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歷史到底是誰創造的:人民還是英雄
主觀唯心主義英雄史觀主觀唯心主義者把歷史的發展看作是由少數英雄人物和帝王將相的意志﹑品格﹑才能決定的﹐認為人民群眾不過是消極﹑被動的「惰性物質」﹐是少數英雄人物的盲目追隨者。中國近代資產階級思想家梁啟超說:「歷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幾無歷史」。在他看來﹐大人物「心理之動進稍易其軌﹐而全部歷史可以改觀」。英國的T.卡萊爾(1795~1881)認為﹕全世界的歷史「實際上都是降生到這個世界上來的偉大人物的思想外在的﹑物質的結果」﹐「這些偉人的歷史真正構成了全部世界歷史的靈魂」。英雄史觀在德國哲學中有著深厚的基礎﹐19世紀德國青年黑格爾派中的一些人把具有「批判的頭腦」的個人看作是歷史的創造者﹐如鮑威爾﹐B.就說﹐「批判」是絕對精神﹐而他自己就是「批判」。在他們那裡﹐「改造社會的事業被歸結為批判的批判的大腦活動」。他們認為﹐只要少數傑出人物提出了更高的思想﹐歷史馬上就會改觀。在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德國產生了尼采﹐F.W.的「超人」哲學。尼采認為「超人」是歷史的主宰者﹐沒有「超人」就沒有歷史﹐而人民群眾則是「奴隸」和「畜群」﹐是「超人」用以實現其意志的工具。這種哲學後來成了法西斯主義獨裁政治的思想武器。客觀唯心主義英雄史觀某些客觀唯心主義者的歷史觀也帶有英雄史觀的色彩﹐黑格爾﹐G.W.F.雖然認為﹐歷史不是個人隨心所欲的結果﹐而是由某種客觀精神決定的﹐但他又認為偉大人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他曾把拿破崙(1769~1821)稱為騎在馬背上的世界精神。他認為這些偉大人物是為了滿足世界精神對於發現自己﹑實現自己﹑返回自身的需求而創造歷史的。他雖然看到沒有人民群眾﹐即「進行再生產的個人」﹐社會生活不能繼續下去﹔但他又認為﹐群眾只是一群無定形的東西﹐他們的行動完全是自發的﹑無理性的﹑野蠻的﹑恐怖的﹐而偉大人物的優越性就在於他能知道和表述絕對意志﹐所有的人都集合在他的旗幟下﹐他就是人們的上帝。十八世紀法國唯物主義者提出人是社會環境的產物。但是他們所說的社會環境主要指政治和法律制度。這樣﹐社會的發展仍然決定於少數具有思維理性的立法者﹐即開明君主一類的「偉大天才」人物。存在的根源英雄史觀在社會歷史發展中長期占據統治地位﹐有其深刻的社會的﹑階級的和認識的根源﹐人民群眾是創造歷史的決定力量﹐但他們的力量和智慧總是集中地體現在他們的代表者──領袖人物的活動中﹐並在領袖人物的領導下從事歷史的創造活動。當人們看不清隱藏在領袖人物行為的動機背後的﹑推動一個民族或階級行動起來的物質動因時﹐他們就會把個人看作推動歷史的決定力量。在剝削制度下﹐少數統治者憑藉權勢和所能支配的物質力量﹐可以在歷史上打上自己的印記﹐而創造歷史的勞動群眾則處於受剝削﹑被壓迫的地位﹐他們創造歷史的能力和作用的發揮﹐受到極大的壓抑和限制﹐他們作出的貢獻往往被湮沒﹐有的成果則為統治階級所竊取。剝削階級的思想家出於階級的偏見﹐總是把歷史說成是帝王將相創造的﹐極力貶低人民群眾的作用﹐以此欺騙和蒙蔽人民群眾﹐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與唯物史觀的區別歷史唯物主義關於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原理同英雄史觀的根本區別並不在於是否承認個別傑出人物的作用﹐而在於如何回答誰是歷史發展中的決定力量。歷史唯物主義科學地闡明了人民群眾和個別人物的關系﹐使被顛倒了的歷史重新顛倒了過來。在現代西方哲學中﹐英雄史觀仍然以新的形式不斷出現﹐如存在主義主張少數領袖人物所體現的神秘化了的個人情感﹑意志的存在是歷史發展的支配力量﹐認為「負責的個人是社會變化的先鋒」。
2. 什麼是歷史創造者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
堅持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其歷史唯物主義角度的原因:
人是社會歷史的主體;
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
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
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3. 歷史唯物主義的創立有什麼偉大意義
1、使唯物主義的哲學路線第一次徹底地貫徹到了社會歷史領域,把唯心主義從它的最後的避難所 社會歷史領域中驅逐了出去,宣告了唯心史觀的徹底破產.
2、使人們看到了資本主義社會產生、發展和滅亡的必然性,看到了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取代資本主義的必然性,並找到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真正掘墓人 無產階級。這樣,就使社會主義學說由空想變成科學.
3、實現了唯物辯證的自然觀和唯物辯證的歷史觀的統一,從而克服了形而上學唯物主義不徹底性的缺陷,使馬克思主義哲學成為完備的徹底的唯物主義哲學,即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4、為各門具體的社會歷史科學提供了科學的歷史觀和科學的社會歷史研究的方法論,,從而使社會歷史科學第一次成為名副其實的科學.
5、也為無產階級及其政黨改造舊社會、建設新社會提供了根本的指導思想.
4. 在誰是歷史創造者的問題上,歷史唯物主義認為學歷考試題庫
在誰是歷史創造者的問題上,歷史唯物主義認為(A)
A.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B.英雄人物是歷史的創造者
C.人民群眾和英雄人物共同創造歷史
D.上帝才是真正的歷史創造者
5. 什麼原因使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①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因而從根本上推動了社會的發展。要把自然資源改造成為社會財富,勞動者必須掌握適當的工具,進行艱苦的勞動。勞動群眾不斷地積累經驗,改進工具,提高生產力水平,從而創造了人類的物質文明。在社會財富的創造中,體力勞動者和腦力勞動者的作用都是十分重要的。一切物質財富歸根到底都是體力勞動者和腦力勞動者的共同產物。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腦力勞動在創造物質成果中的作用會越來越突出,從而使知識分子的作用越來越大。
②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從而推動了社會的全面進步。勞動群眾創造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實踐,為人們從事一切精神生產提供了物質基礎,任何人要從事科學、文化、藝術等精神活動,都要有一定的物質生活資料和一定的物質手段,這些都是勞動人民通過生產實踐創造的;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是一切精神財富產生的源泉,人民群眾在生產實踐中積累的豐富經驗,構成了人類精神財富的原料或半成品,科學家、藝術家、思想家對其進行概括和總結、整理和加工或由此產生靈感並形成精神財富;勞動群眾還直接創造了精神財富,勞動群眾創造的物質成果總會凝結著人們的某種智慧,因此這種物質成果也是一種精神財富,勞動群眾在實踐中還創造了許多雕刻、繪畫作品,它們是人類藝術寶庫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③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在社會變革中起主體作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推動了社會的發展,而一切社會矛盾都是人與人的矛盾,社會矛盾只能通過人的活動去解決。歷史上一切社會矛盾的地解決,實質上都是人民群眾起來推翻舊的社會制度的斗爭。人民群眾對歷史發展的決定作用,突出地表現 在社會變革時期。進入社會主義時期以後,人民群眾作為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它們所起的作用是通過改革、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來實現的。
6. 馬克思是如何建立「歷史唯物主義」這個概念的
內容簡介:唯物史觀是馬克思、恩格斯的重要發現。馬克思運用辯證唯物主義揭開了覆蓋在人類社會有機體上的帷幕,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他所創立的歷史唯物主義,把唯心主義從社會歷史領域驅逐出去,從而第一次為社會科學提供了唯一正確的理論和方法,同時也為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學說奠定了堅實的哲學基礎。唯物史觀問世以來一百多年社會發展的歷史已經充分證明了它的科學性和真理性。
論:歷史唯物主義是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的社會歷史觀和認識、改造社會的一般方法論。亦稱唯物史觀。
歷史唯物主義為馬克思和恩格斯所創立。他們稱它為「唯物主義歷史理論」或「唯物主義歷史觀」。恩格斯1892年在《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一書英文版導言中用「歷史唯物主義」這個名詞來表述這一科學的社會歷史觀:「認為一切重要歷史事件的終極原因和偉大動力是社會的經濟發展,是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改變,是由此產生的社會之劃分為不同的階級,是這些階級彼此之間的斗爭。」(《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版,第三卷,第704—705頁)
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最先系統地表述了唯物史觀的基本思想,但未直接提出唯物史觀概念,他們只是說「這種歷史觀與唯心主義歷史觀不同」。按照通常理解,這種「歷史觀」當然就是指唯物主義歷史觀,簡稱唯物史觀。此後馬克思,更多的是恩格斯,在許多場合下都一直沿用唯物主義歷史觀概念。在1859年的《卡爾•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第一分冊>》中,恩格斯直接說德國無產階級的政治經濟學「是建立在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基礎上的」。《馬克思恩格斯選集》在1870年《德國農民戰爭》第二版序言中,恩格斯聲明:「這個唯一唯物主義的歷史觀不是由我,而是由馬克思發現的」。 1877年恩格斯在《反杜林論》引論中說:「一種唯物主義的歷史觀被提出來了,用人們的存在說明他們的意識」(《馬克思恩格斯選集》;1888年恩格斯還在致考茨基的信中說:「摩爾根己的研究領域內獨立地重新發現了馬克思的唯物主義的歷史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到了1890年,恩格斯在致康•施米特的信中突然提出歷史唯物主義的術語,用來批評當時的德國青年不熱心於艱苦的研究工作,而只是把歷史唯物主義當作套語,來掩飾自己歷史知識的貧乏。接下來,恩格斯在1892年的《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英文版導言中,再次提出歷史唯物主義概念,希望不可知論者和英國的庸人不要對這個名詞過分感到吃驚。不過在該書正文中,恩格斯還是把唯物主義歷史觀與剩餘價值學說稱為馬克思的兩大發現。1893年,恩格斯在致友人的信中又探討了「歷史唯物主義的起源」問題。
從上述唯物史觀和歷史唯物主義概念提出的過程中可以看出,在接近半個世紀的時間內,恩格斯與馬克思一樣只是用唯物主義歷史觀概念,而沒有用歷史唯物主義概念。恩格斯直到晚年才開始啟用歷史唯物主義概念。
列寧稱歷史唯物主義為 「科學的社會學」,「唯一的科學的歷史觀」和「社會科學的唯一科學方法即唯物主義的方法」。
歷史唯物主義用以觀察社會歷史的方法與以前一切歷史理論不同。它承認歷史的主體是人,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但歷史唯物主義所說的人不是處在某種幻想的與世隔絕和離群索居狀態的抽象的人,而是處於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到的發展過程中的現實的活生生的人。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現實的人無非是一定社會關系的人格化,他們所有的性質和活動始終取決於自己所處的物質生活條件。只有從那些使人們成為現在這種樣子的周圍物質生活條件去考察人及其活動,才能站在現實歷史的基礎上描繪出人類發展的真實過程。歷史唯物主義考察問題的方法明確規定,它的研究對象是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和以社會生活某一局部領域、某一個別方面為對象的各門具體社會科學不同,它著眼於從總體上、全局上研究社會的一般的結構和一般的發展規律。
歷史唯物主義在當今新歷史下的發展
作為社會主義大國的中國,在國際風雲變幻之中巋然不動,帶著20多年改革開放取得的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又開始了新世紀的長征。這一景象與發生在20世紀末的蘇聯解體、東歐劇變恰恰形成了鮮明的反差和對比。它們已經從正反兩個方面表明,是否堅持和全面准確地運用唯物史觀直接關繫到社會主義事業興衰成敗。因此,完全可以說,中國社會主義的未來,在一定意義上與我們能否正確堅持和科學運用唯物史觀密切相關。
面對新的世紀,首先需要科學總結歷史唯物主義在中國的歷史,尤其需要對新中國成立五十年來在運用歷史唯物主義方面的經驗和教訓確立一個正確的認識。
一個總的經驗性的結論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以及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成就的取得,正是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正確堅持、運用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結果。而諸如搞個人迷信、忽視生產力的決定作用盲目追求一大二公的錯誤、片面否定市場經濟而把計劃經濟奉為唯一經濟體制的錯誤,還有脫離生產力水平片面追求絕對平均從而導致平均主義和貧窮普遍化等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一系列錯誤和過失的產生則是偏離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必然。
其次,科學地運用唯物史觀,正視時代條件提出的挑戰,努力回答實踐提出的新問題。
我國正處於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歷史時期。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由計劃向市場的轉變在現階段中國有其客觀必然性。市場經濟的發展確實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水平的極大提高,中國改革開放20多年所取得的舉世矚目的成就驗證了經濟決定作用的正確性。但西方市場經濟發展的歷史以及現階段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歷史已經充分表明:如果聽任市場經濟主體根據其直接的利益要求去交換和競爭,市場經濟的運行不僅無助於公平的體現,而且最終也必然會帶來對效率的破壞。如果只顧及眼前利益,片面地追求經濟的發展和物質生活條件的改善,就會帶來我們所不願看到的嚴重後果。應該看到,就用了短短20餘年,生產盲目性和生產過剩現象的惡性發展、資源的浪費、生態環境的惡化、貧富分化的日益加劇、拜金主義思潮的惡性泛濫、社會腐敗的逐漸蔓延、社會丑惡現象的滋長擴散等等市場經濟的負面現象,已經成為我們不得不面對而必須加以研究和解決的課題。
由我國現實的生產力條件所決定,我國目前必須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經過20多年的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現已發展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政府政策的積極鼓勵,在未來一段時間里,這一經濟成分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仍將會進一步提高。對生產關系進行調整以適應現階段中國社會生產力發展狀況是完全必要的,但也應該注意到,所有制結構變化的重要意義決非停留在經濟意義的層次上,它的變化必然會帶來中國社會政治、文化一系列的重大變化。由此,如何保證公有制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主體地位、無產階級政黨的執政地位以及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已經成為關心中國社會主義命運的人們共同思考的重要課題。
新的世紀,全球化的浪潮正風起雲涌,逐漸加深對我們生活的影響。全球化一方面是世界科技進步和國際交往擴大與深化的必然結果,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向全球擴張的企圖,後者體現了全球化的實質。同時,我們也看到,全球化不僅僅是經濟全球化,其中包含有眾多的政治、文化因素。全球化的發展在對各個民族國家的經濟發展帶來影響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對其政治和文化發生作用,而且這種作用必然會因為全球化進一步深入而逐漸增加和擴大。因此,如何正確處理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的經濟、政治和文化三者之間的關系就越來越突出地擺放在我們的面前。
如何科學解決現實提出的問題?馬克思主義只是提供解決問題的辦法,它從未曾提供解決問題的一勞永逸的答案。面對新情況、新問題,簡單地套用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是無助於問題的解決的。我們所要遵循的應該是唯物史觀所倡導的最根本的思想認識路線,從實際出發而不是相反,在對當代社會實際的具體分析的基礎之上,做出符合客觀實際的回答。我們相信,只要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中科學地堅持、運用和發展唯物史觀,21世紀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一定能夠從一個勝利走向一個勝利。
參考文獻內容裡面有自己寫吧
7. 歷史唯物主義的來源是什麼
馬克思關於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進行了首次闡述。提綱雖然只有短短的十一條,不到1500字,但是卻包含了極其豐富的思想,恩格斯對其評價是「包含著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件」。馬克思之所以能夠發現這一偉大的歷史規律,是有著深厚的思想積淀的。
一、《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是馬克思對黑格爾與費爾巴哈哲學思想揚棄後的理論升華
歷史唯物主義作為馬克思一生中的兩大發現之一,並不是憑空產生的。歷史與邏輯是相統一的,馬克思在其發現歷史唯物主義之前,先後受到過黑格爾哲學和費爾巴哈哲學的高度影響,而馬克思的發現正是總結了這兩位偉大哲學家思想中的合理成分後的產物。如果說黑格爾是「正」,那麼費爾巴哈就是「反」,而馬克思就是「合」。
黑格爾作為德國古典哲學的集大成者,將宏大敘述式的描述整個世界的理論體系發揮到了極至。在這一意義上而言,傳統的古典哲學正如黑格爾本人所說的那樣,在他那裡終結了。在他的理論體系裡包含了十分豐富和深刻的辨證法思想。他將整個世界描述為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並且試圖用邏輯上的演進來說明現實世界的歷史發展。他認識到了邏輯與歷史的統一,但是他將真正起決定作用的那一部分變成了被動的部分。作為客觀唯心主義大師,他將他的哲學徹底地運用於思維與存在這兩個領域,將「邏輯先在性」貫徹到底,當他將這一切貫徹到底,並自認為終結了哲學與哲學史時,他本身也就將自己的辯證法引入了歧途。並且為後人提供了批判他的依據。
費爾巴哈作為一個傑出的唯物主義者,對黑格爾的哲學進行了尖銳的批判,動搖了黑格爾唯心主義在德國思想領域的統治地位,但是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與過去的唯物主義一樣「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他沒有繼承黑格爾哲學中辯證法的合理成分,他的哲學依然是一種僅僅關照存在的形而上學式的哲學。並且他的唯物主義是不徹底的。「當費爾巴哈是一個唯物主義者的時候,歷史在他的視野之外;當他去探討歷史的時候,他不是一個唯物主義者。」在歷史領域,費爾巴哈的思想依然是唯心的。
馬克思所做的正是將唯物主義堅持到底,在思維與存在這兩個領域將唯物主義思想貫徹到底,並且將黑格爾辨證法的合理內核引入到自己的理論體系中。馬克思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的第一部分中,「尖銳的指出了舊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又深刻地揭示了唯心主義抽象地發展了能動的方面的本質。而二者的共同之處,則在於他們都不懂得『革命的』、『實踐批判的』意義。」馬克思所做的就是在批判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同時,將他們合理的內核堅持下來,並用一個全新的概念來聯系,來理解思維與存在之間的關系。這一概念既是實踐。
馬克思通過實踐這一概念「提出了全新的理論思維方式,既以實踐論的思維方式回答了人對自然的依賴性與人對自然的超越性的辨證關系。」
二、《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提出了歷史唯物主義的核心概念——實踐。這一概念用全新的視角審視了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
舊唯物主義哲學僅僅是從人對自然的依賴性上,回答思維與存在的關系。雖然他們堅持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的原則,認為物質世界是獨立於人類意識世界而存在的,認識是客觀物質世界在人們意識中的反映,但他們只看到了人類意識對自然的這種依賴性的反映,沒有看到,特別是在人類的社會生活領域,人類意識對自然的巨大的影響。而唯心主義則抽象的片面誇大了這種影響,將這種人類的意識活動看作為決定客觀物質世界的東西。可以說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所犯的致命的理論性錯誤就在於其在哲學的基本問題上的形而上學的認識態度。而馬克思另闢蹊徑,用實踐這一全新的視角來審視哲學的基本問題。從純粹的客觀的角度認識客體是不現實的,因為認識總是充斥著主觀的自覺不自覺的判斷,而純粹從精神的角度認識主體一樣是不現實的,這只能導致經院哲學般的無休止的互相批判。對客觀物質世界的認識要從主觀精神角度出發,把他們當作是人類的對象性的實踐活動來理解。對主觀思維領域的認識要從他最終在物質世界當中的客觀反映來判斷其真理性。實踐就是這一溝通主客觀世界的全新概念。實際上馬克思描述的世界是這樣的一幅圖景,既在人類實踐活動溝通下的自然與人類互相影響,互相約束,互相發展的動態過程,在這一點上他繼承了黑格爾。「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真理性,這不是一個理論問題,而是一個實踐問題。」在最終的歸根結底的意義上而言,判斷問題的價值標准在於最終顯現出來的客觀的實踐活動,在這一點上他繼承了費爾巴哈。可以說:馬克思從實踐這一視角,重新審視了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而在根本立場上他是唯物的。
三、歷史唯物主義,或稱實踐唯物主義的魅力在於「改變世界」
馬克思通過實踐這一概念所創造出的全新的思維方式,解決了人對自然的依賴性與人對自然的超越性的辨證關系。過去不管是舊唯物主義的機械決定論所「預定」好的世界,還是客觀唯心主義的「上帝」、「理念」所安排下的世界,還是主觀唯心主義自我「決定」的世界,都是哲學家們對世界的一種認識,是對世界的一種決定論的認識。過去的哲學家不管是什麼派別,不管其認識論觀點如何,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邏輯,那就是世界是被一種力量主宰著的,人們所能做的只是「解釋」這種力量。「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馬克思的實踐唯物主義告訴我們,世界是被一種力量主宰著的,而這種力量掌握在我們手中,通過實踐活動,我們可以改變世界。當然這種改變世界的實踐活動要遵循他所處的特殊的社會歷史環境,而這一社會歷史環境,又是人們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實踐活動所創造的。馬克思在理論上告訴人們,幸福可以通過自己的雙手來獲得,而不需要什麼外來的恩賜。我們自己就是自己的主人。這種蘊藏在我們手中的改變世界的力量,並不是由我們的「抽象的——孤立的——人的個體」所決定的。馬克思告訴我們「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他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這就是說,改變世界的力量蘊藏在人的群體當中,是群體的共同的實踐產物,包括改變世界的人的本質,也是這種改變世界的力量的群體化的實踐的產物。
由此,人的本質不再是抽象的,固定不變的。人本身也隨著人改變世界的同時而改變著。整個社會歷史發展是一個人與自然通過實踐聯系起來的的動態的互為動力,互為基礎,生生不息的過程。
8. 歷史唯物主義的創始人是
歷史唯物主義者認為歷史發展是有其特定規律的,即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對生產力有反作用,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伴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社會從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最終走向共產主義社會。
9. 歷史上誰創立唯物主義學說
唯物主義學說有很多分類:古代樸素唯物學說、歷史唯物學說、辯證唯物學說、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學說等
其中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學說歷史最久:樸素唯物主義 又稱「素樸唯物主義」。用某種或某幾
種具體物質形態來解釋世界的本原的哲學學說。唯
物主義發展的最初歷史形態。它否認世界是神創造的,把
世界的本原歸根為某種或某幾種具體的物質形態,試圖
從中找到具有無限多樣性的自然現象的統一。古希臘哲
學家泰勒斯認為,萬物產生於水,並經過各種變化之後又
復歸於水。中國的「五行說」認為,金、木、水、火、土五種物
質構成世界的本原。印度古代的「四大」說認為宇宙萬物
是由水、風、地、火構成的。這些都是物質第一性、意識第
二性的唯物主義思想的樸素反映,在總體上是正確的。而
且,樸素唯物主義往往和樸素辯證法結合在一起。中國古
代唯物主義在把「五行」當作世界萬物的本原時,還以它
們之間的「相生相剋」的關系來說明世界的聯系和發展。
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用「火」來說明世界發展的辯證
景象。他說:「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體,它不是由任何神或
任何人所創造的,它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按規律燃燒著
的、按規律熄滅著的永恆的活火。」由於受到社會實踐和
科學發展水平的限制,樸素唯物主義是依據直觀經驗和
比較粗淺的自然知識所作的理論概括,缺乏一定的科學
論證和嚴密的邏輯體系,帶有猜測的成分,帶有直觀的、
樸素的性質。它的產生和發展經歷了奴隸社會和封建社
會,屬於奴隸主民主派和新興地主階級或地主階級進步
階層的世界觀。隨著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和資本主義的
產生,樸素唯物主義就不可避免地為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所代替。
10. 歷史唯物主義的創立有什麼偉大意義
首先,它結束了唯心史觀在社會歷史理論的長期統治,使歷史破天荒地第一次被安置在它真正基礎之上.
其次,它作為人類的認識工具,是我們觀察和研究社會歷史問題的一般方法,是我們解決社會歷史問題的指南.
最後,它使得馬克思主義的自然觀和歷史觀在唯物主義的基礎上得到統一,體現了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的整體性.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創立在人類歷史上完成了對社會歷史的科學認識,捍衛了唯物主義的權威,使唯心主義在最後一個領域得到徹底的摧毀.它成為馬克思對人類最重要的兩大貢獻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