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四大發明的傳播及影響因素

四大發明的傳播及影響因素

發布時間:2020-12-20 14:00:39

A. 四大發明的出現和傳播有何重大意義

四大發明的出現和傳播的意義如下:

中國古代著名的四項科技發明包括指南針、造紙術、火葯和印刷術。這四大發明相繼傳入世界各地後,對世界科技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是中國對於世界文明的巨大貢獻。

1、指南針

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它的出現是偉大的。指南針在中國很早就出現了,戰國時期就出現指南針的始祖「司南」。而在先秦時代,古人就開始了解磁石,並且掌握一定的磁學知識。

經過後來朝代不斷的演變與改良,變成了今天的指南針。其中宋朝是改良最多的朝代,那時候的指南針開始大范圍使用,特別是對於航海,它決定了重要性的決定。

宋朝的經濟發達,很大程度依賴海上貿易,陸地貿易被阻隔,只能發展海上絲綢之路。

指南針的出現,對於西方國家來說,打開了一扇天窗。在文藝復興之前,西方的航海者還無法做到環球航行!因為一出大海,就會迷失方向,找不到北。直到指南針的到來,給他們帶來了希望。

指南針推動了西方國家文藝復興的進程,它讓人們開闊了視野,於是有地理大發現,並且開辟航線,把全球經濟發展聯系起來。

這也影響著世界的進程,如果指南針晚一些出現,或者傳入西方的時間比較晚,也影響著西方人探索大海時間與進程。

2、火葯

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它是不可或缺的發明。火葯是隋唐時期,中國古代煉丹師發明的,起初只是為了煉制長生不老葯,可煉丹師發現把硝酸鉀、木炭、硫磺三種物質磨成粉末狀態。

按一定比例混合,得到的新物品,點燃會有燃燒狀態,這就是火葯的由來,經過不斷的改進,火葯的威力越來越大,於是到了唐朝末年,火葯開始正式運用於軍事上,它開始登陸戰爭的舞台。

或許對於中國來說,火葯並不是什麼稀奇物品,但對於歐洲來說,那是一種光明。當火葯在中國大放異彩的時候,歐洲奴隸還在被貴族統治壓迫著。

當火葯傳入歐洲時,底下的人開始認識到,一直破不了的貴族城堡,終於有武器可以把他們撕開裂口,一直無法戰勝的騎士,如今還是倒在火葯武器的槍口下。

隨著大海航海時代的發展,資本主義的興起,火葯是他們手裡征服世界的武器。歐洲中世紀天主教的思想枷鎖終於被火葯和火器摧毀,而火葯的發明大大的推進歷史發展進程,是歐洲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的重要支柱之一。

3、造紙術

同樣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它的作用不容小視。很早以前世界上的紙是埃及的紙莎草紙,歐洲普遍使用的是羊皮書卷,中國使用的是竹簡等。

直到紙張的出現,才改這一現狀,東漢時期,蔡倫造紙是一個重要的發明或者說是改進,因為在他之前,已經有紙張的出現,只是被他改進,形成更方便,更容易推廣的造紙術。

對於不能推廣的技術,確實是累贅,像歐洲的羊皮書卷,埃及的紙莎草紙不能推廣就是原材料的問題,用羊皮,天知道要多少羊才可以解決推廣傳播問題。

而蔡倫發明的技術徹底解決這個問題。他改進了技術,原材料范圍擴大了,破布,漁網,樹皮,麻頭等都可以造紙,而且發明的樹皮造紙更是擺脫原材料的問題。

他把技術帶到一個新的階段,直到12世紀,歐洲才開始使用效仿中國的方法造紙。開始大規模生產,這徹底為歐洲解決文藝復興的推廣,有了可行性。

4、印刷術

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它有的出現減少了繁重的抄寫工作。印刷術的發明可以追溯到唐代,那時候叫雕版印刷術,但不太方便,簡單的說,它是一塊一塊木板反字體雕刻的。

也就是說你要印刷什麼,就用一塊木板按照內容雕刻。直到宋代的活字印刷術出現,才改變這一現狀,這一技術是畢升改進的!

他把整塊的雕版上的字,拆出來,做成一個字一個雕版,小小的活字被標准化的生產出來,按照內容排序在一個方框內,用過之後,還可以收好繼續下次用。

當印刷術傳到歐洲時,歐洲才受到啟發,他們才開始使用中國印刷術,製作自己國家的文字印刷術。極大的改變歐洲的書寫方式,以前只有修道士才能讀的書和接受的高等教育,如今普遍開來。

許多人都可以學。這造就了歐洲文藝復興的出現,結束中世紀漫長的黑夜,讓文藝復興運動提供了一個重要的物質條件,印刷術改變著歐洲的文明進程。

5、總結

這四大發明促進了歷史的發展軌跡,傳入歐洲,給歐洲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從中世紀開始,歐洲處於一個漫長的時代,止步不前,人們生活在水深火熱的世界裡。

四大發明給他們帶來了曙光,於是才有文藝復興的出現,文藝復興是歐洲結束中世紀的重要里程碑。

她對後世起到很大的作用,科學,地理,藝術,思想,工業,自然等都是這個時期最活躍的,為後來的第一次,第二次工業革命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B. 四大發明的過程、傳播、意義

意義:
指南針、造紙術、印刷術和火葯四大發明是中國古代最輝煌的技術成就,對於促進各國人民之間的文化交流與貿易往來,推動知識的迅速傳播與增加 ,促進世界的文明和進步都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是中國人民對世界科學技術發展作出的巨大貢獻。除四大發明以外,中國古代在技術領域的其他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其中不少也曾產生過世界性的影響,如:機械技術、冶金技術、制瓷技術、紡織和造船技術、水利建築技術等,總之,中國古代在技術領域取得了許多聞名世界的成就,為人類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在世界科技史上留下了極其輝煌的一頁。
我國的四大發明在歐洲近代文明產生之前陸續傳入西方,成為「資產階級發展的必要前提」(《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為資產階級走上政治舞台提供了物質基礎:印刷術的出現改變了只有僧侶才能讀書和受高等教育的狀況,便利了文化的傳播;火葯和火器的採用摧毀了封建城堡,幫助了資產階級去封建貴族;指南針傳到歐洲航海家的手裡,使他們有可能發現美洲和實現環球航行,為資產階級奠定了世界貿易和工場手工業發展的基礎。
過程及傳播:
一場戰爭將造紙術帶到西方 小小紙牌幫印刷術傳遍歐洲

中國難民將造紙術帶至朝鮮,「高麗紙」反成中國文人墨客摯愛

在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中,造紙術是最早傳播到其他國家的。

公元105年,東漢宦官蔡倫改進了造紙的方法,向漢和帝獻紙,真正實用意義上的紙張開始出現。公元105年這一年,被普遍認為是造紙術發明的年份。

蔡倫改進造紙方法後,紙張開始被廣泛應用。兩漢交替之際,大批中國百姓為避亂湧入朝鮮半島。造紙技術隨之傳到那裡。20世紀60年代,在朝鮮半島的一處古墓中曾經發現過帶有西漢永始三年(公元前14年)字樣的紙張,成為有確切年代可考的中國造紙術外傳的最早明證。

公元7世紀末期,新羅王朝統一朝鮮半島。此後,新羅全面吸收唐文化,派遣了大批留學生到中國學習儒學和漢文化,曾在唐代大量生產的藤紙也在朝鮮的高麗王朝時期重獲生機。出產自朝鮮半島的「高麗紙」厚實挺括,適合書寫各種文字,被稱作「中外第一」。中國古代著名書畫家蘇東坡、黃公望和董其昌等人,都十分喜愛使用「高麗紙」。

在從中國三國時期至唐朝這段時間里,朝鮮半島上的新羅、百濟等國一直充當中國文化向日本傳播的橋梁。中國的造紙等技術也正是經由朝鮮半島諸國東傳日本的。日本奈良時代和江戶時代的手漉和紙工藝程序與中國造紙技術雖操作程序不同,但各有千秋。在這前後,中國的造紙技術也先後傳到了越南、柬埔寨等地。公元9—10世紀,中國的造紙技術又通過絲綢之路西傳,古印度從此有了用紙印刷的佛教經卷。

阿拉伯帝國俘虜中國造紙匠,歐洲畫師偷走造紙術

公元751年,唐朝大將高仙芝率軍與大食(阿拉伯帝國)將軍沙利會戰於中亞重鎮怛邏斯(今哈薩克的江布爾)。激戰中,由於唐軍中的西域軍隊發生叛亂,唐軍戰敗。怛邏斯之戰後,唐軍中的部分造紙工匠被阿拉伯軍隊俘虜。沙利將這些工匠帶到中亞重鎮撒馬爾罕,讓他們傳授造紙技術,並建立了阿拉伯帝國第一個生產麻紙的造紙場。在怛邏斯戰役中被俘的唐代著名史學家杜佑的侄子杜環,後來輾轉歸國。在他的回憶錄中,曾提及中國工匠傳授阿拉伯人造紙術的史實。

從此,撒馬爾罕成為阿拉伯人的造紙中心。在許多中世紀阿拉伯旅行家的游記中,都有關於撒馬爾罕出產優質紙品的記錄。公元794年,在中國工匠的指導下,阿拉伯帝國在都城巴格達建立了新的造紙工場。此後,阿拉伯帝國的一切政府文書、檔案均書寫在紙製品上。

隨後,源自中國的造紙術隨著阿拉伯大軍迅速傳到敘利亞、埃及、摩洛哥、西班牙和義大利等地。在義大利的博物館中,至今還保留著西西里國王羅傑一世於1109年書寫的一幅詔書,詔書用的紙就是阿拉伯人生產的。在當時的歐洲,能夠使用阿拉伯人製造的紙張被視為一種奢侈的行為。由於紙的造價昂貴,那不勒斯和西西里的國王菲特烈二世曾在1221年下令禁止使用紙書寫官方文件。

中國造紙術傳入歐洲前,歐洲人也曾用羊皮進行文字記錄工作。在中世紀的歐洲,據說抄一本《聖經》要用300多張羊皮,這極大地限制了文化信息的傳播范圍,造紙術的西傳,為當時歐洲蓬勃發展的教育、政治、商業等方面的活動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1276年,義大利半島中部的蒙地法諾地區建起了義大利的第一家生產麻紙的造紙場。此後不久,歐洲人開始改良造紙技術,但直至17世紀,歐洲的造紙技術還只能達到中國宋代的水平。為了解決歐洲紙張質量低劣的問題,法國財政大臣杜爾閣曾希望利用駐北京的耶穌會教士刺探中國的造紙技術。乾隆年間,供職於清廷的法國畫師、耶穌會教士蔣友仁將中國的造紙技術畫成圖寄回了巴黎,中國先進的造紙技術才在歐洲廣泛傳播開來。1797年,法國人尼古拉斯·路易斯·羅伯特成功地發明了用機器造紙的方法,從蔡倫時代起中國人持續領先近2000年的造紙術終於被歐洲人超越。

蒙古紙鈔、歐洲紙牌成印刷術傳播的重要工具

製造工藝成熟的造紙術發明之後,隨著古代中國經濟文化的發展,對以書籍為載體的文字信息的需要量也大大增加。聰明的中國人於是發明了雕版印刷術。

公元645年,日本發生「大化改新」,隨後開始向唐朝派遣唐使和留學生,全方面學習中國的儒家文化和先進技術,雕版印刷術也在這時傳到了日本。公元983年,立國不久的北宋王朝應高麗王朝的請求,將兩套佛經《開寶藏》贈送給高麗,中國刻字工匠有可能在此時進入了朝鮮半島。後來,高麗又派人專門到中國學習雕版印刷術,培養了朝鮮第一批印刷工匠。公元14世紀,朝鮮人在閱讀中國宋代科學家沈括的科技著作《夢溪筆談》時,了解到中國人畢升發明了陶活字。從《夢溪筆談》中,朝鮮人掌握了中國的活字印刷術。

幾乎是在造紙術西傳的同時,阿拉伯人也接觸到了中國的雕版印刷技術。令後人感到不解的是,雕版印刷術並沒有像造紙術一樣在阿拉伯人的統治區里傳播開來。有一種說法認為,阿拉伯人誤以為中國人在印刷時使用豬鬃製成的刷子給印版上墨,認為用這樣的方法印刷《古蘭經》褻瀆神明,因而影響了雕版印刷術在阿拉伯地區的傳播。

由於蒙古人在其征服地區廣泛使用紙鈔,因而,作為紙鈔的印刷方法,活字印刷術也順著絲綢之路西傳至西亞、北非一帶,隨後又進入了歐洲。除紙鈔之外,宗教畫和紙牌促成了歐洲人接受印刷技術。紙牌雖小,卻綜合了手繪、木版印刷等各種方法,成了歐洲人學習、掌握雕版印刷術最直接的途徑。有意思的是,由於外國紙牌被大量傾銷到義大利各地,威尼斯政府在不得不在1441年頒布一條法令,禁止威尼斯以外地區的印刷品輸入本城。

德技師改良活字印刷術,戰亂使新技術傳遍歐洲

蒙元時期,歐洲人沿絲綢之路來到中國,學會了使用木活字。由於歐洲人使用的拉丁字母結構簡單,且只有26個字母,比漢字更適合活字印刷。但拉丁字母字形圓潤,刻字時不易下刀,因而歐洲人研究改進活字印刷工藝的動力更為強勁。

1450年,德意志人古騰堡在美因茨城的工廠中發明了哥特體拉丁文金屬活字印刷技術,解決了長期困擾歐洲人的字形問題。1462年,美因茨發生動亂,工廠在戰火中被毀,印刷工流落到德意志各地,將古滕堡改進的金屬活字印刷術散播到歐洲各地。印刷術傳到歐洲後,改變了原來只有僧侶才能讀書和接受高等教育的狀況,為歐洲科學的突飛猛進以及文藝復興運動的出現提供了重要的物質條件。

1590年,義大利耶穌會教士范禮安從澳門到日本傳教,把西洋印刷工和西文活字印刷設備帶到長崎。范禮安在日本刊印了一些西文和日文書籍,但由於日本政府禁教,沒有對日本產生多少影響。1592年,豐臣秀吉發動戰爭侵略朝鮮,被中朝聯軍擊敗。日軍在朝鮮看到工匠用活字印刷書籍,遂將書籍和數以萬計的銅活字,連同鑄字工匠一同掠回了日本。

中國火器揚威蒙古西征,波蘭學者冒死偷畫火器

中國古代在戰爭中使用火器的最早記載,出現在唐朝末年。在當時的歷史著作之中,有在戰爭中使用火葯箭,或用拋石機投擲火葯包,發射燃燒性兵器的記載。根據史籍記載,宋神宗年間,在邊防軍中已大量配備火器。

早期的火器威力有限,尚不具備在戰場上取代冷兵器的實力。但經過兩宋和遼金等朝的不斷改進,在南宋和金國並立時期,已出現了震天雷、飛火槍、突火槍等較為復雜的火器。到元、明之際,又出現用銅或鐵鑄造的實戰管狀火器——火銃。南宋初年,軍事學家陳規發明了一種管形火器——火槍。火槍的結構在現在看起來實在是太簡單了,將火葯裝進長竹竿,作戰時由兩人操作,點火後發射。但其意義十分重大,因為人們可以較准確地掌握和控制火葯的起爆時間。這在人類使用火葯的歷史上,是一個巨大的飛躍。

在古代希臘的古籍中,曾經出現過使用硫、松炭、瀝青和麻屑製造成所謂「海火」(亦稱「希臘火」)的記錄。後來,拜占庭帝國和阿拉伯人也都曾在軍事行動中出現過縱火作戰的記錄。雖然歐洲人曾經發明和改進過「希臘火」,但威力遠遠無法與中國火葯相比。宋元時,來華的阿拉伯水手在中國人節慶之時釋放的焰火和中國船舶裝備的火器中,最早接觸到了火葯。公元1161年,宋金採石之戰中,南宋軍隊使用「霹靂炮」對蒙古軍作戰時,也有阿拉伯水手在現場目睹。

公元1234年蒙古滅金之後,將在開封等地虜獲的工匠、作坊和火器全部掠走,還把金軍中的火葯工匠和火器手編入了蒙古軍隊。次年,蒙古大軍發動了第二次西征,新編入蒙軍的火器部隊也隨軍遠征。1236年秋,蒙古大軍攻至伏爾加河沿岸,在這里擊潰欽察部後,進入俄羅斯腹地。在隨後的幾年中,裝備火器的蒙古大軍橫掃東歐平原。1241年4月9日,蒙古大軍與3萬波蘭人和日爾曼人的聯軍在東歐華爾斯塔德大平原上展開了激戰。根據波蘭歷史學家德魯果斯《波蘭史》一書的記述,蒙古大軍在這場會戰中使用了威力強大的火器。波蘭火葯史學家蓋斯勒躲在戰場附近的一座修道院內,偷偷描繪了蒙古士兵使用的火箭樣式。根據蓋斯勒的描繪,蒙古人從一種木筒中成束地發射火箭。因為在木筒上繪有龍頭,因此被波蘭人稱作「中國噴火龍」。

阿拉伯人急切打探火器情報,歐洲雇傭兵學會使用火器

蒙古大軍席捲東歐大地,讓阿拉伯人也感受到了火葯的巨大威力。由於擔心會成為蒙古軍隊的下一個進攻目標,阿拉伯人迫切希望獲得火葯的情報,以提升阿拉伯軍隊的戰鬥力。但阿拉伯人缺乏製造火葯最為關鍵的硝石(阿拉伯人稱為「中國雪」)的提煉技術。於是,善於航海的阿拉伯人通過與東南亞各國貿易,間接從中國進口了大量硝石。但蒙古人沒有給阿拉伯人足夠的時間利用這些硝石。1258年2月15日,在唐朝名將郭子儀後裔郭侃率領的手持火器的蒙古大軍進攻下,阿巴斯王朝的都城巴格達終於陷落。蒙古人滅亡阿拉伯帝國後,建立起了伊利汗國。這里迅速成為了火葯等中國科學技術知識向西方傳播的重要樞紐。而配備火葯武器的蒙古軍隊在歐洲的長期駐扎,給歐洲人偷窺火葯技術提供了機會。

由於元朝政府不禁止火器出口,蒙古軍隊還在阿拉伯人和歐洲人中招募士兵,因此,歐洲人有了足夠的機會掌握火葯製造技術。希臘人馬克在研究中國火器的基礎上寫了《焚敵火攻書》,記述了35個火攻方。該書在1804年由法國人杜泰爾奉拿破崙的皇命譯為法文,隨後又被譯為德文和英文。

義大利是獲得中國火葯知識較早的國家之一,歐洲人話語中的「火箭」一詞就首先出現在義大利語中。1379年—1380年間,義大利兩大強國威尼斯和熱那亞為爭奪海上貿易壟斷權發生戰爭,雙方在這場戰役中都使用了火器,這是歐洲人製造使用火器的最早記錄。火器在傳到歐洲以後得到了革命性的發展,最終成為了歐洲人征服世界的利器。

頻繁搭乘中國商船,阿拉伯商人學會使用指南針

大約在公元3世紀前後,中國人發現了磁石能夠吸鐵的特性,同時還發現了磁石的指向性,並依此特性製造了「司南」。最遲在公元9世紀,指南針已應用於古代中國的陸上測量,還被陰陽家廣泛用來看風水。官府在丈量田地和判決土地訴訟時,也經常使用指南針。

大約在10世紀的北宋時期,中國人已將指南針用於海上導航。這對於海上交通的發展,中外經濟文化交流,起了極大作用。在北宋人朱彧1119年成書的《萍洲可談》中,有這樣一段文字:「甲令海舶,大者數百人,小者百餘人……舟師識地理,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陰晦觀指南針」。一些外國學者在翻譯這段文字時,誤將其中的「甲令」(南宋政府的命令)一詞翻譯成了往來海上的阿拉伯船長的名字,因此就一錯再錯,得出了最早裝備指南針的不是中國海船,而是阿拉伯海船的錯誤結論。實際上,中世紀時阿拉伯人海船船體狹小,根本無法容納百餘人。當時往來南中國海、印度洋和波斯灣之間的商船,能夠容納上百人的只有中國海船,連阿拉伯商人也經常搭乘中國海船。宋代與阿拉伯的海上貿易十分頻繁,中國開往阿拉伯的大型船隊有指南針導航,阿拉伯人是很容易從中國商船上學到指南針的用法的。

受戰亂和鎖國影響,近鄰朝鮮日本竟最後獲得指南針

雖然古代希臘、羅馬的學者們很早就已知道了磁石能夠吸鐵的特性,但長時間不知道磁石的指向性。而當歐洲人最終了解並掌握這一自然現象時,已落後於中國人一千多年了。而以磁石製造羅盤指引航海,落後於中國300餘年,用人造磁石導航晚於中國人100餘年。值得注意的是,歐洲人在早期使用的航海羅盤,是與中國人同樣的水羅盤,而且製作方法也與中國水羅盤幾乎完全相同。這一系列的趨同現象,只能以技術傳播來解釋。

在13世紀前半葉之前,歐洲人還停留在對中國宋代指南針的仿製階段。此時的歐洲人無論是在理論還是在實踐方面,都沒有什麼太大的建樹,沒有超過中國宋代的羅盤應用水平。

13世紀後半期,通過法國實驗物理學家皮埃爾的研究,歐洲的指南針開始了本土化的進程。隨著中國旱羅盤傳入歐洲,法國人又將旱羅盤改進,將其裝入有玻璃罩的容器中,成為便攜儀器。後來,這種攜帶方便的指南針被歐洲各國的水手廣為應用。

沒有指南針之前,航海只能使用觀星的方法推算大概方位。指南針出現後,海員們不僅可以確定方位,有時甚至能推算出兩地間的里程。從此,各國的遠洋船隊依據海圖和羅盤所記載、測算出來的航線、航向和里程,安全地行走於茫茫海天之間。

指南針在航海上應用,使得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的航行和麥哲倫的環球航行成為了可能。這大大加速了世界經濟發展的進程,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前提。

由於宋朝與遼、金戰爭不斷,影響到了朝鮮與中國的朝貢貿易,加之日本藤原氏幕府的閉關鎖國政策,導致中國的指南針和火葯傳入這兩個近鄰國家的時間大大落後於歐洲,這與造紙和印刷術的發展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直到公元15世紀前後,羅盤才作為看風水的工具,在朝鮮廣泛使用。而指南針傳入日本,則是公元17世紀的事情了。

C. 我國四大發明的發展過程,傳播時間及影響

唐中期發明了雕版印刷術,11世紀中期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 也是這時期傳入朝鮮回,答日本,埃及,歐洲。
指南針最早是司南,發明於戰國時期,13世紀 指南針傳入阿拉伯和歐洲。
唐末發明火葯,火葯13世紀中期傳入阿拉伯 再由阿拉伯傳入歐洲。
最早發明造紙術是西漢前期,105年,蔡倫改進造紙術。4世紀傳入朝鮮,7世紀傳入日本,8世紀傳入阿拉伯國家,12世紀先傳入非洲後傳入歐洲,16世紀傳入美洲,19世紀傳入大洋州。

D. 中國四大發明是如何發明以及傳播的

四大發明是指中國古代對世界具有很大影響的四種發明,即造紙術、指南針、火葯、印刷術。它對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而且對世界文明發展史也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

造紙術的發明和傳播

造紙應始於西漢,地下的考古材料證明了紙的發明應在西漢。1957年西安灞橋出土了公元前2世紀的麻紙,質地粗糙,尚不便書寫。1977年甘肅居延烽燧再次出土西漢的麻紙,色澤白凈,薄而均勻,已可書寫,經鑒定原料是大麻纖維。內蒙古額濟納河接著出土了的紙張,而且有殘字六七行,這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字紙。考古材料告訴了我們紙的發明過程。蔡倫造紙首見於《東觀漢記》,《東觀漢記》的《蔡倫傳》是東漢元嘉元年(151)曹壽和延篤所撰,距蔡倫之死僅30年,說蔡倫「典作尚方,造意用樹皮及敝布、漁網作紙。元興元年(105)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此莫不用,天下咸稱蔡侯紙。」經蔡倫的總結經驗,改良技術,造得更精美了。造紙術發明後,很快傳向國外,先後傳入朝鮮、日本、印度、阿拉伯、埃及和西班牙等,至1690年荷蘭人將造紙術傳到美國的費城,19世紀初傳到澳洲的墨爾本,至此造紙術傳遍了全世界。紙取代了埃及的紙草,印度的貝葉和歐洲的羊皮,成為全世界的書寫物,對世界的科學和文化傳播做出了巨大貢獻。

漢代以後,造紙術有了新發展,西晉有藤紙,當時晉代會稽已有竹紙。隋代有士紙。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提到煮楮皮製紙,並記載了「染黃及治蟲法」,開始使用以黃櫱染紙防串的技術。隋唐時期出現了檀皮紙、瑞香皮紙、稻麥稈紙。唐代的名品有「宣紙」、「硬黃」,五代的名紙有「澄心堂紙」等等。唐代的造紙加礬、加膠、塗粉、灑金、染色等加工技術也有提高,生產出全國有名的十色箋、五色金花綾紙、深紅小彩箋等。唐代許多紙本的繪畫藝術珍品保存至今,它們是唐紙技術高超、質量優異的有力證明。

印刷術的發明與傳播

印刷技術是我國勞動人民的偉大發明,是我國人民辛勤勞動、長期生產實踐的結果,是中華民族在漫長歲月中集體智慧的結晶。

印刷術有一個發生發展的歷史。追根溯源,它最老的前輩應該是印章,第二個前輩是石刻。圖章和石刻為雕版印刷鋪平了道路,到此時雕版印刷的誕生已經到了瓜熟蒂落的程度。雕版印刷是印章和石刻結合的產物,是兩者取長補短的結果。印章刻的是陽文(字凸起來),便於印刷,缺點是面積太小;石刻刻的是陰文(字凹下去)不便印刷,但面積很大。人們自然地開始雕刻大面積的陽文木板,開始印刷歷書、佛像、經書等。貞觀十年(636)雕版印刷的《女則》一書,是目前為止所知文獻記載的最早的雕版印刷書籍。

印刷術到了宋代有了重要的突破——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沈括的《夢溪筆談》卷18記載了這一發明:「慶歷中,有布衣畢,又為活板。其昇法用膠泥刻字,薄如錢唇。每字為一印,火燒令堅。先設一鐵板,其上以松脂、臘和紙灰之類冒之。欲印,則以一鐵范置鐵板上,乃密布字印,滿鐵范為一板,持就火煬之。葯稍熔,則以一平板按其面,則字十平如砥。若只印三二本,未為簡易;若印數十百干本,則極為神速。」

到了元代,農學家王禎研究木活字印刷術取得了成功。王禎還製造了轉輪排字架,大大提高了排字效率。

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和應用對世界文明產生了廣泛的影響。首先傳入了近鄰朝鮮、日本,而後傳入西亞各國,接著又從西亞傳入非洲,又傳入了歐洲。1445年德國人戈登堡發明金屬活字,接著活字印刷術傳入了義大利、瑞士、捷克、法國、荷蘭、比利時、西班牙、英國等。至1802年澳洲的悉尼出版了活字印刷書籍,活字印刷術傳遍了全世界,它造福於人類的功績是永垂史冊的。

火葯的發明與應用

我們的祖先不僅發明了火葯,而且最早解決了將火葯應用於軍事這一重要問題。火葯的最初配方記於《道藏·諸家神品丹法》中,此書轉載了唐初孫思邈的「伏硫磺法」巾,以二兩硫磺、二兩硝石,研成粉末,加入三個皂角,炒而起火。但火葯的科學配方和大量應用於軍事是在宋代。

宋代的火葯武器已有爆炸性火器的萌芽。如霹靂火球,就是用火葯、瓷片、竹子等製成,燃放時聲如霹靂。靖康元年(1126)李綱在抵禦金人的汴京守衛戰中,曾使用霹靂炮。宋代的火箭是燃燒性武器,也廣泛用於戰爭。南宋的火槍盛行一時,又稱梨花槍。宋代還出現了管形火器。紹興二年(1132),陳規發明了用巨竹為槍簡的管形火器,這種噴射火焰的突火槍是世界歷史上第一次出現的管形火器。開慶元年(1259),壽春府出現了在竹筒內發射「子窠」的突火槍,「子窠」是瓷片、碎鐵、石子之類,它開創了世界上管形火器使用彈丸的先河。

金軍在與宋軍的交戰中,逐漸掌握了火葯武器。大約13世紀初,金人製造了鐵制外殼的爆炸性武器,這就是金人自製的「震天雷」,宋人稱它「鐵火炮」,還曾製造過「飛火槍」。

元代的重要創造是在宋、金的基礎上進行的。宋人的突火槍,槍筒是竹製的,而元人發明了金屬制的銅火銃,它是世界上最先出現的金屬管形火器。保存至今的元代金屬管形火器,以元至順三年(1332)的銅火銃為最早,它比歐洲最古老的火銃早500年,是世界火葯武器史上的一項重大貢獻。

在12世紀至13世紀。火葯首先傳入阿拉伯國家,然後傳到希臘和歐洲乃至世界各地。對人類社會的文明進步,對經濟和科學文化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美法各國直到14世紀中葉,才有應用火葯和火器的記載。

指南針的發明

指南針是中國史上的偉大發明之一,也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發展的一項重大貢獻。

指南針是利用磁鐵在地球磁場中的南北指極性而製成的一種指向儀器。磁石的這種特性,被古人利用製成指南工具。據古文獻記載,我國最早的指向器是司南,早在稱秦的典籍中對司南已有記載。但是,用天然磁石琢磨而成的司南,成品較低,磁性較弱。到了宋代,人們發明了人工磁化方法,製造了指南魚和指南針,而指南針更為簡便,更具實用價值。它是以天然磁石摩擦鋼針製成,在地磁作用下保持指南性能,以後把它裝置在方位盤上,就稱為羅盤。

宋代人的製造指南魚的方法是很有科學性的,它把鐵片人工磁化並利用磁傾角作用,增大磁化程度,這說明了我國當時已在世界上首先發現了地球的磁傾角。這種人工磁化的方法,在歐洲是由英國人吉爾伯特在《磁石》一書中首先記載的,時間是公元1600年,比我國晚了500多年。

當時指南針的裝置方法有四種,第一種裝置方法是水浮,其缺點是「盪搖」。第二種裝置方法是放在指爪上,第三種裝置方法是放在碗唇上,這兩種方法的缺點是「堅滑剔墜」,第四種裝置方法是以蠟粘懸絲,這種方法為「最善」。特別強調用「新纊中獨繭縷」,這種新纊的纖維彈性和韌性強而均勻,以芥子點蠟相粘不會產生扭轉彈性,可以確保准確指極性。

指南針在公元11世紀時已是常用的定向儀器。指南針的最大用途,是用來導航。中國典籍記載指南針用於航海,始於宋代,大大地促進了航海事業的發展。大約在12世紀末到13世紀初,指南針由海路傳入阿拉伯,然後由阿拉伯傳入歐洲。

E.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的傳播有何意義

中國的四大發明在歐洲近代文明產生之前陸續傳入西方,對西方科技發展產回生一定影響。答
印刷術和造紙術的出現改變了只有貴族和教士才能讀書和受高等教育的狀況,便利了文化的傳播。
火葯和火器的採用摧毀了歐洲中世紀騎士階層。
指南針傳到歐洲航海家的手裡,使他們有可能發現美洲和實現環球航行,為西方奠定了世界貿易和工場手工業發展的基礎。

F. 四大發明對外傳播的時間及影響

造紙術,發明者傳說是東漢時期的蔡倫;印刷術,唐代初年,我國回出現雕版印刷答技術,宋仁宗時期,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火葯的發明至遲在唐朝;指南針,戰國時期,我國製成了最初的指南針-司南,到北宋末年,指南針以被用於航海貿易。
四大發明在我國發明後,均傳至國外。造紙術發明於公元2世紀初,公元8世紀傳至中東阿拉伯國家,12世紀傳至歐洲。雕版印刷創於公元7世紀,公元8世紀就傳入日本。活字印刷術創於公元11世紀,自公元13-14世紀傳至歐洲。指南針在12世紀中國用於航海後,中國商船在印度、南洋和波斯灣一帶活動,於是先是阿拉伯人學會了指南針技術,繼直傳入歐洲,導致世界市場的出現。火葯約產生於公元9世紀末期,公元10世紀先傳入蒙古、阿拉伯,13世紀傳入歐洲。火葯在世界政治、商務方面發揮了很大作用。

G. 誰能給我些四大發明的傳播過程和影響

四大發明在人類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 印刷術、指南針、火葯和造紙術,是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是我國之所以成為文明古國的標志之一。古代,我國的科學技術在許多方面居於世界的前列。5世紀後的千餘年裡,歐洲處在封建社會之中。在這個漫長的時期里,我國的科學技術一直在向前發展,而歐洲的科學技術卻停滯不前。只是到了十五、六世紀,由於封建制度的瓦解和資本主義制度的逐步形成,歐洲的近代自然科學才得以誕生。

我國的四大發明在歐洲近代文明產生之前陸續傳入西方,成為「資產階級發展的必要前提」(《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為資產階級走上政治舞台提供了物質基礎:印刷術的出現改變了只有僧侶才能讀書和受高等教育的狀況,便利了文化的傳播;火葯和火器的採用摧毀了封建城堡,幫助了資產階級去封建貴族;指南針傳到歐洲航海家的手裡,使他們有可能發現美洲和實現環球航行,為資產階級奠定了世界貿易和工場手工業發展的基礎。總之,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在人類科學文化史上留下了燦爛的一頁。這些偉大的發明曾經影響並造福於全世界,推動了人類歷史的前進。

建議去http://iask.sina.com.cn/b/9034459.html?from=related這里看看 更詳細~~

H. 四大發明的傳播

造紙術的傳播:杜佑《通典·西戎總序》說「族子環隨鎮西(即安西)節度專使高仙芝西征。天寶十載屬(七五一年),至西海(地中海)。寶應初(七六二年),因賈商船舶,自廣州而回,著《經行記》」。杜環是怛邏斯戰敗後被俘的一人,在大食十餘年,被釋放自海路回廣州。《經行記》已亡佚,《通典》引用若干條,想見杜環對西方諸國事聞見頗廣。杜環稱同時在大食的唐人有「漢匠起作畫者,京兆人樊淑、劉泚織絡者河東人樂環、呂禮」。大抵俘虜中有技能的人,大食要使用他們的專長,所謂起,就是待遇比一般俘虜好一些。杜環所記僅四人,事實上決不只此數。例如紙,也是大食使用這一次戰爭的俘虜在康國開始製造,由此造紙術傳布到伊斯蘭教諸國,再傳布到西方諸國。怛邏斯一戰,勝敗對雙方都不關重要,中國制紙術傳到西方,卻是一件有益的大事。

火葯的傳播:蒙古第三次西侵中,於1260年9月在阿因·扎盧特(耶路撒冷北)戰役,敗於埃及馬木魯克王朝,一批匠師被埃及俘虜,從此火葯傳入西方。

I. 四大發明的出現和傳播有何重大意義

四大發明是古代中國文明的象徵,指南針、造紙術、印刷術和火葯四大發明版是中國古代最輝煌權的技術成就,對於促進各國人民之間的文化交流與貿易往來,推動知識的迅速傳播與增加 ,促進世界的文明和進步都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是中國人民對世界科學技術發展作出的巨大貢獻。
由阿拉伯人傳播到歐洲,造紙術和印刷術推動了文學文化傳播,為歐洲啟蒙運動和宗教改革運動以及文藝復興運動奠定了基礎,改變了歐洲只有上等人才能讀書的狀況。

火葯的傳播改變了作戰方式,幫助歐洲資產階級摧毀了封建堡壘,加速了歐洲的歷史進程。

指南針的產生,是「發現新大陸」的必要條件。
總而言之,四大發明的產生,使歐洲乃至世界「發現了新大陸」以「及發現了人」

J. ——— 四大發明的出現和傳播有什麼重大意義

先說紙吧,105年,蔡倫將樹皮、麻頭、破布和舊魚網,加工成了新的書寫材料---紙,公元8世紀,阿拉伯人開始使用中國的技術和設備造紙,之後造紙術傳入歐洲,四大發明中,紙的發明影響最為久遠,紙在社會生活中的廣泛運用,使得信息的記錄、傳播和繼承都有了革命性的進步,傳播到歐洲為文藝復興、宗教改革提供了文化載體。再說說指南針,最初叫做「司南」,大約出現在戰國時期,指南針應用於方向測定,對於軍事和經濟生活有些重要的作用,對航海業的發展意義特別重大,指南針在12世紀末至13世紀初由海路傳入阿拉伯,然後再傳入歐洲,指南針為明代航海家鄭和遠航東非等地提供了條件,就世界范圍來說,指南針的發明和應用,為哥倫布發現美洲的航行和麥哲倫的環球航行提供了技術保證。然後我們在說說火葯,火葯的發明,與古人煉丹的長期實踐有關,12、13世紀火葯首先傳入阿拉伯,然後傳入歐洲乃至世界各地,其它的就不廢話了,直接說影響:1:改變了人類作戰的方式,冷兵器時代進入熱兵器時代;2:增強了人類改造自然發展經濟的能力;3:對歐洲資產階級革命的影響,成為資產階級戰勝封建勢力的重要武器,為資產階級打垮騎士階層創造了條件。最後說說印刷術,最初為雕版印刷術宋代平民畢升創造了活字印刷術,元代王禎成功創制木活字,影響:促進了文化的傳播和人類文明的進步;對歐洲,推動了歐洲印刷術的進步,推動了歐洲社會進步,為歐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紀以及文藝復興出現准備了條件,補充一點:印刷術是由波斯傳入西方的。

課本資料+課堂筆記+純手機手打。

閱讀全文

與四大發明的傳播及影響因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校本研修成果摘抄 瀏覽:332
誰發明了明天 瀏覽:864
購買版權開發票一般開票內容寫什麼 瀏覽:817
九台工商局電話是多少 瀏覽:429
網培研修成果 瀏覽:127
股東認繳出資額期限 瀏覽:236
土地使用權轉讓協議書範本 瀏覽:877
銀川工商局上班時間 瀏覽:666
西瓜誰發明的 瀏覽:108
莆田市工商局企業查詢 瀏覽:490
職工安全生產保證書 瀏覽:951
顧亮馬鞍山 瀏覽:961
工商局胡小勇 瀏覽:996
專業技術人員知識產權著作權 瀏覽:829
馬鞍山李群 瀏覽:440
創造101之無敵導師 瀏覽:170
關於公司知識產權的內控管理制度 瀏覽:72
矛盾糾紛專項排查工作方案 瀏覽:103
法國發明家巴耶爾首創 瀏覽:561
油條機我愛發明 瀏覽: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