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根號是由誰發明的
根號是德國數學家Michael Stifel(1487-1567)所最先使用的,他第一次使用這些符號是在西元1544年。
② 根伺服器是誰發明的、
1:互聯抄網都是美國人發明的 所以這個東西肯定是美國發明的
2:你這個問題差不多正確,但是好像還有區域網一樣的東西
3:你說的基本正確
4:據說多少年以前,有一台伺服器是放在國內的,但是你知道國內的不應該叫互聯網,只能說是大的區域網,很多國外的網站我們都訪問不了的,總是搗亂世界的網路,所以管理機構收回去了
這些是我自己了解的網路回答的,不一定完全正確
③ 開方是誰發明的
應該是中國人發明的。這是有歷史原因的,中國古代數學一向都很發達,魏晉南北朝的數學家有:趙爽的《勾股圓方圖注》、劉徽的《九章算術注》《海島算經》、《五曹算經》、《孫子算經》、《張邱建算經》等著作。這些著作充實並發展了以《九章算術》為代表的中國數學體系,獲得了勾股定理證明、重差術、割圓術、圓周率近似值、球體積公式、二次和三次方程解決、同餘式、不定方程解法等重要新成果。宋朝和元朝時代由於加強了歐亞的廣大地區科技文化交流,數學又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壯大發展。如北宋的沈括《夢溪筆談》、南宋楊輝的「垛積術」、元代的秦九韶《數學九章》、元代朱世傑的「招差術」等。垛積術是對高階等差級數的研究(高階等差級數是怎麼一回事我也說不大清楚),招差術是與後來牛頓的插值公式在形式上是完全一致的。而南宋數學家秦九韶在北宋數學家賈憲創造的增乘開方法的基礎上,創造性地繼承和發展了增乘開方法,將其用到高次方程,在高次方程數值解法問題上,做出具有世界意義的貢獻。而現代計算數學中的魯非尼-霍納法與秦九韶高次方程演算程序一致,但義大利數學家魯非尼於1804年和英國數學家霍納於1819年各自獨立提出時,已比秦九韶晚了500多年,且原始計算方法也沒有秦九韶法簡便明確。(增乘開方法可以求任意高次冪或高次方程正實根近似值)
④ 是誰發明了平方根
平方根的概念很早。數學家在研究邊長為單位1的正方形,發現他的對角線長不能用普通回的數來表示答,於是發明了平方根,即第一個平方根√2。
根號的由來:早在1840年,德國人便開始用一個點來表示平方根。如·3表示3的平方根。
一直到16 世紀的大數學家笛卡爾, 才開始採用 (根號√)表示平方根。
⑤ 根的判別式是誰發明的
根號是德國數學家Michael Stifel(1487-1567)所最先使用的,他第一次使用這些符號是在西元1544年.
⑥ 誰發明的辣根兒
辣根 辣根
種中文名:辣根
種拉丁名:Armoracia rusticana (Lam.) P. Gaertner et Schreb.
屬中文名:辣根屬
屬拉丁名:Armoracia
科中文名:十字花科
科拉丁名:Brassicaceae
國內分布:我國黑龍江、吉林(長春市)、遼寧(鞍山市)及北京等地庭園及葯圃有栽培。
國外分布:原產歐洲。
命名來源:(種子植物名稱)
中國植物志:33:181
英文植物志:8:86
辣根又名西洋葵菜、山葵蘿卜、馬蘿卜,英文名Horseradish,學名Armoracia rusticana (lam.)Gaerth.,為十字花科辣根屬中以肉質根為食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原產歐洲東部和土耳其,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歷史。中國的青島、上海郊區栽培較早,其他城郊或蔬菜加工基地有少量栽培。是一種調味品蔬菜,主要以保鮮或加工脫水後出口為主,深受日本及歐洲各國消費者的歡迎。根有特殊辣味,含烯丙(基)硫氰酸(C3H5CNS),磨碎後干藏,備作煮牛肉及奶油食品的調料,或切片入罐頭中調味。中國自古葯用,有利尿、興奮神經之功效。
.植物學性狀
葉綠色,大而粗糙,揉折時散發辛辣氣味,葉柄長。溫暖時生出的葉為披針形或長橢圓形,葉緣有缺刻;冷涼時生出的葉缺刻加深。霜凍後地上部枯死,僅留畸形心葉。翌年4—5月抽花薹,薹高60—70厘米,總狀花序,花白色,6月結圓莢,不易得到種子。根肉質,長圓柱形,外皮較厚、粗糙、黃白色。根肉外部白色,中心淡黃,具特殊辛辣味。一般用肉質根進行無性繁殖。
辣根為深根性植物,應深翻土地。每667平方米施土雜肥3500kg、過磷酸鈣50kg、硫酸鉀20kg。施後淺翻1次,使基肥翻入土中,整細整平,做成1.3m寬的高畦,畦溝寬40cm左右,畦向以南北向為宜。
春栽2月上旬到3月上旬,不晚於4月上旬;秋栽在寒露至結凍前。栽種辣根的方法有平栽、斜栽、橫栽3種,一般以斜栽為主。栽前在畦上按株距30~40cm、行距50~60cm劃南北向淺溝。在栽溝中按株距用木桿打洞,深度18~20cm,洞的直徑與種根直徑大致相等,洞的長度與種根長度大致相當,打洞不宜與畦面垂直,而應由北向南傾斜插入,與畦面呈30~45°。將種根插入洞中,根頭向上,切勿倒置與彎曲,以免影響根部生長,覆土3~5cm,每667平方米栽植2500~3000株。定植後如發現缺苗,應及時補苗。
田間管理是辣根高產的關鍵。4月下旬出苗後,苗高10~15cm時間苗,去弱留強,每株留3~4個新苗,並且除草、鬆土、追肥1次。每667平方米施稀人、畜糞水1000~1200kg,加尿素10kg。進入6月份後,是辣根地上部分快速生長期,進行第2次追肥,每667平方米施腐熟人糞尿1200~1500kg,尿素10~15kg。辣根封行以後一般不追肥。進入根部膨大期,每10~15天追施葉面肥1次,一般追施0.2%尿素和0.3%磷酸二氫鉀水溶液。到封行時應中耕2~3次。最後一次中耕除草要結合培土進行,以防止辣根倒伏。多雨季節要注意排水防澇。
具有強烈的辛辣味,含有人體所需的多種營養成分,是生吃魚片必須的調味品;以肉質根食用,其根內含有一種強烈的揮發油質黑芥甙,故有特殊的辛辣氣味,主要用作肉類罐頭的香辛料。我國自古將其入葯,有利尿、興奮神經的功效。近年研究發現,它還具有較強的抗癌效果,深受人們的喜愛,市場需求量日益增長,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
葯用價值
【拼音名】 Là Gēn
【別名】馬蘿卜
【來源】
葯材基源:為十字花科植物辣根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rmoracia rusticana(Lam.)Gaertn.,B.Mey.et scherb.[Cochlearia rusticana Lam.]
採收和儲藏:春栽10月收,但產量低,種植20個月產量高達2000kg,一般不宜超過2年,以免影響質量,主要供作罐頭食品調味品,收獲後如不能及時加工,應進行保鮮貯藏,防止品質降低。
【原形態】辣根 多年生草本,高達1m左右,全株無毛。根肉質肥大,紡錘形,白色,下部分枝。莖粗壯,表面具縱溝,多分枝。基生葉長圓形或長圓狀卵形,長15-35cm,寬7.5-15cm,邊緣具圓齒,先端短尖或漸尖,基部心形或寬楔形而稍微下延,背面羽狀網脈突起,葉柄半圓形,長達30cm,上有凹陷;莖生葉無柄或有短柄,下部葉長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邊緣常羽狀淺裂;中部葉廣披針形;上部葉小,披針形至條形。花序排列成圓錐狀;花多數;萼片直立或稍開展,寬披針形,邊緣膜質,白色透明;花瓣4,白色,倒卵形,長5-6mm,先端圓鈍或帶波狀,脈紋明顯,基部漸狹成爪;雄蕊6,4長2短,長雄蕊長2mm,短雄蕊長1mm;雌蕊1,花柱極短,柱頭扁頭狀,較花柱寬。短角果卵圓形、卵形至球形,果瓣腫脹,具網狀脈,中肋不顯,熟時開裂。果實內有種子2行,每行4-6顆;種子細小,扁圓形,膜質,淡褐色,花期4-5月,果期5-6月。
【生境分布】原產於歐洲,我國東北和河北、北京、江蘇等地庭園和葯圃內有栽培。
【栽培】
1.生物學特性 喜冷涼氣候,耐乾旱,不耐雨澇,以土層深厚,保水、保肥力強的砂壤土,pH為6的微酸性土壤較好,忌連作。
2.栽培技術 種子繁殖:春、秋均可播種,以春播為主。由於種子不易成熟,故採用無性繁殖。在收獲時選1cm粗側枝或根狀莖,切取長15cm左右作種苗,頂部平切,下部斜切,避免倒栽,每20根為1捆,埋與地下。選水位低、高燥的土地,掘穴1m深,下部墊草,放上辣根,再以草蓋,然後覆土,第2年3月下旬-4月上旬挖出種植。在選好地塊中施腐熟廄肥每lhm2施15000kg深翻30cm,耙細、整平,然後將作成高畦,畦寬(連溝)1.5m。先用筍刀打洞,距離30cm見方,洞應與畦面作30°-45°的傾斜,深25cm左右,然後將種苗插於洞中。注意種苗頂部向上,不能倒插,應低於畦面6cm。種後覆土或不覆土,有利出苗,不需要澆水,4月下旬出苗,苗高15cm時每1hm2施入人糞尿15000kg,35cm時施第2次肥。結合除草進行培土,防止倒伏。
3.病蟲害防治 有菜青蟲、小菜蛾為害,噴90%晶體敵百蟲1000倍液防治。
【化學成份】葉含葡萄糖異硫氰酸酯(glucosinolate),其中主要成分為葡萄糖異硫氰酸烯丙酯(allylglucosinolate),又稱黑芥子甙(sinigrin),還含少量的葡萄糖異硫氰酸苯酯(benzylglu-cosinolate)等。全植物含揮發油及芥子油。種子含脂肪油和生物鹼。
【性味】辛;溫
【歸經】胃;膽;膀胱經
【功能主治】消食和中;利膽;利尿。主消化不良;小便不利;膽囊炎;關節炎
【用法用量】內服:適量,鮮汁拌蜜糖服。外用:適量,浸酒搽;或引赤、發泡。
【注意】內服量不宜過大。
【摘錄】《中華本草》
【禁忌】辣根辣味較濃,孕婦忌食,消化道潰瘍,咳嗽咯血,痔瘡,咽喉炎症及眼病患者應慎食。
⑦ 誰發明的根號
平方根號曾經用拉丁文"Radix"(根)的首尾兩個字母合並起來表示,十七世紀初葉,法國數學家笛卡兒在他的《幾何學》中,第一次用"√"表示根號。"r"是由拉丁字線"r"變,"--"是括線。
⑧ 誰發明的「元」「次」「根」
是 康熙。康熙拜比抄利時的傳教士襲為師,學習數學。但聽他講課很不輕松,而且講方程是句子冗長,,所以康熙就建議 ,吧未知數翻譯成「元」最高次翻譯成「次」方程的解翻譯成「根」 康熙創造的幾個學術用語一直沿用至今!
⑨ 根號是誰發明的
根號是怎樣產生和演變成現在這種樣子的呢?
古時候,埃及人用記號「┌」表示平方根.印度人在開平方時,在被開方數的前面寫上ka.阿拉伯人用 表示 .1840年前後,德國人用一個點「.」來表示平方根,兩點「..」表示4次方根,三個點「...」表示立方根,比如,.3、..3、...3就分別表示3的平方根、4次方根、立方根.到十六世紀初,可能是書寫快的緣故,小點上帶了一條細長的尾巴,變成「 √—」.1525年,路多爾夫在他的代數著作中,首先採用了根號,比如他寫√4是2,√9是3,並用√8,√8表示,但是這種寫法未得到普遍的認可與採納.與此同時,有人採用「根」字的拉丁文radix中第一個字母的大寫R來表示開方運算,並且後面跟著拉丁文「平方」一字的第一個字母q,或「立方」的第一個字母c,來表示開的是多少次方.例如,現在的 ,當時有人寫成R.q.4352.現在的 ,用數學家邦別利(1526—1572年)的符號可以寫成R.c.7p.R.q.14╜,其中「?╜」相當於今天用的括弧,P(plus)相當於今天用的加號(那時候,連加減號「+」「-」還沒有通用).直到十七世紀,法國數學家笛卡爾(1596—1650年)第一個使用了現今用的根號「√」.在一本書中,笛卡爾寫道:「如果想求n的平方根,就寫作√n,如果想求n的立方根,則寫作3√n(3上標).」 這是出於什麼考慮呢?有時候被開方數的項數較多,為了避免混淆,笛卡爾就用一條橫線把這幾項連起來,前面放上根號√(不過,它比路多爾夫的根號多了一個小鉤)就為現在的根號形式.現在的立方根符號出現得很晚,一直到十八世紀,才在一書中看到符號3√(3上標)的使用,比如25的立方根用3√25(3上標)表示.以後,諸如√等等形式的根號漸漸使用開來.由此可見,一種符號的普遍採用是多麼地艱難,它是人們在悠久的歲月中,經過不斷改良、選擇和淘汰的結果,它是數家們集體智慧的結晶,而不是某一個人憑空臆造出來的,也絕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電腦中的根號是√的樣式.可以按AIT,同時按順序按41420就是了.
⑩ 是誰發明了平方根
平方根的概念很早.數學家在研究邊長為單位1的正方形,發現他的對角線長不能用普通的數來表示,於是發明了平方根,即第一個平方根√2.
根號的由來:早在1840年,德國人便開始用一個點來表示平方根.如·3表示3的平方根.
一直到16 世紀的大數學家笛卡爾,才開始採用 (根號√)表示平方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