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陶器是哪個國家發明的
中國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國之一。中國人民在世界科學史上和文化史上,都曾寫下光輝燦爛的篇章,其中陶瓷的製作工藝及其發展,更是絢麗多彩,鮮艷奪目的一頁。
人類在長期的勞動和生活實踐中,經常和泥土打交道,逐漸發現了粘土與適量的水混合後,它就會有粘性和可塑性,可以用手隨意把它塑造成各種形狀,在強烈的太陽光下曬干,泥坯變硬,即可盛放干東西。當然,這些土器由於沒有經過焙燒,不太堅固,使用時容易破碎,尤其遇水要溶化。但是,隨著人類世世代代長期用火經驗的積累,對於火的使用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火與土的結合,社會生活的需要,這就為陶器的出現准備了必要的條件。考古材料證明,陶器的發明並不是某一個國家或某一地區的古代先民的專利品,只要具備了必要條件,任何一個古代農業部落、人群都有可能獨立製作出陶器。它是人類在長期生活實踐中,各自獨立創造出來的。陶器的出現,揭開了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與自然作斗爭的新篇章,標志著新石器時代的開端,是人類生產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同時,陶器的發明,也大大改善了人類的生活條件,在人類生活史上開辟了新紀元。
陶器的產生還和農業經濟的發展有聯系,一般是先有了農業,然後才出現陶器。這些創造發明,無疑應歸功於婦女。因為在性別分工的基礎上,婦女是家裡的主人,必然首先從事這些活動。這種習俗還可以從現在雲南景洪傣族婦女慢輪制陶中看到痕跡。要詳細說明我國陶器的起源,目前的考古資料和文獻資料都很不足,不過最近在河南新鄭裴李崗和河北安武磁山出土的陶器都比較原始,據碳14斷代,其年代為公元前五六千年以前,是華北新石器時代已知的最早遺存。這些發現不僅有利於探索陶器的起源問題,同時還揭示了正是在這些遺存的基礎上,才發展成為後來廣泛分布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直到階級社會的商周文明,它們在制陶工藝和器型的發展上,基本上是一脈相承的。此外江西萬年仙人洞和廣西桂林甑皮岩的陶器也具有一定的原始性,其碳14斷代也在公元前四五千年以前,同樣屬於新石器時代較早的遺存,它們同後來華南地區的陶器發展也有著互相聯系。考古發掘表明,全國很多地方,在新石器時代,都曾普遍地使用過陶器,但那時的陶器製作,還只是把泥土先搓成條,然後圈起來,一層一層地疊上去,並將里外抹平,稱為盤築法。如仰韶文化中的小口尖底瓶,在器底內部還保留著泥條盤築法的痕跡。用盤築法製成的器形不可能規整,器壁上常常留有指紋。以後人們經過不斷實踐,反復摸索,又發明了用輪制來修整陶坯。它是將泥料放在陶輪上,藉其轉動的力量,用捻拉的方式使之成型。用輪製法製成的陶器,器形規整,厚薄均勻,器物表面留有圓環狀輪紋。在一些新石器時代的陶器內壁上,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這種輪紋。從出土的陶器來分析,我國新石器時代的輪制設備,可分為快輪和慢輪兩種形式。慢輪修整的陶器往往有局部輪紋,例如仰韶文化的某些陶器上,輪紋大多出現在器口部分,這是慢輪修整口沿留下的重要證據。到了大汶口文化晚期,尤其是龍山文化時期,輪制已普遍使用,從器物內外同心輪紋上看,無疑是在快速轉動的快輪上製成的。輪製法的使用,標志著制陶技術的發展和日漸成熟。
當制陶技術不斷發展、工藝不斷改進的同時,人們也對陶器加以裝飾。為了美觀,用有色顏料,如赭、紅、黑、白等在陶器的表面進行彩繪,於是誕生了各種紋飾美觀、色澤鮮艷的彩陶,以期達到實用與美觀的效果。在新石器時代的彩陶中,陝西、甘肅、青海等地出土的仰韶文化和馬家窯文化的彩陶特別精美。在長江中下游一帶的河姆渡文化和山東龍山文化遺址中出土的陶器屬於另一種類型,即黑陶。尤其是山東龍山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黑陶,有「黑如漆,薄如紙」的美稱,是新石器時代陶器中的一朵奇葩。
商代青銅器的製作尤為輝煌,但青銅器的使用不能代替陶器,因此陶器成為普通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品而盛行不衰,並有了很大的發展和進步,以生產灰陶為主。商代晚期灰陶的製作變得更為粗陋,雖說呈下降趨勢,但白陶和印紋陶卻有了更大的發展,其中尤以白陶胎質潔白細膩,質地堅硬,花紋謹嚴,吸收了同期青銅藝術的特點,為不可多得的藝術品。
西周、春秋戰國時期,制陶業以生產民間實用器皿為主,除承襲商代一些陶器形制外,並沒有多大的創新,但建築用陶卻有了新的發展。
秦代陶器的品種繁多,大多仿自銅器的造型。最惹人注目的是兵馬俑,被譽為世界奇觀。個個形體高大,和真人真馬大小相似,形象生動而傳神。整個軍陣嚴整統一,氣勢磅礴,充分展現秦始皇當年「奮擊百萬」、「戰車千乘」統一中國的雄偉壯觀情景。由於陶俑體型高大,製作時,首先考慮如何能使它穩固地站立起來,於是陶工們想了兩個辦法:一是將腿部做成實心圓柱體,承受腿部以上軀體的重量,使之不易壓塌;二是在俑的足下粘接一塊足踏板,這樣除了可以增加下部的重量,降低重心外,還可以使俑和地面的接觸面增大,從而使陶捅的穩定性大大增加。秦兵馬俑的燒成,是陶瓷工藝史上的空前壯舉,它不僅反映了當時的文化藝術、科學技術和生產水平,而且為我們研究秦代燒陶技術和雕塑藝術提供了極其寶貴的實物資料。
漢陶俑的製作也極為藝術化,出土的說書人俑神形皆備,令人嘆服。漢代的磚瓦藝術也達到了相當高的程度,其畫面精細,內容豐富,極富時代氣息,多側面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和風土人情。西漢陶器最常見的是泥質磨光灰陶,同時又出現了一種在釉料中加入助熔劑的鉛色釉陶。鉛釉陶的製作成功,是漢代制陶工藝的又一成就。釉料中加入鉛,不僅可以降低釉的熔點,還可以使釉面增加亮度,平整光滑,使鐵、銅著色劑呈現美麗的綠、黃、褐等色;但以綠釉為多,綠如翡翠,光彩照人。墓葬中出土的鉛釉陶器表面,往往泛出一層銀白色的光澤,稱為銀釉。其形成銀釉的原因是由於釉面長期受潮,釉層表面析出多層次的沉積物,在光線折射下,就產生了銀白色的光澤,並非在釉料中加入銀的緣故。漢綠釉中的銀白壺、狩獵壺在1984年時,每件價格在香港一下子升到了兩三萬美元,以後隨著綠釉罐的大量出土,價格才跌落下來。
漢代鉛釉技術的發明和發展,在我國陶瓷史上有重要的意義。它不僅為後世著名的唐三彩的出現開辟了道路,而且為明清景德鎮五彩繽紛的釉上彩瓷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漢代的釉陶樓閣雖是陪葬物,但它也是我國開始燒造琉璃瓦的先導,在我國建築藝術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陶器,由於瓷器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使用,逐漸不為人們所重視,所以制陶業呈現衰落局面。陶器製品一般都很粗糙,不僅種類不多,且灰陶的火度低,質量低劣。而陶塑藝術的水平也不高,製作程式化,表面呆板,比例失調,非常粗拙。能代表這時期陶塑藝術水平的是北朝陶塑人物和動物。其造型尤為生動。陶塑人物中,文吏俑一般頭戴冠,身著袍,腰束帶。或雙手下垂,或拱袖而立,溫良恭謹,具備北朝藝術的特徵。武士俑以騎甲馬武士俑和按盾武士俑令人注目,人馬全身披甲,威武強悍,勇猛異常,體現了北朝軍隊的戰鬥力。陶塑動物中突出的有馬和駱駝,馬四蹄矯健,鞍韉華麗,具有一定的藝術水平。陶塑駱駝,從北朝始方有,製作也有相當的水平。元邵墓中出土的一件駱駝,昂首屹立,雙峰間設鞍,上被長毯,毯上橫置貨袋,彷彿正在跋涉遠行,是北朝陶塑藝術中頗具特色、令人愛不釋手的作品。
在南北朝的陶塑藝術基礎上,唐代三彩陶俑的出現,更是將陶塑藝術推向了一個高峰。無論是造型、施彩或是製作都達到了相當高度,為後世所不及。三彩女俑、鎮墓獸、文武俑官、罐壺盤碟等,都成為文物交易中的寵兒,身價倍增。三彩女俑,每件萬元,高一點的文官三彩俑,每件五萬元上下,三彩罐壺等,每件也都在萬元左右。三彩陶俑,一直到宋、元、遼還在流行,但無論風格和氣派,整體水平都趕不上唐代盛世。就在三彩陶的發展後勁不足的時候,江蘇宜興的紫砂陶又異軍突起,成為陶器中一個獨具特色的品種。紫砂陶產生於宋,盛行於明中葉以後,一直為人們所喜愛,至今仍長盛不衰。特別是紫砂陶優良的質地,美觀古樸典雅的色澤,更是令古代文人雅士們傾倒,於是紫砂陶茶具上詩、書、畫、篆刻一應俱全,成為我國茶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古樸高雅的紫砂陶歷來為藏家所珍愛,成了文物中一個獨特的品種。
② 陶器是如何發明的
當我們來到新石器時代早期的裴李崗文化、磁山文化和大地灣文化遺址時,我們著到的是陶器內,容陶器,還是陶器。歷史把我們帶回到了公元前六七千年的那個時代——一個真正有所發明的時代。把平平常常的泥土,經過人為的加工,使之成陶製品,成為原始人的生活必需品,它的意義怎麼理解也不為過。
③ 陶器是由誰發明的
沒有誰發明一說,只能說人們在方便生活的使用中慢慢形成的,陶器歷史悠久,版在新石器時代就權已初見簡單粗糙的陶器。
陶器是指以粘土為胎,經過手捏、輪制、模塑等方法加工成型後,在800—1000℃高溫下焙燒而成的物品,坯體不透明,有微孔,具有吸水性,叩之聲音不清。陶器可區分為細陶和粗陶,白色或有色,無釉或有釉。品種有灰陶、紅陶、白陶、彩陶和黑陶等。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獨特的藝術風格。中國早在商代,就已出現釉陶和初具瓷器性質的硬釉陶。陶器的表現內容多種多樣,動物、樓閣以及日常生活用器無不涉及。陶器的發明是人類文明的重要進程--是人類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創造出來的一種嶄新的東西。從河北省陽原縣泥河灣地區發現的舊石器時代晚期的陶片來看,在中國陶器的產生距今已有11700多年的悠久歷史。
④ 陶器發明以前第一次靠什麼吃飯
淘氣發明以前人們可能就是用木頭玩一個碗,該作為吃飯的工具。
⑤ 陶土最早是誰發明的
陶器和瓷器是分開的,陶瓷是總稱。 距今5000-6000年,人類進入母系氏族公社的繁榮階段,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出現了彩陶文化。所以陶最早出現在新石器時代,早期的瓷器不過是一種釉陶,又稱原始青瓷。
⑥ 在陶器發明之前,石頭可以怎麼裝水
在陶器發明之前,人們可以用石槽、石臼裝水的!也有用獸皮縫制的囊裝水!
⑦ 中國古代陶器的歷史淵源
陶器究竟是怎樣發明的,目前還缺乏可靠的材料予以詳盡地說明。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的注引中指出:「古奎是九世紀最早提出陶器發明的第一個人,即人們將粘土塗於可以燃燒的容器上以防火,其後,他們發現只是粘土一種可以達到這種目的。因此,制陶術便出現於世界之上了」。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中進一步指出:「可以證明,在許多地方,也許是一切地方,陶器的製造都是由於在編制的或木製的容器上塗上粘土使之能夠耐火而產生的。在這樣做時,人們不久便發現,成型的粘土不要內部的容器,也可以用於這個目的」。陶器的發明並不是某一個地區或某一個部落古代先民的專利品,它是人類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任何一個古代農業部落和人群,都能各自獨立創造出來。
陶器的產生是和農業經濟的發展聯系在一起的,一般是先有了農業,然後才出現了陶器。在人類進入新石時代,由於農業和牧畜業的出現,開始了定居、半定居的生活。特別是農業的發生和發展,為人類提供了比較可靠而穩定的可供食用的穀物。穀物都是顆粒狀的淀汾物質,不像野獸的肉體便於在火上燒烤食用。同時,剩餘的食物需要儲藏起來。正因為如此,隨著農業經濟的發展和定居生活的需要,人們對於烹調、盛放和儲存食物及汲水器皿的需要越來越迫切。從而促使人們在生活實踐中,創造出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陶器。陶器的產生和發展,是中國勞動人民幾千年來在生產斗爭中辛勤勞動的結果。從民族學和考古學上都可以得到充分的物證。
⑧ 剛開始的陶器是怎麼發明的
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為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其中陶瓷的發明和專發展更具有獨特的意屬義。中國陶瓷的發展歷史是中華文明史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反應了中國歷史上各朝各代不同藝術風格和不同技術特點。英文中的"china"既有中國的意思,又有陶瓷的意思,清楚地表明了中國就是"陶瓷的故鄉"。
考古發現已經證明中國人早在新石器時代(約公元前8000-2000年)就發明了陶器。原始社會晚期出現的農業生產使中國人的祖先過上了比較固定的生活,客觀上對陶器有了需求。人們為了提高生活的方便,提高生活質量,逐漸通過燒制粘土燒制出了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