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文化景觀的簡介
在地理學中,景觀一般指地球表面各種地理現象的綜合體,可以分為自然景觀和文化景觀兩大類。自然景觀指完全未受直接的人類活動影響或受這種影響的程度很小的自然綜合體。文化景觀則是指居住在其土地上的人的集團,為滿足某種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有意識地在自然景觀之上疊加了自己所創造的景觀。
景觀中除了一些形象、看得見的物體之外,還包括許多看不見的、但又非常有價值的東西。例如景觀中往往包含著文化的起源、擴散和發展等方面許多有價值的證據。文化景觀既有空間上的變化,也有時間上的變化。空間上的差異反映的是各集團景觀塑造上的各自文化特點,時間上的判別則反映過去居住在該地區的文化集團的變遷和發展。
由於不同的集團的人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其創造的文化景觀也各有明顯的特徵。通過對某地的景觀的仔細觀察和研究,可以了解許多關於該文化集團過去活動的重要知識,這是因為文化景觀比較形象地反映了人類最基本的要求:衣、食、住、行和娛樂。
文化景觀是人文地理學中文化地理學分支的研究對象。風光、田野、建築、村落、廠礦、城市、交通工具和道路以及人物和服飾等所構成的文化現象的復合體。文化景觀是人類活動所造成的景觀,它反映文化體系的特徵和一個地區的地理特徵。「文化景觀」這一詞自20世紀20年代起即已普遍應用。C.O.索爾在1925年發表的著作《景觀的形態》中 ,認為文化景觀是人類文化作用於自然景觀的結果,主張用實際觀察地面景色來研究地理特徵,通過文化景觀來研究文化地理。
❷ 人類有意識地利用自然創造出來的景觀,有哪些
江西九江廬山是5A級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享譽全國,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種新型遺產是是世界罕見的,也是人類有意識地利用自然創造出來的。廬山是一座多姿多彩的名山,凝聚了各個景點的精華:雖然沒有黃山那麼雄偉,但比黃山還要神秘一些;她雖然沒有九寨溝美,但也很美;村域的歷史足跡雖然不如鼓浪嶼厚重,但更貼近現實;蘆林湖看起來像西湖,也有點像九寨溝的海子。鼓嶺鎮——廬山最繁華的地方,就像一個小鎮,它不僅是交通和住宿的樞紐,還有購物街、餐廳、醫院、學校、公安機關、市場、街邊公園、酒吧等設施。
廬山不僅文化積淀十分豐富,而且自然風光秀麗,名山河、湖泊、名城完美融合。廬山到處都是世界罕見的高山第四紀冰川文物。廬山有四季之美,春山如夢,夏山如鍾,集古今中外文化特色於一體,可謂是自然文化的完美結合。
❸ 什麼是景觀文化如何定義
是文化景觀吧
文化景觀
自然風光、田野、建築、村落、廠礦、城市、交通工具和道路以及人物和服飾等所構成的文化現象的復合體。文化景觀是人類活動所造成的景觀,它反映文化體系的特徵和一個地區的地理特徵。"文化景觀"這一詞自20世紀20年代起即已普遍應用。索爾,C.O.在1925年發表的著作《景觀的形態》中,認為文化景觀是人類文化作用於自然景觀的結果,主張用實際觀察地面景色來研究地理特徵,通過文化景觀來研究文化地理。
文化景觀的形成是個長期過程,每一歷史時代人類都按照其文化標准對自然環境施加影響,並把它們改變成文化景觀。由於民族的遷移,一個地區的文化景觀往往不僅是一個民族形成的。因此,美國地理學者D.S.惠特爾西在 1929年提出了"相繼佔用"(sequent occupance)的概念,主張用一個地區在歷史上所遺留下來的不同文化特徵來說明地區文化景觀的歷史演變。
文化景觀的內容除一些具體事物外,還有一種可以感覺到而難以表達出來的"氣氛",它往往與宗教教義、社會觀念和政治制度等因素有關,是一種抽象的觀感。文化景觀的這種特性可以明顯反映在區域特徵上。法國地理學家戈特芒,J.也提出要通過一個區域的景象來辨識區域,而這種景象除去有形的文化景觀外,還應包括無形的文化景觀。
文化景觀的形成因素很多,研究分析這些因素對區域研究十分重要。例如1963年英國地理學家J.E.斯潘塞和R.J.豪沃思比較了 3個近代農業區(美國玉米帶、菲律賓的椰棕區和馬來西亞的橡膠園)的農業和文化演變,得出了形成這些農業文化景觀的 6個要素:心理要素,對環境的感應和反映;政治要素,對土地的配置和區劃;歷史要素,民族、語言、宗教和習俗;技術要素,利用土地的工具和能力;農藝要素,品種和耕作方法的改良等;經濟要素,供求規律和利潤等。對這些要素進行綜合分析,來劃分出農業文化區域。
❹ 為什麼說創造優美的文化景觀與田園風光城市是現今城市規劃,建設中的重要課題
之所以說創造優美的文化景觀和田園風光城市,是當今城市規劃建設的一個重要課題。是因為人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那麼他們對於環境的需求也越來越高。良好的環境在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的同時,也能夠反映出經濟社會的一種良好的發展水平和親近自然的一種特質。
❺ 什麼叫文化景觀
在地理學中的景觀一般指地球表面各種地理現象的綜合體。景觀可以分為自然景觀和文化景觀兩大類。自然景觀指完全未受直接的人類活動影響或受這種影響的程度很小的自然綜合體。文化景觀則是指居住在其土地上的人的集團,為滿足某種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有意識地在自然景觀之上疊加了自己所創造的景觀。由於不同的集團的人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其創造的文化景觀也各有明顯的特徵。通過對某地的景觀的仔細觀察和研究,我們可以了解許多關於該文化集團過去活動的重要知識,這是因為文化景觀比較形象地反映了人類最基本的要求:衣、食、住、行和娛樂。景觀中除了一些形象、看得見的物體之外,還包括許多看不見的、但又非常有價值的東西。例如景觀中往往包含著文化的起源、擴散和發展等方面許多有價值的證據。文化景觀既有空間上的變化,也有時間上的變化。空間上的差異反映的是各集團景觀塑造上的各自文化特點,時間上的判別則反映過去居住在該地區的文化集團的變遷和發展。
❻ 文化景觀有幾個特點
功能性
文化景觀(不管是殘破的還是完好的)對人類社會都具有功能意義. 例
文化景觀
如:城市雕塑具有美學享受功能;烽火台可以傳遞信息;寺廟是宗教活動的場所. 許多文化景觀具有多種功能,如城市既是人們居住的聚落,也是人們從事各種經濟活動的場所.中國故宮既反映了當時封建等級,皇權,也反映了當時的建築,藝術,科學文化水平等.
空間性
具體表現在如下二個方面: (一)任何文化景觀都占據一定的空間. 1,不同文化景觀占據的空間大小不一,甚至相差很大.如城市與烽火台 2,同類文化景觀,彼此也可能相差很大.如同是雕塑景觀,美國拉什莫爾山的雕塑高約百米,是上海市雕塑之一"金鑰匙"的許多倍. (二)每個文化景觀所處的空間位置是相對固定的. 由於文化景觀具有這樣的特點,人們可以看出不同地區相對穩定的文化差異和自然環境差異.如"北方旱作與南方水田景觀" 。
時代性
每個文化景觀都是特定時代的產物,必然帶有創造或生產它的那個時代的特點.文化景觀就如同社會文化史的"化石" . 文化景觀的功能可能一直沒有變化,也可能發生了某些變化.文化景觀功能的變化,反映了所在地區文化的變遷. 例一: 唐詩《楓橋夜泊》中提到的蘇州城外寒山寺,該寺是宗教文化景觀.佛教文化在當地一直在延續. 如今寒山寺的功能更為豐富(佛教聖地,歷史文化旅遊資源) 例二: 北京的居庸關歷史上是長城沿線的重要關隘,即為軍事功能的文化景觀;是作為旅 游觀賞的對象.即軍事功能消失,而具有新的功能(旅遊景觀)。
物質性
物質文化景觀(物質性)是在大自然提供的物質基礎上,創造出來的那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文化凝聚物,與人類的生
文化景觀
產、生活是密切相關的,如農田、道路、城市、鄉村、建築、園林等,其主要的特徵是可視性。它是是物質文化的外在表現,主要是指人造的實物景觀,跟人類生活和生產活動相關。一個地區人群的特徵可從其居民的衣著特點上判斷出來。中國西藏地區的居民穿的藏袍就與當地的氣候有很大的關系,這個已經成為西藏的一個標志。在受法國影響的達喀爾的建築中,從沃拉弗人修長、優雅、飄逸的長袍中可以確定這里是西非,而不是地中海地區。印度男子喜好穿短衣,而婦女喜歡長披肩(莎麗),穆斯林男女都穿一種能遮住褲子的白色長衫;西方人所穿的半正式服裝、褲子、裙子和上衣基本相同,領帶已變成西方文化的一種標志。服裝是物質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雖然它不是文化景觀的「固定」特徵,它卻是文化景觀的形成要素。建築方面的成就可以與文化中其它方面最輝煌的成就相媲美。在雲南西雙版納林海中的傣家村落,建築形式是當地典型的竹樓,竹樓的材料和結構既反映了當地的自然環境,也記錄了建築技術水平。古代埃及人建造巨大的金字塔來紀念死去的法老,時至今日,這些建築學上的奇跡仍是埃及文化的標志。以鋼材和玻璃為建築材料的摩天大樓,大型圓頂式的體育館都顯示了現代文化的技術力量。因此,建築是文化的特性與價值的反映,體現著文化的重點和追求,也是技術與經濟的反映。在美術家對文化景觀的影響中,雕塑是最強烈的。埃及的紀念性建築和雕塑一直是尼羅河兩岸的主要景緻。
非物質性
精神文化景觀(非物質性)是在客觀物質環境的作用下,人的文化行為所創造的那些雖看不見、卻可以感知
漢莫拉比法典—精神文化景觀
的文化創造物,如語言、法律、道德、宗教、價值觀、某些藝術如音樂等,它所形成的獨特的文化氛圍,如同文化區的個性一樣,是一種通過聯想實現的抽象而真切的感覺。其為幫助人們認識世界的語言、科學思想、哲學、教育等,約束人們社會行為的道德、法律、信仰等內容,體現人們美學感受的文學、美術、音樂、戲劇等,反映社會組織形式的制度、機構、風俗習慣等。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是連在一起的,不能截然分開。如法律制度屬精神文化,它的物質形式表現為法律文本、律師事務所和法院等。不能錯誤地認為精神文化是抽象的、沒有物質形態的。實際上,精神文化不一定沒有物質形態,如街頭雕塑。
❼ 什麼是景觀文化
文化景觀
自然風光、田野、建築、村落、廠礦、城市、交通工具和道路以及人物和服飾等所構成的文化現象的復合體。文化景觀是人類活動所造成的景觀,它反映文化體系的特徵和一個地區的地理特徵。"文化景觀"這一詞自20世紀20年代起即已普遍應用。索爾,C.O.在1925年發表的著作《景觀的形態》中,認為文化景觀是人類文化作用於自然景觀的結果,主張用實際觀察地面景色來研究地理特徵,通過文化景觀來研究文化地理。
文化景觀的形成是個長期過程,每一歷史時代人類都按照其文化標准對自然環境施加影響,並把它們改變成文化景觀。由於民族的遷移,一個地區的文化景觀往往不僅是一個民族形成的。因此,美國地理學者D.S.惠特爾西在 1929年提出了"相繼佔用"(sequent occupance)的概念,主張用一個地區在歷史上所遺留下來的不同文化特徵來說明地區文化景觀的歷史演變。
文化景觀的內容除一些具體事物外,還有一種可以感覺到而難以表達出來的"氣氛",它往往與宗教教義、社會觀念和政治制度等因素有關,是一種抽象的觀感。文化景觀的這種特性可以明顯反映在區域特徵上。法國地理學家戈特芒,J.也提出要通過一個區域的景象來辨識區域,而這種景象除去有形的文化景觀外,還應包括無形的文化景觀。
文化景觀的形成因素很多,研究分析這些因素對區域研究十分重要。例如1963年英國地理學家J.E.斯潘塞和R.J.豪沃思比較了 3個近代農業區(美國玉米帶、菲律賓的椰棕區和馬來西亞的橡膠園)的農業和文化演變,得出了形成這些農業文化景觀的 6個要素:心理要素,對環境的感應和反映;政治要素,對土地的配置和區劃;歷史要素,民族、語言、宗教和習俗;技術要素,利用土地的工具和能力;農藝要素,品種和耕作方法的改良等;經濟要素,供求規律和利潤等。對這些要素進行綜合分析,來劃分出農業文化區域。
❽ 什麼是文化景觀
文化景觀
自然風光、田野、建築、村落、廠礦、城市、交通工具和道路以及人物和服飾等所構成的文化現象的復合體。文化景觀是人類活動所造成的景觀,它反映文化體系的特徵和一個地區的地理特徵。"文化景觀"這一詞自20世紀20年代起即已普遍應用。索爾,C.O.在1925年發表的著作《景觀的形態》中,認為文化景觀是人類文化作用於自然景觀的結果,主張用實際觀察地面景色來研究地理特徵,通過文化景觀來研究文化地理。
文化景觀的形成是個長期過程,每一歷史時代人類都按照其文化標准對自然環境施加影響,並把它們改變成文化景觀。由於民族的遷移,一個地區的文化景觀往往不僅是一個民族形成的。因此,美國地理學者D.S.惠特爾西在 1929年提出了"相繼佔用"(sequent occupance)的概念,主張用一個地區在歷史上所遺留下來的不同文化特徵來說明地區文化景觀的歷史演變。
文化景觀的內容除一些具體事物外,還有一種可以感覺到而難以表達出來的"氣氛",它往往與宗教教義、社會觀念和政治制度等因素有關,是一種抽象的觀感。文化景觀的這種特性可以明顯反映在區域特徵上。法國地理學家戈特芒,J.也提出要通過一個區域的景象來辨識區域,而這種景象除去有形的文化景觀外,還應包括無形的文化景觀。
文化景觀的形成因素很多,研究分析這些因素對區域研究十分重要。例如1963年英國地理學家J.E.斯潘塞和R.J.豪沃思比較了 3個近代農業區(美國玉米帶、菲律賓的椰棕區和馬來西亞的橡膠園)的農業和文化演變,得出了形成這些農業文化景觀的 6個要素:心理要素,對環境的感應和反映;政治要素,對土地的配置和區劃;歷史要素,民族、語言、宗教和習俗;技術要素,利用土地的工具和能力;農藝要素,品種和耕作方法的改良等;經濟要素,供求規律和利潤等。對這些要素進行綜合分析,來劃分出農業文化區域。
❾ 文化景觀&自然景觀
1.文化景觀(物質的或精神的)是人創造的。自然景觀是天然的。
2.文化景觀受自然環境的影響,同時又可以反作用於自然環境。例如,一個地區是水田還是旱地受當地氣候影響,同時人們在田地勞作又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自然環境(例如,改變土壤結構,引發荒漠化等)
3.自然景觀和自然環境聯系緊密。(這點很好理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