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燕樂發明者

燕樂發明者

發布時間:2021-08-12 09:44:55

㈠ 古時的「燕樂」最初是在什麼場合中演奏的

燕,也通「宴」,所以燕樂就是「宴樂」,是古代達官貴人們的宴會上所奏之樂,而且這種宴會一般是私性的,即非正式的有關朝廷典章禮儀,所以一般都重官能之娛,而少教化意味。同在祭祀、典章等正式場合所奏的代表一定等級、威嚴的雅樂正好相反。燕樂是六朝淸商樂在結合了西域胡樂之後而形成的,在隋唐時興盛,隨燕樂而來帶來了文學樣式的發展,現在一般認為詞的起源的音樂源頭就是燕樂。

㈡ 燕樂是什麼

在中書禮部內,設有儀鳳司和教坊司,則屬於「燕樂」系統。

到了中統初年,元代宮廷設立了儀鳳司和教坊司兩個機構,此後儀鳳司和教坊司人員和結構不斷調整。教坊司「掌承應樂人及管領興和等署五百戶」。

元朝宮廷「宴樂之器」有笙、琵琶、箏、胡琴、方響、龍笛、頭管、笙、箜篌、雲傲、簫、戲竹、鼓、杖鼓、札鼓、和鼓、蓁、羌笛、拍板、水盞等。

這些「宴樂之器」與「雅樂」的樂器有很大區別。儀鳳司和教坊司樂工演奏的樂曲與大樂署「雅樂」系統有所不同。

㈢ 是誰箜篌又是那個時代發明

箜篌 ( kōnghóu) 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音域寬廣、音色柔美清澈,表現力強。古代除宮廷雅樂使用外,在民間也廣泛流傳。現常用於獨奏、重奏和為歌舞伴奏,並在大型民族管弦樂隊中應用。箜篌在古代有卧箜篌、豎箜篌、鳳首箜篌三種形制《史記·封神書》:「於是塞南越,禱祠太一,後土,始用樂舞,益召歌兒,作二十五弦及空侯琴瑟自此起。」唐代杜佑《通典》:「漢武帝使樂人侯調所作……今按其形,似瑟而小,七弦,用撥彈之如琵琶也。」此屬琴瑟類的卧箜篌。從甘肅省嘉峪關魏晉墓磚書看,其面板上沒有品柱。豎箜篌,漢代自西域傳入,後被稱為「胡箜篌」。《隋書音樂志》記載:「今曲項琵琶、豎頭箜篌之徒,並出自西域,非華夏之樂器。」 從古代大量演奏圖像中所繪的豎箜篌和日本奈良正倉院保存的我國唐代漆箜篌和螺箜篌殘件看,它的音箱設在向上彎曲的曲木上。鳳首箜篌形制似與豎箜篌相近,又常以鳳首為裝飾而得名,其音箱設在下方橫木的部位,向上的曲木則設有軫或起軫的作用,用以緊弦。正如《樂唐書》所載:「鳳首箜篌,有項如軫」,杜佑《通典》:「鳳首箜篌,頭有軫」。有軫或無軫的圖像在敦煌壁書中均有所見。鳳首箜篌自印度傳入,用於隋唐燕樂中的天竺樂,至宋代隋煬《樂書》中仍繪有當時存在的多種形制的箜篌,明代以後失傳。 據考證,箜篌流傳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箜篌在古代除宮廷樂隊使用外,在民間也廣泛流傳。在中國盛唐(618-907)時期,隨著經濟文化的飛速發展,箜篌演奏藝術也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也就是在這個時期,中國古代的箜篌先後傳入日本、朝鮮等鄰國。在日本奈良東大寺的寺院中,至今還保存著兩架唐代箜篌殘品。但是,這件古老的樂器,從十四世紀後期便不再流行,以致慢慢消失了,人們只能在以前的壁畫和浮雕上看到一些箜篌的圖樣。

㈣ 燕樂起源於哪個朝代

燕樂又稱為宴樂或宴樂,是指在宮廷宴會所用的音樂。
廣義的燕樂,如宋人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所說:「先王之樂為雅樂,前世新聲為清樂,合胡部為燕樂。」是指漢族俗樂與外來(外國或外族)音樂的總稱。周代已有所謂廣義的「燕樂」,即「房中樂」,為後妃在宮中所用,其歌詞俱在《詩經》的《周南》、《召南》中。漢代宮廷中也有「房中樂」,這些都是雅樂的一部分,性質與唐、宋燕樂不同。
燕樂的狹義概念則專指唐十部樂的第一部,即張文收所作的燕樂。

㈤ 古時的「燕樂」最初是在什麼場合中演奏的 [歷史話題]

「燕」字或作「讌」、作「宴」,「燕樂」就是宴會時演奏的音樂。 唐代把當時的音樂分做三類: 1.雅樂——是漢、魏以前的古樂。 2.清樂——是「清商樂」的簡稱,大部分是漢、魏、六朝以來的「街陌謠謳」。 3.燕樂——主要成分是周、隋以來西北各民族的音樂。 「燕」字或作「讌」、作「宴」,「燕樂」就是宴會時演奏的音樂。漢、魏以前的 雅樂,在唐代已經不中聽了。清樂當時盛行於長江上下游(宋代郭茂倩《樂府詩集》里 所載的相和歌《江南可采蓮》等曲就是)。在生產力長期停滯和由封建生產關系所規定 的農村文化生活長久僵化著的時代里,民間的音樂和樂器製作只能有單調和舒緩的節奏 旋律,既沒有戰國以前農民生產力從領主制度之下初獲解放時的繁促淫濫的情致,也不 能和奔放熱烈的新興游牧民族的音樂相比。這種音樂是不能滿足於六朝以來迅速發展的 商品都市的要求的,所以在西北各民族的音樂大量輸入的時候它就相形見絀,逐漸衰頹 。唐代的國際交通和商業都市都比前代發達。統治階級和市民都要求吸收外來文化以豐 富自己的生活,於是衣著、居住、繪畫、音樂般般「胡」化,燕樂就是以這大量輸入的 「胡」樂為主要成分的新樂(它裡面自然也包含有許多民間固有的清商樂的成分)。它 的樂器以琵琶為主,琵琶有二十八調,音律變化繁多,在當時是進步的音樂,所以它一 進中國,便在中國音樂史上劃成為一個新時期。我們看白居易、元縝諸人許多詠琵琶的 詩篇,便可見這種音樂在藝術上的造就和感染力的巨大。由於市民要求有適合於他們生 活需要的文化享受,由於外來樂調的流行影響民間小調和文人詩歌,詞就在這社會環境 中產生流行了。它是「胡夷里巷」樂曲的混合物(「胡夷里巷」是《舊唐書·音樂志》 中語),它把我國詩歌提高到另一新階段。

㈥ 「燕樂」的定義是什麼

遠在北魏北周時期,西域音樂已陸續地由印度、中亞細亞經新疆、甘肅傳入中原一帶。到了隋唐時期,由於國際交通貿易的暢通發達,文化交流的廣泛頻繁和商業都市的繁榮興盛,這種「胡樂」更大量傳入並普遍流行起來。

「燕樂」就是以這種大量傳入的胡樂為主體的新樂,其中包含一部分民間音樂的成分。燕樂是中外音樂交融結合而成的一種新音樂。

詞所配合的新興音樂主要指的就是燕樂。燕樂的主要樂器是琵琶。琵琶是一種弦樂器,共有28調,繁復多變化,在音律上有很大發展,可以用它來創制出無數動人美聽的新鮮樂曲。

燕樂在社會上風行一時,對文人詩歌和民間樂曲發生了很大的影響。詞的產生和創作,其大部分就是為配合這種流行的新樂的曲調。配合燕樂曲調填制長短句的歌詞,在唐代是比較晚出現的。

古書

㈦ 燕樂指的是什麼

中國隋、唐至宋代的宮廷中飲宴時,供娛樂欣賞的、藝術性很強的歌舞音樂。亦稱「宴樂」。周代已有所謂「燕樂」,即「房中樂」,為後妃在宮中所用,其歌詞俱在《詩經》的《周南》、《召南》
中。漢代宮廷中也有「房中樂」,這些都是雅樂的一部分,性質與唐、宋燕樂不同。廣義的燕樂,如宋人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所說:「先王之樂為雅樂,前世新聲為清樂,合胡部為燕樂。」是指漢族俗樂與外來(外國或外族)音樂的總稱。燕樂的狹義概念則專指唐十部樂的第一部,即張文收所作的燕樂。

㈧ 燕樂的起源

周代已有所謂「燕樂」,即「房中樂」,為後妃在宮中所用,其歌詞俱在《詩經》的《周南》、《召南》中。漢代宮廷中也有「房中樂」,這些都是雅樂的一部分,性質與唐、宋燕樂不同。廣義的燕樂,如宋人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所說:「先王之樂為雅樂,前世新聲為清樂,合胡部為燕樂。」是指漢族俗樂與外來(外國或外族)音樂的總稱。燕樂的狹義概念則專指唐十部樂的第一部,即張文收所作的燕樂。從唐初到開元、天寶時期(618~755)的百餘年間,社會空前繁榮安定,形成兩漢以後封建社會的最偉大的時代,文化藝術也發展到高峰。音樂藝術則以新的宮廷音樂燕樂為中心,向多方面發展。

㈨ ABCDEFG,是誰發明的.

音樂是用樂譜來記錄的,記錄音樂曲譜的方法即記譜法。目前,世界各國所使用的樂譜大體上可分為兩類:文字樂譜和符號樂譜。

在我國古代(公元前一千多年)就曾用律呂字譜和宮商字譜來記錄宮廷里祭宴的音樂(雅樂)。前者借用了我國十二律(即一個八度之內分為十二個半音)的名稱(黃鍾、大呂、太簇、夾鍾、姑洗、仲呂、蕤賓、林鍾、南呂、夷則、無射、應鍾)來記譜。後者借有古代五聲音階的音名(宮、商、角、徵、羽)來記譜,西周時期已較為流行。在我國漢代成書的《禮記??投壺》篇保留了古代演奏的鼓譜。以「口」、「○」及「半」三種譜字記述作投壺游戲時兩種鼓的演奏譜。這當是最早的譜式記載。《漢書?藝文志》中有「聲曲折」與歌和歌詩相配合的記載。據推斷,這些「聲曲折」當是歌或歌詩演唱時的曲譜。

我國民間曾常用多種字譜記錄音樂。如減字譜、宴樂半字譜、鑼鼓經和二四譜等。南北朝時南朝梁代丘明(公元493—590)所傳琴曲《碣石調幽蘭》中用文字記述了彈琴手法,說明文字譜仍為隋唐間琴人通用的譜式。由文字譜發展為減字譜,是古琴記譜法一個極為重要的革新。這一變革是由唐代曹柔完成的。具體方式是用減筆筆劃拼成某種符號作為左右兩手在古琴音位上彈奏手法的標記,是一種只記彈奏音位與方法而不記音名的記譜法。如「」,上面的「大九」指大指和九徽(琴的外側有十三個圓點叫做徽,標志泛音音位的位置),「勹」指中指彈奏技法「勾」的簡化,「六」指第六根弦。此「字」總意是左手大指按九徽,右手中指勾六弦。因為標明指法,也叫「指法譜」,到南宋時逐漸定型並沿用至今。它的出現使得大批隋唐以前的琴譜得以整理而傳於後世。宴樂半字譜即我國民間傳統記譜法之一的工尺譜。

源於唐代可能是管樂器演奏指法標記的「燕樂半字譜」(最早發現於敦煌千佛洞的後唐明宗長興四年〈公元933年〉寫本《唐大人曲譜》),後經宋代的俗字譜,到明清基本定型並廣泛使用。但因流傳地區和時間的不同,其記法、唱名等略有出入。公尺譜中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乙為唱名,相當於sol、la、si、do、re、mi、fa、sol、la、si ,高八度加偏旁「亻」、如「 上、 尺、億 ……」;低八度每字末尾加折尾(合字除外)。如「凡、工、上 ……」。譜字有正、草兩種書體,傳統書寫格式自上而下,自右而左。節奏(板眼)符號標在工尺字的右邊,強拍(頭板)符號為「、」或「×」,弱拍(眼、中眼)符號為「。」,每句的末尾用空位表示。工尺譜對研究整理民族音樂遺產、向民間音樂學習方面仍有著積極的特殊的意義。直到今天許多老藝人還是習慣用工尺譜來記譜或演唱。但由於記法太復雜、繁瑣,以致我國古代有些寶貴的音樂遺產有的失真、有的失傳。這些記譜法也正日漸被人們所遺忘。

在世界記譜法的發展中,古希臘時已使用了希臘字母指示的簡單記譜法。中世紀音樂理論家胡克巴爾德(約840—930),以ABCDEFG作為音階各音,但以A代表今天的C音(唱名序列的do音),此舉並未被當時的人們所接受。稍後,奧多神父(約879—943)依照古希臘的理論,將A代表唱名系列中的la音,此舉得到人們的首肯並沿用至今。後來,在法國的義大利僧侶圭多?達萊佐(約991—1033)又加以發展。他用重復A至G七個字母,大寫代表低音,小寫代表高音,重復的小寫字母(aa bb……gg)代表更高的音,形成了字母組。我們現在所用的音名大體起源於此。

公元9世紀,出現了一種以「點」、「鉤」、「劃」表示音的大概趨向和高低的記譜法。這種符號叫「紐姆」。先是記在一條線上,表示f音,根據符號落在線的上下就有了一個大概的音高標准。後來又加了一條c線。到了十一世紀,圭多?達萊佐把線加到四根,音域為八度左右,使音高記譜更准確。以後由於重唱、演奏的需要又出現了六線、七線譜,甚至十一線譜。直到十六世紀,歐洲各國統一了五線譜,改變了橫線太多所引起的復雜局面,過高或過低的音用加線來表示。以後又出現了適應不同音域、不同用途的高音、中音、低音譜表和記錄多種樂器曲譜的大譜表、總譜表等,也都是建立在五線譜之上的。為了紀念五線譜的發明與誕生,人們把圭多?達萊佐稱為「五線譜之父」。與其它記譜法相比,五線譜具備著難以替代的優點:它的音高形象感強,容易區分高低音;和聲立體感強,能同時記錄諸多聲部及和弦;可記錄音調復雜、聲部繁多的大型音樂作品;旋律線條清晰,記譜科學適用…… 為此,五線譜已成為當今世界各國通用的、流行最廣的記譜法,為音樂事業的繁榮與發展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十八世紀時,簡譜在法國出現。最初由法國教會教士蘇埃蒂及大思想家盧梭開其端,後由葛林、巴雷、謝威三人加以發展和完善,稱為葛巴謝記譜法,簡稱謝氏記譜法。它是用阿拉伯數字1、2、3、4、5、6、7記錄音的高低,在數字之後或下面加用橫線表示長短。由於這種記譜法簡單明了,故稱之為「簡譜」,屬於文字樂譜。我國的簡譜是由日本傳來的,至今又起了許多變化和發展。由於它的調式感強、簡單易學、便於推廣等特點,在我國流行很廣。同時它又有著很多不足之處:音高的形象感差,缺乏多聲部的立體感,尤其是不利於頻繁轉調旋律的音高把握。因此它逐漸跟隨不上人們對音樂日益發展的需要,已漸被五線譜所取代

㈩ 古時的「燕樂」最初是在什麼場合中演奏的

燕樂
court banquet music
中國隋、唐至宋代的宮廷中飲宴時,供娛樂欣賞的、
藝術性很強的歌舞音樂。亦稱「宴樂」。
周代已有所謂「燕樂」,即「房中樂」,為後妃在
宮中所用,其歌詞俱在《詩經》的《周南》、《召南》
中。漢代宮廷中也有「房中樂」,這些都是雅樂的一部
分,性質與唐、宋燕樂不同。廣義的燕樂,如宋人沈括
在《夢溪筆談》中所說:「先王之樂為雅樂,前世新聲
為清樂,合胡部為燕樂。」是指漢族俗樂與外來(外國
或外族)音樂的總稱。燕樂的狹義概念則專指唐十部樂
的第一部,即張文收所作的燕樂。
燕樂的興起與發展 從唐初到開元、天寶時期(618
~755)的百餘年間,社會空前繁榮安定,形成兩漢以後封
建社會的最偉大的時代,文化藝術也發展到高峰。音樂
藝術則以新的宮廷音樂燕樂為中心,向多方面發展。燕
樂繼承了樂府音樂的成就,並且容納了更多的外來音樂
的影響,在幾個嗜好音樂的皇帝的提倡下,得到很大發
展,成為隋、唐時期音樂史中最突出的事件。
隋、唐時期幾個君主成為宮廷音樂的組織者。隋煬
帝(楊廣)好尚奢侈,集中了六朝以來流散在各地的樂
工,常常做極豪華的表演。隋亡後,唐太宗(李世民)宮
廷中也有大規模的音樂舞蹈表演,如用120人表演《破陣
樂》,藉此贊揚他的武功。唐玄宗李隆基是一個精通音
樂的皇帝,既能作曲,又是打羯鼓的能手,他精選樂工
數百人,在宮廷中親自教練,稱為「皇帝梨園弟子」。這
個時期宮廷音樂規模更大,藝術水平更高,許多有名的
大麴在這個時期形成。
隋、唐時期設有規模宏大的宮廷音樂機構。隋煬帝
有專業樂工3萬人,以太常寺轄之。唐玄宗時宮廷中樂工
多至數萬人,設「教坊」5所加以管理。又設「別教院」,
專門教練宮廷音樂創作人員,下設3部:①梨園。選具有
相當水平的男樂工300人,女樂工數百人,皇帝親自教練。
②宜春院。是女部,所屬都是高級女樂師。③小部。選
拔技藝最精湛者30餘人,專門從事小規模的室內演奏。
教坊和別教院是音樂人才薈萃的處所,成為音樂活動的
中心。
隋煬帝時把大型的宮廷樂隊按照所奏樂曲的來源,
分為「九部樂」。包括:清樂(傳統音樂)、西涼(今
甘肅)樂、龜茲(今新疆庫車)樂、天竺(印度)樂、康
國(即康居,今新疆北部及中亞)樂、疏勒樂、安國(中
亞細亞)樂、高麗樂、禮畢(最後所奏,一說即文康樂)。
唐初改為「十部樂」,包括:燕樂(雜用中外音樂)、
清商伎(傳統的舊有音樂)、西涼伎、天竺伎、高麗伎、
龜茲伎、安國伎、疏勒伎、康國伎、高昌(在今新疆)伎。
清樂或清商伎,保存了漢魏以來的傳統舊樂。其他以外
國或外族名稱立名的樂部,隋有七部,唐有八部。它們
所演奏的樂曲是根據外來音樂重新創作的,並保存了較
多的外來音樂的面貌,仍冠以外國或外族之名。自漢魏
以來,大量吸收和消化外來音樂,是這個時期音樂藝術
高度發展的條件之一。
唐玄宗時將十部樂改為「坐部伎」和「立部伎」兩
部。坐部伎在室內坐奏,人數較少,樂器聲音較清細,樂
師需要有較高的技藝。立部伎在室外立奏,人數較多,樂
器聲音較大,常是很喧鬧的合奏,有時還加入百戲(雜
技)等,因此技藝上要求較坐部為低。坐部中不合格的
降入立部。立部不合格者降到雅樂隊去,此時雅樂之衰
落可以想見。
從九部樂、十部樂到坐、立二部樂隊組織的變遷和
所演奏的樂曲變更,可以看出外來音樂被逐漸融合消化
的過程。九部樂所奏樂曲,如西涼樂中的《於闐佛曲》,
龜茲樂中的《善善摩尼》、《婆伽兒》,天竺樂中的《沙
石疆》,康國樂中的《賀蘭缽鼻始》、《末奚波地》、
《前拔地惠地》,疏勒樂中的《亢利死讓樂》,安國樂
中的《末奚》、《居和□》,高麗樂中的《芝棲》等等,
都是外來樂曲的音譯。坐部伎所演奏的大型樂曲有《燕
樂》、《長壽樂》、《天授樂》、《鳥歌萬歲樂》、《龍
池樂》、《小破陣樂》等。立部伎所演奏的大型樂曲有
《安樂》、《太平樂》、《破陣樂》、《慶善樂》、《大定
樂》、《上元樂》、《聖壽樂》、《光聖樂》等。
唐朝的燕樂中,最突出最輝煌的是大麴,這是在樂
府音樂和外來音樂的基礎上,經過樂師們的創造而發展
起來的,綜合了歌唱、器樂和舞蹈的大規模的音樂,它
完成於唐代的極盛時期(開元、天寶年間,713~755),
集中地代表了燕樂的全部藝術成就。大麴中有一部分稱
為「法曲」,是大麴中精緻絢麗的部分。唐玄宗創作的
《霓裳羽衣》就是最有名的一首法曲。
唐代所用樂器有 300餘種。燕樂中佔主要地位的樂
器是琵琶、箜篌、篳篥、笙、笛、羯鼓、方響等,樂器
製造業很興盛,長安有製造及修理樂器手工工場的集中
地帶。從史籍和敦煌的大量唐代樂舞壁畫中,可以看到
燕樂使用樂器的情況。教坊和別教院薈集了許多著名的
歌唱家和演奏家。最著名的羯鼓演奏家黃□綽,古籍中
多有關於他的故事。唐南卓《羯鼓錄》一書,記載了羯
鼓的演奏技術、演奏家和鼓曲。琵琶的演奏方法由撥彈
過渡為手□,名手輩出,如段善本、康昆侖、曹剛等。篳
篥名手尉遲青,吹笛名家李謨,歌唱家李龜年、許和子
等。教坊的樂工不僅在宮廷中演奏,有時到貴族家中獻
藝,年老樂工則在宮外以傳習歌舞為業,使燕樂得以廣
泛傳播。
燕樂的衰落及其餘緒 安史之亂以後,唐朝的宮廷
音樂衰落,宮廷音樂家們多流落民間獻藝謀生。五代時,
南唐和後蜀的宮廷中薈集了一些樂工,宮廷音樂有所延
續,但未能恢復唐朝的規模。宋統一後,又設立教坊,多
沿用唐時的舊曲,宮廷內外還有時演奏大麴,但只能選
奏其中一部分,演奏規模大為縮減,常只由1、2人表演歌
舞,歌者舞者合而為一。後來逐漸用大麴曲調表演故事,
如宋史浩《□峰真隱漫錄》卷四十六所載的《劍舞》,
是用《劍器》大麴表演楚、漢鴻門宴及杜甫、張旭觀公
孫大娘舞劍的故事。又如《鄭生遇龍女薄媚》是用《薄
媚》大麴來表演鄭生遇龍女的故事。《哭骰子瀛洲》是
以《瀛洲》大麴表演滑稽故事。這些表明宋代的大麴逐
漸向歌舞劇的方向演變。大麴中的許多樂段逐漸變為曲
牌,分散在詞曲、戲曲、說唱、器樂及其他歌曲中間,
大麴的整體逐漸消失。
南宋以後,宮廷中雖然還設有教坊、雲韶部等音樂
機構,但人才零落,燕樂已極度衰微。此後音樂發展的
主流已轉到新興的市民階層藝術(戲曲、說唱、城市歌
曲等)中去,宮廷音樂無論燕樂或雅樂,都已失去發展
的勢頭。雖然經過遼、金、元、明直至清代,宮廷中均
有燕樂或宴饗樂存在,但和隋、唐時期的燕樂已有霄壤
之別。
唐時燕樂曾傳入日本,今日本宮內省雅樂隊以及一
些寺院還在演奏與唐大麴同名的古樂;朝鮮也保存有《春
鶯囀》(唐大麴曲名)等。不過經歷了時代和生活環境的
變遷,這些保存在異域的唐曲,已經很難看出和中國唐
大麴還有多少相似之處。

閱讀全文

與燕樂發明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西安私人二手挖機轉讓 瀏覽:698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
二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題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543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評估辦法 瀏覽:677
上海工商局咨詢熱線 瀏覽:177
馬鞍山二中葉張平 瀏覽:214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被告代理詞 瀏覽:603
醫院固定資產折舊年限 瀏覽:702
商標注冊網先咨政岳知識產權放心 瀏覽: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