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手爐古代發明

手爐古代發明

發布時間:2021-08-12 09:38:06

① 明朝暖手爐

暖手爐又稱「袖爐」、「手熏」、「火籠」,是舊時宮廷乃至民間普遍使用的掌中取暖工具。是從火盆使用中演變過來的。到了唐代,人們開始用銅製成手爐,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當時的手爐器型以「簋簋之屬為之」,即方圓二式,裡面放火炭或尚有餘熱的灶灰,小型的可放在袖子里「熏衣灸火」。在明清時,手爐製作達到了高峰。
其造型多姿多樣,有圓形、方形、長方形、橢圓形、六角形、八角形、瓜棱形、梅花形、海棠形……另外,在考慮手爐的堅固性和美觀性的同時,工匠們將爐底分別設計成平底、凹底、奶足底、荸薺底等,並且在手爐提把上也作了藝術設計,如弧形柄、花紋柄、花籃柄、折角柄、竹節柄等等。考究的紋樣裝飾。通過刻畫幾何形紋飾、吉祥紋飾等表達人們對生活的熱愛、希望、追求、吉祥等。如「福祿壽」、「和合二仙」、「竹報平安」、「喜上眉梢」、「鯉魚跳龍門」等圖案手爐。精美的雕鑿和鏨刻工藝。運用鏤雕和鏨刻兩種工藝,在爐蓋上刻有鏤空的花鳥或吉祥圖案,有的還在爐身上雕刻人物、花鳥、山水等紋飾,達到了手爐藝術形象的完美。
收藏手爐不僅能夠增值保值,更主要是滿足人們追求生存質量和精神品位的要求。如今,手爐一般不會用來當作暖手用具了,收藏者大多是擱置在博古架上,作為擺設來欣賞,另外,還可用來代替熏爐焚香、用作插花道具等。
手爐收藏與其他藏品一樣,要注意收集真品、精品,特別是名家製作的作品。製作手爐最有名工匠是張鳴岐。他是明代萬曆年間浙江嘉興人,他製作的手爐多姿多樣、工藝精湛、性能優越,為人們所重。
張鳴岐製作的手爐厚薄均勻,花紋精細,整爐不用鑲嵌或焊接,全用榔頭手工敲擊出來,爐蓋上的雕鏤很細,但用腳踏不癟。蓋子十分緊密,雖然用了很久,也不會松動。尤其令人驚奇的是爐中炭火雖燒得很旺,但摸上去卻不燙手,熱度與炭火不熱時一樣。除張鳴岐以外,明清時製作手爐的名匠還有王鳳江、周文甫、蔡家、蔣抱雲、徐守素、王吉、潘祥豐、趙一大等。
值得提醒的是,自古以來,制爐工匠僅是民間藝人,他們的社會地位十分低下,如果沒有文人吹捧,將會永遠埋沒在歷史的塵土中。因此,收藏手爐不但要注意名家,更要關注實物。
手爐,雖然存世量極多,品種也十分豐富,但它不可再生,總量再多也只是一個定數。從全國來看,它的數量實在太有限了,而熱愛收藏手爐的人卻越來越多,形成了一個日益膨脹的需求量不斷增大的市場。於是,出現了有限的手爐面對無限需求的市場這樣一種局面,正是這「物以稀為貴」的因素,造成了手爐價格還要向高峰攀登。
l、宋代以前無黃銅與白銅,唯有青銅和純銅,青銅不宜製作手爐,而純銅兌鋅為主要元素的是黃銅,兌鎳為主要元素的是白銅。黃白二銅始於何時固不可考,但確知宋以前銅器除青銅外均系純銅。清代以後盛行黃白二銅,且黃銅使用比白銅還要遲。鑒別時可視手爐的底足,如露有黃銅的,即可斷定清末民國之物品。如紫銅,可分兩方面,具有古樸厚重之感,紋飾素而精,一般來說可達明代;如輕薄而紋飾花妙,大多為清代手爐。
2、銹色為古銅器特有之美,也是鑒別手爐時的著眼之點。常見銹色有綠銹、紅銹、黑銹、紫銹等。銹色種類、銹色深淺,不能作為真偽的根據,均與地理環境和銅質成分有關。凡偽制之銹,不論何色,如以加鹼的開水刷之,其銹即落,暴露無遺;如偽造玻璃銹,可用烙鐵去燙,偽者即發出松香與膠水味,真者毫無變化;如用硝鏹水和鹽鹵所偽造的銹,可以舌舐之,有鹹味者均為偽制。且偽銹多深淺不勻,不能與器體融合。用手摩娑沒有滑爽之感。
3、手爐基本上是手工製作的,而仿品絕大多數均是澆鑄而成的。我們可以從底足與爐身的焊縫、爐蓋網眼的作工方式上加以區別。
4、最重要的一點是,手爐的紋飾系人工鏨刻而成,又稱「刻銅」。入銅筆畫呈「V」型,上寬下尖,偶有刀滑處,每畫深淺不一(包括小圓鑿圓點花紋),字口與平面交接處干凈、平整、鋒銳,且能制出細畫如絲。清中晚期,鏨花發展形成了獨立的藝術,特別是咸豐、同治年間,在銅器上鏨花已達鼎盛時期。因此,滿工紋飾的精品手爐基本上是這一時期的產物。
5、從贗品手爐來看,仿造名家製作的較為普遍,我們除了注意款識的形式、字體外,還要注意工藝製作的精細程度,特別是爐蓋的紋飾是否達到精細的程度,款識再逼真,其工藝製作達不到水準,一定是偽品。

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君子以文會友,以藏交友。以友輔仁,以友增智。人生交契無老少,論交何必先同調。友不貴多,得一人,可勝百人;友不論久,得一日,可喻千古;友不擇時,得一緣,可益一世。

② 手爐起源於那個朝代

唐朝始創

又稱「袖爐」、「捧爐」和「火籠」,是舊時中國宮廷和民間普遍使用的取暖工具。手爐是由火盆逐漸發展演變而來,由爐身、爐底、爐蓋(爐罩)、提梁(提柄)組成,自唐朝始創,到明朝中後期,手爐工藝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清末以後,手爐工藝開始衰落,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期,在江浙一帶仍有少量生產,隨著社會的進步,手爐逐漸失去了使用價值,但它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卻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成為收藏愛好者喜愛的藝術品。
手爐有八角形、圓形、方形、腰形、花籃形、南瓜形等,大部分是由紫銅、黃銅、白銅 製成,也有少量瓷器製品。在手爐製作工藝中,最吸引人的當數花紋紛繁的爐蓋。作為散熱區,鏤空雕刻的爐蓋有五蝶捧壽、梅蘭竹菊、喜鵲繞梅等眾多紋形,跟爐身的福祿壽喜、花鳥蟲魚、人物山水等花紋相得益彰,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傳統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
佛教信士使用的有把手的香爐,稱為柄香爐,亦稱手爐、提爐。其柄長七寸,乃至一尺許,形狀有多種,古式的形狀尾端作獅子形,有鑄制、鍛制或青銅鍍金、真金制等類。

③ 誰知道這是什麼朝代的暖手爐呢

紹聖元寶 中國古代錢幣之一。北宋哲宗紹聖元年(公元1094年)鑄造。對錢,書體有篆書,行書,隸書幾種。紹聖元寶寶」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銅、鐵錢。小平廣穿者較多,另有背星月紋者。哲宗朝另鑄造有「紹聖通寶」和「紹聖重寶」。

④ 古代暖手爐為什麼不燙手

原因:

1、古代暖手爐外會加一層罩,一般是棉套。

2、暖爐裡面燃燒的是炭,沒有明火,炭是埋在灰中。灰也起到保溫作用,這樣暖爐表面也不是很燙。

手爐是用來暖手的小火爐,精巧玲瓏、形狀多樣,里邊放火炭或尚有餘熱的灶灰,爐外加罩。手爐甚至可放在袖子里暖手,又被稱為暖手爐、火籠。

手爐,其實是由「火爐」演化而來,火爐便是往銅制的爐子里放些炭,讓火燒得旺旺的,這樣大家圍著火爐坐下,邊取暖,邊聊天侃大山,其樂融融。清代文學家王永彬寫過一部小品文書籍,就叫《圍爐夜話》。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也寫過「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寫給劉禹錫,讓他沒事兒可以過來聊聊天。漸漸地,古人有感於手冷,便把火爐做得更精緻,蓋上罩子,提在手上,或者捧在手裡,或者籠在袖內,便演化成「手爐」。

(4)手爐古代發明擴展閱讀

暖手爐的主要用途

1、禦寒保暖,廣泛適用於寒涼時節的日常生活,室外及野外工作,室外運動,外出旅遊。

2、對身體較弱,寒症及腰痛,關節痛,受冷胃痛、婦女生理期腹痛等人群均有很好的保暖。

3、送給長輩最好的禮物。

⑤ 唐朝一王爺發明的了什麼獨特的「取暖方式」,讓多數人直喊尷尬

這個王爺就是唐玄宗的二哥申王李成義。一個肥碩樂天的閑散王爺。從不插手政事,只管享樂。他發明的取暖方法特花錢,一般的老百姓可享受不起。有「香肌暖手」,有排香「肉陣」。再說詳細點,多數人都會直喊尷尬。

也有效法他的官員臣子,均沒有他的福氣,這些美女都是萬中挑一,養眼且風情萬種,更兼溫暖如春。可見申王不但闊綽,眼光也非同一般,日子過得確實逍遙在。。

⑥ 暖手爐用的碳

木炭不行,試了果木炭和橄欖碳都不行。而且要埋灰的,現在不埋都熄滅。說有手爐碳,淘寶搜。我試了再告知結果

⑦ 古代手爐是怎樣的

像一個茶杯,中間有夾層一般放的是水或是一種油,中心放碳或燒紅的鐵塊

⑧ 古代嚴冬中的神器,看看古人如何禦寒取暖

現代社會,集中供暖十分方便快捷,使得我們在冬天也能享受溫暖如春的感覺。但是在古代,沒有集中供暖,他們是通過什麼方式抵禦寒冷的呢?

還有一種名叫「湯婆子」的東西,使用錫或者銅製成,形狀扁平,在其中倒入熱水後放進被窩,到晚上就寢時床榻上就會十分溫暖,這其實就是古代的暖水袋。

另一種方式則是使用炭,一個小巧的炭盆,裡面裝著各種炭,整個室內都會變得十分溫暖。

但這幾種方式依然是屬於有錢人的特權,平民百姓還多是使用灶灰取暖。

⑨ 手爐起源於哪個年代

唐朝始創
又稱「袖爐」、「捧爐」和「火籠」,是舊時中國宮廷和民間普遍使用的取暖工具。手爐是由火盆逐漸發展演變而來,由爐身、爐底、爐蓋(爐罩)、提梁(提柄)組成,自唐朝始創,到明朝中後期,手爐工藝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清末以後,手爐工藝開始衰落,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期,在江浙一帶仍有少量生產,隨著社會的進步,手爐逐漸失去了使用價值,但它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卻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成為收藏愛好者喜愛的藝術品。
手爐有八角形、圓形、方形、腰形、花籃形、南瓜形等,大部分是由紫銅、黃銅、白銅 製成,也有少量瓷器製品。在手爐製作工藝中,最吸引人的當數花紋紛繁的爐蓋。作為散熱區,鏤空雕刻的爐蓋有五蝶捧壽、梅蘭竹菊、喜鵲繞梅等眾多紋形,跟爐身的福祿壽喜、花鳥蟲魚、人物山水等花紋相得益彰,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傳統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
佛教信士使用的有把手的香爐,稱為柄香爐,亦稱手爐、提爐。其柄長七寸,乃至一尺許,形狀有多種,古式的形狀尾端作獅子形,有鑄制、鍛制或青銅鍍金、真金制等類。

⑩ 古代手爐有沒有鐵的

手爐,是冬天暖手用的小爐,多為銅制。它是舊時中國宮廷和民間普遍使用的一種取暖工具,與腳爐相對而言。因可以捧在手上,籠進袖內,所以又名「手爐」、「捧爐」、「袖爐」;爐內裝有炭火,故也稱「火籠」。用火取暖,是先民們早就發現的。古人將火種放進陶器具內,稱為「火爐」。大家圍坐取暖,在古詩文中常有描寫。

手爐有八角形、圓形、方形、腰形、花籃形、南瓜形等,大部分是由紫銅、黃銅、白銅製成,也有少量瓷器製品。

應該是沒有鐵的,單純美觀實用來說鐵的不合適。

閱讀全文

與手爐古代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西安私人二手挖機轉讓 瀏覽:698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
二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題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543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評估辦法 瀏覽:677
上海工商局咨詢熱線 瀏覽:177
馬鞍山二中葉張平 瀏覽:214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被告代理詞 瀏覽:603
醫院固定資產折舊年限 瀏覽:702
商標注冊網先咨政岳知識產權放心 瀏覽: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