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減震器的工作原理
減震器(Absorber),是用來抑制彈簧吸震後反彈時的震盪及來自路面的沖擊。廣泛用於汽車,為加速車架與車身振動的衰減,以改善汽車的行駛平順性。在經過不平路面時,雖然吸震彈簧可以過濾路面的震動,但彈簧自身還會有往復運動,而減震器就是用來抑制這種彈簧跳躍的。
2. ADS的汽車減震器的發展歷史
減震器從出現到今天已經有了100多年的歷史,最早車輛的減震系統由彈簧構成,雖然彈簧可以減輕路面沖擊,性能較可靠,但它容易產生共振現象。
在1908,世界第一台液壓減震器研製成功,它用隔板將橡膠製成節流通道分為兩部分,通過油液與節流通道摩擦,達到減震目的。之後,在20世紀30年代,搖臂式減震器得到普遍應用,工作壓力在10MPa~20MPa之間,但結構復雜、易損壞、體積大,最終被淘汰。二戰之後,簡式液壓減震器取代了搖臂式減震器,其成本低,壽命長,但容易出現充油不及時的問題,若充油不及時,會影響減震效果,產生噪音與沖擊。直到20世紀50年代,充氣式減震器的出現解決了以上的問題,在雙筒內充入低壓0.4MPa~0.6MPa的氮氣可以解決充油不及時的問題。同時單筒式充氣減震器也開始發展,其採用浮動活塞的結構,使充入的氮氣形成 2.0MPa~2.5MPa 的高壓氣體,性能優於雙筒式減震器,而且質量輕、性能好,但其成本較高。
3. 汽車的減震器是如何生產的
汽車採用減振器多是液力減振器,其工作原理是當車架(或車身)和車橋間版受振動出現相對運權動時,減振器內的活塞上下移動,減振器腔內的油液便反復地從一個腔經過不同的孔隙流入另一個腔內。此時孔壁與油液間的摩擦和油液分子間的內摩擦對振動形成阻尼力,使汽車振動能量轉化為油液熱能,再由減振器吸收散發到大氣中
4. 減震器的發展前景
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脫離整車企業並形成專業化零部件集團,正成為一種全球化趨勢。國際著名的汽車及零部件企業,幾乎都在中國建立了合資或獨資企業,引進技術合資企業已超過1000家。國內一批科技含量高、效益好、規模大的汽車及零部件企業逐步成長起來。隨著國際上汽車行業開始實行零部件「全球化采購」策略及國際跨國汽車企業推行本土化策略,國內市場將出現巨大的零部件配件缺口。到2010年,中國汽車零部件國內產值將達到7000億元左右。
生產前景廣闊,升值空間巨大。
5. 汽車的減震器是如何生產的
汽車採用減振器多是液力減振器,其工作原理是當車架(或車身)和車橋間受振動出現相對運動時,減振器內的活塞上下移動,減振器腔內的油液便反復地從一個腔經過不同的孔隙流入另一個腔內。此時孔壁與油液間的摩擦和油液分子間的內摩擦對振動形成阻尼力,使汽車振動能量轉化為油液熱能,再由減振器吸收散發到大氣中。
6. 誰是汽車減震器的發明者
在汽車復時代遠未到來之前,使制車輛平穩運行的裝置就已經在四輪馬車中使用。1580年,載客四輪馬車已使用減震的彈簧懸架。1805年,埃利奧特獲得橢圓形和半橢圓形彈簧板的專利。直到20世紀50年代,汽車用以平衡行駛和減小震動的裝置都是這種彈簧鋼板加上直立的壓簧。1956年,英國利蘭車和法國雪鐵龍車開始使用液壓和液氣壓懸掛系統,前後輪的懸架用管道相連,液氣混合在管中保持壓力。一個輪子碰到東西或坑穴而上升或下降時,管道中壓力會上升或下降,使其他輪子下降或上升以資補償保持汽車平衡。使汽車的平衡性和運行穩定性得到空前提高。此後,這種系統成為各國小型載客車輛的標准裝置。
7. 汽車減震器的原理
汽車減震器
為了使車架與車身的振動迅速衰減,改善汽車行駛的平順性和舒適性,汽車懸架系統上一般都裝有減震器,汽車上廣泛採用的是雙向作用筒式減震器。
中文名
汽車減震器
簡介
[1]
減震器是汽車使用過程中的易損配件,減震器工作好壞,將直接影響汽車行駛的平穩性和其它機件的壽命,因此應使減震器經常處於良好的工作狀態。
故障檢驗
1、使汽車在道路條件較差的路面上行駛10km後停車,用手摸減震器外殼,如果不夠熱,說明減震器內部無阻力,減震器不工作。此時,可加入適當的潤滑油,再進行試驗,若外殼發熱,則為減震器內部缺油,應加足油;否則,說明減震器失效。
2、用力按下保險杠,然後松開,如果汽車有2~3次跳躍,則說明減震器工作良好。
3、當汽車緩慢行駛而緊急制動時,若汽車振動比較劇烈,說明減震器有問題。
4、拆下減震器將其直立,並把下端連接環夾於台鉗上,用力拉壓減振桿數次,此時應有穩定的阻力,往上拉的阻力應大於向下壓時的阻力,如阻力不穩定或無阻力,可能是減震器內部缺油或閥門零件損壞,應進行修復或更換零件。
故障維修
在確定減震器有問題或失效後,應先查看減震器是否漏油或有陳舊性漏油的痕跡。
油封墊圈、密封墊圈破裂損壞,貯油缸蓋螺母松動。可能是油封、密封墊圈損壞失效,應更換新的密封件。如果仍然不能消除漏油,應拉出減震器,若感到有發卡或輕重不一時,再進一步檢查活塞與缸筒間的間隙是否過大,減震器活塞連桿有無彎曲,活塞連桿表面和缸筒是否有劃傷或拉痕。
如果減震器沒有漏油的現象,則應檢查減震器連接銷、連接桿、連接孔、橡膠襯套等是否有損壞、脫焊、破裂或脫落之處。若上述檢查正常,則應進一步分解減震器,檢查活塞與缸筒間的配合間隙是否過大,缸筒有無拉傷,閥門密封是否良好,閥瓣與閥座貼合是否嚴密,以及減震器的伸張彈簧是否過軟或折斷,根據情況採取修磨或換件的辦法修理。
另外,減震器在實際使用中會出現發出響聲的故障,這主要是由於減震器與鋼板彈簧、車架或軸相碰撞,膠墊損壞或脫落以及減震器防塵筒變形,油液不足等原因引起的,應查明原因,予以修理。
減震器在進行檢查修復後應在專門試驗台上進行工作性能試驗,當阻力頻率在100±1mm時,其伸張行程和壓縮行程的阻力應符合規定。如解放CAl091伸張行程最大阻力為2156~2646N,壓縮行程最大阻力為392~588N;東風車伸張行程最大阻力為2450~3038N,壓縮行程最大阻力為
8. 減震器的工作原理是什麼
減震器(Absorber),是用來抑制彈簧吸震後反彈時的震盪及來自路面的沖擊。廣泛用於汽車,為加速車架與車身振動的衰減,以改善汽車的行駛平順性。在經過不平路面時,雖然吸震彈簧可以過濾路面的震動,但彈簧自身還會有往復運動,而減震器就是用來抑制這種彈簧跳躍的。
懸架系統中由於彈性元件受沖擊產生震動,為改善汽車行駛平順性,懸架中與彈性元件並聯安裝減震器,為衰減震動,汽車懸架系統中採用減震器多是液力減震器,其工作原理是當車架(或車身)和車橋間震動而出現相對運動時,減震器內的活塞上下移動,減震器腔內的油液便反復地從一個腔經過不同的孔隙流入另一個腔內。此時孔壁與油液間的摩擦和油液分子間的內摩擦對震動形成阻尼力,使汽車震動能量轉化為油液熱能,再由減震器吸收散發到大氣中。在油液通道截面和等因素不變時,阻尼力隨車架與車橋(或車輪)之間的相對運動速度增減,並與油液粘度有關。
減震器與彈性元件承擔著緩沖擊和減震的任務,阻尼力過大,將使懸架彈性變壞,甚至使減震器連接件損壞。因而要調節彈性元件和減震器這一矛盾。
(1)在壓縮行程(車橋和車架相互靠近),減震器阻尼力較小,以便充分發揮彈性元件的彈性作用,緩和沖擊。這時,彈性元件起主要作用。
(2)在懸架伸張行程中(車橋和車架相互遠離),減震器阻尼力應大,迅速減震。
(3)當車橋(或車輪)與車橋間的相對速度過大時,要求減震器能自動加大液流量,使阻尼力始終保持在一定限度之內,以避免承受過大的沖擊載荷。
在汽車懸架系統中廣泛採用的是筒式減震器,且在壓縮和伸張行程中均能起減震作用叫雙向作用式減震器,還有採用新式減震器,它包括充氣式減震器和阻力可調式減震器。
雙向作用筒式減震器工作原理說明:在壓縮行程時,指汽車車輪移近車身,減震器受壓縮,此時減震器內活塞向下移動。活塞下腔室的容積減少,油壓升高,油液流經流通閥流到活塞上面的腔室(上腔)。上腔被活塞桿佔去了一部分空間,因而上腔增加的容積小於下腔減小的容積,一部分油液於是就推開壓縮閥,流回貯油缸。這些閥對油的節約形成懸架受壓縮運動的阻尼力。減震器在伸張行程時,車輪相當於遠離車身,減震器受拉伸。這時減震器的活塞向上移動。活塞上腔油壓升高,流通閥關閉,上腔內的油液推開伸張閥流入下腔。由於活塞桿的存在,自上腔流來的油液不足以充滿下腔增加的容積,主使下腔產生一真空度,這時儲油缸中的油液推開補償閥7流進下腔進行補充。由於這些閥的節流作用對懸架在伸張運動時起到阻尼作用。
由於伸張閥彈簧的剛度和預緊力設計的大於壓縮閥,在同樣壓力作用下,伸張閥及相應的常通縫隙的通道載面積總和小於壓縮閥及相應常通縫隙通道截面積總和。這使得減震器的伸張行程產生的阻尼力大於壓縮行程的阻尼力,達到迅速減震的要求。
9. 減震器的發展史是什麼
減震器(Absorber) ,減震器主要用來抑制彈簧吸震後反彈時的震盪及來自路面的沖擊。在經過不平路面時,雖然吸震彈簧可以過濾路面的震動,但彈簧自身還會有往復運動,而減震器就是用來抑制這種彈簧跳躍的。減震器太軟,車身就會上下跳躍,減震器太硬就會帶來太大的阻力,妨礙彈簧正常工作。在關於懸掛系統的改裝過程中,硬的減震器要與硬的彈簧相搭配,而彈簧的硬度又與車重息息相關,因此較重的車一般採用較硬的減震器。與引震曲軸相接的裝置,用來抗衡曲軸的扭轉震動(即曲軸受汽缸點火的沖擊力而扭動的現象)。
懸架系統中由於彈性元件受沖擊產生震動,為改善汽車行駛平順性,懸架中與彈性元件並聯安裝減震器,為衰減震動,汽車懸架系統中採用減震器多是液力減震器,其工作原理是當車架(或車身)和車橋間震動而出現相對運動時,減震器內的活塞上下移動,減震器腔內的油液便反復地從一個腔經過不同的孔隙流入另一個腔內。此時孔壁與油液間的摩擦和油液分子間的內摩擦對震動形成阻尼力,使汽車震動能量轉化為油液熱能,再由減震器吸收散發到大氣中。在油液通道截面和等因素不變時,阻尼力隨車架與車橋(或車輪)之間的相對運動速度增減,並與油液粘度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