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中國重復發明

中國重復發明

發布時間:2021-08-12 10:00:06

『壹』 中國四大發明都是什麼

不得不佩服古代人的智慧,現在很多科技設備都離不開之前古代人的發明創造,在中國的四大發明分別是指南針、造紙術、火葯、印刷術。這些發明都為當時古代的社會文化經濟的發展貢獻了許多。

印刷書的發明為古代文化的傳播影響巨大,最早期的印刷術是雕刻成非常多的小木塊,根據文章的內容將木塊排列起來,然後刷上墨水,在印在紙上。到後來活字印刷術的出現大大提高了效率。

『貳』 中國古代十大發明

1、指南針是用以判別方位的一種簡單儀器。前身是司南。主要組成部分是一根裝在軸上可以自由轉動的磁針。磁針在地磁場作用下能保持在磁子午線的切線方向上。

磁針的北極指向地理的北極,利用這一性能可以辨別方向。常用於航海、大地測量、旅行及軍事等方面。指南針的N指北方,E指東方,W指西方,S指南方。

2、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紙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它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傑出的發明創造。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絲的國家。中國古代勞動人民以上等蠶繭抽絲織綢,剩下的惡繭、病繭等則用漂絮法製取絲綿。漂絮完畢,篾席上會遺留一些殘絮。當漂絮的次數多了,篾席上的殘絮便積成一層纖維薄片,經晾乾之後剝離下來,可用於書寫。

這種漂絮的副產物數量不多,在古書上稱它為赫蹏或方絮。這表明了中國古代造紙術的起源同絲絮有著淵源關系。

3、火葯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是在適當的外界能量作用下,自身能進行迅速而有規律的燃燒,同時生成大量高溫燃氣的物質。在軍事上主要用作槍彈、炮彈的發射葯和火箭、導彈的推進劑及其他驅動裝置的能源,是彈葯的重要組成部分。

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傑出的成就。火葯是以其殺傷力和震懾力,帶給人類消停戰事、安全防衛的作用,成為了人類文明重要發明之一。

4、印刷術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四大發明之一。雕版印刷術發明於唐朝,並在唐朝中後期普遍使用。 宋仁宗時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宋朝雖然出現活字印刷術,但並未普遍使用,而仍然是普遍使用雕版印刷術。

印刷術是人類近代文明的先導,為知識的廣泛傳播、交流創造了條件。印刷術先後傳到朝鮮、日本、中亞,西亞和歐洲地區。

5、張衡天文學 東漢時期 漏水轉渾天儀、候風地動儀張衡--是中國東漢時期的天文學家。對在宇宙結構的認識上,張衡是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認為:天像個雞蛋殼,地像雞蛋黃,天大地小,他認為天殼之外還有無限的宇宙。

張衡設計和製造了漏水轉渾天儀、候風地動儀,並對日月星辰做了許多觀測和分析。他測量出了太陽和月亮的角直徑是周尺的1/736,即29'24「。他統計出在中國的中原地區能看到的恆星約有2500顆。國際天文學會為了紀念張衡對天文學的突出貢獻,將月球上的一個環形山命名為「張衡環形山」。

『叄』 什麼叫「輪子」,什麼叫重復發明輪子

就是有人做過的事 不要再做了

『肆』 中國可重復使用航天器發射成功了,這其中的技術含量高嗎

我國航天事業自從上世紀五十年代末期初步建立以來,經過大半個世紀的發展,我國在航天技術上的整體造詣已經處於全球前列,擁有多項領先世界的航天技術,比如探月工程,載人航天,火星探測等,而在未來的幾十年內,伴隨著我國航天事業發展早已制好的既定戰略,我國在航天事業的建設上面將會取得更多讓人嘆為觀止的成績,這些只需我們拭目以待即可。而現在我國在航天事業上面又有了一個新動作,那就是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將我國的可重復使用航天器成功送上太空,並在在軌運行兩天後成功的返回地面,順利著陸在預定地點,這標志著我國在可重復使用航天器上面的技術已經取得了更深入的突破,為我國後續深入探索太空打下了更加堅實的基礎。

而既然提到了可重復使用航天器能夠擔當的重任和技術掌握國家來看,就可以知道這其中的技術含量肯定是非常的高。目前來說只有美國和我國成功研製了可重復使用航天器,從這點就可以看出這其中的技術難度。太空梭作為最典型的可重復使用航天器,它集成了超多的先進、復雜技術。其中包括先進力學工程、大推力可重復點火的發動機、先進的通信系統、可靠的生命保障系統、材料輕效果好的隔熱系統等等。其中最關鍵的一點就是熱保護系統(TPS),因為航天器重返地球與大氣層摩擦溫度可達1600℃以上!這不但要研究先進可靠的隔熱結構,還需要使用到最前沿的多種隔熱材料,因此綜合來看可重復使用航天器可以代表航天技術水平的最高代表。

『伍』 中國的4大發明

四大發明在人類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印刷術、指南針、火葯和造紙術,是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是我國之所以成為文明古國的標志之一。古代,我國的科學技術在許多方面居於世界的前列。5世紀後的千餘年裡,歐洲處在封建社會之中。在這個漫長的時期里,我國的科學技術一直在向前發展,而歐洲的科學技術卻停滯不前。只是到了十五、六世紀,由於封建制度的瓦解和資本主義制度的逐步形成,歐洲的近代自然科學才得以誕生。

我國的四大發明在歐洲近代文明產生之前陸續傳入西方,成為「資產階級發展的必要前提」(《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為資產階級走上政治舞台提供了物質基礎:印刷術的出現改變了只有僧侶才能讀書和受高等教育的狀況,便利了文化的傳播;火葯和火器的採用摧毀了封建城堡,幫助了資產階級去戰勝封建貴族;指南針傳到歐洲航海家的手裡,使他們有可能發現美洲和實現環球航行,為資產階級奠定了世界貿易和工場手工業發展的基礎。總之,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在人類科學文化史上留下了燦爛的一頁。這些偉大的發明曾經影響並造福於全世界,推動了人類歷史的前進

印 刷 術

甲.雕皮印刷的發展經過: .殷商時代的書繪雕刻 秦代的雕造 漢代以石刻經 紙張的發明 魏晉南北朝書本雕刻 五代雕刻經傳 未代雕皮興盛 畢升發明活字皮 元代王楨的改良 明代邱報使用活字板 清代銅活字印刷
1.殷代的甲骨文版,己能以雕刻方法,雕書畫之形於牛頭骨,鹿頭骨,人頭骨,白陶,灰陶,玉器,石器,角器等物上。且雕刻技芸,頗為精巧。大小字 ,均甚美觀。右圖為泥活字盤。
2.秦始皇凡見名山,必立石以刻其豐功偉績以誇後世。
3.秦人刻石紀功,西漢不師其制。而漢代之木刻,亦甚少傳世,石刻要待東漢才告風行,碑碣之數,不可勝數。右圖為東漢(熹平石經)拓本。
4.魏晉南北朝,為中國書法芸術最燦爛的時代,南北朝碑刻尤多。南朝雖定立碑之禁,而不能久。其時,雕刻之工程,因時劫之需求,而大有進步。右圖為中國古代木刻製作圖。
5.書籍雕板,始之時不能考究,自五代,晚唐才考究雕皮印書,其源頭與漢魏雕刻石經,六朝石刻佛像佛經,唐開元間刻道德經等,均有前因後果的關系。而五代時雕印之風,各地皆有,除長樂老人馮道雕印九經外,有蜀地母昭裔,復有和凝其人,篆板印刷,造福人群。 右圖為唐咸通九年印製,是現存最早有年代可考的雕皮印刷品。
6.北未初,雕皮印書雖已風行,但先佛藏而後傳書。未代的書藉主要有官刻書藉,家塾刻書,坊本三種。
7.雕刻木皮盛行後,對促進文化,固有甚大貢獻。但遂板雕, 費其鉅。後有未人畢升,發明活字皮。沈括(夢溪筆談)記:<有布衣畢升,又為活皮。其法用膠泥刻字,薄如錢唇,每字為一印,火燒令堅。先設鐵板,其上以松脂臘和紙灰之類冒之。欲印則以一鐵范置鐵皮上,乃密布字印。>此法大大加速印刷速度,以<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更互用之。右圖為木活字的製造。
8.元代王楨,將排版,檢字,造輪,鎪修以至刷墨等過程,悉心研究。右圖為王楨發明的排字輪盤,它是依據韻部將活字排列。
9.活板到明代,不僅用以印刷書籍,進而印邸報,不僅用棗梨木刻,且用銅錫鑄字。

指 南 針

指南針是中國史上的偉大發明之一,也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發展的一項重大頁獻。指南針是利用磁鐵在地球磁場中的南北指極性而製成的一種指向儀器。上圖是司南模型。
磁石的這種特性,被古人利用來製成指南工具。最早出現的指南工叫司南,戰國時已普遍使用。它是利用天然磁石琢磨而成,樣子像一隻勺,重心位於底部正中,底盤光滑,四周刻二十四向,使用時把長勺放在底盤上,用手 輕撥,使它轉動,停下後長柄就指向南方。東漢王充(論衡.是應篇)記載了它的形狀和用法。(鬼穀子.謀篇)里還談到鄭國人到遠處去采玉,就帶了司南,以免迷失方向。另外,指南車的發明亦進一步把這種儀器提升至更高的境界。下圖分別為指南魚想像圖及戀掛型指車針復原模型。
但是,用天然磁石琢磨而成的司南,成品較低,磁性較弱。到了宋代,人們發明了人工磁化方法,製造了指南魚和指南針,而指南針更為簡便,更具實用價值。它是以天然磁石摩擦鋼針製成,在地磁作用下保持指南性能;以後把它裝置在方位盤上,就稱為羅盤。這是指南針發展史上的一大飛躍。下圖是清代所使用航海羅盤。
沈括對指南針放置方法也作過詳細研究,總結出四種不同的方法,並作了比較:
一,水浮法。把指南針浮在水面以指示方向,至於具體方法,沈括沒有說明。到北宋晚期,葯物學家寇宗的(本草衍義.磁石條)才有介紹,原來是在指南針上穿上燈心草,就可以把針浮起。水浮法的缺點是磁針會隨水搖擺不定。
二,指甲旋定法。把磁針放在指甲上,可以靈活運轉,但缺點是容易滑落。
三,碗唇旋定法。把磁針放在碗口邊緣上,也可以旋轉自如,但同樣易掉落。
四,懸絲法。取一根新棉絲,用一點蠟粘在磁針中央,懸掛在沒有風的地方磁針即可指示方向。
比較之下,沈括認為這個方法最為理想。下圖為沈括指南針的四種試驗復原設計。
指南針在公元十一世紀時已是常用的定向儀器。指南針的最大頁獻,是大大地促進了航海事業的發展。據考證,公元十一世紀末,指南針就開始用於航海了。大約在十二世紀末到十三世紀初,指南針由海路傳入阿拉伯,然後由阿拉伯傳入歐洲。

火 葯

火葯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火葯,顧名思義就是(著火的葯)。它的起源與煉丹術有著密切的關系,是古代煉丹士在煉丹時無意中配製出來。下圖為元代銅火銃
它是硫黃,硝石,炭的混合物,而前兩項在漢代成書的中國第一部葯物學典籍(神農本草經)里都被列為重要的葯材。就是火葯本身也被歸入葯類,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說,火葯能治瘡癬,殺蟲,辟濕氣和瘟疫。火葯的發明是人們長期煉丹,制葯實踐結果,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
唐朝末年,火葯已被用於軍事。唐昭宗天佑元年(904年)楊行密的軍隊圍攻豫章,部將鄭 (以所部發機飛火,燒龍沙門,帶領壯士突火先登入城,焦灼被體)<九國志.鄭 傳>。這里所說的(飛火),就是(火炮),(火箭)之類。(火炮)是把火葯製成環狀,把吊線點燃後用拋石機拋擲出去;(火箭)則是把火葯球縛於箭鏃之下,將吊線點燃後用弓射出。到了宋代,戰爭接連不斷,促進火葯武器的加速發展。北未政府建立了火葯作坊,先後製造了火葯箭,火炮等以燃燒性能為主的武器和(霹靂炮),(震天雷)等爆炸性較強的武器。南未在1259年造出了以巨竹為筒,內裝火葯的(突火槍)。到了元代又出現銅鑄火統,稱為(銅將軍)。這些都是以火葯的爆炸為推動力的武器,在戰爭中顯示了前所未有的威力。下圖為南未突火槍和北未火葯箭。
火葯還用來製造爆仗,流星,煙火之類娛樂工具。自然也用於生產事業,不過那是後來的事了。
在12,13世紀,火葯首先傳入阿拉伯國家,然後傳到希臘和歐洲乃至世界各地。對人類社會的文明進步,對經濟和科學文化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美法各國直到十四世紀中葉,才有應用火葯和火器的記載。

造 紙 術

造紙是一項重要的化學工藝,紙的發明是中國在人類文化的傳播和發展上,所做出的一項十分寶貴的貢獻,是中國化學史上的一項重大的成就。
在紙還未發明之前,甲骨、竹簡和絹帛是古代用來供書寫、記載的材料。但由於西漢的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甲骨和竹簡不能滿足發展的需求,從而促使了書寫工具的改進。
當時人們已開始應用小塊的絲綿製成的紙,因為考古學家於1933年在新 羅布淖爾發現了一張古紙,它是」麻物、白色,作方塊薄片,四周不完整,長約40厘米,寬約100厘米,質甚粗糙,不勻凈,紙面尚有麻筋,蓋初做紙時所做,故不精細也〃由於古漢時的紙張是由麻縷和絲綿,加上製法粗糙,所以紙張的質量不太好。而麻縷和絲綿都有其本身的作用,如要把它們用作造紙的原料,就必然會受到很大的限制,而難以得到迅速的發展,來滿足文化生活上對紙張的要求。
在新的客觀形勢要求下,蔡倫的出現便為造紙術帶來新突破,在《東漢觀記》卷二上記 載:」蔡倫··有才學,盡忠重慎,每次休沐,閉門以絕賓客,曝體田野。典作尚方,造意用樹皮及敝布、魚網作紙。元興元年奏上,帝善其能,自是莫不用,天下咸稱蔡侯紙〃。從以上看來,蔡倫是用樹皮、破布、魚網造紙的。
雖然在蔡倫之前也有紙的存在,但是原料左身就有很大的局限,而蔡倫對新原料的發現,
解決了這個問題。因為破布、破魚網早已結束了它們本身的任務,成了廢物而又用作做原料,對造紙工業起了極大的動作用。
新原料的使用必然提出新技術的要求,但是由於典籍流失,實際的操作如何,已缺乏記載,無從考知,但大概是先張布或網撕破或剪斷,然後放在水裡浸漬相當長的時間並且需要加以舂搗,才能做成紙漿。用樹皮做紙張,困難更大一些.除初步切短和後部舂搗外,中間還需要烹煮和加入石灰漿之類的促爛劑。下圖是中國古代造紙工程之(抵壓 覆)及(乾焙火烘 )。
最重要的是造紙事業經過蔡倫的發明創造,才由自發的階段轉入獨立自主的階段。蔡倫以前,造紙只是紡織業中附帶的一個小部分,並未形成一種獨立行業。但是到了蔡倫時期,使造紙業從紡織業中獨立出來。它有自己的目的和需要,於是就有了迅速的發展。
在蔡倫之後,紙張大大地推進了書籍抄寫和文化傳播的事業。在兩晉南北朝的時候,由於書法和繪畫的需要,紙張的要求慢慢提高,尤其在書法上,因為書法對紙和筆的要求都是十分高的,所以紙張私質素是有必要提高的。
但是由於南北兩朝的文化和背景都各有不同,所以兩地所用的造紙原料都各有不同。
南朝的紙張以藤皮為主要原料,所這成的藤紙是一張質量優良的紙張,產地是剡溪。它是當時勞動人民根據蔡倫利用樹皮造紙的經驗,就地取材地製造出來的,藤紙的出現,適應了東晉偏安的地方形勢,又符合於當時所謂「江左風流」的士族的需要。北朝的造紙原料卻有所不同,主要以楮梭為主。
參考資料:http://www.jxjy.com.cn/download/2005gz/%BC%CE%C9%C6%B8%DF%BC%B6%D6%D0%D1%A7/index.htm

『陸』 中國的四大發明是怎麼發明出來的

四大發明具體的發明者現在都沒有確切答案
一、造紙術
西漢已有人造紙,東漢元興元年(105)蔡倫革新造紙術。他用樹皮、麻頭及敝布、魚網等植物原料,經過挫、搗、抄、烘等工藝製造的紙,
在漢朝的谷樹皮的谷紙的基礎上,晉代出現了以藤皮做出的藤紙,造紙術在唐朝時盛行。
二、印刷術
中國的印刷術,分為活字版印刷術及雕版印刷術,印刷術的盛其是在宋朝的時候,一開始是雕版印刷術先發明,但是,宋代的畢升,想到,為何同樣的字要重復刻呢?所以就發明了這種活字版印刷,活字版印刷術,再排版方面十分便利,而且可以把他拆下又可放在別處,十分的便利,因此,印刷術一直在演變,才成了今日的便利。
三、羅盤
傳說中指南車在黃帝時被發明。以後,東漢張衡、三國馬鈞都曾造過指南車。
羅盤是一種海上的導航系統,可以指引方向,因為有了羅盤,所以才演變為今日的指南針。羅盤發明後廣泛被運用在軍事上,以及導航,羅盤也是在宋朝為盛期,宋朝是個重文輕武的朝代,許多的文明都是從此開始,就連羅盤也不例外,羅盤的發明,使海上的路線一目瞭然,也提高了航海的准確性與安全。
四、火葯
火葯是從三國時代開始發明,當時被用來當爆竹,到了宋代才被用來當作軍事用,火葯是硝石加硫磺跟炭所製成的,可以用來作為大炮,火槍等,火葯的用途可以鑿山,挖壁,挖洞,當爆竹,或作為軍事武器等......
十四世紀後歐洲人又從阿拉伯人獲知火葯的知識,並學會了製造火器的方法,火葯才正式傳入歐洲。

『柒』 20世紀中國的六項重大發明創造

1,1964年10月16日,15時,中國原子彈爆炸成功。根據解密的資料,為了這顆原子彈的爆炸,中國一共花費了28億人民幣。

2,1967年6月17日,中國又成功地進行了首次氫彈試驗,打破了超級大國的核壟斷、核訛詐政策,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作出了巨大貢獻。

3,1965年,完成結晶牛胰島素的合成,它有著極為深遠的意義。由於蛋白質和核酸兩類生物高分子有生命現象中所起的主要作用,人工合成了第一個具有生物活力的蛋白質,便突破了一般有機化合物領域到信息量集中的生物高分子領域之間的界限,在人類認識生命現象的漫長過程中邁出了重要的一步。最後,合成胰島素工作的簡報發表於1965年《中國科學》(Science China)。

胰島素的全合成開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質的時代。結構與功能研究、晶體結構測定等結構生物學亦從此開始。多肽激素與類似物的合成,在闡明作用機理方面提供了嶄新的有效途徑,並為我國多肽合成制葯工業打下了牢固的基礎。

4,袁隆平發明雜交水稻。在他撰寫的第一篇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中,提出了:「要想利用水稻雜種優勢,首推利用雄性不孕性」。他的理論與研究實踐是對經典遺傳學理論的挑戰,否定了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沒有雜種優勢」的傳統觀點,極大地豐富了作物遺傳育種的理論和技術。

袁隆平解決了三系法雜交稻研究中的三大難題。一是提出用「野生稻與栽培稻進行遠緣雜交」的技術方案,終於找到了培育雄性不育系的有效途徑,於1973年實現了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復系的「三系」配套。二是育成強優勢的雜交水稻「南優2號」等一批組合,並在生產上大面積應用,成為世界上第一位成功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科學家。三是突破了制種關,過去的研究認為,水稻異交率僅2.4%,雜種一代種子產量極低,離生產要求相距甚遠,而袁隆平領導的課題組成功地解決了這一難題,制種產量逐漸提高,現在高的已達畝產300公斤以上。

5,1943年我國化學工程專家侯德榜創立侯氏制鹼法,是將氨鹼法和合成氨法兩種工藝聯合起來,同時生產純鹼和氯化銨兩種產品的方法。原料是食鹽水、氨氣和二氧化碳-合成氨廠用水煤氣製取氫氣時的廢氣。此方法提高了食鹽利用率,縮短了生產流程,減少了對環境的污染,降低了純鹼的成本,克服了氨鹼法的不足,曾在全球享有盛譽,得到普遍採用。變換氣制鹼的聯鹼工藝,是我國獨創,具有顯著的節能效果。

侯德榜是我國化學工業的奠基人,純鹼工業的創始人。他發明的「侯氏制鹼法」使合成氨和制鹼兩大生產體系有機地結合起來,在人類化學工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在學術界也獲得了相當高的評價。

6,1975年5月北京大學漢字信息處理研究室,由王選教授等主持工作,綜合運用精深的數學、計算機等多學科知識,歷經15個寒暑,研製開發成功「華光激光照排系統」,為世界上最浩繁的文字──漢字告別鉛字印刷開辟了通暢大道。對實現中國新聞出版印刷領域的現代化具有重大意義。它引起當代世界印刷界的驚嘆,被譽為中國印刷技術的再次革命。

(7)中國重復發明擴展閱讀:

侯氏制鹼法的發展歷史: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中國從歐洲進口純鹼的道路被阻斷,而當時壟斷中國純鹼市場的英國卜內門洋鹼公司卻囤積居奇,鹼價暴漲。看到這種情況,范旭東先生於1917年在實驗室成功制出了鹼。1920年成立「永利制鹼公司」,1922年請來侯德榜先生作為技術指導,他全身心的投入制鹼工藝和設備的改進上,終於摸索出了索爾維法的各項生產技術。

1924年8月,塘沽鹼廠正式投產。1926年,中國生產的「紅三角」牌純鹼在美國費城的萬國博覽會上獲得金質獎章。產品不但暢銷國內,而且遠銷日本和東南亞。

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侵華戰爭,把工廠遷到四川,新建了永利川西化工廠。

制鹼的主要原料是食鹽,也就是氯化鈉,而四川的鹽都是井鹽,要用竹筒從很深很深的井底一桶桶吊出來。由於濃度稀,還要經過濃縮才能成為原料,這樣食鹽成本就高了。另外,索爾維制鹼法的致命缺點是食鹽利用率不高,也就是說有30%的食鹽要白白地浪費掉,這樣成本就更高了,所以侯德榜決定不用索爾維制鹼法,而另闢新路。

他首先分析了索爾維制鹼法的缺點,發現主要在於原料中各有一半的比分沒有利用上,只用了食鹽中的鈉和石灰中碳酸根,二者結合才生成了純鹼。食鹽中另一半的氯和石灰中的鈣結合生成了氯化鈣,這個產物都沒有利用上。

後來他終於想到,能否把索爾維制鹼法和合成氨法結合起來,也就是說,制鹼用的氨和二氧化碳直接由氨廠提供,濾液中的氯化銨加入食鹽水,讓它沉澱出來。這氯化銨既可作為化工原料,又可以作為化肥,這樣可以大大地提高食鹽的利用率,還可以省去許多設備,例如石灰窯、化灰桶、蒸氨塔等。於是他又帶領技術人員,做起了實驗。一直進行了500多次試驗,還分析了2000多個樣品,才把試驗搞成功,使設想成為了現實。

這個制鹼新方法被命名為「聯合制鹼法」,它使鹽的利用率從原來的70%一下子提高到96%。此外,污染環境的廢物氯化鈣成為對農作物有用的化肥——氯化銨,還可以減少1/3設備,所以它的優越性大大超過了索爾維制鹼法,從而開創了世界制鹼工業的新紀元。

『捌』 中國各地的民間發明大王的情況

看看這則報道吧!
中國知識產權局的信息顯示,中國已成為繼韓國之後,發明專利申請增長最快的發展中國家。去年中國自由發明人專利申請量為10.5669萬件,增長21.5%,占總申請量的63%。

在江城武漢,也有這樣一批不懈地進行著發明創造的民間發明人。近日,記者探訪發現,他們的處境不容樂觀。

據有關部門統計,目前我市民間發明的專利技術利用率一直很低,不超過8%。很多民間發明者因種種原因,不能讓自己的專利轉化成產品。相比這些苦苦支撐的民間發明者而言,郭代銀無疑是一個幸運兒———

發明大王的悲哀

「發明大王」挖起「地腦殼」

在漢正街154號的街頭小巷,常有位頭發花白的老人,守著小攤,賣些孩子們玩的「小玩意」。很少有人會想到,就是這樣一位老人,竟擁有5項專利技術的所有權。

他叫劉耀友,中國第一個申請磁化杯專利的人,也是中國最早獲得磁化杯專利權的人。

近日,記者在漢正街一處老房子里找到了劉耀友。62歲的他正在那間9平方米的房子里收拾行李,准備第三次上京為他的專利打官司。

幾年前,磁化杯風行全國,不少生產磁化杯的企業賺足了腰包。而劉耀友卻沒從自己的發明中獲取分毫,官司倒打了不少。

心疼700元錯失數千萬

劉耀友的第一個專利不是磁化杯,而是1988年元月申請的「家用式蜂窩煤成型機」專利技術。他說,當時和一家企業簽了合作協議,可投產沒多久,對方就毀約了,理由是虧本了。

第二個專利技術,就是讓劉耀友一直「不得安寧」的磁化杯。專利是1988年2月申請的,當時他患了十二指腸潰瘍,不知從哪裡聽說將磁石放在杯子里泡水喝可治病,他試了試,竟然「蠻管用」。於是,他萌發了發明磁化杯的想法。

專利權很快拿到了,可專利文書出了問題。熟知此事的某專利事務代理所工作人員樊先生指出:劉耀友撰寫的專利文書有重大疏漏。

事隔多年,劉耀友遺憾地說,當時就是捨不得700元代理費,沒請個專業人寫文書,結果自己想的點子被人稍變了一下,就不是自己的了。

讓劉耀友稍感安慰的是,2年前他收到一位上海市民寄來的信,附了1元錢,信中說他買了一個磁化杯,效果不錯,他覺得劉耀友應該從這個杯子中得到1元錢。「這是對我的支持!」劉耀友念念不忘這位沒有見過面的上海人。

官司打了一場又一場

在漢正街一帶,劉耀友的名氣顯然很大。他的街坊鄰居都稱他為「發明大王」,同時也為他的「遭遇」嘆息搖頭。

為了自己的專利,劉耀友打了一場又一場官司,可是無一勝訴。最近打的一個官司兩次敗訴,已經上訴到了北京高級人民法院。劉耀友說:「到了這份上,我不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專利被宣告失效。」

自1992年,劉耀友相繼3年分別獲得「磁水夾」、「磁化保溫杯」、「強場磁化礦化器」3項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權。但是,劉耀友因忙於打官司,都沒有轉化生產,技術至今閑置。

問及近幾年的生活情況,劉耀友一邊整理自己的專利證書和各種榮譽證書,一邊苦笑:「現在每個月有360元退休金,夠日常開支,沒辦法,在漢正街擺地攤,生意不好做。」

在劉耀友家,一直沒看到他的磁化杯。離開前,記者忍不住問他:「還有你發明的杯子嗎?」

在床底下摸了半天,劉耀友才找出一個蒙了厚厚一層灰的杯子。用手細細地擦拭了一遍後,他指著杯子上的標志和文字告訴記者:「看,這就是我發明的杯子。」話語間仍有些自豪。

民間發明為何花多果少

發明停留在理論上

記者從武漢市知識產權局了解到,目前我市專利申請量為15000餘件,其中非職務性發明(即民間個人發明)佔70%,職務發明佔30%。可據統計,目前我市民間發明的專利技術利用率一直低於8%。

武漢市知識產權局規劃處陳保國副處長分析認為,不少個人發明技術本身只停留在理論上,缺乏中間生產工藝使專利技術轉化為產品;還有一部分民間專利人過高估計自己專利技術的價值,開價太高,以至於「無人問津」;很多企業不願冒險投資一種沒保障的技術,這也導致民間發明的專利技術難獲得企業青睞。

專利信息中介難做

武漢市開源專利代理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樊戎介紹,目前,國內(包括武漢6家專業的專利代理機構)替民間個人發明代理業務的比例很高,占總業務量的50%,但這些業務主要是專利申請及法律服務,很少涉及中介業務。

樊經理認為,專利技術的轉讓是市場行為,必須遵循市場規律。不少民間發明技術不夠成熟,難以實現專利技術的轉化。即便是一些比較成熟的技術,在專利人和企業合作過程中,也存在種種分歧。

民間發明亟待規范

采訪中,一些民間發明人表示,因民間發明的「民間」特點,重復發明、技術資源浪費等情況普遍,因此亟待引導。

專業人士認為,民間發明作為技術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一個主要特點就是切合生產實際,國家應出台相關配套政策,調動起推廣新技術的積極性,在機制上鼓勵創新。

據市知識產權局有關人士介紹,目前武漢市政府每年拿出100萬元的資金資助發明人,民間發明也能夠獲得一部分資金,但資助政策明顯向職業發明傾斜。之所以如此,是因很多民間發明人一旦通過國家資助拿到了專利權,便視為己有,不願為國所用,導致專利技術的社會效益大受影響,國家也不願將太多資金資助民間發明人。

此外,不少民間個人發明本身就是職務發明,但由於管理疏漏,使其成為個人所有,這實際上也是國有資產的流失。

小發明造就百萬財富

小發明造就百萬富翁

在武漢市漢陽區西大街一條普通巷子里,生活著一個53歲的退休工人,他叫郭代銀。如今,他依靠自己擁有的專利技術,辦起了廠子,成為資產近百萬的老闆。

西大街270號,武漢市漢陽區海通五金工具加工廠,面積不大,場內陳設甚至有些簡陋。但廠房裡一片生氣,一袋袋成品堆積著,工人正忙著打包。樓下停著一輛用來送貨的微型麵包車。郭代銀自豪地告訴記者,這家工廠是屬於他的,也是他用來加工、組裝自己發明的產品的地方。

廠房隔壁一間小辦公室里堆滿了他收集的各種「小玩意」。他說:「我的靈感都是從這些東西中得來的!」

第一個發明「無疾而終」

他說,搞發明基於愛好,「喜歡搞些新奇東西」。另外,他原來在長航青山造船廠做工人,也掌握一些技術。

第一個發明是1986年的「張力緊固電器燈具座」。家庭中常用的掛在天花板上的燈具,普通燈具座安裝時十分復雜。經過實驗,郭代銀設計出一種一步完成的新型燈具座,並於1987年底獲得了國家專利。經過一段時間小范圍的試用,這個產品終因成本太高、市場無法接受而告失敗。

「這次的失敗讓我明白了市場對產品的重要性。」郭代銀深有感觸。

一年申請3個專利

老郭的大多發明源於需要。

每次老伴或者自己拖完地,都想找個地方把洗干凈了的拖把掛起來。可是他發現家中的掛物架不能掛住拖把等重物,於是他稍加改動,發明了「自鎖緊柱狀物掛鉤」,於2002年4月申請了專利。

有次在外吃飯,老郭發現菠蘿不好削,於是買回大量菠蘿反復實驗。功夫不負有心人,老郭終於結合鑽頭的原理,發明了人人都能削菠蘿的「菠蘿刀具」,今年5月申請了專利。

隨後不久,他在一次展銷會上看到一種微型攜帶型驗鈔機,又得到啟發,與手提電話應急充電器結合發明了「微型多功能驗鈔機」,於8月第四次申請了發明專利。

現在,提前退休的老郭在精心打理自己的小廠。他說小廠當初還是借錢辦起來的。「十年來我這個芝麻小廠的純利潤有50萬元!」老郭毫不隱瞞自己的實力。

『玖』 中國發明家有哪些,各發明了什麼

蔡倫發明造紙術、畢升發明活字印刷、張衡發明地動儀、諸葛亮發明孔明燈、杜詩發明水排。

1、造紙術

造紙術——尤其是東漢蔡倫改進的造紙術(又稱「蔡侯紙」),是書寫材料的一次革命,它便於攜帶,取材廣泛不拘泥,推動了中國、阿拉伯、歐洲乃至整個世界的文化發展。

有了文字之後,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個很好的載體。造紙是一項重要的化學工藝,紙的發明是中國在人類文化的傳播和發展上,所做出的一項十分寶貴的貢獻,是中國史上的一項重大的成就,對中國歷史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2、活字印刷

活字印刷是早在11世紀的北宋時期的中國人民發明的。印刷術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曾對世界文明進程和人類文化發展產生過重大影響。活字印刷的發明是印刷史上一次偉大的技術革命,是一種印刷方法,通過使用可以移動的金屬或膠泥字塊,來取代傳統的抄寫,或是無法重復使用的印刷版。

活字印刷的方法是先製成單字的陽文反文字模,然後按照稿件把單字挑選出來,排列在字盤內,塗墨印刷,印完後再將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時再次使用。北宋慶歷間(1041-1048)中國的畢升(?-約1051)發明的泥活字標志活字印刷的誕生。

3、地動儀

地動儀是中國東漢科學家張衡創造的傳世傑作。張衡所處的東漢時代,地震比較頻繁。張衡對地震有不少親身體驗,為了掌握全國地震動態,他經過長年研究,終於在陽嘉元年(公元132年)發明了候風地動儀,這也是世界上的第一架地動儀 。

地動儀有八個方位,每個方位上均有口含龍珠的龍頭,在每條龍頭的下方都有一隻蟾蜍與其對應。任何一方如有地震發生,該方向龍口所含龍珠即落入蟾蜍口中,由此便可測出發生地震的方向。

4、孔明燈

孔明燈又叫天燈,俗稱許願燈,又稱祈天燈。是一種古老的中國手工藝品,在古代多做軍事用途。現代人放孔明燈多作為祈福之用。男女老少親手寫下祝福的心願,象徵豐收成功,幸福年年。一般在元宵節,中秋節等重大節日施放。

諸葛亮被圍困於平陽,無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算準風向,製成會飄浮的紙燈籠,繫上求救的訊息,其後果然脫險,於是後世就稱這種燈籠為孔明燈。

5、水排

水排是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一項偉大的發明,是機械工程史上的一大發明,約早於歐洲一千多年。建武七年(公元三十一年),杜詩創造了利用水力鼓風鑄鐵的機械水排,引這種鋼材的製作方法。最初的鼓風設備叫人排,用人力鼓動。繼而用畜力鼓動,因多用馬,所以也叫馬排。直到杜詩時改用水力鼓動,稱水排。

『拾』 重復發明輪子的語源是什麼原始出處是哪裡

源自英語:"Reinventing the wheel."

關於輪子Wheel 的發明,我讀到的和@王宇 有些不同,它幾乎同時回出現於美索不達米答亞、北高加索的Maykop文明,以及中部歐洲。而最早的輪子形象,則出自於波蘭南部出土的公元前3500年左右的陶罐繪畫。

總之輪子的發明,在西方人類學史上,被認為是一次跨越(這點在文明系列游戲中也有體現)。而重新發明輪子,被認為是費力不討好的一種幽默說法。

閱讀全文

與中國重復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西安私人二手挖機轉讓 瀏覽:698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
二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題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543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評估辦法 瀏覽:677
上海工商局咨詢熱線 瀏覽:177
馬鞍山二中葉張平 瀏覽:214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被告代理詞 瀏覽:603
醫院固定資產折舊年限 瀏覽:702
商標注冊網先咨政岳知識產權放心 瀏覽: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