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心理學歷年大事記
心理學大事年表對於大多數中國人,心理學是帶著一點神秘而又陌生的領域,近年來,隨著人們對心理學這門學科愈加重視,更多的人對其產生了興趣,我們想了解它,但總感到無從下手。甚至有人認為心理咨詢以及自我的心理調節就是心理學的全部,鑒於此,我們列出心理學大事年表,希望藉此為大家更好、更全面的了解心理學提供一點線索與幫助。
約公元前510年
孔子提出性習論、學知論、發展觀和差異觀等教育心理學思想。
約公元前450年
古希臘的恩培多克勒認為人體由四根(土、水、火、空氣)構成;人的心理特性依賴身體的特殊構造;身體上的四根的配合比例不同造成心理上的差異。
約公元前429年
古希臘的德謨克利特認為生活和心理活動都是靈魂的功能,也都是機械的作用。認定心理是物質的派生的存在。
約公元前400年
古希臘的希波克拉底認為腦是心理的器官。他將恩培多克勒的人體四根說發展為人體四液說。在《論人的本性》一書中認為正是這四種體液形成了人的性質。他將心理疾病分為狂躁、憂郁和痴呆三類。
約公元前380年
古希臘的柏拉圖承認物與觀念兩種現象,觀念除生而具有者外,皆為感官觀察的結果。這是心物二元論的基礎。
約公元前350年
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提出5種感覺的理論和3條聯想律。誤認為心臟是心理的器官。著有《論靈魂》。
約公元前320年
孟子主張「性善論」,重視環境和教育在人性發展中的作用。在情意心理方面提出「寡慾」、「尚志」等。
約公元前260年
苟子認為:「形具而神生」,主張「性惡淪」,注重「化性起偽」,所著《勸學》、《解蔽》、《正名》等專篇,對學習、認識人性和思維等心理問題有較全面、系統的論述。
約公元70年
王充著《論衡》,其中論述有關感知覺、思維、注意、情慾和人性等心理學思想。
約公元100年
劉劭著《人物誌》,提出人的才性與其鑒定問題。
約公元500年
范縝著《神滅論》闡明形神關系問題。
公元1650年
英國哲學家霍布斯的《人性論》出版,主張機械主義的決定論。
法國哲學家、數學家笛卡爾的《論情慾》出版,提出心身交互作用論及「反射」的概念。
公元1677年
英國哲學家、教育家斯賓諾莎的《倫理學》出版,提倡心物平行論。
公元1689年
洛克的《人類理解論》出版,創術語「觀念的聯結」,即「聯想」。提出「白板說」。
公元1695年
萊布尼茨提出心身平行論,創術語「統覺」。
公元1709年
貝克萊的《視覺新論》出版。
公元1734年
沃爾夫的《經驗心理學》出版,創「官能心理學」。世界上首次出現「心理學」一詞。
公元1739年
休謨的《人性論》出版。用聯想主義、現象主義及科學因果論闡明自然現象的規律。
公元1754年
孔狄亞克的《感覺論》出版。
公元1760年
麥斯麥發表動物磁性論,並提出麥斯麥術用於治療精神病患者。
公元1765年
萊布尼茨的《人類理解新論》出版。
公元1807年
貝爾和馬讓迪發現感覺神經和運動神經在結構和功能上的差異。
揚提出色覺論,即後由赫爾姆霍茨發展的三色說。
公元1808年
加爾建立顱相學說。
公元1816年
赫爾巴特的《心理學教科書》出版。
公元1821年
弗盧朗第一次進行腦功能定位實驗。
公元1822年
貝塞耳首先在天文觀測上發現反應速度的個別差異。
公元1825年
「普爾金耶現象」發現。
公元1826年
繆勒發表《視覺比較生理學》,提出神經特殊能量學說。
公元1832年
貝內克提出心理學為自然科學,他的《心理學教科書》出版。
公元1834年
加爾和施普爾茨海姆提出官能分區的假設,推動了腦功能的研究。
韋伯的《觸覺論》發表,提出韋伯定律。
公元1838年
法國精神病學創始人埃斯基羅爾創術語「幻覺」。
惠斯通發明實體鏡。
公元1840年
達爾文發表自然選擇學說。
公元1843年
布雷德的《神經病學》出版,創術語「催眠術」。
公元1844年
洛采提出動的視覺的部位標記說。
公元1850年
赫爾姆霍茨首創測量神經沖動傳導速率的方法。他最早進行反應時的實驗。
公元1852年
赫爾姆霍茨發表色覺論。
公元1855年
麥克斯韋首創混色器。
公元1868年
費希鈉的《心理物理學綱要》出版。
公元1861年
布羅卡發現大腦言語中樞的部位。
公元1863年
馮特的《論人類和動物的心理學講演錄》出版。
謝切諾夫的《腦的反射》出版,用新的反射學說解釋各種心理現象。
公元1865年
密爾提出聯想四法則,即類似律、接近律、多次律和不可分律。
公元1869年
高爾頓的《遺傳的天才:它的規律與後果》出版。
公元1872年
達爾文的《人和動物的表情》出版。強調人類意識和動物心理在發展上的連續性。
公元1874年
布倫塔諾的《從經驗的觀點看心理學》出版,為意動心理學的創立奠定了基礎。
韋尼克研究失語症,發現大腦聽覺言語中樞。
馮特的《生理心理學綱要》出版。
公元1876年
世界上第一種心理學雜志《心》在英國創刊,由培因主編。
公元1878年
繆勒的《論心理物理學的基礎》出版。
公元1879年
馮特在萊比錫大學建立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標志現代心理學的誕生。
公元1881年
馮特主編世界上第一種實驗心理學雜志《哲學研究》。
泰勒最先應用心理學方法研究增強工效問題,創立「泰勒制」。
公元1882年
普賴爾的《兒童心靈》出版,是心理學史上第一部用觀察和實驗方法研究兒童心理發展的較系統的著作。
霍爾在霍普金斯大學建立美國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
別赫捷列夫在喀山建立俄國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後來出版《脊髓和腦的傳導通路》。
羅馬尼斯的《動物的智彗》出版。
公元1885年
艾賓浩斯的《記憶》出版。發表「保持曲線」,創立「節省法」。
朗格提出情緒學說,即「詹姆斯—朗格情緒理論《見情緒理論》。
馬赫的《感覺的分析》出版。
公元1887年
霍爾創辦了美國第一種心理學期刊《美國心理學雜志》。
公元1889年
顏永京的《心靈學》出版。這是中國最早的哲學心理學譯著。
第1屆國際心理學會議於8月6~10日在巴黎召開,夏爾科任主席。
公元1890年
詹姆斯的《心理學原理》出版。
卡特爾的《心理測驗及其測量》出版。創術語「心理測驗」。
公元1892年
美國心理學會成立,霍爾為第一任會長。
鐵欽納首次發表心理學研究「關於認識的時間測量」和博士論文「單視刺激的雙視的結果」。以後在康奈爾大學創立構造心理學。
詹姆斯的《心理學簡編》出版。
公元1893年
美國《心理學訐論》創刊,卡特爾任主編。
公元1894年
屈爾佩建立符茲堡學派。
公元1895年
法國第一種心理學雜志《心理學年報》創刊。
公元1896年
勒邦的《群眾心理學》出版.提出群體心理與群體「暗示說」。
鐵欽納的《心理學大綱》出版。
杜威的重要論文「心理學中的反射強概念」發表。
公元1897年
英國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由沃德在劍橋大學建立。
公元1898年
阿根廷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由皮涅羅建立。它也是拉丁美洲國家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
桑代克的博士論文「動物智慧:動物聯想過程的實驗研究」發表。最先用客觀法研究動物行為。
公元1900年
馮特的社會心理學巨著《民族心理學》第一卷出版,1920年10月全書完成。
弗洛伊德的《夢的解析》出版。
摩根的《動物的行為》出版。創術語「嘗試錯誤」。
公元1901年
法國心理學會成立。
公元1902年
英國心理學會成立,邁爾斯為第一任會長。
公元1903年
德國實驗心理學會成立。
澳大利亞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由史密斯建立。
公元1904年
《英國心理學雜志》創刊。
美國《心理學公報》創刊。由卡特爾和鮑德溫主持。
斯皮爾曼發表著名論文「一般智力」,首次提出能力的二因素說。
公元1905年
《比奈一西蒙量表》問世。
公元1907年
王國維譯丹麥霍夫丁的《心理學概論》的中譯本出版。
別赫捷列夫的《客觀心理學》出版。
公元1908年
國際精神分析協會第一次會議在奧地利的薩爾茨堡舉行。
麥獨孤的《社會心理學導論》出版。
羅斯的《社會心理學》出版。
艾賓浩斯的《心理學綱要》出版。
公元1909年
蔡元培留德期間在萊比錫大學從師馮特;回國後積極提倡和發展心理科學。
公元1911年
斯特恩提出智商概念。
公元1912年
韋特海默研究似動現象,發表《運動視覺的實驗研究》標志格式塔心理學的建立。
俄國第一個心理研究所由切爾帕諾夫在莫斯科大學建立。
日本《心理研究》創刊,1926年改為《心理學研究》。
阿德勒在《精神病的組成》中提出個體心理學的名稱,並創建個體心理學派。
公元1913年
華生發表《行為主義者心目中的心理學》,標志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建立。
閔斯特伯格的《心理學與工業效率》出版。
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學》出版,提出練習律和效果率。
公元1916年
美國《實驗心理學雜志》創刊。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論》出版。
特曼修訂比奈一西蒙測驗,稱為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
公元1917年
陳大齊在北京大學創建中國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
克勒的《人猿的智慧》出版。
公元1918年
陳大齊的《心理學大綱》出版,為中國最早的大學心理學教科書。
公元1919年
華生的《在行為主義者看來的心理學》出版。
公元1920年
中國第一個心理學系在南京東南大學建立。
國際應用心理學會成立。克拉帕雷德為首任會長。
公元1921年
中華心理學會在南京成立。它是中國心理學會的前身。首任會長張耀翔。
廖世承、陳鶴琴合著《智力測驗法》。
郭任遠在美國{哲學雜志》第18期上發表論文「取消心理學的本能說」。
克雷奇默的《體格與性格》出版。
公元1922年
中國第一本心理學專業雜志《心理》創刊,張耀翔主編。
公元1923年
艾偉在美國東喬治』華盛頓大學開始從事漢字心理研究。
劉廷芳在美國哥倫比亞太學發表博士論文「漢字心理研究」。
皮亞傑的《兒童的語言和思維》出版。
弗洛伊德的《自我與本我》出版,探討人格的結構:本我、自我和超我。
公元1924年
陸志韋修訂比奈一西蒙智力測驗。
奧爾波特的《社會心理學》出版。
公元1926年
北京大學建立心理學系。
清華大學建立教育心理學系,後改為心理學系。
日本心理學會成立。
印度心理學會成立。
公元1927年
巴甫洛夫的《大腦兩半球機能講義》出版。
公元1929年
波林的《實驗心理學史》出版。
克勒的《格式塔心理學》出版。
拉什利發表大腦皮層功能等勢說。
公元1930年
國際心理衛生協會成立。
公元1931年
中國測驗學會6月21日在北平舉行第一次年會並宣告正式成立。
公元1932年
中國《測驗》雜志創刊,為中國測驗學會之會刊。
巴特利特的《記憶:一個實驗的與社會的心理學研究》出版,提出圖式的概念。
維戈茨基的《思維和言語》出版。
公元1936年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4月19日在南京舉行成立大會。
公元1937年
中國心理學會1月24日在南京舉行成立大會。
公元1941年
英海爾德與皮亞傑合著的《兒童數量觀念的發展:守恆與原子論》出版。
公元1945年
澳大利亞心理學會成立。
公元1947年
艾森克的《人格的維度》出版。
墨菲的《人格》出版,發展了人格的生物社會的理論。
赫布在《行為的組織》一書中提出新行為論。
韋克斯勒發表兒童智力量表。
公元1951年
羅傑斯的《患者中心治療》出版。
國際心理科學聯合會成立,皮埃隆為主席。
公元1953年
斯金納的《科學和人類行為》出版。
公元1954年
馬斯洛的《動機與人格》出版,提出他的需要層次論。
公元1967年
奈瑟的《認知心理學》出版。
公元1973年
魯利亞的《神經心理學原理》出版。
公元1981年
休伯爾和維厄瑟的感受野研究及斯佩里關於割裂腦的研究獲諾貝爾醫學和生理學獎。
『貳』 賴特納·韋特默的成果介紹
「臨床心理學」實際上就是一種關注人類發展(個人和種族)的職業。針對個體而言,任何阻礙發展的因素都是關注的重點,包括對兒童和成年人的成長起破壞作用的社會條件在內。但是,僅僅滿足個體的需要還不是臨床心理學家的全部義務,他們還有義務改善那些帶來消極影響的環境因素,並努力保障積極的心理環境,這些都需要預防性的社會行動。
因此韋特默將臨床心理學定義為:「系統培訓發展,既關注智力落後和行為異常的原因和治療方法,但同時它也是關於正常發展的科學,它試圖把握對心理和軀體的發展產生促進、保守或阻礙作用的各種條件。」(L.Witrnr,1925)臨床心理學家的工作應該是有利於所有人的——特別優秀的、遲鈍的、成就缺陷的以及最有能力的人,同時,他們還要致力於達到有利於全人類的目的。
『叄』 列舉幾個完形主義心理學的代表人物,並介紹一下他們
完形主義心理學(也稱格式塔心理學)的代表人物:
1、韋特海默
對格式塔心理學的發展有很大影響。他主張從直觀上把握心理現象,並把整體結構的動態屬性看作是心理學的本質,認為應從整體到部分地理解心理現象。他還研究了神經活動和知覺的關系、知覺和思維。
2、苛勒
德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格式塔心理學的創始人之一。苛勒於1929年用英文撰寫並出版了《格式塔心理學》,在這本書中他對格式塔運動作了最權威性和最透徹的論述。
3、庫爾特·考夫卡
生於1886年3月18日,逝於1941年11月22日,美籍德裔心理學家,格式塔心理學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專著於格式塔心理學研究與推廣。
(3)韋特默創造性思維擴展閱讀:
完形主義心理學的研究對象:
格式塔心理學認為心理學研究的對象有兩個,一個是直接經驗、一個是行為。格式塔心理學把直接經驗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這種直接經驗是一種自然現象,只能通過觀察來發現,因此格式塔心理學強調運用自然觀察法。
但由於直接經驗中也包括一種類似於意識的東西,而對這一部分的研究必須依賴於主體的內省,但是內省不能用作分析,只能用來觀察。不管是觀察還是內省,格式塔心理學要求都必須從整體上去把握。
『肆』 什麼是阿恩海姆的視覺思維理論
阿恩海姆(魯道夫·阿恩海姆) (1904—2007)美籍德國心理學家、藝術理論家。早年獲柏林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39年移居美國,後加入美國國籍,曾任美國美學協會主席。
主要著作有《藝術與視知覺》(1954)、《視覺思維》(1969)、《走向藝術心理學》(1972)等。阿恩海姆的美學思想是以完形心理學為基礎的。他在《藝術與視知覺》一書中系統地闡述了「完形心理美學」。他將完形心理學的基本理論,尤其是「知覺場」概念和「同形論」引入審美心理研究領域,認為知覺過程實際上是大腦皮層生理力場按照韋特默組織原理(鄰近性、相似性、封閉性、方向性),將視覺刺激力轉化為一個有組織的整體即生理力樣式的過程。人們從藝術形式中知覺到的張力式樣,絕非等同於對象的實在結構,而是對象的刺激力與大腦皮層生理力的對立統一。由此斷言藝術作品是以主體的知覺行為為基礎的。他反對用「聯想」和「移情」來解釋藝術形式的表現性,提出藝術形式之所以能表現一定的情緒因素,取決於知覺式樣本身以及大腦視覺區域對這些式樣的反應。
據此,阿恩海姆對藝術作品的「表現」作出新的解釋:傳統觀點認為藝術作品表現了超出其中所含個別具體事物表象的某些東西是對的,但這「表現」既包括了由「理性從藝術形式中間接地推斷出來的東西」,又不包括「不表現內在精神活動的表象和行為」,所以太籠統,也太狹窄。表現不在於象徵。而象徵的意義應當通過構圖形式特徵直接傳達於視覺。所以,「表現性就在於結構之中」,所有的藝術都是象徵的。他強調接受者在藝術欣賞過程中的主動性,認為作品的物理樣式並沒有被觀賞者的神經系統原原本本地復制出來,而是在他的神經系統中喚起一種與它的力結構相同的力的樣式。所以欣賞者總是處於一種激動的參與狀態,而這種參與狀態,才是真正的藝術經驗。
阿恩海姆;格式塔;心理學美學;視覺動力阿恩海姆格式塔心理學美學一般被把握為一種「視知覺形式完形理論」,把視知覺完形形式的生成歸於視知覺的完形傾向之下。 實際上,在阿恩海姆文本中有一個「完形」形式的生成機制在起作用,也就是任何視知覺形式的達成,都是在其自主作用下進行的;那麼所有創造出來的形式,也都呈現為動力式樣。 同時,在視知覺形式動力作用下,意義、表現等在形式創造中所必須具備的東西也都得以產生。 因此,阿恩海姆美學思想更多地將格式塔發展為形式的形成和建構的動力機制,從而使我們對之有了一種全新的理解。 格式塔心理學美學被認為是現代兩個影響最大的心理學美學流派之一。 雖然在阿恩海姆以前,格式塔心理學派的一些代表人物已經開始把格式塔心理學的許多基本原理運用於藝術研究,但使格式塔心理學美學大放異彩的卻是阿恩海姆,他被公認為是格式塔心理學美學的主要代表人物。 無論從中國,還是國外來看,可以說阿恩海姆對視知覺形式的研究,已經成了美學和藝術理論的重要資源。
『伍』 ( )屬於韋特默對咨詢心理學的貢獻。
選A、B、C,第一次提出「臨床心理學」的概念、從事兒童行為問題的解決、1907年創辦了專業刊物屬於韋特默對咨詢心理學的貢獻。
1896年起,韋特默在拜因穆爾學院(BrynMayrCollege)建立了實驗心理學實驗室,並積極參與了賓州低能兒童培訓學校的工作。就在這一年裡,韋特默創建了第一個心理診所(PsychologicClinic),這是世界上第一個兒童指導診所,並成為臨床心理學產生的標志。
到1907年,韋特默的工作取得了明顯的進展。這一年他創辦了系統培訓發展學校(OrthogenicSchool)作為診所的附屬,主要著重於心理診斷和對智力落後學生的訓練。同時還創辦了《心理學臨床》雜志,發表個案報告、研究、書評以及與臨床心理學有關的新聞。在此後的30年裡這一直是唯一的一份臨床心理學雜志。
(5)韋特默創造性思維擴展閱讀:
1910年夏天,韋特墨在從維也納前往萊茵蘭度假的火車上,突然在直覺中對窗外的風景產生的視錯覺——似動現象產生了一種理論解釋,於是中途在法蘭克福下車,留在法蘭克福大學進行心理學實驗,研究在一定條件下,當兩個靜止的對象相繼在不同的地方出現時,看起來就像在活動的現象,從而始創格式塔心理學。
在那裡他對知覺發生興趣。他與兩位年輕的助教,沃爾夫岡·苛勒和科特·考夫卡一起進行研究工作。他用速示器(tachistoscope)研究活動圖像的效果。1912年,他發表了標志格式塔心理學形成的代表性論文——《似動現象實驗研究》,獲得講師職位。
從1916年到1925年,他在柏林(1922年成為助理教授)。1925年,他回到法蘭克福,1929年被評為全職教授。
1933年,納粹在德國上台,開始迫害猶太人,韋特墨匆忙逃離德國,前往美國,任教於紐約市的社會研究新學校,1943年9月完成《創造性思維》。在《創造性思維》中,韋特墨表達他的支持自上而下加工或整體學習。
韋特墨被公認為是格式塔心理學的創立者之一,性格熱情幽默,愛好作詩和作曲。他經常思如泉湧,又擅長演講和熱情的鼓動,但是著述極少。
在完成《創造性思維》三周後,韋特墨逝世於心臟病發。他被埋葬於紐約北郊的新羅徹爾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