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人民為自由而戰,尋求真正的解放。女王的榮光,查理的斷首,都鐫刻著「王在議會,
(1)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權利法案》。 (2)美國獨立戰爭;美國南北戰爭;《獨立宣言》;《解放黑人奴隸宣言》。 (3)法國;《人權宣言》(或《法典》)。 (4)自由;民主;法制。 |
⑵ 材料一:翻開歷史,是一部帝王將相的歷史。 材料二:另一部分人則認為是有「天命」、「神意」決定的,
(1)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才是歷史的創造者,歷史有主人。所以,「翻開歷史,是一部帝王將相的歷史」的觀點是錯誤的。歷史人物在社會發展的作用是巨大的,但是,如果沒有人民群眾的支持,歷史人物也只能一事無成。歷史人物首先是人民群眾的一員,他們的作用體現在人民群眾的歷史實踐中;其次,他們在歷史進程中發揮著組織、動員、總結提煉群眾的實踐經驗形成理論用以指導群眾實踐的重要作用。
(2)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而不是相反,所以,認為歷史是有「天命」、「神意」決定的,認為世界上有一股冥冥之中的力量在推動歷史的發展,誰也無法控制左右,是一種錯誤的觀點。社會發展是有客觀規律的,生產力的發展推動著社會歷史的進程,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生產是一種客觀的物質性活動,不是「天命」,更不是「神意」。生產力的主體了勞動群眾,在這個意義,勞動群眾是歷史的真正的主人。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是辯證統一的,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對生產力有反作用。當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水平時,就推動生產力的發展;當生產關系不適應生產力水平時,就阻礙甚至破壞生產力的發展。人民公社化運動,實行了大而公的公有制,這種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不適合當時中國生產力比較低下的狀況,因此打擊了勞動者積極性,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建立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經濟制度適合我國生產力總體水平較低,且不均衡的現實,因此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創造了改革三十多年的經濟奇跡。
需要注意的是,生產力是永恆發展的,所以,生產關系的調整和變革是一項永恆的事業。改革開放初期,以家庭生產為主的聯產承包責任制適合當時的生產力水平,因此促進了農村生產力的快速發展。三十多年後的今天,農村生產力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小規模的承包制已經不再適合生產力發展水平了,因此,推進土地流轉,讓部分農民擴大生產規模,提高農業生產效益是必要的改革。讓另一些農民從農業生產中轉移出來,走城鎮化的道路,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要求。從這一意義上看,當前農村改革的方向是正確的。
⑶ 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國王是法律的創造者,而非法律創造國王。假如臣民認為國王濫用權力,他們只能祈求上
(1)材料一認為國王凌駕於法律之上,人民無權議論國王的行為,國王的權利是上帝賜予的,是神聖的。材料二認為立法權是人民賦予的,法律應體現人民的利益,保護一切社會成員的財產。如果立法者違背人民的利益,人民可以進行反抗。 (2)材料一引用上帝是想說明君權神授,材料二是想說明天賦人權的思想。 (3)材料一的思想是力圖維護君主權利,導致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原因之一。材料二為資產階級和人民群眾反對君主專制和建立資本主義的政治法律制度提供理論依據。 (4)盧梭、孟德斯鳩、伏爾泰等。 |
⑷ 材料分析題:舍英雄幾無歷史;人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只有人民才能創造世界的歷史
否認人民群眾在歷史上的創造作用,把個別傑出人物誇大為主宰歷史的唯心主義歷史觀。英雄是同人民群眾相對應的歷史觀范疇,通常指傑出人物。有的場合也泛指對歷史發展起過重要作用的歷史人物,如帝、王、將、相和思想家中的一些人。馬克思主義產生以前的社會歷史理論都無視人民群眾在歷史上的作用,而是直接或間接地宣揚英雄創造歷史的觀點。
主觀唯心主義英雄史觀 主觀唯心主義者把歷史的發展看作是由少數英雄人物和帝王將相的意志、品格、才能決定的,認為人民群眾不過是消極、被動的「惰性物質」,是少數英雄人物的盲目追隨者。中國近代資產階級思想家梁啟超說:「歷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幾無歷史」。在他看來,大人物「心理之動進稍易其軌,而全部歷史可以改觀」。英國的T.卡萊爾(1795~1881)認為:全世界的歷史「實際上都是降生到這個世界上來的偉大人物的思想外在的、物質的結果」,「這些偉人的歷史真正構成了全部世界歷史的靈魂」。英雄史觀在德國哲學中有著深厚的基礎,19世紀德國青年黑格爾派中的一些人把具有「批判的頭腦」的個人看作是歷史的創造者,如鮑威爾,B.就說,「批判」是絕對精神,而他自己就是「批判」。在他們那裡,「改造社會的事業被歸結為批判的批判的大腦活動」。他們認為,只要少數傑出人物提出了更高的思想,歷史馬上就會改觀。在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德國產生了尼采,F.W.的「超人」哲學。尼采認為「超人」是歷史的主宰者,沒有「超人」就沒有歷史,而人民群眾則是「奴隸」和「畜群」,是「超人」用以實現其意志的工具。這種哲學後來成了法西斯主義獨裁政治的思想武器。
客觀唯心主義英雄史觀 某些客觀唯心主義者的歷史觀也帶有英雄史觀的色彩,黑格爾,G.W.F.雖然認為,歷史不是個人隨心所欲的結果,而是由某種客觀精神決定的,但他又認為偉大人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他曾把拿破崙(1769~1821)稱為騎在馬背上的世界精神。他認為這些偉大人物是為了滿足世界精神對於發現自己、實現自己、返回自身的需求而創造歷史的。他雖然看到沒有人民群眾,即「進行再生產的個人」,社會生活不能繼續下去;但他又認為,群眾只是一群無定形的東西,他們的行動完全是自發的、無理性的、野蠻的、恐怖的,而偉大人物的優越性就在於他能知道和表述絕對意志,所有的人都集合在他的旗幟下,他就是人們的上帝。十八世紀法國唯物主義者提出人是社會環境的產物。但是他們所說的社會環境主要指政治和法律制度。這樣,社會的發展仍然決定於少數具有思維理性的立法者,即開明君主一類的「偉大天才」人物。
英雄史觀存在的根源 英雄史觀在社會歷史發展中長期占據統治地位,有其深刻的社會的、階級的和認識的根源,人民群眾是創造歷史的決定力量,但他們的力量和智慧總是集中地體現在他們的代表者——領袖人物的活動中,並在領袖人物的領導下從事歷史的創造活動。當人們看不清隱藏在領袖人物行為的動機背後的、推動一個民族或階級行動起來的物質動因時,他們就會把個人看作推動歷史的決定力量。
在剝削制度下,少數統治者憑藉權勢和所能支配的物質力量,可以在歷史上打上自己的印記,而創造歷史的勞動群眾則處於受剝削、被壓迫的地位,他們創造歷史的能力和作用的發揮,受到極大的壓抑和限制,他們作出的貢獻往往被湮沒,有的成果則為統治階級所竊取。
剝削階級的思想家出於階級的偏見,總是把歷史說成是帝王將相創造的,極力貶低人民群眾的作用,以此欺騙和蒙蔽人民群眾,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
與唯物史觀的根本區別 歷史唯物主義關於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原理同英雄史觀的根本區別並不在於是否承認個別傑出人物的作用,而在於如何回答誰是歷史發展中的決定力量。歷史唯物主義科學地闡明了人民群眾和個別人物的關系,使被顛倒了的歷史重新顛倒了過來。
在現代西方哲學中,英雄史觀仍然以新的形式不斷出現,如存在主義主張少數領袖人物所體現的神秘化了的個人情感、意志的存在是歷史發展的支配力量,認為「負責的個人是社會變化的先鋒
⑸ 九年級歷史題材料一:國王是法律的創造者, 材料二:在權利方面,人們生來是而且始終是自由平等的。
(1)材料一主張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利益,材料二主張維護新興資產階級的利益。專
(2)材屬料一認為法律是封建專制的工具,法律由統治階級制定;材料二認為法律是公共意志的體現,法律應由公民的參與制定。3、材料一認為權利是對專制絕對服從,材料二認為人人生而平等的擁有權利。
⑹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中華開國五千年,神州軒轅自古傳。創造指南針,平定蚩尤亂。世界文明唯我先
(1)黃帝(1分)「人文始祖」 (1分)
(2)造指南針,(1分)平定蚩尤判亂等(1分) (3)大陸與台灣人民同是炎黃子孫(1分) (4)言之有理均可(1分) ⑺ 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國王是法律的創造者,而非法律創造國王……假如人民認為國王濫用權力,他們只能
⑻ 唐太宗是我國歷史上比較有作為的皇帝之一。閱讀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材料一:《貞觀政要》記載,
⑼ 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 國王是法律的創造者,而非法律創造國王……假如臣民認為國王濫用權力,他們只能訴
⑽ 材料題: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關於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原理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揭示人民群眾在歷史發展中的決定作用,是唯物史觀區別於唯心史觀的一個根本點。馬克思主義認為,「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人們」是指社會的一切成員。由於各人所處的經濟地位和其他社會條件不同,其意向、要求和利益亦各異。他們的活動,或者遵循或者 與材料一人民的創造材料二帝王的決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共衛生服務協議書2017
瀏覽:805
改革工作成果匯報
瀏覽:49
醫療糾紛管理倫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瀏覽:959
工業光魔創造不可能720p
瀏覽:243
君主立憲制是法國大革命的成果
瀏覽:13
王成果青島科技大學
瀏覽:519
護理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875
使用權獲取途徑
瀏覽:759
怎麼投訴奧迪4s店
瀏覽:31
美術教師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740
股權轉讓合同模板
瀏覽:638
知識產權部門重點的工作計劃範文
瀏覽:826
用地批准書能證明土地的使用權權嗎
瀏覽:829
拓荒者知識產權
瀏覽:774
商標侵權事宜處理委託書
瀏覽:168
內容無版權今日頭條
瀏覽:327
房產糾紛訴訟時效是多長時間
瀏覽:269
無形資產年限怎麼確定
瀏覽:542
工商登記人員工作總結2018
瀏覽:799
我要發明機器人300字
瀏覽:3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