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九轉大腸為魯菜名菜,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九轉大腸能作為魯菜的代表之作,肯定有其特色之處,不論是從選材,到處理,還是最後製作,既融合魯菜的特點,又融合了其他菜系的味型,那麼特點是什麼呢?下面就以菜名和製作味型兩個方面敘述。肥腸先扎緊再焯水是為了方便翻轉灌腸,先焯水後肥腸就定型了,比較容易斷,生肥腸比較水滑,有利於翻轉灌腸,雖然扎緊後比較難煮透,不利於去腥,這也是這道菜技術所在,必須前面把腥味處理得差不多,然後再通過鹵煮去腥增香,所以不用擔心這樣做難熟、腥味很大。
鍋里放香油,下白糖熬成糖色,放肥腸,炒上色,加料酒,毛薑水,醬油,雞湯,放鹽,醋,糖,味精,胡椒粉,開鍋後,小火燒6分鍾,湯汁表濃,翻勻,淋上雞油,托盤里,撒上香菜沫就可以。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謝謝。
B. 魯菜發源地
魯菜發源地是山東:
山東位於黃河下游,氣候溫和,省內匯集有大河、大湖、丘陵、平原、大海等多樣性的地貌,造就了魯菜的食材選料品種異常豐富與均衡:魯菜的果蔬、禽畜、海鮮、淡水河鮮、山菌、干制珍品等每個類別的入菜頻率都在15%~18%之間。
最適合每一種的食材的烹飪技法各不相同,豐富的食材品種直接激發了魯菜烹飪技法的豐富多樣。山東大地得天獨厚的物質條件,加上兩千多年來浸潤著儒家學派「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精神追求,終成魯菜系的洋洋大觀。
魯菜的特色:
魯菜講究原料質地優良,以鹽提鮮,以湯壯鮮,調味講求咸鮮純正,突出本味。大蔥為山東特產,多數菜餚要要用蔥姜蒜來增香提味,炒、熘、爆、扒、燒等方法都要用蔥。
尤其是蔥燒類的菜餚,更是以擁有濃郁的蔥香為佳,如蔥燒海參、蔥燒蹄筋;喂餡、爆鍋、涼拌都少不了蔥姜蒜。
海鮮類量多質優,異腥味較輕,鮮活者講究原汁原味,蝦、蟹、貝、蛤,多用姜醋佐食;燕窩、魚翅、海參、干鮑、魚皮、魚骨等高檔原料,質優味寡,必用高湯提鮮。
C. 魯菜的起源
魯菜
八大菜系之首
魯菜是起源於山東的齊魯風味,其發源地為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是中國傳統四大菜系和八大菜系中唯一的自發型菜系(相對於淮揚、川、粵等影響型菜系而言),也是歷史最悠久、技法最豐富、最見功力的菜系,為八大菜系之首。 魯菜的經典菜品有糖醋黃河鯉魚、九轉大腸、紅燒大蝦等。明清時期大量山東廚師和菜品進入宮廷,使魯菜雍容華貴、中正大氣、平和養生的風格特點進一步得到升華。
D. 魯菜誰發明的為什麼要發明在哪裡發明的
這是一個菜系,並不是誰專門發明的是對山東地區飲食的統稱吧
E. 魯菜的創始人是
魯菜:魯菜即山東風味菜,由濟南、膠東、孔府菜點三部分組成。濟南菜尤重製湯,清湯、奶湯的使用及熬制都有嚴格規定,菜品以清鮮脆嫩著稱。膠東菜起源於福山、煙台、青島,以烹飪海鮮見長,口味以鮮嫩為主,偏重清淡,講究花色。孔府菜是「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具體體現,其用料之精廣、筵席之豐盛堪與過去皇朝宮遷御膳相比。山東菜調味極重、純正醇濃,少有復雜的合成滋味,一菜一味,盡力體現原料的本味。另一特徵是麵食品種極多,小麥、玉米、甘薯、黃豆、高梁、小米均可製成風味各異的麵食,成為筵席名點。山東著名風味菜點有:炸山蠍、德州脫骨扒雞、原殼扒鮑魚、九轉大腸、糖醋黃河鯉魚等。
創始人就是山東勤勞的老百姓
F. 魯菜的歷史
魯菜,是起源於山東的齊魯風味,是中國傳統四大菜系(也是八大菜系)中唯一的自發型菜系(相對於淮揚、川、粵等影響型菜系而言),是歷史最悠久、技法最豐富、難度最高、最見功力的菜系。
G. 求魯菜的典故,歷史故事等等
「九轉大腸」:清朝光緒年間,由濟南九華樓酒樓首創,店主杜某,是一個巨商。這位掌櫃對「九」字有著特殊的愛好,什麼都要取個九數,九華酒店設在縣東北首,規模不大,但司廚都是名廚高手,對豬下水的烹制極為考究,燒制豬大腸時,下料重,用料全,五味俱全。相傳一次九華樓店主設菜宴客,席間上有一道「燒大腸」,眾人品嘗後都贊不絕口,有一文士說,如此佳餚當取美名,這個文士一方面迎合店主喜「九」之癖,另外也是贊美高廚的技藝,當即取名「九轉大腸」,同座都問是何典故?他說:「道家善煉丹,有九轉仙丹之名,食此佳餚可與仙丹媲美。」舉座無不為之叫絕,從此「九轉大腸」聲譽日盛,流傳至今。
H. 魯菜的發展歷程,你了解多少
魯菜起源於山東齊魯風味,是中國傳統四大菜系(也是八大菜系)中唯一的自發型菜系《相對於淮揚,川,粵等影響型菜系而言》,是歷史最悠久,技法最豐富,難度最高,最見功力的菜系。
魯菜在中國的八大菜系中具首,有其它的特色——進京。清朝時期,在中國的歷史潮流中能得到官方的認可實為不易。魯菜的興盛來自於官方的賞識,尤其是「京城裡」至今對魯菜惟有獨鍾!魯菜之所以普及難就在於這種菜的難度太高,材料和技法要求比較高,魯菜廚師最難見功底,而且純正的魯菜耗時耗力,成本較高,並不是平民所能承擔的,也限制了它的發展。
I. 史上號稱神的廚子有哪些,有人是魯菜開創者還發明了火腿
眾所周知,中國作為世界文明古國之一,飲食文化幾乎和中國文明史一樣長,但是真正在史上號稱神的廚子只有三位,而其中的一位名叫易牙的廚師,則是魯菜開創者並且發明了現在大家都很喜歡吃的火腿,當時易牙成為“火肉”,用料就和現在的火腿相差無幾。易牙也是第一位開私人飯館的人,人們都成他為祖師,他很擅於做菜,又精於煎、熬、燔、炙 ,也被人們稱贊為“調味專家”,他也是魯菜的發明者,他的拿手菜“魚腹藏羊肉”則是以其味道的 鮮美,製作的精細而出名,深受人們的喜愛。易牙也很注重食療,曾三到彭城向彭祖學習烹飪技術,後來則創制出“易牙五味雞”。
第三位廚神則是伊尹 ,他不僅掌握高超的烹飪技術,還懂得治國之道。由於他的烹飪技術被商湯王高度贊揚以及他對一些英明君王的施政之道的研究,商湯王便三番五次想要聘請他,但是由於有莘王並不答應,伊尹便只能作為商湯王迎娶有莘王的女兒的陪嫁奴隸來到商湯王身邊,輔佐商湯王,在他任職期間,商朝經濟繁榮。這三位廚神都對我們飲食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推進了飲食文化的發展。
J. 魯菜是在什麼時候形成的
魯菜是中國四大菜系之一,是中國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歷史悠久,影響廣泛。菜餚以口味純正,咸鮮為主,選料廣泛,烹調方法多樣,具有鮮、嫩、香、脆的特色,並善於制湯而享譽海內外。古書雲「東方之域,天地之所始也,魚鹽之地,海濱傍水,其民食魚而嗜成,皆安其處,美其食《皇帝內經》。齊魯大地自古就是依山傍海,物產豐富,經濟發達的美好區域,為促進烹飪文化的發展及山東菜系的形成起了決定性作用。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齊恆公的寵臣易牙,就曾以「善調五味」而著稱名廚。唐代段文昌。山東臨淄人穆宗時任宰相,精於飲食並自編食經五十卷,到了宋代魯菜已具規模,在明清中魯菜從地區中脫穎而出自成菜系。在滿漢全席中的漢菜菜餚是以魯菜為基礎製作的.
由於山東省內地差異大,因而形成了沿海的膠東菜、內陸的濟南菜及自成體系的孔府宮廷菜。以膠東的海鮮,魯西、魯北的禽旦菜,泰安以豆製品為主要原料的素菜,及魯中地區具有齊國遺風的肉魚菜餚使得魯菜成為全國覆蓋最廣的地方菜,遍及京津塘及東北三省。 自八十年代初隨著全國經濟的復甦,全國菜品隨著經濟條件的變化而迅速調整,粵菜率先引進國外的原料和製作工藝,其菜品以清淡鮮咸為主,以新、特、異為特色,迅速遍及全國。魯菜由於製作保守,取料匱乏,使得菜品變化緩慢,至九十年代初一直陷入低糜。為魯菜的發展蒙上了一層陰影,同時全國各地區紛紛自立門戶,除四大菜系外又增加了湖南的湘菜、安徽的徽菜、福建的閩南菜及浙江菜,上海和北京也吸引了眾家之長也自成菜系。其他各地區也躍躍欲試,全國菜系紛爭進入百家爭鳴的時代,九十年代初開始,魯菜也加快了調整的步伐,人才流動加大,並有機的結合了粵菜及西式的一些做法,伴隨著膠東菜的迅速崛起,逐漸形成了以新派魯菜為代表的生力軍,使魯菜在短短的幾年時間里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重新成為中國飲食文化中一顆更加璀璨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