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四大發明贊演講稿

四大發明贊演講稿

發布時間:2020-12-20 04:49:01

㈠ 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點贊。

四大發明對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且這些發明經由各種途徑傳至西方,對世界文明發展史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㈡ 用幾句話贊美我國的四大發明

使歐洲逐漸脫離以騎士階層為主的冷兵器封建制度的統治,促進了歐洲海洋文明和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

四大發明為世界文明的進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㈢ 中國文明贊四大發明600字

中國文化花樣繁多,有著裝,如:旗袍;有樂器,如:二胡,有中國畫,有中國漢字……其中,最為宏偉的是萬里長城,最為值得驕傲的是四大發明。我國的四大發明是:指南針、火葯、印刷術、造紙術。
最早的指南針叫司南。所謂司南其實就是一塊(勺形)磁石放在青銅製成的光滑如鏡的底盤上,再刻上刻紋。然後是指南魚、指南龜、羅盤,直至目前的指南針,指南針的發明使方向度大大的提升,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偉大成就!
火葯的出現使全世界人民結束了刀光劍影的生活,成了炮火統一天下的世界,使中國人民可以不出動就能把敵人置於死地。火葯的誕生是歷史上一個偉大的奇跡!
印刷術發明之前,文化的傳播主要靠手抄的書籍。手抄費時、費力,又容易抄錯、抄漏,既阻礙了文化的發展,又給文化傳播帶來了損失。印章和石刻給印刷術提供了直接性的啟示。用紙在石碑上墨拓的方法指明了方向。中國的活字印刷給人類的發展獻上了一份厚禮。
造紙術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傑出的發明創造。我國古人用飄絮的方法取絲綿。飄絮好後,篾席上會有一些殘渣,再拿來飄絮,飄絮的次數多了,篾席上的殘絮便積成一層纖維薄片,經晾乾後剝下來,即可書寫。
這就是我國的四大發明。偉大的中國人,偉大的中國四大發明,偉大的祖國!

㈣ 贊美四大發明的古詩詞

宋-曾豐【呈羅春信抄】詩曰:「......車中幸有司南柄//試與迷途指大方」。

晉-楊方【合歡詩五首】「磁石引長針//陽燧下炎煙......」。

唐-徐鉉【和江西蕭少卿見寄二首】「亡羊岐路愧司南,二紀窮通聚散三......」。

唐-戴叔倫【贈徐山人】「......針自指南天窅窅//星猶拱北夜漫漫......」。

宋-陳造【次韻方秘正】「......路迷端倚司南駕//金換還隨過海舟」。

宋-彭龜年【寄黃商伯兼簡詹元善】「......滔滔迷所往,莫望指南針」。

宋-文天祥【揚子江】「幾日隨風北海游//回從揚子大江頭//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㈤ 贊美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歌曲或者是有關四大發明的歌曲,請附歌詞,緊急求助,謝謝

歌曲:錦綉中華
歌手:張燕 專輯:緣分

張燕-錦綉中華
作詞:曉曄慈印作曲:孟慶雲
--------
親吻你的泥土
眼裡就閃動淚花
仰望你的天空
心裡就飛起彩霞
挽起你的大江大河
我就想放聲歌唱
歌唱我的中華
我的錦綉中華
錦綉中華我的家
我的家錦綉中華
幾千年的夢想開了花
祖國如詩如畫
香滿天涯
----
走進你的原野
汗水就渴望揮灑
撫摸你的藍圖
力量就盡情抒發
捧著你的陽光雨露
我就想縱筆描繪
描繪我的中華
我的錦綉中華
錦綉中華我的家
我的家錦綉中華
我是你幸福的孩子
我會一生感動
一生報答
錦綉中華中華

歌曲:中華民族
歌手:張明敏 專輯:我的中國心

青海的草原,
一眼看不完.
喜馬拉雅山,
峰峰相連到天邊.

古聖和先賢,
在這里建家園.
風吹雨打中,
聳立五千年.

中華民族,
中華民族!
經得起考驗.
只要黃河長江的水不斷;

中華民族,
中華民族!
千秋萬世,
直到永遠.

歌曲:中華之愛
歌手:施孝榮 專輯:施孝榮專輯
作詞:許乃勝作曲:蘇來

黃沙盪盪思緒澎湃如錢塘
黃沙盪盪我熱淚聚成長江
歸去歸去夢回明媚的江南
歸去歸去復我華夏的漢唐
勒馬長城勒不住我熱血奔騰
勒馬長城勒不住我思念情深

快鞭策馬馳騁在那草原上
快鞭策馬馳騁在那陰山旁
向前奔跑看那敦煌的破曉
向前奔跑看那怒江的波濤
勒馬長城勒不住我熱血奔騰
勒馬長城勒不住我思念情深

中華中華坦坦盪盪
我摯愛的大中華
要努力奮起復我河山
讓青天白日普照大地

歌曲:愛我中華
歌手:宋祖英

愛我中華
愛我中華
賽羅賽羅賽羅賽羅賽羅賽羅--嘿
五十六個星座五十六隻花
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五十六種語言匯成一句話
愛我中華愛我中華愛我中華
愛我中華
靳奮起的步伐
愛我中華
建設我們的國家
愛我中華
中華雄姿英發
愛我中華
五十六族兄弟姐妹
五十六種語言匯成一句話
愛我中華
嘿--羅

㈥ 中國文明贊四大發明600字

在這里,我們贊頌我們祖國母親的無疆大地;贊頌我們經久不衰的中華文明;贊頌我們「長江後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強」的炎黃子孫!
那滔滔不竭的黃河流水,滋養我們中華民族世世代代;那巍峨屹立的雄偉泰山,撐起中華民族頂天立地的脊樑;那被尊稱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讓中華民族的眼界開闊目光長久,思想永不狹隘;幽靜恬然,宛若仙境的桂林山水,時刻使中華民族受到心靈的洗禮……中國屹立於世界的東方,是一條騰飛的神龍,中華民族,是龍的傳人!
在中華文明五千年的浩瀚歷史長河中,看「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孔子;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亮;看「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曹操;看「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杜甫;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現在,看我們尊敬的毛主席;看「導彈之父」錢學森,看「水稻之父」袁隆平……中國人傑地靈,中華民族,是受天眷顧的民族!
儒家經典的四書五經,道家經典的「莊子」「老子」,成就中華人民深厚的文化底蘊。將古時中西商貿聯合在一起的絲綢之路,訴說著我國當年經濟上的強大。體現了我國航海術的先進的鄭和下西洋,永久不倒的萬里長城,令世人折服的四大發明……我們品析那些經典佳作,回憶那些光榮的歷史,贊頌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才幹!
我們的祖國擁有悠久的歷史,我們看到中華民族昔日的輝煌,今朝的美好,讓中華民族的未來變得更加燦爛陽光!

㈦ 求贊美黃河、四大發明的演講稿。!!

這是黃河演講稿 這是黃河在壺口咆哮!我被這壯觀的氣勢驚呆了。黃河從遠山中,不,是從天際中奔流而來。河水在寬闊的河床上,如同漂流的稠帶,悠然、平緩地流動著。突然河床收縮了,由幾百米猛然收縮成四五十米,然後從「壺口」噴射出去,跌入幾十米深的河槽內,發出陣陣怒吼。而後,跌下去的河水翻起一個巨浪,這個巨浪還沒有拋上天,另一個巨浪又壓了下來。一個又一個巨浪把浪花激起幾十米高,鋪天蓋地。浪花變成了了煙,變成了霧,變成了雨。站在岸邊,我嗅到了霧雨帶來的黃土泥腥氣,霧雨打在了臉上、身上,立即變成了點點的黃泥。 我抬起頭朝峽谷兩邊望去,似乎在尋找答案。一陣大風吹來,打斷了我的思緒。大風順著峽谷,捲起河床上的泥沙,吹打著人們。陣風過後,一切又顯的那麼的原始與寧靜。我的思緒也隨著風飄向了遙遠的過去。茂密的森林,綠色的草原。從動物群中站起來的人類在這里,在黃河邊的黃土上,經過漫長的進化,進入了農業文明的時代。刀耕火種的歲月,黃河號子的呼喚,和著這黃河奔涌的濤聲,匯成了生命的旋律。但是,歲月的流失,雨水沖刷著高原,這高原變成了黃土塬,變成了黃土梁,變成了黃土峁,沖刷下來的雨水,裹著黃泥,沿著溝壑,匯入了這條河。這條河變黃了。黃河把大量的泥沙帶向下游,凡是它經過的地方,泥沙就開始沉澱。於是,經過千百萬年黃河泥沙的沖積,形成了富饒的華北平原。這就是黃土的奉獻,這就是黃河的力量! 我望著這黃土的山,黃河的水,突然感到,千百萬年來在默默奉獻的黃土高原太累了,千百萬年奔騰不息的黃河太累了。因為這黃土至今還在不斷地造就著新的平原,這黃河至今還在用滾滾流動的乳汁哺育著中華民族,滋潤著中華大地。不是嗎? 這樣行嗎?

㈧ 六年級中華贊資料大全關於長城,黃河,四大發明等。

長城的歷史

我國北方的長城,開始於戰國秦、趙、燕三國。

一、秦、趙、燕在北邊修築長城的原因

秦趙燕為何要在北邊修築長城,這要從戰國時期的形勢說起。戰國時期,是我國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轉變時期。隨著各國之間政治、經濟關系的加強,諸夏文化與秦、楚、吳、越文化的交流與融合,統一的趨向日益強烈。當時進行封建改革的魏、趙、韓、楚、齊、秦、燕七國強盛之後,進行兼並戰爭,謀求以武力統一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這時,陝北、晉北、冀北和內蒙古草原上的諸少數民族也強大起來,不斷擄掠秦、趙、燕三國北部邊境。秦國之北,有義渠,又北為匈奴;趙國西北有林胡、樓煩,北有襜襤、匈奴;燕國北界東胡。這些北方少數民族政權,除義渠從事農業外,其他均以游牧、狩獵為生。義渠是西北黃土高原上的強國,自春秋至戰國,與秦抗衡百餘年。匈奴、東胡等游牧民族更是軍事素質高,作戰能力強。據《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匈奴人以游牧、狩獵為生,牲畜以馬、牛、羊為最多,其次則為駱駝、驢、騾等。他們「逐水草遷徙,毋城郭常處、耕田之業。然亦各有分地。」男子從小就學習騎射。「兒能騎羊,引弓射鳥鼠;少長,則射狐兔;用為食。」因此,一到成年,「盡為甲騎」。戰國之際,匈奴已經進入奴隸社會,並且有了國家政權機構。國王稱為單於,其下置左、右賢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將,左、右大都尉,左、右大當戶,左、右骨都侯,除左、右賢王外,其餘大臣都是世襲。東胡、林胡、襜襤、婁煩與匈奴基本相同。

自戰國中期以來,他們不斷擄掠秦、趙、燕三國北部地區。由於他們善於騎射,長於野戰,採取突然襲擊,來去飄忽,難於捉摸,顯示出很強的戰鬥力。而秦、趙、燕在戰國中期的作戰部隊主要是步兵和戰車,穿著寬衣大袖的服裝,行動遲緩,日行30——50里,自然不能阻止匈奴、東胡的襲擊和擄掠。這不僅使三國北部人民的生命財產受到嚴重威脅,生產遭到嚴重破壞,而且大大影響了三國的統一事業。針對這種被動局面,三國便先後進行兵制改革和在北部修築長城。

秦國自商鞅開始變法,推行富國強兵。軍隊逐漸改變成步兵和騎兵,並以軍功論賞和升遷,因此軍隊的戰鬥力增強,所向無敵。惠文王六年(前332)和十年,先後大敗魏國,奪取魏西河郡(今陝西洛河流域)和上郡(今陝西東北部)地。十三年(前225),令張儀築上郡塞,以防北方的林胡、樓煩南侵。接著,又大舉進攻義渠,使之臣服。至昭王,宣太後誘義渠王至甘泉(今陝西淳化縣西北甘泉山),殺之,起兵滅義渠,置北地郡。於是,秦國北部遂於匈奴相接。為了防止匈奴人南掠,昭王下令於隴西、北地、上郡北部邊境修築長城,並派軍駐守。

趙國於武靈王十九年(前307)始改革兵制,實行胡服騎射。自此兵力遂強。二十年,武靈王西略林胡地,至榆中(今內蒙古河套平原東部);林胡王獻馬降服,才班師而歸。二十六年(前300),破中山,攘地北至燕、代(今山西北部),又西北拓地至雲中、九原(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至烏加河地區)。於是,下令築長城,自代並陰山(今內蒙古大青山、烏拉特山)而西,直抵大河(今內蒙古烏加河),而置代郡、雁門、雲中郡,以防匈奴南下擄掠。為了專門經營西北,次年,他讓位於其子惠文王何,自號主父。惠文王二年(前297),主父出代,至西河(今山西、內蒙古間之黃河),破樓煩王而致其兵。

燕國是戰國七雄中最弱的一個國家,南臨強齊與新起的趙國,北逼於東胡。直到燕昭王即位(前311)以後,發憤圖強,招納各國賢能之士,實行改革,燕國才強盛起來。其時東胡強大,經常南掠燕國北部地區。燕君為了保持北部的安寧,被迫向東胡王媾和,而以大將為人質。昭王時,秦開質於東胡,他智勇雙全,東胡王甚信之,因此行動自由,得以了解東胡南部的山川險要、布防情況與軍隊的活動規律。歸國之後,即率大軍襲擊東胡,大破之,東胡卻地千餘里。又「度遼東而攻朝鮮」拓地至浿水(今朝鮮清川江)。於是,「燕亦築長城,自造陽(今河北康保縣與內蒙古太僕寺旗)至襄平;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以拒胡。」

綜上所述,戰國時期,秦、趙、燕之所以在北邊修築長城,其目的是為了防禦匈奴、東胡的南掠。

長城是由城、堡發展而來。作為軍事上的防禦工程的城、堡,早在原始公社末期就開始了。由於它能起有效的防禦作用,進入階級社會以後,得到了普遍的發展。長城,最早出現於春秋,如楚國的方城(在今河南南陽地區)。到了戰國,魏西河郡有長城,趙漳水上有長城,中山國西部有長城,燕易水有長城,齊沿泰山山脈有長城。這些長城,在戰爭中曾經起過很大的作用。北方游牧民族行動迅速的騎兵,行蹤莫測,諸國無論是步兵還是騎兵,都無法阻止他們襲擊和擄掠。只有修築長城,加上駐軍防守,才有可能阻止他們的南掠。只有在北方修築長城,才能抽調主要兵力,用於列國之間的兼並戰爭和保衛戰爭,才能完成統一大業。

二、秦、趙、燕長城的價值

戰國時期的秦、趙、燕長城,作為軍事防禦工程,究竟在戰爭中起了什麼作用?關於它的作用,特別是秦長城和燕長城的作用,歷史文獻記載幾乎沒有,趙長城的記載也很少。這是不是說,它們沒有起什麼作用呢?不是。恰恰相反,正好說明三國修建長城後,匈奴、東胡等沒有越過長城南掠,長城在軍事防禦上起了重要作用。

眾所周知,昭王時,是秦國疆土擴展最快的時期之一。假如北面沒有修築長城,秦國就必須要派駐大軍把守北方的重要通道和隘口,以阻止強大的匈奴南掠,怎麼能夠抽調大軍不斷大敗六國的聯軍、佔領六國大片土地呢?可見,秦長城修成後,只需要少量軍隊駐守,就能阻止匈奴南下了。如果匈奴大軍南下,由於有長城防禦,一時不易攻破;而秦都咸陽距此不遠,一日一夜或兩、三晝夜即可赴救,因此,匈奴不敢南下,自取失敗。總之,自秦昭王築長城以後,匈奴一直沒有南下擄掠,這正說明了長城的軍事防禦作用。

至於趙長城,由於建築在陰山(今大青山、烏拉山東南)腳下,多系用土夯築,質量較差,而又靠近匈奴,因此開始時,常被匈奴大軍攻擊。趙國雖然派駐大軍防守,主動出城迎戰,但是常吃敗仗。趙悼襄王時(前224——前236),趙邊防累為匈奴所敗,北方吃緊,於是,派大將李牧到長城統領大軍防守。悼襄王給予李牧便宜任免屬吏的特權,並將雲中、雁門、代郡北部的商業稅和田賦作為軍費供李牧支配。李牧將指揮部設在雁門郡北部的長城下,以便東、西照應。他厚待戰士,日殺數牛來改善伙食;每日教將士練習騎射,獎勵成績優異者;嚴守烽火台,並不斷派間諜了解匈奴的動向;他下令軍中:「匈奴來擄掠,全體將士立即收牛馬羊入保長城,有敢捕虜者斬!」匈奴每來侵,由於烽火嚴緊,事先知道消息,趙國軍民便收牲畜入保長城。匈奴擄掠不到人和牲畜、財務,只好退去。如此數年,雖未挫敗匈奴,但趙軍亦無亡失。匈奴人以及趙國邊民,都認為李牧怯懦,趙王也責備李牧;而李牧依然如故。趙王怒,招牧回朝,以別將代之。新將採取迎擊的戰略;匈奴每來,他就率軍出擊,數敗。在一年多的時間里,將士傷亡很多,北邊無法放牧。趙王沒有辦法,只好再請李牧出守長城。李牧稱病,杜門不出,不肯應命。趙王乃強起牧,令牧統兵守衛北方。李牧對趙王說:「王一定要用我,我仍然採取從前的戰略,您同意,我才敢奉命。」趙王只得答應。李牧至長城,如故約。數年,匈奴無所得。然終以李牧為怯。趙守邊將士「日得賞賜而不用,皆願一戰」。於是,李牧乃選戰車1300輛,精騎13000匹,挑能破敵擒將的百金之士50000人,善射者100000人,訓練作戰。練成之後,便大縱畜牧。長城以北,人畜遍野。匈奴聞之,便來擄掠。小入,牧則佯敗,以部分人畜委之。單於大喜,便率傾國人馬南下。李牧事先設下埋伏,張左右翼夾擊,大破匈奴10萬余騎,單於落荒敗走,逃奔北方而去。此後10餘年,匈奴不敢近趙長城。趙軍乘勝滅襜襤,破東胡,降林胡。於是,趙北邊寧靜,人民安居樂業。從這里,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趙長城在軍事防禦上的巨大作用。

燕國在築長城以前,為了保持北部的安寧,不得不向強大的東胡媾和,並以大將為人質。這種屈辱媾和的辦法,並不能使東胡完全停止南掠。自從燕昭王時秦開大襲東胡軍,東胡北卻千餘里,並築長城之後,東胡才不敢南掠,燕國北部才無烽火之警,人民也才安居生產。這也顯示了燕長城在軍事防禦上的偉大作用。

秦末漢初,匈奴乘中原戰亂,越過秦蒙恬所築長城,復與漢以戰國秦、趙、燕長城為界。由於這條長城年久失修,北方守軍稀少,因此,強大的匈奴不斷進入長城以內擄掠,一直深入到代谷、太原、西河、上郡、北地等郡,漢高祖、惠帝、文帝、景帝被迫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嫁公主給單於為閼氏(即王後),並賜予大量的財物。但是,就是這樣一條破爛不堪的長城,也在一定程度上發揮了軍事防禦作用如果不是匈奴大軍,一般不能進入長城擄掠。其次,如果守將得力,縱有匈奴大軍,也進不了長城。《漢書•李廣傳》:景帝時,廣「為上谷太守,數與匈奴戰」。匈奴始終沒有從這里進入長城。武帝時,韓安國屯漁陽郡,為匈奴所敗;徒(錄入者註:此字疑為徙)屯右北平,又數敗。武帝乃以廣為右北平太守。「廣守右北平,匈奴憚之,號曰『漢之飛將軍』,避之,數歲不敢入右北平。」後廣數出長城遠征匈奴。這說明,戰國燕長城仍有防禦作用。程不識也是守長城的名將,與李廣齊名,他治軍很嚴,隨時防禦匈奴突襲,匈奴也不敢來犯,也說明戰國長城起了一定作用。其後衛青、霍去病、公孫賀、公孫敖等出擊匈奴,均以趙、秦長城為進攻退守的主要據點。這表明,直到西漢前期,戰國秦、趙、燕長城仍在發揮軍事防禦作用,雖然它的防禦能力已大不如戰國時期了。直到漢武帝把匈奴趕到漠北以後,修復蒙恬所築秦長城和修建外長城,這條戰國秦、趙、燕長城才被放棄,它的軍事防禦作用也才隨之終結。

三、戰國秦、趙、燕長城的歷史價值與現實價值

戰國秦、趙、燕長城具有很大的歷史價值,首先,它表明,只有修築長城,加上一定數量的駐軍,才能防止北方游牧民族騎兵閃電式的襲擊。沒有長城,即使有大量的步兵和騎兵,仍然是防禦不了的。戰國時代的歷史事實證明了這一點。因為長城是有效的軍事防禦工程,因而後來為秦始皇所採用。秦始皇在驅逐匈奴到漠北以後,下令蒙恬立即修築新的長城。

其次,戰國秦、趙、燕所築的長城,是相當科學的,它基本上是利用山川形勢險要而建,在山口與平原地區,都建築高厚的城牆,截斷匈奴、東胡騎兵進出之路。除了長城之外,內外製高點還建有烽火台,進行偵察敵情和傳遞消息,讓長城上的駐軍作好准備;在交通路口和谷口,都建築障城,派軍駐守,以加強長城的防禦能力。在長城以內,每隔一段距離,都修建駐軍的大城,並設有迅速傳遞消息的通訊網,以便統一指揮和互相支援。這條三國長城及其烽火台、障、城等配套建築,構成了一套完整的軍事防禦體系。這套軍事防禦體系是合乎科學的,防衛是有效的。它為後來的軍事防禦工程提供了樣板。蒙恬所築的秦長城,雖然全系新建,但是很明顯,他是在參照戰國秦、趙、燕長城建築的基礎上設計的,同時進行了取長補短。例如,他利用山川地形,因其險阻建城築障。他把長城建於高山之上,盡量利用山脊、峰巒為城,使匈奴騎兵無法越過;盡量利用河流作屏障,盡量把長城建於河流之北,使敵人得不到水源。在丘陵、平原,則築成高大城牆,或用土石夾築,或用土夯築,而把各段長城聯結成一條氣勢雄偉、隔斷南北的巨龍。秦長城的烽火台,較三國長城有了改進,都建於長城外開闊的山上,而且根據地形,每隔10里、20里、30里就有一座。障城也有改進,在交通路口或谷口,都修建南北兩座障城。駐大部隊的城,都建在長城之南,並與長城緊緊相連。可以說,秦長城建築體系的高度科學性,是戰國秦、趙、燕長城建築體系的繼承和發展。

最後,戰國秦、趙、燕長城的歷史價值,不僅表現了2200多年前中華民族的偉大氣魄,而且顯示了當時中國人民的高度智慧、高超的軍事科學水平、高度的科學文化。

三國長城還具有很大的現實價值。首先,長城作為中華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象徵,將鼓舞著我們不畏強暴,不怕艱難險阻,去建設我們偉大的祖國,勇攀科學高峰,把我們偉大的祖國建成一個高度繁榮富強的國家。

其次,戰國秦、趙、燕長城及其地下文物,是我們研究戰國軍事史的資料寶庫。在今天戰爭仍然不斷,和我國仍然處於戰爭威脅的形勢下,研究戰國秦、趙、燕長城,仍然有著巨大的現實價值。

其三,戰國秦、趙、燕長城遺址,是長城沿線自然變化的歷史見證。從它的斷裂、侵蝕、湮沒程度,可以了解各個階段的歷代地震、風沙、泥石流的變化規律。我們了解了這些變化規律,就可以採取有效的防禦措施。

最後,在戰國秦、趙、燕長城沿線,有著許多旅遊景點,這些旅遊景點,絕大多數至今尚未開發。如果開發出來,將士我國的一大財富,並且是用之不竭的財富。我相信,它將為祖國的建設事業做出貢獻。

長城的防禦工程體系
綿延萬里的長城它並不只是一道單獨的城牆,而是由城牆、敵樓、關城、墩堡、營城、衛所、鎮城烽火台等多種防禦工事所組成的一個完整的防禦工程 體系。這一防禦工程體系,由各級軍事指揮系統層層指揮、節節控制。以明長城為例,在萬里長城防線上分設了遼東、薊、宣府、大同、山西、榆林、寧夏、固原、甘肅等九個軍事管轄 區來分段防守和修繕東起鴨綠江,西止嘉峪關,全長7000多千米的長城,稱作「九邊重 鎮」,每鎮設總兵官作為這一段長城的軍事長官,受兵部的指揮,負責所轄軍區內的防務 或奉命支援相鄰軍區的防務。明代長城沿線約有100萬人的兵力防守。總兵官平時駐守 在鎮城內,其餘各級官員分駐於衛所、營城、關城和城牆上的敵樓和墩堡之內。

長城的防禦工程建築
長城的防禦工程建築,在2000多年的修築過程中積累了豐 富的經驗。首先是在布局上,秦始皇修築萬里長城時就總結出了「因地形,用險制塞」的經驗。2000多年一直遵循這一原則,成為軍事布防上的重要依據。在建築材料和建築結構 上以「就地取材、因材施用」的原則,創造了許多種結構方法。有夯土、塊石片石、磚石混 合等結構;在沙漠中還利用了紅柳枝條、蘆葦與砂粒層層鋪築的結構,可稱得上是「巧奪 天工」的創造,在今甘肅玉門關、陽關和新疆境內還保存了2000多年前西漢時期這種長城的遺跡。

●長城的城牆。是這一防禦工程中的主體部分。它建於高山峻嶺或平原險阻之處,根 據地形和防禦功能的需要而修建,凡在平原或要隘之處修築得十分高大堅固,而在高山 險處則較為低矮狹窄,以節約人力和費用,甚至一些最為陡峻之處無法修築的地方便采 取了「山險牆」和「劈山牆」的辦法,在居庸關、八達嶺和河北、山西、甘肅等地區的長城城 牆,一般平均高約七八米,底部厚約六七米,牆頂寬約四五米。在城牆頂上,內側設宇牆, 高一米余,以防巡邏士兵跌落,外側一面設垛口牆,高2米左右,垛口牆的上部設有望口, 下部有射洞和擂石孔,以觀看敵情和射擊、滾放擂石之用。有的重要城牆頂上,還建有層 層障牆,以抵抗萬一登上城牆的敵人。到了明代中期,抗倭名將戚繼光調任薊鎮總兵時, 對長城的防禦工事作了重大的改進,在城牆頂上設置了敵樓或敵台,以住宿巡邏士兵和 儲存武器糧襪,使長城的防禦功能極大的加強。

●關城。是萬里長城防線上最為集中的防禦據點。關城設置的位置至關重要,均是選 擇在有利防守的地形之處,以收到以極少的兵力抵禦強大的入侵者的效果,古稱「一夫當 關,萬夫莫開」,生動地說明了關城的重要性。長城沿線的關城有大有小,數量很多。就以 明長城的關城來說,大大小小有近千處之多,著名的如山海關、黃崖關、居庸關、紫荊關、 倒馬關、平型關、雁門關、偏關、嘉峪關以及漢代的陽關、玉門關等。有些大的關城附近還 帶有許多小關,如山海關附近就有十多處小關城,共同組成了萬里長城的防禦工程建築 系統。有些重要的關城,本身就有幾重防線,如居庸關除本關外,尚有南口、北口、上關三 道關防。北口即八達嶺,是居庸關最重要的前哨防線。

●烽火台。是萬里長城防禦工程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它的作用是作為傳遞 軍情的設施。烽火台這種傳遞信息的工具很早就有了,長城一開始修築的時候就很好地 利用了它而且逐步加以完善,成了古代傳遞軍情的一種最好的方法。傳遞的方法是白天燃煙,夜間舉火,因白天陽光很強,火光不易見到,夜間火光很遠就能看見。這是一傳遞 信息很科學又很迅速的方法。為了報告敵兵來犯的多少,採用了以燃煙、舉火數目的多少 來加以區別。到了明朝還在燃煙、舉火數目的同時加放炮聲,以增強報警的效果,使軍情 傳遞頃刻千里。在古代沒有電話、無線電通訊的情況下,這種傳遞軍情信息的辦法可以說 十分迅速了。關於烽火台的布局也是十分重要的,要緊的是要把它布置在高山險處或是 峰迴路轉的地方,而且必須是要三個台都能相互望見,以便於看見和傳遞。烽火台在漢代 曾經稱過亭、亭隧、烽燧等名稱,明代稱作煙墩。它除了傳遞軍情之外,還為來往使節保護 安全,提供食宿、供應馬匹糧秣等服務。還有些地段的長城只設烽台、亭燧而不築牆的,可見烽火台在長城防禦體系中的重要性。

閱讀全文

與四大發明贊演講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股東認繳出資額期限 瀏覽:236
土地使用權轉讓協議書範本 瀏覽:877
銀川工商局上班時間 瀏覽:666
西瓜誰發明的 瀏覽:108
莆田市工商局企業查詢 瀏覽:490
職工安全生產保證書 瀏覽:951
顧亮馬鞍山 瀏覽:961
工商局胡小勇 瀏覽:996
專業技術人員知識產權著作權 瀏覽:829
馬鞍山李群 瀏覽:440
創造101之無敵導師 瀏覽:170
關於公司知識產權的內控管理制度 瀏覽:72
矛盾糾紛專項排查工作方案 瀏覽:103
法國發明家巴耶爾首創 瀏覽:561
油條機我愛發明 瀏覽:648
北京品源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240
著作權共同所有 瀏覽:778
二手途達轉讓 瀏覽:518
馬鞍山市花湖 瀏覽:480
永樂票務投訴 瀏覽: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