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英語是誰發明的
英語不像世界語,是人有意發明的,而是人類在社會活動中逐漸形成的.
英語版起源於英國。大約在公權元499年,居住在西北歐的三個日耳曼部族——盎格魯人、撒克遜人和朱特人——侵犯不列顛。他們在征服不列顛諸島後逐漸形成統一的英吉利民族,他們各自使用的方言也逐漸融合,成為一種新的語言——盎格魯-撒克遜語,這就是古英語(Old
English,公元450年至1150年)。在這一時期,說英語的人不過幾百萬人,而其使用范圍也僅僅局限在不列顛島。其後,英語又經過漫長的歷史演變,由中古英語(Middle
English,1150年至1500年)發展今天的現代英語(Modern
English,1500年至今)。
參考資料:
http://ke..com/view/1458.htm
Ⅱ 英語是誰發明的把英語翻譯成漢語的人又是誰
英語是英國人發明的
但是也談不上發明
應該說是逐漸形成的
這么語言是為了人們交流而產生的
而約定俗成的
而英語翻譯成漢語的人
也是一些既懂英語又懂漢語的人
只有他們兩種語言都懂
才能翻譯的
Ⅲ 電腦的發明者是誰(英文)
Who
invented
the
computer?
計算機之父(約翰·馮·諾依曼)John
Von
Neumann
國籍:
美籍匈牙利人
Ⅳ 是誰發明的英語
英語不像世界語抄,是人有意發明的,而是人類在社會活動中逐漸形成的.
英語起源於英國。大約在公元499年,居住在西北歐的三個日耳曼部族——盎格魯人、撒克遜人和朱特人——侵犯不列顛。他們在征服不列顛諸島後逐漸形成統一的英吉利民族,他們各自使用的方言也逐漸融合,成為一種新的語言——盎格魯-撒克遜語,這就是古英語(Old
English,公元450年至1150年)。在這一時期,說英語的人不過幾百萬人,而其使用范圍也僅僅局限在不列顛島。其後,英語又經過漫長的歷史演變,由中古英語(Middle
English,1150年至1500年)發展今天的現代英語(Modern
English,1500年至今)。參考資料:
http://ke..com/view/1458.htm
Ⅳ 英語是誰發明的
英語起源於盎格魯-薩克抄遜語,一種西日耳曼方言(舊低地語), 目前在使用的英語中,還包括一部分對其他語言的吸收以及少數新造詞,包括很多拉丁語。
如果說英語如何發展?自然離不開她的殖民擴張,而基本原因也在英國工業革命帶來的先進技術的傳播以及原屬英殖民國經濟的發展和散布地域的廣泛。
Ⅵ 是誰發明了英語
語言是符號系統,是以語音為物質外殼,以語義為意義內容的,音義結合的詞彙建築材料和語法組織規律的體系。語言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進行思維和傳遞信息的工具,是人類保存認識成果的載體。語言具有穩固性和民族性。
歷史:
早期日耳曼人部落(盎格魯族、撒克遜族、朱特族和弗里西族)移民到英格蘭,英語就是從他們的語言中變化繼承下來。據《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記載:公元449年左右,不列顛群島國王伏提庚(Vortigern)邀請「盎格魯親戚們」來幫助他對抗皮克特人。作為回報,他賜予盎格魯族東南部的領土。隨後他又進一步尋求支援,撒克遜族、盎格魯族與朱特族人紛紛前來。《編年史》記載,最終這些「移民」建立了七個王國:諾森伯利亞、麥西亞、東盎格利亞、肯特、埃塞克斯、蘇塞克斯、威塞克斯。
日爾曼人入侵後,統治了當地的凱爾特語民族,本地語言主要於蘇格蘭、威爾士、康沃爾與愛爾蘭存活了下來。這些入侵者的語言逐漸形成了「古英語」,與近代弗里西語極為相象。English(英格蘭人、英語)、England(英格蘭)和East Anglia(東盎格利亞)這三個詞是分別從描繪盎格魯族的詞彙發展而來:Englisc、 Angelcynn、Englaland。
1066年諾曼征服後三百年內,英格蘭的國王只講法語。因此一大批法語詞彙進入了古英語,古英語本身也失去了大部分曲折變化,進化為中古英語。1500年左右的母音大推移將中古英語變形為近代英語。古英語最著名的文學作品是《貝奧武夫》,中古英語則是《坎特伯雷故事集》。
近代英語在莎士比亞所處的時期開始繁榮,一些學者將之分為早期近代英語與後期近代英語,分界線為1800年左右。隨著不列顛對全世界大部分地區的佔領和殖民,當地語言也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英語的發展。
Ⅶ 英語是誰發明
大約4000年前。當時住在英國的人,從幾千年前直到公元元年左右,一直都使用居爾特語。也就是說英語起源於居爾特語,而最初的居爾特語卻在英語中消失了.英語也該屬於居爾特語,但事實上英語卻隸屬於日爾曼語。分類比較復雜,可以參照下列年表。根據分類,從公元450年-1100年間的西日爾曼語才真正是英語的起源。 年代 語言 公元前 居爾特語(幾千年) 公元~450年 羅馬人統治 450年~1100年 Old English(古英語)、西日爾曼語 1100年~1500年 Middle English(中世紀英語) 1500年~現代 Modern English(現代英語) 不藉助字典,若要完全閱讀書籍沒有障礙,完全聽懂所聽到的話語,一般需要2萬左右的詞彙量。但最初的英語里,只有2萬的十分之一左右,也就是2000左右的詞彙。這里所說的最初的英語,是指上表中德西日爾曼語。現代英語中70%以上的詞彙來源於拉丁語和法語。如果從英語中派生詞的數量來看,英語應該屬於拉丁語系(古義大利語派) 才對希臘語派:希臘語 古義大利語派:拉丁語、義大利語、法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等 日爾曼語派的北日爾曼語:挪威語、丹麥語、瑞典語等;日爾曼語派的西日爾曼語:德語、荷蘭語、英語等 居爾特語派:愛爾蘭語、蘇格蘭語、威爾士語 中學學的詞彙大都是日爾曼語詞彙。例如,以下6個基本動詞,get、give、make、have、take、do,可以說只要熟練掌握這這幾個詞的用法便可學會英語對話的基本動詞。你可以查查這幾個詞的詞源,應該都是OE詞彙,也就是古英語,是450年到1100年之間只用的日爾曼語詞彙。日常會話中反復出現的基本詞1000詞中,六、七成都是日爾曼語詞彙。如果牢牢掌握了基本詞彙,英語詞彙的學習也就能顯著進步。但日爾曼語在2萬英語詞彙中僅佔十分之一。 公元450年以後,日爾曼人入侵英國,沒有被西日爾曼人政府的蘇格蘭和威爾士人,至今仍仇視英格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足球。即便現在提到England(英格蘭),蘇格蘭和威爾士人不認為和自己有關。如果不提UK(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便不代表日本所說的英國全國。由於日爾曼人(學術上定義為英國人)的統治,居爾特語被日爾曼語取代並終於從英語中消失了。這是公元450年到1066年之間發生的事情。1066年發生了使英語發生巨大變化的大事,這就是Norman Conquest(諾爾曼征服)。 居爾特語言現在所剩無幾。石柱群時代生活在英國的人被稱為不列顛人。居爾特人使用的是居爾特語,如果從4000年的歷史來看,英語最早的起源應該是居爾特語
Ⅷ 英語是誰發明的
遠在2500 多年前,古希臘有一個叫塞利斯的人發現,用毛皮去摩擦琥珀(一種天然寶石),這塊被摩擦過的琥珀能吸引一些像絨毛、麥稈等一些輕小的東西。那時候的人們無法解釋這種現象,只好說:琥珀中存在一種特殊神力。他們把這種特殊神力稱作「電」。這個詞就是從希臘文的「琥珀」這個詞演變而來的。
公元1600 年,英國醫生吉爾伯特(1544~1603)發現用摩擦的方法不但可以使琥珀具有吸引輕小物體的性質,而且還可以使不少別的物體如玻璃棒、硫磺、瓷、松香等具有吸引輕小物體的性質。他把這種吸引力稱為「電力」。
吉爾伯特是當時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的御醫,也是一位有代表性的科學家。他受過醫學教育,後定居倫敦,於1573 年開始做醫生,為病人治病。由於他的醫術比較高明,被召進皇宮,於1601 年做了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的保健醫生。女王逝世後,他又被任命為詹姆斯一世國王的醫生。在他行醫期間,他又去從事物理學方面的研究。他做了多年的實驗,發現了「電力」,「電吸引」等許多現象,並最先使用了「電力」、「電吸引」等專用術語,因此許多人稱他是電學研究之父。他的主要著作《論磁石、磁體和地球大磁石》全面論述了對磁體和電吸引的全部研究工作。
在吉爾伯特之後的200 年中,又有很多人做過多次試驗,不斷地積累對電的現象的認識。其中,1734 年法國人杜伐,做了一些用玻璃棒與絲綢摩擦、松香與毛皮摩擦的試驗,在這些試驗中,他發現有兩種不同性質的電,一種是把玻璃捧用絲綢摩擦,玻璃棒能吸起像紙屑、木屑之類的輕小物體,這種吸引力稱為帶電現象。他將這根玻璃棒用絲線懸掛起來,再將另一根與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靠近它,發現這兩根棒相互排斥,於是他就把玻璃棒帶的電,稱為「玻璃電」(即正電);另一種是把松香用毛皮摩擦也產生帶電現象,把用毛皮摩擦過的松香靠近用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發現這兩者相互吸引,於是他稱松香所帶的電為「松香電」(即負電)。這就是人們所講的同性電相互排斥、異性電相互吸引的現象。杜伐發現了這些現象,也作了最早的理論解釋。盡管這種解釋很粗淺、帶點形而上學的性質,但畢竟比不想去解釋為好。
此後,觀看電的實驗成為人們的一種娛樂。在歐洲幾乎每一個國家都有一大批人以進行這種帶電的實驗和表演這些實驗讓人們觀賞,賺錢謀生。1745年,普魯士(德國的前身)的一位副主教克萊斯特做了一個很有趣的實驗。他利用一根導線將摩擦起電裝置上的電引向裝有鐵釘的玻璃瓶,使瓶子充電,當他的手觸及鐵釘時,突然感到猛烈的一擊。這是一次放電現象,鐵釘上聚集的電穿過人體(人體就是一種導體),使人感受到強烈的電的震動。
1746 年,荷蘭人萊頓在上述實驗的啟發下做成了萊頓瓶。什麼是萊頓瓶?萊頓瓶是一個玻璃瓶,瓶的外面和瓶內均貼上像紙一樣的銀箔,把摩擦起電裝置所產生的電用導線引到瓶內的銀箔上面,而把瓶外壁的銀箔接地,這樣就可以使電在瓶內聚集起來。如果用一根導線把瓶內的銀箔和瓶外壁的銀箔連接起來,則產生放電現象,引起電火花,發生響聲,並伴隨著一種氣味。
古希臘的一位科學家亞里士多德在所著的《動物志》一書中曾描述過一種能夠放電擊斃小動物的電鰩。18 世紀中葉有人把這種魚帶到英國,引起當時生物學家很大的興趣,當人用手去碰這種魚的頭部或身體的下部時,便會感到猛烈的一擊(即電擊),於是人們就想起了剛剛發明不久的萊頓瓶,它就像這種魚一樣,只要用導線把瓶內外的銀箔連接起來,就可以放電、引起電擊。此後,這種電擊來自放電,便沒有人懷疑了。盡管18 世紀初,人們已經發明了驗電器,可以判斷一個物體是否帶電,但在當時人們仍往往用自己的身體去檢驗電是否存在,甚至有不少人以能受一次電擊為榮。
18 世紀中葉,在大洋彼岸的美國,大電學家富蘭克林又做了多次實驗,進一步揭示了電的性質,並提出了電流這一術語。富蘭克林是第一個享有世界聲譽的美國科學家,盡管他取得科學上的成就的時候美國還沒有獨立。他同時又是著名的社會活動家和政治家。在美國進行獨立戰爭時期,他是積極的支持者和參加者。他是美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時期著名綱領性文件《獨立宣言》的三個起草人之一。他是1781 年美國和英國談判的代表。他之所以取得這么大的成就,主要是靠自學得來的。他家境貧寒,幼年曾做過印刷業的學徒工人,盡管學徒工待遇低,工作勞累,但他卻是一個「手裡有一點小錢都花在書上」的人。他只要有一點空餘時間就讀書,在30 歲以前就已熟讀了有名的物理學家波義爾和牛頓的著作。由於他勤奮學習,雖然沒有進大學受高等教育,卻在科學領域里有所作為,並獲得了許多有名大學的榮譽學位。
他於1753 年先後得到美國歷史最悠久的大學——哈佛大學和耶魯大學的榮譽學位。他還是新大陸第一個長期性的科學團體——美國哲學會的主要奠基人。
富蘭克林的第一個重大貢獻,就是發現了「電流」。他在1747 年給朋友的一封信中提出關於電的「單流說」。他認為電是一種沒有重量的流體,存在於所有的物體之中。如果一個物體得到了比它正常的份量更多的電,它就被稱之為帶正電(或「陽電」);如果一個物體少於它正常份量的電,它就被稱之為帶負電(或「陰電」)。根據富蘭克林的說法,經常移動的是正電。
所謂放電就是正電流向負電的過程。富蘭克林的這個說法,在當時確實能夠比較圓滿地解釋一些電的現象,但對於電的本質的認識與我們現在的看法卻相反。現在的看法認為:兩個物體互相摩擦的時候,容易移動的恰恰是帶負電的電子,如果它們是導體,由於人本身也是導體,過剩的電子或短缺的電子很容易從導體(人體)傳到地下或得到補償,因而摩擦後不顯電性。如果互相摩擦的物體都是絕緣體(即不導電的物體),經過摩擦,電子從一方移向另一方,於是雙方就都帶電了,一方帶正電,一方帶負電,二者電性相反,電量相同。
富蘭克林對電學的另一重大貢獻,就是通過1752 年著名的風箏實驗,「捕捉天電」,證明天空的閃電和地面上的電是一回事。他用金屬絲把一個很大的風箏放到雲層里去。金屬絲的下端接了一段繩子,另外金屬絲上還掛了一串鑰匙。當時富蘭克林一手拉住繩子,用另一手輕輕觸及鑰匙。於是他立即感到一陣猛烈的沖擊(電擊),同時還看到手指和鑰匙之間產生了小火花。
這個實驗表明:被雨水濕透了的風箏的金屬線變成了導體,把空中閃電的電荷引到手指與鑰匙之間。這在當時是一件轟動一時的大事。很多人都在重復富蘭克林的這一實驗。為什麼富蘭克林的這一實驗會引起這樣的轟動?因為當時社會上對於雷電有一種恐懼心理,大多數人認為雷電是「上帝之火」,是天神發怒的表現。富蘭克林在美國費城的實驗驚動了教會,他們斥責他冒犯天威,是對上帝和雷公的大逆不道。然而,他仍然堅持不懈,而且在一年後製造出世界上第一個避雷針;終於制服了天電。由於教堂高高聳立的塔尖常被雷電所擊,教會為了保護教堂,最終也不得不採用了這個「冒犯天威」的裝置。以前電一直被人們當作一種娛樂手段,從此總算找到了實際的應用價值。
富蘭克林的這個實驗,不僅在美國有很大的影響,而且影響到世界其他國家。1753 年,俄國科學家裡希曼在屋頂上裝了一根導線通到實驗室,想用驗電器來觀察雷電現象。那時正逢雷雨交加,一個火球從上面傳了下來,結果里希曼遭雷擊而死亡。因此,富蘭克林的風箏實驗的影響,足以使每個電學家避免這種無謂的犧牲。
電流現象的研究,對於人們深入研究電學和電磁現象有著重要的意義。
現在我們知道,電流就是電荷向一定方向的移動。在金屬導體中的電流是靠自由電子的運動來形成的。電流通過電路時,會產生許多新的效應。如電流通過電燈的時候,電燈就發熱發光;電流通過電風扇的時候,電風扇就能轉動。電流可使蓄電池充電;可帶動電伽機作功??。這些現象表明,電流也是一種能量傳輸過程,電能可以通過各種特定的器件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量。
電流可存在於固體、液體或氣體中。雷電現象,就是人們最早注意到大氣中的電流現象。富蘭克林傳奇式的風箏實驗使人們了解到雷電和摩擦帶電的關系。隨著避雷針的發明,逐漸消除了人們對雷電的恐懼心理。但在18世紀末之前,人們對電流現象的認識也僅到此為止,基本上仍然是一無所知。
那麼,最早開始電流研究的是哪一位科學家呢?義大利的解剖學教授伽伐尼(1737~1798)被人們認為是最早開始電流研究的人。據記載,伽伐尼的發現是一次偶然性的發現。1780 年的一次極為普通的閃電現象,引起了他的思考。這次閃電使伽伐尼解剖室內桌子上與鉗子和鑷子環接觸的一隻青蛙腿發生痙攣現象。嚴謹的科學態度使他沒有放棄對這個「偶然」的奇怪現象的研究,他花費了整整12 年的時間,研究像青蛙腿這種肌肉運動中的電氣作用。最後,他發現如果使神經和肌肉同兩種不同的金屬(例如銅絲和鐵絲)接觸,青蛙腿就會發生痙攣。這種現象是在一種電流迴路中產生的現象。在這里,蛙腿的肌肉是導體迴路的一部分,肌肉和兩種不同的金屬絲構成了世界上第一個電流迴路。肌肉的痙攣表明有電流通過,起到了電流指示器的作用。根據這種現象,他還製成了「伽伐尼電池」。但是,伽伐尼對這種電流現象的產生原因仍然未能回答,他認為蛙腿的痙攣現象是「動物電」的表現,由金屬絲構成的迴路只是一個放電迴路。
伽伐尼的看法在當時的科學界引起了巨大的反響,人們自然地聯想到海洋當中的一些帶電的魚,如電鰻、電,人們在海中如果被這種魚觸及身體,也會有電擊的感覺。這說明在一些動物體內也貯存著電。但是,另一位義大利科學家伏打(1745~1827)不同意伽伐尼的看法,他認為電存在於金屬之中,而不是存在於肌肉中,他於1782 年在寫給朋友的信中說:「關於所謂動物電,您是怎樣考慮的呢?我相信一切作用都是由於金屬與某種潮濕的東西相接觸才發生的」。兩種明顯不同的意見引起了科學界的爭論,並使科學界分成兩大派,他們的論戰十分激烈,每一方都指責對方是異端邪說,標榜自己觀點的正確。爭論的結果是伏打的見解佔了優勢。但很可惜,因為伽伐尼於1798 年就因病去世了,他再也不能知道這場爭論的勝負,再也聽不到爭論的結果了。
1800 年春季,即19 世紀第一個年頭的春天,有關電流起因的爭論有了進一步的突破。怎麼會引起這種突破呢?這又要從伏打說起,伏打在他自己看法的指導下發明了著名的「伏打電池」。這種電池是由一系列圓形鋅片和銀片相互交迭而成的裝置,在每一對銀片和鋅片之間,用一種在鹽水或其他導電溶液中浸過的紙板隔開。銀片和鋅片是兩種不同的金屬,鹽水或其他導電溶液作為電解液,它們構成了電流迴路。現在看來,這只是一種比較原始的電池,是由很多鋅電池連接而成為電池組。但在當時的歷史時期,伏打能發明這種電池確實是很不容易的。
伏打電池可以說是伏打贈給19 世紀的寶貴禮物。他的這個發明為電流效應的應用開創了前景,並很快成為進行電磁學和化學研究的有力工具。由此,伏打和與他同時代的別的國家的不少科學家,得出了各種有趣的結果,當時的報紙和雜志上不時登出各種各樣新發現的消息。有了電池,英國的化學家戴維(1778~1829)才有可能奠定電離理論基礎,並且分離出鈉、鉀、鍶、硼、鈣、氯、氟、碘等元素,促進了化學的發展,並進而促使他的助手法拉第建立了電解定律。
伏打雖然發明了電池裝置,但並不了解這種裝置的道理。戴維闡明了這種裝置的道理,指出這類電池的電流來自化學作用。但不管怎樣,伏打的發明使人們第一次獲得了可以人為控制的持續電流,為今後電流現象的研究提供了物質基礎。伏打本人由於這項貢獻,被許多國家的科學院選為院士,據說1801 年法國的拿破崙曾親臨現場觀看了伏打的實驗表演,並授予他一枚特製的金質獎章,以表彰他發現電流的貢獻。
Ⅸ 英語是誰發明的
英語的形成好講些,至於對世界的影響和發展趨勢那就很復雜和不確定. 英國南面隔英吉利海峽(the English Channel)、多佛爾海峽(the Straits of Dover)與法國相望,東面和東南面隔北海(the North Sea)與荷蘭、比利時、丹麥、挪威遙對。距 歐洲大陸最窄處的多佛爾海峽僅三十公里寬。英國的領土主要包括大不列顛島和愛爾蘭島東北部。大不列顛島包括三個地區:英格蘭佔南部和中部,威爾士佔西部山地半島,蘇格蘭佔北部;其中以英格蘭最為重要。大不列顛島是歐洲第一大島,海岸非常曲折,長達一萬一千四百五十公里。英語就是在這樣的地理環境中形成的。為了說明英語的起源,我們有必要回顧一下英語形之前的英國史前史。文物考查已經證明,古代印歐游牧部落西移之前今天的不列顛諸島上已居住著舊石器人(Paleolithic Man)。那時,不列顛諸島和歐洲大陸是連成一片的,英國和法國之間還沒有今天的英吉利海峽和多佛爾海峽,萊茵河(the Rhine)與泰晤士河(the Thames)之間尚由其支流相接、今天的英國仍屬歐洲大陸的一部分。大約在距今九千年的時候;由於地殼的變遷,大不列顛諸島從歐洲大陸分離出來。所以史前的舊石器人能夠在不列顛定居下來並不足為怪。曾任過英國首相的溫斯頓·邱召爾Sir Winston Churchill)(1874?/FONT>1965)在其《說英語的民族史》(History of the English Speaking Peoples)一書中,曾這樣描寫居住在不列顛的舊石器人:很明顯,那些赤身裸體或只披著獸皮的男人和女人或覓食於原始密林之中,或涉獵於沼澤、草灘至於他們所說的語言,尚無史料可查。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伊比利亞人(Iberians)從地中海地區來到不列顛島定居。他們給不列顛帶來了新石器(Neolithic)文化,同時征服了先前在那兒居住的舊石器人。大約從公元前500年開始,凱爾特人;(Celts)從歐洲大陸進犯並佔領了不列顛諸島。凱爾特人最初居住在今天德國南部地區,他們是歐洲最早學會製造和使用鐵器和金制裝飾品的民族;在征服不列顛之前,他們曾征服了今天的法國、西班牙:葡萄牙、義大利等地區;來到不列顛後,一部分凱爾特人在今天的愛爾蘭和蘇格蘭定居下來,其餘的一部分佔領了今天的英格蘭的南部和東部。每到一處,他們都對伊比利亞人進行殘酷的殺戳。凱爾特人講凱爾特語。今天居住在蘇格蘭北部和西部山地的蓋爾人(Gaels)仍使用這種語言。在英語形成之前凱爾特語是在不列顛島上所能發現的唯一具有史料依據的最早的格言。 公元前55年的夏天,羅馬帝國的愷撒大帝(Julius Caesar)在征服高盧(Gaul)之後來到不列顛。那時,他的目的未必是想征服不列顛,而是想警告凱爾特人不要支持那些居住在高占的、正受羅馬人奴役的凱爾特同族人。愷撒大帝的這次『不列顛之行』並沒有給羅馬帝國帶來什麼好處,相反卻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他的威信。第二年,即公元前54年的夏天,愷撒大帝第二次親臨不列顛。這次,他在不列顛島東南部站穩了腳跟,並與當地的凱爾特人發生了一些沖突。愷撒大帝雖然取勝,但並沒有能使凱爾特人屈服。不久,他又回到了高盧;在以後的大約一百年間,羅馬帝國並沒有對不列顛構成很大的威脅。 英國歷史上的真正的「羅馬人的征服」(Roman Conquest)是在公元後43年開始的。當時羅馬皇帝克羅迪斯(Claudius)率領四萬人馬,用了三年時間終於征服了不列顛島的中部和中南部隨後,整個的英格蘭被羅馬牢牢控制了。,隨著軍事佔領,羅馬文化與風格習慣滲入不列顛。羅馬人的服裝、裝飾品、陶器和玻璃器皿很快在不列顛得到推廣;社會生活開始:「羅馬化」這必然導致拉丁語在不列顛的傳播。在以勝利者自居的羅馬人看來,凱爾特人無疑是「低賤的」,凱爾特語自然不能登「大雅之堂」那時,在不列顛,官方用語、法律用語、商業用語等均是拉丁語;拉丁語成了上層凱爾特人的第二語言。這就是凱爾特語詞彙為什麼很少能倖存下來的歷史原因。在今日英語中,只是在一些地名和河流名稱方面還保留著凱爾特的詞彙成分。例如the Thames ,the Cam,the Dee ,the Avon , the Esk , the Exe , the Stour , the Aire , the Derwent , the Ouse , the Severn , the Tees , the Trent , the Wye等,均是凱爾特人命名的河流。在Duncombe, Winchcombe, Holcome, Cumberland, Coombe 等地名中,也可看到凱爾特語cumb (=deep valley::深谷)一詞的成分,在Torcross , Torquay,Torrington等地名中,尚保留著凱爾特語torr (=high rock or peak;高岩或山頂)一詞的成分。英國著名城市多爾佛(Dover)、約克(York)的名稱也源於凱爾特語。羅馬人佔領不列顛長達四百年,直到公元407年,羅馬人才因羅馬帝國內外交困不得不開始撤離不列顛。 大約在公元449年,居住在西北歐的三個日耳曼部族侵犯不列顛。他們是盎格魯(Angles)、撒克遜人(Saxons)和朱特人(Jutes)他們乘船橫渡北海,借羅馬帝國衰落、自顧不暇之機『一舉侵入大不列顛諸島。他們遭到凱爾特人的頑強抵抗,征服過程拖延了一個半世紀之久:到了公元六世紀末,大不列顛請島上原先的居民凱爾特人幾乎滅絕,倖存者或逃入山林.或淪為奴隸。這就是英國歷史上發生的「日耳曼人征服」,亦稱「條頓人征服」Teutonic Conquest)。這次外來入侵.對英語的形成起了十分關鍵的作用(見附圖一)。 盎格魯人、撒克遜人和朱特人屬古代日耳曼人。分市在北歐日德蘭半島、丹麥諸島、德國西北沿海一帶。在羅馬帝國時期,他們往往統稱為「蠻族部落」。他們從事畜牧和狩獵,過著半游牧的生活,且很早就知道農耕。他們的土地是氏族的公有財產,農業經營帶有原始的流動性質。隨著社會的發展,氏族公社逐漸解體,出現了氏族貴族和軍事首領。他們的財富和權勢在頻繁的掠奪中劇增。軍事首領名義上是由民眾大會推選產生的,實際上都出於同一家族。恩格斯曾把這種氏族部落的管理制度稱作軍事****制;他這樣寫道:「其所以稱為軍事****制,是因為戰爭以及進行戰爭的組織現在已成為民族生活的正常職能。鄰人的財富刺激了各民族的貪欲。這些民族把獲得財富看成是最重要的生活目的之一。他們是野蠻人。進行掠奪在他們看來是比進行創造性勞動更容易,甚至更榮譽的事情。以前進行戰爭,只是為了對侵犯進行報復,或者是為了擴大已經感到不夠的領上;觀在進行戰爭,則純粹是為了掠奪,戰爭成為經常的職業了。「 這些所謂的『蠻族」,在摧毀當時羅馬帝國的奴隸制,以及推動西歐封建制度的誕生過程中,起過十分重要的作用。 征服不列顛後,盎格魯人主要佔領了洪伯河(the Humber)以北地區;撒克遜人主要佔領了泰晤士河以南地區;朱特人主要盤踞在英格蘭東南端的肯特(Kent) 和南漢普郡(Southern Hampshire);以及位於英格蘭之南、靠近今天的朴次茅斯(Portsmouth)的懷特島(the Isle of Wight),形成許多小國。公元七世紀初,這些小園合並為七個王國:南部有撒克遜人的威塞克斯(Wessex)、薩塞克斯(Sussex)和埃塞克斯(Essex);東北部和中部有盎格魯人的梅爾西亞(Mercia)、諾森伯里亞(Northumbria),和東盎格里亞(East Anglia);東南部有朱特人的肯特(Kent)王國。各國競相爭雄,達兩百年之久;在英國歷史上稱為「七國時代」(the Anglo-Saxon Heptarchy)。這三個日耳曼部族雖然有各自的方言,但這些方言均屬低地西日耳曼語(Low West Germanic)。有許多共同之處.因此三個部落在語言方面基本上是相通的。他們都使用一種叫做茹尼克(Runic)的文字。這種文字是古代日耳曼各民族通用的文字.它的字母主要由直線組成,以便於刻在木頭或石塊上,是一種由古希臘語和拉丁語發展起來的北歐碑文字。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盎格魯人、撒克遜人和朱特人逐漸形成統一的英吉利民族.他們各自使用的方言也逐漸溶合,出現了一種新的語言棗盎格魯撒克遜語(Anglo-Saxon)。這就是古英語。它是在特定的地理和歷史環境中,經過一系列民族遷移與征服的過程所形成的。 那麼English和England的名稱是如何來的呢?原來,凱爾特人將征服他們的盎格魯人、撒克遜人和朱特人習慣地統稱為Saxons(撒克遜人)。早期拉丁語學者仿照凱爾特人的習慣.也將這三個日耳曼部族稱作Saxones.並將他們征服的不列顛稱作Saxonia。隨後,Angli和Anglia在拉丁語著作中分別代替了Saxones和Saxonia。到了公元700年所有的人都把當時通行在不列顛島上的語言稱作Englisc(盎格魯人一直就是這樣稱呼其使用的語言的),三個入侵的日耳曼部族則統稱為Angelcynn(=kin of the Angles即「盎格魯人的家族」)到了公元1000年整個國家則被稱作Englaland (=land of the Angles盎格魯人的土地)。由於語言內部在發音和拼寫方面發生了演變Englisc和Englaland才變成了今天的English和England。 在追溯英語的歷史發展時,我們通常將它分為三個時期:(一)古英語(Old English),從公元450年至1150年;(二)中古英語(Middle English),從公元1150年至1500年;,(三)現代英語(Modern English),從1500年至今。為便於研究,我們常把1500?/FONT>1700年的英語稱作「早期現代英語」(Early Modern English),1700年至今的英語稱作「後期現代英語」(Later Modern English)。這樣的分期當然不是絕對的,但它有助於我們對英語歷史發展全過程的了解和研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