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粽子是屈原發明的嗎
不是, 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民間有吃粽子的習慣,傳說是為了紀念戰國時期楚國大臣屈原的。
屈原是我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他積極主張楚國聯合齊國,抗擊秦國,他的意見沒有被採納,反而被罷了官,發配到邊遠的地方。
楚國快要滅亡時,農歷五月五日這天,屈原投汨羅江自殺。
屈原投江後,楚國人民為了不讓江里的魚蝦鱉蟹吃屈原的屍體,就往江里投好吃的食物。這樣年復一年,人民為了紀念這位愛國詩人,每逢端午節那天,便把食物投到江里祭祀屈原。
一天晚上,有一位老人在夢里夢到屈原,就問他:「我們給您投去那麼多的食物,您吃到沒有?」屈原說:「你們送給我的飯,都讓那些魚蝦鱉蟹吃了。」老人問「怎樣才不會被他們吃掉呢?」
屈原說:「你們用竹葉把飯包起來,做成菱角形的尖角粽子,它們以為是菱角就不敢搶著吃了。」
第二年的端午節,人們就照著屈原說的話,向汨羅江里投下尖角粽子。可是,過了端午節後,屈原又給老人託了個夢,說:「謝謝你們給我送來了那麼多粽子,我吃到了。但大多數仍是被魚蝦鱉蟹吃了。」
老人問屈原:「還有什麼辦法呢?」
屈原說:「送粽子的船要打扮成龍的樣子,因為魚蝦鱉蟹屬龍管轄,它們不敢吃龍王的東西。」
從那以後,年年端午節那天,人們劃著龍船到汨羅江送粽子。這就是端午節吃粽子劃龍舟的來歷。
B. 屈原是怎麼發明粽子的
關於端午節的起源緣由,總括起來,主要有四說。1紀念屈原說這種說法較為久遠,也最深人人心。它所依據的最早資料,一般都是這樣兩條:一是南胡蕭梁時吳均《續齊諧記》所記的粽子起源的故事,一亦是蕭梁(或言北周)時宗懍《荊楚歲時記》提供的競渡起源之一說。《續齊諧記》記載說,屈原五月初五投淚羅江死後,人們用竹筒裝米在每年的這一天投人江中祭奠他。該書還說,東漢建武年間(公元25年一56年),長沙有個叫區曲的人,忽然遇到了一位自稱是屈原的讀書人。這人劉一區曲講:「多年來人們祭我的米,都被江中蛟龍所竊取。你們如果再祭我,應用楝葉塞住竹筒口,用彩絲纏好。囚為楝葉和彩絲是蛟龍害怕的兩樣東西。」區曲聽了,告訴大家,人們便照著辦了。所以《續齊諧記》說,以後「世人作粽並帶五色絲及楝葉,皆淚羅之遺風也」。《荊楚歲時記》則雲:「五月五口競渡,俗為屈原投淚羅日,傷其死,故並命舟揖以拯之。 舟取其輕利,謂之飛梟,一自以為水軍,一自以為水馬,州將及士人悉臨水而觀之。」舉行龍舟競渡。上述兩條資料的核心人物都是屈原。唐代文秀有《端午》詩感言道: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這就是說,端午節是因為紀念屈原投江而設立的一個民俗節口。二、龍的節日說這一看法雖是晚近才出現的,但自聞一多先生就此做出論證後,學術界多傾向於此說。聞一多不同意端午起源於紀念屈原說。他為此特別撰寫了《端午考》一文,推論端午原本是龍的節日。他在《端午考》里共列出了101條有關典籍記載,予以說明。他還在《端午的歷史教育》一文中,從節日的競渡和吃粽子等民俗與龍的關系的角度入手分析,來加強他的「龍的節日」說。他推論的根據大致可歸納為三點:第一,端午節的兩個最主要的節日活動—競渡和吃粽子都跟龍有關。競渡用的是龍舟,而粽子投到水裡又常被蛟龍所竊。第二,關於競渡的來源,有關風土的書籍至少介紹了四種,就其中兩種看,競渡的風俗跟古代吳越地方的關系特別深;而據《說苑奉使》和《戰國策趙策》,吳越百姓又有「斷發文身」「以像龍子」的習俗。第三,古代五月初五日還有用「五彩絲系臂」的習俗,這正是那「以像龍子」的「文身」習俗的遺跡。聞一多由此得出結論說,端午原本是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三、惡日說這是張心勤提出來的。他在《齊魯學刊》1992年第1期發表《端午節非因屈原考》的文章,稱把端午節的主要內容說成是紀念屈原,是後世好心人的一種附會,端午實應起源於惡日。第一,《風俗通義》、《論衡》、《後漢書》等古書都有「不舉五月子」,即不將五月所生的孩子扶養成人的內容。五月初五日,古俗忌為「惡日」。戰國時齊國顯貴孟嘗君田文五月初五日生,其父不讓家人養之,說明那時五月初五日已為俗忌。孟嘗君死時屈原還活著。東晉大將工鎮惡及宋徽宗等人亦有同樣經歷。第二,民問流傳,吃粽子是祭屈原之屍,競龍舟是拯屈原之體,掛艾蒲是招屈原之魂,其實皆不然。艾草、曹蒲都是草葯,都與夏季各類疾病瘟疫節生為災有關,都因五月初五這個「惡月」、「惡日」而來。(屈原投淚羅,也許是故意選擇這個惡日,由此惡日而導致出端午的許多習俗都是為了鎮妖避邪。)粽子只是民問普通食品,龍舟競渡是一種節日活動,最初並不固定在端午。第三,六胡以前五月初五日紀念的內容並不限屈原一人。山西一帶紀念介子推,吳楚兩地紀念伍子肯和屈原,浙江紹興、會稽一帶紀念曹娥。只是後來由於屈原的冤死深為後人懷念,屈原的愛國主義為人敬仰,屈原的詩作對後世具有重大影響,端午節才漸演化成一種專門紀念屈原的節日。四、夏至說此說系劉德謙在《「端午」始源又一說》(載《文史知識》1983年第5期)里提出的。他的核心論點是:「有文字可考的端午始源應該是夏至」。其理由有三:第一,從端午的兩個主要風俗看,在權威的歲時專著—宗懊《荊楚歲時記》里,五月初五日的節日風俗並沒有吃粽子,而吃粽子卻明明白白寫在夏至節(在夏歷五月問,公歷6月22日)這天。第二,端午風俗的另一些內容,如「踏百草」、「鬥百草」、「采雜葯」、「以五彩絲系臂」等,均和屈原無關。若再查閱別的史籍(如沈約《宋書》、周處《風土記》、應召《風俗通義》等),不僅在夏至的風俗中可找到後來五月初五風俗的端倪,而且還能找到記錄夏至是五月初五風俗起源的內容。晉人司馬彪在《續漢書禮儀志》中更是明確地指出:漢代五月五口的風俗是來自夏、商、周時期的夏至節。第三,另有一本享有盛名的歲時風物著作—唐人韓鄂的《歲華紀麗》,記載了有關端午節的22件事,可是對端午的第一個解釋卻是: 「日葉正陽,時當中夏。」意思是端午節正夏季之中,太陽正合於正陽的位置。什麼是「正陽」?陸德明解《莊子》時說「日中為正陽」,王逸注《楚辭》時也說是「南方日中氣也」。
C. 粽子是誰發明的
公元前340年,愛抄國詩人、楚襲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把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以後,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竹筒裝米,投入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來。 為什麼後來又用艾葉或葦葉、荷葉包粽子呢?《初學記》中有這樣的記載:漢代建武年間,長沙人晚間夢見一人,自稱是三閭大夫(屈原的官名),對他說:"你們祭祀的東西,都被江中的蛟龍偷去了,以後可用艾葉包住,將五色絲線捆好,蛟龍最怕這兩樣東西。"於是,人們便以"菰葉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傳,逐漸發展為我國端午節食品。
記得採納啊
D. 粽子是誰發明的
人們都知道,這種世代相傳的古俗是為了紀念屈原的。可為什麼要用這種方式紀念屈原呢?原來在屈原故鄉流傳著這么一個有趣的故事。 屈原投汨羅江之後,有天夜裡,屈原故鄉的人忽然都夢見屈原回來了。他峨冠博帶,一如生前,只見面容略帶幾分憂戚與憔悴。鄉親們高興極了,紛紛擁上前去,向他行禮致敬。屈原一邊還禮,一邊微笑著說:「謝謝你們的一片盛情,楚國人民這樣愛憎分明,不忘記我,我是死而無憾了。」話別談舊間,眾人發現屈原的身體已大不如過去,就關切地問道:「屈大夫,我們給你送去的米飯,你吃到了沒有?」「謝謝」,屈原先是感激,接著又嘆氣說:「遺憾哪。你們送給我的米飯,都給魚蝦龜蚌這般水族吃了。」鄉親們聽後都很焦急:「要怎樣才能不讓魚蝦們吃掉呢?」屈原想了想說:「如果用箬葉包飯,做成有尖角的角黍,水族見了,以為是菱角,就不敢去吃了。」 第二年端午節,鄉親們便用箬葉包成許多角黍,投入江中。可是端午節過後,屈原又托夢說:「你們送來的角黍,我吃了不少,可是還有不少給水族搶去了。」大家又問他:「那還有什麼好法子呢?」屈原說:「有辦法,你們在投放角黍的舟上,加上龍的標記就行了。因為水族都歸龍王管,到時候,鼓角齊鳴,槳橈翻動,它們以為是龍王送來的,就再也不敢去搶了。」角黍,就是現在的粽子。 從此端午節包粽子、劃龍舟的習俗,就由屈原的故鄉傳向全國,由古代傳到今天。 2.粽子的由來已久,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一書中,已有「粽子」的記載,是一種用蘆葉裹米的食品。 不過,在古代,粽子可是稱為角黍。 明清以後,粽子多用糯米包裹,這時就不叫角黍,而稱粽子了。 因地區不同, 由材料以至粽葉, 都有著很大的差別,連「裹」 的形狀,也有很大的不同,如早期人們盛行以牛角祭天,因此漢晉時的粽子,多做成角形, 作為祭祖用品之一。此外,一般還有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長形等各種形狀。 而粽子的口味,也依地方的不同,而有差異,唐代時,長安街有許多粽子鋪,有多種果仁餡。 棕子的名稱也經過很多變化,西晉周處《風土記》說,端午節用菰葉裹黍米栗棗,叫做筒粽,也叫角黍。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中,清楚說明用菰葉裹黍米,煮成尖角或棕櫚葉形狀食物,所以稱「角黍」或「粽」。
E. 粽子的來歷
從南北朝以後,民間開始有粽子,源自百姓祭奠屈原的說法。話說當年屈原投版身汨羅江之後權,百姓莫不感嘆哀傷,空有抱負的屈子就這樣離開了楚國,實乃國家損失。所以百姓為免讓魚蝦侵蝕屈子,就紛紛將米糧投入江中,希望魚蝦只顧吃這些米糧而不損傷屈子肉身。
而後,據古書記載,是屈原托夢百姓說,米糧投入江中實則被江中的蛟龍所食,如果用艾葉包裹,再綁以五色繩,則可以免遭蛟龍吞食;這才有了後來的粽子。
(5)粽子的發明擴展閱讀:
可通過三種方法辨別粽子的質量:
一看外觀。染色粽葉具有均勻的青綠色,表面色澤光鮮,看上去很誘人。而原色粽葉顏色發黃發暗;
二是聞味。染色粽葉包裝的粽子煮熟後,粽子的清香味不足,其至反而會有淡淡的硫磺味道;
三辨煮水。由於經過化學處理,返青粽葉的顏色相對穩定,加熱後水的顏色變化不大,或呈輕微綠色,綠色明顯者其化學原料含量高。而原色粽葉加熱後,水的顏色則會呈現淡黃色。。
參考資料:人民網-端午粽子挑選攻略
F. 粽子是誰發明的啊
南朝梁的吳均(467—520)在《續齊諧記》中寫道:「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版。每至此日,竹筒貯米,投水權祭之。漢建武中,長沙歐回,白日忽見一人,自稱三閭大夫,謂曰:『君當見祭,甚善 。但常所遺,苦蛟龍所竊。今若有惠,可以楝樹葉塞其上,以五彩絲縛之。此二物,蛟龍所憚也。』回依其言。世人作粽,並帶五色絲及楝葉,皆汨羅之遺風也。」另外的說法是,百姓怕屈原的屍體被江里的魚吃掉,於是裹了粽子,投入江中喂魚。粽子與屈原關聯的說法,由於其浪漫主義色彩,而被廣為傳頌。粽子在文人歌賦中屢有出現。元稹在表夏十首中寫道:「彩縷碧筠糭,香粳白玉團。」宋代楊無咎在齊天樂端午中寫道:「疏疏數點黃梅雨。殊方又逢重午。角黍包金,菖蒲泛玉,風物依然荊楚。衫裁艾虎。更釵裊朱符,臂纏紅縷。撲粉香綿,喚風綾扇小窗午。」
G. 粽子是起源於哪個朝代
粽子是最早出現的端午時食,應屬西漢的「梟羹」。《史記》「武帝本紀」注引如專淳言:「漢屬使東郡送梟,五月五日為梟羹以賜百官。以惡鳥,故食之」。大約因為梟不易捕捉,所以吃梟羹的習俗並沒有持續下來。
銼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東漢就已出現。一直要到晉朝,粽子才成為端午的應節食品。端午節祭祀先祖,其實是後人賦予的內容。
(7)粽子的發明擴展閱讀
從南北朝以後,民間開始有粽子,源自百姓祭奠屈原的說法。話說當年屈原投身汨羅江之後,百姓莫不感嘆哀傷,空有抱負的屈子就這樣離開了楚國,實乃國家損失。
所以百姓為免讓魚蝦侵蝕屈子,就紛紛將米糧投入江中,希望魚蝦只顧吃這些米糧而不損傷屈子肉身。 而後,據古書記載,是屈原托夢百姓說,米糧投入江中實則被江中的蛟龍所食,如果用艾葉包裹,再綁以五色繩,則可以免遭蛟龍吞食;這才有了後來的粽子。
H. 粽子是屈原發明的嗎
誰說的?傳說屈原投汨羅江後,人們將粽子投入江里給魚吃,好好讓魚別吃屈原。這傳說我們不去考證它的真假,最起碼,人們對屈原的愛戴是不可否認的。
I. 誰發明了粽子
人民的結晶。。。屈原被投江了,人民為了不讓魚兒吃屈原的肉肉,就給水裡扔米。。。然後慢慢發展成這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