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文學作品,術創作屬於什麼類型的思維產品
造力是根據一定的目的和任務,開展能動的思維活動,產生新認識,創造新事物的能力。例如創造新概念,新理論,更新技術,發明新設備,新方法,創作新作品都是創造力的表現。創造力是一系列連續的復雜的高水平的心理活動。它要求人的全部體力和智力的高度緊張,以及創造性思維在最高水平上進行。真正的創造活動總是給社會產生有價值的成果,人類的文明史實質是創造力的實現結果。對於創造力的研究日趨受到重視,由於側重點不同,出現兩種傾向,一是不把創造力看作一種能力,認為它是一種或多種心理過程,從而創造出新穎和有價值的東西,二是認為它不是一種過程,而是一種產物。一般認為它既是一種能力,又是一種復雜的心理過程和新穎的產物。有人認為,根據創造潛能得到充分的實現。創造力較高的人通常有較高的智力,但智力高的人不一定具有卓越的創造力。根據西方學者研究表明,智商超過一定水平時,智力和創造力之間的區別並不明顯。創造力高的人對於客觀事物中存在的明顯失常、矛盾和不平衡現象易產生強烈興趣,對事物的感受性特別強,能抓住易為常人漠視的問題,推敲入微,意志堅強,比較自信,自我意識強烈,能認識和評價自己與別人的行為和特點。創造力的培養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①激發求知慾和好奇心,培養敏銳的觀察力和豐富的想像力,特別是創造性想像,以及培養善於進行變革和發現新問題或新關系的能力;②重視思維的流暢性、變通性和獨創性;③培養求異思維和求同思維;④培養急驟性聯想能力。急驟性聯想是指集思廣益方式在一定時間內採用極迅速的聯想作用,引起新穎而有創造性的觀點。創造力是推動生產、促進科學和文學藝術創造發明的重要力量。有關創造力的研究引起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文化藝術和科技界的普遍重視,對創造力的開發和培養關繫到一個國家的科技水平、文化作品創作等創造成果的多少和質量,也因此影響經濟,文化乃至社會的發展速度和水平。知識經濟的時代和社會發展進程是離不開一個國家整體素質(包括國民創造力在內)的提高的。因此,國家教育的重點不在單純的智力開發,更在於受教育者創造力的培養之上。
『貳』 你覺得文學作品有創意經濟的價值嗎為什麼
文學作品的經濟價值在於受眾認可度和靈感的不可復制處,簡單來說就是用創造迎合需求和喜好,和偶像是相同的道理,給受眾造夢。
『叄』 如何在語言文學教育活動中培養幼兒的創造力
一、保護幼兒的好奇心
幼兒的好奇心是其創造力形成和發展的先導,是創造的巨大動力,如果沒有好奇心和求知慾,就不可能產生對社會和人類具有巨大價值的發明和創造。孩子往往有強烈的好奇心,對周圍新鮮事物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愛提問,喜追究。對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慾,家長應予以愛護、鼓勵和引導,使之合理的發展。
幼兒對事物產生好奇,應鼓勵他提問。能提出問題說明孩子在動腦筋,進行積極思索。陶行知指出「幼兒只有言論自由,特別是問的自由,才能充分發揮他的創造力。發明千千萬萬,在於一個問……。」為此,他強調要解放幼兒的嘴,使他敢問。大科學家愛因斯坦在回答他何以有那麼重大的創造發明時說:「我沒有什麼特別的才能,不過喜歡尋根刨底的追究問題罷了。」好提問題是孩子求知、探索精神的體現,是創造性的萌芽。所以,家長要善待幼兒的發問,認真解答並力求回答的生動具體,使孩子從小能夠享受到探索事物奧妙的樂趣。
二、發展幼兒的想像力
奇思異想是創造思維的源泉。平時,孩子總喜歡歪著腦袋、拖著兩腮靜靜的思考,並經常產生一些不合邏輯的想法。對於這些想法,他們有著強烈的表現心理,家長切不可認為是「瞎想」、「胡鬧」予以指責和否定,這樣做的結果只能斷送孩子的創造慾望。
有鑒於此,家長要允許幼兒自由地想像,允許他們產生與眾不同、前所未有的思想和觀念,如孩子的繪畫中會出現 「紅海洋」、「藍太陽」、「五彩樹」等,這是他們獨特思維、豐富想像的體現,我們應予以鼓勵並運用多種形式激發幼兒的想像,如講故事、童話敘述、朗誦詩歌、音樂、小製作等,也可通過游戲的方式培養幼兒的想像力,讓幼兒獲得間接知識,豐富想像的內容。
三、豐富幼兒的認知
任何創造性的活動都是建立在對原有事物的認識基礎上的。感性材料是想像、創造的基礎。沒有感知經驗作鋪墊,想像、創造必定是枯竭、貧乏的。因此,家長要培養幼兒的創造性,就應不斷增進孩子的知識,幫助他們積累經驗。
家長可向幼兒提供合適的讀物和音像材料,創造多種向自然和社會學習的機會;經常提供新穎的刺激,擴大孩子的生活面,增強他們的接受能力。孩子剛出生不久,家長可搖鈴鐺給他聽,掛彩色氣球給他看。因為嬰兒正是在不斷對外界環境信息的接受與作出反應的過程中,提高了大腦和各種器官的靈敏性,進而加速了智力發展的進程。嬰幼兒的生活環境較狹窄,但其智力發展速度又甚快,這就要求家長應經常帶他去看一些沒有見過的東西,逐步擴大他的眼界和經驗。例如,可帶孩子去動物園看看各種動物,或帶孩子去兒童游樂活動場所。由於孩子走出了家門,看見聽到各種各樣新穎的東西和聲音,就會產生一種新鮮感,激起興奮點,較長時間地集中注意力,從而提高觀察力、想像力、記憶力,為其將來的創造性發展奠定基礎。
當然,有觀察才能有發現,幼兒生而具有獨特的觀察力和強烈的敏感性,只要與周圍事物發生直接聯系,幼兒就會以一種輕松的洞察力獨特的感受到周圍的事物。所以,家長可利用周圍事物發展幼兒的觀察力,培養幼兒觀察的興趣,引導幼兒掌握觀察的方法,運用各種感官進行觀察。
四、鼓勵幼兒動手動腦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即解放孩子的頭腦、手腳、眼睛、嘴巴、時間與空間)。首先是解放孩子的頭腦,讓他們能想,其次是解放他們的雙手,使他們能幹,要鼓勵孩子動手動腦進行探索。只有通過一些實際的動手活動,才能使創造思維的結果物化,同時也使他們的創新思維更符合現實,具有實際的效果。
在家庭中,家長要鼓勵引導幼兒多動手。研究者發現,適度的練習,有助於增長幼兒的動手能力,有助於其創造力的開發。幼兒在一次次動手做中總結經驗,吸取教訓,不斷拓展自己的思路,嘗試用多種方法去解決操作中的問題,這就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但需要注意的是,幼兒在動手動腦的活動中難免會「闖禍」或出差錯,對此,家長應持寬容態度,理解幼兒,而非批評責備。
當然,家長要精心為孩子提供「精神營養」――玩具與圖書。但並非所有的玩具都能促進幼兒智力的發展,玩具也不是多多益善,因此家長應視孩子的實際水平,選購最能促進孩子智力發展的玩具,如小積木、拼插車板和塑料的小炊具、小傢具等。這些玩具可幫助孩子辨別不同的形象與顏色,認識物體,對孩子的手眼配合一致與思維能力的發展,均大有益處。使幼兒在動手動腦的過程中發展思維,在創造性的玩法中獲得發展。圖書對於激發孩子智力有其獨到功能。圖書中的故事基本以圖為主,為幼兒提供了生動的直觀形象。但由於孩子理解能力欠缺,家長應幫助他理解作品的內容,可先給孩子講一兩遍,然後讓他自己重述其內容,這有助於孩子的智力發展。
五、營造民主的家庭氛圍
適宜的家庭環境是培養幼兒創造力的基礎和重要條件。幼兒的行為是受成人控制還是自主支配,這會直接影響其創造才能的發揮。德國學者戈特弗里德海納特指出:促發創新力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父母,家庭中輕松、無拘無束和活潑的氣氛有助於創新活動的發展。陶行知先生也認為:「創造力最能發揮的條件是民主……」。
因此,家長要給孩子盡可能多的自由,不宜過分限制他的活動。幼兒的智力主要是在活動中發展起來的,活動能力是孩子智力水平高低的標志,限制孩子的活動就意味著限制了他的智力發展。幼兒的天性是活潑好動,只要他能拿到或搬動的東西,都可能成為玩具。如把地上拾到的小木棍插在沙土裡,自稱在「種樹」;把漏勺放在水桶里攪,說是「撈魚」。這在許多家長看來是「胡鬧」,因為家長只要求孩子干凈、整齊、聽話和守規矩,結果使孩子變得怯懦,不敢說、不敢笑、不敢跑、不敢跳。這種過分限制幼兒活動的教育方法是極為有害的。家長應多帶孩子去戶外活動玩耍,多讓孩子在沙灘上、公園里、大海邊自由地做游戲,玩沙土、爬小山坡、奔跑跳躍等。只有在民主、和諧、寬松的活動氛圍中,幼兒創造的潛力才能得以較好的發展。因此,父母應尊重幼兒,信任幼兒的能力,容許幼兒自主嘗試以及做決定。尊重獨創性,鼓勵多樣性,使幼兒樹立創造的勇氣和信心。
六、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美國耶魯大學心理學家斯坦伯格發現,個體的興趣和動機是使人們從事創造性活動的驅動力。我國中科院心理所查子秀經過多年的研究發現,超常兒童的心理結構通常是智力、創造力、非智力三種成份的獨特組合,其中智力是發展的基礎,創造力是發展的高度,而個性心理則是發展的動力和支柱。托蘭斯在1973年曾得出結論:培養創造性的成功做法乃是必須促使認知與情感這兩種功能充分發揮作用。從情感和智力對創造力發揮的影響來看,很多情況下,情感的力量遠比智力強大。具有傑出創造才能的人,他們的偉大發明和發現始終伴隨著崇高的情感,高尚的情操,創造過程絕不是冷冰冰的智力活動,沒有火熱的崇高的情感動力,創造活動就無法展開。
因而,家長要重視對幼兒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如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的培養幼兒的意志品質,培養幼兒的自製力,要求幼兒定時完成任務,使幼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鼓勵幼兒有冒險精神,這里所說的冒險性是指,他敢於嘗試對其結果毫無把握的新鮮事情,並從中體驗樂趣,享受成功;培養幼兒對創造活動的興趣和飽滿的熱情等。
總之,培養幼兒的創造力是一個長期的、復雜的過程,需要家長合理利用影響幼兒創造力的每個積極因素,使幼兒——「發展中的人」學會學習,學會創造,學會生存,最終學會做人。
『肆』 如何為自己的文學集取一個有創意的名字
你知道有自一首歌叫做《8090》嗎?
你知道快男的挑戰團隊叫《8090》嗎?
也許,
你的小說也可以叫做《8090》,
既符合你的內容,
以數字為名字有比較有創意,
何況,
現在將80、90拿來比較的人很多,
《8090》既然有了上面那首歌和那團隊的鋪墊,
自然比較吸引讀者的眼球。
。、、、、考慮考慮!!、、、
『伍』 想像力和創造力表現的文學上的區別是什麼多題
我覺得原創作品是創造力和想像力的統一。小說寫作是一種創造行為,而創作過程中必然內需要想像力容的加入來發展情節。
根據別人的小說來創作,相同處屬於模仿,而自己編寫新內容則是創造力,而創造建立在想像基礎上。
想像力和創造力的側重點不同,在自由想像的基礎上進行梳理、設計、結合,構成創造。
以上僅為個人淺見。
『陸』 為什麼說雜文創作是魯迅創造力的重要標志,並確立了他在中國現代思想史、文化史和文學史上的崇高地位。
因為魯迅來的雜文對當時社會的自鞭策和批判力是最強的。他的散文、詩歌、小說大多是對中國不爭社會的個人憤懣。且雜文內容精煉像把短刀,而小說和其他的文學形式大多太過婉轉,還需要讀者再去靜下心來體會。而雜文就要直接的多,成文速度也比較快。
韓寒對時事的批評也是靠雜文,價值不同但意義相近。
樓上的哥們兒也太狠了!!
『柒』 如何在語言文學教育活動中培養幼兒的創造力43
現在,越來越多的父母更加關注孩子的早期教育,他們希望孩子成長為會生存,懂生活,會學習,會創造,會合作,會負責,會關心,肯進取,敢冒險的身心健康的創新性的人。幼兒的創造性培養是貫穿融合在教育過程的一切活動之中的,語言教育過程當然不能例外,語言是思維發展的工具,幼兒的語言教學應利用這一特殊工具發展幼兒的創造性思維。
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幼兒語言的發展與其情感,經驗、思維、社會交往能力等其他方面的發展密切相關,因此發展幼兒語言的重要途徑是通過相互滲透的各領域的教育,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去擴展幼兒的經驗,提供促進語言發展的條件,從而達到發展幼兒創造性思維的目的。
一、選擇能誘導創造性思維的教學內容,以新穎的語言表現形式表達語言教學內容在很大程度上取決著幼兒的學習興趣,有趣的內容能夠激發幼兒的積極性,提高幼兒的講述慾望。
選取幼兒感興趣的課堂材料,以新穎的語言表演形式傳達出來。比如:選擇適合幼兒的網路動畫片,通過播放,讓孩子表演且講述看過的內容,在聽說看做的感官互動之下,使幼兒敢說能說會說,敢於自己去創造表達,幼兒們在新穎的創造活動中興趣盎然,心理也得到很大的滿足。
語言表演活動的開展為幼兒提供的是一種正式運用語言的場所,能培養幼兒在集體場合中表述自己對事物的見解能力,使其思維開闊,語言表達能力、想像力、創造力都會有很大的提高。
二、利用多樣式、啟發式、開放式的提問,發散幼兒思維在課堂上,有的故事結尾屬於發散型,這就需要老師們引導幼兒探索解決問題的多種途徑,為故事編出各種結局;也可以讓幼兒根據一幅畫,一個場景發揮自己的想像,講述內容,每個孩子的構思不同講出的情節也不同。幼兒對故事情節的大膽想像和推測,也可以反映他們對待生活的態度,增強了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從一點向四面八方散開去,找出更多更新的可能,比如提問孩子們:"水除了喝還有那些作用?""國慶節快到了,我們應該怎樣裝扮教室?"允許幼兒的異想天開,幫助幼兒打破慣性思維,廣丌思路,讓想像馳聘,探求出解決問題的各種方法,表現出極大的創造性和靈活性。
三、提供寬松、愉快的語言運用環境環境是幼兒語言運用的動力與源泉,教師應注意提供良好的環境,重視引導幼兒與環境的交互作用,激發幼兒創造性地運用語言,幼兒的語言運用能力才能切實地得到提高。
在教育實踐中,我們根掘創造性思維的特徵,提倡探究式的學習,不直接提問問題,而是從幼兒的興趣出發,為幼兒留有思考的餘地和空問,主張通過創設一定的情境,精心設計、巧妙構思教學活動的每一個環節,並採用讓幼兒多觀察、多思考的教學方法來獲得知識,以此營造創造的氛圍,激活幼兒的創造性思維。
四、做創新發散型老師,引導幼兒創造性思維提高自我教學能力,敢於採用新的方法新的理念。教學中進行創造性思維訓練,並非不要課前准備了,相反地,由於教學過程中需要師生共同的腦力激盪,教師面臨的知識性挑戰會更多,因此,作為教師,要不斷獲取新知識,不斷地充實自己,做博學多才的老師,才能更有效的組織教學活動,提高執教的水平,達到培養幼兒創造性思維的目的。
在語言教學活動中,失敗的教師扮演灌輸的角色,成功的教師則是引導著啟發者。一個好的教師始終會根據幼兒的年齡特徵,採用生動、形象的教學語言,以及形象的教具,創設出生動有趣的情景,以便讓幼兒更加直觀地描述、感知形象,進而通過自由想像擴展內容。對於幼兒不同的見解,教師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強加於幼兒,更不能挫傷幼兒的自尊心。一個創新型的教師懂得包容懂得引導,教育的本質是讓孩子成為他們自己,而不是成為教師眼中的那個孩子。
五、互相彌補運用多種方法進行全方位思維創新訓練在幼兒語言教學活動中要培養創新性思維,首先就要突破幼兒的慣性思維,使孩子能自由想像而不受限於某個點線面體。互相彌補運用多種方法進行全方位思維創新訓練,這就需要培養幼兒的聚合性思維,發散性思維,直覺思維。
聚合思維又稱求同思維、集中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一種,是把問題所提供的各種信息集中起來得出一個正確的或最好的並集的思維。我在教學中常會給孩子們一些描述,讓孩子們根據描述口頭討論和回答,既鍛煉了孩子的語言能力又提高了創造性思維。
而發散性思維是一種開放性的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一種。發散思維訓練,拓寬了幼兒的思路,增強了幼兒思維發展的流暢性、變通性、獨特性。
直覺思維是未經逐步分析就迅速對問題答案作出合理的猜測、設想或突然領悟的思維。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說:"兒章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動作與思維的聯系,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事實上,在課堂教學中,直覺思維是孩子們最常做的練習,這也是與孩子們的生活最息息相關的練習,因此課堂氣氛很活躍。
教師在課掌中多種思維模式靈活運用,多個角度提問設問,這樣才會讓幼兒的智力得到最大的開發,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最大的提高。就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倡導的"同中求異,異中求同"的思考方法一樣,我們要在孩子身上發現最美好的東西,不用學校的條條框框限制他們,鼓勵孩子獨立工作--創造。
『捌』 求幾部關於中國人的創造力和傳統文化丟失的文學作品。
這個應該是你想要的。裡面他講了好多,比如在汽車,飛機,電腦製造方面中國的缺陷。
姚國華先生積聚大半生的思考和5年嘔心瀝血的系列力作:《全球化的人文審思與文化戰略》(上卷《文化立國》、下卷《大學重建》),以哲人的深邃和思想者的勇氣,對中國的未來提出了深層的思考。
1900年2月10日,梁啟超寫下了激揚一代中國人的巨作《少年中國說》,「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富則國富。」而今天,梁啟超曾寄望的少年具有的希望、進取、日新、破格、好行樂、盛氣、豪壯、造世界、「常思將來」、「常覺一切事無不可為」的氣質都在這一代身上依稀地看見。可是,代價是他們身上的中國傳統日趨稀薄,他們身上的特質與個體不復存在,中國味淡不可聞。到哪裡才能找回我們丟失的傳統?怎麼樣才能寫出一篇《新少年中國》,而不僅僅是《少年全球化》?
【忠孝仁義信禮智勇】 何為忠孝仁義?何為信禮智勇?現在只有在台北的大街看路牌才能見到它們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要維護的那個秩序不再回來,也切斷了我們與「忠孝仁義」的關聯。「信禮智勇」好歹還是一個各社會通用的生存哲學和基本要求,但我們嫁接了西方的價值理念,在儒家的詞語外殼下,內涵不再。古人曾把道德修養視為人生的終極追求,不過,在全球化的今天,個人奮斗、快樂、自由通通比道德來得重要;現在的孩子還有很多別的事要忙。
【四書五經】 從前,作為書生15歲之前便要把四書五經爛熟於心,幾乎都是群「拜經教」,他們對經典的了解,足以讓今天的古代文學博士生絕望。1912年1月19日,當國民政府第一任教育總長下令「小學堂讀經一律廢止」的時候,這是一個解放思想的壯舉;作為後果,近一個世紀後,已經沒有多少人回答得出來什麼是四書五經了。孩子對以《大學》、《中庸》、《論語》、《孟子》;《易經》、《尚書》、《詩經》、《禮記》、《左傳》為代表的古代中國的支柱思想體系,一頭霧水。現在,舒乙在北京創辦了一家現代私塾館,專門教授四書五經。
【任俠之氣】何為任俠?是「道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義之所當,千金散盡不後悔;情之所鍾,世俗禮法如糞土;興之所在,與君痛飲三百杯」;是「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是荊軻、是聶政、是專諸、是李白、是一飯之恩的漂母、是救過伍子胥的漁女。不過,今天他們都在風中消散。再不見獨行萬里為曾允朋友一諾的男人,再也沒有了「拼將一生休,盡君今日歡」的女子。高曉松在他《青春無悔》的文案里這樣幽幽地寫道。 從小就被教導明哲保身,不要相信別人,何來的狂狷豪邁之氣?何來風流灑脫的風骨?從來沒有過年少輕狂,青春就是不完整的青春,讀再多的金庸古龍也不管用。
【匹夫有責】 對家庭負責、對族人負責、對國家和民族負責、為看不見摸不著的社會風氣負責……這是古人肩上的N座大山。而今天,我們既沒有為別人奉獻的義務,也沒有權利向別人索取,只能為自己負責。《大學》開篇就說「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在今天成為鏡花水月,顧炎武的「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在和平時期更像是一句空談。於是,我們堅持不長大,看日本漫畫,聽Twins,玩PUPA或Hello Kitty,穿滿身口袋的闊腳褲,口號是「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咄咄逼人的自由泛濫,讓責任感處處失守。而年方十歲的那一撥孩子,耳濡目染的是這一代人放任自流、無限延長的青春期,他們怎麼會知道責任感是何物呢?
【詩詞曲賦】 如果上世紀九十年代的孩子們是從周傑倫的《東風破》里才開始接觸到古典詩詞之美,是不是有點遲了?《全唐詩》有42863首,《全宋詞》有19990首,李白有詩900餘首,陸游有詩6000多首,這還只是中國詩詞曲賦的一點零頭。然而,我們直到中學畢業所背的還不過是「小荷才露尖尖角」、「二月春風似剪刀」這樣的小情調,如何讓我們愛慕上我們的浩瀚詩海呢? 不是說古典詩詞應被廣泛應用,但它從我們的視野里大跨度地撤退、消失,就是這個社會審美能力的喪失。一個從小就被「涉江采芙蓉」、「裊情絲吹來閑庭院」、「醉里挑燈看劍」這樣的情韻滋養著的孩子,他們長大以後,心靈或許不至於那麼麻木、冷漠。
【琴棋書畫】 現在,年輕有為的形象是年少多金,高學歷、高收入、高消費,懂得如何賺錢還要懂得如何花錢,再也不是納蘭容若那種精通琴棋書畫的濁世佳公子了。成人的價值取向在下一代人身上復制,甚至強化。學琴(指的是鋼琴而非古箏)一定要考級,下棋除非是想成為常昊那樣的國手,書畫是少年宮的常備項目,為的是升學時加分……那種初始的風雅在父母們的雞毛撣子和考級的壓力下,已經被扭曲,再也保持不了它們唯美的形狀了。
【孔融讓梨】「孔融為什麼讓梨?」「是因為大的梨是壞的。」那個固執而陳腐的孔融如果聽到現在的孩子這樣回答,肯定氣得在棺材裡跳起來。是的,傳統的道德範式正在流失。上世紀九十年代的孩子被教導:不勞動者不得食。他們幾乎從懂事開始就置身於競爭當中,天生就是達爾文主義者。三年級的孩子每周要上40節課,每天要練3小時的琴,六年級的孩子每天做功課到深夜12點,初二的孩子課外還要參加數學競賽、英語演講比賽、學生會競選……他如何能夠說:同學,第一名我不要,讓給你吧? 沒人會感激孔融。只是,當整個社會都開始認同「謙遜使人落後」這種工業文明的價值觀的時候,中國古人那種曾有過的溫潤如玉的人格魅力,也就湮沒了。
【科舉】自隋大業三年(607年)開始,千百年來的寒門就是通過科舉躍進龍門的。從「鄉試」、「會試」到「殿試」,每三年舉行一次的科舉考試讓「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1300多年後,廢科舉,興學校,已成為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西方的教育體系登堂入室。私塾成為布滿歷史塵蠹的老朽,而科學成了新寵。今天,私塾雖然零星地作為新聞存在著,但再也無法聽見稚子朗朗的背書聲了。在今日的價值取向之下,不具有實用功能的東西,孩子們興味寡然。
【民風民俗】過年摸門釘放鞭炮,上元吃湯圓放花燈扭秧歌,端午插艾條掛香符賽龍舟,中元盂蘭盆會驅儺……隨著大城市全面禁燃鞭炮,這些節日離我們漸行漸遠,孩子們的非物質所獲得的野趣,也就逐漸稀釋。有多少孩子還知道飄色?有多少孩子還知道台閣? 上世紀九十年代生人開始相信聖誕老人了,開始在麥當勞必勝客里過生日。他們不知道阿福,沒放過風箏,沒見過長命鎖,沒上過八仙桌,沒爬過大門檻,所以,傳統的東西在他們看來,是沒有質感的,是蒼白的。
『玖』 什麼是視覺文學創意
視覺文學創意表達指的就是設計,一般考平面構成的基礎部分,難一些的還會加上色彩構成內容,或者書面敘述創意思路。平面構成主要是運用點、線、面和律動組成結構嚴謹,富有極強的抽象性和形式感。又具有多方面的實用特點和創造力的設計作品,與具象表現形式相比較,它更具有廣泛性。是在實際設計運用之前必須要學會運用的視覺的藝術語言,進行視覺方面的創造,了解造型觀念,訓練培養各種熟練的構成技巧和表現方法,培養審美觀及美的修養和感覺,提高創作活動和造型能力。色彩構成(Interaction of Color),即色彩的相互作用,是從人對色彩的知覺和心理效果出發,用科學分析的方法,把復雜的色彩現象還原為基本要素,利用色彩在空間、量與質上的可變幻性,按照一定的規律去組合各構成之間的... 首先你要理解這個名詞,視覺創意表達指的就是設計,一般考平面構成的基礎部分,難一些的還會加上色彩構成內容,或者書面敘述創意思路。平面構成主要是運用點、線、面和律動組成結構嚴謹,富有極強的抽象性和形式感。又具有多方面的實用特點和創造力的設計作品,與具象表現形式相比較,它更具有廣泛性。是在實際設計運用之前必須要學會運用的視覺的藝術語言,進行視覺方面的創造,了解造型觀念,訓練培養各種熟練的構成技巧和表現方法,培養審美觀及美的修養和感覺,提高創作活動和造型能力。色彩構成(Interaction of Color),即色彩的相互作用,是從人對色彩的知覺和心理效果出發,用科學分析的方法,把復雜的色彩現象還原為基本要素,利用色彩在空間、量與質上的可變幻性,按照一定的規律去組合各構成之間的相互關系,再創造出新的色彩效果的過程。色彩構成是藝術設計的基礎理論之一,它與平面構成及立體構成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色彩不能脫離形體、空間、位置、面積、肌理等而獨立存在。
『拾』 漢語言文學(文化創意產業方向)本科生想要考研 哪幾所大學比較合適呢
文化創意產業嚴格講,並不屬於中國語言文學的范疇,准確地講,這個方向應該屬於經濟回學或者管理學答的范疇。如想學這個方向的專業,建議報考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北京體育大學(體育產業管理)或者南京藝術學院(創意產業管理)。以上所言,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