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耳蝸發明

耳蝸發明

發布時間:2021-08-12 07:05:32

⑴ 人工耳窩的研發人是哪個國家的

1957法國Djourno和Eyries首次將電極植入一全聾病人的耳蝸內,使該病人感知環境聲獲得音感。
1972美國House-3M單通道人工耳蝸成為第一代商品化裝置。從1972年至80年代中期共有1000多名使用者。1982澳大利亞Nucleus22型人工耳蝸通過FDA認可,成為全世界首先使用的多通道耳蝸裝置。現在世界上主要的耳蝸公司是澳大利亞的Cochlear,奧地利的MedEl和美國的AB公司。

⑵ 防摔人工耳蝸有人發明

目前應該還沒有

⑶ 人工耳蝸的發展史及現狀

人工耳蝸是一種電子裝置,由體外言語處理器將聲音轉換為一定編碼形式的電信號,通過植入體內的電極系統直接興奮聽神經來恢復、提高及重建聾人的聽覺功能。近二十多年來,隨著高科技的發展,人工耳蝸進展很快,已經從實驗研究進入臨床應用。現在全世界已把人工耳蝸作為治療重度聾至全聾的常規方法。人工耳蝸是目前運用最成功的生物醫學工程裝置。
人工耳蝸的發展歷史可以追溯到1800義大利Volta發現電刺激正常耳可以產生聽覺。1957法國Djourno和Eyries首次將電極植入一全聾病人的耳蝸內,使該病人感知環境聲獲得音感。60-70年代,歐美等國的科學家也成功地通過電刺激使耳聾病人恢復聽覺。通過人和動物模型的研究發現,電刺激誘發出的聽覺的特點和需要解決的問題,如:動態范圍窄,響度增長陡峭及時閾音調識別差等。1972美國House-3M單通道人工耳蝸成為第一代商品化裝置。從1972年至80年代中期共有1000多名使用者。1982澳大利亞Nucleus22型人工耳蝸通過FDA認可,成為全世界首先使用的多通道耳蝸裝置。現在世界上主要的耳蝸公司是澳大利亞的Cochlear,奧地利的MedEl和美國的AB公司。至2010年初,全世界有十幾萬聾人使用了人工耳蝸,其中半數以上是兒童。
多道人工耳蝸植入在我國開展已經開始於1995年,這項技術已經較為成熟。隨著人工耳蝸植入工作的開展,病例數量的增加,適應證范圍的擴大,一些特殊適應證的耳聾病例的人工耳蝸植入的療效和安全性也得到了證實,使人工耳蝸植入的適應證進一步擴大。例如:術前完全沒有殘余聽力患者的人工耳蝸植入;內耳畸形和耳蝸骨化病例的人工耳蝸植入;合並慢性中耳炎患者的人工耳蝸植入;小齡耳聾患者的人工耳蝸植入;高齡耳聾患者的人工耳蝸植入。
人類獲得正常的語言不僅需要正常的聽力,還需要聽覺語言中樞的正常發育,這就是為什麼成人語前聾患者即使植入了人工耳蝸,他們可以聽到聲音,但是卻不能聽懂語言及講話。研究表明人類的聽覺語言中樞在5歲左右就發育完成,成人語前聾患者,他們在語言發育前就發生了耳聾,失去了聽覺語言中樞正常發育的機會,他們的聽覺語言中樞失去了可塑性,因此這些患者即使接受了人工耳蝸植入,他們僅僅能夠聽到聲音,無法獲得正常的語言。對於語前聾患者的最佳植入年齡是5歲之前。
對於成人語後聾患者,他們的耳聾原因可能是突發性耳聾、葯物性耳聾或先天性內耳畸形基礎上的遺傳性遲發性耳聾(大前庭導水管綜合征)等。這些成年耳聾患者在耳聾之前,他們曾經有正常的聽力,並且獲得了正常的語言,其聽覺語言中樞得到了充分的發育,因此稱這些耳聾患者為成人語後聾患者。成人語後聾患者是最佳的人工耳蝸植入適應證之一,這類耳聾患者聽覺語言中樞在耳聾之前得到了正常的發育,他們在接受了人工耳蝸植入後,重新獲得了聽力,能夠喚起他們過去對語言的記憶,因此這類患者能夠在較短時間內恢復語言能力。對於成人語後聾患者來說,一個重要的問題是耳聾後盡早植入人工耳蝸,會很快喚起他們過去對語言的記憶,獲得更好的語言效果。如果耳聾時間很長,患者對過去語言的記憶會淡忘,導致人工耳蝸植入效果的下降。目前老年耳聾患者的人工耳蝸植入問題越來越受到關注,老年耳聾患者多數為語後聾患者,他們耳聾的原因除上述原因外,更多的是由於老年性的漸進性的聽力減退,直至使用助聽器無效。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口壽命的延長,老年人的生活質量也更多的受到社會、家庭的關注。恢復老年人的聽覺語言能力,能增進他們的語言交流能力,改善他們的心理狀態,使老年人獲得自信,大大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老年耳聾患者在接受人工耳蝸植入後,能夠獲得很好聽力語言效果。事實上這項工作在美國和歐洲早已開展,例如在美國愛荷華大學(UniversityofIowa)醫院人工耳蝸中心,相當一部分人工耳蝸植入者是老年耳聾患者,這些老年人工耳蝸植入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交流能力得到了大大的提高,例如沒有植入人工耳蝸前,他們不敢開車,而接受人工耳蝸植入後,他們能獨自開車去往超市、醫院等。

⑷ 人工耳蝸是什麼來的呢

你好,人工耳蝸是一種替代人耳功能的電子裝置,它可以幫助患有重度、極重度耳聾的成人和兒童恢復或提供聽的感覺。這里的重度、極重度耳聾患者是指雙耳聽閾大於90分貝(dBHL)聽力級以上,配戴大功率助聽器無效的人。人工耳蝸技術開始於50年代,經過數十年的發展,特別是隨著生物醫學工程等高新技術的出現,已經從實驗研究進入臨床應用,成為目前全聾患者恢復聽覺的惟一有效的治療方法。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到你

⑸ 人工耳蝸的原理

人工耳蝸技術是把人工耳蝸作為治療重度聾至全聾的方法。人工耳蝸是根據耳蝸生理原理開發的一種電子仿生裝置,是聽力學、醫學、生物醫學、微電子學、材料學、機械學相結合的跨多學科的高新技術產品。人工耳蝸可以代替病變受損的聽覺器官,由體外言語處理器將聲音轉換為一定編碼形式的電信號傳入人體的耳蝸,通過植入體內的電極系統刺激分布在那裡的聽神經纖維,直接興奮聽神經,來恢復或重建聾人的聽覺功能。人工耳蝸是現代醫學的重要成果之一,對於輕度到中重度的聽力損失,助聽器可以有較好的補償效果,而對於重度或極重度耳聾,人工耳蝸的植入是目前國際公認的能使雙側重度或極重度感音神經性聾患者恢復聽覺的唯一有效裝置。近年來,隨著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語音學、電生理學、材料學、耳顯微外科學的發展,人工耳蝸已經從實驗研究進入臨床應用。
中文名
人工耳蝸技術
用途
治療重度聾至全聾
屬性
醫學治療技術
裝置
人工耳蝸
人工耳蝸
人工耳蝸(又名:仿生耳、電子耳蝸、耳蝸植入),是一種植入式聽覺輔助設備,其功能是使重度失聰的病人(聾人)產生一定的聲音知覺。與助聽器等其它類型的聽覺輔助設備不同,人工耳蝸的工作原理不是放大聲音,而是對位於耳蝸內、功能尚完好的聽神經施加脈沖電刺激。大多數人工耳蝸設備由植入部分和體外部分組成。體外部分由麥克風、語音[1]處理器以及用於向植入部分發送指令的信號發射器組成。植入部分由信號接收及解碼模塊、刺激電極陣列組成。
發展歷史
人工耳蝸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至少200年以前。義大利科學家Alessandro Volta發明了電池,電壓單位伏特(Volt)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他利用電池為研究工具證實了電激勵可以直接激起人體的聽、視、嗅和觸覺感知。當他將一個50伏電池的正負極分別貼近雙耳時,它感覺到:「……當電路接通的那一刻,我覺得我的頭被震了一下,過了一會我開始聽見一種聲音,或者說是一種噪音,我無法確切描述:那是一種帶著電火花的噼啪聲,好像有什麼粘稠的東西被煮沸了……這種可怕的感覺讓我不敢再繼續重復這個實驗,因為我覺得對大腦的電擊很危險……」在此後的150年裡,沒有出現關於聽覺系統的電刺激效果的安全而系統的研究的相關報道,直至現代電子技術的出現。1937年,S.S.Stevens和他的同事運用真空管振盪器和放大器,證實了至少三個與「電聲感知」有關的機制。第一個機制是「電動機械效應」,具體指電刺激使耳蝸中的纖毛細胞振動,從而使人在與電刺激相對應的聲刺激信號的頻率點上感覺到一個音調信息。第二個機制是鼓膜將電信號轉換成聲學信號,從而使人在2倍信號頻率點上感覺到另一個音調信息。Stevens等人之所以能將第二個機制從第一個中分離出來是因為他們發現鼓膜破損或缺失的病人只能感覺到原始頻率的音調信號。第三個機制與聽覺神經的直接電興奮有關,因為有一些病人稱他們在正弦電激勵信號中感到有類似雜訊的聲音,隨著電流變化有著劇烈的響度增加,並且時常會引起面部神經興奮。然而,最早證明聽覺神經的電刺激效應的卻是一組俄羅斯科學家,他們聲稱觀察到了一個中耳和內耳耳聾的病人在電刺激下的聽力感知。
在1957年,法國醫生Djourno等人成功的運用電刺激使兩個完全耳聾的患者產生了聽力感知,他們的成功刺激了20世紀60-70年代美國西岸一系列恢復耳聾患者聽覺的深入研究。雖然早期研究的方法與現在的技術相比很原始,但是它們指出了許多關鍵問題和一些為了能成功實現聽覺神經電刺激而必須考慮的限定條件。例如,他們發現,與原聲聽覺相比,聽覺神經的電聲聽覺的動態范圍小很多,且聲音變化幅度劇烈,時域音調也僅限在幾百赫茲范圍。Bilger對這些早期的實驗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和分析。1972年第一台與單道人工耳蝸相配套的聲音處理器問世,1977年奧地利人研製出世界第一個多通道人工耳蝸植入系統,1978年澳大利亞人格雷姆.克拉克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個人工耳蝸。證明人類研究電刺激替代裝置在整個人類世界的成功探索。 人工耳蝸技術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特別是隨著近年來生物醫學工程等高新技術的出現,已經從實驗研究進入臨床應用,成為目前全聾患者恢復聽覺的惟一有效的治療方法。據統計,全球現在約有3萬多耳聾患者使用了人工耳蝸。

⑹ 人造耳蝸是怎麼回事

人工耳蝸是幫助配戴助聽器效果不好或者無效的重度、極重度或全聾患者恢復聽力的一種電子裝置。它將外界聲波轉換成對人體安全的類生物電的電脈沖信號,並將此電脈沖信號傳到內耳(耳蝸)中,刺激耳蝸中不同位置、不同頻率的聽神經纖維。聽神經纖維受到電脈沖的刺激後產生神經沖動,並將神經沖動傳到大腦,在大腦中形成聽覺。奧地利耳蝸挺不錯的。

⑺ 人工耳蝸是什麼原理

人工耳蝸主要針對的是重度聽力損失,也就是耳朵最裡面的耳蝸出現問題,有部分不能正常工作,才需要人工耳蝸來幫助恢復聽覺,他有電極將耳朵裡面的神經通過電流刺激,達到正常工作。我這也是轉發,要是沒看懂,可以去關注澳科利耳公眾號或者去官.網再看看。

⑻ 科學家什麼時候發明出來永遠不戴耳蝸

這個不一定很快,但科技也會越來越好,你所說的將來一定會發明,發明是需要等待的.

⑼ 人工耳蝸的工作原理是什麼

人工耳蝸裝置和工作原理

一、人工耳蝸組成

人工耳蝸的基本結構包括體外部分和植入部分,體外部分包括麥克風、言語處理器、發射線圈及連接導線。植入部分包括接收線圈、刺激器和電極。

1、麥克風:麥克風位於象耳背式助聽器一樣的外殼內或置於頭片上,傳統的麥克風多為全向性麥克風,現在方向性麥克風或多個麥克風系統也開始用於人工耳蝸。

2、言語處理器:言語處理器如同一個微型電腦,體配式的由導線連接懸掛於身上,耳背式的與麥克風一起掛於耳後。其作用主要是將傳來的言語信息按一定的編碼策略進行分析,並轉換成電刺激形式刺激聽神經。

3、發射線圈和體內的接收線圈:二者分別帶一個相對應的磁鐵,使發射線圈保持在固定的位置上,接收線圈含磁鐵與發射線圈相對應,為避免感染,現多為跨皮膚傳遞法傳遞信號。植入體內的接收刺激器內含電子元件,外包鈦合金或陶瓷製成的密封外殼,一端連著感應外部信號

的接收線圈,另一端將傳入的信息解碼並向電極提供電流。

4、電極品種繁多,常見的三種不同的刺激耳蝸的方式,有雙極(Bipolar),共用地極(CG)和單極刺激(Monopolar)。

雙極刺激,一為刺激電極,另一為參考電極,這兩個電極可是相鄰的,也可隔1個或2個以上的電極;共用地極指多導中的一個電極為刺激電極,耳蝸內其它的所有電極為參考電極,以上二種刺激模式的優點是可在耳蝸內形成較大的電流迴路。單極刺激是指有一個耳蝸外的蝸外電極,此電極和耳蝸內的刺激電極形成迴路,優點是需要電流量低,電池的使用壽命長。

澳大利亞Nuclear多導小兒人工耳蝸植入多為雙極或CG模式,歐洲人工耳蝸MedEl多採用單極刺激。

單導(或單通道)指僅用單獨一對電極,刺激耳蝸內或附近固定的部位,單導耳蝸只能提供聲音的超音位信息,如時間信息,響度線索和節律。多導(多通道)耳蝸是用一組電極刺激耳蝸的不同部位,處產生超音位信息外,還可提供音調,即聲音的頻率信息。

二、人工耳蝸工作原理

人工耳蝸基本工作原理為方向性麥克風接收聲音後,將信號傳到言語處理器,言語處理器將信號放大、過濾、數字化、並選擇有用的信息按一定的言語處理策略進行編碼,將編譯後信號(語碼)傳至發射線圈,後者經皮膚以發射方式或插座式傳輸方式將信號輸入體內,由接收器接收並把語碼轉換為電脈沖傳送到耳蝸內的電極,電極直接刺激聽神經纖

⑽ 耳蝸移植的發展

聾兒家長們:

你們好!

首先,非常感謝那麼多一心想要改變聾孩命運的父母,被你們真切地渴望並不惜砸鍋賣鐵花光了所有積蓄為自己的聾孩子植入昂貴的人工耳蝸一事感動不已。也為你們不惜花費自己餘下的所有時間為培養出一個能夠走出聾界,回歸主流社會的聾孩子而深感敬意.你們的付出令我們所有的人折服。謝謝。

可憐天下父母心,哪有希望自己的孩子是聾人或是啞吧? 大多數父母之所以這么做的共同願望就是希望自己的聾孩子做了人工耳蝸以後可以像正常的孩子們一樣用語言學習、交流,融入正常人的社會。對於你們的期望。我作為一名聾人.非常體會父母們的一片苦心.我的父母也同樣希望我能夠回到正常人的世界.

我成長路上的經歷也同樣歷盡艱辛.我對做人工耳蝸手術的事非常關注.我覺得人工耳蝸的發明既是社會發展進步的標志,也是人類對聾人事業的發展作出的優越貢獻.人工耳蝸能給聾人帶來很多益處,能夠讓失聰的朋友回到有聲的世界並與正常人溝通交流,這當然是好事。我不反對給聾孩子做人工耳蝸手術的這一做法,但在做手術之前一定要慎重考慮。一定要尊重孩子自己的想法,要完全出於聾孩子自己的意願來決定是否要做人工耳蝸的手術。要根據孩子自身的身心特點來決定孩子將來怎樣才能更好的成長,怎樣才算是對孩子進行正確的更符合孩子自己的教育以及怎樣才能給聾孩子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等等方面來進行思考。總之,一定要根據聾孩子的情況而「量身訂做」,不可盲目行事!

人工耳蝸的發明,是聾兒康復界的一大科學成果。說明醫學技術飛速發展已經能夠讓聾人感受到有聲世界的美了,這的確是件令人鼓舞的事情。但從實際情況來看,不知這樣的手術對那些已經做了人工耳蝸手術的聾孩子們是否有影響?真的能夠讓聾孩子百分之百地「回歸」到有聲世界嗎?真的能跟正常人一樣痛快地交流嗎?我想,沒有做過地人誰也不敢說答案是百分之百肯定的。

不知道自己為何想寫有關人工耳蝸的文章,初衷是想給中國聾教育界留下一點思考的空間吧。這篇文章地主旨並不是要排斥或反對人工耳蝸手術,而是自己本身作為一名在韓國留學的聾人,聽到了許多有關人工耳蝸的事情,也接觸過不少相關的聽障人士,特別是做過人工耳蝸的聾人朋友。他們將自己成長中的痛苦以及接受人工耳蝸後的一些體會告訴了我,使我對人工耳蝸有了更多的認識,也讓我知道到了很多聾兒家長所不知道的事情。我想這些都是聾兒家長不願聽到或看到地事實,甚至有地聾兒父母一味地想讓聾兒接受人工耳蝸地移植,使用這樣可以被稱為和「正常人」一樣的「神奇」耳朵,忽略了由此造成的聾孩子的手語不好、口語(聽力)不清,因此不願主動和其他聾人交流的事實。從此這些聾孩子們像是被入了「冷宮「,被自己的同伴聾人及聽人所厭煩。這是許多聽障人士在現實生活中所面臨的極為痛苦的事。

而關於如何教育那些接受過人工耳蝸移植手術的聾孩子,我擔心的是更多的人會再次把精力過多地關注在孩子的發音上。當我們沉浸在科技進步與新機遇到來的喜悅之時,很有可能又會踏入傳統的怪圈,最終導致了把聽障兒童的發音和理解語音的能力作為評價衡量他們個人發展好壞的標准尺度。我還擔心,很多聾孩子地父母都只是單純地關注一個聽障孩子的聽力語言康復,然而忽略了聾孩子的其他發展,比如手語。要知道,忘記手語是對聾孩子地一個嚴重的片面認識,是脫離了聾孩子的整體實際的一個不科學作為。人們忘記了一個人遠不止鼻子和耳朵那麼簡單。由於忽略給聾孩子帶來的負面影響決不是一個人思維方式倒退那麼簡單,還會影響到一個人對自己的興趣發展,甚至遠大理想的養成。當人們因為新科技的發明而又變得盲目時,我隱約地也看到了傳統觀念所帶來的一些危險。我們不但因此會忘記過去,忘記曾經知道的幸福時光,還會看到很多專家在我聾孩子面反復強調過的:「過去那些與聽人溝通的聾兒,他們極少有過輕松、快樂和令人滿意的與人交流的經歷體會。相反,他們總是要小心翼翼,害怕失敗與不被人接受。他們要經歷長期地、艱難地與人溝通交流的過程。這樣情況下的孩子,在他整個人的一生中,可能都很難找到自己的人格定位。有時,還表現出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

事實是不是這樣呢?在許多發達國家,有關聾孩子的研究報告證明:那些正在使用人工耳蝸並在社會交往中存在交流困難的聾孩子,感到沮喪,感到被排擠,並且缺乏歸屬感。我們已經認識到,使聾孩子掌握好的適合自己溝通技能是很重要的。這樣他們可以選擇自己交流的方式與他人溝通。接受教育好發展的不錯的聾孩子還能掌握多種溝通技能,比如手語和口語並用、好的文字交流等。這樣他們便可以自由的根據不同的場合選擇不同的交流方式,並在自己結交朋友的同時做出自己的人格定位。

回過來我們不妨這樣想一想,如果強迫一個聾生進行口語練習而禁止其使用手語,那麼聾孩子們的生活還會快樂嗎?試問,如果一個聾孩子不能夠快樂的生活,談何快樂的學習、交流和發展呢?甚至還會阻礙其身心的發展,尤其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對不同年齡階段的聾孩子的心理上帶來的陰影更是不容忽視的!

人工耳蝸手術的新醫學技術手段雖能給我們聾人帶來的福音。但是,就長遠的發展來看,該手術的移植還關繫到了聾孩子的將來,事關一個人終身發展。由此,那些迫切希望自己的聾孩子能夠通過人工耳蝸來改變命運的父母們務必要慎重地思考。我僅借著自己上面的劇情特寫此文,發表感慨,只是希望中國的聾教育界中國的聾社會群體們能夠重新思考這一點:對於什麼才是「真的能引導聾兒家長正確地育好自己的子女」一定要三思。對於已經做過人工耳蝸移植手術的聾孩子們能夠有個較為清楚的認識。要意識到聾孩子因為人工耳蝸而產生的恐懼心理,也要非常注意將要接受人工耳蝸手術移植的聾孩子需求,切忌盲目。以減少他們因自己被聾人或聽人所甩棄的痛苦吧。

閱讀全文

與耳蝸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西安私人二手挖機轉讓 瀏覽:698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
二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題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543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評估辦法 瀏覽:677
上海工商局咨詢熱線 瀏覽:177
馬鞍山二中葉張平 瀏覽:214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被告代理詞 瀏覽:603
醫院固定資產折舊年限 瀏覽:702
商標注冊網先咨政岳知識產權放心 瀏覽:658