在教學中,傳統的教法有些還得沿用。因為初一、二的學生,文言知識太少,能力和知識積累太少,必要的串講,重點字詞的落實必不可少。但無必要面面俱到,也不要生怕漏掉什麼。在文章的理解上,要去克服以往盲目、繁瑣的分析法,注意教材練習中一再明確提出"熟讀課文,回答下列問題","誦讀全文,背誦某段"等要求,這體現了整體感知的觀點,而整體感知就是指閱讀完一篇文章後所產生的心理感觸,這是個性化的,不必強求一致。在文言文教學中,為避免枯燥,不應重視多角度,全方位的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如創設課堂環境氣氛,又如教師作示範背誦,這一點可以從心理角度來看待,要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一般應遵循直觀性、參與性、新穎性的三原則,范背則直觀地將教學的要求由學生的單向參與變成師生雙向參與,無形中將師生的關系置於平等的地位,久而久之,學生將會減少背誦文言文的畏難情緒。才會完成大綱規定的文言文要"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的要求。歸納起來,應緊緊抓住強化誦讀這個環節,通過誦讀培養學生理解力,通過誦讀領悟,訓練學生理解記憶,同時,加強誦讀指導,提高誦讀能力。
三、新教材要實踐個性化教學
既然可以一綱多本,既然教參也改變了教案式的設計,給老師留下不小餘地,給老師發揮創造性的機會,那麼,實行個性教學,乃是語文教育的必然選擇和必由之路。新教材需要新教法,除了教學思想的更新,體現教師鮮明的個人風格,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更為必要。語文作為一門人文學科,12年光景,幾千個課時,數以億人次的青少年伴隨它成長,可以說,語文對一個人心靈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但由於長期的應試教育,使語文教師的激性和個性受到遏制,學生的個性和學習興趣遭到扼殺,乃至這門最能激發想像,陶冶情操、張揚個性的課程,被人斥之為"誤盡蒼生"。新大綱明確提出了"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培養愛美的情趣,發展健康的個性,養成良好的意志品格"的育人目標。而這一目標就需要對教材實行個性化教學來實現,這也是確保語文新教材教學效果的必由之路。教師要拓寬視野,放開手腳,不拘泥教材和教參教案,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教育資源,利用各種有效的教育手段,優化語文學習環境,構建課內外聯系,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的全方位多層次開放式的語文教育體系,形成大課堂、大課本、大語文、大教育的格局,同時要從小處著手,把握學生脈膊,引導學生選擇適合自身特點的個性學習方式,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師的教學,做到重感知,會思考,少做題,多讀書,勤活動,努力提高語文的整體素養。今天,執教研究課的5位教師應該說都有自己鮮明的個性。在教學中既實踐著先進的教育方法又實踐著個性化教學,努力在形成自己風格:張秦峻結合"9·18"70周年,利用音像資料手段。調動學生情緒,飽含激情為學生示範背誦,生動、具體的指導背誦。李征教師:線索清楚地讓學生充分感受桃源之美,激發美好理想。繆凝: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積極性,讓學生自由地講出自己的理解。陳珍瓊:抓住一年級學生特點,注意了分組競賽形式的選用等等。他們共同在運用主體教育中合作學習的方法,讓學生在小組中,開展合作,共同探究學習的問題,盡管顯得不夠規范和自然,但方向是應肯定的,因為主體教育已經在初中推廣,當然如何針初中生特點來進行有待探索。如怎樣力爭在一節課中讓更多學生開口說話,不要只是少數優生在講。這幾節課學生發言面不算少,但遠遠不夠,老師講的還嫌多了些。同時,個性化教學在以下兩方面也應表現出來:
1、課堂提問已上升為課堂教學藝術,已總結出諸如"正問與反問、逆問與曲問、追問與連環問"等等,但這一傳統存在著缺陷,即學生處在一種"待問"的被動學習狀態,只是一種機械的"應答性行為",不論老師設計得多巧妙多高明。人的思維是從問題開始的,而發現問題在是思維的起點、開端,回答問題才是思維的第二步。鄭板橋說:"學問二字,需拆開看,學是學,問是問,有學無問,雖讀書萬卷,人是一條鈍漢耳。"因此,把提問權還給學生,就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張老師作了一點探索,讓學生提問,但從整體看還遠遠不夠。每個教師應有自己啟發學生提問的特點。
2、朗讀,應該作為一種突出重視的教學手段來看待,因為朗誦不僅是對課文內容的再現,已也是一種再創造。無論是從生理角度,傳統讀書方法,語文教學本身,還是從審美陶冶的角度來看,加強朗讀教學,都是非常重要的,這幾節課都有體現,但突出不夠,不是朗讀時間長短,而是教師朗讀的示範、技巧指導體現不夠,一個好的老師在示範朗讀,指導朗讀上也

採納一下吧,謝謝……

⑼ 創造學,設計一個小發明.然後寫實驗報告

本項實驗分為三個階段。

(一)准備階段(1991—1992)

這一學年,做了三項准備工作。

1.設計方案

設計方案是實驗的藍圖,直接關系實驗的成敗。首先,我們明確了問題(如前所述),確定了課題,選定了自然實驗方法,也做出了消除無關變數干擾的規定,進行了前測。進而,對幾個相關的基本概念進行了界定。

(1)創造能力

創造是指人類運用腦力與體力生產前所未有的精神產品和物質產品的社會活動。所謂創造能力是指創造者所具有的順利完成創造任務的本領,亦即個性心理特徵。

創造能力可分為高低不同的兩個層次。相對於全人類來說的首創性,稱為人類首創性;相對於某一人類個體來說的前所未有的首創性,稱為個體首創性。中小學生的首創性大多屬於後一層次。創造能力是多因素的綜合能力,主要包括發現、發明、創作和創造性組織能力,其核心是創造思維能力。

(2)學習能力

這里所謂學習能力是指在校學生順利完成各項學業任務的本領,亦即個性心理特徵。一般地說,學習能力高低與學習成績好壞存在著正相關關系。因此,本項實驗以社會公認、易於量化的學習成績代作學習能力指標。

(3)同步增長

這里的同步增長是同步超常增長的簡稱,是指創造能力與學習能力相互促進、大幅度共同提高的創造教育的客觀效果。量化指標是:實驗班與對比班相比,創造能力測試成績達到差異顯著水平;中考、高考平均總分超出5分。

2.培訓師資

實驗的自變數均須通過教師達於學生身上,而教師們的教育觀念和方法與實驗要求之間存在著很大差距。所以,培訓師資成為實驗成敗的關鍵。培訓分為四個步驟:第一步是以創造學為基本內容的一般培訓;第二步是依據不同的實驗任務而分別進行的特殊培訓;第三步是上崗前的演練性培訓;第四步是在實驗開始後針對具體問題的培訓。

3.出版教材

高中實驗班需用的創造學理論教材和配套的電教片,早已出版。1993年,我們又出版了《中小學生創造智慧超常增長訓練》一書。這樣,初高中實驗班都需要用的訓練教材也有了。

(二)實驗階段(1992—1995)

1992年夏天,在初一和高一確定的實驗班和對比班,學生基礎條件是均衡的,實驗三年,師資力量也保持均衡。前測之後,實驗開始。在三年實驗期間,三大實驗主體,操作六大系統,按照設計方案,實施實驗。

1.校長操作的決策指揮系統

以校長為首,建立創造教育的決策指揮系統,工作分為相互聯系的四個方面。

(1)校長帶頭,轉變觀念。校長帶領領導班子成員,學習創造教育學等有關理論,分析傳統教育弊端和現實表現,轉變教育觀念。

(2)培訓師資,明確目標。在轉變觀念基礎上,使教師明確:開發學生創造潛能是一切教育行為的共同目標。然後,針對具體情況,認真落實。

(3)組織實施,注重激勵。以追求實效為出發點,制定規劃或條例,對創造教育的目標方法和評價等問題,尤其是獎勵問題,做出具體規定,大家共同遵守。

(4)及時反饋,開展研討。創造教育一經實施,就要及時反饋。出現缺點和問題,分析原因,研究對策。遇到疑難問題,走出去,請進來,向專家、學者求教。

(5)鼓勵科研,多出成果。鼓勵教師參加創造教育科研,並為多出成果、出高水平成果,創設各種各樣的良好條件。其目的是:不僅要培養出類拔萃的學生,也要造就教育家型的校長和教師。

閱讀全文

與怎樣學創造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校本研修成果摘抄 瀏覽:332
誰發明了明天 瀏覽:864
購買版權開發票一般開票內容寫什麼 瀏覽:817
九台工商局電話是多少 瀏覽:429
網培研修成果 瀏覽:127
股東認繳出資額期限 瀏覽:236
土地使用權轉讓協議書範本 瀏覽:877
銀川工商局上班時間 瀏覽:666
西瓜誰發明的 瀏覽:108
莆田市工商局企業查詢 瀏覽:490
職工安全生產保證書 瀏覽:951
顧亮馬鞍山 瀏覽:961
工商局胡小勇 瀏覽:996
專業技術人員知識產權著作權 瀏覽:829
馬鞍山李群 瀏覽:440
創造101之無敵導師 瀏覽:170
關於公司知識產權的內控管理制度 瀏覽:72
矛盾糾紛專項排查工作方案 瀏覽:103
法國發明家巴耶爾首創 瀏覽:561
油條機我愛發明 瀏覽: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