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青黴素的發明者和丘吉爾有關系沒
亞歷山大·弗萊明(公元1881-1955年),英國細菌學家。是他首先發現青黴素。後英國病理學家弗勞雷、德國生物化學家錢恩進一步研究改進,並成功的用於醫治人的疾病,三人共獲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青黴素的發現,是人類找到了一種具有強大殺菌作用的葯物,結束了傳染病幾乎無法治療的時代;從此出現了尋找抗菌素新葯的高潮,人類進入了合成新葯的新時代。在美國學者麥克·哈特所著的《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弗萊明名列第43位。
亞歷山大·弗萊明(Alexander Fleming,1881.8.6 - 1955.3.11),英國微生物學家。1881年8月6日出生 於蘇格蘭基馬爾諾克附近的洛克菲爾德。 13歲時隨其兄(開業醫師)去倫敦做工,由於意外地得到姑父的一筆遺產,進入倫敦大學聖瑪麗醫學院學習,1906年畢業後留在母校的研究室,幫助其師賴特博士進行免疫學研究。 1918年弗萊明返回聖瑪麗醫學院,加緊進行細菌的研究工作。1922年他發現了一種叫「溶菌酶」的物質,發表了《皮膚組織和分泌物中所發現的奇特細菌》的報告。 1929年弗萊明在《不列顛實驗病理學雜志》上,發表了《關於黴菌培養的殺菌作用》的研究論文,但未被人們引起注意。弗萊明指出,青黴素將會有重要的用途,但他自己無法發明一種提純青黴素的技術,致使此葯十幾年一直未得以使用。 1939年,在英國的澳大利亞人瓦爾特·弗洛里(1898—1968)和德國出生的鮑利斯·錢恩(1906—1979),重復了弗萊明的工作,證實了他的結果,然後提純了青黴素,1941年給病人使用成功。在英美政府的鼓勵下,很快找到大規模生產青黴素的方法,1944年英美公開在醫療中使用,1945年以後,青黴素遍及全世界。1945年,弗萊明、弗洛里和錢恩共獲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 1943年弗萊明成為英國皇家學會院士,1944年被賜於爵士。1915年弗萊明結婚,兒子是個普通的醫生,夫人於1949年去世。1953年再次結婚。1955年3月11日與世長逝,安葬在聖保羅大教堂。匈牙利1981年發行了弗萊明誕生100周年的紀念郵票。
『貳』 青黴素的發明者和丘吉爾是什麼關系
沒有關系。
有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說弗萊明的農夫父親曾救過小時候的丘吉爾,丘吉爾之父出資讓弗萊明上學成才,而後丘吉爾本人又在二戰中因青黴素而從瀕死的疾病中獲救。弗萊明給朋友的信中證實,這是誤傳,而且後來挽救丘吉爾的葯物也不是青黴素。
(2)青黴素的發明者與邱吉爾擴展閱讀:
弗萊明兩項發現
1921年,患重感冒的弗萊明堅持工作,在一培養基中發現溶菌現象,細究之下原來是鼻涕所致,由此發現了溶菌酶。
1928年7月下旬,弗萊明將眾多培養基未經清洗就摞在一起,放在試驗台陽光照不到的位置,就去休假了。9月1號,在工作22年後,他因溶菌酶的發現等多項成就,獲得教授職位。
9月3號,度假歸來的弗萊明,剛進實驗室,其前任助手普利斯來串門,寒暄中問弗萊明這段時間在做什麼,於是弗萊明順手拿起頂層第一個培養基,准備給他解釋時,發現培養基邊緣有一塊因溶菌而顯示的慘白色,因此發現青黴素,並於次年6月發表,最終使其獲諾貝爾獎的論文。
成就背景
弗萊明要遇到青黴菌所致的溶菌現象,究竟需要多少偶然因素之間的相互配合才能出現。有人曾為此專門著文闡述。
首先,青黴菌適合在較低溫度下生長,葡萄球菌則在37度下生長最好。其次,在長滿了細菌的培養基上,青黴菌無法生長。最後,青黴菌大約在5天後成熟並產生孢子,這時青黴素才會出現,而青黴素也只對快速生長中的葡萄球菌有溶菌作用。
成就保障
因此,弗萊明的發現,至少需有下述四方面的條件作保障。
1、來源不明的青黴菌孢子落入葡萄球菌培養基中。
2、弗萊明未將培養基放在37攝氏度的溫箱中,也未清洗,而是放置在室溫下。
3、天氣的配合。當年的氣溫記錄顯示,恰好在7月28至8月10,倫敦有一段十分難得的涼爽天氣,極其適合青黴菌先行生長成熟,並產生了青黴素。而8月10號以後,氣溫則明顯升高有利於葡萄球菌快速生長,以至於發生了溶菌現象。
4、或許還要加上,在弗萊明剛進實驗室,尚未著手清洗培養皿時,其前任助手恰好到來敘舊。
『叄』 青黴素的發明者和英國首相作文600字
有這樣一個故事。20世紀初的一天,一個蘇格蘭的農民走在回家的路上。當他路過一片沼澤地的時候,他突然聽見呼救聲。農夫循聲跑去,看見了一個正在掙扎著從沼澤地往外爬的小男孩。農夫飛快地砍下一個粗壯的大樹枝,小心翼翼地走近,向陷入泥潭的小男孩伸出樹枝。當小男孩擺脫泥潭的時候,他無法掩飾淚水,痛苦許久,全身顫抖。
「跟我回家吧」,農夫說,「你應該休息一下,冷靜下來,取取暖。」
「不,不了」,小男孩說,「父親還在等我呢,他現在一定焦急萬分。」
小男孩謝過了自己的救命恩人就跑回家了。到了早上,農夫發現,一輛由純種好馬駕著的馬車停在他家門前。車里下來一個衣冠楚楚的紳士,問道:
「是您昨晚救了我兒子的命嗎?」
「是我」,農夫回答。
「為了表示感謝,您想要多少錢?」
「別這樣說,先生,我一分也不要,每一個正常人都會這么做的。」
「我不能就這么算了,我兒子是我的全部,隨便說個數吧」,紳士堅持地說。
「我不想在跟你談論此事,再見吧。」,農夫轉身離開,打發紳士走。農夫的兒子跳到門前的台階上。
「這是你兒子嗎?」 紳士問。
「是啊。」農夫撫摸著小男孩的腦袋,驕傲地答道。
「我們這樣吧,我帶您的兒子去倫敦,讓他接受教育。如果他是能成大器的,那麼無論是他的父親您,還是我,都不會後悔這個決定。」
很多年過去了。農夫的兒子中學畢業了,然後從醫學院畢業,很快,作為青黴素的發明者,他的名字聞名世界。他叫亞歷山大.弗萊明。
一戰前,那個紳士的兒子因重度肺炎到倫敦的一家醫院住院治療。你猜,這一次是誰救了他?是的,是亞歷山大.弗萊明發明的青黴素。
讓弗萊明接受教育的紳士的名字,叫做倫道夫·丘吉爾。他的兒子叫溫斯頓·丘吉爾,後來當上了英國的首相。可能,恰恰是這個事提醒了溫斯頓·丘吉爾,他才說:「善惡有報」。
英國首相倫道夫.丘吉爾
青黴素發現者亞歷山大.弗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