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字是怎麼造出來的
1、象形法造字:象形字當中,也有一些不是直接用來表示具體實物,而是用來表示與實物有關的概念。這種從名詞推廣到形容詞的造字法,是後來發展出來的。
2、指事法造字:就是用象徵性的符號或在圖形上加上指示性符號來表示意義的造字法。這種造字法大體上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單純性的符號,即不成圖形的符號。另一類是附合在圖形上的符號。
3、會意法造字:就是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字,按意義合起來表示一個新的意義的造字法。
4、轉注法造字:過去的說法很多,比較流行的說法是為了適應方音分歧和語音的發展而採取的一種造字法。
5、形聲法造字::就是由形旁和聲旁拼合而成的造字法。因為形聲字是在象形、指事、會意的基礎上產生的。盡管它還屬於表意性質的文字,但已突破了漢字形體的束縛。
(1)倉舐怎樣創造文字的擴展閱讀
傳說中的倉頡造字:
傳說倉頡一生下來腦袋就特別大,如簍斗一般,人們都說他是個怪物。他的母親卻視如珍寶,精心哺養。小倉頡很聰明,思維敏捷智慧超群,小夥伴們都聽從他的指揮。
那時虞,人們敬天敬地敬神仙,祭祀是一件極重要的事情。倉頡就想了個辦法:用草擰成繩,打結記事。小祭結個小疙瘩,大祭結個大疙瘩。還在結上塗抹不同的顏色,用以表示不同的季節。
一天,他見人人在捉魚。有一條魚落在地上,留下了一個印印。他不由靈機一動,心想:如果把魚的形狀畫下來,不就可以表達魚的意思了嗎?畫個人形代表人,不也是同樣的道理嗎?
他急忙跑回家,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妻子。他妻子也是個聰明人,聽倉頡一說很高興,就幫助倉頡研究起文字來。倉頡又多方聽取眾人的意見,便把許多象形文字搜集起來,認真作了記錄。
倉頡的妻子幾乎每天都需用各種辦法試驗他。這一天,倉頡不在家,他的妻子捉了一個屎克螂。屎克螂在沙土地上爬了個橫七豎八,不象個字形。倉頡回到家,妻子叫他認這是什麼字。
倉頡左看右看,也看不出個名堂來,急得他滿頭大汗。他不由伸手擦了一把額頭上的汗水,突然,腦門上又長出一對眼睛來。只見他睜大四隻眼仔細一瞅,驚喜地說:「這願來是屎克螂爬的!」
倉頡說完這句話,就累死了。要不怎麼能說倉頡是四隻眼的倉王呢?他的妻子很悲痛,後悔自己不該出難題難為丈夫。
黃帝為了紀念倉頡的大功,就下令挖一口大井,把倉頡厚禮安葬,並封他為倉王。從此以後,我們中華民族便有了自己的文字。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造字
『貳』 倉頻從什麼事情中受到啟發,才創造這字元號的
倉頡見鳥獸的足跡受啟發,才創造這字元號的。
倉頡看到烏龜殼上的線條。倉頡覺得烏龜殼上的線條很有規律性,可以作為參考。倉頡又看到不同動物的爪痕是不一樣的,自己可以根據這個,給每種動物制定不同的符號,這樣的話,這些動物就可以區分開來了。
倉頡發現了這些信息,非常的高興。倉頡覺得自己有靈感來改造以前的符號了,倉頡突然發現自然事物是如此的有規律性。於是,倉頡繼續觀察自然的事物,這次倉頡發現山、河、土、樹都有各自的特性,倉頡發現自己已經掌握了自然事物的規律了。
於是,倉頡利用自己觀察到的結果,在依照以前符號的情況,創造了漢字。倉頡創造漢字大致分幾類,一類是代指形象的漢字,如「天、地」。一類是代指事情的漢字如「左、右」。
『叄』 倉額造字是一個傳說介紹了什麼的故事
倉頡造字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之一。倉頡,稱蒼頡,復姓侯剛,號史皇氏,軒轅黃帝史官,曾把流傳於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他根據野獸的腳印研究出了漢字,為中華民族的繁衍和昌盛做出了不朽的功績。但普遍認為漢字由倉頡一人創造只是傳說,不過他可能是漢字的整理者,被後人尊為「造字聖人」。
倉頡的籍貫,據《萬姓統譜·卷五十二》:記載,「上古倉頡,南樂吳村人,生而齊聖,有四目,觀鳥跡蟲文始制文字以代結繩之政,乃軒轅黃帝之史官也」。 《明一統志·人物上古》亦記載:「倉頡,南樂吳村人,生而齊聖,有四目,觀鳥跡蟲文始制文字以代結繩之政,乃軒轅黃帝之史官也」。
全國有多處紀念倉頡的遺跡,有倉頡造字、造字台、倉頡陵、倉頡廟、等。在眾多倉頡及遺跡中,始建於漢代者有四處:河南南樂、虞城、開封和陝西洛南、白水。倉頡是通過鳥的足跡來造字的。
傳說故事
倉頡從繩結記錄的史書給黃帝提供錯誤的史實,致使黃帝在和炎帝的邊境談判中失利。事後,倉頡愧而辭官雲游天下,遍訪錄史記事的好辦法。三年後他回到故鄉白水楊武村,獨居深溝「觀奎星圜曲之式,察鳥獸蹄爪之跡」,整理得到的各種素材,創造出了代表世間萬物的各種符號。他給這些符號起了個名字,就叫做字。
相傳倉頡在黃帝手下當官。那時,當官的可並不會顯得威風,和平常人一樣,只是分工不同。黃帝分派他專門管理圈裡牲口的數目、屯裡食物的多少。倉頡這人挺聰明,做事又盡力盡心,很快熟悉了所管的牲口和食物,心裡都有了譜,難得出差錯。可慢慢的,牲口、食物的儲藏在逐漸增加、變化,光憑腦袋記不住了。當時又沒有文字,更沒有紙和筆。怎麼辦呢?倉頡犯難了。
倉頡整日整夜地想辦法,先是在繩子上打結,用各種不同顏色的繩子,表示各種不同的牲口、食物,用繩子打的結代表每個數目。但時間一長久,就不奏效了。這增加的數目在繩子上打個結很便捷,而減少數目時,在繩子上解個結就麻煩
『肆』 倉楷古代是怎麼寫字的
傳說,倉頡是黃帝的大臣,他根據鳥和其它動物的腳印創造了文字。中國人認為,文字是有魔力的,所以就把倉頡尊為制字先師。倉頡的生日是在農歷的3月2日。
在古代,人們非常珍愛字和紙。一旦在路上發現,就把它們收集在一起,送到專門的火爐中燒掉。這些專用的火爐被稱為字紙亭,一般建在孔子廟和文昌帝君廟的附近,或者是官府、學校等機構。過去的學者們在自己的書房裡都有字紙簍,以存放廢紙,積多了以後就去燒掉。
字紙亭的大小各種各樣,最高的有5米,一般建成多層的塔形。每到文昌帝君和倉頡的生日,人們都要到字紙亭前舉行祭祀儀式。
另有記載:倉頡,也稱蒼頡,原姓侯岡,名頡,號史皇氏,是傳說為黃帝的史官,漢字的創造者,被後人尊為中華文字始祖。但普遍認為漢字由倉頡一人創造只是傳說,不過他可能是漢字的整理者。
據史料載:「倉頡造書兩卷,隋亂時失於兵火,現存只有二十八字」。這二十八字在宋時被破譯為「戊已甲乙,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氣光名,左互×家,受赤水尊,戈矛釜芾」。二十八個字的本身已含漢字構成法中的象形、會意等,如其中的「列、氣、明、尊」等都含有這兩種構字法,還有一些字與甲骨文相同。碑上二十八字表面上各互不相關,但經仔細研究,卻記載了黃帝時的一段歷史,由五行八卦說分析:東為甲乙木,中央戊已土,據《史記·五帝本紀》載,炎帝有聖德,以火德王,黃帝有土德之瑞,土為黃色,所以稱為黃帝,居於涿鹿,位於中央位置,所以「戊己」代表黃帝,「甲乙」代表炎帝。「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氣光名,」記述炎黃二帝同為部落首領,他們的所做所為均是天下各個小部落的楷模。「左互×家,受赤水尊,戈矛釜芾」記述了黃帝征服炎帝和平定蚩尤之亂,天下重新恢復安寧,百姓安居樂業,黃帝又成為天下部落首領。另外,在山門、前殿、中殿、寢殿,分別懸掛著由於右任、邱星、謝德萍等提寫而精心製做的匾額,以敬仰文祖倉頡聖靈。
傳說
古籍中稱倉頡「龍顏四目,生有睿德。」相傳當初倉頡也用結繩記事,繩結雖有大小和形狀區別,但年久月深,難於辨識,曾造成黃帝同炎帝一次談判的失利。為此倉頡深感愧疚,遂辭官出遊,遍訪智者,尋求記事的好方法。幾年之後,他返歸故里,獨居村西深溝之中,仰觀奎星環曲走勢,俯看龜背紋理、鳥獸爪痕、山川形貌和手掌指紋,從中受到啟迪,根據事物形狀創造了象形文字,揭開了人類文明的新紀元。
倉頡是中國文字的始祖。相傳,倉頡「始作書契,以代結繩」。他是黃帝時史官,嘔心瀝血數十載,搜集、整理流傳與先民中的象形文字元號並加以推廣和使用,在漢字創制過程中起了決定性作用,為中華民族的繁衍和昌盛作出了不朽功績。後人尊稱其為「史皇」、「華首中聖」。
史書傳說,倉頡是黃帝的史官,他受鳥獸足跡的啟迪,集中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在長里村創造了漢文字,結束了刻木結繩記事的蒙昧時代,開辟了中華民族人類進化史上的一個新的紀元。字成之日,舉國歡騰,感動上蒼,把穀子像雨一樣嘩嘩地降下來,嚇得鬼怪夜裡啾啾地哭起來,即史書上記載的「天雨粟,鬼夜啼」。倉頡被尊為文字始祖,永遠為炎黃子孫所敬仰。
相傳倉頡在黃帝手下當官。黃帝分派他專門管理圈裡牲口的數目、屯裡食物的多少。可慢慢的,牲口、食物的儲藏在逐漸增加、變化,光憑腦袋記不住了。倉頡犯難了。
倉頡整日整夜地想辦法,先是在繩子上打結,用各種不同顏色的繩子,表示各種不同的牲口。但時間一長久,就不奏效了。這增加的數目在繩子上打個結很便當,而減少數目時,在繩子上解個結就麻煩了。倉頡又想到了在繩子上打圈圈,在圈子裡掛上各式各樣的貝殼,來代替他所管的東西。增加了就添一個貝殼,減少了就去掉一個貝殼。這法子頂管用,一連用了好幾年。
黃帝見倉頡這樣能幹,叫他管的事情越來越多,年年祭祀的次數,回回狩獵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減,也統統叫倉頡管。倉頡又犯愁了,憑著添繩子、掛貝殼已不抵事了。怎麼才能不出差錯呢?
這天,他參加集體狩獵,走到一個三岔路口時,幾個老人為往哪條路走爭辯起來。一個老人堅持要往東,說有羚羊;一個老人要往北,說前面不遠可以追到鹿群;一個老人偏要往西,說有兩只老虎,不及時打死,就會錯過了機會。倉頡一問,原來他們都是看著地下野獸的腳印才認定的。倉頡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個腳印代表一種野獸,我為什麼不能用一種符號來表示我所管的東西呢?他高興地拔腿奔回家,開始創造各種符號來表示事物。果然,把事情管理得頭頭是道。
黃帝知道後,大加贊賞,命令倉頡到各個部落去傳授這種方法。漸漸地,這些符號的用法,全推廣開了,就形成了文字。
倉頡造了字,黃帝十分器重他,人人都稱贊他,他的名聲越來越大。倉頡頭腦就有點發熱了,眼睛慢慢向上移,移到頭頂心裡去了,什麼人也看不起,造的字也馬虎起來。
這話傳到黃帝耳朵里,黃帝很惱火。他眼裡容不得一個臣子變壞。怎麼叫倉頡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呢?黃帝召來了身邊最年長的老人商量。這老人長長的鬍子上打了一百二十多個結,表示他已是一百二十多歲的人了。老人沉吟了一會,獨自去找倉頡了。
倉頡正在教各個部落的人識字,老人默默地坐在最後,和別人一樣認真地聽著。倉頡講完,別人都散去了,唯獨這老人不走,還坐在老地方。倉頡有點好奇,上前問他為什麼不走。
老人說:「倉頡啊,你造的字已經家喻戶曉,可我人老眼花,有幾個字至今還糊塗著呢,你肯不肯再教教我?」
倉頡看這么大年紀的老人都這樣尊重他,很高興,催他快說。
老人說:「你造的『馬』字,『驢』字,『騾』字,都有四條腿吧?,而牛也有四條腿,你造出來的『牛』字怎麼沒有四條腿,只剩下一條尾巴呢?」
倉頡一聽,心裡有點慌了:自己原先造「魚」字時,是寫成「牛」樣的,造「牛」字時,是寫成「魚」樣的。都怪自己粗心大意,竟然教顛倒了。
老人接著又說:「你造的『重』字,是說有千里之遠,應該念出遠門的『出』字,而你卻教人念成重量的『重』字。反過來,兩座山合在一起的『出』字,本該為重量的『重』字,你倒教成了出遠門的『出』字。這幾個字真叫我難以琢磨,只好來請教你了。」
這時倉頡羞得無地自容,深知自己因為驕傲而鑄成了大錯。這些字已經教給了各個部落,傳遍了天下,改都改不了。他連忙跪下,痛哭流涕地表示懺悔。
老人拉著倉頡的手,誠懇地說:「倉頡啊,你創造了字,使我們老一代的經驗能記錄下來,傳下去,你做了件大好事,世世代代的人都會記住你的,但你可不能驕傲自大啊!」
從此以後,倉頡每造一個字,總要將字義反復推敲,還行拿去徵求人們的意見,一點也不敢粗心。大家都說好使,才定下來,然後逐漸傳到每個部落去。
考證
其實,這只是古人對倉頡的一種盲目崇拜,又經歷代文人和史學家炒作,倉頡便成了中國文字發明的始祖。實際上中國的文字史早在倉頡以前數千年就已經誕生了。
在遙遠的上古原始社會時代,人類的祖先和其它動物一樣沒有語言。相互間交流只是靠手和身體的動作來表示。人類最早的語言是單音嘆詞,如「咦」、「呀」、「哇」、「哈」等,繼而發展成雙音詞,後來又經過數百萬年的進化和發展,到有巢氏時代的後期(距今約10萬年)才有了人類的初級語言。
到了燧人氏時代,人類的語言已經相當豐富。但是這時候還沒有文字,如果有什麼重大的事情需要記住,只能用擺放石塊的方法來記事,我們稱它為「堆石記事」。堆石記事的方法是以石塊的大小、多少、堆放的方法和位置,分別代表不同的事物。這種方法既麻煩又不便於管理,而且很容易被破壞。後來,燧人葊茲氏的織女發明了搓繩技術,繼而又發明了「結繩記事」。結繩記事是用柔軟而有韌性的樹皮搓成細繩,然後將數十條細繩排列整齊懸掛在一處,在上邊打結記事。大事打大結,小事打小結,先發生的事打在里邊,後發生的事打在外邊。為了能夠記錄更多的事情,織女又利用植物的天然色彩,把細繩染成各種顏色,每種顏色分別代表一類事物,使所記之事更加清楚。由於「結繩記事」更方便,更易於保存,從而取代了「堆石記事」。
燧人氏晚期(約公元前一萬年),燧人氏發明了最早的「符號文字」。
符號文字最初主要由「○」、「△」、「米」三個符號構成,
倉頡半身像
它的發明源於「結繩記事」的大結和小結,最初有人嫌結繩記事麻煩,便把結繩記事的「結」用符號刻在石頭上,大結用「○」來表示,小結用「△」來表示,重疊結用「米」來表示。人們發現用這種方法記事比結繩記事更高明,它避免了「結繩記事」容易被燒毀和腐爛等不利因素,可以永久性保存。於是人們逐漸改用「符號刻記」來代替「結繩記事」,並且陸續發明了數十種不同的符號來代替不同的事物,這種符號就是我國遠古時代最初的文字。
遠古符號文字在中國歷史上延續了約五千餘年,遠古早期的文化記錄基本上都是用符號文字記錄下來的。遠古時代有專門記錄歷史的職官,中國的文明歷史並非如司馬遷所說的始於黃帝,司馬遷是繼承了孔子的「大一統」觀念,人為地改造了中國歷史。
符號文字雖然已經有了數千年的歷史,但它屬於密碼性質的文字,只能在少數人中間流傳,局外人根本無法破譯,因此很難普及。於是民間便發明了圖畫文字,用簡單的畫面來表現具體事物。倉頡的功績就在於,他廣泛搜集民間的圖畫文字加以整理,創造了有系統的象形文字。史書上說:「倉帝史皇氏,名頡,姓侯岡……生而能書。及受河圖錄字,於是窮天地之變,仰觀奎星圓曲之勢,俯察龜紋鳥羽山川指掌而創文字。天為雨粟,鬼為夜哭,龍乃潛藏。」(《黃氏逸書考》輯《春秋元命苞》)。
引自網路
『伍』 倉什麼造字
倉頡 [cāngjié]
[名]
上古人名,相傳他創造文字
『陸』 倉鼠舔自己
弄濕的?沒見過啊,倉鼠因為會感冒。
貼自己是很正常德現象。
建議拿浴沙給他們洗澡,並且不要放在不透風的籠子里
『柒』 簡要敘述倉頗造字的過程,字數最好少些,謝謝!
好偉大啊!上面的這些文字都是他發明創造的!
『捌』 「倉頡造字」的頡怎麼讀
頡在這里讀作:jié,聲母:j,韻母:ie,聲調:二聲
頡拼音:jié 、xié 、jiá
釋義:
一、jié:
〔倉頡〕上古人名,相傳他創造文字。
二、xié:
〔頡頏〕鳥向上向下飛;引申為不相上下。
三、jiá:
1、減克。
2、傳說中像青狗的怪獸。
漢字筆畫:
相關組詞:
1、軒頡[xuān jié]
軒轅和倉頡的並稱。
2、倉頡[cāng jié]
也作蒼頡,傳說是黃帝的史官,漢字的創造者。
3、頡斤[jié jīn]
唐代突厥族官名,又譯為「俟斤」。
4、邀頡[yāo jié]
阻截剋扣。
5、頡曲[jié qū]
曲折。
『玖』 倉欯為什麼被尊秦為「文祖倉頡」
中華的文字是世界上使用時間最久,人數最多的文字,文字的創造和應用推動了中華文化的發展,傳說中最早的漢字是由黃帝時期的倉頡造出來的。
據說上古時代人們都是用結繩來記事,發生大事打一個大結,小事打一個小結,相近的事情打一個連環結,後來發展到用刀子在木頭骨頭上刻符號來記事。
黃帝手下有一個官員叫倉頡,負責物品保管。那個時候既沒有文字也沒有紙筆,倉頡的主要靠著繩子打結來記錄。
黃帝是一個很能乾的領袖,在他的帶領下部落里人口、糧食、牲口的數量逐漸增加。人們學會了養蠶,養家畜、製作弓箭、做飯用的鍋與甑。隨著生產力的發展,部落里的事情和生產資料越來越多,結繩和刀刻的記錄會經常會提供錯誤的信息。
有一次,倉頡和部落里的人一起去打獵,有經驗的獵手可以憑著地面上野獸的腳印和飛禽的爪印判斷獵物的種類和數量,這件事情給了倉頡很大的啟發,給了他創造文字的靈感。
倉頡四處觀察,看見鳥獸蟲魚的爪印和痕跡,草木器皿的形狀,山川河流的樣子,造出代表世間萬物不同的符號,定下每個符號代表的意義,他給這些符號起了名字,叫做字。
日積月累中,倉頡把這些象形字先給黃帝,黃帝看過之後非常高興,他召集九州酋長,把這些字帶到四面八方,於是這些字就開始在先民中廣泛應用起來了。
倉頡造字是一個傳說,中華文字的誕生不能是一個人的努力,是祖先們長期累積的結果。史書中流傳下來的傳說,說明他是對漢字發展有重大貢獻的人物,是整理漢字的集大成者。
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四大文明古國中兩河文明、古埃及、古印度和中國,其中只有中國的文化是始終沒有間斷的傳承下來,我們的漢字是從古代一直演變過來的沒有間斷的文字形式。
『拾』 倉頡篇怎麼讀
倉頡篇的讀音是cāng jié piān。
倉的讀音是cāng,聲母c,韻母ang,音調為第一聲。
頡的讀音是jié,聲母j,韻母ie,音調為第二聲。
頡的讀音是piān,聲母p,韻母an,音調為第一聲。
蒼頡篇是中國古代啟蒙識字書,最初內容有三篇20章,秦丞相李斯的《蒼頡篇》、中車府令趙高的《爰歷篇》和太史胡毋敬的《博學篇》。
秦始皇統一後實行書同文政策,推出《倉頡篇》,與識字書《史籀篇》齊名,漢代,《倉頡篇》數次修訂。初為55章,3300字,仍稱《蒼頡篇》。揚雄修訂為89章,無重復之字。班固修訂為120章,無重復之字。賈魴修訂為34章。
《爰歷篇》的概述:
我國最早的識字課本是西周宣王時太史籀所編的《史籀篇》,收錄的文字是當時通用的大篆。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列國林立,言語異聲,文字異體。到了戰國末期,籀文大篆已通行500多年,書寫繁難,多有不便,已經不能適應日益繁復的社會活動了,人們在實際應用中就有求簡取便的自然需求。
秦國為周之故土,使用的文字自然是古籀大篆一系的文字,而其他東方六國所使用的文字則與周秦系文字頗有不同,王國維先生謂之「秦用籀文,六國用古文。」
到秦統一六國之時,秦人在原有大篆的基礎上,頗有省改,取其便捷易用,這種比大篆簡易省改的秦國文字就是小篆。大篆、小篆等名稱,都是後世學者所擬定的,當時人並不這樣稱名,小是相對於大而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