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詞牌名是誰創作出來的
詞牌,就是詞的格式的名稱。詞的格式和律詩的格式不同:律詩只有四種格式,而詞則總共有一千多個格式②(這些格式稱為詞譜)。人們不好把它們稱為第一式、第二式等等,所以給它們起了一些名字。這些名字就是詞牌。有時候,幾個格式合用一個詞牌,因為它們是同一個格式的若干變體;有時候,同一個格式而有幾個名稱,那隻因為各家叫名不同罷了。
詞牌的來源
⑴本來是樂曲的名稱。例如《菩薩蠻》,據說是由於唐代大中初年③,女蠻國進貢,她們梳著高髻,戴著金冠,滿身瓔珞(瓔珞是身上佩掛的珠寶),象菩薩。當時教坊因此譜成《菩薩蠻曲》。據說唐宜宗愛唱《菩薩蠻》詞,可見是當時風行一時的曲子。《西江月》、《風入松》、《蝶戀花》等,都是屬於這一類的。這些都是來自民間的曲調。
⑵摘取一首詞中的幾個字作為詞牌。例如《憶秦娥》,因為依照這個格式寫出的最初一首詞開頭兩句是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 ,所以詞牌就叫《憶秦娥》④,又叫《秦樓月》。《憶江南》本名《望江南》,又名《謝秋娘》但因白居易有一首詠「江南好」的詞,最後一句是「能不憶江南」,所以詞牌又叫《憶江南》。《如夢令》原名《憶仙姿》,改名《如夢令》,這是因為後唐庄宗所寫的《憶仙姿》中有「如夢,如夢,殘月落花煙重」等句。《念奴嬌》又叫《大江東去》,這是由於蘇軾有一首《念奴嬌》,第一句是「大江東去」。又叫《酹江月》,因為蘇軾這首詞最後三個字是「酹江月」。
⑶本來就是詞的題目。《踏歌詞》詠的是舞蹈,《舞馬詞》詠的是舞馬,《唉乃曲》詠的是泛舟,《漁歌子》詠的是打魚,《浪淘沙》詠的是浪淘沙,《拋球樂》詠的是拋綉球,《更漏子》詠的是夜。這種情況是最普遍的。凡是詞牌下面註明「本意」的,就是說,詞牌同時也是詞題,不另有題目了。
但是,絕大多數的詞都不是用「本意」的,因此,詞牌之外還有詞題。一般是在詞牌下面用較小的字注出詞題。在這種情況下,詞題和詞牌不發生任何關系。一首《浪淘沙》可以完全不講到浪,也不講到沙;一首《憶江南》也可以完全不講到江南。這樣,詞牌只不過是詞譜的何罷了。
⑵ 誰創造了魚家傲這個詞牌名
你好,沒有回霖鈴來這個詞牌源名,你是不是看錯或者弄錯了。只有雨霖鈴。雨霖鈴(詞牌名)[yǔ lín líng] 《雨霖鈴》詞牌名,也寫作《雨淋鈴》。相傳唐玄宗入蜀時因在雨中聞鈴聲而思念楊貴妃,故作此曲。曲調自身就具有哀傷的成分。宋代柳永的《雨霖鈴》最為有名,而其中的「多情自古傷離別」一句更成為千古名句。
⑶ 哪些詞牌是柳永創造的
《雨霖鈴》
宋
柳永
寒蟬凄切,
對長亭晚,
驟雨初歇。
都門帳飲無緒,
留戀回處,
蘭舟摧發答。
執手相看淚眼,
竟無語凝噎。
念去去千里煙波,
暮靄沈沈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
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今宵酒醒何處,
楊柳岸、
曉風殘月。
此去經年,
應是良辰好景虛設。
便縱有千種風情,
更與何人說?
⑷ 古代的詩詞詞牌之類的不都是人創造出來的嗎
詞牌,就是詞的格式的名稱。詞的格式和律詩的格式不同:律詩只有內四種格式,而詞則總共容有一千多個格式(這些格式稱為詞譜)。詞,又稱長短句。人們為了便於記憶和使用,所以給它們起了一些名字。這些名字就是詞牌。有時候,因為它們是同一個格式的若干變體,幾個格式合用一個詞牌;有時候,因為各家叫名不同,同一個格式又有幾個詞牌。詞句、句子。
⑸ 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
明月抄別枝驚鵲,清風半襲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詩意】
明月升起來驚動喜鵲飛離了樹枝,在夜晚,清風吹過來,蟬也一直在叫。稻花香里,人們在紛紛議論今年一定是個豐收年,青蛙也叫了起來。一片星空外,雨落在了山前。以前土地廟附近的樹林有一間茅屋,到路邊看見一條小溪上有一座小橋,過了那座小橋就忽然見到了那間茅屋。
我是自己理解的,不知道行不行#^_^#
⑹ 有多少數量的戲曲表現了宋代時期的生活
表現宋代時期生活的戲曲有多少個
《鮑老兒》,但從整個演出的過程來看其主體部分還是演出宋雜劇,在序曲之後。
《水滸傳》在文德殿宮廷大宴上,由「八個排長」,「簇擁著四個美人、尋撞、吞刀。作者還對搬演宋雜劇的全過程作了較為詳細的描述。而在《水滸》第八十二回在文德殿宮廷大宴上搬演的雜劇中。非但在八十二迴文德殿宮廷大宴上搬演宋雜劇的過程中寫到了《鮑老兒》的舞蹈,宋公明全伙受招安」這回書里、笛色、鼓色,表現出了如仙境般的浪漫色彩。因此,《水滸傳》第八十二回在文德殿上演出的雜劇便是南宋時杭州的「宋雜劇」;而在演出「宋雜劇」中提到的打諢插科的「院本」卻是仍在杭州演出的「金院本」、《壽果放生》、《巧百戲》等雜技、箏色、瑟色「散做樂工」一百二十名。
宋雜劇在演出形式上的一個基本特點是一個「雜」字。它是由教坊司組合「散樂」。當時這類偏重歌舞的雜劇。
《水滸傳》第八十二回描述的在文德殿上搬演宋雜劇的過程中。歌舞雜劇乃是一種用「大麴」、《夢梁錄》等更為具體、詳細、《殿前歡》。而且雜劇與院本滑稽詼諧和諷刺嘲弄的特點也是相同的,《夢梁錄》說「雜劇全用故事,務在滑稽」;《青樓集志》也說「院本大率不過謔浪調笑」:雜劇色。
《水滸傳》第八十二回在文德殿上演出的歌舞雜劇《玄宗夢游廣寒殿》。《水滸》記述「文德殿」的宮廷大宴上在《水滸傳》第八十二回「梁山泊分金大買市,其中《鮑老兒》這個舞蹈,卻是以南宋杭州的雜劇作為素材。但《水滸傳》關於「宋雜劇」的角色分工,歌舞雙行,吹彈並舉」。歌唱的曲牌就有《朝天子》,便是由「百二十散做樂工」穿插表演「散樂」。散樂即宋代的百戲、《永團圓》。
《水滸傳》第八十二回對宋徽宗在文德殿的宮廷大宴上演出「宋雜劇」的描述,雖然以北宋為故事背景,這是一個富有浪漫主義神話色彩的歌舞戲。很可能是唐宋風行一時的宮廷大麴舞《霓裳羽衣曲》。唐玄宗部分地吸收了《婆羅門曲》創制的《霓裳羽衣曲》,確是與《水滸傳》里提到的歌舞雜劇《玄宗夢游廣殿》一樣創造出了神仙般的意象,但在南宋的杭州卻非常流行、極受歡迎的民間滑稽舞蹈。宋元杭州《舞鮑老》之興盛對那位既熱愛又熟悉杭州的施耐庵來說,必然要將其寫進他的《水滸傳》中去。南宋「天基聖節」的宮廷大宴上,在演出雜劇過程中穿插演出了如《祝壽進香仙人》,如扛鼎,作者比較具體地描述了宋徽宗在文德殿親御寶座陪宴宋江等之間也搬演了宋雜劇、《活觀音》,所謂「院本」乃是金代時對雜劇的稱謂、《柳青娘》、《感皇恩》,它們的「歌喉似新鶯宛轉」。舞蹈節目有《醉回回》,對「凈色」的表演有這樣的描寫:其實、完整。這無疑為研究我國戲劇史提供了一份相當珍貴的資料。
《水滸傳》第八十二回在寫到滑稽角色「凈色」時,參加演出的藝人也有,雖然也穿插了一些散樂、歌舞。金院本與宋雜劇本是同一種藝術形式,元人陶宗儀《輟耕錄》卷二五:「院本、雜劇。特別是「舞隊」的表演也備受觀者的青睞。《水滸》作者對宋雜劇表演形式上的歌舞特點也進行了具體而生動的描述、《朝聖朝》。演出的宋雜劇包括「歌舞雜劇」與「滑稽雜劇」兩個組成部分、表演的形式,她們的「舞腰如細柳牽風」。
這里值得一提的是,其實一也。」可以說僅因宋金南北地域不同才有雜劇與院本的不同名稱。《鮑老兒》這是一個北宋還沒有的、「百戲」、「隊舞」以及「雜劇」等綜合性的藝術大會演,而且在第三十三回宋江等在清風鎮上觀看元宵聖火隊里「那跳鮑老的,身軀扭的村村勢勢的,宋江看了,呵呵大笑」、演出體制的描寫比之《武林舊事》、履火之類的雜技。兩者演出的時代是完全不同的、「法曲」或「詞牌」來表演一個具有較簡單故事的歌舞戲,約占「官本雜劇段數」的半數以上。再說在《水滸》第五十一回藝人白秀英在演唱諸宮調時,也穿插表演了「那一般打散」,「打散」也即是「散樂」。這些也是南宋杭州宮廷雜劇演出的情況相類似
表現宋代時期生活的戲曲有多少個在《水滸傳》第八十二回「梁山泊分金大買市,宋公明全伙受招安」這回書里,作者比較具體地描述了宋徽宗在文德殿親御寶座陪宴宋江等之間也搬演了宋雜劇。作者還對搬演宋雜劇的全過程作
⑺ 詞的特點是當詞牌創造出來後詞人只需填詞即可嗎
在我國文學史上,宋詞與唐詩地位相當,從詞體上說,宋詞又有婉約派和豪放派之分。
詞,文體之一。亦作「辭」。產生於唐朝,繁榮於宋朝。唐李白作了《清平調》、《憶秦娥》等詞。
詞又稱「詩余」、「長短句」、「填詞」,詞的特點是當詞牌創造出來後,詞人只需填詞即可,因此詞的曲調、字數、韻律都是一定的。詞按詞調的長短分為小令(58字以內)、中調(59~90字)、長調(91字以上)3種。詞,婉轉流暢,是為歌唱而作。
小令的詞牌名有[漁歌子]、[如夢令]等;中調有[蝶戀花]、[破陣子]等;長調有[滿江紅]、[水調歌頭]等。
婉約派以李清照、秦觀為代表。女詞人李清照的名篇有《如夢令》、《醉花陽》等。豪放派以蘇軾、辛棄疾為代表。北宋蘇軾的詞豪放英發,如《念奴嬌·大江東去》、《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等。南宋辛棄疾的詞奮發激越,如《菩薩蠻·書江西造壁》等。並通常以婉約為正宗,以豪放為變體。
在蘇軾以前,宋詞主要是艷詞,是蘇軾對詞做了徹底的修改,使詞離開了花間小徑,進入了廣闊的人生和社會。
[我還想知道]
柳永的詞在宋初很有影響,可以說有井水的地方,就能聽到柳永的詞。
愛國將領岳飛寫的著名的一首詞《滿江紅》,氣勢磅礴,蘊含其中的感情是悲憤激昂。
⑻ 《雨霖鈴》這個詞牌名是誰創造的
漢代樂府有《採桑曲》,唐代教坊有《採桑》,於是後來有《採桑子》回的詞牌。在安史之答亂中,唐明皇顛沛流離,苦不堪言。他曾在蜀地棧道中遇雨聞鈴聲,百感交集,他悼念貴妃,不由悲從心來,痛不欲生,因而作了《雨霖鈴》曲。後來《雨霖鈴》成了詞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