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百合熊嵐》的故事影射了哪個歷史事件
《百合熊嵐》的故事影射了【日本三毛別熊慘案】。
1915年11月初,棕熊第一次在三毛別村上游出現,村民池田家養的馬受到驚嚇沖入了玉米地橫沖直撞,當時村民注意到了地上留下的熊腳印,意識到了棕熊的出現。
11月20日,棕熊再一次在村子附近現出身影,這次它和幾個男村民撞個正著,並受到了正因為上次家馬受驚事件而進入防備狀態的村民的攻擊,最後負傷逃脫,村民們認為棕熊在此驚嚇後應該不會再來村莊,都放心回家去了,之後也很快解除了防備戒心。
不料,這頭本來就有食人癖的棕熊在這件事後更燃起了復仇的怒火。
(1)熊發明事件評論擴展閱讀
1915年12月9日上午,棕熊潛入了第一個受害者太田家,吃掉了太田的幼子和妻子,中午太田回到家中,見到了自己家中恐怖景象,悲痛欲絕。人們安慰太田,卻沒料到這頭猛獸的食人癖被引發,開始了此後幾天內的瘋狂作案。
12月10日夜裡,這頭棕熊再次來到村莊,這次它將攻擊目標選中了明景家,明景家收容了一些來避難的婦女及小孩,齊藤和明景兩戶的妻兒都在此躲避,棕熊瘋狂的破壞著屋子。
屋中的幾個婦女和孩子慌亂的拚命往外逃,然而卻再沒有機會逃出這死亡地獄,殺戮過後,五個婦女兒童被熊殺死,三人重傷逃走。
② 熊彼特的創新理論的形成、發展、主要觀點、評價和啟迪
「創新理論」最早是由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在1912 年提出的, 如今, 「創新」已成為全球范圍內的一個熱門話題。作為一位博學的思想家, 熊彼 特不僅從經濟學意義上闡述了「創新理論」, 而且特別從社會哲學、經濟社會學、經濟史學等多重視角闡發了「創新理論」的豐富內涵。
1、創新的內在質變性
2、創新的社會歷史性
3、創新的系統有機性
熊彼特的創新理論不僅在經濟學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而且在社會哲學層面上揭示出的「創新」的豐富內涵。
「創新」一詞最早是由美國經濟學家熊彼特於1912年出版的《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提出。
創新理論概述
人們對創新概念的理解最早主要是從技術與經濟相結合的角度,探討技術創新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作用,主要代表人物是現代創新理論的提出者約瑟夫·熊彼特。獨具特色的創新理論奠定了熊彼特在經濟思想發展史研究領域的獨特地位,也成為他經濟思想發展史研究的主要成就。
熊彼特認為,所謂創新就是要「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即「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就是要把一種從來沒有的關於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進生產體系中去,以實現對生產要素或生產條件的「新組合」;作為資本主義「靈魂」的「企業家」的職能就是實現「創新」,引進「新組合」;所謂「經濟發展」就是指整個資本主義社會不斷地實現這種「新組合」,或者說資本主義的經濟發展就是這種不斷創新的結果;而這種「新組合」的目的是獲得潛在的利潤,即最大限度地獲取超額利潤。周期性的經濟波動正是起因於創新過程的非連續性和非均衡性,不同的創新對經濟發展產生不同的影響,由此形成時間各一的經濟周期;資本主義只是經濟變動的一種形式或方法,它不可能是靜止的,也不可能永遠存在下去。當經濟進步使得創新活動本身降為「例行事物」時,企業家將隨著創新職能減弱,投資機會減少而消亡,資本主義不能再存在下去,社會將自動地、和平地進入社會主義。當然,他所理解的社會主義與馬克思恩格斯所理解的社會主義具有本質性的區別。因此,他提出,「創新」是資本主義經濟增長和發展的動力,沒有「創新」就沒有資本主義的發展。
熊彼特以「創新理論」解釋資本主義的本質特徵,解釋資本主義發生、發展和趨於滅亡的結局,從而聞名於資產階級經濟學界,影響頗大。他在《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提出"創新理論"以後,又相繼在《經濟周期》和《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和民主主義》兩書中加以運用和發揮,形成了「創新理論」為基礎的獨特的理論體系。「創新理論」的最大特色,就是強調生產技術的革新和生產方法的變革在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至高無上的作用。但在分析中,他抽掉了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掩蓋了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實質。
熊彼特的創新理論包括下列5種具體情況:
1、開發新產品,或者改良原有產品;
2、使用新的生產方法,比如改手工生產方式為機械生產方式;
3、發現新的市場,比如從國內市場走向國際市場;
4、發現新的原料或半成品,比如使用鈦金屬做眼鏡的鏡框;
5、創建新的產業組織,比如新興的培訓公司。
他在《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提出「創新理論」以後,又相繼在《經濟周期》和《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和民主主義》兩書中加以運用和發揮,形成了以「創新理論」為基礎的獨特的理論體系。「創新理論」的最大特色,就是強調生產技術的革新和生產方法的變革在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至高無上的作用。但在分析中,他抽掉了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掩蓋了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實質。
按照熊彼特的觀點和分析,所謂創新就是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把一種從來沒有過的關於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入生產體系。在熊彼特看來,作為資本主義「靈魂」的企業家的職能就是實現創新,引進新組合。所謂經濟發展就是指整個資本主義社會不斷地實現新組合。資本主義就是這種「經濟變動的一種形式或方法」,即所謂「不斷地從內部革新經濟結構」的「一種創造性的破壞過程」。
在熊彼特假定存在的一種所謂循環運行的均衡情況下,不存在企業家,沒有創新,沒有變動和發展,企業總收入等於總支出,生產管理者所得到的只是「管理工資」,因而不產生利潤,也不存在資本和利息。只有在他所說的實現了創新的發展的情況下,才存在企業家和資本,才產生利潤和利息。這時,企業總收入超過總支出,這種余額或剩餘就是企業家利潤,是企業家由於實現了新組合而應得的合理報酬。資本的職能是為企業家進行創新提供必要的支付手段,其所得利息便是從企業家利潤中償付的,如同對利潤的一種課稅。在這個創新理論中,人們只能看到生產技術和企業組織的變化,而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和剝削關系則完全看不見了。
經濟周期理論 熊彼特又以「創新理論」為依據,在《經濟周期》及有關書刊中,提出了他的經濟周期理論。他認為,一種創新通過擴散,刺激大規模的投資,引起了高漲,一旦投資機會消失,便轉入了衰退。由於創新的引進不是連續平穩的,而是時高時低的,這樣就產生了經濟周期。歷史上的創新千差萬別,對經濟發展的影響也大小不同,因而周期有長有短。他綜合了前人的論點,提出在資本主義歷史發展過程中同時存在著三種周期的主張:①歷時50~60年的經濟長周期或長波,又稱「康德拉季耶夫周期」;②通常所說的平均9~10年的資本主義經濟周期,又稱「朱格拉周期」;③平均40個月的所謂短周期或短波,又稱「基欽周期」。他宣稱,這幾種周期並存而且互相交織的情況進一步證明了他的「創新理論」的正確性。
自動過渡論 熊彼特還在《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和民主主義》一書中攻擊了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勞動價值論和剩餘價值論。他提出了資本主義將自動過渡到「社會主義」的論點。他斷言:一旦經濟進步使一切都非人身化和自動化了,無需人的作用了,創新本身降為例行事物了,那時企業家就因創新職能日弱、投資機會日漸消失而變得無用,「資本主義就將活不下去」,並將自動地進入「社會主義」。然而熊彼特所謂的「社會主義」,以及作為社會主義標志的「公有」和「公營」,實際上仍然是資產階級的國有化和國營,根本沒有改變或觸動資本主義所有制。
當前熊彼特學說在西方學術界的影響有更大的擴展,特別是由於科學技術的進步,熊彼特的「創新理論」受到西方更多學者的重視。
熊彼特創新理論的基本觀點
熊彼特的創新理論主要有以下幾個基本觀點:
第一,創新是生產過程中內生的。他說:「我們所指的『發展』只是經濟生活中並非從外部強加於它的,而是從內部自行發生的變化。」盡管投入的資本和勞動力數量的變化,能夠導致經濟生活的變化,但這並不是唯一的經濟變化;還有另一種經濟變化,它是不能用從外部加於數據的影響來說明的,它是從體系內部發生的。這種變化是那麼多的重要經濟現象的原因,所以,為它建立一種理論似乎是值得的。這種另一種經濟變化就是「創新」。
第二,創新是一種「革命性」變化。熊彼特曾作過這樣一個形象的比喻:你不管把多大數量的驛路馬車或郵車連續相加,也決不能得到一條鐵路。「而恰恰就是這種 『革命性』變化的發生,才是我們要涉及的問題,也就是在一種非常狹窄和正式的意義上的經濟發展的問題。」這就充分強調創新的突發性和間斷性的特點,主張對經濟發展進行「動態」性分析研究。
第三,創新同時意味著毀滅。一般說來,「新組合並不一定要由控制創新過程所代替的生產或商業過程的同一批人去執行」,即並不是驛路馬車的所有者去建築鐵路,而恰恰相反,鐵路的建築意味著對驛路馬車的否定。所以,在競爭性的經濟生活中,新組合意味著對舊組織通過競爭而加以消滅,盡管消滅的方式不同。如在完全競爭狀態下的創新和毀滅往往發生在兩個不同的經濟實體之間;而隨著經濟的發展,經濟實體的擴大,創新更多地轉化為一種經濟實體內部的自我更新。
第四,創新必須能夠創造出新的價值。熊彼特認為,先有發明,後有創新;發明是新工具或新方法的發現,而創新是新工具或新方法的應用。「只要發明還沒有得到實際上的應用,那麼在經濟上就是不起作用的。」因為新工具或新方法的使用在經濟發展中起到作用,最重要的含義就是能夠創造出新的價值。把發明與創新割裂開來,有其理論自身的缺陷;但強調創新是新工具或新方法的應用,必須產生出新的經濟價值,這對於創新理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所以,這個思想為此後諸多研究創新理論的學者所繼承。
第五,創新是經濟發展的本質規定。熊彼特力圖引入創新概念以便從機制上解釋經濟發展。他認為,可以把經濟區分為「增長」與「發展」兩種情況。所謂經濟增長,如果是由人口和資本的增長所導致的,並不能稱作發展。「因為它沒有產生在質上是新的現象,而只有同一種適應過程,像在自然數據中的變化一樣。」「我們所意指的發展是一種特殊的現象,同我們在循環流轉中或走向均衡的趨勢中可能觀察到的完全不同。它是流轉渠道中的自發的和間斷的變化,是對均衡的干擾,它永遠在改變和代替以前存在的均衡狀態。我們的發展理論,只不過是對這種現象和伴隨它的過程的論述。」所以,「我們所說的發展,可以定義為執行新的組合。」這就是說,發展是經濟循環流轉過程的中斷,也就是實現了創新,創新是發展的本質規定。
第六,創新的主體是「企業家」。熊彼特把「新組合」的實現稱之為「企業」,那麼以實現這種「新組合」為職業的人們便是「企業家」。因此,企業家的核心職能不是經營或管理,而是看其是否能夠執行這種「新組合」。這個核心職能又把真正的企業家活動與其他活動區別開來。每個企業家只有當其實際上實現了某種「新組合」時才是一個名副其實的企業家。這就使得「充當一個企業家並不是一種職業,一般說也不是一種持久的狀況,所以企業家並不形成一個從專門意義上講的社會階級。」熊彼特對企業家的這種獨特的界定,其目的在於突出創新的特殊性,說明創新活動的特殊價值。但是,以能否實際實現某種「新組合」作為企業家的內在規定性,這就過於強調企業家的動態性,這不僅給研究創新主體問題帶來困難,而且在實際生活過程中也很難把握。
學術界在熊彼特創新理論的基礎上開展了進一步的研究,使創新的經濟學研究日益精緻和專門化,僅創新模型就先後出現了許多種,其代表性的模型有:技術推動模型、需求拉動模型、相互作用模型、整合模型、系統整合網路模型等,構建起技術創新、機制創新等理論體系,形成關於創新理論的經濟學理解。
按照熊彼特的觀點和分析,所謂創新就是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把一種從來沒有過的關於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入生產體系。在熊彼特看來,作為資本主義「靈魂」的企業家的職能就是實現創新,引進新組合。所謂經濟發展就是指整個資本主義社會不斷地實現新組合。資本主義就是這種「經濟變動的一種形式或方法」,即所謂「不斷地從內部革新經濟結構」的「一種創造性的破壞過程」。
在熊彼特假定存在的一種所謂循環運行的均衡情況下,不存在企業家,沒有創新,沒有變動和發展,企業總收入等於總支出,生產管理者所得到的只是「管理工資」,因而不產生利潤,也不存在資本和利息。只有在他所說的實現了創新的發展的情況下,才存在企業家和資本,才產生利潤和利息。這時,企業總收入超過總支出,這種余額或剩餘就是企業家利潤,是企業家由於實現了新組合而應得的合理報酬。資本的職能是為企業家進行創新提供必要的支付手段,其所得利息便是從企業家利潤中償付的,如同對利潤的一種課稅。在這個創新理論中,人們只能看到生產技術和企業組織的變化,而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和剝削關系則完全看不見了。
創新理論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啟示
1、珍惜企業家精神,造就企業家隊伍
在熊彼特看來,創新活動之所以發生,是因為企業家的創新精神。企業家與只想賺錢的普通商人和投機者不同,個人致富充其量只是他的部分動機,而最突出的動機是「個人實現」,即「企業家精神」。熊彼特認為這種「企業家精神」包括:(1)建立私人王國,(2)對勝利的熱情,(3)創造的喜悅,(4)堅強的意志。這種精神是成就優秀企業家的動力源泉,也是實現經濟發展中創造性突破的智力基礎。企業家已經成為市場經濟的最稀缺的資源,是社會的寶貴財富,它的多少是衡量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程度的重要指標。因此,許多發達國家和跨國公司都不惜代價、不擇手段地網羅創新型人才,而我國尚處於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選拔人才的機制還不盡公正合理,「論資排輩」、「年齡一刀切」、「恨能」、「恨富」的現象還普遍存在,對人才的制度化激勵還相當缺乏,鼓勵冒險、容忍失敗的社會氛圍還十分稀薄,所有這些都嚴重地阻礙著我國企業家的孕育、培養和造就。因此,我國今後應對這些問題從根本上加以解決,努力造就一支優秀的企業家隊伍,在多變的市場競爭中培養出獨特的創新精神,培育出更多的實力雄厚、發展前景看好的企業。
2、有秩序的進行經濟結構調整
根據熊彼特的創新理論,改變社會面貌的經濟創新是長期的、痛苦的「創造性破壞過程」,它將摧毀舊的產業,讓新的產業有崛起的空間。然而,面對這個「創造性破壞過程」,熊彼特特別指出:「試圖無限期地維持過時的行業當然沒有必要,但試圖設法避免它們一下子崩潰卻是必要的,也有必要努力把一場混亂 ——可能變為加重蕭條後果的中心——變成有秩序的撤退」。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觀點。近年來,在我國存在一種自由追捧「新經濟」的現象,有些人認為我國的傳統產業已經毫無希望,應該把資源集中於「新經濟」,集中於信息產業,跳過漫長的工業化階段,這是一種片面的認識。誠然,在發達國家高科技創新浪潮的推動下,全球正在展開一輪長期的、由機器經濟轉變為信息經濟、工業經濟轉變為服務經濟的產業變革。但是,應該清醒的認識到,即使在發達國家仍有一批傳統產業在蓬勃發展,並與新興產業相互滲透、相得益彰。從大趨勢看,「新經濟」只有與「舊經濟」融合才有堅實的基礎和廣闊的前景,在傳統經濟結構的困境中尋求突破,確實需要進行結構調整,但同時應該做到「有秩序的撤退」,注意利用信息技術,改造和提升國民經濟不可或缺的那些傳統產業的結構和素質,而不能顧此失彼,簡單拋棄傳統產業。如果進退失據,只是一窩蜂地關停,使所有傳統產業一下子崩潰,那麼,滾滾的下崗失業洪流,源源不斷的低收入人群的涌現,供求總量、供求結構的嚴重失衡,必將迫使背離「創造性破壞」的初衷,變成只有破壞而沒有創造,經濟創新將被經濟崩潰所代替。
3、通過一系列的科技政策,建立完整的創新生態體系
技術創新活動是一根完整的鏈條,這一「創新鏈」具體包括:孵化器、公共研發平台、風險投資、圍繞創新形成的產業鏈、產權交易、市場中介、法律服務、物流平台等。完整的創新生態應該包括科技創新政策、創新鏈、創新人才、創新文化。根據國家創新體系理論中新熊彼特主義者——弗里曼提出的「政府的科學技術政策對技術創新起重要作用」,為此政府的主要職責應該是通過科技創新政策來構建一個完整的創新生態,通過這個完整的創新生態,最大限度地集聚國內外優質研發資源,形成持續創新的能力和成果。針對當前我國創新動力、創新風險、創新能力、創新融資不足的問題,政府在政策架構上需要做的有:完善促進自主創新的財政、稅收、科技開發及政府采購政策;完善風險分擔機制,大力發展風險投資事業,加大對自主知識產權的保護與激勵;健全創新合作機制,鼓勵中小企業與大企業進行技術戰略聯盟,實施有效的產學研合作,推進開放創新;重構為創新服務的金融體制,發展各類技術產權交易,構建支持自主創新的多層次資本市場。
③ 中國四大發明的習作評語
四大發明在人類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印刷術、指南針、火葯和造紙術,是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是我國之所以成為文明古國的標志之一。古代,我國的科學技術在許多方面居於世界的前列。5世紀後的千餘年裡,歐洲處在封建社會之中。在這個漫長的時期里,我國的科學技術一直在向前發展,而歐洲的科學技術卻停滯不前。只是到了十五、六世紀,由於封建制度的瓦解和資本主義制度的逐步形成,歐洲的近代自然科學才得以誕生。
我國的四大發明在歐洲近代文明產生之前陸續傳入西方,成為「資產階級發展的必要前提」(《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為資產階級走上政治舞台提供了物質基礎:印刷術的出現改變了只有僧侶才能讀書和受高等教育的狀況,便利了文化的傳播;火葯和火器的採用摧毀了封建城堡,幫助了資產階級去戰勝封建貴族;指南針傳到歐洲航海家的手裡,使他們有可能發現美洲和實現環球航行,為資產階級奠定了世界貿易和工場手工業發展的基礎。總之,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在人類科學文化史上留下了燦爛的一頁。這些偉大的發明曾經影響並造福於全世界,推動了人類歷史的前進。
指南針、造紙術、印刷術、火葯
造紙、印刷術、火葯、指南針四大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四大發明深刻影響了世界文明的進程。這些發明改變了世界的面貌和萬事萬物的原有狀態,其波及范圍不限於某一局部地區,而是整個世界;其影響所及不是一時一世,而是持續千百年之久。
四大發明給我們帶來什麼?
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自然不能不說古代的四大發明,指南針、造紙術、印刷術、火葯,四大發明不僅僅是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繁榮的標志和中國人民聰明智慧的體現,更重要的是它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類近代文明的進程。換句話說,如果沒有中國古代的四大文明,也許人類社會不是今天這個樣子。這可不是中國人的自吹自擂,因為世界史學界一致認為,中國的四大發明,通過阿拉伯人傳到歐歐洲之後,給歐洲人的社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從而影響了人類的整個進程。對此,馬克思曾經這樣高度評價,這是預告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他少說了一項。火葯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產生了殖民地,印刷術變成了宣揚新教的工具。總的說來,變成了科學復興的手段。
一個是火葯,火葯是我們發明的。火葯給我們帶來什麼東西呢?帶來了我們的禮花,帶來了我們的鞭炮。到今天為止火葯在我們的歷史上發揮過巨大的作用,通過阿拉伯傳到歐洲之後,歐洲人利用火葯技術製造了大炮,這就是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和1860年的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及甲午戰爭和1900年的八國聯軍進北京,用中國的火葯燒了中國的圓明園。帝國腐朽了,文明衰落了,五千年文明的中華民族發明了火葯,卻沒有用自己的火葯製造出強大威力的洋槍洋炮,只能用自己的血肉之軀抵抗洋人的進攻,任憑他們的鐵蹄踐踏中國的國土,我們不得不割地賠款,喪權辱國。
指南針,我們的鄭和用指南針七下西洋,開拓了中華民族文化進軍世界的先河。他們是傳教士,中國人歷來是善良的,我們下西洋不是為了掠奪,不是為了搶劫。但是我們的發明一旦被他們所使用,他們就造出了新的、更加靈巧的指南針,闖入我們的領海,打開了我們的國門,把大批的鴉片潛入到我們的民族之中,使我們的民族成為「東亞病夫」。
我們的印刷術,印刷術和造紙術是中國偉大的發明。傳到了歐洲以後,幾百年以後才造福於社會,中華民族熊熊的火炬照亮了西方黑暗的中世紀,他們確實是受益匪淺的。他們的科技發達了,文藝復興了,但是今天我們的造紙術又如何呢?我們的印刷術又如何呢?我們公司有一位對印刷比較精通的副總經理,他每天設計我們公司的產品,我國最好的印刷機叫「海德寶」,是我們發明的活字印...展開全部>
④ 熊彼特的創新理論的基本觀點
熊彼特的創新理論主要有以下幾個基本觀點:
第一,創新是生產過程中內生的。他說:「我們所指的『發展』只是經濟生活中並非從外部強加於它的,而是從內部自行發生的變化。」盡管投入的資本和勞動力數量的變化,能夠導致經濟生活的變化,但這並不是唯一的經濟變化;還有另一種經濟變化,它是不能用從外部加於數據的影響來說明的,它是從體系內部發生的。這種變化是那麼多的重要經濟現象的原因,所以,為它建立一種理論似乎是值得的。這種另一種經濟變化就是「創新」。
第二,創新是一種「革命性」變化。熊彼特曾作過這樣一個形象的比喻:你不管把多大數量的驛路馬車或郵車連續相加,也決不能得到一條鐵路。「而恰恰就是這種 『革命性』變化的發生,才是我們要涉及的問題,也就是在一種非常狹窄和正式的意義上的經濟發展的問題。」這就充分強調創新的突發性和間斷性的特點,主張對經濟發展進行「動態」性分析研究。
第三,創新同時意味著毀滅。一般說來,「新組合並不一定要由控制創新過程所代替的生產或商業過程的同一批人去執行」,即並不是驛路馬車的所有者去建築鐵路,而恰恰相反,鐵路的建築意味著對驛路馬車的否定。所以,在競爭性的經濟生活中,新組合意味著對舊組織通過競爭而加以消滅,盡管消滅的方式不同。如在完全競爭狀態下的創新和毀滅往往發生在兩個不同的經濟實體之間;而隨著經濟的發展,經濟實體的擴大,創新更多地轉化為一種經濟實體內部的自我更新。
第四,創新必須能夠創造出新的價值。熊彼特認為,先有發明,後有創新;發明是新工具或新方法的發現,而創新是新工具或新方法的應用。「只要發明還沒有得到實際上的應用,那麼在經濟上就是不起作用的。」因為新工具或新方法的使用在經濟發展中起到作用,最重要的含義就是能夠創造出新的價值。把發明與創新割裂開來,有其理論自身的缺陷;但強調創新是新工具或新方法的應用,必須產生出新的經濟價值,這對於創新理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所以,這個思想為此後諸多研究創新理論的學者所繼承。
第五,創新是經濟發展的本質規定。熊彼特力圖引入創新概念以便從機制上解釋經濟發展。他認為,可以把經濟區分為「增長」與「發展」兩種情況。所謂經濟增長,如果是由人口和資本的增長所導致的,並不能稱作發展。「因為它沒有產生在質上是新的現象,而只有同一種適應過程,像在自然數據中的變化一樣。」「我們所意指的發展是一種特殊的現象,同我們在循環流轉中或走向均衡的趨勢中可能觀察到的完全不同。它是流轉渠道中的自發的和間斷的變化,是對均衡的干擾,它永遠在改變和代替以前存在的均衡狀態。我們的發展理論,只不過是對這種現象和伴隨它的過程的論述。」所以,「我們所說的發展,可以定義為執行新的組合。」這就是說,發展是經濟循環流轉過程的中斷,也就是實現了創新,創新是發展的本質規定。
第六,創新的主體是「企業家」。熊彼特把「新組合」的實現稱之為「企業」,那麼以實現這種「新組合」為職業的人們便是「企業家」。因此,企業家的核心職能不是經營或管理,而是看其是否能夠執行這種「新組合」。這個核心職能又把真正的企業家活動與其他活動區別開來。每個企業家只有當其實際上實現了某種「新組合」時才是一個名副其實的企業家。這就使得「充當一個企業家並不是一種職業,一般說也不是一種持久的狀況,所以企業家並不形成一個從專門意義上講的社會階級。」熊彼特對企業家的這種獨特的界定,其目的在於突出創新的特殊性,說明創新活動的特殊價值。但是,以能否實際實現某種「新組合」作為企業家的內在規定性,這就過於強調企業家的動態性,這不僅給研究創新主體問題帶來困難,而且在實際生活過程中也很難把握。
學術界在熊彼特創新理論的基礎上開展了進一步的研究,使創新的經濟學研究日益精緻和專門化,僅創新模型就先後出現了許多種,其代表性的模型有:技術推動模型、需求拉動模型、相互作用模型、整合模型、系統整合網路模型等,構建起技術創新、機制創新、創新雙螺旋等理論體系,形成關於創新理論的經濟學理解。
按照熊彼特的觀點和分析,所謂創新就是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把一種從來沒有過的關於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入生產體系。在熊彼特看來,作為資本主義「靈魂」的企業家的職能就是實現創新,引進新組合。所謂經濟發展就是指整個資本主義社會不斷地實現新組合。資本主義就是這種「經濟變動的一種形式或方法」,即所謂「不斷地從內部革新經濟結構」的「一種創造性的破壞過程」。
在熊彼特假定存在的一種所謂循環運行的均衡情況下,不存在企業家,沒有創新,沒有變動和發展,企業總收入等於總支出,生產管理者所得到的只是「管理工資」,因而不產生利潤,也不存在資本和利息。只有在他所說的實現了創新的發展的情況下,才存在企業家和資本,才產生利潤和利息。這時,企業總收入超過總支出,這種余額或剩餘就是企業家利潤,是企業家由於實現了新組合而應得的合理報酬。資本的職能是為企業家進行創新提供必要的支付手段,其所得利息便是從企業家利潤中償付的,如同對利潤的一種課稅。在這個創新理論中,人們只能看到生產技術和企業組織的變化,而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和剝削關系則完全看不見了。
⑤ 愛迪生的發明中爆炸事件
1914年12月的一場大火幾乎來完全毀自滅了大發明家愛迪生的著明實驗室,那上世界上第一個工業研究試驗室.損失超過二百萬美元,但這座建築物僅投保了二十三萬八千美元,因為愛迪生原以為它是混凝土造的,不怕火.但悲劇卻發生了,愛迪生一生的大部分心血都葬送在這場大火中,那個十二月之夜啊!
大火直沖天空,在現場周圍的濃煙和崩出的瓦礫中,愛迪生24歲的兒子查爾斯發瘋般地尋找他父親.他終於找到他了,只見老父親愛迪生鎮定地立在大火面前,靜靜地望著大火中的實驗室,面沉如水,若有所思,熊熊的火光映紅了他的老臉,白發在寒風中飄揚.
我的心為老爸哭泣,為他流血.查爾斯後來回憶道,他已經67歲了,不再年輕了,但一切都被大火奪走了.當時他看我來了,就喊到:查爾斯,你媽媽在哪裡?我告訴他我不清楚,他就樂呵呵地打趣:去找找.把她領過來看看火.她一輩子也看不到這么壯觀的景象!
第二天早晨,愛迪生看著實驗室的廢墟說:這場大火好哇!我們所有的錯誤都被燒光了.我們又可以重新開始嘍!
就在火災後的第三個星期,愛迪生發明了世界第一台留聲機.
⑥ 關於活熊取膽時事小論文
論點:活熊取膽其實沒什麼,不過是記者和道貌岸然者無聊時候的炒作,相對而言活熊取膽其實對熊也是一種保護。但是有家上市公司好像真的殘忍,他們是直接把養殖的河蚌弄死,然後從裡面取珍珠。現在的當務之急是
1.取消全國的動物園,放動物歸山。
2.在全世界堅定實施計劃生育政策,控制人類數量,還更多的保護區給動物,從而恢復生態。
3.從明天起全體中國人全民食素,不能吃豬肉、雞肉、狗肉、魚等血肉之物。總之不能吃動物和生物。
4.立即停止研發新型抗生素,給細菌和病毒一條生路。
5.堅定取消戰爭、取消軍隊。因為戰爭是流血、是生靈塗炭。我們要和越南、印度、日本、美國等一切和我們有矛盾有爭議的國家和地區和平交往,有問題要以理服人。世界大同,四海皆兄弟,和平才是宇宙的主旋律。
6.對了,殺蟲劑和農葯也要廢除,對蒼蠅和蚊子還有老鼠蟑螂要寬容。田野鄉村本來是生物的樂園,但是由於人類發明和大規模使用農葯,導致很多生物滅絕。
7.盡量拆除長江和黃河上不必要的水庫水電站,因為它們影響了很多水生生物回遊和繁衍。
8.覺悟高的人可以自願申請絕育手術自宮,因為人類是地球生物之敵。
⑦ 時事評論
1)奧運會能在中國北京舉行,充分說明國家的綜合實力和國際地位的提升。
2)這是西方文化的侵蝕,現在改革開放了,所以西方的文化自然流入我國。
3)1>日本真的沒有侵略中國的野心了嗎,中日能世代友好了嗎?
2>我們去北京的故宮,讓日本人見見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
3>這次活動有益中日雙方的互相了解,和平共處!
⑧ 對於活熊取膽的那件事兒大家有神馬看法
活熊取膽其實沒什麼,不過是記者和道貌岸然者無聊時候的炒作,相對而言活熊取膽其實對熊也是一種保護。
現在的當務之急是
1.取消全國的動物園,放動物歸山。
2.在全世界堅定實施計劃生育政策,控制人類數量,還更多的保護區給動物,從而恢復生態。
3.從明天起全體中國人全民食素,不能吃豬肉、雞肉、狗肉、魚等血肉之物。總之不能吃動物和生物。
4.立即停止研發新型抗生素,給細菌和病毒一條生路。
5.堅定取消戰爭、取消軍隊。因為戰爭是流血、是生靈塗炭。我們要和越南、印度、日本、美國等一切和我們有矛盾有爭議的國家和地區和平交往,有問題要以理服人。世界大同,四海皆兄弟,和平才是宇宙的主旋律。
6.對了,殺蟲劑和農葯也要廢除,對蒼蠅和蚊子還有老鼠蟑螂要寬容。田野鄉村本來是生物的樂園,但是由於人類發明和大規模使用農葯,導致很多生物滅絕。
⑨ 你經歷過或者聽過最具諷刺效果的句子或故事是什麼
我聽過下面這個事情算是比較諷刺的參與者都是他們的親戚。很久以前,奇利發現哺乳動物咀嚼會破壞它們的種子,但是鳥類不能幫助它傳播。然而,我們怎樣才能同時擺脫煩人的哺乳動物而不是鳥類呢?在進化過程中,辣椒偶然獲得了「辣」武器。碰巧鳥類嘗不到辛辣的食物,而大多數哺乳動物害怕辛辣的食物,這是絕對完美的。因此,辣椒最初想驅使哺乳動物害怕自己,遠離自己,不吃自己的種子,因為它們嘗起來很辣。
搶了光頭強的槍,未經光頭強同意就去光頭強家拿東西,毆打光頭強,嚴重阻礙光頭強的工作,干涉光頭強的生活,阻礙了國家林業的快速發展。他們應該因搶劫、毆打他人、無證駕駛和阻礙交通而受到懲罰。兩只熊象徵著不守規矩的執法人員。他們帶領一群人去騷擾貧窮社會中的貧窮苦力。這是對社會現實的諷刺。所以我覺得這個事情算是比較讓人諷刺的。
⑩ 求一篇對歷史的解讀的文章,急啊!謝謝!
一位大明歷史上最好的家長,一位歷史最負責任的宰相老師,一位明朝最勤奮的學生皇上,一位最好的太監陪讀。為什麼在歷經千辛萬苦成就一番豐功偉業之後,那位勤奮的學生卻成了明代歷史上最貪婪的皇帝,並為明朝的最終覆滅埋下了種子?而面對這一切,那位最好的家長:「李太後」又為什麼任由小萬曆昏庸無道而袖手旁觀呢?那位從小陪萬曆讀書,監督萬曆,忠心耿耿的陪讀太監:「馮保」為什麼會被發配南京,最後鬱郁而終呢?究竟是誰策劃了這個明朝最大的悲劇?而當中我們又該如何來認識和評價那位最負責任的老師,偉大的政治家?帶著這一系列的問題,穿越400多年的時光,領略大明宰相張居正內心的孤獨與悲涼......這便是酈波先生的新書《風雨張居正》所要給我們講述的那段不為人知的歷史與故事。
今天剛讀完這本書,是部非常令人尋味的著作,不由得讓人感嘆歷史真是有太多的遺憾,但歷史也絕不相信假設。《風雨張居正》主要敘述了1572-1582十年間,張居正的萬曆新政,並詳細介紹了張居正從小到大的學習生涯和政治生涯。讀完這本書,我對那個推行考成法,一條鞭法,完成了清丈田畝,左有戚繼光右有李成梁的張居正是敬佩不已。為什麼值得人們景仰呢?我從七個方面簡單說說
{張居正自小的不同尋常}從自大明王朝1471年以後,產生過三位聞名天下的天才兒童。一個是唐寅唐伯虎,一個是徐渭徐文長,另一位則是張居正。前兩位都是文學造詣上的才子,而張居正則是在思維觀點上有深度,看法獨到的天才。 張居正13歲就有超出常人的理解力,在面對好友顧麟故意讓他落榜這件事上就是很好的證明。第二次落榜則更有力的驗證了他不是個泛泛之輩。
{張居正選擇政治立場的堅決}當面臨要在嚴嵩和徐階兩大對立集團之間必須做出選擇的時候。嚴嵩看好他,他們也是朋友,張居正更隨嚴嵩的話,便能順利成章的平步青雲。徐階也非常器重張居正,他們亦師亦友,但徐階集團的實力遠不及宰相嚴嵩,甚至一直是被打壓的。張居正清楚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嚴嵩是可以隻手遮天,但他只是一個權臣。張居正是個把夢想放首位,以國富兵強為己任的人,他會跟隨只在貪權的嚴嵩嗎?他果斷的選擇了徐階集團,並與自己的老師徐階通過十幾年的忍辱生涯,最終扳倒嚴嵩,逐步實現自己的夢想。
{張居正不成氣候時的人際關系}張居正是徐階集團的重要人物,而嚴嵩是與徐階對立的。嚴嵩在位期間不斷的打壓徐階集團,但他卻從來不曾打壓過張居正,當然,也不會提拔他。他們雖然政治立場不同,但依然是很好的朋友。
{張居正的用人之道}他重用不會處理官僚關系的戚繼光,甚至為力保戚繼光的地位而對他所在的地方進行官僚大換血。張居正提倡清廉節儉,但為國防著想,重用生活奢侈,極度貪財的李成梁。正因為這兩個人,大明朝的半壁江山是固若金湯啊!而出於社稷的考慮,張居正擔任內閣首府期間,沒有重用過素有「明代包青天」之稱的海瑞這個大清官。
{張居正在功與名之間的義無反顧}他只看重功名二字中的「功」,為完成一件利國利民的政策,從不因自己的名譽會受影響而動搖。這也因此為他死後的慘案埋下了最明顯的伏筆。值得一說的是,他不在乎朝廷非議,與司禮監大太監馮保結好。而這件事卻使明朝向來有宦官干政的現象在他掌權時期基本不存在。
{張居正君臣關系的處理}因為是小萬曆的老師,他一向對小萬曆要求嚴格,也得到了李太後的支持。萬曆朝前8年間,張居正和皇帝情同父子。但小皇帝是會長大的,而張居正明明知道這些,卻因自己和李太後的家長式教育,而讓這場出於善意的教育,最終變成了明代最大的悲劇。這也是張居正死後被抄家的直接原因。
{張居正的正氣長存}死後被抄了家,一門十幾口被活活餓死......張居正的後人在萬曆在位期間一直生活悲慘,但卻依舊對大明忠心耿耿。這使得就連張居正以前政治上的對手也為之欽佩,並反過來替張居正辯護。要知道,萬曆朝時,誰為張居正說話誰就是得遭罪的!
張居正一生為國家做出的貢獻太多了,我比較認同酈波先生的看法,如果沒有張居正,可能早李志成60年,就有一個這樣的人物出現。至於張居正死後,萬曆對他的一切懲處可以說讓人憤懣。真的很想知道,萬曆在抄完張居正及其族人的家產,發現總共只有十萬兩時,會有怎麼樣的心情。這個在老師生前說著:「老師的功勞,我無以為報,只能好好照顧你的子女罷了!」的昏庸皇帝,就是這樣看顧人家的子女了嗎?張居正死不瞑目啊!我想他可能也想從棺材裡爬出來對小萬曆說上一句:「請你告訴我,愛上你是我的錯。也讓我心甘情願受折磨!」但歷史,不相信假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