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擺鍾的發明時間

擺鍾的發明時間

發布時間:2021-08-15 00:07:36

A. 擺鍾的發明科學

伽利略首次發現了擺的等時性原理。1656年伽利略逝世後,荷蘭天文學家惠更內斯在此原理容的基礎上造出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架擺鍾。並將它獻給了荷蘭政府,這架擺鍾由大小形狀不同的齒輪組成,利用重錘座版。擺錘,由於擺錘可以調節,即使比較准確,此時人類有了完美的時鍾,這種擺鍾應用了300多年,直到現在才被電子鍾表,石英鍾表等所代替。

B. 擺鍾是怎樣被發明出來的

對改進早期機械鍾作出重大貢獻的,是偉大的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他發現了擺的等時性原理。關於等時性原理,我們可以簡單地作這樣解釋:

當擺(單擺)獲得一定動能時,它便從靜止位置「0」向位置「1」運動,擺不斷升高,到達最高點「1」以後,速度為零;隨後又在重力作用下向下運動。經過「0」時,它的速度最大,然後擺向位置「2」,達到最高點位置「2」時速度為零,以後又在重力作用下往回擺動。實驗證明,它每擺動一周,所經歷的時間都是相等的,這就叫擺的等時性原理。

擺的均勻擺動是人們繼滴漏之後發現的一種真正的人造周期運動。從17世紀早期起,西方的工藝家們便把它運用到時鍾上,作為穩定的「定時器」,使機械鍾能夠指示出「秒」,從而把計時精度提高了近100倍。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世界上使用齒輪機械的計時器誕生了。最早的要算是我國宋朝蘇頌等人發明的「水運儀象台」,國際上稱之為「蘇頌鍾」,計時甚為精巧。1955年英國劍橋大學教授德里克·丁·德索拉·普頓斯與李約瑟在追溯鍾的家世時,認為蘇頌鍾是現代天文鍾的鼻祖。

擺鍾是17世紀時才發明的。相傳義大利天文學家伽利略在年輕的時候,有一次到教堂中去念聖經時,看見主教台上的吊燈在擺動。他就數自己脈博跳動的次數,來計量吊燈來回擺動的時間,發現了吊燈來回擺動一周的時間是一樣的,也就是擺動周期不變,這個規律叫做擺的等時性。後來伽利略根據擺的等時性原理,在1640年設計了擺鍾。它的結構雖然簡單,但是現在的擺鍾就是從它發展起來的。

歷史上頭一個製作出實用的擺鍾的人是荷蘭的惠更斯。他在1656年做的一個擺鍾,比當時的任何鍾都准確。兩年之後,1658年,英國科學家虎克製造了有擺輪的懷表。167年英人丹尼索·勒康製成的懷表有兩根針(時針與分針),表面直徑約6厘米,便於攜帶。

最初的鍾表只有一根時針,公元1550年前後增加了分針,1760年才出現秒針。3根針的出現,表明鍾表製造技術已經有很大的提高。

最精確的鍾表是天文台上的天文鍾。天文鍾有好幾種,最有名的是里弗列爾鍾與邵特鍾。普通的擺鍾是放在空氣中,由於空氣的溫度、氣壓、濕度等的變化,會影響擺的擺動周期,使鍾走得不那麼均勻准確。里弗列爾鍾是放在玻璃罐中,罐中的空氣已大都抽空(真空),減少了氣壓變化的影響。再將鍾放在很深的地下室內,那裡一年中的溫度變化不超過1度,能使鍾運行得十分均勻。里弗列爾鍾在一晝夜中的變化約為1/100秒。

更精確的天文鍾是邵特在1920年發明的鍾(稱之為邵特鍾)。它的特點是有兩個擺。一個是自由擺,它控制子鍾的擺,強迫它和自己同節拍地擺著。子鍾的擺與鍾表機械連在一起,指示時間。邵特鍾走一晝夜的誤差在1/1000秒左右。邵特鍾被認為是機械鍾表中最好的一種。

天文鍾都存放在恆溫恆壓的地下室內,人們不輕易到那裡去(因為人的體溫與呼吸會改變地下室內的溫度),那麼,怎麼知道時間呢?原來,天文鍾都另設有一個鍾面,它用電線與地下室內工作的母鍾連系,這個地面上的鍾(叫工作鍾或子鍾)的時刻與母鍾的時刻是一致的,人們只要看地面上的工作鍾,就知道時刻,真可說是「上下一條心」。

邵特鍾的精確度是很高的,人們曾經利用它發現了地球自轉的不均勻性。但是它還不是最高的,而且它也害怕震動,一次不大的地震就會使擺鍾停頓或走得不準確。

C. 擺鍾的發明人是誰如何發明出來的

擺鍾的發明人是來克里斯蒂安自.惠更斯,在1657年,荷蘭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克里斯蒂安.惠更斯利用擺的等時性原理發明了擺鍾。但是根據的原理是伽利略發現的。義大利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伽利略發現了擺的等時性。克里斯蒂安.惠更斯利用伽利略的發現發明了擺鍾。

擺鍾的原理是利用單擺的等時性。正是這種性質可以用來計時。而單擺的周期公式是:時間=圓周率的2倍乘以(根號下擺長除以重力加速度) 通過公式以及其推導可以看出來,單擺運動靠的是重力,和繩子的拉力。而擺動的周期僅僅取決於繩子的擺長和重力加速度。地球重力加速度固定,控制擺長可以調整周期來計時。

(3)擺鍾的發明時間擴展閱讀:

擺鍾的工作原理是伽利略在比薩的教堂中觀察吊燈擺動現象時引發的結論。按照等時性原理,如果擺的振幅較小,那麼擺動的周期同擺動的振幅無關。盡管在伽利略之前的好幾個世紀中,等時性早已為阿拉伯人所熟知,但以嚴謹的科學態度去研究這一現象的科學家還是首推伽利略。他指出擺的周期並不取決於擺線上懸掛物的多少,而只取決於擺線長度的平方根。如果不考慮阻力的影響,懸掛在等長線上的一個軟木球或一個鉛球的擺動規律是相同的。

D. 擺鍾的發展歷史

以擺作為振動系統的鍾。通常都帶有報時功能,所以又稱自鳴鍾。1582~1583年,義大利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伽利略發現了擺的等時性。1657年,荷蘭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C.惠更斯利用擺的等時性原理發明了擺鍾。後經不斷改進,沿用至今。擺鍾可根據用途和要求製成座鍾、掛鍾、落地鍾、子母鍾的母鍾、天文鍾等型式。擺鍾的報時方式通常為機械打點報時,也有用電子擴音報時的。近代帝王宮廷中使用的擺鍾,常附有一套機械傳動機構,以精工製作的人物、山水、飛禽、走獸等活動形象進行報時。
擺鍾的原理
是利用單擺的等時性。正是這種性質可以用來計時。而單擺的周期公式是:時間=圓周率的2倍乘以(根號下擺長除以重力加速度) 通過公式以及其推導可以看出來,單擺運動靠的是重力,和繩子的拉力。而擺動的周期僅僅取決於繩子的擺長和重力加速度。地球重力加速度固定,控制擺長可以調整周期來計時。

E. 擺鍾是誰發明的

1657年,荷蘭物理學來家惠更斯首先自把重力引入鍾表,做成了世界上第一台精確的擺鍾。擺鍾不像以前的鍾表要另設驅動機構來推動對稱橫臂,而是由地球重力推動。隨著單擺被用於時鍾,時鍾的精度越來越高,到了17世紀中葉,鍾表的最小誤差已由每天15分鍾,減少到10分鍾。精確時鍾的出現,使各地區的時間協調統一起來。

F. 鍾表是什麼時候出現的是誰發明的

第一個鍾表出現在北宋,是由蘇頌發明的。

1092年,北宋宰相蘇頌主持建造了一台水運儀象台,這個儀器能報時打鍾,結構和現代的鍾表很相似。更不可思議的是,水運儀象台每天僅有1秒的誤差,而且上面還裝有在工作時能發出「嘀嗒、嘀嗒」聲的擒縱器。

(6)擺鍾的發明時間擴展閱讀

鍾表的發展

公元前140年到100年,古希臘人製造了用30至70個齒輪系統組成的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計時器。

東漢公元78年-139年,張衡製造漏水轉渾天儀,用齒輪系統把渾象和計時漏壺聯結起來,漏壺滴水推動渾象均勻地旋轉,一天剛好轉一周,這是最早出現的機械鍾。

1350年,義大利的丹蒂製造出第一台結構簡單的機械打點塔鍾,日差為15~30分鍾,指示機構只有時針;1500~1510年,德國的亨萊思首先用鋼發條代替重錘,創造了用冕狀輪擒縱機構的小型機械鍾;1582年前後,義大利的伽利略發明了重力擺;1657年,荷蘭的惠更斯把重力擺引入機械鍾,創立了擺鍾。

1660年英國的胡克發明游絲,並用後退式擒縱機構代替了冕狀輪擒縱機構;1673年,惠更斯又將擺輪游絲組成的調速器應用在可攜帶的鍾表上;1675年,英國的克萊門特用叉瓦裝置製成最簡單的錨式擒縱機構,這種機構一直沿用在簡便擺錘式掛鍾中。

G. 第一個發明鍾表的人是怎麼知道幾點的

因為在鍾表發明之前人類已經對時間有了概念。

大約西周之前,古人就把一晝夜均分為100刻,在漏壺箭桿上刻100格。摺合成現代計時單位,則1刻等於14分24秒。「百刻制」是中國最古老、使用時間最長的計時制。

到了漢代,在使用「百刻制」的同時,又採用以圭表測量太陽射影長短來判斷時間的「太陽方位計時」法。圭表由兩部分組成:一是直立於平地上的測日影的標桿或石柱,叫做表;一為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測定表影長度的刻板,叫做圭。

既然日影可以用長度單位計量,所以才有「一寸光陰一寸金」的俗語。圭表所測得的每一太陽方位,漸漸有了一個固定的名稱,這就是時辰的來歷。到了隋唐,「太陽方位計時」正式演變為「十二時辰計時」。「百刻制」與「十二時辰計時」並用,使得中國古代的計時制趨於完善。

鍾表的發展

公元前140年到100年,古希臘人製造了用30至70個齒輪系統組成的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計時器。

東漢公元78年-139年,張衡製造漏水轉渾天儀,用齒輪系統把渾象和計時漏壺聯結起來,漏壺滴水推動渾象均勻地旋轉,一天剛好轉一周,這是最早出現的機械鍾。

1350年,義大利的丹蒂製造出第一台結構簡單的機械打點塔鍾,日差為15~30分鍾,指示機構只有時針;1500~1510年,德國的亨萊思首先用鋼發條代替重錘,創造了用冕狀輪擒縱機構的小型機械鍾;1582年前後,義大利的伽利略發明了重力擺;1657年,荷蘭的惠更斯把重力擺引入機械鍾,創立了擺鍾。

1660年英國的胡克發明游絲,並用後退式擒縱機構代替了冕狀輪擒縱機構;1673年,惠更斯又將擺輪游絲組成的調速器應用在可攜帶的鍾表上;1675年,英國的克萊門特用叉瓦裝置製成最簡單的錨式擒縱機構,這種機構一直沿用在簡便擺錘式掛鍾中。

H. 擺鍾是怎樣發明的

對改進早期機械鍾作出重大貢獻的,是偉大的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他發現了擺的等時性原理。關於等時性原理,我們可以簡單地作這樣解釋:當擺(單擺)獲得一定動能時,它便從靜止位置「0」向位置「1」運動,擺不斷升高,到達最高點「1」以後,速度為零;隨後又在重力作用下向下運動。經過「0」時,它的速度最大,然後擺向位置「2」,達到最高點位置「2」時速度為零,以後又在重力作用下往回擺動。實驗證明,它每擺動一周,所經歷的時間都是相等的,這就叫擺的等時性原理。

擺的均勻擺動是人們繼滴漏之後發現的一種真正的人造周期運動。從17世紀早期起,西方的工藝家們便把它運用到時鍾上,作為穩定的「定時器」,使機械鍾能夠指示出「秒」,從而把計時精度提高了近100倍。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世界上使用齒輪機械的計時器誕生了。最早的要算是我國宋朝蘇頌等人發明的「水運儀象台」,國際上稱之為「蘇頌鍾」,計時甚為精巧。1955年英國劍橋大學教授德里克·丁·德索拉·普頓斯與李約瑟在追溯鍾的家世時,認為蘇頌鍾是現代天文鍾的鼻祖。

擺鍾是17世紀時才發明的。相傳義大利天文學家伽利略在年輕的時候,有一次到教堂中去念聖經時,看見主教台上的吊燈在擺動。他就數自己脈博跳動的次數,來計量吊燈來回擺動的時間,發現了吊燈來回擺動一周的時間是一樣的,也就是擺動周期不變,這個規律叫做擺的等時性。後來伽利略根據擺的等時性原理,在1640年設計了擺鍾。它的結構雖然簡單,但是現在的擺鍾就是從它發展起來的。

歷史上頭一個製作出實用的擺鍾的人是荷蘭的惠更斯。他在1656年做的一個擺鍾,比當時的任何鍾都准確。兩年之後,1658年,英國科學家虎克製造了有擺輪的懷表。167年英人丹尼索·勒康製成的懷表有兩根針(時針與分針),表面直徑約6厘米,便於攜帶。

最初的鍾表只有一根時針,公元1550年前後增加了分針,1760年才出現秒針。3根針的出現,表明鍾表製造技術已經有很大的提高。

最精確的鍾表是天文台上的天文鍾。天文鍾有好幾種,最有名的是里弗列爾鍾與邵特鍾。普通的擺鍾是放在空氣中,由於空氣的溫度、氣壓、濕度等的變化,會影響擺的擺動周期,使鍾走得不那麼均勻准確。里弗列爾鍾是放在玻璃罐中,罐中的空氣已大都抽空(真空),減少了氣壓變化的影響。再將鍾放在很深的地下室內,那裡一年中的溫度變化不超過1度,能使鍾運行得十分均勻。里弗列爾鍾在一晝夜中的變化約為1/100秒。

更精確的天文鍾是邵特在1920年發明的鍾(稱之為邵特鍾)。它的特點是有兩個擺。一個是自由擺,它控制子鍾的擺,強迫它和自己同節拍地擺著。子鍾的擺與鍾表機械連在一起,指示時間。邵特鍾走一晝夜的誤差在1/1000秒左右。邵特鍾被認為是機械鍾表中最好的一種。

天文鍾都存放在恆溫恆壓的地下室內,人們不輕易到那裡去(因為人的體溫與呼吸會改變地下室內的溫度),那麼,怎麼知道時間呢?原來,天文鍾都另設有一個鍾面,它用電線與地下室內工作的母鍾連系,這個地面上的鍾(叫工作鍾或子鍾)的時刻與母鍾的時刻是一致的,人們只要看地面上的工作鍾,就知道時刻,真可說是「上下一條心」。

邵特鍾的精確度是很高的,人們曾經利用它發現了地球自轉的不均勻性。但是它還不是最高的,而且它也害怕震動,一次不大的地震就會使擺鍾停頓或走得不準確。

I. 擺鍾是怎麼被發明

1657年,荷蘭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C.惠更斯利用擺的等時性原理發明了擺鍾回。後經不斷改進,沿答用至今。擺鍾可根據用途和要求製成座鍾、掛鍾、落地鍾、子母鍾的母鍾、天文鍾等型式。擺鍾的報時方式通常為機械打點報時,也有用電子擴音報時的。近代帝王宮廷中使用的擺鍾,常附有一套機械傳動機構,以精工製作的人物、山水、飛禽、走獸等活動形象進行報時。

閱讀全文

與擺鍾的發明時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改革工作成果匯報 瀏覽:49
醫療糾紛管理倫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瀏覽:959
工業光魔創造不可能720p 瀏覽:243
君主立憲制是法國大革命的成果 瀏覽:13
王成果青島科技大學 瀏覽:519
護理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875
使用權獲取途徑 瀏覽:759
怎麼投訴奧迪4s店 瀏覽:31
美術教師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740
股權轉讓合同模板 瀏覽:638
知識產權部門重點的工作計劃範文 瀏覽:826
用地批准書能證明土地的使用權權嗎 瀏覽:829
拓荒者知識產權 瀏覽:774
商標侵權事宜處理委託書 瀏覽:168
內容無版權今日頭條 瀏覽:327
房產糾紛訴訟時效是多長時間 瀏覽:269
無形資產年限怎麼確定 瀏覽:542
工商登記人員工作總結2018 瀏覽:799
我要發明機器人300字 瀏覽:341
轉讓合作書 瀏覽: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