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傳說諸葛亮發明了叫「連弩」的武器,它真能一次射出十幾支箭嗎
弩是古代的一種射擊兵器。弩的原理與弓箭相近,是一種裝有臂的弓,主要由弩臂(弩身)、弩弓(弩翼)、弓弦和弩機等部分組成,通過機械控制弓弦發射,因此比弓的射程更遠,殺傷力更強,而且命中率更高。
弩一般使用多層竹、木片膠制的復合弓身,形似扁擔,所以俗稱“弩擔”。它的前部有一個橫貫的孔,以便固定弓,使弩弓不會左右移動,木臂正面有一個放置箭簇的溝形矢道,使發射的箭能直線前進。木臂的後部有一個匣,稱為弩機;匣內前面有掛弦的鉤,稱為“牙”;牙的後面裝有瞄準器,稱為“望山”;牙的下面連接有扳機,稱為“懸刀”。發射時,先將弦向後拉,掛在鉤上,把弩箭放在矢道上,瞄準目標後,扣下懸刀,牙就縮下,牙鉤住的弦就彈出,箭矢疾射而出。
隨著時代發展,弩的功能不斷得到強化,但尺寸也越來越龐大。從南京出土的五件南朝時期製作的銅弩機可以看出,其尺寸已經達四五米。這樣巨大的弩,靠一個人的氣力是不可能張機發射的,只能安裝在底座上,用絞車等辦法才能張開。唐宋時期的弩也基本上是這種大型結構,操作越來越復雜。因此,當火葯出現後,弩就漸漸被取代了。
㈡ 連弩是怎麼自動連發的
好像是一直按著滑鼠左鍵。
㈢ 我聽說三國時諸葛亮發明的連弩有圖片
連發十箭的是馬均的改良型,諸葛的元祖神弩是連發八箭。
按說既然馬均可以改良,那麼多半不會太復雜。
而且印象裡面,有資料說神弩的射程是弱項,可能它是犧牲了威力,以增加裝弦數量……總之要使用三國時代的器具大量生產,似乎沒理由是特別牛的東西。
木牛流馬據說是獨輪車,自己能走路,多半是誤傳吧,那個時代沒有發明可以大量貯存能量或者產生動力的裝置,所以應該是指那個很適合山路,而不是能自動走。
其實三國第一巧匠是魏國馬均,可惜他的發明得不到重視……
㈣ 「諸葛連弩」的發明到底給劉備增添了多少戰力
一種新兵器的發明,在任何時候都是比敵國領先一大截的,尤其是在這種冷兵器時代,諸葛亮的“諸葛連弩”通過穿透力強,發射快速,可以連續幾排幾排的發射,如同機關槍一般,射到一片敵人,尤其是在防守的時候。
諸葛孔明真的不容易,通兵法,懂治國,還懂得發明,不僅發明了連弩,還發明了木牛流馬,前面的兵器,後面的運輸都有了,但可惜所遇非人。以蜀國之孱弱,還屢次北伐,未必就沒有這件連弩的功勞。
㈤ 《我愛發明》節目中介紹龍泉寶劍的視頻,時間大概在2009-2010年間,有一集同時介紹了龍泉劍和諸葛連弩
第一步 下載中央網路電視台即CBOX
第二部 搜索《我愛發明》20110806期
㈥ 中國古代的連弩是什麼原理,怎樣實現連發
怎樣理解"一弩十矢俱發",是十支箭同時擊發,還是先後連續發出?這是認識、研製諸葛連弩的關鍵所在 明朝戰船上的諸葛弩,可見是連續上膛的連發。事實上,我國古代在這兩方面都進行過很多探索,各有碩果。正是他們的探索,為我們重新認識諸葛連弩提供了基礎。
先看同時擊發數矢的弩。一張大弓,同時擊發兩箭或三箭,這在秦漢時期已經出現,《史記·韓信盧綰列傳第三十三》:"請令強弩傅兩矢外向。"傅,通"附",附著,《左傳·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將焉傅"可證。把二矢同時附在弩機上,當為一擊而同時發射兩矢的弩。《後漢書·耿純傳》:"選敢死二千人,俱持強弩,各傅三矢,使銜枚間行。此當為同時發射三矢的弩。曹丕《飲馬長城窟行》「發機若雷電,一發連四五」,說的也是一擊而發四、五矢。明《武備志》卷103所載神臂床子連城弩(圖七),可同時發射四、五隻箭。這是我國古代關於"連弩"這個專用名祠的的第二種意思,即指同時發射二矢或多矢的弩。
但這種類型的弩,我們認為肯定不是諸葛連弩類型。首先,從現有資料看,目前還沒有同時擊發十矢的,更不可能象馬均說的那樣,「可令加五倍」,同時擊發五十矢。事實上,這種床弩也不可能同時擊發五十矢。發箭應對准目標,十個或五十全敵人排在一起進攻的情況並不多見。同時發十箭或五十箭,必造成極大的浪費!第二,一弩同時發射十箭或五十箭,即一支弩機的動力平分十份或五十份後,其射程還能多遠?還有什麼殺傷力可言?第三,這種笨重的弩床難以攜帶,根本不適宜南征北伐的地理條件,即不適宜西南與川陝交界地區的地理環境。第四,這種弩所用的矢,其長度在三尺以上,與諸葛連弩的「矢長八寸」差別太大。第五,這么長的矢,顯然不可能"以鐵為矢"。
再看連續發射的弩。這又可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在弩床上架兩張弓、或三張弓、或四張弓,戰時可利用搖柄繩軸事先張弓扣箭,一般是由一名職業射手發射。發射時雖有先後之分,但這還不是嚴格意義上的"連續發射"。這種弩在宋代較為流行,《宋史·太宗一》:"十二月乙丑,幸講武台觀機石連弩。 "《宋史·真宗二》:"六年春二月戊寅,幸飛山雄武營,觀發機石、連弩,遂宴射潛龍園。 "《宋史·禮志二十四·軍禮·閱武條》:"其按閱炮場連弩及便坐日閱召募新軍時,令習戰如故事。 "《宋史·盧斌傳》:"俄復大設機石、連弩、沖車、雲梯,四面鼓噪乘城,矢石亂下,斌與州將隨機設備。 "《宋史·蠻夷傳三·撫水州傳》:"蠻復連弩北岸。"《武經總要》記載了宋代的這幾種大型床弩(圖八、九、十)。其實質是將數張單發弩合而為一,由一人射擊。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實現連續射擊,但我們認為這類連弩主要是強調連結的意思。它張弓時需要數十人、甚至上百人一齊出力才行。
我們認為,這也不是諸葛連弩的類型。因為:1,迄今為止,在一張弩床上最多隻能架四張弓,最高只能實現四矢連發,不可能連發十矢,更不可能象馬均說的那樣,"可令加五倍",連發五十矢。 2,這種笨重的弩床也難以攜帶,不適宜西南及川陝交界地區的地理環境。3,這種弩所用的矢,其長度在三尺以上。4,這種矢也不可能是"以鐵為矢"。
另有一種連續發射的弩,明代茅元儀《武備志》記載,明人曾研製出"諸葛武侯弩",後來清人在此基礎上,曾製造出"彈弩": 這種弩,我們認為就是失傳甚久的諸葛連弩,至少是這種類型。首先,其"矢長八寸",能連續發射十矢,符合諸葛連弩的兩個基本數據;又極為輕便,步兵、騎兵都能隨身攜帶,適宜西南與川陝交界地區的地理環境。惜當時火炮已經使用,這一重要研究成果未能引起世人的高度重視,未能推廣,不久再度失傳。
根據2700年前戰國時期連弩改進成一種十矢連發的殺傷性遠程武器,戰國時期的楚國已經有雙發的連弩。類似於現代武器中的遠程火箭炮連發的構思,也是基於單管火箭炮做的改進.
㈦ 連弩是誰發明的
世界上最早的連弩是戰國時期的秦國人發明的··
你去網路視頻找中央台的一個科技類節目··
叫揭秘諸葛連弩··
裡面就復原了一個諸葛弩的原型和戰國弩的原型··
兩種弩不一樣··諸葛弩比較好發射··
戰國弩有點像現在的手拉玩具槍··
㈧ 連弩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連弩分很多種,三箭連發、五箭連發、十箭連發等等。《孔子》我還沒看,不曉得電影里的連弩是哪種,不過考古發現連弩在秦朝就有了,估計戰國也有,春秋時期有沒有就不好說了。
㈨ 諸葛連弩威力太弱了連普通的長弓威力都比他大
連弩只是當時普通百姓用來防身的,軍隊打仗,除非距離比較近,否則根本沒有多大的效果,比較適合拿來守城,而且破損率很高。
㈩ 威力強大的連弩是諸葛亮發明的嗎
弩是古代一種威力強大的兵器。它其實是弓箭的變種,其歷史要從弓箭說起。遠在兩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我國的先民就發明了弓箭。弓由弓臂和弓弦組成,箭則分為箭頭、箭桿和箭羽幾部分。
彎弓搭箭,箭就藉由弓弦彈力轉化的動力飛了出去。使用弓箭對人的臂力有很高要求,需要依靠經驗來瞄準,而且箭只能一支支射出,形不成大規模的殺傷。弩的出現,針對性地彌補了弓箭的這幾個缺點。
此後,連弩又經過了人們多次的改進,其中可能就包含了諸葛亮製造的連弩。有人認為諸葛亮是對前人發明的連弩作了改造,比如讓弩一次同時射出十支箭,但這些也都只是人們的猜測。歷史上是否真有「諸葛連弩」?它是什麼樣子的?回答這些問題還要等待新的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