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雕版印刷是誰發明的

雕版印刷是誰發明的

發布時間:2021-08-12 13:14:23

A. 雕版印刷術的發明者是誰

雕版印刷術最早的存世的印刷品是一唐代《金剛經》
泥活字雕刻印刷術也就是活字印刷術的發明者是畢升。
但是要問雕版印刷術的發明者,歷史課上沒學唉,幫不了你。

B. 印刷術是誰發明的

中國古代勞動人民。

印刷術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四大發明之一。雕版印刷術發明於唐朝,並在唐朝中後期普遍使用。 宋仁宗時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宋朝雖然出現活字印刷術,但並未普遍使用,而仍然是普遍使用雕版印刷術。

印刷術是人類近代文明的先導,為知識的廣泛傳播、交流創造了條件。印刷術先後傳到朝鮮、日本、中亞,西亞和歐洲地區。

(2)雕版印刷是誰發明的擴展閱讀

印刷術發明之前,文化的傳播主要靠手抄的書籍。手抄費時、費事,又容易抄錯、抄漏,既阻礙了文化的發展,又給文化的傳播帶來不應有的損失。印章和石刻給印刷術提供了直接的經驗性的啟示,用紙在石碑上墨拓的方法,直接為雕版印刷指明了方向。

中國的印刷術經過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兩個階段的發展,給人類的發展獻上了一份厚禮。印刷術的特點是方便靈活、省時、省力,是古代印刷術的重大突破 。

中國的印刷術,源遠流長,傳播廣遠。它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它隨中華文化的誕生萌芽,隨中華文化的發展演進。如果從其源頭算起,迄今已經歷了源頭、古代、近代、當代四個歷史時期,長達五千餘年的發展歷程。

早期,中國人民為了記載事件、傳播經驗和知識,創造了早期的文字元號,並尋求記載這些字元的媒介。

由於受當時生產手段的限制,人們只能用自然物體來記載文字元號。例如,把文字刻、寫在岩壁、樹葉、獸骨、石塊、樹皮等自然材料上。由於記載文字的材料十分昂貴,因此,只能將重要事件做簡要記載。大多數人的經驗,只能靠口頭進行傳播,這嚴重影響著社會文化的發展。

C. 雕版印刷術發明的時間是﹖

唐朝發明雕版印刷術,並在唐朝中後期普遍使用。

早期印刷活動主要在民間進行,多用於印刷神像、經咒、發願文以及歷書等。1966年在西安市西郊西安柴油機械廠發現雕版梵文陀羅尼經咒單頁,刻印於 704—751年之間,為目前所知最早的雕版印刷品。

現收藏在英國倫敦博物館的唐咸通九年(868)王玠為二親敬造普施的《金剛經》,是現存最早的標有年代的雕版印刷品。

此件由7張紙粘成一卷,全長488厘米,每張紙高76.3厘米,寬30.5厘米,卷首刻印佛像,下面刻有全部經文。這卷印品雕刻精美,刀法純熟,圖文渾朴凝重,印刷的墨色也濃厚勻稱,清晰鮮明,刊刻技術已達到較高水平。


(3)雕版印刷是誰發明的擴展閱讀

工作原理:

雕版印刷的過程是這樣的:將書稿的寫樣寫好後,使有字的一面貼在板上,即可刻字,刻工用不同形式的刻刀將木版上的反體字墨跡刻成凸起的陽文,同時將木版上其餘空白部分剔除,使之凹陷。

板面所刻出的字約凸出版面1~2毫米。用熱水沖洗雕好的板,洗去木屑等,刻板過程就完成了。印刷時,用圓柱形平底刷蘸墨汁,均勻刷於板面上,再小心把紙覆蓋在板面上,用刷子輕輕刷紙,紙上便印出文字或圖畫的正像。

將紙從印板上揭起,陰干,印製過程就完成了。一個印工一天可印1500~2000張,一塊印板可連印萬次。刻板的過程有點象刻印章的過程,只不過刻的字多了。

D. 雕版印刷術的發明者是誰

中國古代的文字雕刻技術歷史很久,商代的甲骨文,就是先寫字後雕刻而成。青銅器銘文,在澆鑄前需要刻制字范,這種字范當是凸起的反體字,說明當時已有高超的文字雕刻技藝。有的銘文,是由單個字范拼組而成,這對後來的泥活字技術,有一定的啟發作用。中國古代的石刻文字,歷史久、數量多,反映了精湛而嫻熟的文字雕刻技藝。最著名的石刻文字有先秦的《石鼓文》、秦刻石、東漢《熹平石經》、三國時魏《正始石經》。南北朝時,出現了反體石刻和凸體石刻以及在木板上雕刻一百多字。這些技術,與印版的雕刻更為接近。印刷工具雕版印刷技術的發明雕版印刷術——大約在公元3世紀的晉代(公元265年~公元420年),隨著紙、墨的出現,印章也開始流行起來。公元4世紀東晉時期,石碑拓印得到了發展,它把印章和拓印結合起來,再把印章擴大成一個版面,蘸好墨,仿照拓印的方式,把紙鋪到版上印刷,即為雕版印刷的雛形。大約在公元7世紀前期,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術在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誕生了。雕版印刷需要先在紙上按所需規格書寫文字,然後反貼在刨光的木板上,再根據文字刻出陽文反體字,這樣雕版就做成了。接著在版上塗墨,鋪紙,用棕刷刷印,然後將紙揭起,就成為印品。雕刻版面需要大量的人工和材料,但雕版完成後一經開印,就顯示出效率高、印刷量大的優越性。我們現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雕版印刷實物是在敦煌發現的印刷於公元868年的唐代雕版印刷《金剛經》,印製工藝非常精美。雕版印刷的印品,可能開始只在民間流行,並有一個與手抄本並存的的時期。唐穆宗長慶四年,詩人元稹為白居易的《長慶集》作序中有"牛童馬走之口無不道,至於繕寫模勒,燁賣於市井"。"模勒"就是模刻,"燁賣"就是叫賣。這說明當時的上層知識分子白居易的詩的傳播,除了手抄本之外,已有印本。1944年,發現於成都唐墓,是唐末期的雕版印刷品。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說,雕版印刷唐代尚未盛行。五代時期開始印製大部儒家書籍馮道始印"五經"。以後,經典皆為版刻本。宋代(960-1279),雕版印刷已發展到全盛時代。公元971年成都刻印全部5048卷的《大藏經》,雕版13萬塊,花費12年。至今中國仍保存著大約700本宋代的吊版印刷的古籍,清晰精巧的字跡使之被認為是稀有的書中典範.

E. 雕版印刷術發明於哪個朝代

大約在抄公元7世紀前期,襲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術在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誕生了。雕版印刷需要先在紙上按所需規格書寫文字,然後反貼在刨光的木板上,再根據文字刻出陽文反體字,這樣雕版就做成了。接著在版上塗墨,鋪紙,用棕刷刷印,然後將紙揭起,就成為印品。雕刻版面需要大量的人工和材料,但雕版完成後一經開印,就顯示出效率高、印刷量大的優越性。我們現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雕版印刷實物是在敦煌發現的印刷於公元868年的唐代雕版印刷《金剛經》,印製工藝非常精美。

F. 雕版印刷術的發明人是誰朝代是什麼

與我們日常生活工作息息相關的中國古代四代發明之一應該就是印刷術了。自從漢朝發明了紙以後,書寫材料得到了史無前例的更新,曾經的甲骨、簡牘、金石還有縑帛退出了歷史舞台。紙雖然輕便和經濟,但是抄寫書籍卻是一件勞苦費工的活兒,單純靠人工抄寫是遠遠不能適應社會的需求,印刷術的發明解決了這個難題。
說到印刷術,在絕大數人的印象中最為深刻的就是活字印刷術,卻很少有人提及到在印刷史上素有「活化石」之稱——雕版印刷。畢升的活字印刷術發源於北宋時期,但是普遍使用的仍然是唐朝發明的雕版印刷術。雕版印刷作為中國出現的最早的印刷形式,現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公元868年印刷的《金剛經》(現藏大英博物館)。
雕版印刷之所以被稱為印刷史上的「活化石」,是它凝聚著中國造紙術、制墨術、雕刻術、摹拓術等幾種優秀的中國傳統工藝,最終形成的一種獨特的文化工藝,也為後來的活字印刷術和世界現代印刷術開創了先河。
雕版印刷首先需要在一塊厚而且平滑的木板上,粘貼上抄寫字跡工整的書稿,選擇薄而近乎透明的玉扣紙正面和木板相貼合,雕刻工人再用刻刀把版面沒有自己的部分削掉,凸起的字體就是印刷的正文部分了。
挑選出一塊需要印刷的雕版,然後用棕刷在雕版上塗墨,再輕輕的覆上玉扣紙,用棕刷反復擦拭加壓,玉扣紙上會慢慢浮現清晰的字跡。
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代印刷技術的興起,雕版印刷逐漸的退出歷史舞台,但是作為印刷術的活化石,它不該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它不該在若干年後被人遺忘甚至不再記得它存在過。揚州作為中國雕版印刷術的發源地,是中國國內唯一保存全套古老雕版印刷工藝的城市,並在2009年雕版印數正式入選《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作為一種民族遺產而且即將瀕臨消失的傳統技藝——雕版印刷技藝在揚州傳承和發揚著,雕版印刷也成為了揚州一張響亮的歷史名片。

G. 雕版印刷術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公元7世紀前期的唐來朝
大約自在公元7世紀前期,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術在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誕生了。雕版印刷需要先在紙上按所需規格書寫文字,然後反貼在刨光的木板上,再根據文字刻出陽文反體字,這樣雕版就做成了。接著在版上塗墨,鋪紙,用棕刷刷印,然後將紙揭起,就成為印品。雕刻版面需要大量的人工和材料,但雕版完成後一經開印,就顯示出效率高、印刷量大的優越性。我們現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雕版印刷實物是在敦煌發現的印刷於公元868年的唐代雕版印刷《金剛經》,印製工藝非常精美。

H. 雕版印刷術是誰發明的

印刷術的發明

自從有了紙以後,隨著經濟文化的發展,讀書的人多起來了,對書籍的需要量也大大增加了。
晉朝初年,官府有書二萬九千九百四十五卷。南北朝時候,梁元帝在江陵有書籍七萬多卷、隋朝嘉則殿中藏書有三十七萬卷,這是我國古代國家圖書館最高的藏書記錄。
除了官府藏書,私人藏書也越來越多。比如晉朝郭太,有書五千卷;張華搬家的時候,單是搬運書籍,就用了三十輛車子。
印刷術發明以前,只有官府和郭太、張華那樣的富人才能有這么多的藏書,一般人要得到一兩本書也很不容易,因為那時的書都是手抄本。要抄這么多的手抄本,得花費多少人力呀!這種情況如果不改變,怎麼能夠滿足社會上的需要呢?
歷史上常常有這樣的情況:一項科學發明,只要社會上迫切需要它,同時又有產生它的物質條件,那麼,它就會很訣出現的。雕版印刷術的出現就是這樣。
在雕版印刷術出現以前,社會上已經廣泛應用印章和拓碑。
印章有陽文和陰文兩種,陽文刻的字是凸出來的,陰文刻的字是凹進去的。「如果使用陽文印章,印到紙上就是白底黑字,非常醒目。但是印章一般比較小,印出來的字數畢竟有限。
刻碑一般用陰文,拓出來的是黑底白字,不夠醒目。而且拓碑的過程比較復雜,用來印製書籍也不方便。但是,拓碑有一個很大的好處,那就是石碑面積比較大,一次可以拓印許多字。
如果截長補短,把拓碑和印章的各自特點結合起來呢?情況當然就不一樣了。
我國勞動人民在拓碑和印章這兩種方法的啟發下,發明了雕版印刷術。
雕版印刷的方法是這樣的:把木材鋸成一塊塊木板,把要印的字寫在薄紙上,反貼在木板上,再根據每個字的筆劃,用刀一筆一筆雕刻成陽文,使每個字的筆劃突出在板上。木板雕好以後,就可以印書了。印書的時候,先用一把刷子蘸了墨,在雕好的板上刷一下,接著,用自紙復在板上,另外拿一把干凈的刷子在紙背上輕輕刷一下,把紙拿下來,一頁書就印好了。一頁一頁印好以後,裝訂成冊,一本書也就成功了。這種印刷方法,是在木板上雕好字再印的,所以大家稱它為「雕版印刷」。
我國的雕版印刷是在什麼時候發明的呢?對這個問題,歷史學家還沒有統一的意見,但多數人認為是在唐朝時候發明的。
在隋末唐初,由於大規模的農民大起義,推動了社會生產的發展,文化事業也跟著繁榮起來,客觀上產生雕版印刷的迫切需要。
根據明朝時候邵經邦《弘簡錄》一書的記載:唐太宗的皇後長孫氏收集封建社會中婦女典型人物的故 事。編寫了一木叫《女則》的書。貞觀十年土長孫皇後死了,宮中有人把這本書送到唐太宗那裡。唐太宗看到之後,下令用雕版印刷把它印出來。
貞觀十年是公元六三六年。《女則》的印行年代可能就是這一年,也可能稍後一些。這是我國文獻資料中提到的最早的刻本。從這個資料來分析。可能當時民間已經開始用雕版印刷來印行書籍了,所以唐太宗才想到把《女則》印出來。雕版印刷發明的年代,一定要比《女則》出版的年代更早。
到了九世紀的時候,我國用雕版印刷來印書已經相當普遍了。
唐朝時候,有個傑出的詩人叫白居易。他把自己寫的詩編成了一部詩集——《白氏長慶集》長慶四年十二月十日(公元八二五年一月二日),白居易的朋友元稹給《白氏長慶集》寫了一篇序文,序文中說:當時人們白居易的詩「繕寫模勒」,在街上販賣,到處都是這樣。
從前人們把刻石稱為「模勒」,到了唐代,也就把雕版稱為」模勒「了。這里的「模勒」兩字就是雕版印刷的意思。
《舊唐書》還有這樣一條記載,大和九年(公元八三五年)十二月,唐文宗下令各地,不得私自雕版印刷歷書。這是怎麼一回事呢?根據另外一些古書的記載情況是這樣:當時劍南、兩川和淮南道的人民。都用雕版印刷歷書,在街上出賣。每年,管歷法的司天台還沒有奏請頒發新歷,老百姓印的新歷卻已到處都是了。頒布歷法是封建帝王的特權,東川節度使馮宿為了維護朝廷的威信,就奏請禁止私人出版歷書。歷書關繫到農業生產,農民非常需要,一道命令怎麼禁得了呢?雖然唐文宗下了這道命令,民間刻印的歷書仍舊到處風行。就是在同一個地區,民間印刷歷書的也不止一家。
黃巢起義的時候,唐僖宗慌慌張張逃到了四川。皇帝也逃跑了,當然沒有人來管理禁印歷書的事了。因此,江東地方的人民就自己編印了歷書出賣。唐僖宗中和元年(公元八八一年),有兩個人印的歷書,在月大月小上差了一天,發生了爭執。一個地方官知道了,就說:「大家都是同行做生意,相差一天半天又有什麼關系呢?」歷書怎麼可以差一天呢?那個地方官的說法真叫人笑掉了牙。這件事情卻告訴我們,單是江東地方,就起碼有兩家以上印刷歷書。
當時跟著唐僖宗逃到四川的柳毗在他的《家訓》的序里也說,他在成都的書店裡看到好多關於陰陽、雜記、占夢等方面的書籍。這些書大多是雕版印刷的。可見當時成都的印刷業比較發達,不但印歷書,還印其他各種書籍了。
唐朝刻印的書籍,現在保存下來只有一部咸通九年刻印的《金剛經》。 咸通九年是公元八六八年,離開現在已經一千多年了。這一千多年前的印刷品,是怎樣保存下來的呢?這里還有一段故事。
甘肅省墩煌東南有坐鳴沙山,早在晉朝的時候,有一些佛教徒在這里開了山洞,雕刻佛像,建築寺廟。山洞不斷增加,佛像也跟著增多,人們就把這里稱為「千佛洞」。一九零零年,有一個王道士在修理洞窟的時候,無意中發現了一個密閉的暗室,打開一看,裡面堆滿了一捆捆紙卷,其中有相當多的紙卷是唐代抄寫的書籍,還有一卷是唐代刻印的《金剛經》。
這部《金剛經》長約一丈六尺,高約一尺,是由七個印張粘連而成的卷子。卷首有一幅畫,上面畫著釋迦牟尼對他的弟子說法的神話故事,神態生動,後面是《金剛經》的全文。卷未有一行文字,說明是咸通九年刻印的。

這本書是世界上現存的最早的雕板印刷書籍。圖畫也是雕刻在一塊整版上的,也許是世界上最早的版畫。
到了五代時候,有個封建官僚叫馮道。他在短短的五個朝代中做過四個朝代的大官,是個卑鄙無恥的傢伙。他看到江蘇、四川等地人民販賣的印本書籍,各種各樣都有,單單沒有儒家經典,就在後唐長興三年向皇帝建議雕版印刷儒家經典。
當時共印九種經書,經歷了四個朝代,直到後周廣順三年,先後花了二十二年的時間,才全部刻成。
因為這次刻書影響比較大,後來竟有人認為印刷術是五代時候馮道發明的,這當然是錯誤的。
到了宋朝時侯,印刷業更加發達起來,全國各地到處都刻書。北宋初年,成都印《大藏經》,刻板十三萬塊;北宋政府的中央教育機構——國子監,印經史方面的書籍,刻板十多萬塊。從這兩個數字,可以看出當時印刷業規模之大。宋朝雕板印刷的書籍,現在知道的就有七百多種,而且字體整齊樸素,美觀大方,後來一直為我國人民所診視。
宋朝的雕版印刷,一般多用木板刻字,但也有人用銅板雕刻。上海博物館收藏有北宋「濟南劉家功夫針鋪」印刷廣告所用的銅版,可見當時也掌握了雕刻銅版的技術。
說起印製書籍,雕版印刷的確是一個偉大的創造。一種書,只雕一回木板,就可以印很多部,比用手寫不知要快多少倍了。
可是用這種方法,印一種書就得雕一回木板,費的人工仍舊很多,無法迅速地、大量地印刷書籍,有些書字數很多,常常要雕好多年才能雕好,萬一這部書印了一次不再重印,那未,雕得好好的木板就完全沒用了。
有什麼辦法改進呢?
到了十一世紀中葉(宋仁宗慶歷年間),我國有個發明家叫畢升,終於發明了一種更進步的印刷方法——活字印刷術,把我國的印刷技術大大提高了一步。
畢升用膠泥做成一個一個四方長柱體,一面刻上單字,再用火燒硬,這就是一個一個的活字。印書的時候,先予備好一塊鐵板,鐵板上面放上松香和蠟之類的東西,鐵板四周圍著一個鐵框,在鐵框內密密地排滿活字,滿一鐵框為一版,再用火在鐵板底下烤,使松香和蠟等熔化。另外用一塊平板在排好的活字上面壓一壓,把字壓平,一塊活字版就排好了。它同雕版一樣,只要在字上塗墨,就可以印刷了。
為了提高效率,他准備了兩塊鐵板,組織兩個人同時工作,一塊板印刷,另一塊板排字;等第一塊板印完,第二塊板已經准備好了。兩塊鐵板互相交替著用,印得很快。
畢升把每個單字都刻好幾個;常用字刻二十多個碰到沒有予備的冷僻生字,就臨時雕刻,用火一燒就成了,非常方便。印過以後,把鐵板再放在火上燒熱,使松香和蠟等熔化,把活字拆下來,下一次還能使用。
這就是最早發明的活字印刷術。這種膠泥活字,稱為泥活字,畢升發明的印書方法二和今天的比起來,雖然很原始,但是活字印刷術的三個主要步驟一製造活字、排版和印刷,都已經具備。所以,畢升在印刷方面的貢獻是非常了不起的。北宋時期的著名科學家沈括在他所著的《夢溪筆談》里,專門記載了畢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
畢升發明活字印刷以後,朝鮮人民又開始用泥活字等方法印書,後來又採用木活字印書。到了十三世紀,他們首先發明用銅活字印書。我國使用銅活字印書比朝鮮稍晚。朝鮮人民還創造了鉛活字、鐵活字等。

閱讀全文

與雕版印刷是誰發明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西安私人二手挖機轉讓 瀏覽:698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
二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題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543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評估辦法 瀏覽:677
上海工商局咨詢熱線 瀏覽:177
馬鞍山二中葉張平 瀏覽:214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被告代理詞 瀏覽:603
醫院固定資產折舊年限 瀏覽:702
商標注冊網先咨政岳知識產權放心 瀏覽: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