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克服創造性思維發展的阻礙因素
(1)發展積極抄因素、克服襲消極因素德育教育原則的涵義發展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原則是指進行德育要調動學生自我教育的積極性,依靠和發揚他們自身的積極因素去克服他們品德上的消極因素,實現品德發展內部矛盾的轉化。(2)貫徹發展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原則要求①「一分為二」看待學生。正確了解和評價學生是正確教育學生的前提。對學生既要看到積極的一面,也要看到消極的一面;既要看他們過去的表現,也要看後來的變化和現在的表現;要看到優秀學生的不足之處,還要善於發現後進生身上的閃光點,以促進他們轉變。②長善救失,通過發揚優點來克服缺點。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學生,為教育學生打下良好的基礎,但是促進他們的品德發展,根本的一點在於調動其積極性,引導他們自覺地鞏固發揚自身的優點來抑制和克服自己的缺點,才能養成良好的品德,獲得長足的發展。③引導學生自覺評價自己、進行自我修養。學生的進步,固然需要教師起主導作用,引導他們長善救失,但主要靠他們自我教育、自我發揚優點來克服缺點。要幫助學生善於虛心聽取父母、老師、同學等各方面的意見,善於剖析和正確評價自己,能對自己的思想與行為自覺進行反思,開展必要的思想斗爭
㈡ 限制創新思維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限制創新思維的主要因素有:
1、傳統觀念和固定觀念
傳統觀念是思維創新的重要障礙,它頑強地維護著它賴以存在的實踐和社會基礎,反對思維對現存事物進行超越。除了傳統觀念之外,還有一種固定觀念。它指的是人們在特定的實踐領域和學科領域內形成的觀念。
2、思維和思維定勢。
你的思維定在那兒了,你的思維進了牛角尖了,出不來了,那你的創新思維就不可能展現出來。
3、膽怯心理。
破除傳統、習慣,克服唯上唯書的傾向,是需要有勇氣的。一個人擁有如果膽怯的心理,就處處怕犯錯誤,害怕失敗,就會陷於保守,就不敢突破原有的界限,不敢創新。
(2)克服創造性思維阻礙擴展閱讀:
提升創新思維的途徑
1、善於學習。
學習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培育創造性思維、掌握創新性方法。創新需要我們常思能力不足、常懷本領恐慌、常找學習差距,始終保持強烈的求知慾望和積極的進取精神,持之以恆地學習、一絲不苟地鑽研,使自己變得更加充實、更加睿智。
只有通過長期、主動的思維訓練,跳出思維定式、拓展思維邊界,才能不斷提升創新能力。要大膽跳出一般化思維的圈子,遇到問題善於從多角度、多維度尋找解決方案。
2、永不滿足。
創新是一個持續動態的過程,需要敢於打破常規和現狀,不斷挑戰自我、追求卓越。不能因過去取得的成績而驕傲自滿,更不能陶醉於已有的成果而停滯不前,而要更多地看到不足、找出差距,把創新熱情和科學態度結合起來,以「沒有最好,只求更好」為目標,富有創造性地做好本職工作。
3、自我革新。
創新是對簡單重復勞動及其思維方式的否定,是用新的理念去替換舊的習慣。在競爭日益激烈的時代條件下,為了不被淘汰,只能淘汰自己不合時宜的舊習慣。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創新思維
人民網-人民日報思想縱橫:養成創新習慣
㈢ 影響創造性思維的認知障礙有哪些
(1)思維定勢(一種認知狀態)
習慣於已有的固定模式,機械地再現或套用回過去「正確思路」或「成答功經驗」去解決新問題;
(2)功能固著
指個人在直覺上受到問題情境中經驗功能的局限,而不能發現其可能潛在的功能,或創造性地思考事物的功能;
(3)結構僵化
是指個人在認知上收到結構形態的局限,而不能發現其可以變化的形態的一種認知障礙。
㈣ 阻礙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創造性思維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應該如何避免
在知識經濟時代,強烈的創新意識,旺盛的創造能力日益成為構成人的素質,形成人的力量的根本要素。在未來社會中,一個完全沒有創造力的人其生存質量是不理想的。教育是否培養出具有創造精神和創造能力的新人,是當今素質教育的核心所在。而創造性思維是創造能力的核心,也是創造精神和創造能力培養的立足點,毋容置疑的是,從小加強學生創造性思維方法的訓練和創造性思維品質的培養,對於實施素質教育對於開發學生的創新能力具有深遠的意義。為此,我們在近一年多的時間內,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作了潛心研究。
創造性思維是發現問題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思維,它不僅能揭示揭示客觀事物的本質特徵和內部規律,而且能產生新穎的、前所未有的思維成果,是智力高度發展的表現。
從心理學角度來分析,小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主要表現為:①思維形式新穎獨特。②勇於大膽想像,善於以現實的需要為其定向。③好奇心強,思維敏銳和善於提出問題。④求同求異思維與求同思維高度協調。
從小學生的年齡特徵分析,他們的思維過程主要有4方面的特徵:①多有發散性思維參與。往往能從某一給定的信息中產生各種為數眾多的信息,找到多個可能的答案、結論和假設。②有大量形象思維的參與。心理學家認為「盡管在人的思維發展中形象思維是比較初級的形式,但是它在創造性思維中卻佔主要地位」。③直覺感受起著重要作用。④多有靈感出現,常在百思有解中閃現思維的火花,出現豁然開朗的頓悟。
可以這么說,創造性思維往往以「奇」、「異」制勝,與其它思維方式相比,更具多端性、獨立性、批判性、連動性、靈活性。因此,可以從以上五個方面來加以培養。
(一)創設和諧的課堂環境,以促使思維的多端性
思維的多端性,即善於從不同角度想問題,在問題面前總是會盡量提出各種解答方案,在一個方向受阻時,立刻轉向其它方向,並能在多種方案中用心尋找最優方案。而要使學生的思維具有多端性,必須有一個和諧的課堂環境作為前提條件。
心理學研究表明:教學環境與思維的多端性有著必然的聯系,這里的教學環境主要指心理環境和課堂環境。在課堂教學中,若以滿堂灌為特徵,學生將對學習毫無熱情;若以談話為特徵,學生學習也不活躍;只有在民主、合諧的課堂氣氛下,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思維活躍,對課堂教學參與性顯著提高。可見,和諧的課堂環境,能放飛學生的思路,是促使學生思維具有多端性前提條件。那麼,如何創設和諧的課堂環境呢?我們一般的做法如下:
1、創建師生間、同學間相互尊重,相互接納的氣氛,使學生敢於創造。
師生間、同學間相互尊重,相互接納的課堂氣氛,能使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慾旺盛,敢想,敢說,敢問,樂於思考,樂於發表意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是課堂氣氛的調節者,要以平等的態度去熱愛、信任、尊重每位學生,滿足學生的表現欲,發表欲。從而促使了思維的多端性。
如我在教學「除法的初步認識」時,先組織學生動手「分一分」。採用小組學習的方式,把全班學生分成2人、4人、5人等人數不同的小組,給每組20個小圓片,要他們把小圓片分給每一個組員,要求是每個人分得的小圓片個數相同。在這樣的氛圍下,學生們學習得很輕松,因此分的方法很多,有1個1個分的,也有2個2個分的……而且組與組之間也在不斷地交流方法。接著我又給每個組發了一張紙,上面畫40個小紅心。(如左圖)讓他們分給組里的每一個成員,但每一個學生得到的必須一樣多,學生在表示分掉的紅心時,有的用畫掉的方法,有的用圈起來的方法,但我發現其中有一個組即不畫掉,也不圈起來,而直接寫上每人8個。我讓他們說說自己的意見,他們的代表自豪地說:老師要我們平均分給組里的5個人,而些紅心正好排成了5行,所以每個人一行,正好8個。這正是學生創新的表現,這個小組在學習中,不僅理解了除法的意義,學會了「平均分」,積累了除法的豐富表象,而且知道平均分不一定要每次一個一個地分,要視具體情況,靈活運用知識。
在這種師生間、同學間相互尊重和接納的氣氛中,學生們形成了勇於探索,相互合作的精神,為學生的創新創造了條件,使他們敢於創造。
2、提供充分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有機會創造。
心理學家皮亞傑曾指出:數學是思維的體操,而思維是從人的動作開始的,切斷了動作和思維的聯系,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認知規律,根據教學內容,提供充分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有機會思考問題,有機會創造。
如我在教學「圓的周長」時,我發給學生一張表,(如下圖)
實物名稱
周長
直徑
周長是直徑的幾倍
結論
然後放手讓學生充分利用課前准備好的圓形學具,同桌合作測量,並根據數據特徵,得出結論。學生在測量過程中,有的用「繞」的方法,有的用「圍」的方法,學生的思維很活躍,敢於大膽嘗試,最後大部分同學得出了一個結論,即圓周長是直徑的三倍多一點,從而推導出圓周長的公式,即C=∏d,而且也知道了「∏」是一個定值,是圓周長和這個圓直徑之間的一種關系。這樣學生自己「創造」的新知,容易理解和記憶,而且在充裕的時間和空間下,學生有了更多的機會創新。
3、發揚表揚的激勵功能,使學生樂於創造。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用激勵性言語,撩撥學生的創造慾望,即使學生的創造性解答明顯不對時,教師也要先肯定他的創造意識,維系他創造性思維的熱情。
如在教學「除數是小數」的除法時,我在講完例題「7.45÷2.1」鼓勵學生提出問題。有一個學生問,為什麼要把除數變成整數呢?我覺得把被除數變成整數也能算出結果,如把「7.45÷2.1」變成「745÷210」,結果也是一樣的。我聽了他的回答後,先表揚了這位同學勤於思考,敢於提出問題的精神,並鼓勵全體同學要向這位同學學習。接著我把原題改成「74.5÷0.21」讓全班同學用這兩種方法先算一算,然後進行比較,學生很快發現了把「除數化成整數」的方法更具普遍意義。最後我又表揚了那一位同學:雖然他的方法不是對每一個題目都合適,但他提出的問題非常有價值,不僅使同學們掌握了今天所學的知識,而且會到了更深的知識。這時,全班同學不約而同地向這位同學鼓掌。這樣表揚激勵的話,即保護了學生創造的積極性,以激發了另處同學的創新欲,使學生樂於創造。
(二)構建自主的教學過程,以培養思維的獨立性
思維的獨立性,是指與眾人、前人有所不同,具有思維獨立性的人敢於對「司空見慣」或「完美無缺」的事物提出疑問,力破陳新,銳意進取。
教學不是訓練和輸灌的工具。《學會生存》一書指出:「為了訓練的目的,一個人的理智認識方面已經被分割得支離破碎,而其它方面不是被遺忘,就是被忽視,不是被還原為一種胚胎狀態,就是隨著無政府狀態下發展。「,過多的技術訓練是有害的,盲目的訓練更是可怕的黑洞。所以,課堂教學中要在膽地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動手、動口、動腦,讓學生去進行個體實踐。
1、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主動探究。
教師要激活學生的求知慾,激發學生的內在創造慾望,在教學中,不但要教給學生探究問題的方法,更要培養他們探究問題的習慣,在創設問題情境的過程中,鼓勵學生敢於懷疑,敢於向「權威「 戰,勇於提出新見解、新看法。
如在教學「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徵」時,我先出示一組數據:(63,36,69,123,96,39)要學生判斷哪些數能被3整除,接著我問能被3整除的數有什麼特徵,學生根據上面一些數的特徵,又受到能被2和5整除的數的特徵的影響,都認為個位是「3、6、9」的數能被3整除,我沒有作出判斷。緊接著又出示了一組數據:(13。26,19,23,46,59)讓他們根據剛才得出的結論進行判斷哪些數能被3整除,學生一算,馬上推翻了剛才自己得出的結論。這時,學生們都有了主動探究新知的慾望,都想在老師沒有告知結論前自己找到規律。創設這樣一個問題情境,不僅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而且學生在這一主動探究的過程中,使學生的思維更具獨立性。培養了他們的創新精神。
2、組織學生合作學習,引導學生開展討論。
努力營造「討論式「的課堂氛圍,採取交流,評論,辯析,質疑等形式,對教學的重點難點處,觀點的分歧處展開討論,讓學生靠集體的力量解決問題,在合作中鍛煉能力,發展思維,在討論過程中教師要尊重與眾不同的疑問,尊重與重不同觀點,鼓勵學生各顯神通,向學生證明他們的觀點是有價值的。
如接上一例,當學生們發現個位是3、6、9的數不一定能被3整除時,我沒有馬上歸納出特徵,而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案。這時,我出作為一個學習者,參與到討論中去,適時、適機地進行引導,點撥。通過學生們的激烈討論,我讓每一小組派一名代表上台發言:
生1:一個數中,如果含有3、6、9這些數,這個數就能被3整除;
生2:一個數中,只有3、6、9這些數,這個數就能被3整除;
生3:一個數各個數位上的數的和能被3整除,這個數就能被3整除;
生4:一個數如果是3 的倍數,這個數就能被3整除;
生5:一個數中,如果有約數3,這個數就能被3整除。
接著我又讓學生根據這幾種方案進行辨析,第三組的一位同學馬上站起來,用實例證明了前兩種方案是不全面的……最後學生們在自己討論、辨析的基礎上歸納出了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徵。
學生在這一個合作學習的過程中,不光組與組這間爭論很精彩,同一組內組間的討論也很激勵,都發表了自己的觀點,都有自己獨立的見解,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
㈤ 我國傳統的教育教學中哪些做法阻礙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1.陳舊的教學不能與時俱進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多教少問,學生多「接受」少「思考」,表現為「滿堂灌」和「注入式」的教學形式,即使有少部分問題,也僅僅是教師提出問題,學生被動回答問題,而不是啟發式地給學生提供產生問題的情境;或是學生提出問題,教師解答問題,而不給學生提供自行解決問題的辦法和機會。因此,就有了楊振寧博士的評價:中國學生與美國學生的最大區別在於中國學生不善於提問題,不願提問題。試想,如果中國的教育培養的學生是一批批只知忙於不假思索地接受知識的「書獃子」,那將會是多麼可怕的前景。這就產生了當今教育界所強調的素質教育、創新教育。因此,轉變教育觀念,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是至關重要的,必須引起廣大教師高度重視並付諸於教育實踐過程之中。
2.忽視學生的個性特長的保護和培養
長期以來,我們的課堂教學受傳統文化的影響,以成人為本位,知識本位為主流,強調的是嚴明紀律,注重的是步調一致,要求統一;學生如履薄冰、戰戰兢兢。從「傳道、授業、解惑」開始,教育舞台就鮮見一張張活潑可愛的臉。在此課堂中的學習,無疑千人一面,被動接受,失去了自我表現,流失了個性。據有關人士調查,中國學生與歐美學生比較,中國的學生的筆答能力較強,各學科發展較均衡,而動手能力應變能力卻明顯偏弱。這正是傳統教育忽視對學生個性特長培養的結果。
3.重視智力因素而忽視非智力因素
現在不少教師和家長都越來越注重培養學生「非智力因素」。重視孩子的環境教育,因為從國內外對青少年的大量的智力測試結果表明:智力優秀和超常以及智力邊緣和落後的人僅僅是少數,而大多數人的智力水平是相差不多的,這是一個無可置疑的事實。而且從大量的調查分析進一步表明:學生學習成績的優劣,與其智商有一定的相關,但在相同的智力水平下,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則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應該努力培養學生良好的意志品質。心理學家認為,意志是自覺地確定目的,並根據目的來支配、調節自己的行動,克服各種困難,從而實現目的的心理活動。人行動主要是有意識、有目的行動,在這些行動過程中,不僅意識到自己的需要和目的,還支配著自己的行動以實現預定的目的。意志就是在這樣的實際行動中表現出來的。一位偉人說過:「人物的性格不僅表現在他做什麼,而且表現在他怎樣做。」積極的性格特徵,如勤奮、堅毅、自信、謙虛、細致、進取心、探究性等對學習有促進作用;而消極的性格特徵,如怠情、怯懦、自卑、驕傲、粗心、安於現狀、墨守成超等,則阻礙學習的進步。然而性格是在人和生活環境積極的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形成發展的;對於學生來說,使他性格形成的生活環境首先是他的家庭。家庭的經濟情況,文化水平,家庭中人與人的關系,特別是父母的態度言行,更是直接影響著兒童形成這種或那種性格特點。
4.課堂結構單一化
傳統的課堂教學多是「教師講、學生聽」的形式。這種形式的弊病,葉聖陶老先生曾經作過十分中肯的分析:「課堂教學既然是一講一聽的關系,教師當然是主角了,學生只處在觀眾的地位,即使偶而舉手答個問題,也只不過是配角罷了。這在學生很輕松,聽不聽可以隨便。但是,想到那後果,可能是很不好的。學生會不會習慣了教師都給講。變得永遠離不開教師了呢?於是,葉老進而提出了「『教』都是為了達到用不著『教』」這個著名論斷,並鼓勵我們教師「朝這樣好的境界努力」。
為了達到「這樣好的境界」,必須研究課堂教學的過程,優化教學結構。要打破常規帶學生容入社會和大自然之中,進行多課堂的教學模式。這樣,學生的創造力就能充分發揮。
5.學生的習慣性根深蒂固
葉聖陶先生曾說:「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長期來,人們在教育教學中往往偏重於知識的灌輸,忽視學習情感、學習習慣的培養。教師、家長總希望孩子多獲得一些知識,但往往只顧孩子學到多少,不顧孩子怎樣學習,逐漸使不少孩子因為學習任務過重、認知訓練過多而從小就產生厭學情緒。也就是說把思維固定在傳統的單一的正確結論上,如果學生僅僅只有習慣而不培養良好的習慣,是不可能成為創造性的人才。
㈥ 簡述題:如何培養創造性思維
什麼都沒有怎麼回答 ,
難道要自己想想出來呀 。。。
恩!這也是一種專創造性思維的屬培養
----------------純屬亂答
㈦ 影響創造性思維的主要因素
創造性思維,是一種具有開創意義的思維活動,即開拓人類認識新領域、開創人類認識新成果的思維活動。創造性思維是以感知、記憶、思考、聯想、理解等能力為基礎,以綜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特徵的高級心理活動,需要人們付出艱苦的腦力勞動。一項創造性思維成果往往要經過長期的探索、刻苦的鑽研、甚至多次的挫折方能取得,而創造性思維能力也要經過長期的知識積累、素質磨礪才能具備,至於創造性思維的過程,則離不開繁多的推理、想像、聯想、直覺等思維活動。創造性思維具有新穎性,它貴在創新,或者在思路的選擇上、或者在思考的技巧上、或者在思維的結論上,具有著前無古人的獨到之處,在前人、常人的基礎上有新的見解、新的發現、新的突破,從而具有一定范圍內的首創性、開拓性。創造性思維具有極大的靈活性。它無現成的思維方法、程序可循,人可以自由地海闊天空地發揮想像力。創造性思維具有藝術性和非擬化的特點,它的對象多屬「自在之物」,而不是「為我之物」,創造性思維的結果存在著兩種可能性。創造性思維具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義。首先,創造性思維可以不斷增加人類知識的總量;其次,創造性思維可以不斷提高人類的認識能力;再次,創造性思維可以為實踐活動開辟新的局面。此外,創造性思維的成功,又可以反饋激勵人們去進一步進行創造性思維。正如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所說:「『人』之可貴在於能創造性地思維。」
㈧ 心理學上創造性思維受哪些因素影響
(1)傳統觀念和固定觀念。
傳統觀念是思維創新的重要障礙,它頑強地維護著它賴以存在的實踐和社會基礎,反對思維對現存事物進行超越。受傳統觀念的影響,人們就會因循守舊,墨守陳規,用老眼光、老套路、老辦法去面對新問題。它使人的思維受原有的思維空間的限制,跳不出原有的框框,因而就無法實現對原有認識和現存世界的超越。因此傳統觀念是阻礙思維創新的重要因素,是思維創新的大敵。
除了傳統觀念之外,還有一種固定觀念。它指的是人們在特定的實踐領域和學科領域內形成的觀念。在該實踐領域、該學種范圍內某種觀念是適用的,但是超出這個范圍,它們就可能變得不適用了。但是由於觀念在思維中的慣性作用,人們總是習慣於用現有的觀念去認識、評價面對的問題,而不管這個問題是否超出了現有實踐和經驗的范圍。於是就產生了所謂固定觀念。固定觀念與傳統觀念的區別在於,傳統觀念是側重於從時間角度,從歷史性方面加以界定的,而固定觀念則是側重於從空間角度,從共時性方面加以說明的。與傳統觀念一樣,固定觀念也是思維創新的大敵。因為在經驗范圍以內解決那些常規性問題,是不需要思維有什麼創新的。一旦思維超出了原有的實踐和學科的范圍而進入了一個新的領域,那麼只適用於原領域的固定觀念只能起排斥新思想、扼殺新觀念的作用。
(2)思維和思維定勢。
所謂思維定勢是指心理活動的一種准備狀態,它影響人們思考,解決問題的傾向性。當人們思考問題時,或多或少就會在人們頭腦中留下一種思維慣性,這種思維慣性使人們在新問題面前仍然習慣地依據原有的思路進行思考。
思維定勢與上面說的傳統觀念或固定觀念不同。雖然觀念也會形成定勢,但這里所說的定勢則更多地是來自以往思維過程形成的習慣。觀念是對認識的內容的積淀,而定勢則是對認識的形式、方法的積淀。思維定勢本質上就是思維習慣。
思維定勢和思維對於解決經驗范圍以內的常規性問題是有用的,它可以使我們的思維駕輕就熟,簡捷、快速地對問題作出反應。但是它們對於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則只能成為一種障礙。它使人們局限於某種固定的反應傾向,跳不出框框、打不開思路,從而限制了人們的創新思考。
在思維習慣和思維定勢中,特別值得重視的是那種唯上唯書的習慣。這種習慣使得人們不管遇到什麼問題,首先去想:書上是怎麼說的?上級是怎麼說的?企圖在書上、在上級指示里找到解決問題的現成答案。由於「書」與「上」,都是一種權威,政治上的或者學術上的權威,因此,唯上唯書的習慣也是一種盲目信從權威的習慣,是一種權威定勢。
㈨ 如何發揮創造性思維
發抄揮創造性思維應該從以下方面做起:
一、營造一個充分發揮創造性思維的良好的環境
這個良好的環境主要包括:
1、寬松的環境,相對寬松、愉悅的情況下,創造力就容易發揮出來。一個人一旦背上沉重的枷鎖,就談不上發揮創造力了。
2、要適度緊張,這也是個好的環境。
3、無畏的環境,創造力的發揮要無所畏懼。
二、打破創新性思維的障礙
1、打破思維定勢
思維定在那兒了,進了牛角尖了,出不來了,那麼創新思維就不可能展現出來。思維一旦進入死角,其智力就在常人之下。
2、打破習慣性思維和思維空間的局限。
三、發揮創造性思維要合作
創造性思維固然需要有個體的行為,個人的作用非常大,但是也需要合作,特別是當今世界高新技術要全世界合作。要會協調溝通,發揮團隊優勢,群體優勢,使創造性思維和創造力升華,在合作中升華。
四、形成創造性思維的社會力量
全社會都要形成支持創造性思維,支持創造性思維的環境。因為有時候,創造性思維要破壞舊的,是一種創造性的破壞,所以形成全社會的力量要支持創新。每個人要在創新中創造力發揮中,發揮很大力量,全社會要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