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科學家怎麼發現共振的
音叉或者大橋都有自身的固有振動頻率,當外界驅動力(例如:一隊士兵以整齊的步伐過橋)的頻率與固有振動頻率一致,則有可能使大橋的振幅越來越大,最後大橋不堪重負,垮台了。以上是關於共振發現的一個故事。
⑵ 共振器的發明者是誰
1952年,斯坦福大學的費力克斯博士Dr.FelixBlock和哈佛大學的愛德華珀塞爾博Dr.EdwardPurcell,在核磁共振理論方面獲得了諾貝爾獎。1977,范德瓦爾斯VanVleck在「磁性電子結構和混亂系統的基本理論研究」方面,和菲力浦安PhilipAnderson一起獲物理學的諾貝爾獎。 而凱恩博Dr.Kane發揚光大了核磁共振理論,引入了釹等多種催化劑來重新調整排列燃油分子碳氫鏈的結構,這些受人尊敬的科學家們已經證明了:磁力是可以影響和改變分子結構的,但僅靠磁力作用來節油是不行的。而後,凱恩博士Dr.Kane在他的另一項偉大發明:無線尋呼機,也就是我們所說的BP機之後,發明了第一代汽車節油器FUELMAX福爾瑪斯,直到第二代超級福爾瑪斯汽車節油器SUPER
FUELMAX。其工作原理為一已申請專利的釹超導體磁性頻率共振器,產生特定的共振頻率。當裝置於供油管上時,會破壞流過的燃油分子的碳氫鏈,使燃油結構分子在釹化合物催化作用下,在產生的特定共振作用下重新排列,原來燃油分子紊亂無序的運動排列變為排列整齊的運動直線,使燃油的燃燒變得充分而有效率。超級福爾瑪斯汽車節油器SUPER FUELMAX是由獲得專利的合金製成的。它是由輻射、動力、軟粒子感應、高斯、矯磁力、自供能源、共振譜組成的結合體,它的設計參數及製造過程兩項專利在全世界受到保護。SuperFuelMAX超級福爾瑪斯汽車節油器是美國本土品牌,擁有多項世界專利及權威認證,暢銷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是全球銷量第一的汽車節油產品,已有25年的輝煌歷史,其第三代ODIC FuelMATE超級傲迪·福爾瑪特汽車節油器,是美國IRD公司針對中國地區燃油質量等級進行參數調整,從而開發出最適應中國車輛的超級汽車節油器。
⑶ 誰發明了核磁共振
核磁共振檢查發明者獲得諾貝爾獎. 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的Paul C. Lauterbur和英國諾丁漢山大學的Sir Peter Mansfield,由於其在核磁共振研究中的重大貢獻,共同獲得了2003年諾貝爾生理及醫學獎。
⑷ 磁共振最先由哪國人發明
據了解,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2003年10月6日宣布,200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美版國科學家權保羅·勞特布爾和英國科學家彼得·曼斯菲爾德,以表彰他們在核磁共振成像技術領域的突破性成就。他們的成就是醫學診斷和研究領域的重大成果。
⑸ 發現共振的科學家
最早記錄共振的科學家------墨子
1、早在戰國初期,當時的人就發明了各種各樣的共鳴器,用來偵探敵情。《墨子·備穴》記載了其中的幾種:
在城牆根下每隔一定距離挖一深坑,坑裡埋置一隻容量有七八十升的陶瓮,瓮口蒙上皮革,這樣,實際上就做成了一個共鳴器。讓聽覺聰敏的人伏在這個共鳴器上聽動靜,遇有敵人挖地道攻城的響聲,不僅可以發覺,而且根據各瓮瓮聲的響度差可以識別來敵的方向和遠近。另一種方法是:在同一個深坑裡埋設兩只蒙上皮革的瓮,兩瓮分開一定距離,根據這兩瓮的響度差來判別敵人所在的方向。
2、宋代的科學家沈括就曾巧妙地利用共振原理設計出了在琴弦上跳舞的小人:先把琴或瑟的各弦按平常演奏需要調好,然後剪一些小小的紙人夾在各弦上。當彈動不夾紙人的某一弦線時,凡是和它共振的弦線上的紙人就會隨著音樂跳躍舞動。這個發明比西方同類發明要早幾個世紀。
3、唐朝時候,洛陽某寺一僧人房中掛著的一件樂器,經常莫名其妙地自動鳴響,僧人因此驚恐成疾,四處求治無效。他有一個朋友是朝中管音樂的官員,聞訊特去看望他。這時正好聽見寺里敲鍾聲,那件樂器又隨之作響。於是朋友說:你的病我可以治好,因為我找到你的病根了。只見朋友找到一把鐵銼,在樂器上銼磨幾下,樂器便再也不會自動作響了。朋友解釋說這件樂器與寺院里的鍾聲的共振頻率相合,於是敲鍾時樂器也就會相應地鳴響,把樂器稍微銼去一點,也就改變了它的固有振動頻率,它就不再能和寺里的鍾聲共鳴了。
⑹ 最早發現共振現象的是哪個國家
共振這種現象在中國古代就已被人們發現了,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這種現象的國家。中國古代大量的書籍中都對共振現象有所記載。《呂氏春秋·有始覽·應同篇》中把共振現象叫做「聲比則應」。而古籍《周易·乾》中則把共振現象稱「同聲相應」。這兩個對共振現象的解釋與現在的科學定義幾乎完全相同。
⑺ 磁共振成像技術的發明人是誰
雷蒙特V達馬迪安
⑻ 核磁共振的發明者
1930年代,物理學家伊西多·拉比發現在磁場中的原子核會沿磁場方向呈正版向或反向有序平權行排列,而施加無線電波之後,原子核的自旋方向發生翻轉。這是人類關於原子核與磁場以及外加射頻場相互作用的最早認識。由於這項研究,拉比於1944年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1946年兩位美國科學家布洛赫和珀塞爾發現,將具有奇數個核子(包括質子和中子)的原子核置於磁場中,再施加以特定頻率的射頻場,就會發生原子核吸收射頻場能量的現象,這就是人們最初對核磁共振現象的認識。為此他們兩人獲得了1952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
1946年,美國哈佛大學的珀塞爾和斯坦福大學的布洛赫宣布,他們發現了核磁共振NMR。兩人因此獲得了1952年諾貝爾獎。核磁共振是原子核的磁矩在恆定磁場和高頻磁場(處在無線電波波段)同時作用下,當滿足一定條件時,會產生共振吸收現象。核磁共振很快成為一種探索、研究物質微觀結構和性質的高新技術。目前,核磁共振已在物理、化學、材料科學、生命科學和醫學等領域中得到了廣泛應用。
⑼ 磁共振成像技術的發明人是美國的 ( )和英國 的( )
磁共振成像技術的發明人是美國的保羅·勞特布爾和英國的彼得·曼斯菲爾德。
1985年至今,保羅·勞特布爾擔任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生物醫學核磁共振實驗室主任。因在核磁共振成像技術領域的突破性成就,和英國科學家彼得·曼斯菲爾德共同獲得2003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1964年到英國諾丁漢大學物理系擔任講師,彼得·曼斯菲爾德進一步發展了有關在穩定磁場中使用附加的梯度磁場的理論,為核磁共振成像技術從理論到應用奠定了基礎。
磁共振成像原理:
原子核自旋,有角動量。由於核帶電荷,它們的自旋就產生磁矩。當原子核置於靜磁場中,本來是隨機取向的雙極磁體受磁場力的作用,與磁場作同一取向。
以質子即氫的主要同位素為例,它只能有兩種基本狀態:取向「平行」和「反向平行」,他們分別對應於低能和高能狀態。精確分析證明,自旋並不完全與磁場趨向一致,而是傾斜一個角度θ。這樣,雙極磁體開始環繞磁場進動。
它們之間的關系滿足拉莫爾關系:ω0=γB0,即進動角頻率ω0是磁場強度B0與磁旋比γ的積。γ是每種核素的一個基本物理常數。氫的主要同位素,質子,在人體中豐度大,而且它的磁矩便於檢測,因此最適合從它得到核磁共振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