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落下閎創造渾天說

落下閎創造渾天說

發布時間:2021-08-14 15:39:21

⑴ 提出「渾天說」的人是誰

渾天說可能始於戰國時期。
屈原《天問》:「圜則九重,孰營度之?」這里的「圜」有的注家認為就是天球的意思。西漢末的揚雄提到了「渾天」這個詞,這是現今所知的最早的記載。他在《法言·重黎》篇里說:「或問渾天。曰:落下閎營之,鮮於妄人度之,耿中丞象之。」這里的「渾天」是渾天儀,實即渾儀(見渾儀和渾象)的意思。揚雄是在和「蓋天」對照的情況下來說這段話的。由此可見,落下閎時已有渾天說。

渾天說的代表作《張衡渾儀注》,東漢的張衡對渾天說做出了最系統、最完整的表達。

⑵ 落下閎的詩句有哪些

已不可考,沒有流傳下來。
落下閎(前156年-前87年),字長公,西漢時期天文學家,巴郡閬中(今四川閬中)人。他創制《太初歷》,決定性地影響了中國歷法結構;提出渾天說,創新中國古代"宇宙起源"學說;發明"通其率",影響中國天文數學2000年。

⑶ 在宋代,沈括的成就是什麼何人提出渾天說

沈括(約1031~1095)中國古代科學技術鼎盛時期(北宋)最博學的科學家,字存中,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小時勤奮好學,14歲就讀完家中藏書,他隨父母到過許多地方,廣聞博見,知識豐富。歷任沭陽縣主簿(縣令助理)、太史令,參與過整理鹽政,考察水利及任司天監、翰林學士等技術性官職,幾乎包辦了當時朝廷中的科學事務,如修歷法,改良觀象儀器,興水利,制地圖,監造軍器等。他十分虛心求教,勤於思考,能向一切內行學習,「歷訪鏡工」,「問教坊老樂工」,「問老醫」,「凡所到之處,山林隱者,無不求訪,及一葯一術,皆至誠懇切而得之」,「發明考證,洞悉源流」。例如他三十多歲開始研習數學天文時,就常請教當時的女數學家胡淑修。沈括比她及其丈夫年長十餘歲,仍能如此虛心下問,並屢嘆曰:「得為男子,吾益友也。」他在天文、歷法、數學、物理、地學、生物、化學、醫葯、水利、兵工、治金、建築、文史、樂律等多學科領域,都有很高造詣。有《夢溪筆談》、《長興集》、《蘇沈良方》等著名(據《宋史·藝文志》記載他的著述有22種155卷,但不少已散失)。研究中國科學史的專家李約瑟譽他為「中國通」。

沈括十分重視調查、觀察、實測、實驗,並且要「原其理」,「以理推之」。他倡導「見簡即用,見繁即變,不膠一法」,這也是他取得天文、物理等方面獨創性成就的原因之一,他的科學思想受儒、道、元氣說等的影響,同時注意核查他人在實測中的數據。例如在天文學方面,他詳細觀察五星運行軌跡(「如柳葉邊緣」)和隕石墜落時的情景;為測量北極星與北天極的真實距離設計了窺管,每夜3次,連續三月,得200餘圖,得出當時極星「離天極三度有餘」的粗測結論;作晷漏實驗十餘年,首次推出冬至日晝夜「百刻有餘」,夏至日「不及百刻」的結果。他還設計了「一彈丸,以粉塗其半,側視之則粉處如鉤,對視之則正圓」(《夢溪筆談》卷七)的演示實驗,證明了「月本無光,日耀之乃光耳」,以及月相變的道理。對歷代歷法的積弊改進,推行了比較合理的「奉元歷」,在此基礎上又提出了更科學的「十二氣歷」設想:即以節氣定月份,大小月相間的純陽歷。

沈括對指南針進行了深入研究,他把「方家以磁石磨針鋒」而得的人工磁化針用來作試驗,提出四種裝置方法(水浮法,碗沿法,指甲法和單絲懸掛法)並分別評論,指出懸絲法「最善」及具體辦法(「獨絲、」「粘蠟」),還記載與驗證了磁針「常微偏東、不全南也」的磁偏角現象,比西歐記錄早400年。

在光學方面,沈括對小孔成像、凹鏡成像等成倒影(像)的諸種現象進行比較,得出「礙」(焦點)的概念(參見「中國古代對光的認識」),並具體描述了焦點處「大如麻菽著物則火發」的現象,他稱光通過「孔」「礙」成象為「本末相格」之術。他親自查看了虹的成因而得出「虹兩頭都垂洞中」的記錄,並說當時「自西望東則見」。通過「紅光驗屍」記錄了民間利用新赤油傘濾光驗出屍身上的青紫傷痕的方法。對透光鏡將背面花紋字跡透現在鏡面上的原因也從鑄造工藝作了考察:「鑄時薄處先冷,唯背文(紋)上差厚(厚度有差別),後冷而銅縮多,文雖在背,而鑒面隱然有跡」。

在聲學上沈括用紙人來放大琴弦上的共振,以便形象地觀察(英國人諾布爾和皮戈特在500年後才有類似的琴弦上紙游碼試驗),還記錄了兵土用皮革箭袋作枕時「虛能納聲」的空穴效應,並深入分析了各種樂器製作、制鍾等音樂聲學問題。

在《夢溪筆談》中,他還記錄了許多寶貴科技資料如《木經》(喻皓)、活字印刷(畢異),水利施工(合龍方法)等等。

沈括在政治、軍事、外交上亦展示了才能。他積極參與王安石變法運動,1075年曾出使契丹,駁斥其爭地要求,1080年抗擊西夏侵略時受連累遭貶,1087年退居潤州(鎮江)夢溪園寫出《筆談》巨著。

為了紀念沈括的功績,人們將小行星2027命名為「沈括小行星」。
參考資料:http://www.pep.com.cn/200406/ca435249.htm

編輯詞條渾天說
中國古代的一種宇宙學說。渾天說的代表作《張衡渾儀注》中說:「渾天如雞子。天體圓如彈丸,地如雞子中黃,孤居於天內,天大而地小。天表裡有水,天之包地,猶殼之裹黃。天地各乘氣而立,載水而浮。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度之一,又中分之,則半一百八十二度八分度之五覆地上,半繞地下,故二十八宿半見半隱。其兩端謂之南北極。北極乃天之中也,在正北,出地上三十六度。然則北極上規徑七十二度,常見不隱。南極天地之中也,在正南,入地三十六度。南規七十二度常伏不見。兩極相去一百八十二度強半。天轉如車轂之運也,周旋無端,其形渾渾,故曰渾天。」可見渾天說比蓋天說進了一步,它認為天不是一個半球形,而是一整個圓球,地球在其中,就如雞蛋黃在雞蛋內部一樣。不過,渾天說並不認為「天球」就是宇宙的界限,它認為「天球」之外還有別的世界,即張衡所謂:「過此而往者,未之或知也。未之或知者,宇宙之謂也。宇之表無極,宙之端無窮。」(《靈憲》)
渾天說最初認為:地球不是孤零零地懸在空中的,而是浮在水上;後來又有發展,認為地球浮在氣中,因此有可能迴旋浮動,這就是「地有四游」的樸素地動說的先河。渾天說認為全天恆星都布於一個「天球」上,而日月五星則附麗於「天球」上運行,這與現代天文學的天球概念十分接近。因而渾天說採用球面坐標系,如赤道坐標系,來量度天體的位置,計量天體的運動。在古代,例如,對於恆星的昏旦中天,日月五星的順逆去留,都採用渾天說體系來描述,所以,渾天說不只是一種宇宙學說,而且是一種觀測和測量天體視運動的計算體系,類似現代的球面天文學。
渾天說可能始於戰國時期。屈原《天問》:「圜則九重,孰營度之?」這里的「圜」有的注家認為就是天球的意思。西漢末的揚雄提到了「渾天」這個詞,這是現今所知的最早的記載。他在《法言·重黎》篇里說:「或問渾天。曰:落下閎營之,鮮於妄人度之,耿中丞象之。」這里的「渾天」是渾天儀,實即渾儀(見渾儀和渾象)的意思。揚雄是在和「蓋天」對照的情況下來說這段話的。由此可見,落下閎時已有渾天說及其觀庖瞧鰲
參考書目
鄭文光、席澤宗著:《中國歷史上的宇宙理論》,人民出版社,北京,1975。

⑷ 什麼是渾天說蓋天說有什麼區別

相傳在遠古時候,共工和顓頊兩人為了爭奪天下發生了爭戰。共工失敗後,一氣之下跑到了大地的西北角,撞倒了那裡的不周山。不周山原是八根擎天柱之一,撞倒之後,西北方的天就塌了,東南方的地也陷了下去。於是,天上的日月星辰都滑向西北方,地上的流水泥沙都流向了東南方。當古人對自然現象的成因不能理解時,他們往往會藉助想像,創造出各種各樣的神話傳說,以表達他們對自然界發生的各種現象的揣測。這則神話生動地反映了古人對於天地結構的推測。 天地到底是什麼形狀,它們之間的位置關系如何,天地各有多大?從春秋戰國時期開始,人們就圍繞著這些問題爭論不休,參與討論的不僅有天文學家、哲學家,甚至連一些帝王,如梁武帝蕭衍、明太祖朱元璋等也加入了爭論的行列。漢代到魏晉南北朝是中國天文學飛速發展的時代,也是學術思想比較活躍的時代。在這段時期內,涌現了許多討論天地結構的學說,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形成於漢代的蓋天說、渾天說和宣夜說。 蓋天說 蓋天說是中國最古老的討論天地結構的體系。早期的蓋天說認為:天就像一個扣著的大鍋覆蓋著棋盤一樣的大地。這樣的天地形狀很容易讓人們產生疑問:圓形的天怎麼能夠與方形的大地合攏呢?隨後,蓋天家又主張:天像圓形的斗笠,地像扣著的盤子,兩者都是中間高四周低的拱形。這種蓋天說即能克服「天圓地方」說的缺點,也能解釋很多天象。 蓋天家認為,太陽在天蓋上的周日運動一年中有七條道路,稱為「七衡」。最內一道叫"內衡",夏至日太陽就沿內衡走一圈;最外一圈叫「外衡」,是冬至日太陽的路徑;其它節氣里,太陽沿中間的五道運行。這就是蓋天家的「七衡六間」。他們還主張,太陽只能照射16.7萬里,超過這個距離就什麼也看不見了。因此白天就是太陽走到距離我們16.7萬里以內的范圍,而晚上則在該范圍之外。 渾天說 張衡在《渾天儀注》一文中寫道:「渾天如雞子,天體圓如彈丸。地如雞子中黃,孤居於內,天大地小。……天之包地如殼之裹黃」。天就像一個雞蛋,大地像其中的蛋黃,天包著地如同蛋殼包著蛋黃一樣。這是對渾天說的經典論述之一。 渾天說還認為天球北高南低,繞通過南北天極的軸旋轉。垂直於南北極軸把天球平分成南北兩半的大圓就是天赤道。與赤道斜交成大約24度角的大圓是黃道,太陽在黃道上運行。過日心並與天赤道平行的圓是太陽的周日平行圈,它代表著太陽每日在天空中的運行軌跡。天球繞南北極軸旋轉一周就是一日。夏至日,太陽處在黃道最北點,太陽的周日平行圈一大半在地上,一小半在地下,表示著太陽在地上的時間多,在地下的時間少,日出在東北方,日落在西北方。冬至日,太陽處在黃道最南點,周日平行圈有一大半在地下,一小半在地上,太陽在地上的時間少,而在地下的時間多,日出東南方,日落西南方。 渾天說在中國天文學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對中國古代天文儀器的設計與製造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如渾儀和渾象的結構就和渾天說有著密切的聯系,對天文學的有關理論問題的解釋也產生了重大影響。 宣夜說 《列子.天瑞篇》記載了一個「杞人憂天」的故事。傳說春秋戰國杞國有一個人聽說天是由氣體形成的,日月星辰就漂浮其中之後,他非常擔心天體會掉下來,讓他無處躲藏,於是整日憂心忡忡,茶飯不思。朋友把他拉到一位智者那裡,智者開導他說:「日月星辰也是氣體形成的會發光的物體,即使它們掉下來,也是氣體落入氣體中,不會造成任何損傷。」 蓋天說和渾天說中的日月星辰都有一個可供附著的天殼,蓋天說的附著在天蓋上,渾天說的附著在像蛋殼一樣的天球上,都不用擔心會掉下來。但是後來人們觀測到日月星辰的運動各自不同,有的快、有的慢,有的甚至在一段時間中停滯不前,根本就不像附著在一個東西上。所以就又產生了一種新的理論「宣夜說」。 宣夜說主張:天是無邊無涯的氣體,沒有任何形質,我們之所以看天有一種蒼蒼然的感覺,是因為它離我們太深遠了。日月星辰自然地漂浮在空氣中,不需要任何依託,因此它們各自遵循自己的運動規律。宣夜說打破了天的邊界,為我們展示了一個無邊無際的廣闊的宇宙空間。

⑸ 落下閎的主要貢獻

中國古代有四大科學門類成果突出,即農學、醫學、天文、數學,簡稱「農、醫、天、算」。落下閎在這些方面均打下好的基礎。他不僅是繼承了中國古代在上述學科領域的成就,而且大大加以了發展。
《太初歷》的制訂是中國歷史上破天荒的一次歷法大改革,是中華民族在世界天文學上的巨大貢獻。英國李約瑟博士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一書中盛贊他是世界天文學領域一顆「燦爛的星座」。並且把落下閎所處的時代的東西方天文成就作了一個比較,共列成了十大成就,其中落下閎的成就有三個。落下閎雖然己經逝世兩千多年了,但「落下閎星」卻永遠閃耀在茫茫太空。 第一,就是他編制的歷法《太初歷》。
西漢建立初始,仍沿用秦代歷法,即顓頊歷。至漢武帝元封年間(公元前110—前105年),歷經100餘年,誤差積累已很明顯,出現朔晦月見等實際月象超前歷譜的現象。另外,按當時的推算,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十一月甲子日的夜半,恰逢合朔和冬至,合乎歷元要求。於是,太史令司馬遷等人上書建議改歷。漢武帝同意,並下詔廣泛徵聘民間天文學家。
落下閎在同鄉譙隆的推薦下,從四川來到京城長安(今陝西西安)參加改歷工作。
在改歷過程中,曾發生激烈的爭論。民間天文學家落下閎與鄧平和唐都等20多人以及官方的公孫卿、壺遂和司馬遷都各有方案,相持不下,最後形成了18家不同的歷法。經過仔細對照比較,漢武帝認為落下閎與鄧平的歷法優於其他17家,遂予採用,於元封七年頒行,並改元封七年為太初元年,因而新歷又稱為太初歷。太初歷在行用後,受到包括司馬遷、張壽王等人的反對,張壽王甚至提議改回到殷歷。然而孰優孰劣,還要以實測為准。為此朝廷組織了一次為期3年的天文觀測,同時校驗太初歷和古六歷的數據,結果表明,太初歷更為符合天象。從此太初歷便站穩了腳跟,而且一直使用了將近200年(公元前104—84年)。
為了表彰落下閎的功績,漢武帝特授他以侍中之職,落下閎卻堅辭不受,而鄧平則被任命為太史丞。
《太初歷》的優點
太初歷仍用十九年七閏的置閏法,但取29+43/81日為一朔望月,由於分母為81,所以太初歷又稱八十一分法。它在很多方面超越顓頊歷,歸納起來主要有:
1、與農業生產結合
太初歷採用夏正,以寅月為歲首,與春種秋收夏忙冬閑的農業節奏合拍。
2、無中氣之月為閏月
太初歷規定以無中氣之月為閏月。在二十四節氣中,位於偶數者,即冬至、大寒、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叫做中氣。凡陰歷月中沒有遇到中氣的,其後應補一閏月。這種方法顯然要比以前的年終置閏法更為合理。 第二個成就,就是提出了「渾天學說」。
落下閎是渾天說的創始人之一,經他改進的赤道式渾天儀,在中國用了兩千年。他測定的二十八宿赤道距度(赤經差),一直用到唐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才由一行重新測過。
落下閎第一次提出交食周期,以135個月為「朔望之會」,即認為11年應發生23次日食。他知道《太初歷》存在缺點:所用回歸年數值(356.2502日)太大,有預見地指出「後八百年,此歷差一日,當有聖人定之。」(事實上,每125年即差一日,到公元85年就實行改歷。)
落下閎創制的渾儀(包括渾天儀和渾天象),形象地展示了宇宙模型。他通過長期觀測和科學運算,用事實論證了渾天說理論和天體運行規律,最終制定出優於其它17種歷法的「太初歷」,是渾天說對蓋天說的有力的否定。漢代大文學家、天文學家楊雄的論述,《史記》、《舊唐書》等記載,均證明是落下閎創造了渾儀。 第三大成就就是通其率。
在數學方面,他發明「連分數(輾轉相除)求漸進分數」的方法,定名「通其率」,現代學者稱之為「落下閎演算法」。「落下閎演算法」比採用類似方法的印度數學家愛雅哈塔早600年,比提出連分數理論的義大利數學家朋柏里早1600年,它影響中國天文數學2000年。
他發明的「通其率」演算法,用輾轉相除法求漸近分數,為歷法計算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應用輾轉相除法求漸近分數,與應用連分數法求漸近分數其計算程序是一致的。在《漢書·律歷志》中稱「閎運算轉歷」,可見《太初歷》的數學運算是由落下閎承擔的,包括日法81的計算、「上元積年」的計算、太極上元「的計算,等等。呂子方研究得出,日法81的計算是來自於連分數求出漸近分數。日本學者新城新藏在《東洋天文學史》第八編第六節」三統上元與超辰法「中,提出落下閎是通過求解不定方程,計算」上元積年「。李文林、袁向東提出,有可能」上元積年「是作為一次同餘式求解。呂子方提出」太極上元「的計算落下閎也是應用的連分數求出漸近分數。這種演算法落下閎本人稱之為」通其率「。數學家何魯為呂子方《〈三統歷〉歷意及其數源》一文作序時寫道:「『通其率』三字即有求連分數意。率者,比率。通,謂可通用者,其數甚多,取其適者或密近者,可也。」中國數學史界經過20世紀後半葉約半個世紀的探索討論,已認定:「通其率演算法不僅是天算家簡化分數數據的重要方法,亦是處理周期現象中一次同餘問題的有力工具。「我們可以公正地稱「通其率」演算法為「落下閎演算法」。「落下閎演算法」的主在要程序,即通過輾轉相除求出一系列漸近分數,用以解決多種數學問題。中國古代歷法計算中的「強弱術」「調日法」「求一術」等等,都?源於「落下閎演算法」。從現代數學和觀點看,「落下閎演算法」可以實現用「有理數逼近實數」,以及「最佳逼近」等,是具有普通意義的數學方法。 落下閎在實測的基礎上,考訂歷代重大的天文數據,改革了不合理的歲首制度,改定為從孟春正月為歲首,即《太初歷》一年的開始,依照春、夏、秋、冬順序,至冬季陰歷十二月底為歲終,使農事與四季的順序相吻合,有利於農業生產發展。其次改革了置閏方法,使節令、物候與月份安排得更為准確。《太初歷》採用的歲首和科學的置閏法,中國的陰歷一直沿用至今。他通過巨大天文數據測定,在天文學史上首次准確推算出135月的日、月食周期,即「朔望之會」,認為135個朔望月中,至少有23次日食,根據這個周期,人類可以對日、月食進行預報,並可校正陰歷朔望。
因此,確立孟春正月為歲首的歷日制度是落下閎又一偉大功績。
落下閎確立正月為歲首後,人們將正月初一稱為「元旦」、「新年」,民間習稱「過年」,民間也就有了「春節」的說法一直沿用至今。所以,今天,我們也就尊稱落下閎為「春節老人」。 落下閎第一次將24節氣納入歷法,此一作法,奠定了春節的基礎,同時也是遺惠千秋萬代的創舉。
24節氣是中國古代農業學的一大獨特的創造,完整的記載於《淮南子·天文訓》(公元前140年左右),幾千年來對中國的農牧業生產和人民生活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落下閎的貢獻是將24節氣這個告訴人們太陽移到黃道上24個具有季節意義的位置的日期,首次編入《太初歷》之中,並規定節氣(即立春、驚蟄、24節氣中是奇數項的氣)可以在上月的下半月或本月的上半月出現;而中氣(即雨水、春分、穀雨等,24節氣中是偶數項的氣)一定要在本月出現,如果遇到沒有中氣的月份,可以定為上月的閏月。
這種置閏原則一直沿用一千多年。北齊(公元 550--577年)張子信發現太陽視運動不均勻現象。現在知道因為地球公轉軌道是橢圓,所以節氣間隔的字排也應是不均勻的,這稱為定氣。直到清朝才開始在歷法中使用定氣,從而對「落下閎置閏法」作了改進:即在農歷中除11月(冬月)、12月(臘月)和1月(正月)這三個月之外,其外,其餘9個月仍採用落下閎制訂的「以無中氣月置閏」的方法。
落下閎制定11月,以正月為歲首,以沒有中氣的月份為閏月,以135個月為交食周期。這些特點都是開創性的。有些已成為傳統,至今仍在發揮功能,例如,中國人的春節、過大年。落下閎的貢獻在農業中、生活中發揮直接的指導作用。

⑹ 落下閎有什麼事跡

西漢建立初始,仍沿用秦代歷法,即顓頊歷。至漢武帝元封年間(公元前110—前105年),歷經100餘年,誤差積累已很明顯,出現朔晦月見等實際月象超前歷譜的現象。另外,按當時的推算,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十一月甲子日的夜半,恰逢合朔和冬至,合乎歷元要求。於是,太史令司馬遷等人上書建議改歷。漢武帝同意,並下詔廣泛徵聘民間天文學家。落下閎在同鄉譙隆的推薦下,從四川來到京城長安參加改歷工作。
在改歷過程中,曾發生激烈的爭論。民間天文學家落下閎與鄧平和唐都等20多人以及官方的公孫卿、壺遂和司馬遷都各有方案,相持不下,最後形成了18家不同的歷法。經過仔細仔細比較,漢武帝認為落下閎與鄧平的歷法優於其他17家,遂予採用,於元封七年頒行,並改元封七年為太初元年,因而新歷又稱為太初歷。
太初歷在行用後,受到包括司馬遷司馬遷、張壽王等人的反對,張壽王甚至提議改回到殷歷。然而孰優孰劣,還要以實測為准。為此朝廷組織了一次為期3年的天文觀測,同時校驗太初歷和古六歷的數據,結果表明,太初歷更為符合天象。從此太初歷便站穩了腳跟,而且一直使用了將近200年(公元前104—84年)。為表彰落下閎的功績,漢武帝特授以侍中之職,落下閎卻辭而不受,隱居於落亭。
太初歷仍用十九年七閏的置閏法,但取29+43/81日為一朔望月,由於分母為81,所以太初歷又稱八十一分法。它在很多方面超越顓頊歷,歸納起來主要有:
(1)太初歷採用夏正,以寅月為歲首,與春種秋收夏忙冬閑的農業節奏合拍。
(2)太初歷規定以無中氣之月為閏月。在二十四節氣中,位於奇數者,即冬至、大寒、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又叫做中氣。凡陰歷月中沒有遇到中氣的,其後應補一閏月。這種方法顯然要比以前的年終置閏法更為合理。
(3)為制歷需要,落下閎親自製造了一架符合他渾天觀點的觀測儀器,即渾儀。據推測,落下閎的渾儀由赤道環和其他幾個圓環同心安置構成,直徑8尺。有的環固定,有的則可繞轉,還附有窺管以供觀測。
(4)通過實際天文觀測,並參閱歷代積累的天文數據,太初歷第一次記載了交食周期,為135個朔望月有11.5個食季,即在135個朔望月中太陽通過黃白交點23次,可知1食年=346.66日,比現代測量值大不到0.04日,循此規律可預報日月食。太初歷所測五星會合周期與現代測定值比較,誤差最大的火星為0.59日;誤差最小的水星,相差僅僅0.03日,已屬不易。另外,作為基本數據,落下閎測定的二十八宿赤道距度(赤經差),一直沿用到唐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才被一行重新測定的值所取代。可以說太初歷具備了後世歷法的主要要素,如二十四節氣、朔晦、閏法、五星、交食周期等,是我國現存第一部完整的歷法。出於政治原因,太初歷的朔望月數值特意附會81這個數字,使得精度反而低於顓頊歷。
中國古代有四大科學門類成果突出,即農學、醫學、天文、數學,簡稱」農、醫、天、算「。落下閎在這些方面均打下好的基礎。他不僅是繼承了中國古代在上述學科領域的成就,而且大大加以了發展。落下閎參與制訂《太初歷》,作為中國古代歷法的「樣板」影響了中國科技的發展二千年,一直到現在,經久不衰,並已逐漸被世界各國認同。他的創新與發展最突出的是:
其一,將24節氣納入中國歷法的體系之中。將農學、天文、數學融合為一體。24節氣是中國古代農業學的一大獨特的創造,完整的記載於《淮南子•天文訓》(公元前140年左右),幾千年來對中國的農牧業生產和人民生活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落下閎的貢獻是將24節氣,這個告訴人們太陽移到黃道上24個具有季節意義的位置的日期,首次編入《太初歷》之中,並規定節氣(即立春、驚蟄、24節氣中是奇數項的氣)可以在上月的下半月或本月的上半月出現;而中氣(即雨水、春分、穀雨等,24節氣中是偶數項的氣)一定要在本月出現,如果遇到沒有中氣的月份,可以定為上月的閏月。這種置閏原則一直沿用一千多年。北齊(公元 550--557年)張子信發現太陽視運動不均勻現象。現在知道因為地球公轉軌道是橢圓,所以節氣間隔的字排也應是不均勻的,這稱為定氣。直到清朝才開始在歷法中使用定氣,從而對「落下閎置閏法」作了改進:即在農歷中除11月(冬月)、12月(臘月)和1月(正月)這三個月之外,其外,其餘9個月仍採用落下閎制訂的「以無中氣月置閏」的方法。
落下閎制定11月,以正月為歲首,以沒有中氣的月份為閏月,以135個月為交食周期。這些特點都是開創性的。有些已成為傳統,至今仍在發揮功能,例如,中國人的春節、過大年。落下閎的貢獻在農業中、生活中發揮直接的指導作用。
其二,研製渾儀的渾像,提出渾天說。將天文觀測與宇宙理論融為一體。渾儀是一觀測儀器,內有窺管,以稱望管,用以測定昏、旦和夜半中星以及天體的赤道坐標,也能測定天體的黃道經度和地平坐標。渾象是一個演示性和儀器,在一大球上刻畫或鑲有星宿、赤道、黃道、恆隱圈、恆顯圈等。渾儀和渾象是反映渾天說的儀器,即是「物化」和「渾天說」。「渾儀」和「渾象」是「渾天說」這一宇宙理論的物理模型。因而渾儀和渾象常統稱為渾天儀。或稱渾天儀、渾天象。西漢末楊雄(公元前58-18年)在《法言•重黎》篇里寫道:「或問渾天。曰落下閎營之,鮮於妄人度之,耿中丞象之。」這里的渾天,即渾天儀,包括了渾儀和渾象。科學史界已普遍認同:西漢的落下閎是提出「渾天說」的最早的代表人物。東漢的張衡(公元78—139年),既是一位傑出的科學家,又是一位傑出的文學家。從他流傳下來和著作《靈憲》、《渾天儀》(見《隋書•經籍志》、《舊唐書•經籍志》)可以看出,張衡大大改進了落下閎研製的渾天儀,更加豐富和發展了「渾天說」。張衡在《靈憲》序文中一開始就寫道:「昔在先王,將步天路。用定靈軌,尋緒本元。先准之於渾體,是為正儀立度……」就明確承認了他的前輩的貢獻。
張衡進一步完善了「渾天說」,他在《渾天儀注》中寫道:「天如雞子,地如雞中黃,孤居於天內,天大而地小。天表裡有水,天地各乘氣而立,載水而行。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又中分之,則半覆地上,半繞地下。故二十八宿,半見半隱,天轉如車轂之運也。」(《晉書•天文志》、《隋書•天文志》)渾天說是中國古代三大宇宙理論之一。落下閎是「渾天說」最早和代表人物,張衡是「渾天說」的發揚光大者。落下閎研製的渾天儀和渾象,在中國用了二千多年,他的創新是開拓性的。
其三,發明「通其率」的演算法,用輾轉相除法求漸近分數,為歷法計算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應用輾轉相除法求漸近分數,與應用連分數法求漸近分數其計算程序是一致的。在《漢書•律歷志》中稱「閎運算轉歷」,可見《太初歷》的數學運算是由落下閎承擔的,包括日法81的計算、「上元積年」的計算、太極上元「的計算,等等。呂子方研究得出,日法81的計算是來自於連分數求出漸近分數()。日本學者新城新藏在《東洋天文學史》第八編第六節」三統上元與超辰法「中,提出落下閎是通過求解不定方程,計算」上元積年「。李文林、袁向東提出,有可能」上元積年「是作為一次同餘式求解。呂子方提出」太極上元「的計算落下閎也是應用的連分數求出漸近分數。這種演算法落下閎本人稱之為」通其率「。數學家何魯為呂子方《〈三統歷〉歷意及其數源》一文作序時寫道:「『通其率』三字即有求連分數意。
率者,比率。通,謂可通用者,其數甚多,取其適者或密近者,可也。」中國數學史界經過20世紀後半葉約半個世紀的探索討論,已認定:「通其率演算法不僅是天算家簡化分數數據的重要方法,亦是處理周期現象中一次同餘問題的有力工具。「我們可以公正地稱「通其率」演算法為「落下閎演算法」。「落下閎演算法」的主在要程序,即通過輾轉相除求出一系列漸近分數,用以解決多種數學問題。中國古代歷法計算中的「強弱術」「調日法」「求一術」等等,都?源於「落下閎演算法」。從現代數學和觀點看,「落下閎演算法」可以實現用「有理數逼近實數」,以及「最佳逼近」等,是具有普通意義的數學方法。
2004年09月16日,經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小天體提名委員會批准,一顆國際永久編號為16757的小行星在北京被正式命名為「落下閎小行星」,以此紀念在西漢年間創造出中國歷史上有文字可考的第一部優良歷法《太初歷》的著名天文學家落下閎。

⑺ 渾天儀的製造者是誰在百度百科上是渾天儀發明者是閬中人落下閎,後又被我國東漢天文學家張衡所改進 。

渾天儀是渾儀和渾象的總稱。渾天儀渾儀是測量天體球面坐標的一種儀器,而渾象是古代用來演示天象的儀表。渾天儀發明者是閬中人落下閎,後又被我國東漢天文學家張衡所改進[1] 。中國現存最早的渾天儀製造於明朝,陳列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

中國天文學發展的歷史是悠久的。到漢代已有蓋天、宣夜和渾天等學派。蓋天說認為,天如蓋,蓋心是北極,天蓋左旋,日月星辰右轉。宣夜說認為天無定形,日月星辰「自然浮生虛空之中」,並不附著於「天體」之上。渾天說認為天如蛋殼,地如蛋黃,天地乘氣而立,載水而行。
宣夜說後來不幸失傳了,蓋天、渾天兩說並行,競相爭鳴,比較科學的渾天說漸占上風。同時,觀測天象的儀器也不斷出現,如武帝時洛下閎製造了渾天儀,宣帝時耿壽昌又造了渾天儀,和帝時崔瑗的老師賈逵更製造了黃道銅儀。[1]
張衡繼承和發展了前人的成果。任太史令後,他更加勤奮地「研核陰陽」,終於「妙盡璇璣之正」。元初四年(公元117年),一件成就空前的銅鑄渾天儀,被張衡造了出來。渾天儀主體是幾層均可運轉的圓圈,最外層周長一丈四尺六寸。各層分別刻著內、外規,南、北極、黃、赤道,二十四節氣,二十八列宿,還有「中」、「外」星辰和日、月、五緯等等天象。儀上附著兩個漏壺,壺底有孔,滴水推動圓圈,圓圈按著刻度慢慢轉動。於是乎各種天文現象便赫然展現在人們眼前。這件儀器被安放在靈台大殿的密室之中。夜裡,室內人員把某時某刻出現的天象及時報告給靈台上的觀天人員,結果是儀上、天上所現完全相符。
銅儀的兩側附有玉虯(龍)各一,吐水入壺,左為夜,右為晝。壺上分別立著金銅仙人和胥徒,「皆以左手抱箭,右手指刻,以別天時早晚」。更有妙者:台階下還有內裝機關與兩壺相聯的瑞輪、莢,靠著滴水的推動,依照月亮出入圓缺的變化,不停地旋轉開合,表示著朔、望、弦、晦等日期,有如活動日歷一般,可見這件渾天儀及其附器,與近世的假天儀有許多相似之處。在此儀誕生的前一年,張衡先用竹篾製成一個模型,名曰「小渾」,進行了一系列的試驗和校正,然後才鑄作大儀。渾天儀是張衡血汗的結晶。他接著寫了《渾天儀圖注》和《漏水轉渾天儀注》兩本說明書,又撰成《靈憲》一部,繪制《靈憲圖》一份。

⑻ 落下閎提出了什麼說認為天球是什麼形狀的

由於朝廷的物質支持,天文儀器得到了重大改進。落下閎在春秋以來觀測儀的基礎上創制了渾儀,並且用它重測了28宿的距度,根據自己的觀測和思考,他提出了與《周髀算經》中的蓋天說不同的渾天說,認為天球是圓形的。略晚一些在宣帝(前74~前49年在位)時當大司農的耿壽昌則用銅鑄造了一個演示天象的天球儀。

⑼ 渾天說是哪個人先提出來得

我們的祖先經過對天象的長期觀測和研究,到漢朝,已先後出現了三種關於天體運動和宇宙結構的學說,即所謂「論天三家」———蓋天說、渾天說、宣夜說。對渾天說最系統、最完整的表達出自於東漢的張衡。
渾天說具體提出的時間很難確定,可能是在戰國時期提出的。屈原在《天間》中寫道:「圜則九重,孰營度之?」其中「圜」字,就是「天球」的意思。到了西漢,揚雄在他的《法言·重黎》中說:「或問渾天,曰:落下閎營之鮮妄人度之,耿中丞象之。」這里「渾天」一詞,是至今已知最早的記載,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知道,落下閎時已有渾天說及其觀測儀器了。渾天說的代表作張衡《渾天儀注》中記載:「渾天如雞子。天體圓如彈丸,地如雞子中黃,孤居於關內,天大而地小。天袁里有水,天之包地,猶殼之裹黃……」主張天是一個整圓球,地球在其中,就像雞蛋黃在雞蛋內一樣。這比蓋天說主張的天是圓蓋形,地是方形的說法進了一步,不過渾天說還認為「天球」並不是宇宙的界限,「天球」之外還有別的世界。

渾天說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宇宙學說。渾天說可能最早始於戰國時期,其後不斷地發展補充。渾天說的代表作《張衡渾儀注》中說:「渾天如雞子。天體圓如彈丸,地如雞子中黃,孤居於天內,天大而地小。天表裡有水,天之包地,猶殼之裹黃。天地各乘氣而立,載水而浮。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度之一,又中分之,則半一百八十二度八分度之五覆地上,半繞地下,故二十八宿半見半隱。其兩端謂之南北極。北極乃天之中也,在正北,出地上三十六度。然則北極上規徑七十二度,常見不隱。南極天地之中也,在正南,入地三十六度。南規七十二度常伏不見。兩極相去一百八十二度強半。天轉如車轂之運也,周旋無端,其形渾渾,故曰渾天。」

渾天說認為天不是一個半球形,而是一整個圓球,地球在其中,就如雞蛋黃在雞蛋內部一樣。不過渾天說並不認為「天球」就是宇宙的界限,它認為「天球」之外還有別的世界。渾天說最初認為:地球並不是孤零零地懸浮在空中的,而是浮在水上;後來又有發展,認為地球是浮在空氣中。渾天說認為全天恆星都布於一個「天球」上,而日月五星則附於「天球」上運行,這與現代天文學的天球概念十分接近,渾天說不只是一種宇宙學說,而且是一種觀測和測量天體視運動的計算體系,類似現代的球面天文學。可見渾天說比蓋天說又進了一步。

⑽ 世界級天文學家落下閎的資料

落下閎 落下閎(前156年—前87年)復姓落下,名閎,字長公,巴郡閬中(今四川閬中)人。中國古代西漢時期的天文學家,太初歷的主要創立者。漢武帝時任待詔太史,渾天說創始人之一。曾製造觀測星象的渾天儀,創制「太初歷」,又稱「八十一分律歷」,在天文學上有較大的影響。
西漢建立初始,仍沿用秦代歷法,即顓頊歷。至漢武帝元封年間(公元前110—前105年),歷經100餘年,誤差積累已很明顯,出現朔晦月見等實際月象超前歷譜的現象。另外,按當時的推算,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十一月甲子日的夜半,恰逢合朔和冬至,合乎歷元要求。於是,太史令司馬遷等人上書建議改歷。漢武帝同意,並下詔廣泛徵聘民間天文學家。落下閎在同鄉譙隆的推薦下,從四川來到京城長安參加改歷工作。
在改歷過程中,曾發生激烈的爭論。民間天文學家落下閎與鄧平和唐都等20多人以及官方的公孫卿、壺遂和司馬遷都各有方案,相持不下,最後形成了18家不同的歷法。經過仔細仔細比較,漢武帝認為落下閎與鄧平的歷法優於其他17家,遂予採用,於元封七年頒行,並改元封七年為太初元年,因而新歷又稱為太初歷。
太初歷在行用後,受到包括司馬遷司馬遷、張壽王等人的反對,張壽王甚至提議改回到殷歷。然而孰優孰劣,還要以實測為准。為此朝廷組織了一次為期3年的天文觀測,同時校驗太初歷和古六歷的數據,結果表明,太初歷更為符合天象。從此太初歷便站穩了腳跟,而且一直使用了將近200年(公元前104—84年)。為表彰落下閎的功績,漢武帝特授以侍中之職,落下閎卻辭而不受,隱居於落亭。
太初歷仍用十九年七閏的置閏法,但取29+43/81日為一朔望月,由於分母為81,所以太初歷又稱八十一分法。它在很多方面超越顓頊歷,歸納起來主要有:
(1)太初歷採用夏正,以寅月為歲首,與春種秋收夏忙冬閑的農業節奏合拍。
(2)太初歷規定以無中氣之月為閏月。在二十四節氣中,位於奇數者,即冬至、大寒、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又叫做中氣。凡陰歷月中沒有遇到中氣的,其後應補一閏月。這種方法顯然要比以前的年終置閏法更為合理。
(3)為制歷需要,落下閎親自製造了一架符合他渾天觀點的觀測儀器,即渾儀。據推測,落下閎的渾儀由赤道環和其他幾個圓環同心安置構成,直徑8尺。有的環固定,有的則可繞轉,還附有窺管以供觀測。
(4)通過實際天文觀測,並參閱歷代積累的天文數據,太初歷第一次記載了交食周期,為135個朔望月有11.5個食季,即在135個朔望月中太陽通過黃白交點23次,可知1食年=346.66日,比現代測量值大不到0.04日,循此規律可預報日月食。太初歷所測五星會合周期與現代測定值比較,誤差最大的火星為0.59日;誤差最小的水星,相差僅僅0.03日,已屬不易。另外,作為基本數據,落下閎測定的二十八宿赤道距度(赤經差),一直沿用到唐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才被一行重新測定的值所取代。可以說太初歷具備了後世歷法的主要要素,如二十四節氣、朔晦、閏法、五星、交食周期等,是我國現存第一部完整的歷法。出於政治原因,太初歷的朔望月數值特意附會81這個數字,使得精度反而低於顓頊歷。
中國古代有四大科學門類成果突出,即農學、醫學、天文、數學,簡稱」農、醫、天、算「。落下閎在這些方面均打下好的基礎。他不僅是繼承了中國古代在上述學科領域的成就,而且大大加以了發展。落下閎參與制訂《太初歷》,作為中國古代歷法的「樣板」影響了中國科技的發展二千年,一直到現在,經久不衰,並已逐漸被世界各國認同。他的創新與發展最突出的是:
其一,將24節氣納入中國歷法的體系之中。將農學、天文、數學融合為一體。24節氣是中國古代農業學的一大獨特的創造,完整的記載於《淮南子•天文訓》(公元前140年左右),幾千年來對中國的農牧業生產和人民生活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落下閎的貢獻是將24節氣,這個告訴人們太陽移到黃道上24個具有季節意義的位置的日期,首次編入《太初歷》之中,並規定節氣(即立春、驚蟄、24節氣中是奇數項的氣)可以在上月的下半月或本月的上半月出現;而中氣(即雨水、春分、穀雨等,24節氣中是偶數項的氣)一定要在本月出現,如果遇到沒有中氣的月份,可以定為上月的閏月。這種置閏原則一直沿用一千多年。北齊(公元 550--557年)張子信發現太陽視運動不均勻現象。現在知道因為地球公轉軌道是橢圓,所以節氣間隔的字排也應是不均勻的,這稱為定氣。直到清朝才開始在歷法中使用定氣,從而對「落下閎置閏法」作了改進:即在農歷中除11月(冬月)、12月(臘月)和1月(正月)這三個月之外,其外,其餘9個月仍採用落下閎制訂的「以無中氣月置閏」的方法。
落下閎制定11月,以正月為歲首,以沒有中氣的月份為閏月,以135個月為交食周期。這些特點都是開創性的。有些已成為傳統,至今仍在發揮功能,例如,中國人的春節、過大年。落下閎的貢獻在農業中、生活中發揮直接的指導作用。
其二,研製渾儀的渾像,提出渾天說。將天文觀測與宇宙理論融為一體。渾儀是一觀測儀器,內有窺管,以稱望管,用以測定昏、旦和夜半中星以及天體的赤道坐標,也能測定天體的黃道經度和地平坐標。渾象是一個演示性和儀器,在一大球上刻畫或鑲有星宿、赤道、黃道、恆隱圈、恆顯圈等。渾儀和渾象是反映渾天說的儀器,即是「物化」和「渾天說」。「渾儀」和「渾象」是「渾天說」這一宇宙理論的物理模型。因而渾儀和渾象常統稱為渾天儀。或稱渾天儀、渾天象。西漢末楊雄(公元前58-18年)在《法言•重黎》篇里寫道:「或問渾天。曰落下閎營之,鮮於妄人度之,耿中丞象之。」這里的渾天,即渾天儀,包括了渾儀和渾象。科學史界已普遍認同:西漢的落下閎是提出「渾天說」的最早的代表人物。東漢的張衡(公元78—139年),既是一位傑出的科學家,又是一位傑出的文學家。從他流傳下來和著作《靈憲》、《渾天儀》(見《隋書•經籍志》、《舊唐書•經籍志》)可以看出,張衡大大改進了落下閎研製的渾天儀,更加豐富和發展了「渾天說」。張衡在《靈憲》序文中一開始就寫道:「昔在先王,將步天路。用定靈軌,尋緒本元。先准之於渾體,是為正儀立度……」就明確承認了他的前輩的貢獻。
張衡進一步完善了「渾天說」,他在《渾天儀注》中寫道:「天如雞子,地如雞中黃,孤居於天內,天大而地小。天表裡有水,天地各乘氣而立,載水而行。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又中分之,則半覆地上,半繞地下。故二十八宿,半見半隱,天轉如車轂之運也。」(《晉書•天文志》、《隋書•天文志》)渾天說是中國古代三大宇宙理論之一。落下閎是「渾天說」最早和代表人物,張衡是「渾天說」的發揚光大者。落下閎研製的渾天儀和渾象,在中國用了二千多年,他的創新是開拓性的。
其三,發明「通其率」的演算法,用輾轉相除法求漸近分數,為歷法計算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應用輾轉相除法求漸近分數,與應用連分數法求漸近分數其計算程序是一致的。在《漢書•律歷志》中稱「閎運算轉歷」,可見《太初歷》的數學運算是由落下閎承擔的,包括日法81的計算、「上元積年」的計算、太極上元「的計算,等等。呂子方研究得出,日法81的計算是來自於連分數求出漸近分數()。日本學者新城新藏在《東洋天文學史》第八編第六節」三統上元與超辰法「中,提出落下閎是通過求解不定方程,計算」上元積年「。李文林、袁向東提出,有可能」上元積年「是作為一次同餘式求解。呂子方提出」太極上元「的計算落下閎也是應用的連分數求出漸近分數。這種演算法落下閎本人稱之為」通其率「。數學家何魯為呂子方《〈三統歷〉歷意及其數源》一文作序時寫道:「『通其率』三字即有求連分數意。
率者,比率。通,謂可通用者,其數甚多,取其適者或密近者,可也。」中國數學史界經過20世紀後半葉約半個世紀的探索討論,已認定:「通其率演算法不僅是天算家簡化分數數據的重要方法,亦是處理周期現象中一次同餘問題的有力工具。「我們可以公正地稱「通其率」演算法為「落下閎演算法」。「落下閎演算法」的主在要程序,即通過輾轉相除求出一系列漸近分數,用以解決多種數學問題。中國古代歷法計算中的「強弱術」「調日法」「求一術」等等,都?源於「落下閎演算法」。從現代數學和觀點看,「落下閎演算法」可以實現用「有理數逼近實數」,以及「最佳逼近」等,是具有普通意義的數學方法。
2004年09月16日,經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小天體提名委員會批准,一顆國際永久編號為16757的小行星在北京被正式命名為「落下閎小行星」,以此紀念在西漢年間創造出中國歷史上有文字可考的第一部優良歷法《太初歷》的著名天文學家落下閎。

閱讀全文

與落下閎創造渾天說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拓荒者知識產權 瀏覽:774
商標侵權事宜處理委託書 瀏覽:168
內容無版權今日頭條 瀏覽:327
房產糾紛訴訟時效是多長時間 瀏覽:269
無形資產年限怎麼確定 瀏覽:542
工商登記人員工作總結2018 瀏覽:799
我要發明機器人300字 瀏覽:341
轉讓合作書 瀏覽:512
上海聯瑞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寧波分公司 瀏覽:364
西安私人二手挖機轉讓 瀏覽:698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