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們現在的現代發型是西方什麼時候發明的。
大約是上世紀的二十、三十年代流行的發型。
2. 誰創造了第一個短發發型 (bob hair)
我
3. 做頭發是誰發明的
是人們自己在頭發那方面有了開始的研究才弄的!
4. 假發在西方的誕生過程
要說到西方的假發史,我們先來看歷史上三個名人:英格蘭伊麗莎白女王,法國路易十四國王,德意志數學家、哲學家萊布尼茨等,他們所處的時代不同、性別不同,但他們都有一個相同處就是他們都愛戴假發。
縱觀人類可考歷史,古埃及已出現假發。隨著人類歷史的不斷演進,假發作為少數人的特權被賦予至高無上的權威力量。而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權威的消解,假發作為一種日常用品仍然在今天發揮作用。
在古希臘、古羅馬時代,假發與宗教權威密不可分。「掉發被認為是可怕的事,是被魔鬼下了詛咒。」亞里士多德說,孤獨的人是可恥的。可以遮羞的假發拯救了謝頂的人,讓他們看上去和旁人一樣,免於成為亞里士多德口中「孤獨的人」。
到了巴洛克時代,假發搖身一變成了政治特權,只有地位尊貴的人才能夠佩戴可以改變形象的假發。大名鼎鼎的路易十四有國王專屬的捲曲長假發。在各種公眾場合,國王都會親自挑選一款假發。這不僅體現了宮廷禮儀,也展示了路易十四至高無上的權威。由於路易十四對假發的推崇,假發與專制王權的對等地位在歐洲逐漸成為共識。
經歷文藝復興、啟蒙運動的洗禮,假發的政治權威漸漸褪色,但經濟權威愈發凸顯。「一個精美的捲曲長假發大約價值1000個塔勒」,「相當於今天的兩萬歐元,一輛中等轎車!」對於那時的歐洲人來說,假發是不折不扣的奢侈品,也是尊貴地位的體現。啟蒙思想家盧梭就曾經因為一場重病,盧梭決定拋棄豐富的物質享受,過簡朴的生活。但是,他沒有放棄佩戴假發。因為,假發是身份的象徵。
然而,隨著工業革命的興起,人們的思想逐步開化。權威的逐步消解,戴假發不再是權貴權威的象徵了。而假發也從另外的渠道找到了位置。法國大革命後,假發與職業威望相聯系。它不僅能夠展現某一職業的特殊性,也通過形象上的改變保護從業人員的人身安全。「今日的英國,律師、法官仍沿襲戴假發的傳統。
說了西方的假發史,我們也要了解一下東方假發史,其實主要的就是中國的假發史,假發,古漢語稱鬄、髢(拼音:dì)、髲鬄(拼音:bì),指非由人自然生長出來的人造模擬頭發,因應不同用途而佩戴。「鬄」是假發的總稱,「髲」則專指人發造的假發。
中國很早就出現假發,《詩經》中就多次提及。到了春秋時期(西元前770年—前476年),假發開始在中國盛行。日本傳統發型也經常加上假發梳成。朝鮮半島在高麗王朝(西元918年-1392年)開始盛行戴假髻。而非洲的古埃及人在四千多年前就開始用假發,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假發的民族,並將假發傳到歐洲。
假發出現在多種形式的表演藝術中,如中國的戲曲、日本的能劇和歌舞伎、以及西方的歌劇。在英國和大部份英聯邦國家,假發是大律師和法官的法庭服飾之一
中國人很早就有了佩帶假發的習慣,起初為上層社會女性的飾物,加於原有的頭發上,令其更濃密,並能做出較為復雜的發髻。春秋時假發盛行,到了漢朝依據《周禮》制定了發型與發飾。三國時期婦女也常用假髻;北齊以後,假髻之形式向奇異化的方向發展,直到元朝時漢族婦女開始使用一種叫鬏髻的假髻。清朝出現的鬏髻樣式依然很多,但中華民國成立後,發型轉趨簡便,少用假發、假髻。
周昉《簪花仕女圖》中梳高髻的唐朝婦女,很可能加上假發中國很早就出現假發,早期是上層社會女性的飾物,唐代有一個叫潘天佑的剃工,在為宮廷貴族做發髻設計和盤發時,發現有些婦女頭發稀疏,無法做發髻,於是,潘天佑通過鑽研,還發明了頭發織補增發術,讓頭發稀疏的愛美女士也能夠擁有一個漂亮的發髻。並著有《潘氏稀脫禿發之織補術》一書。現在這種假發織補術也稱為哆來咪發補發法「。用來加在原有的頭發上,令頭發更濃密、做出較為復雜的發髻。《詩經·鄘風·君子偕老》提到一種假發稱「副」,又提到「不屑髢也」。「髢」就是局部假發或發絲編成的假髻。《詩經·召南·采蘩》就稱假發編成的髻為「被」,是髲的通假。
《周禮》中把假發細分為多種,「副」取義於「覆」,是一種有飾假發;「編」則屬於一種無飾假發;「次」是一種用假發與自己真發合編起來的髻。後來這些名稱都被「髲」和「鬄」所替代了,「髲」指用人發製成的假發,「鬄」則泛指假發。西周的王後、君夫人等上層社會貴族婦女,在參加祭祀等重大活動時,都要佩戴副、編、次等首飾。王後的假髻更有專門的宮廷官員「追師」負責掌理。
春秋時假發盛行,《左傳·哀公十七年》記載衛庄公在城牆上看到戎州人己氏的妻子頭發甚美,就命人把她的頭發強行剃掉,製成假發給自己的夫人呂姜作為裝飾,稱為「呂姜髢」。當時男性也會戴假發,《莊子·天地》提到有虞氏(舜)用假發遮蓋禿頭。雖然《莊子》關於舜的內容屬傳說,但可見當時男子也會使用假發。
漢朝依據《周禮》制定了發型與發飾。比如皇太後仍以假髻來承載多種沉重而復雜的頭飾,後來演變成沉重的鳳冠。宮中對假發的需求大,為了找人發做假發,有些官吏甚至強行砍下人頭取發。《太平御覽》引《林邑記》提到朱崖(也作珠崖,今海南島)人多長發,當地郡守貪婪殘暴,把婦女的頭割下來取她們的頭發製造假發《三國志·吳書·薛綜傳》也有記載薛綜提及漢朝發生的這件事。可見假發在當時被視為珍寶。由於真發所制的假發得來不易,當時開始出現以黑色絲線製成的假發,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就有實物出土。
三國時婦女也常用假髻,曹魏時規定規定為命婦的首飾,《文獻通考》記載其中一種假髻稱為「大手髻」,是貴人、夫人以下命婦的首飾。晉朝時,假發、假髻在宮廷、貴族和民間都很流行,由於人們睡覺時會把假發、假髻取下放在木或竹製造的籠子上,看起來像人頭,因此又稱假頭。《晉書·輿服志》記載當時各級命婦戴一種鑲有金飾、叫「蔽髻」的假髻。太元年間,公主、貴族、士大夫階層的婦女均把佩戴假發當作盛妝,時稱「緩鬢輕髻」,也就是松髻,成為流行時尚。然而,假發並非人人買得起,《晉書》就記載有些貧窮但愛美的女子會向別人借假髻佩戴,稱為「借頭」,自稱「無頭」。也有些窮人把自己的頭發賣掉來換錢或換糧食,例如陶侃的母親就曾剪下自己的頭發賣給做假發的人,換得數斛米,再把柱子砍了做柴火,給來投宿的范逵做飯。《世說新語·賢媛》也有記載這件事,後世引為美談,也是成語「陶母邀賓」的典故。
北齊假髻之形式向奇異化的方向發展,《北齊書·幼主記》就描述當時婦女的假髻出現了飛、危、邪、偏等樣式。當時假發甚至完全取代頭上生長的頭發,《集異記》就記載當時宮廷中有些愛美的婦女剃掉自己的頭發來戴假發,後來流行至民間。
海南島古稱珠崖郡,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設置。其治所在譚都(今廣東瓊山東南),轄境相當於海南島東北部地區。當時,由於這里山高皇帝遠,西漢官吏到任之後七多放恣違法,所以土著居民經常群起反抗。漢元帝初三年(前46 年),西漢官吏因看上了土著的漂亮頭發,竟下令「髡取為髲」(《三國志·吳書·薛綜傳》),即將其頭發剪下用作假發,由此而引志土著的猛烈反抗。西漢政權被逐出珠崖,而西漢王朝也由於自己矛盾重重,無力派軍前去,只得宣布放棄了珠崖。西漢王朝竟因此失去了海南島。
東晉孝武帝時期(373——396年),假發之風越演越烈。據《晉書》卷27記載,當時婦女的發式大反傳統,不再將頭發挽在頭頂上打髻,而是「緩鬢傾鬢;以為盛飾」,即將頭發較自由地披散開來。這種蓬鬆性的「披肩長發,需編入相當數量的假發,才能達到當時的美觀效果。但是,「用髲既多,不可恆戴」,於是,「乃先於木及籠上裝之,名曰假髻,或名假頭 」,即先做成頭套,這種方法,大概是從禿頂男子那裡學來的,與從前假發和真發混編的方法法不一樣。頭套的出現,的確省去了每是編織發式的辛苦,因此大為流行。「至於貧家,不能自辦,自號無頭,就人借頭,遂布天下」。由此可見,頭套的價格相當高昂。
到了唐朝,假發仍然很流行,《新唐書·五行志》提到楊貴妃平時就喜歡戴假髻,當時稱為「義髻」。但亦有人認為楊貴妃所戴的義髻是以其他物料如木頭等製造的發飾,並不是假發。元稹《追昔游》寫道:「義梳叢髻舞曹婆。」「叢髻」就是裝上的假發。柳宗元也在《朗州員外司戶薛君妻崔氏墓誌》贊美崔氏「髲髢峨峨」,當時的假發當偏重於高髻式。
雍正帝穿西式服裝、佩戴西式假發,以三叉戟刺老虎的畫像五代十國延續了唐朝好高髻的風習,常以假發加入自己的頭發中梳成發髻,或直接把假發編成假髻然後戴上。宋朝仍然流行高髻,且比唐朝有過之而無不及。假發、假髻很盛行,一些繁華的大都市裡有了專門生產、銷售假髻的店鋪。當時有些店鋪以未經消毒的死人頭發製成假髻出售,令佩戴者染病,且假髻盛行形成豪侈之風,《宋史·志·輿服》載端拱二年(989年)北宋朝廷就下詔禁止婦女戴假髻、梳高髻但風氣已形成,即使下詔也改變不大。
元朝時漢族婦女開始使用一種叫鬏髻的假髻,是用別人剪下來的頭發或絲線編成髻狀而成,用時戴上頭上,鬏髻在元、明清三代一直有人使用。元朝王實甫的雜劇《西廂記》第四本第一折就提到崔鶯鶯的「鬏髻兒歪」。當時也常有窮人賣頭發做假發。元末劇作家高明的雜劇《琵琶記》就有趙五娘為安葬公婆被迫賣掉頭發。明朝西周生的《醒世姻緣傳》也提及婦女戴尖頭鬏髻。除了鬏髻之外,明朝婦女普遍使用的假髻樣式還有發鼓,是以假發覆蓋一個金屬絲編成的圓框製成。
清朝開始出現的鬏髻樣式有很多,當時的京城有專門製作和銷售鬏髻的作坊和店鋪。清初的揚州就有蝴蝶、望月、花籃、折項、羅漢、懶梳頭、雙飛燕、倒枕、八面觀音等鬏髻樣式。清朝吳敬梓在《儒林外史》就寫范進之妻胡氏常戴銀絲假髻。當時婦女不但在平時會戴黑色的鬏髻,連居喪時也會戴白色的鬏髻。
清朝中葉,西方人又把西方的假發帶到中國,雍正帝也曾佩戴西式假發。清末一些人去日本留學,他們的辮發被日本人取笑為「豚尾」(豬尾),很多留學生因此剪掉辮子,回國就套上假辮。例如魯迅去了日本留學就剪辮,半年後回國就套上假辮,與父母安排給他的妻子朱安拜堂行婚禮。沈寧的《百世門風》也提到裝假辮的現象,那種假辮要盤在頭頂,團團圍成假團辮才不會掉下來,於是當時義和團看到打團辮的人就抓,如果查到是假團辮就捉進巡撫衙門嚴刑拷打然後送入獄或把他們殺頭。蘇雪林在《辛亥革命前後的我》一文也提到她的二叔去日本留學,在當地「斷發改裝」,回國後就裝了一條假辮。
中華民國成立後,發型轉趨簡便,少用假發、假髻。但1917年張勛復辟時,北京城內剪去辮子百姓四處尋覓假辮,之後一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都甚少看到漢族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假發了。少數民族則有一些有戴假發的習慣,當時的永寧納西族婦女會用氂牛尾巴上的毛編成粗大的假辮,盤於頭頂,再在假辮之外纏上一大圈藍、黑兩色絲線,後垂至腰部。
5. 空氣劉海那麼難看,到底是誰發明的
空氣劉海是發型師流傳下來的,空氣劉海是指薄且內卷,隱約能夠看到眉眼的劉海。空氣劉海樣式起始不可考,跟隨著韓劇發型潮流流行起來,溫柔派空氣感劉海既摒棄了厚重感,又修飾臉型,讓人看上去清新自然。
這種劉海通過剪發將同一縱面頭發的中部剪短,適度保留頂部和底部頭發的長度。這樣,風就很容易吹到頭發的底部,使頭發更有動感,也增強了頭發的透氣感和立體感,摒棄了厚重感的劉海甜美可人,清新自然,完美達到減齡顯嫩的效果。充滿輕盈感的內扣齊劉海,帶有稀疏效果的輕薄劉海可以看到清秀眉眼。展現出具有名媛范的優雅清新氣質。可以任意變換成中分和側分發型的齊劉海,帶有明顯的稀疏感,能夠根據劉海的設定展現出或清純或性感的迷人魅力。
6. 這發型是權志龍發明的嗎
權志龍好像做過這樣的發型,但不是他設計的。
個人覺得GD所嘗試過的發型都很有特色,而且大部分都很適合他,其他男星駕馭不來。
7. 頭發拉直是誰發明的
自來卷的那個傻x
8. 燙發誰發明的 再什麼時代興起
在日常生活中,頭發被視為裝飾物。有史以來,人們一直在尋找頭發捲曲的方法。如古代埃及,是把頭發纏卷在圓木棒上,在用濕泥凃上,在太陽下曬干後就成卷發了。燙發葯水是法國人馬爾賽爾哥拉德發明的(1872年),是熱燙而不是通電加熱,即電燙。到了20世紀30年代冷燙才出現,(斯皮克曼教授發明)
燙發的方法及原理
美發頭發是一種時代的藝術。有人想直發有人想卷發,因而頭發為:直發和卷發兩大類。
1、水燙
水燙就是把濕發卷在恤發卷蕊上。等自然干或用烘發機加溫成型。水燙是借用毛發結構中的氫健見水張開,而且是隨溫度愈高,斷裂氫健愈多,這是部分氫健發生了重排,不會導致分子鏈完全分開與拉直。一是再次同水接觸,頭發又會因原有的形狀的內在力而恢復原狀,氫健回歸原位,反正它是暫時燙卷方法(即物理性)。
2、火燙
最早是用電鉗或鐵棒等工具事先燒熱,再對頭發進行捲曲成波浪。這種方法很傷發質,隨著科技的發展現已棄用.
3、電燙
用葯水和加熱使卷好的頭發捲曲成型。它是傳統的方法。葯水由氨水等鹼性物質和亞硫酸鉀等還原劑組成。
電燙捲曲頭發時水使氫健斷裂,鹼使鹽健斷裂,還原劑使二硫鍵斷裂,當用水沖掉葯水後,鹽鍵就結合,在用風筒吹乾頭發的過程中二硫鍵因空氣氧化而重排,氫鍵也發生了錯位,達到卷了效果。
用這種方法燙發時熱源機械的使用掌握會導致捲曲效果,用電源即危險又使被燙者有高熱的難受感等。逐漸被淘汰。
4、冷燙(化學燙)
目前使用廣泛的燙發方法,它不用藉助熱和機械,機理同電燙一樣,所以稱之為冷燙。在冷燙中所用的還原劑是巰基醋酸鹽及酯類,對二硫鍵的打開用亞硫酸鹽容易,所以需要的溫度就低了,對二硫鍵的恢復則需用溴酸鈉,雙氧水等來幫助。
目前冷燙卷了均為兩劑型的產品由捲曲劑(還原劑)和定型劑(氧化劑)組成。掌握冷燙的時間和方法要求技術高,得根據發質不同去判斷。
9. 請教達人 這個大背頭發型起源什麼時候到底是誰發明的這個發型
光緒庚子後,社會維新,人心思變,光怪陸離,無奇不有,大直沽冒出一個奇人,人稱背頭楊。當時,男人的辮子剪得太急,而且頭發受之父母,不肯剪去太多,剪完後又沒有新發型接著,於是就剩下一頭長長的散發,賽玉米穗子背在後腦殼上,俗稱馬子蓋,大名叫背頭。背頭便成了維新的男人們流行的發式了。
10. 理發是誰發明的
我國很久以前是沒有「理發」一詞的,認為「頭發」受之於父母,不能隨便剃除。故當版時權男女都留長發,只是盤發的方式不同。理發的工匠稱為理發師,古時候稱作待詔、鑷工,俗呼為理發匠、剃頭匠等。古時的理發就是沐發與梳櫛。男女梳櫛,都得用梳子和篦子。直到滿清入關以前。古人挽發為髻古代男女到了成年,要行加冠與及笄之禮,要束發;對罪犯施髡刑,還有僅去須鬢的刑罰,這都需要專門的「櫛工」。由於各朝代對頭發的清潔衛生處理方法不同,所以有不同的稱呼,明代叫「篦頭」,清代叫「剃頭」,還有叫「剪頭」、「推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