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火箭筒是誰發明的
火箭筒是一種發射火箭彈的攜帶型反坦克武器,主要用於近距離打擊坦克、裝甲車輛和摧毀工事等目標。
早在1598年,中國明朝人趙士楨就曾發明過一種叫「火箭溜」的火箭發射裝置,它可賦予火箭一定的射向和射角,堪稱是現代軍用火箭發射裝置的原始雛形。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坦克出現在戰場上。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德國大量使用坦克。給美、英、蘇等反法西斯盟國的軍隊以巨大威脅,各國都大力研製攜帶型的步兵反坦克武器。
1942年春天,在美國的阿伯丁試驗場上,反坦克槍榴彈的發射試驗即將開始,這時,兩個青年軍官帶著他們自己研製的另一種反坦克武器,悄悄來到試驗場的一側。當一輛配合槍榴彈試驗的坦克靶車返回時,這兩個青年軍官瞄準靶車射擊,隨著「噝……轟」的聲響,第一發擊中目標,接著第二發也准確命中。這一突如其來的情況,使在場觀看榴彈試驗的將校們大為愕然,一齊把視線轉向這兩個年輕人。其中,負責美國地面部隊武器發展工作的陸軍少將巴尼斯,接過青年人手中的武器打了一發,命中目標。參謀人員也接踵而上,直到把所有的火箭彈打光為止。這種反坦克武器的意外出現,使為發展坦克武器而焦慮的巴巴斯將軍喜出望外,當場其立即投入小批量生產,並迅速裝備部隊。而那兩位青年軍官則更是欣喜若狂,他們沒料到,在經歷了長期冷遇後,他們的夢想竟會如此奇跡般地得以實現。
這種新型武器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反坦克火箭筒,這兩個青年軍官就是它的發明人,陸軍上校斯克納和他的助手中尉厄爾。
火箭筒由發射筒和火筒彈兩部分組成,發射筒上裝有瞄準具和擊發機構。射擊時,火箭彈飛行,火箭彈後部多半裝有穩定尾翼,彈頭多為穿甲彈或破甲彈。火箭筒的有效射程一般為100─400米。
斯克的和厄爾發明的火箭筒於1942年5月投入生產,6月份就生產了5000隻,並交付部隊使用。當時,美軍第1集團軍正在非洲北部的突尼西亞與德軍「沙漠之狐」隆美爾率領的裝甲軍團激烈鏖戰。第一批利器初試鋒芒,便首戰告捷,為挫敗德軍起到了重要作用。火箭筒當時尚未正式定名,而它我外形頗似美國一位著名喜劇演員所使用的長管形樂器「巴祖卡」(Bazooka),因而美軍士兵把這種新型武器謔稱為「巴祖卡」。直至今天,在美國和西歐,仍把反坦克火箭筒稱為「巴祖卡」。
70年代以後,盡管反坦克導彈得到迅速發展和普遍使用,但火箭仍是近距離主要反坦克武器之一。在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中,埃及軍隊使用火箭筒和其他反坦克武器相配合,曾給以色列的裝甲部隊以沉重打擊,取得頗為可觀的戰果。
② 火箭是誰發明的
К.E.齊奧爾科夫斯基提出設計原理,R. H.戈達德試飛了第一枚火箭。
1903年,俄國的К.E.齊奧爾科夫斯基提出了製造大型液體火箭的設想和設計原理。1926年3月16日美國的火箭專家、物理學家R. H.戈達德試飛了第一枚液體火箭。
20世紀50年代以來,火箭技術得到了迅速發展和廣泛應用,其中尤以各類可控火箭武器(導彈)和空間運載火箭發展最為迅速。從火箭彈到反坦克導彈、反飛機導彈和反艦導彈以及攻擊地面固定目標的各類戰術導彈和戰略導彈。
各類火箭武器正在繼續向提高命中精度、抗干擾能力、突防能力和生存能力的方向發展。此外,反導彈、反衛星等火箭武器也正在研製和發展之中,在地地彈道導彈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運載火箭,已廣泛用於發射衛星、載人飛船和其他航天器等。
中國古代火箭有箭頭、箭桿、箭羽和火葯筒四大部分。火葯筒外殼用竹筒或硬紙筒製作,裡面填充火葯,筒上端封閉,下端開口,筒側小孔引出導火線。點火後,火葯在筒中燃燒,產生大量氣體,高速向後噴射,產生向前推力。
其實這就是現代火箭的雛形。火葯筒相當於現代火箭的推進系統。鋒利的箭頭具有穿透人體的殺傷力,相當於現代火箭的戰斗部。尾端安裝的箭羽在飛行中起穩定作用,相當於現代火箭的穩定系統。而箭桿相當於現代火箭的箭體結構。中國古代火箭外形圖,首次記載於公元1621年茅元儀編著的《武備志》中。
火箭出現後,在中國被迅速地用於軍事行動和民間娛樂中。10~13世紀,在宋、金、元的戰爭中,已應用了火槍、飛火炮、震天雷炮等火葯武器。那時的飛火炮和現代的火焰噴射器相似,是一種原始的火箭武器。
北宋後期,在民間盛行的煙火戲中,人們利用火葯燃氣的反作用力,製成了能夠高飛和升空的「流星」(或稱「起火」)、"爆竹"為節日增添了喜慶的氣氛。從工作原理看,流星、爆竹已具有火箭的特點。
③ 火箭誰發明的
我國明朝人:萬戶
火箭的發明最早出現在中國,在中國古代的記載中,火箭的含義比較廣泛,
公元1128年南宋政權建立後,南宋、金和蒙古頻繁交戰,各方都使用了火器。 1161年11月,金國侵略中原時,南宋軍隊第一次使用了火箭武器——「霹靂炮」重挫金軍,這是人類歷史第一次在戰場上使用火箭武器。
明代中國火箭發展進入了一個比較重要的時期,出現了很多種類的火箭,除了單級火箭,還發展了各種集束火箭、火箭彈和原始的多級火箭,並且對各種火箭的製造、應用、配備和發射劑原料配比及加工製造等都作了詳盡的敘述。在當時的水、步、騎兵中火箭武器已作為必備的武器,甚至還有專門的火箭部隊,有關火箭武器的使用、布陣、作戰技術和管理也都有條例規定。明代的《武備志》中曾有過這些火箭的記載
火葯火箭:其工作原理和固體燃料火箭是一樣的,以火葯燃燒產生的推力。早在唐代初年(約在7世紀)火葯就出現了,南宋時代火葯用來製造煙火。大約在13世紀製成火箭。我國古代製造的火箭和起花所用的是黑色火葯。
英國人康格里夫1793年畢業於劍橋大學,是學文科的,由於其父經管英國皇家兵工廠的影響,他對兵工機械懷有濃厚興趣,因此後來便棄文習武,進入這家兵工廠,並且開始在英國士兵從印度帶回的火箭資料的基礎上,研究改進火箭的速度和射程。經過幾年的探索,1805年,康格里夫採用新型火葯製造出了一種實用的火箭,重14.5千克,箭長1.06米,直徑0.1米,並且裝了一根4.6米長的平衡桿,射程可達1800米。這種火箭在英國擊敗拿破崙軍隊的戰爭中建立了卓著的戰功。由於康格里夫在火箭方面做出的貢獻,英國政府於1814年授予他爵位榮譽,並在1817年被選為議會議員。然而,康格里夫火箭還未能解決制導和控制問題,精度較差。1844年,英國的威廉·霍爾發明了一種自旋穩定器,並用來對康格里夫火箭進行改進。雖然與現代火箭相比,所有的這些火箭都十分簡陋,應用也不廣泛,但它們的出現卻為現代火箭的誕生奏響了序曲。
康格里夫研製的火箭在射程、精度及穩定方式上都作了改進,其性能已經近乎達到了火葯火箭的極限。由於其巨大的殺傷力,使各國紛紛開始重視火箭的研究和使用。此後,戰爭火箭的另一項重大進步就是穩定性的提高。19世紀中葉英國的發明家威廉姆·黑爾在火箭的尾部裝上3隻傾斜的穩定螺旋板,當火箭發射時由於空氣動力的作用使火箭自身旋轉從而達到穩定。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為止,火葯火箭的發展已臻於完善。它的基本結構是由裝有火葯的火箭筒,中間裝有發射葯作為推進劑,頭部裝有高爆炸葯和引信,尾部為噴口,另外採用尾部穩定翼起穩定作用,在發射裝置上採用發射架或發射筒。比較著名的就是蘇聯的火箭炮——卡秋莎。
火葯火箭是第一種實用的反作用推進裝置,雖然有許多局限證明它不是理想的太空運載工具,但它的基本原理卻完全適用於航天運載工具的需要,這樣運用火箭作為宇宙航行基本運載工具的想法在先驅者腦中逐步醞釀。後來液體燃料火箭出現,進一步為航天推進器的實現提供了可靠的技術保證,也讓航天先驅者看到了使用火箭來完成航天運載的曙光。經過不斷的研究和早期試驗,火箭作為太空飛行的推進裝置逐漸得到證實,最終為人類通向太空架起了橋梁。
④ 世界上第一枚火箭彈是誰發明的
准確的來說 應該是2戰期間德國發明的 世界上最早出現的導彈——V-2導彈,是德國火箭專家馮·布勞恩(WernherVonBraun)的傑作。
當時是德國元首直接授權的研發小組進行研究。
⑤ 世界上第一門現代火箭炮是哪年研製成功的
火箭炮是炮兵裝備的火箭發射裝置,發射管賦於火箭彈射向,由於通常為多發聯裝,又稱為多管火箭炮。火箭彈靠自身的火箭發動機動力飛抵目標區。其特點是重量輕,射速大,火力猛,富有突然性,適宜對遠距離大面積目標實施密集射擊。
火箭炮的主要作用是引燃火箭彈的點火具和賦予火箭彈初始飛行方向。由於火箭靠本身發動機的推力飛行,火箭炮不需要有能夠承受巨大膛壓的笨重炮身和炮閂,也沒有後坐裝置。火箭炮能多發聯射和發射彈徑較大的火箭彈,它的發射速度快,火力猛,突襲性好,但射彈散布大,因而多用於對目標實施面積射打擊。
火箭是中國一大發明,最早的多枚火箭連發裝置和齊射裝置也是中國發明的。在中國明朝人茅元儀於1621年完成了《武備志》一書中記載的火箭及其發射裝置有幾十種之多,其中有一次可發射32支和40支火箭的「一窩峰」和「群豹橫奔箭」,有一發百夭的「百虎齊奔箭」和可連續兩次齊射的「群鷹逐兔箭」,這些都可看作是現代火箭的原始雛形。
世界上第一門現代火箭炮是1933年蘇聯研製成功的BM13型火箭炮。這種自行式火箭炮安裝在載重汽車的底盤上,裝有軌式定向器,可聯裝16枚132毫米尾翼火箭彈,最大射程約8500米,1939年正式裝備蘇軍,1941年8月在斯摩棱斯克的奧爾沙地區首次實戰應用。當時蘇軍的一個火箭炮連以一次齊射,摧毀了納粹德國軍隊的鐵路樞紐和大量軍用列車。火箭炮齊射時,像火山噴發熾熱岩漿,鋪天蓋地般傾瀉在敵目標上,聲似雷鳴虎嘯,熱若排山倒海之勢。不僅消滅敵人大量有生力量和軍事裝備,而且給敵人精神上以巨大的震撼。以致德軍士兵後來一聽到這種炮聲,就心膽俱裂。為了保密,當時蘇軍未給火箭炮定名,但在發射架上標有表示沃羅涅日「共產國際」兵工廠的「K」字。可能由於這個緣故,蘇軍戰士便把這咱威力巨大的新式武器親切地稱之為「卡秋莎」。嚴格地說,「卡秋莎」是導軌火箭炮,而不是多管火箭炮。最早的具有炮管式發射裝置的多管火箭炮,是德國於1941年正式裝備部隊的158.5毫米6管牽引式火箭炮和280/320毫米6牽引式火箭炮。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和戰後,各國都非常重視火箭炮的發展與應用。進入20世紀70年代以後,火箭炮又有了新的進步,其性能和威力日益提高,已成為現代炮兵的重要組成部分。
火箭炮出現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中,當今的火箭炮基本採用多聯裝自行式,口徑大多在200毫米以上,配用多種戰斗部,並已開始配用以計算機為主體的火控系統,射程在20-70公里之間,用於彌補戰術地地導彈與身管火炮之間的火力空白。
⑥ 世界上最早一門使用的火箭炮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世界上第一門現代火箭炮是1933年蘇聯研製成功的BM13型火箭炮。這種自行式火箭炮安裝在載重汽車的底盤上,裝有軌式定向器,可聯裝16枚132毫米尾翼火箭彈,最大射程約8500米,1939年正式裝備蘇軍,1941年8月在斯摩棱斯克的奧爾沙地區首次實戰應用。
⑦ 「喀秋莎」是世界火箭炮的鼻祖,它究竟是如何發明出來的
世界上第一門火箭炮是1933年於蘇聯研製成功的火箭炮。又稱喀秋莎火箭炮喀秋莎火箭炮研製成功後,在戰場上發揮了強大的作用。據說喀秋莎火箭炮的名字來源於發射筒上的英文標志“k”字。看見發射筒上的“k”字,索性想起了一個名叫喀秋莎的姑娘,她淳樸,善良,是一位才華顯著的女子,她的故事一直激勵著後人。喀秋莎還是一首歌曲,這首歌曲,節奏明快、簡捷,旋律朴實、流暢,在蘇聯的衛國戰爭時期被廣泛傳唱。後來就把這種火箭炮銘名為“喀秋莎”。
⑧ 火箭彈是誰發明的
第一款火箭筒是巴祖卡火箭筒 是美國上校 施耐基發明的 V-1導彈並沒使用 而是v-2導彈 喀秋莎是炮車啊明月大哥 不是火箭彈類型 萬戶是第一個用竄天猴(炮仗)上天的傻蛋 各位啊 不明卻的事不要亂說!!
⑨ 世界上第一門火箭炮誕生於什麼時候
前蘇聯衛國戰爭時期火箭炮的流行名稱。系由沃羅涅日州的共產國際兵工廠組織生產,取共產國際俄文第一個字母K命名並印在炮車上。
喀秋莎火箭炮的正式型號是BM-13,這是一種多軌道的自行火箭炮。共有8條發射滑軌,一次齊射可發射直徑為132毫米的火箭彈16發,最大射程8.5千米,既可單射,也可部分連射,或者一次齊射,裝填一次齊射的彈葯約需5-10分鍾,一次齊射僅需7-10秒。運載車時速90千米。該炮射擊火力兇猛,殺傷范圍大,是一種大面積消滅敵人密集部隊、壓制敵火力配系和摧毀敵防禦工事的有效武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後來這種武器被出口到一些社會主義國家,並在戰爭中繼續發揮作用(如中國的抗美援朝戰爭)
1942年初,一種速射的自行火炮在蘇聯烏拉爾的兵工廠里以驚人的速度被大批量地生產出來,並很快裝備到紅軍部隊。這種火炮斜置在卡車上,能並排發射火箭,不像榴彈炮、加農炮那樣笨重,不僅移動方便,而且火力兇猛,所以,戰士們非常熱愛這種武器。這種火箭炮的發射架上標著字母「K」,這是某兵工廠出廠時的標記。操縱火炮的紅軍戰士就根據這個字母「K」,把大炮命名為「喀秋莎」,這個別名迅速在蘇軍里傳播開來。一首歌曲的名字與一種威力強大的武器同名,這無意間又促使了這首歌曲的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