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西周時期創造的文明對後代有什麼影響
孔子說:「鬱郁乎文哉,吾從周!」西周時期創造了燦爛的文明,周文王、周武王是西周文明的締造者,深刻影響後代思想的《周易》據說就出自周文王之手,他在早期流傳的八卦符號基礎上完成了這部經典的早期形態。西周定都於鎬京和豐京(均在今陝西西安境內)。自公元前1046年開始,到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陽止,經歷了11代,前後共有12位君主。
周人的始祖來源於姬姓部族,源出於後稷,周人尊崇後稷,視其為農神,所以這個朝代的突出特點是重視農業,中國農業文明的很多重要特徵在這個朝代大體形成。西周經歷了分封諸侯、周公東征、成康之治、宣王中興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和重要時期,它不僅創造了燦爛的物質文化,在制度文化建設中也創造了影響華夏文明的法式,禮樂文化傳統就是在西周時成型的,對後代產生了深遠影響。傳統的儒家思想的根系,也紮根在這個時期。
『貳』 周人是如何創造面目全新的文化的
周人的月令源於《夏小正》在豳風《七月》里,夏歷與周歷並用。同時,周人也接受了東方的殷文化。武王滅紂,統二東西。這樣,就創造了自己面目全新的文化。所以,孔子說:「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
『叄』 周人文化維新的內涵和主要表現
周人文化為新的內涵,主要表現在新文化運動和藝術的發展。
『肆』 中華文化起源於周朝,那麼起源於何時何地呢
歷史上的趙括,跟紙上談兵故事裡頭的趙括是有區別的。
歷史上的趙括,其實是一個非常有才能和膽識的大將。
他能夠與強大的秦軍對峙,被圍40多天,軍隊斷糧多日,始終沒有投降秦軍。說明這個人還是非常有膽識的一個將軍。
只要根據歷史來分析的話,他的戰略思想和作戰原則,還是非常值得研究的。
他只是沒有考慮周全,才被秦兵包圍。戰場瞬息萬變,它的失敗也是偶然事件而已。
總而言之,歷史上的趙括應該不是一個無能之輩,他可能被後來的很多小說家誤解,難免出現歪曲和演義的成分。
『伍』 周代文化維新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周代文化維新的主要內容:
1、宗法制度的建立——將上層建築諸領域制度化
2、制禮作樂
周人推行的種種制度典禮,如分封制、宗法制、禮制,實質上五一不滲透著一種強烈的倫理道德精神。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德治主義、民本主義、憂患意識乃至「天人合一」的致思趨向,皆由此而來。
『陸』 周文化的以和為准
其三,「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周文化確立的一個重要的社會行動理念,那就是以「和」為社會行動准則。史伯認為,周人的先王「聘後於異姓,求財於有方,擇臣取諫工而講以多物,務和同也。」這就是說,周人在婚姻上奉行同姓不婚的制度,必須聘娶異姓的女子為妻;周人在經濟上反對閉關自守,實行與諸民族互通有無的貿易政策;周人在政治上反對一人獨斷專行,實行廣納賢才、廣開言路的方針。歷史資料證明,周人主動吸收夏人和殷人的文化,當然也保持周人自己的文化。通過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精華,周人創造了一套使差異、矛持、對立達到和諧的禮樂制度。孔子稱贊周人的禮樂制度「鬱郁乎!文哉!」史伯將這一禮樂制度概括為「取和去同」的社會行動准則。「和」就是「以他平他」,即讓相互差異、矛盾、對立的事物相結合,達到一種相對的平衡和諧;「同」則是「以同裨同」,即排斥差異、矛盾、對立的事物的相互結合,只求同質事物的絕對同一。按照「和」的社會行動准則辦事,就會不斷有新事物產生,出現新效用,事物就會興旺發達。相反,按照「同」去辦事,就什麼事情也辦不成了。所以,周文化主張「取和去同」的社會行為准則。孔子將「和」規定為君子的一種美德:「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是君子的德行,「同甘共苦」是小人的德行。張載將「和」的思想發展為一種哲學准則:「有象斯有對,對必反其為,的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和樂,道之端乎!和則可大,樂則可久,天地之性,久大而已矣。」在張載看來,只有差異、矛盾、對立的和諧統一,才能真正建立大德大業,只有差異、矛盾、對立的和諧統一,才能保持事業長久不衰。
『柒』 周朝文化的重要性是什麼
周朝文化:百家爭鳴
1.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春秋》、《孟子》、《荀子》。主張:儒家是戰國時期重要的學派之一,它以春秋時孔子為代表,以六藝為法,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張「德治」和「仁政」,重視道德倫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養的一個學術派別。
儒家強調教育的功能,認為重教化、輕刑罰是國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張「有教無類」,對統治者和被統治者都應該進行教育,使全國上下都成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還主張以禮治國,以德服人,呼籲恢復「周禮」,並認為「周禮」是實現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戰國時,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兩派。
2.道家,代表人物:老子、莊子、楊朱。作品:《道德經》、《莊子》。主張:道家是戰國時期重要學派之一,又稱「道德家」。這一學派以春秋末年老子關於「道」的學說作為理論基礎,以「道」說明宇宙萬物的本質、本源、構成和變化。認為天道無為,萬物自然化生
否認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張道法自然,順其自然,提倡清靜無為,守雌守柔,以柔克剛。政治理想是「小國寡民」、「無為而治」。老子以後,道家內部分化為不同派別,著名的有四大派:莊子學派、楊朱學派、宋尹學派和黃老學派。
(7)周人的文化創造擴展閱讀:
周人起源
周人的祖先是黃帝曾孫帝嚳,元妃姜嫄的兒子棄,即後稷 。商朝初年,後稷的後代公劉率族人從邰遷到磁。周人早期居於陝西武功一帶,公劉時,周部落則已遷居於豳。
由游牧部族漸變為農耕為主的城邑。自公劉起,又經九世傳位,到古公亶父為部族首領時,周人受薰育戎侵襲逼迫,不得不遷徙。他們越過漆、沮和梁山,遷至渭河流域岐山以南之周原。「周」字最初寫法是:上田下口,上下合成,後來演變為周字。
周原物產豐富,土地肥沃,灌溉便利,農耕條件優越,經濟發展快速。古公亶父造田營舍,建邑築城,國力迅速恢復壯大。遷到周原以後,周與商有了聯系,為了保障部族安全,古公亶父與中原王朝共主的商朝建立起穩定的同盟關系
卑事商王武乙,在商王朝的保護下積聚力量,並且接受了商朝的文化體系,特別是有關於天命的觀念,周朝建立之後,這套天命觀念經過了周公旦(姬旦)的再次梳理,成為治世立國的政治法理基礎,進而形成了影響後代王朝數千年「奉天承運」的君權神授概念。
『捌』 周朝人在文化方面進行了哪些開創
周朝人在上層建築方面所進行的開創更是商朝人所無法企及。司馬遷在《史記·高祖本紀》中說:「夏之政忠,忠之敝,小人以野,故殷人承之以敬;敬之敝,小人以鬼,故周人承之以文。」孔子在《論語》中也說過:「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大概就是指此而言。西周初期的文獻資料保留到今天的就很多了,諸如《詩經》中的一部分《周頌》和《大雅》,《尚書》中的《牧誓》、《大誥》、《無逸》等十多篇,以及《周易》中的許多爻辭等。長期以來人們總把周朝初年許多典章制度、文化措施的創立和周公聯系起來,甚至說它們的許多篇章、許多條文都是周公制訂的,於是周公遂成了我國古代文化領域里的第一個大聖人。這種對於周公個人的迷信與崇拜,大約起源於孔子。這裡面有誇張演義,但也反映了相當程度的現實。
『玖』 為什麼說周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源頭
在武王克商以前的周文化稱先周文化,那麼在武王克商以後的周人,在繼承先周文化的基礎上,兼收並蓄商和其他民族的文化,形成我國歷史上獨樹一幟的周文化, 這種文化全面反映在西周社會的政治倫理道德中,周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基石,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頭。
周文化經過春秋戰國諸子百家的繼承創新和漢唐宋明經學理學的的弘揚發展,最終形成了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氣質和心態結構,並成為具有長久生命力的文化體系。周文化中所包含的各種典章制度、禮樂制度和思想道德規范,成為中國幾千年封建統治的思想、政治基礎和儒學思想的源頭,影響了周以後近3000年的中華文明史。
周人能以「蕞爾小邦」消滅「泱泱大國」殷王朝,建立起一個延續了相當於歐洲中世紀一樣漫長的具有800年歷史的周王朝,其根本原因在於周的賢哲們創造了一套具有長壽基因的周文化。周文化經過春秋戰國儒墨道法諸子百家的繼承創新,經過漢唐宋明經學理學的諸多文人學士的弘揚發展,最終形成了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氣質和心態結構並成為具有長久生命力的文化體系。使得中華民族歷經3000年滄桑巨變而能傲立於世界東方,其文化之澤,被及於四鄰。
『拾』 周朝文化的起源地在哪裡
周人的祖先是黃帝曾孫帝嚳,元妃姜嫄的兒子棄,即後稷。商朝初年,後稷的後代公劉率族人從邰遷到磁。周人早期居於陝西武功一帶,公劉時,周部落則已遷居於豳(今陝西旬邑)。由游牧部族漸變為農耕為主的城邑。自公劉起,又經九世傳位,到古公亶父為部族首領時,周人受薰育 戎侵襲逼迫,不得不遠徙。他們越過漆、沮和梁山,遷至渭河流域岐山以南之周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